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五章自然环境的特征单元测试(提高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五章自然环境的特征单元测试(提高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9-30 16:48:1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五章自然环境的特征单元测试(C)(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候鸟是指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进行季节性迁徙的鸟类。每年4~5月,大量斑尾塍鹬从澳大利亚迁徙到北冰洋沿岸的科雷马河口。下图示意科学家通过卫星追踪一只标号为”H3”斑尾塍鹬的迁徙路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H3”斑尾塍鹬的北迁,说法正确的是( )
A.科雷马河口为越冬地 B.途经山东半岛时正值雨季
C.沿途各地昼长夜短 D.飞行约一万公里
2.“H3”斑尾塍鹬没有经过的森林类型是( )
A.热带雨林 B.常绿硬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密西西比河发源于美国北部,自北向南流,在新奥尔良市汇入墨西哥湾,紧紧依傍密西西比河有一条公路,纵贯美国南北,穿越美国中部地区10个重要农业州,这就是“大河之路”。“大河之路”是欣赏、观察密西西比河景观的最佳路径。下图示意美国“大河之路”位置及周围地理事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导致公路紧紧依傍密西西比河的决定性因素是( )
A.自然 B.经济 C.社会 D.科技
4.导致“大河之路”沿途两侧南北景观不同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海陆位置 C.纬度 D.大气环流
5.“大河之路”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 )
A.加强南北区域之间联系 B.促进全国旅游业发展
C.减小东西区域发展差异 D.扩大中部农业带面积
(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云南哀牢山地处22°N~25°N,山体垂直高差大,气候复杂,其中热带和温带蕨类植物混生,从山麓到山顶均有分布,且随高度变化比重呈明显的过渡性。下图示意哀牢山不同海拔热带和温带蕨类植物所占比重的变化格局。完成下面小题。
6.热带和温带蕨类植物( )
A.山麓热带蕨类植物占绝对优势 B.山顶温带蕨类植物占绝对优势
C.热带蕨类植物比重与高度呈负相关 D.温带蕨类植物比重与高度呈正相关
7.热带和温带蕨类植物比重随海拔的变化速度是( )
A.快—快—慢 B.慢—慢—快 C.慢—快—慢 D.快—慢—快
(2022·全国·高一单元测试)城市渠化是指将城市内河河道取直,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天然河道变成人工明渠。完成下面小题。
8.我国各地在城市化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城市渠化现象,其主要作用是( )
A.改善城市供水条件 B.增强排污排涝能力
C.提升内河航运能力 D.增加休憩娱乐场所
9.城市渠化对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是( )
A.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重 B.河道取直,水质恶化
C.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D.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下水位上升
(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2020年6月,中印两方在青藏高原班公湖发生对峙,引发多方关注,班公湖位于中印边界,是两国的界湖,其中东半段属于中国,湖泊东段为淡水,西段为咸水,东段湖泊也是青藏高原上为数不多的候鸟栖息地,每到4月会有各种珍稀鸟类聚集在此。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推测班公湖东淡西咸的主要原因是( )
A.湖泊东段有河流注入,西段无河流注入 B.中部较窄,湖东、西两段无水体交换
C.东段淡水补给较多,蒸发较少 D.湖泊西段无淡水注入,蒸发量大
11.以下不属于班公湖东部每到4月珍稀鸟类聚集在此的原因的是( )
A.气温较高,适合鸟类越冬 B.青藏高原多为咸水湖泊,不利于鸟类停歇
C.鱼类众多,为鸟类提供食物 D.边境地段,人类活动较少
