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0张PPT)
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运动
导入新课
探究新课
实践应用
布置作业
目录
01
02
03
04
导入新课
01
电视导入
歌曲导入
视频导入
诗歌导入
电视导入
天突降暴雨,真是天意吗?
火烧上方谷
歌曲导入
质疑歌词:夜晚吹海风吗?
军港之夜
视频导入
海陆风
诗歌导入
夜雨寄北
为什么巴山多夜雨?
探究新课
02
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保温作用
大气热力环流
大气水平运动
等压线图判读
大气受热过程
★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 太阳辐射可分为三部分:
紫外光(0.15~0.4微米)
可见光(0.4~0.76微米)
红外光(>0.76微米)
★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约占总能量的50%,它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阳光。
能量来源
概念规律
受热过程
影响因素
大气受热过程
能量来源
概念规律
受热过程
影响因素
热辐射是指物体由于具有温度而辐射电磁波的现象,是一种物体向外散发热能的方式。
辐射规律
★ 一切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能产生热辐射;
★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太阳
表面温度
5500℃
短波辐射
太阳辐射
固体表面约22℃
长波辐射
地面辐射
近地面大气约15℃
长波辐射
大气辐射
大气受热过程
能量来源
概念规律
受热过程
影响因素
太阳常数是指地球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未被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
大
气
层
太阳辐射
大
气
上
界
sun
大气受热过程
能量来源
概念规律
受热过程
影响因素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 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能将太阳辐射中的一部分能量反射到宇宙空间去
★ 云的反射作用尤为显著,云层愈厚,反射作用愈强
★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
太阳辐射
反
射
云层
尘埃
太阳辐射
反
射
sun
sun
大气受热过程
能量来源
概念规律
受热过程
影响因素
阳伞效应
★ 悬浮在大气中的烟尘,将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 同时烟尘作为凝结核,加速了水汽的凝聚,使云、雾增多,类似于地球的遮阳伞。
大气受热过程
能量来源
概念规律
受热过程
影响因素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
太阳辐射通过大气的过程中遇到空气分子、尘埃、云滴等,就会改变辐射方向,向四面八方散射。经过散射后,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空气分子
尘埃
云滴
太阳辐射
散射
散射
散射
散射
散射
大气受热过程
能量来源
概念规律
受热过程
影响因素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其中一小部分被大气吸收。大气对于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sun
氧原子吸收紫外线(波长<0.175微米)
臭氧吸收大量紫外线
大气上界
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大气受热过程
能量来源
基本概念
受热过程
影响因素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对
流
层
平
流
层
高
层
大
气
散射
反
射
CO2
吸
收
H2O
吸
收
O3
吸
收
O
吸
收
红外线
可见光
紫外线
大气受热过程
能量来源
基本概念
受热过程
影响因素
大
气
层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
削弱
作用
地面辐射
散
逸
大气吸收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
气
上
界
75%~95%
sun
大气受热过程
能量来源
基本概念
受热过程
影响因素
晴朗的夏日,打伞外出仍然感觉很热,大气的温度没有丝毫降低,这说明打伞遮挡太阳辐射对降低大气温度没有作用,因为地面是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大气受热过程
能量来源
基本概念
受热过程
影响因素
大气受热
影响因素
大气
成分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对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的吸收
天气
状况
大气中的云层对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的吸收
下垫面性质
● 水面、裸地、植被、冰雪等影响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和地面辐射的持续度
● 地形起伏、地势高低等影响大气层厚度
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
气
上
大
界
大
气
sun
sun
正午
早晨
地球
地平线
太阳高度角
大气层厚度
能量来源
概念规律
受热过程
影响因素
层
大气保温作用
大
气
层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
削弱
作用
地面辐射
散
逸
大气吸收
大气逆辐射
散逸
原理
大
气
上
界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sun
大气还大地
75%~95%
大气保温作用
应用
玻璃温室
塑料大棚
大气保温作用
规律总结
昼夜温差影响因素
地势
天气
下垫面
地势高,大气稀薄,昼夜温差大
天气晴朗,昼夜温差大
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幔,昼夜温差小;反之亦然。
大气热力环流
概念规律
形成过程
要点总结
常见应用
★ 气压是指单位面积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力
★ 气压的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
★ 气象学中,一般用千帕(kPa)或使用百帕(hpa)作为单位
地 面
空气柱
空气柱
空气柱
大气上界
A
B
C
规律:同一地点,不同高度,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PA>PB>PC
大气热力环流
概念规律
形成过程
要点总结
常见应用
地 面
1040
1030
1020
1010
等
压
面
等压面是指气压相等各点所组成的面。由于同一高度各地气压不相等,等压面在空间不是平面,而是象地形一样起伏不平。
大气热力环流
概念规律
形成过程
要点总结
常见应用
等
压
面
等压面
等压线
等压线是指同一高度上气压相等点的连线
大气热力环流
概念规律
形成过程
要点总结
常见应用
等压面
等高面
等高面是指海拔高度相等各点组成的平面
大气热力环流
概念规律
形成过程
要点总结
常见应用
风是指空气的水平运动。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常言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什么是东风?是向东吹的风吗?
