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习题课件(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习题课件(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30 10:4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目标导航
思维导图
知识要点
历史图片
解题技巧
课堂探究
过关训练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
2.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3.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
学习目标 1.知道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史料实证)
4.比较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认识中国南北方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产生: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 _
的农作物。  _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  _和黍。
2.发展:经过2 000多年的发展,_ _和粟作农业在我国南北方逐渐推广,原始农业由最初的  _ ,发展到用
  _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农业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同时,   _的饲养也开始出现。
 家畜
 耒耜
 刀耕火种
稻作
 粟
 长江中下游
人工栽培
3.标志:农作物    、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   _、
  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4.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
   基础。
 物质 
 磨制
 聚落
 种植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南方代表)
1.时间:距今约    年。
2.地点:    中下游,浙江余姚。
3.特点:房屋主要是   建筑,遗址中发现了大量
  栽培  的遗迹,农业工具以   最为
典型,家畜以猪、狗和  为主;会制作陶器、_______
和简单的乐器骨哨;会雕刻和使用天然漆。
玉器
 水牛
 骨耜
 水稻
 人工
 干栏式
 长 江 
 7 000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北方代表)
1.时间:距今约   年。
2.地点:   __流域,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
3.特点:房屋主要是________ ____圆形房屋;能制作出精
美的________石器,还制造________ 、角器等生产工具,
用以开垦土地;主要种植 ,饲养 和狗等家畜;
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__ __ ;已会简单的纺织、制衣。
彩陶


骨器
磨制
半地穴式
 黄河
 6 000
新课标补充知识:良渚遗址(教材P13知识拓展)
挖掘地点:1936年在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首次发现。
生存年代:距今5 300— 4 300年。
意义: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 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
A.北京
B.余姚
C.西安
D.武汉
★(2021青岛)某城市为打造旅游品牌,面向社会开展了
“我为家乡代言”的明信片设计征集活动。下图为其中
的一幅设计稿。据此判断,该城市最有可能是(    )
C
【解析】半坡人,生活在距今6 000年的陕西西安半坡村,是我国黄河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他们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粟,为适应北方寒冷、干燥的环境,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里。C项符合题意。故选C项。
——整理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教材材料研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是中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性遗址及其考古发现。
遗址 考古发现
半坡遗址 炭化粟;磨制石器、骨器;彩陶;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遗迹
河姆渡遗址 人工栽培水稻遗迹;磨制石器、骨器;陶器、玉器;干栏式建筑遗迹
答案:
研读:根据“炭化粟”和“人工栽培水稻遗址”可知两者都有原始农业;根据两者都有“磨制石器、骨器”可知,两者都使用磨制石器或骨器;根据“彩陶”“陶器、玉器”可知两者都会制作陶器;根据“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遗迹”和“干栏式建筑遗迹”可知两者都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
相同之处:都使用磨制石器或骨器;都有原始农业;都会制作陶器;都是定居生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相同之处。
2.【史料研读】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农业和畜牧业没有出现以前,由采集和渔猎活动而得到的野生动植物是人们食物和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在很大程度上是仰赖于自然的恩赐。只有农业出现后,人们才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从一小块土地上获得的食物,和在较大土地上采集狩猎而获得的一样多……由于农业的逐步发展,人们可以生产出除满足生产者本身所需之外的剩余粮食。这时城市出现,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分工,特别是脑力劳动得以从体力劳动中分化出来。
——摘编自《中国农业发展史》
研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讨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
根据“由于农业的逐步发展,人们可以生产出除满足生产者本身所需之外的剩余粮食”可知,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类获得了稳定的食物来源,减少了对自然的依赖;根据“这时城市出现,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分工,特别是脑力劳动得以从体力劳动中分化出来”可知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答案:
影响: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类获得了稳定的食物来源,减少了对自然的依赖,并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
课堂过关(难度★)
(一 )知识点 :原始农业的发展
( )1.原始农业为中国古代文明社会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如果要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可信的史料是
A.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玉器
B.《史记》中关于农业起源的记载
C.半坡粟类粮食作物的遗存
D.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烧石等
C
A.聚族而居 B.原始农业 C.贫富分化 D.采集狩猎
( )2.图片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一图胜千言。下图反映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B
(二 )知识点 :河姆渡人的生活
( )3.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了距今约7 000年的丰富的稻作遗存,出土了相当多的稻作工具骨耜。该考古发现直接佐证了此处先民
A.种植水稻 B.打猎捕鱼 C.饲养家畜 D.磨制石器
A
A.半坡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仰韶文化 D.河姆渡文化
( )4.下列图片反映出的是
D
A.河姆渡人 B.半坡人 C.山顶洞人 D.北京人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    人面鱼纹彩陶盆
(三 )知识点 :半坡居民的生活
( )5.下图所示反映了我国某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此原始居民是
B
A.农耕工具丰富多样 B.商品贸易较为活跃
C.陶器文化历史悠久 D.彩陶艺术绚丽多彩
( )6.下列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国先民的
C
素养提升(难度★★)
( )7.樊树志《国史十六讲》写道,大约在距今一万年,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一跃而为食物的生产者。这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是(时空观念)
A.农业的产生 B.工业的产生
C.商业的产生 D.科技的发展
A
( )8.(教材母题:教材P11插图改编)右图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器,对此解释比较恰当的是(史料实证)

A.河姆渡人以畜牧业为主要生计
B.时人可能已有简单的审美意识
C.河姆渡人以制陶作为主要产业
D.证实牲畜驯化始于中国的南方
B
( )9.根据西安半坡遗址和河南安阳殷墟中发掘的竹鼠、獐和水牛等热带和亚热带动物化石,以及甲骨文记载的播种时节等证据,研究者进行了大胆推测。下列最合理的推测是当时(跨学科·地理)
A.气候温暖湿润 B.物产丰富
C.开始饲养家畜 D.农业发达
A
( )10.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上有神人兽面纹主题纹饰,是良渚先民“天人合一”观念的体现和信仰,并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玉器和陶器上还出现了不少刻画符号,这些符号在形体上已接近商周时期的文字。这说明良渚文化(史料实证)
A.已经形成早期国家 B.可能进入文明时代
C.宗法制度正式形成 D.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
干栏式房屋   
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如下图   材料二 如下图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材料三 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5 800年前后,西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距今5 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区域文明阶段,呈现出多元文明百花齐放的局面,最终在相互交流借鉴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一体化格局,并绵延数千年不曾中断。
——摘编自王巍《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的分布特点。(4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特点:分布范围广,多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房屋建筑风格有何不同。决定其建筑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跨学科·地理)
不同:干栏式房屋高于地面,防潮通风;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一部分处于地下,冬暖夏凉。(2分)
原因: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特征。(4分)(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基础:原始农业的发展。(2分)特征:多元一体。(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