(2021·全国·高二单元测试)福建省泉州市(118.5°E,25°N)泉港区有两个30米高的“空中盆景”。烟囱砂土、内墙烟灰和鸟儿粪便皆为榕树的生长提供了“土壤”,烟囱口利于雨水、露水的汇集,加之封闭和足够长利于水汽的储藏,为“气生根”提供了充足的水分;高高托起的“盆景”不被其他事物遮挡,光照充足,通风良好。因此,30多年来“景”枝繁叶茂、四季葱郁。2016年9月,下图中间图位于南侧的茂密烟囱树被台风“莫兰蒂”无情“吹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据材料判断,30多年来“空中盆景”枝繁叶茂、四季葱郁反映地理环境的( )
A.复杂性 B.不定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13.观察“被台风‘吹毁’的烟囱”图片,据其断口,结合图6右图“台风莫兰蒂移动路径”,推断烟囱树被吹断的时间最有可能是( )
A.9月14日10:00 B.9月15日7:00 C.9月15日9:00 D.9月15日11:00
(2021·全国·高二单元测试)下图为西伯利亚沙果特湿地上空1千米处空气中CO2含量变化的观测数据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观测数据曲线”呈明显的季节性波动,低谷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
A.冬季—能源利用率提高,燃煤取暖排放CO2少
B.夏季—生物的光合作用强,固定CO2多
C.冬季—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固定CO2多
D.夏季—降水量大,CO2被溶解
15.分析“长期趋势曲线”可知,气候变化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影响有( )
A.森林带分布北界南移 B.高山的林带上限位置上升
C.高山雪线海拔下降 D.北部海岸线位置向北退缩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某科考队进入隆宝湿地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的栖息环境进行为期三天的考察。下图为隆宝湿地位置示意图及黑颈鹤图片。
(1)分析隆宝湿地成为黑颈鹤栖息地的有利条件。
(2)分析黑颈鹤迁徙至纳帕海越冬的主要原因。
(3)推测黑颈鹤从隆宝湿地向纳帕海迁徙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
17.(2021·全国·高二单元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瓜德罗普岛位于加勒比海小安的列斯群岛中部,东濒大西洋,西临加勒比海,属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26℃。瓜德罗普岛被狭窄的萨莱海峡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称格朗德特尔岛,为地势低平的石灰岩岛;西部称巴斯特尔岛,为地势起伏的火山岛,岛上一列山脉自北至南绵延而下,最高峰海拔1484米。两座岛上的降水量随高度和方向而变化。格朗德特尔岛年降雨量为990毫米左右,巴斯特尔岛年降雨量则为2540毫米以上。瓜德罗普岛上约2/5的地区覆盖着森林,大部分在巴斯特尔岛,该岛森林在迎风坡大约从海平面起始,在背风坡则从海拔229~914米或更高处起始。岛上主要种植甘蔗和香蕉等农作物。下图示意瓜德罗普岛的分布。
(1)分析巴斯特尔岛和格朗德特尔岛年降水量差异显著的原因。
(2)瓜德罗普岛约2/5的地区覆盖着森林,森林主要分布在巴斯特尔岛。就此作出合理解释。
(3)阐释巴斯特尔山区的森林,在迎风坡从海平面起始,在背风坡从海拔229~914米或更高处起始的原因。
18.(2022·全国·高一单元测试)读图,回答问题。
地球上约97%的水储存在海洋中,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影响。我国某远洋科学考察船从青岛起航,进行环球海洋科学考察活动,下图为科学考察航线示意图。
(1)通常海水的盐度越高,腐蚀性越强。科考航线上a、b、c、d四处8月表层海水对船舶腐蚀性最强的是____处。并从海水性质影响因素的角度说明原因____。
(2)从海水温度看,甲洋流属于____。说明判断理由____。
(3)简述乙洋流对此次航行的影响。
航线d处海域附近陆地为亚马孙河流域,分布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雨林的破坏引发了全球的关注和思考。图I为亚马孙河水系图,图II为热带雨林与水循环示意图。
(4)近年来,亚马孙河流域某些地区大面积毁林开荒,导致该地区降水量有所减少,但流入江河的水量及洪水发生频率反而增大了,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该现象的成因。
19.(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我国东南部典型的丹霞地貌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特征,山块之间常形成被陡崖围合的沟谷。典型丹霞地貌的海拔大多为300~400米,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难以达到通常意义上产生垂直分异的高差,却形成了特殊的植被分异现象(如下图所示)。
