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习题课件(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习题课件(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30 06:35: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目标导航
思维导图
知识要点
历史图片
解题技巧
课堂探究
过关训练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道教产生的背景。
学习目标 1.掌握东汉建立的基本史实,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是导致东汉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了解黄巾起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一、光武中兴
1.新朝:公元9年,外戚   夺取政权,建立   ,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2.东汉建立:公元25年,西汉宗室   称帝,定都
   ,史称   。他就是光武帝。
 洛阳 
 东汉 
 刘秀 
 新朝 
 王莽 
3.光武中兴: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   ,减轻  _
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   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
 光武中兴 
 少数民族 
 农民
 奴婢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背景: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   ,无法主政。
2.戚宦之争: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形成了东汉后期   与   交替专权的局面。
3.影响: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   。
 衰亡 
 宦官 
 外戚 
 年幼 
三、黄巾起义
1.背景: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   ,统治黑暗,时局动荡不安。
2.过程:   创立太平道,在社会底层传教,发展力量。
   年,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爆发。起义军头裹   ,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   的境地。最终,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调和以及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起义被镇压下去。
 土崩瓦解 
 黄巾 
 184 
 张角 
 腐败 
3.影响: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   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东汉 
陶院落(模型)
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
东汉宅院画像砖
东汉铜奔马
A
A.光武帝为东汉的发展奠定基础
B.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光武帝把东汉的统治推向鼎盛
D.东汉末年人口数量迅速增长
★依据下表可以得到的历史结论是(  )
时间 全国户籍人口
光武帝初年 1000多万
57年(光武帝去世) 2100多万
105年 5300多万
【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光武帝在位期间,全国户籍人口翻了一倍;光武帝去世后,全国户籍人口继续增长。由此可判断光武帝统治时期为东汉的发展奠定基础。光武帝在25年称帝,定都洛阳,为了巩固统治,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他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A项正确;材料呈现的是全国户籍人口,无法判断南北人口变化,排除B项;光武帝去世后,人口仍持续增长,说明光武帝时期东汉未达到鼎盛时期、排除C项;材料呈现的年份属于东汉前期、中期,由时间可排除B、D两项。故选A项。
你能从上面表格中发现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使东汉中后期出现了什么政治局面?这一政局给东汉带来了什么危害?
1.【教材材料研读】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列出了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7 9
寿命(岁) 27 2 32 30 3 9 36 34 18 54
答案:
研读:表格反映了皇帝即位年龄小,寿命短,这造成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政局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问题:皇帝即位年龄小,寿命短。局面: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危害: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2.【史料研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建武六年)六月辛卯,诏曰:“夫张官置吏,所以为人也。今百姓遭难,户口耗少,而县官吏职所置尚繁,其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条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建武七年)三月丁酉,诏曰:“今国有众军,并多精勇,宜且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指训练的兵种)及军假吏(临时设置、非正式的军吏),令还复民伍(指军队复员)。”
——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
研读:
根据“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得出精兵简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根据“宜且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指训练的兵种)及军假吏(临时设置、非正式的军吏),令还复民伍(指军队复员)”得出大量复员军队。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减少了国家开支;减轻了百姓负担;而且军队复员,增加了劳动人口和劳动力,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积极意义?
