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5课 故乡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相关的文体知识。
2.把握故事情节,理解重要语段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故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语言运用: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理解积累词汇,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思维能力:培养积极思考的习惯,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尝试分析“我”的人物形象,分析闰土、杨二嫂等人的前后变化,理解小说的主题。
审美创造: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起故乡,就会想到那桃花盛开的美丽,小桥流水的清幽,牧童短笛的悠扬以及民风人情的淳朴。故乡在我们心中是那样的美好,令人神往。于是,人们总会在饱经思乡之苦和深受辗转之累后,回到梦魂牵绕的故乡。
但一切在变,再次展现在眼前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
播放视频素材
读鲁迅的《故乡》,跟他一起同行,才忽然感觉到现实的故乡让人无限的悲凉:
为什么昔日的童年伙伴如此麻木辛酸?
为什么当年的“豆腐西施”竟如此粗俗尖刻?
是什么改变了他们?
【了解作者与背景知识】(教师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
本文选自《呐喊》,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为我们留下了800多万字的文学巨著。他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写作背景: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胜利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夺,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1919年12月,鲁迅回到故乡,目睹了人民悲惨的生活遭遇与精神疾苦,十分悲痛,一年后,便以这次回乡经历为题材,写下了这篇小说。
【文体知识】
1.小说的概念:
小说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人物——往往借助一个或多个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进行虚构。
塑造方法:肖像、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环境描写及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情节——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气候以及场景,用来衬托人物的思想感情,烘托气氛等。
3.小说的分类
按小说的篇幅和容量分为:
①长篇小说;②中篇小说;③短篇小说;④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
【理解题目】
故乡:家乡,故居。
文题意思:是文章人物活动的场所,也是作者借以表达心声的媒介,题目简洁直观。
【读准字音】
【理解词语】
幻灯片1
阴晦:阴沉昏暗。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鄙夷:看不起。
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谋食:谋生。
无端:没有来由的,无缘无故。
如许:这么些。
苏生:苏醒、复活。
幻灯片2
瑟索: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蜷缩、抖动。
影像:这里是印象的意思。
髀:大腿。
黛:青黑色。
一气:声气相投,思想一致,性情投和。
展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现在写作“辗转”。
恣睢:任意胡为。
【听范读】(播放范读音频)
划分文章层次。
列出文中出现的人物。
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感受文章风格,思考文章表达的感情。
【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1-5):
交代了“我”回故乡的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第二部分(6-77):
写“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
第三部分(78-88):
“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自主探究】
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线索、主要人物。
2.这篇小说写故乡,主要是写故乡的变化,梳理这些变化,并用一张示意图表示出来。
答案:1.小说按时间顺序,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即: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主要人物:闰土、杨二嫂、“我”。
【重要语段分析】
1、从15段“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的叙述中,可以看出闰土在他人面前很害羞,在我面前却十分 。
2、从文中18段雪地捕鸟的描述中,我觉得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 的人。
答案:热情大方 聪明、天真、富有童趣
3、读这个语段“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
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什么人?
答案:闰土是一个勇敢、活泼的,淳朴、善良的人。
4、阅读:“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电里出卖罢了。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可以看出 闰土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
答案:总结:闰土是一个天真、朴实、活泼、聪明、见多识广,富有鲜活生命力的少年。
5、阅读:“ ……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答案:可以看出闰土极度贫困、饱经忧患、痛苦苍老。
6、阅读:“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答案:生活的重担已经把他压得沉默寡言,这与“ 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7、阅读:“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我们这里煮饭是烧稻草的,那灰,可以做沙地的肥料),待我们启程的时候,他用船来载去。”
答案:要香炉和烛台一事,说明他把改变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地神灵的祈求祷告上。表现了闰土迷信、麻木、迟钝。
8、阅读:“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母亲对我说,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 ”
这段话和上面这几段文字,看以看出 他变了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这段话揭示了帝国主义势力与封建勾结是导致闰土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可以看出闰土精神麻木、动作迟缓,表情呆滞、默默无语,使他变成苍老、凄苦、木呐、迷信、失去鲜活生命力的“老人”。
9、“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
答案:因为“我”对故乡的现实(即人与事)感到失望,故乡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
10、“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
答案:指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11、“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答案:新生活指的是: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12、“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答案:(1)因为“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但愿望能否实现是未知数,“我”不知道,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2)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13、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答案:表明“我”对希望的实现、新生活的到来充满了坚定的信心。
14、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 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答案:作者把希望比做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结语】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故乡》这篇课文,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解决了文中的重点字词,梳理了文章的情节结构。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对比分析一下人物形象及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
同学一起观看朗读视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