(1)指出我国东南部丹霞地貌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及其气候特点。
(2)分析图中丹霞地貌山顶植被类型发生变异的原因。
(3)分析图中丹霞地貌底部沟谷地带发育季雨林的原因。
(4)在流水作用下,丹霞地貌山顶和沟谷植被出现垂直分异,试分析原因。
20.(2021·全国·高二单元测试)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多年永久冻土层(埋藏深度在地面以下0.3~0.7m)上生长有大片泰加林(即亚寒带针叶林),它是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泰加林向南的延伸。泰加林的分布南界一般在55°N,而在我国大兴安岭西坡到了48°N,当地树木形态特征显著,叶子为针状,树冠呈塔形,侧根发达。调查发现,在大兴安岭主脉西坡一些向西延伸的山脊,北坡泰加林覆盖率比南坡高。下图示意大兴安岭北部泰加林分布及泰加林根系发育情况。
(1)分析大兴安岭西坡泰加林分布明显偏南的原因。
(2)说明大兴安岭泰加林显著形态是如何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
(3)指出影响大兴安岭主脉西坡西延山脊泰加林覆盖率南北坡差异的因素,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五章自然环境的特征单元测试(C)(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候鸟是指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进行季节性迁徙的鸟类。每年4~5月,大量斑尾塍鹬从澳大利亚迁徙到北冰洋沿岸的科雷马河口。下图示意科学家通过卫星追踪一只标号为”H3”斑尾塍鹬的迁徙路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H3”斑尾塍鹬的北迁,说法正确的是( )
A.科雷马河口为越冬地 B.途经山东半岛时正值雨季
C.沿途各地昼长夜短 D.飞行约一万公里
2.“H3”斑尾塍鹬没有经过的森林类型是( )
A.热带雨林 B.常绿硬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答案】1.D 2.B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尾塍鹬在5月19日飞到北冰洋沿岸,因此该鸟是在科雷马河口过夏季,A错误,4月22日至5月17日途经山东半岛,此时山东的雨季未到,正是春旱季节,华北地区雨季是7-8月,B错误,4-5月,太阳直射北半球,因此南半球的昼短夜长,北半球昼长夜短,C错误,飞行距离约跨纬度90°,根据经线长度1度约111千米,实际距离约一万公里(千米),D正确。故选D。
2.“H3”斑尾塍鹬的飞行路线大致是沿澳大利亚西北部向北沿亚洲东部地区飞往北冰洋沿岸,因此经过了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温带地区的落叶阔叶林和亚寒带针叶林,不可能经过大陆西岸的地中海气候形成的亚热带常绿硬叶林。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地中海气候,由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其分布于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包括地中海沿岸、黑海沿岸、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澳大利亚西南部珀斯和南部阿德莱德一带,南非西南部,以及智利中部等地区,因地中海沿岸地区最典型而得名。
(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密西西比河发源于美国北部,自北向南流,在新奥尔良市汇入墨西哥湾,紧紧依傍密西西比河有一条公路,纵贯美国南北,穿越美国中部地区10个重要农业州,这就是“大河之路”。“大河之路”是欣赏、观察密西西比河景观的最佳路径。下图示意美国“大河之路”位置及周围地理事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导致公路紧紧依傍密西西比河的决定性因素是( )
A.自然 B.经济 C.社会 D.科技
4.导致“大河之路”沿途两侧南北景观不同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海陆位置 C.纬度 D.大气环流
5.“大河之路”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 )
A.加强南北区域之间联系 B.促进全国旅游业发展
C.减小东西区域发展差异 D.扩大中部农业带面积
【答案】3.B 4.C 5.A