大气热力环流
概念规律
形成过程
要点总结
常见应用
地面受热均匀时
地 面
高空
1030hpa
1020hpa
1040hpa
随高度增加,气温下降密度减小,气压降低
大气热力环流
概念规律
形成过程
要点总结
常见应用
高空
1030hpa
1020hpa
高
低
低
高
高
1040hpa
低
地 面
热
冷
冷
地面受热不均时
大气热力环流
概念规律
形成过程
要点总结
常见应用
高空
1030hpa
1020hpa
高
低
低
高
高
1040hpa
低
地 面
热
冷
冷
地面受热不均时
等
压
面
等
压
面
★ 近地面气压热低压冷高压(热力原因)
★ 等压面上凸为高压,下凹为低压
★ 近地面等压面与高空的凹凸方向相反
大气热力环流
概念规律
形成过程
要点总结
常见应用
易错提醒
★ 简单说高压的数值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是不对的
同一水平面上。高压的数值大于低压的数值;
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的气压值高于对应高空的气压值
(受热上升,近地表的低压,其数值高于高空的高压)
★ 简单说空气一定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是不对的
同一水平面上空气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在垂直方向上则有可能由低压区流向高压区
(受热上升,近地表为低压,高空为高压)
大气热力环流
概念规律
形成过程
要点总结
常见应用
海陆风
海洋
陆地
热
冷
高压
高压
低压
低压
陆地比热小,增温快
海洋比热大,增温幔
白天吹海风
比热: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升高或降低单位温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大气热力环流
概念规律
形成过程
要点总结
常见应用
海陆风
海洋
陆地
陆地比热小,降温快
海洋比热大,降温幔
冷
热
高压
低压
高压
低压
夜晚吹陆风
大气热力环流
概念规律
形成过程
要点总结
常见应用
湖陆风:在沿湖地区,由于陆地的夜间冷却和白天加热作用,在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湖面,白天风从湖面吹向陆地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性的现象。
洞庭湖
岳阳
出湖风
洞庭湖
岳阳
入湖风
大气热力环流
概念规律
形成过程
要点总结
常见应用
山谷风
热
热
冷
高压
高压
低压
低压
低压
高压
岩石比热小,增温快
白天吹谷风
大气热力环流
概念规律
形成过程
要点总结
常见应用
山谷风
冷
冷
热
高压
高压
高压
低压
低压
低压
岩石比热小,降温快
夜晚吹山风
大气热力环流
概念规律
形成过程
要点总结
常见应用
城市风
高压
高压
高压
低压
低压
低压
地 面
大气热力环流
概念规律
形成过程
要点总结
常见应用
城市
五岛
效应
热岛
雨岛
干岛
湿岛
混浊岛
市区因地面硬化,缺少植被,废热排放等因素,气温比四周的郊区高。
市区气温高,气流上升,容易成云致雨,降水多于四周郊区。
白天市区近地面的水汽含量低于四周郊区。
夜晚市区近地面的水汽含量高于四周郊区。
市区因工业、交通等排放污染物多,所以大气能见度比四周郊区低。
大气热力环流
概念规律
形成过程
要点总结
常见应用
易错提醒
★ 对于海陆风和山谷风而言,其风向变化的实质不在于白天还是夜晚,而在于不同下垫面的温度对比。
★ 季风与海陆风的异同
异:发生的区域和时间尺度不同。
海陆风发生在滨海区域与近海之间,周期是一个昼夜;
季风发生在大陆与大洋之间,周期是一个回归年。
同:都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
★ 常见的热力环流中,海陆风和山谷风的风向存在着昼夜差异,而城市风的风向不存在这种差异。
大气水平运动
基本概念
风的形成
要点总结
★ 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 气压梯度力:水平面上存在气压梯度,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 地转偏向力:由于地球的自转,对地表作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一个与其运动方向相垂直的作用力。
(北右南左 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 摩擦力:地面与空气之间,以及运动状况不同的空气层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阻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
★ 高空:距离地面约1500m以上摩擦力几乎为零的大气层
大气水平运动
基本概念
风的形成
要点总结
只受一个力形成的风
500/hPa
498
496
494
492
490
风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
赤道的
高
空
风
大气水平运动
基本概念
风的形成
要点总结
500/hPa
498
496
494
492
490
北半球
地转偏向力
风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
受两个个力形成的风
高空(除赤道上空外)风向:
与等压线平行
高
空
风
形成动画
风压定律
高
压
低
压
左
右
请你画出南半球高空的风压定律
大气水平运动
基本概念
风的形成
要点总结
受三个力形成的风
1010/hPa
1008
1006
1004
1002
1000
北半球
地转偏向力
风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
摩擦力
风压定律
左
右
高压
低压
请你画出南半球近地面的风压定律
大气水平运动
基本概念
风的形成
