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纲要上册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纲要上册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30 08:5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选官制度
从世卿世禄 到 科举制
一、
中央官制
二、
赋税制度
从租调制与均田令到租庸调制再到两税法
三、
三省六部制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后唐
TEXT
后周
后梁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这是唐朝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欣喜之际写的一首诗《登科后》。孟郊早年生活清贫,却不愿做官,独爱写诗。不惑之年后,他受母亲督促,赴京赶考,经过两次落榜,最终考中进士。诗作将孟郊登科后骑着快马在京城游街时那种志得意满的情景描述得酣畅淋漓。
一、选官制度
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贤所难也。
——司马光《资治通鉴》
1.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
世卿世禄
西周
军功爵制
战国
察举

九品中正
科举制
两汉
魏晋
隋唐
2.汉代的察举制
在封建社会里,孝为礼之始,廉为官之本,把孝廉作为察举的主要科目是理所当然的事。孝、廉,本为两科,各自为目,分别取士,但也有既以孝举又以廉举者,后来演变成孝、廉并举。
——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孝:善事父母;廉:做官清廉。
察举在汉武帝时形成固定制度,由郡国定期向中央推举人才(西汉时每年举1人),以及应中央政府的特殊需要,不定期推举若干专门人才。常见的察举名目是举孝廉,还有如贤良、文学、兵法等。察举标准有四条,“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 察举虽由地方官掌握,但前提往往是被选拔人当地的士人舆论,舆论对所有人都有一个基本的评价,评价高者,很自然能够被推举。
——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
①选官依据:乡里清议、德(孝廉)才兼备
3.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②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
选拔权力——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选拔标准——从家世才能并重到只看家世
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
影响: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晋)葛洪《抱朴子·审举》
4.隋唐的科举制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代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①原因
◆庶族地主势力增强要求分享政治权力;
◆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继承发展前代选官制度;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
影响: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加强了中央集权。
4
选官制度——科举制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太宗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朝代
选官制度
选官标准
演变趋势
世卿世禄制
夏商周
血缘
战国至秦
军功爵制
军功
两汉
魏晋南北朝
察举制
德(孝廉)才
九品中正制
门第
隋唐至清
科举制
才学
①选拔标准:由血缘、家世演变为才能。
③选官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
②选拔方式:由世袭、推荐演变为考试,趋向公平。
【总结提升】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枢政务机构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共42张PPT)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共42张PPT)
2.隋唐三省六部制
①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体制。(握有实权的是尚书省)
②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③唐朝:唐太宗时,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三省六部制的形成过程和职能。
皇 帝
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省
(起草政令)
(执行 政务)
(封驳审议)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2.隋唐三省六部制
职能与运行
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
1.先由中书省各拟意见,
2.再须送门下省,由给事中(门下省属官)一番覆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
3.因此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皇帝不能独裁,宰相同样不能独裁。
——钱穆《国史新论》
运行: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六部
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后下发到门下省时,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
中书省(起草) 门下省(审核) 尚书省(执行)
兵部 吏部 礼部 工部 户部 刑部
皇帝
最近有群众反映,景点女厕不够啊!
男厕太多,增加女厕!
没毛病
开干!