【解析】3.据材料及图分析可知,紧紧依傍密西西比河的“大河之路”位于河流沿岸,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农业生产条件好,穿越10个重要农业州,城市较多,故公路沿河布局更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地区间的联系,B正确。自然、社会、科技等均不是决定性因素,ACD错误。故选B。
4.据图分析可知,“大河之路”从南至北跨越纬度范围广,纬度差异造成的热量差异,形成南北不同的景观,故“大河之路”沿途两侧南北景观不同,主导因素是纬度,C正确。“大河之路”沿途地形主要为平原地形,地形差异不大,A错。海陆位置、大气环流等不是主要影响因素,BD错。故选C。
5.据材料分析可知,“大河之路”连接美国中部地区10个重要农业州,且沿线城市较多,交通便捷,故“大河之路”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加强了南北区域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经济发展,而不是减小东西区域之间的差异,A正确,C错。“大河之路”主要影响沿线地区,如对美国太平洋沿岸和大西洋沿岸地区影响不大,并不是促进全国旅游业发展,B错。中部农业带经过多年发展,发展规划等已基本成熟,其农业带面积不会因为“大河之路”而扩大,D错。故选A。
【点睛】交通建设的意义应从交通意义(增加便捷交通通道、合理布局交通网、缓解交通运输压力)、经济意义(促进自然资源的开发、带动沿线商业发展、促进旅游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便利对外贸易等)、社会意义(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发展)、国防意义(巩固国防,保卫边疆)等方面分析。
(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云南哀牢山地处22°N~25°N,山体垂直高差大,气候复杂,其中热带和温带蕨类植物混生,从山麓到山顶均有分布,且随高度变化比重呈明显的过渡性。下图示意哀牢山不同海拔热带和温带蕨类植物所占比重的变化格局。完成下面小题。
6.热带和温带蕨类植物( )
A.山麓热带蕨类植物占绝对优势 B.山顶温带蕨类植物占绝对优势
C.热带蕨类植物比重与高度呈负相关 D.温带蕨类植物比重与高度呈正相关
7.热带和温带蕨类植物比重随海拔的变化速度是( )
A.快—快—慢 B.慢—慢—快 C.慢—快—慢 D.快—慢—快
【答案】6.B 7.C
【分析】6.从图中热带和温带蕨类植物比重变化分析,山麓热带蕨类植物和温带蕨类植被占比接近,热带蕨类不占绝对优势 ,A错误;山顶温带蕨类植物占比达到0.8,占绝对优势,B正确;热带蕨类植物比重与高度先呈正相关后呈负相关,C错误; 温带蕨类植物比重与高度先呈负相关后呈正相关,D错误。故选B。
7.从对于比重曲线来说,曲线斜率大时,说明比重变化大。观察图中两条曲线的整体情况可知。在海拔1000米以下,两条曲线平缓,说明热带和温带蕨类植物比重随海拔的变化速度慢;1000--2700米左右,两条曲线曲线斜率较大,说明变化速度较快;海拔2700米以上,两条曲线总体斜率不大,说明变化速度变慢,所以热带和温带蕨类植物比重随海拔的变化速度是慢—快—慢,C正确,ABD错。故本题选C。
【点睛】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云南哀牢山区热带蕨类植被喜热,低海拔多高海拔少,温带蕨类植被喜凉,低海拔少高海拔多。
(2022·全国·高一单元测试)城市渠化是指将城市内河河道取直,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天然河道变成人工明渠。完成下面小题。
8.我国各地在城市化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城市渠化现象,其主要作用是( )
A.改善城市供水条件 B.增强排污排涝能力
C.提升内河航运能力 D.增加休憩娱乐场所
9.城市渠化对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是( )
A.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重 B.河道取直,水质恶化
C.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D.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下水位上升
【答案】8.B 9.C
【解析】8.天然河道供水能力更强,A错误;城市渠化现象,通过裁弯取直和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原来蜿蜒多变、流动缓慢的天然河流,改造成为外形归顺、水流顺畅的人工河道,以达到稳定河势,加大过流能力,尽快宣泄洪水的目的,能及时排除地表积水到渠中,增强排污排涝能力,B正确;城市渠化把天然河道变成人工明渠,增强河道排水能力,但一般没有航运能力,C错误。城市渠化并不具备很强的观赏性,因此D错误。故选B。
9.城市渠化使河流流速加快,减少泥沙淤积,A错误;河道取直,水流加快,水质在一定程度净化加快,B错误;河道硬化,破坏了河底生物的生存环境,一些生物难以生存,C正确;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阻断了地下水位的补充来源,地下水位下降,D错误。故选C。