要点总结
风向的判定方法(一)
高压
A
低压
B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过某点的切线
画出A点与B点的风向(北半球)
★ 第一步:过点画切线
★ 第二步:画水平气压梯度力 (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切线)
★ 第三步: 画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发生偏转:北右南左 30° ~45 ° )
画出A点与B点的风向(南半球)
大气水平运动
基本概念
风的形成
要点总结
风向的判定方法(二)
★ 手心向上,让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拇指指向就是风向。
★ 高空的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
★ 近地面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成一锐角。
大气水平运动
基本概念
风的形成
要点总结
风力的判定方法(一)
同一图中,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A
B
C
D
1040
1030
1020
1000
1010
单位:hPa
风力:A> B > C > D
请判定图中A、B、C、D四点的风力大小
大气水平运动
基本概念
风的形成
要点总结
风力的判定方法(二)
不同图中,比例尺相同,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值越大,风力越大。
1: 1000000
1: 1000000
甲
乙
1030
1010
1020
1018
1016
1014
请比较图中甲和乙两地的风力大小
风力:甲>乙
单位:hPa
大气水平运动
基本概念
风的形成
要点总结
风力的判定方法(三)
不同图中,等压线疏密和等压差相同时,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
单位:hPa
1015
1020
1010
1035
1030
1025
1:200000
1:5000
丙
丁
请比较丙和丁两地的风力大小
风力:丙<丁
等压线图判读
读图技巧
判读气压高低(依据)
★气压的垂直递减规律
★同一等压面上各点气压相等
判读等压面的凸凹(规律)
★ 等压面凸向高处为高压,凹向低处为低压,可记为高凸低凹
★ 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凸凹方向相反
判断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及下垫面性质
判断近地面的天气状况及气温日较差
等压线图判读
下图为“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高空等压面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题。
典例剖析
下图为“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高空等压面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2题。
1. 有关①②③④四地空气流动状况,正确的是( )
A. ①—③—④—②—①
B. ③—①—②—④—③
C. ①—②—③—④—①
D. ④—②—③—①—④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此时可能是白天
B. 此时可能是夜晚
C. 甲乙两地气压值相等
D. 甲地气压低压乙地
答案
实践应用
03
快速抢答
自主探究
同桌讨论
小组合作
快速抢答
1. 垂直方向的气压值总是近地面大于高空。( )
2. 气流的垂直运动都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 ( )
3.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
4. 随着海拔的升高,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越来越小。( )
5. 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具有选择性。( )
6. 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
7. 太阳辐射是近地面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
8. 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
9.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
10.白天没有大气逆辐射。( )
答案
自主探究
燃煤污染对雾霾天气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了改善空气质量,2017年北京煤改电新增18.9万户。下图为“大气的保温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 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 北京煤改电后,将导致( )
A.甲减弱 B.乙增强 C.丙无变化 D.丁减弱
3. 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自主探究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被海风“吹弯了腰”的草丛。回答4~5题。
4. 下列能正确示意图中风向形成原因的是( )
5. 该地一年中盛行风向也因海陆间温度差异发生季节变化。盛行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