欧了
【情景再现】假如当时皇帝得知有群众反映景区女厕不足的情况,在三省六部制的中央官制下将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2.隋唐三省六部制
评价
特点与影响:
①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有利于加强皇权,减少皇帝决策错误
②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及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
③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央政府设政事堂,作为宰相的议事机构,一切重大事务,都要由政事堂会议讨论,经皇帝批准后颁行。三省的首长:中书令(中书省)、待中(门下省)、左右仆射(尚书省),都是宰相,以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是宰相,他们都带有参知机务、参知政事等衔,所以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宰相多至一二十人。唐代中央官制的特点在于,相权较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专制;又因宰相是政事堂集体议事,三省又互相牵制,避免了个别宰相专权……唐初,完备了隋朝的三省制度,皇帝与三省互相制约,共同治政,构成了相对和谐的政治体制。
——樊树志《国史概要》
回顾历代中枢政务机构
6
秦代:三公九卿
汉武帝:中朝、外朝
东汉: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三省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反映了怎样的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10
三公九卿与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在秦朝三公多由贵族或士族担任,“九卿”中既有负责皇家事务的官员,如:郎中令主管宫廷戍卫和皇帝的侍从警卫。也有负责国家事务的官僚,如:治粟内史主管国家财政。这体现了“家天下”,家国一体的特点。
唐代,担任宰相的寒门子弟渐增,标志着官僚政治的成熟。

赋税制度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共42张PPT)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共42张PPT)
【知识解析】秦汉至唐代的赋税制度”
赋:田地税,田赋。
役: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力役 、军役、杂役等)
税:古代王朝向个人征收的实物(粮食、布)或货币。
魏晋的租调制
租:粟
调:帛
①曹操创立租调制
租:纳粮
调:纳布或帛
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九卿演变为九寺、五监,负责一些事务性工作,受制于六部。
④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唐)孟郊:《登科后》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
◆汉武帝:尚书令为中朝官。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公元220年,曹丕继任魏王……他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在地方设中正官代替乡里评议考察人才。
注:上图为视频“【知识解析】秦汉至唐代的赋税制度”截图,如需使用,请插入视频。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因此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皇帝不能独裁,宰相同样不能独裁。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秦到隋唐中枢机构的变革、春秋到唐朝赋税制度的变革,重点探究了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和两税法。
孟郊早年生活清贫,却不愿做官,独爱写诗。
租:每丁每年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田租)
(均田制)成年男子承担一定的徭役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察举制在其后期,弊端日益严重。
◆分工明确,提高效率;
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樊树志《国史概要》
租:每丁每年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田租)
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
2.魏晋的租调制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和租调制
均田制与新税制颁布后,授受土地、征收赋税均以“男夫”和“妇人”或“一夫一妇”为基本标准,可有效地防止过去以户为单位计征的种种弊端。在中国历史上,均田制第一次将土地分配与赋税征课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反映出封建社会土地与赋税思想日趋成熟,封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能力的提高。
——孙翊刚主编:《中国赋税史》
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唐代调布
唐代庸调银饼
“怀集”银饼出产地(广东肇庆怀集)
唐代庸调银饼
唐代调布反映了唐朝的赋税制度——租庸调制。庸、调原来都缴纳绢或布,开元、天宝年间,庸、调折成银两,因而出现银饼。
3.唐初的租庸调制
如果不服徭役,每天折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为庸,也叫“输庸代役”。……这些都使农民有较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课堂探究】
根据所学知识,想一想租庸调制具有怎样的进步意义?
(1)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劳动积极性也有所提高。
(2)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3)政府的赋税收入得到了保障。
3.唐中后期的两税法
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迭,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乃盗起兵兴,财用益绌,而租庸调税法,乃陷于败坏。 ——《新唐书》
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崩溃,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紧张
◆背景: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时间:
◆原因:
3.唐朝的赋税制度
◆内容:
“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径悉省。” ——《资治通鉴》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财产税为主;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简化收税名目;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明确纳税时间
租庸调制以丁身作为征收赋税的标准,两税法以资产即土地的多少作为征收的根本。
◆评价:
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
——陆贽:《陆宣公奏议》
利:
弊: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挖掘、榨取)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
——《白居易集》卷2《重赋》
由于官吏盘剥等原因,两税法在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减轻农民的负担。
租庸调制 两税法
目的
标准
影响
①对农民人身控制强
②纳庸代役保证农时
③政府赋税得到保障
①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②简化税收名目
③扩大收税对象
④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人丁
财产
巩固统治,
保证财政收入
缓和阶级矛盾,
解决财政困难
时期 制度 特征 趋势
魏晋 租调制 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①征税标准转变,以人丁为主→以财产为主
②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③税收种类简化
④征税内容变化,实物→货币
北魏 与均田制配套的租调制 授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唐初 租庸调制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保障
唐中后期 两税法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课堂总结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九品中正制
隋文帝——分科考试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
唐太宗——增加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科举制
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租调制与均田令(魏晋南北朝时期)
租庸调制(唐朝初期)
两税法(唐朝中后期)
选官制度
赋税制度
28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变化:两汉察举——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创新:权力集中中央、考试衡量才学、方式公开公正。
中央官制
选官制度
赋税制度
影响: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变化:秦汉三公九卿制—汉武帝设中外朝—隋唐三省六部制
创新: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节制君权。
影响:加强了皇权,提高了办事效率,是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变化:魏晋租调制和北魏均田制——唐前期租庸调制,后期两税法。
创新:从人丁到财产的流变
影响:租庸调制以庸代役,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和政府的赋税收入。
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保证国家收入,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历代基本沿用。
本课框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