【点睛】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地貌)改变原有下垫面性质;(水文)破坏原有河网系统;(植被)破坏原有环境生态;(气候)改变小气候;(土壤)混凝土全面取代天然表土等。产生了大气、水、生态等方面的环境问题。
(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2020年6月,中印两方在青藏高原班公湖发生对峙,引发多方关注,班公湖位于中印边界,是两国的界湖,其中东半段属于中国,湖泊东段为淡水,西段为咸水,东段湖泊也是青藏高原上为数不多的候鸟栖息地,每到4月会有各种珍稀鸟类聚集在此。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推测班公湖东淡西咸的主要原因是( )
A.湖泊东段有河流注入,西段无河流注入 B.中部较窄,湖东、西两段无水体交换
C.东段淡水补给较多,蒸发较少 D.湖泊西段无淡水注入,蒸发量大
11.以下不属于班公湖东部每到4月珍稀鸟类聚集在此的原因的是( )
A.气温较高,适合鸟类越冬 B.青藏高原多为咸水湖泊,不利于鸟类停歇
C.鱼类众多,为鸟类提供食物 D.边境地段,人类活动较少
【答案】10.C 11.A
【解析】10.观察图示,湖泊西段也有河流注入,A、D说法错误;湖泊中部较窄,不利于湖东、西两段湖水交换,B说法错误;该湖是内流湖,在青藏高原西部,冰雪融水是河流、湖水的主要补给方式,图中湖泊东部有多条河流注入,补给水量大,补给量大于蒸发量,湖水盐度低些,而西部河流注入少,补给量小,因此C对。
11.湖泊东部盐度低,有利于生物生长,河流带来营养物质,有利于水草生长,海拔高,光照充足,有利于浮游生物光合作用,鱼类饵料丰富,而丰富的水草和鱼类,为候鸟提供充足食物,边境地段,人类活动较少,对鸟类干扰少,青藏高原多为咸水湖泊,候鸟食物、栖息地少,B、C、D这些说法与题意不符;4月是春季,气温回升,而且湖中生物给候鸟迁徙、中转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栖息环境,而不是鸟类越冬,青藏高原海拔高,冬季气温很低,不适合鸟类越冬,A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班公湖是世界著名国际高原湖泊,也是我国最长的湖泊,由山谷的自然堤坝阻塞形成。班公湖为内陆湖,是一个由东向西水中含盐量不同的湖泊,湖水东淡西咸,形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东段河水补给量大于湖水蒸发量,而西部则相反。
(2021·全国·高二单元测试)福建省泉州市(118.5°E,25°N)泉港区有两个30米高的“空中盆景”。烟囱砂土、内墙烟灰和鸟儿粪便皆为榕树的生长提供了“土壤”,烟囱口利于雨水、露水的汇集,加之封闭和足够长利于水汽的储藏,为“气生根”提供了充足的水分;高高托起的“盆景”不被其他事物遮挡,光照充足,通风良好。因此,30多年来“景”枝繁叶茂、四季葱郁。2016年9月,下图中间图位于南侧的茂密烟囱树被台风“莫兰蒂”无情“吹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据材料判断,30多年来“空中盆景”枝繁叶茂、四季葱郁反映地理环境的( )
A.复杂性 B.不定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13.观察“被台风‘吹毁’的烟囱”图片,据其断口,结合图6右图“台风莫兰蒂移动路径”,推断烟囱树被吹断的时间最有可能是( )
A.9月14日10:00 B.9月15日7:00 C.9月15日9:00 D.9月15日11:00
【答案】12.C 13.A
【分析】12.由题中材料可知,烟囱口利于雨水、露水的汇集,加之封闭和足够长利于水汽的储藏,为“气生根”提供了充足的水分;高高托起的“盆景”不被其他事物遮挡,光照充足,通风良好等内容,体现了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因此正确选项为C。A、B、D错误。
1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半球的台风即北半球的低气压,在台风中心的东侧吹偏南风,在台风中心的西侧吹偏北风。据题中材料信息:图2位于南侧的茂密烟囱树被台风“莫兰蒂”无情“吹毁”可判断,断口面向西南方向,证明风从东北方向吹来,说明当时泉州位于台风的偏北方,符合2016年9月14日上午10:00台风的位置点,A正确。B、C、D错误。
【点睛】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21·全国·高二单元测试)下图为西伯利亚沙果特湿地上空1千米处空气中CO2含量变化的观测数据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观测数据曲线”呈明显的季节性波动,低谷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
A.冬季—能源利用率提高,燃煤取暖排放CO2少
B.夏季—生物的光合作用强,固定CO2多
C.冬季—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固定CO2多
