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30 10:5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军事方面的新变化。
916
辽 建立
960
北宋 建立
1038
西夏 建国
1115
金 建立
1125
金 灭辽
1127
金灭北宋
南宋建立
1206
蒙古 建国
1227
蒙古 灭西夏
1234
蒙古 灭金
1260
忽必烈即位
1271
改国号元
1276
元灭南宋
1368
元朝灭亡

蒙古
元朝
北宋
南宋

西夏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北宋的建立
(1)概况: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部下拥立他当皇帝
(2)结果: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后梁太祖 朱温
梁王 宣武节度使
后唐庄宗 李存勖
晋王 河东节度使
后晋高祖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高祖 刘知远
北平王 河东节度使
后周太祖 郭威
邺都留守将军
思考:五代与宋朝开国君主有怎样的共同点?
都是武将出身,因战功与权术被任命为地方节度使或将军等职位。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思考:宋朝面临的“弊”(背景)是什么?统治者怎样改变弊政局面的?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
收其精兵
稍夺其权
制其钱粮
天下自安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行政
文官出任地方长官知州;
(削实权)
财政
设转运使统管地方财政,各州赋税上交中央。
(制钱谷)
转运使
将地方财政转入中央
地方无钱
军事
①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更戍法)定期更换驻地,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收精兵)
强干弱枝
无力对抗中央
各州财赋除留必需之经费外一律上缴
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禁军的布置采取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策略,20余万禁军之中,京师附近驻扎10余万,地方分驻10余万。
(宋太宗):“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记”——《续资治通鉴长编》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分散事权,强化皇权
思考:对比汉唐时期的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宋代宰相的地位和职权有何特点?
从汉唐到宋朝,相权逐渐削弱,君权逐渐加强。
二府三司制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分散事权,强化皇权
三司使
同平章事
(宰相)
参知政事
(执政)
枢密使(执政)
枢密副使(执政)
御史中丞
知谏院
中书门下(政事堂)
枢密院
行政
军政
监察
财政
皇帝
御前会议
三司
台谏
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二府三司
特点: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3.崇文抑武,完善科举
① 罢免宿将兵权,文官统兵,担任枢密院长官;
兴文立教倡文治
统治时间 榜数 取士总数 年均取士
唐 290 266 6603 23
宋 320 130 110000+ 344
元 98 16 1139 12
明 277 93 24624 89
清 268 114 26888 100
“分治大藩从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太祖实录》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宋)汪洙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宋初谚语
② 提倡文治,完善科举制度,抬高文官地位。
(严密考试制度、放宽录取名额、优礼进士)
宋初科举取士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重用文官
增加科举取士
提高各阶层读书热情和应试机会
阶层流动
文化普及
形成崇文抑武的风气
宋初新变化——庶族逐渐代替士族
①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基本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②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③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从本质上看,宋代只不过是残唐五代的延续,宋代之所以国祚长久,没有短命而亡,只是因为宋太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 ——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4.影响
文官贪污不如武官造反
特点:“防弊”之政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辽 契丹族
(907-1125年)
1.北宋与辽的关系
辽太宗
占领燕云十六州后,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宋太祖
执政晚期,双方友好,互通使节
宋太宗
宋多次进攻失败,转而采取防御政策
宋真宗
澶渊之盟
古者未失燕蓟之地,有松亭关、古北口、居庸关为中原险要,以隔阂匈奴不敢南下,而历代帝王尚皆极意防守,未尝轻视。自晋祖弃全燕之地,北方关险,尽属契丹。契丹之来,荡然无阻。
——(宋)富弼
1.背景
(1)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威胁都城开封
(2)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2.内容
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3.影响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保持着和平局面
澶渊之盟
2.北宋与西夏的关系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西夏 党项族
(1038-1227年)
北宋又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是为“庆历和议”,内容包括: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你觉得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1)可取。当时辽和西夏的军事力量较强,而北宋则军事上“积弱”,“以钱财换和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面临的困境,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减少了相互之间的战争,有利于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
(2)不可取。“以钱财换和平”虽然获得一时的和平,但这种“和平”只能是县花一现,难以持久。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加剧了财政危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辽夏对北宋的威胁。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3.财政危机
时期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英宗(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一官未缺,十人竞逐,纡朱满路,衣紫成林,州县之地广于前,而陛下之官五倍于旧。
——宋祁《上三冗三费疏》
冗官
增设官僚机构
扩充军队
养兵养官
战争赔款
分散军权
冗兵
冗费
积贫
积弱
军队战斗力弱
三、王安石变法
1.范仲淹——庆历新政
背景:北宋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
改革目的:整顿官僚机构
改革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1043年,范仲淹任参知政事,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改革十项内容: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1045年正月,反对派攻击革新派为“朋党”,仁宗外放范仲淹、富弼等大臣,改革遂以失败告终。新政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
三、王安石变法
2.王安石变法
富国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均输法
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
强兵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
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保甲法、保马法等
取士
科举改革
整顿太学
减轻人民负担
抑制豪强兼并
促进生产发展
增加财政收入
节省政府开支
提高军队战斗力
增加武器装备
培养革新人才宣传革新思想
(1)进步性
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③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2)局限性
①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三、王安石变法
3.评价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刘挚《忠肃集》
今出钱货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恐其道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负。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
——《宋史·司马光传》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
直接原因: 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反对。
其他原因:
①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②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得保守派重新得势;
③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
四、南宋偏安
1.南宋的建立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
靖康二年(1127)四月初一,金军押解被俘虏的徽、钦二帝及宗室、嫔妃、大臣、工匠、伎女等3000余人撤离汴京,返回北方,同时掠走金帛珍宝、法驾仪仗、天文仪器、图书乐器等,史称“靖康之变”。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下册)
四、南宋偏安
2.宋金对峙
金 女真族
(1115-1234年)
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宋史·岳飞传》
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和议 时间 内容
绍兴和议 1141年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称为“岁贡”。
隆兴和议 1164年 仍维持《绍兴和议》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对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宋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和绢各缩减至20万两、匹;宋割商、秦两州给金。
嘉定和议 1208年 宋金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绢、银各增至30万匹、两;犒军钱300万贯;维持原来边界。
四、南宋偏安
1.宋金对峙
(1)两宋政府接受少数民族政权的和议条件,是两宋政府软弱的表现。和议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最终两宋政权被少数民族政权所灭。
(2)三次和议,客观上有利于民族间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3)各民族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彼此之间虽然都经过激烈的战争,但后来又友好相处,这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民族交融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你如何看待两宋的三次议和?
(2022.河北张家口模拟)宋代朝廷对于地方状况的了解,除基层报至主管部门有据可查的账籍及印历外,不少是自监司、台谏特使等各类官员的巡行见闻中得来的,百姓中的传言、
谣谚是经常被搜集的对象。宋代这一做法
A.增强了监察机关的权威性
B.推动了地方权力的相互制衡
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练习
C
(2022.山东临沂调研)王安石变法,设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的赋税收人,掌握供需情况。凡采买、税收、上供物品,都可以“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对于京都库藏支存定数,以及需要
供办的物品,发运使有权了解核实,使能“从便变易蓄买”,存储备用。这一做法旨在
A.打击商人的远程贸易行为
B.减轻农民运输负担,增加收人
C.解决南北经济不平衡问题
D.调剂物资供应关系,平抑物价
练习
D
(2021.全国乙卷)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
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
练习
C
(2020.全国I卷)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防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练习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