自主探究
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回答6~8题。
6. 图中①②③④四个箭头中,表示风向正确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8. 图中①②③④四处风力最大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9. 若此图表示夜晚高空等压面,甲地可能是( )
A.海洋 B.陆地 C.山顶 D.郊区
答案
自主探究
10.读“实际大气中的风向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其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无④,只受①③影响,
则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______,
①与③的关系是: 。
(3)实际大气中的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________。此图表示的地区在________半球。
(4)图中M、N两地相比,风力较大的是________地,原因是: 。
答案
垂直
由高压指向低压
平行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斜交
北
N
N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同桌讨论
白天,台湾海峡东西两岸的风向一样吗?
为什么?
夜晚呢?
同桌讨论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万里。这是为什么呢?
美丽朝霞
漂亮晚霞
同桌讨论
在新疆,有人在葡萄园里放鹅卵石。这是为什么呢?
同桌讨论
为什么室内的制冷空调多安放在高处,暖气片则放在低处?
小组合作
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
小组合作
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这是为什么呢?
小组合作
霜冻为什么发生在晴朗的夜晚?
小组合作
谁是最可疑的人?
国庆期间,一个晴朗的深夜,渤海边发生一起命案,警察询问两个嫌疑人
案发时,我在海边,面朝大海,欣赏美景,海风迎面吹来,非常舒服。
案发时,我在海边,面朝大海,感觉风从背后吹过来,吹得我脊背发凉。
布置作业
04
巩固基础
拓展训练
课外活动
预习新知
巩固基础
图甲为江西九江附近的一个蔬菜大棚的照片;图乙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回答1~2题。
1. 图乙中( )
A. ①能量大部分被大气吸收 B. ②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
C. ③只是出现在夜晚,起保温作用 D. ④表示散失的少量长波辐射
2. 每年的7月份,当地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而不是我们常见的白色塑料薄膜或者玻璃大棚。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 )
A. 削弱①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B. 阻挡②以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 增加③以提高土壤的温度 D. 增加④以降低白天大气的温度
答案
巩固基础
初冬时节,北方的很多城市道路两侧的树木都被涂白,就像穿了“白裙”,树木涂白是指用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等)将树干涂成白色,一般涂刷至距地面1.1~1.5米的高度。据此完成3~4题。
3. 城市绿化部门给城区树木穿“白裙”的主要目的是( )
A. 防治牲畜啃食,保护树木
B. 增加营养,提高抵抗力
C. 杀菌、杀虫,防冻害
D. 防止火灾的发生
4. 树木涂白后( )
A. 夜晚树干散热量增加
B. 白天树干吸热量减少
C. 夜晚树干吸热量增加
D. 树干的昼夜温差增大
答案
巩固基础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 “本以正身,惟德温温,如冬之日,如夏之云”。“夏之云”令人舒适是因为( )
A. ①增强 B. ②增强 C. ③减弱 D. ④增强
6.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对于“霜飞晚”起主要作用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
巩固基础
答案
读“华北平原某小区域等压面图”,完成7~8题。
7.图中四点气压高低排序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丁
B. 乙、丙、甲、丁
C. 乙、甲、丙、丁
D. 甲、乙、丁、丙
8.关于图中四地气压变化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受冷 B. 乙受冷
C. 丙受热 D. 丁受热
9. 此时为白天,乙地可能是( )
A. 陆地 B.海洋 C.城市 D 山顶
巩固基础
答案
下图为“某气象科学家绘制的局部地区某时气压(单位:百帕)分布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 图中风速最大的点为(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1. 甲、乙、丙、丁四点的风向依次是( )
A. 西北、东北、东南、西北
B. 东南、西南、东南、西南
C. 西北、东北、西北、东南
D. 东南、西南、东南、西北
拓展训练