D.夏季—降水量大,CO2被溶解
15.分析“长期趋势曲线”可知,气候变化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影响有( )
A.森林带分布北界南移 B.高山的林带上限位置上升
C.高山雪线海拔下降 D.北部海岸线位置向北退缩
【答案】14.B 15.B
【分析】14.由图可知,观测数据曲线出现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夏季低,冬季高,主要因为西伯利亚地区纬度高,冬季人们大量燃煤取暖,排放CO2多;西伯利亚地区亚寒带针叶林广布,夏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固定CO2多,B正确,ACD均错误。故选B。
15.据图中长期趋势曲线可知,CO2在增加,导致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导致森林带分布范围向北扩展,故A错。高山上林带上限位置上升,高山雪线海拔上升,故B正确,C错,北部海岸线位置向南退缩,D错误,故选B。
【点睛】全球气候变暖,使大量的冰川逐渐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威胁到沿海地区。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寒冷季节将会缩短,温暖和炎热季节将会延长。全球变暖会导致干旱、台风等极端天气越来越多。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某科考队进入隆宝湿地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的栖息环境进行为期三天的考察。下图为隆宝湿地位置示意图及黑颈鹤图片。
(1)分析隆宝湿地成为黑颈鹤栖息地的有利条件。
(2)分析黑颈鹤迁徙至纳帕海越冬的主要原因。
(3)推测黑颈鹤从隆宝湿地向纳帕海迁徙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
【答案】(1)隆宝湿地为淡水湿地,水面宽广,水深适宜;夏半年水草繁盛,食物丰富,利于黑颈鹤栖息;海拔高,人烟稀少;天敌较少。
(2)隆宝湿地纬度、海拔较高,冬季寒冷,水域结冰,食物短缺,生存空间小。纳帕海纬度与海拔较低,冬季水温较高,食物较丰富;冬季为枯水期,水深适宜,利于黑颈鹤摄食。
(3)穿越崇山峻岭,多恶劣天气;人为偷猎捕杀;(大型雕类等)天敌威胁;人类活动导致沿途食物减少。
【分析】本题以黑颈鹤栖息地的变化为材料,涉及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及地理实践能力的学科素养。
(1)
结合图文材料可知,隆宝湿地成为黑颈鹤繁殖地的有利条件需要从气候、水域、食物、人类活动等方面思考。隆宝湿地积水面积100平方千米,水深50厘米,说明湿地水面宽广,水深适宜,黑颈鹤有良好的栖息环境;隆宝湿地位于青藏高原,夏半年水草繁盛,食物丰富,利于黑颈鹤觅食;隆宝湿地海拔4250米,海拔高,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和天敌较少。
(2)
黑颈鹤迁徙至纳帕海越冬的主要原因应从两地的纬度、海拔、食物、环境等方面比较作答。读图可知,与隆宝湿地相比,纳帕海纬度低、海拔低,冬季温度较高,食物较丰富,而隆宝湿地因纬度、海拔较高,冬季寒冷,水域结冰,造成黑颈鹤食物来源减少,栖息地范围缩小;纳帕海的冬季为枯水期,水深60cm,与隆宝湿地的水深差不多,利于黑颈鹤摄食。
(3)
黑颈鹤从隆宝湿地向纳帕海迁徙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可从地势、天气、天敌及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读图可知,黑颈鹤从隆宝湿地向纳帕海迁徙过程中,需要穿越崇山峻岭,横断山区地形起伏大,多恶劣天气,同时还会遇到人为偷猎捕杀和天敌威胁,人类活动导致沿途食物减少也会成为重要的障碍。
17.(2021·全国·高二单元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瓜德罗普岛位于加勒比海小安的列斯群岛中部,东濒大西洋,西临加勒比海,属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26℃。瓜德罗普岛被狭窄的萨莱海峡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称格朗德特尔岛,为地势低平的石灰岩岛;西部称巴斯特尔岛,为地势起伏的火山岛,岛上一列山脉自北至南绵延而下,最高峰海拔1484米。两座岛上的降水量随高度和方向而变化。格朗德特尔岛年降雨量为990毫米左右,巴斯特尔岛年降雨量则为2540毫米以上。瓜德罗普岛上约2/5的地区覆盖着森林,大部分在巴斯特尔岛,该岛森林在迎风坡大约从海平面起始,在背风坡则从海拔229~914米或更高处起始。岛上主要种植甘蔗和香蕉等农作物。下图示意瓜德罗普岛的分布。
(1)分析巴斯特尔岛和格朗德特尔岛年降水量差异显著的原因。
(2)瓜德罗普岛约2/5的地区覆盖着森林,森林主要分布在巴斯特尔岛。就此作出合理解释。