答案:
措施:①精兵简政;②裁并郡县;③裁减官吏;④大量复员军队。
意义:①减少了国家开支;②减轻了百姓负担;③军队复员,增加了劳动人口和劳动力,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课堂过关(难度★)
(一)知识点:光武中兴
( )1.(教材母题:教材P63插图改编)右图为出土于成都的东汉宅院画像砖,画像砖中“屋主悠闲地对坐畅饮,起舞的雀鸟和洒扫的奴仆,衬托出一派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该画像砖的场景最有可能出现的历史时期是
A.“文景之治”时期  B.汉武盛世时期
C.“光武中兴”时期  D.黄巾起义时期
C
( )2.毛泽东在《后汉书·光武帝纪》批注中称东汉光武帝刘秀是“历史上最有学问,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皇帝”。该皇帝曾诏令说:“今边郡盗谷五十斛(hú),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其蠲(juān)除此法,同之内郡。”这道诏令所反映的统治措施是
A.释放奴婢,缓和矛盾  B.监督官吏,惩处贪官 
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废除酷法,减轻刑罚
D
(二)知识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 )3.林剑鸣指出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擅权存在两个循环,一个是从和帝后邓氏到安帝后阎氏;一个是从顺帝经冲帝、质帝到桓帝40年间的外戚、宦官斗争。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是
A.时局动荡,朝政腐败  B.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C.皇帝年幼,无法主政  D.地方豪强势力强大
C
( )4.(教材母题:教材P65相关史事改编)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A.官僚机构臃肿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  D.外戚势力膨胀
D
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项羽起义 
C.黄巾起义
D.八王之乱
东汉的兴衰
建立:公元25年刘秀称帝
兴盛:“光武中兴”
衰败:外戚宦官专权
瓦解:____________
(三)知识点:黄巾起义
( )5.线索归纳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小英同学在学习《东汉的兴衰》一课后,制作了如下知识卡片,其中空白处应填写
C
( )6.下列关于陈胜、吴广起义与东汉黄巾起义的描述,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 
B.两次大起义都沉重地打击了统治者
C.东汉统治者调集军队镇压黄巾起义 
D.项羽、刘邦继陈胜、吴广继续反秦
B
素养提升(难度★★)
( )7.画像砖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重要文物。利用下面两张画像砖拓片,可以研究的主题是(史料实证)(跨学科·美术)
A.东汉百姓的劳动生活 
B.东汉商业经济的繁荣
C.东汉南方地区的开发 
D.东汉盐铁官营的实施
答案:A
A.皇帝联合外戚打击宦官 B.外戚利用宦官控制皇帝
C.宦官依靠外戚控制皇帝 D.外戚宦官交替掌握政权
( )8.下图漫画形象地反映了东汉后期政治的特点是(历史解释)
D
( )9.“太平道的首领以传道和治病为名,在农民中宣扬教义。10余年间,徒众达10万,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分为36方,每方设一统帅,由他统一指挥,为大规模的起义做好了准备。”材料说明黄巾起义(历史解释)
A.计划漏洞太多 
B.准备时间太短
C.参与力量太弱 
D.组织工作得力
D
( )10.公元89年,汉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令班固在燕然山刻石纪功,史称《封燕然山铭》。2017年,中蒙学者对蒙古国一处摩崖石刻严密论证,确认石刻即为《封燕然山铭》,解决了长久以来对燕然山位置的猜测。这表明
A.古代正史记载史实可信度最高
B.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
C.不同类型的史料可以相互参证
D.历史记载必须以考古研究佐证
C
二、非选择题
11.东汉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朝代,其兴起与衰败值得人们探究。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新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绿林军进攻长安,推翻王莽政权。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材料二 东汉初年,刘秀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州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重视儒学。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
材料三 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继位,年寿不长。皇帝年少不能亲政,太后掌握朝政,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皇帝逐渐长大,不满外戚干政,便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又因此掌控朝政,从而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他们各谋私利,相互争斗,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这样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材料四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的信徒,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起义军虽然相继被官兵各个击破,但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东汉是在什么背景下建立的?(4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背景:①西汉后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②王莽建立新朝后,新政加剧了社会的动荡,激起农民起义。(一点2分,共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光武帝振兴东汉的措施。(4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措施:①加强皇权;②控制外戚干政;③合并州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④整顿吏治,惩处贪腐;⑤释放奴婢;⑥重视儒学;⑦允许少数民族内迁;等等。(一点1分,任答四点得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原因。(2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原因:外戚干政与宦官专权恶性循环。(2分)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四,概括西汉与东汉末年发生农民起义的共同原因。你从王朝的衰败中能得出哪些启示?(4分)(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原因:①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不安。②阶级矛盾激化。(2分)
启示:统治者应以民为本,重视农业生产,发展经济,减轻百姓负担,整顿吏治,等等。(言之有事即可,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