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30 09:38: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01 ·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02 · 从部落到国家
目 录
CONTENT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特征。
03 · 商和西周
目录
两幅展示出土的石器有什么不同?
表面粗糙打制方法制作而成
表面光滑磨制方法制作而成
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不同而被区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原始社会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阶级社会 夏朝时期
商朝时期
西周时期
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
目录
(一)旧石器时代(170万年前—1万年前)
1、含义:
2、遗存代表:
3、生活特征:
相关史料
元谋人牙齿化石
北京人头盖骨
火烧过的朴树籽
肿骨大角鹿头骨
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元谋人、北京人
打制石器、渔猎采集
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二)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BC2070年)
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
河姆渡碳化稻米
半坡文化(左)与河姆渡文化(右)的房屋
使用陶器、原始农业
饲养家畜、生活稳定
相关史料
1、含义:
2、生活特征
目录
(二)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BC2070年)
3、遗存代表:
时间 地域 文化遗址 发展概况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 黄河中游
黄河下游
长江下游
距今约5000年 黄河中、下游
辽河上游
长江下游
仰韶文化
彩陶、粟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水稻、养蚕缫丝
黑陶(蛋壳陶)
玉器、祭坛、神庙
目录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新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问题:
观察两幅图片,中国古人类分布在地域上有什么特点?
从旧石器到新石器,分布上有什么变化?
旧石器时代
分布广,集中江河流域
新石器时代
分布广,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旧石器时代晚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
元谋人
北京人
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阶级、国家出现






夏商周
奴隶社会
旧石器时代早期
山顶洞人
原始社会
因为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已经
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
【问题探究】以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为例,父系氏族社会具有哪些特点?
等级 随葬品数量 随葬品质量 墓主身份
1 百件以上,多则数百件 以玉器为主,随葬玉钺、玉琮,无生产工具 神王(最高统治者)
2 几十件至百件 玉器远多于其他器物,随葬玉钺、玉琮 公侯,掌握较多财富
3 几十件左右 玉器多于陶、石器,玉钺、玉琮仅随葬其一 宗教显贵或军事权贵,
拥有相当财富
4 十几件至几十件 玉器与陶、石器数量相近,随葬石钺 首领,有一定财富和地位
5 几件至十几件 少或无玉器,多陶、石器,随葬石钺或石镞 上层平民,有一点私产
6 一件或几件 只有陶、石器 普通平民
7 基本为零 社会地位最低下人群
——摘编自许鹏飞《良渚文化墓葬及其反映的社会结构与形态》
①贫富分化出现,私有制已产生
②阶级分化明显,权贵阶层出现
③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二、从部落到国家
1、三皇五帝传说
(1)三皇五帝
(2)禅让制:尧----舜-----禹
是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
(3)万邦时代(国家雏形的产生)
部落向国家转变,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生产力发展
剩余
产品
私有
财产
部落战争掠夺财产
贫富
分化
战俘成为奴隶
阶级
出现
奴隶
制度
国家产生
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私有制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物
国家的产生是阶级斗争尖锐化的结果
2.夏朝(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建立者:

时间:
公元前2070年
定都:
阳城(今河南登封)
王位继承:
王位世袭制(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国家机构:
王是最高的统治者,称为“后”。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统治方式:
直接统治与间接统治相结合
(1) 夏的制度
夏的灭亡(夏桀暴虐,商汤灭夏)公元前1600年
性质:奴隶制国家
原始社会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阶级社会 夏朝时期
商朝时期
西周时期
二里头遗址(夏中晚期)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图
1.商朝
(1)建立:
(2)政治:
内 服
外 服
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
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①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②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
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往往视商之国力盛衰而定。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多次迁都后定都于殷
内服
外服
三、商和西周
(3)考古发现:甲骨文、青铜器
甲骨文 青铜方鼎 妇好鸮尊 兽型觥
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使《史记·殷本纪》成为信史,而《史记·殷本纪》在帝王、世次、称号上的一些错误,也因此得到纠正。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中国史·夏商周时代》
(二)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经过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政治制度
(1)分封制
(2)宗法制
(3)礼乐制度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平民
奴隶
分封等级结构示意图
内容 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目的 巩固统治,拱卫王室
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作用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天下共主”局面
诸侯在各自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以后的割据混战埋下隐患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篇》
(2)政治:①分封制
原始社会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阶级社会 夏朝时期
商朝时期
西周时期
分封制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左传》
观察分封示意图,结合材料,概述分封的对象有哪些,并找出其中的主体
对象:
(1)同姓王族(姬姓贵族)
(2)功臣
(3)先代贵族的后代
主体:同姓王族
②宗法制
大宗
嫡长子
余嫡子及庶子
小宗
小宗
小宗
大宗
(宗主)

大夫
大宗

大宗
天子
庶人
小宗
嫡长子(嫡长孙……)
嫡长子(嫡长孙…… )
嫡长子……
嫡长子(嫡长孙…… )
诸侯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公羊传》(隐公元年)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弟子,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左传》(桓公二年)
(2)政治:①分封制
宗法制
分封制
九鼎
七鼎
五鼎
三或一鼎
礼乐制度
(2)宗法制
1、含义: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分配政治权力、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内容:
(1)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2)大宗小宗关系是相对的;
5、作用:
保障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拓展探究】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的关系
分封制
礼乐制
宗法制
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
血缘纽带(里)
维护
工具
维护
工具
权利
分配
权利
继承
礼乐制度示意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4.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1)农业:土地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孟子·滕文公上》
大盂鼎 大克鼎
(2)手工业:青铜铸造
对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当时的工匠已经掌握了决定青铜器功用的铜与锡的配置比例。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中国史·夏商周时代》
井田制示意图
3、西周灭亡
(1)公元前841年,爆发“ ”,周厉王出逃,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2)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 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犬戎
国人暴动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北京人
新石器时代
三皇五帝:炎黄部落联盟、禅让、“万邦”时代
夏朝: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商朝:内外服制、甲骨文、青铜器
西周
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
分封制
宗法制
“国人暴动” 与“共和行政” 、西周灭亡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井田制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
原始社会:中华文明的曙光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的更替
【课堂总结】
原始社会的阶段划分
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
2.神话传说及民族学研究表明,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考古学家夏鼐发表的《碳十四测定年代和中国考古学》把中国远古文明分为七个区域。据此可知(  )
A.神话传说完全符合真实的历史 B.历史研究必须依赖考古发掘
C.中国文化的起源具有多元特点 D.中国文化华夷之辨根深蒂固
C
1. 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
A.城中发现20多万千克的炭化稻堆积 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
B
课堂练习
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
3.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据此可知,当时可能(   )
A.青铜铸造技术成熟 B.形成礼乐制度
C.氏族制度不复存在 D.出现早期国家
4. 《礼记 礼运篇》记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这一记载反映了(   )
A.分封制开始出现
B.阶级矛盾的尖锐
C.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D.当时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D
C
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
5.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纪录。其占卜的内容涉及天气晴雨,农作收成,打猎、祭祀等。这一信息说明商朝的政治特点是(   )
A.“家天下”制度开始确立
B.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C.以血缘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D.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6.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D
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