(3)阐释巴斯特尔山区的森林,在迎风坡从海平面起始,在背风坡从海拔229~914米或更高处起始的原因。
【答案】(1)巴斯特尔岛为地势起伏大的火山岛,一列山脉自北至南绵延而下,东北信风受山地抬升,带来丰富降水;格朗德特尔岛地势低平,东北信风缺少地形抬升,降水偏少。
(2)瓜德罗普岛地处热带,年均温较高,热量充足;受东北信风影响,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丰富,高温多雨的气候利于树种的生长,森林植被茂密;巴斯特尔岛地势起伏较大,人类的开发规模较小,森林保护较好;加上更为丰富的降水,森林覆盖率更高。
(3)迎风坡降水丰富,利于森林生长;背风坡受下沉的干热气流影响,海拔229~914米或更高处以下的地方降水较少,不利于森林生长。
【分析】本题目以加勒比海瓜德罗普岛的地理概况为背景,考查降水差异的影响因素、植被分布的影响因素等内容,对学生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掌握和迁移应用能力要求较高。
(1)
本题目要求分析影响降水的因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降水主要受大气运动、地形、下垫面性质、人类活动、海陆位置等因素影响,结合图示信息可知,两岛皆被海包围,因而不考虑海陆位置;图示巴斯特尔岛上有明显的南北向山脉分布,结合当地纬度可知,该地盛行东北信风,因而在地形阻滞下抬升形成地形雨,所以降水相对较多;但格朗德特尔岛地势相对平坦,缺乏阻滞抬升地形,不能形成有效的地形降水,因而二者的降水差异较大。
(2)
本题目主要考查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植被分布情况主要受到当地的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土壤条件、水源条件和人类活动情况等因素影响。结合图示经纬度等信息可知,瓜德罗普岛地处热带,年均温较高,热量充足;且该地为热带雨林气候,降水量丰富,雨热条件适宜植被生长;此外,当地的植被主要分布在巴斯特尔岛,和巴斯特尔岛独特的地形条件及人类活动情况较少等条件有关。
(3)
结合题干问题分析,该问题主要考查地形条件对植被分布的影响情况。地形对植被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相对海拔、地势起伏情况以及地形地势对热量和水分的影响等角度。题目要求分析巴斯特尔山区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植被起始分布差异的原因,主要和地形地势对热量水分的影响有关。迎风坡地形雨特征明显,有利于植被生长;而背风坡则往往受到焚风效应影响,在坡底部分高度使空气变得干热,不利于植被生长,因而迎风坡和背风坡植被生长的位置存在差异。
【点睛】现象类问题的原因分析需要总结分析现象的特征,例如第二小问中,分析森林分布情况的原因,题干中涉及的森林分布情况包括瓜德罗普岛有约五分之二的地区覆盖着植被,且森林主要分布在巴斯特尔岛两个现象特征,除了要对二者进行共性特征进行原因分析外,也要注意分析主要分布在巴斯特尔岛的原因。
18.(2022·全国·高一单元测试)读图,回答问题。
地球上约97%的水储存在海洋中,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影响。我国某远洋科学考察船从青岛起航,进行环球海洋科学考察活动,下图为科学考察航线示意图。
(1)通常海水的盐度越高,腐蚀性越强。科考航线上a、b、c、d四处8月表层海水对船舶腐蚀性最强的是____处。并从海水性质影响因素的角度说明原因____。
(2)从海水温度看,甲洋流属于____。说明判断理由____。
(3)简述乙洋流对此次航行的影响。
航线d处海域附近陆地为亚马孙河流域,分布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雨林的破坏引发了全球的关注和思考。图I为亚马孙河水系图,图II为热带雨林与水循环示意图。
(4)近年来,亚马孙河流域某些地区大面积毁林开荒,导致该地区降水量有所减少,但流入江河的水量及洪水发生频率反而增大了,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该现象的成因。
【答案】(1) c b处和d处位于赤道附近,降水多,盐度低。a处和c处都位于副热带海域,温度高,蒸发旺盛,但是a处位于北半球亚欧大陆东岸海域,8月份降水较多,而c处位于大陆西部海域,全年降水少。所以c处盐度最高,腐蚀性最强。
(2) 暖流 从水温较高的海域流向水温较低的海域
(3)乙洋流流向与c处航向一致,顺洋流航行,节省燃料,加快速度
(4)降水减少原因:热带雨林遭受破坏,导致蒸发、蒸腾减少,因而降水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及洪水发生频率增大的原因:热带雨林被破坏,热带雨林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下渗减少,降水以地表径流的形式汇入河流;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泥沙淤积,水位抬高,泄洪能力下降。