每年冬天,茶农都要为西湖龙井茶树防冻。以下是两种常见的防冻措施:①覆盖防寒(寒潮来前,用网纱等覆盖茶树蓬面,以保护茶树。如甲图);②熏烟驱霜(晚霜来前,气温降至2℃左右时点火生烟,以减轻晚霜冻害。如乙图)。据图完成1~2题。
1. 甲图中的网纱在冬季主要能够( )
A. 防太阳暴晒
B. 防病虫害
C. 阻隔霜冻直接接触叶面
D. 防洪、防涝
2. 乙图中的熏烟能够减轻霜冻,是因为烟雾能够( )
A. 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烟尘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B. 使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太阳辐射增强
C. 使地面温度增加,地面辐射增强
D. 使大气温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答案
拓展训练
下图为“某地景观图”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 在夏季,湛江的园林工人一般会给新栽大树覆盖黑色尼龙网(左图)。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温度 B. 阻止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 增强地面辐射,提高树木存活率 D. 削弱太阳辐射,减少树木水分蒸腾
4. 下列各自然现象中,主要由右图中A产生的是( )
A. 夏天,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B. 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是明亮的
C. 多云夜晚的气温比晴天的夜晚低 D. 初冬时节,多云的夜晚不易出现霜冻
答案
拓展训练
读“我国部分城市某日天气情况表”,完成5~6题。
5. 据表推断,该日昼夜温差最小的城市是( )
A.北京 B.上海 C.哈尔滨 D.西宁
6. 据表判断,对四个城市天气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日上海夜间温度最低
B.该日北京最高气温会出现在12时
C.该日哈尔滨的大雾天气可能是冬季气温降低所致
D.该日西宁紫外线强度最大
答案
拓展训练
下图为“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 关于城市热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市区近地面气温高,气压高 B. 不利于城市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C. 市区降水少于郊区 D. 绿化带可以改善市区的大气环境
8. 下列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正确的是( )
A. 增加城市硬化路面的面积 B. 减少城市绿化面积
C. 提高空调使用率 D.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答案
拓展训练
我国南方某地新建一小型水库,某日两时刻测得水库及其东西两侧气温分布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9~11题。
9. 关于水库及其周围地区气温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水库中心区的气温日变化最大
B. 水库中心区的气温日变化最小
C. 一天中水库中心区的气温始终高于东西两侧地区的气温
D. 一天中水库中心区的气温始终低于东西两侧地区的气温
10. 由于水库与周围地区存在着气温差异,导致水库与周围地区之间形成了热力环流。关于该热力环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热力环流的方向不变 B. 水库中心区始终存在上升气流
C. 白天风由水库吹向四周 D. 晚上风由水库吹向四周
11. 下图中与15时水库东西方向的高空等压面的剖面线相符的示意图为( )
答案
拓展训练
下图示意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读图回答12~14题。
12. 若此图表示北半球等高面,PM>PN,则O点风向为( )
A. ⑥或⑦ B. ②或⑥ C. ④或⑧ D. ③或④
13. 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
A. ③或④ B. ②或⑧ C. ③或⑦ D. ⑥或⑦
14. 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方向( )
A. 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
B. 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
C. 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
D. 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
答案
拓展训练
答案
下图为“南半球某地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完成15~16题。
15. 图中从甲地到乙地的气流方向,正确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6. 图中a、b、c、d四点中风力最小的是( )
A. a B. b C. c D. d
课外活动
夏季,连续测量一周(每天13时)当地气温,比较晴天和阴天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预习新知
传统媒体
新媒体
国家地理
地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