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5课 故乡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性格变化的原因。
2.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体会文中“我”对故乡的复杂情感和“我”探求人生新路的坚定信念。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故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语言运用: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理解积累词汇,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思维能力:培养积极思考的习惯,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尝试分析“我”的人物形象,分析闰土、杨二嫂等人的前后变化,理解小说的主题。
审美创造: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
【课时安排】共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故乡》这篇课文,解决了文中的重点字词,梳理了文章的情节结构。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深入分析一下人物形象及文章的中心思想。
【新课探究】
关注人物命运
闰土、杨二嫂、“我”
1.圈画描写人物形象、语言、动作的语句进行品读,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2.分角色朗读与这些人物相关的对话片段,体会人物心理。
3.收集信息,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少年的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杨二嫂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们有哪些方面的变化,变化的根源是什么?(可绘制表格说明)
闰土 二十年前后的闰土有哪些变化呢?看书填表
生气勃勃、热情开朗、勇敢 机灵、纯真善良的小英雄
到
苍老贫困、因循守旧、麻木 迟钝、淳朴善良的木偶人
是什么原因使闰土产生了这样的变化?
闰土变化的原因
表面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深层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社会制度
小结: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的贫困,封建传统观念(即礼教、等级观念)毒害,使闰土发生了巨变。闰土就是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这是谁?
杨二嫂 二十年前后的杨二嫂有哪些变化呢?看书填表
杨二嫂的变化
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20年前的杨二嫂年轻美丽,因此她的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人称“豆腐西施”
到
20年后的杨二嫂变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变得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爱唠叨,想方设法从“我”的搬家中捞点东西。
总结:在小说中,杨二嫂是作为陪衬人物出现的,她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她的尖刻、自私衬托了闰土的憨厚朴实,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农村日趋衰败的景况。
说一说在塑造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时,都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和表现手法?
“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自主探究,找出相关语句
……
归纳 “我”对故乡的感情比较复杂:
回忆中的故乡,充满神奇色彩的美,让“我”感到无比欢愉;
现实中的故乡,充满冷漠,人情隔膜,使“我”感到无比悲哀。
对未来的故乡,“我”充满希望,但是又觉得很渺茫。
“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作者描写这些人物的变化,其作用是:
1、反映中国人的精神,表现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是怎样被扼杀的。
2、表现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贫穷轮回。
如,闰土:少年——中年
水生:少年——中年
3、渴望纯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中年闰土对“我”的态度,杨二嫂对“我”的态度,说明了孩提时那种真诚友善的关系完全消失。表现了“我”渴望打破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新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写作特点】
1.在对比中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突出人物命运的悲剧色彩。
萧索、破败的荒村与海边沙地“神异”的图画,构成景色的对比;
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豆腐西施”与“圆规”,构成人物昔与今的对比。
在人物的对比中,又有着诸多层次:
有闰土、杨二嫂前后外貌的对比,有闰土前后语言、行动、气质、性格的对比,有闰土与杨二嫂性格的对比,有“我”和少年闰土的友谊与“我”和中年闰土的隔膜的对比,有“我”和中年闰土的隔膜与宏儿和水生的“一气”的对比。各方面的对比,把旧中国农村日趋贫困、人与人之间日趋冷漠的主题思想揭示得更深、更广。
2.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相结合。
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勾勒出一个健康、活泼的农村少年形象;而对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则展现出一个受尽折磨和压榨的旧中国农民的形象;对杨二嫂素描式的勾勒及对其势利、尖刻、咄咄逼人的语言描写,形象地刻画出一个泼辣粗俗、尖酸刻薄的城镇小市民的形象。
3.景物描写,烘托人物。
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反映出农村的衰败和“我”悲凉的心情;作为少年闰土活动背景的“神异”图画,创造了明朗、愉快的气氛,烘托出“我”对闰土的喜爱和对少年生活的怀念;离开故乡时的景物描写,创造了静谧的气氛,形成情景交融的深远意境。
【课文主题】
【板书设计】
【课后练习】
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有错的一项是( )
A.我家只有一个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的人家做工的称忙月)
B.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一一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一一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C.“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你该记得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D.我一面应酬,偷空便收拾些行李,这样的过了三四天。
答案:D
2.选出对《故乡》主题概括不准确的一项。( )
A.这篇小说通过闰土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的强烈愿望。
B.这篇小说通过“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表现了农村凋敝、农民破产的悲惨现实,深刻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可悲的隔膜,表达了作者希望下一代亲密友爱、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热切愿望。
C.这篇小说通过闰土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调毙、农民破产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贫苦农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对他们不奋起抗争的强烈不满。
D.这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示了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同时指出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与人之间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的强烈愿望。
答案:C
【课外积累】
鲁迅名言警句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3.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4.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5.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6.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播放视频: 故乡 讲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