【分析】本题考查海水的盐度、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结合材料信息以及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1)
世界海洋表层盐度大致自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a、d海域受陆地径流注入的影响,盐度相对较低,同时,d地处赤道附近,降水多,也降低了海水盐度。b地处赤道附近,降水多,海水盐度相对较低。c地处南回归线副热带海区,受副热带高气压的影响,降水少,蒸发大,海水浓缩,盐度高。所以对船舶腐蚀性最强的是c海域。
(2)
甲洋流为巴西暖流,由水温相对较高的低纬海域流向水温相对较低的海域,属于暖流。
(3)
乙洋流为本格拉寒流,自东南流向西北,与船只航行的方向一致,从而顺洋流航行,有利于节省燃料和加快航行速度。
(4)
从水循环的原理分析该现象的成因,该现象指的一是该地区降水减少,二是指流入江湖的水量和洪水频率增加,可以从水循环的环节的角度进行分析。区域热带雨林遭受大面积破坏,区域蒸发和植被蒸腾减少,空气湿度降低,降水可能减少。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重要功能,热带雨林破坏,植被涵养水源功能下降,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多,汇入河流的地表径流量更大,水位上升,洪涝多发。同时,植被破坏导致区域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在河床淤积,河流的泄洪能力减弱,水位抬高,洪涝灾害多发。
【点睛】
19.(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我国东南部典型的丹霞地貌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特征,山块之间常形成被陡崖围合的沟谷。典型丹霞地貌的海拔大多为300~400米,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难以达到通常意义上产生垂直分异的高差,却形成了特殊的植被分异现象(如下图所示)。
(1)指出我国东南部丹霞地貌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及其气候特点。
(2)分析图中丹霞地貌山顶植被类型发生变异的原因。
(3)分析图中丹霞地貌底部沟谷地带发育季雨林的原因。
(4)在流水作用下,丹霞地貌山顶和沟谷植被出现垂直分异,试分析原因。
【答案】(1)植被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2)山顶面积小,保存水分条件差;土层较薄,保水性差;风力较大,阳光充足,蒸发量大。
(3)沟谷地势低,地表径流汇集;沟谷地形封闭,光照相对较弱,蒸发量较小,水分充足,有利于发育喜湿的季雨林。
(4)在丹霞地貌的发育过程中,顶部受流水侵蚀,水土流失;沟谷流水沉积,土层堆积,水土汇集,从而引起水土垂直分异,导致植被类型的垂直分异。
【分析】本题以丹霞地貌植被分布为材料,涉及丹霞地貌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及其气候特点、丹霞地貌山顶植被类型发生变异的原因、丹霞地貌底部沟谷地带发育季雨林的原因、丹霞地貌山顶和沟谷植被出现垂直分异的原因等内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1)
我国东南丹霞地貌区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2)
依据图示信息,丹霞地貌山顶植被类型由常绿阔叶林变为常绿硬叶矮林和常绿硬叶灌丛等耐旱植被,说明山顶水分条件差。结合材料可知,“顶平”导致山顶面积小,保存水分条件差;“身陡”导致坡度大、土层薄,保水性差;海拔较高,风力较大,加上阳光充足,因此蒸发量大,导致山顶较干旱,发育耐旱的硬叶植被。
(3)
丹霞地貌底部沟谷地带发育季雨林说明沟谷地带水热条件好,较为湿润。湿润的主要原因可从蒸发量、径流量等方面分析。沟谷地带由于地势低,导致地表径流汇集于此;“山块之间常形成被陡崖围合的沟谷”,沟谷地形封闭,光照相对较弱,风力小,蒸发微弱, 水分条件好,有利于发育喜湿的季雨林。
(4)
丹霞地貌所处地区为季风气候,降水较多,山顶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而沟谷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不同的流水作用影响了山顶和沟谷的水土条件,具体来说,顶部受流水侵蚀,水土发生流失;沟谷流水沉积,水土汇集;引起山顶和沟谷的水土垂直分异,进而导致植被类型的垂直分异。
20.(2021·全国·高二单元测试)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多年永久冻土层(埋藏深度在地面以下0.3~0.7m)上生长有大片泰加林(即亚寒带针叶林),它是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泰加林向南的延伸。泰加林的分布南界一般在55°N,而在我国大兴安岭西坡到了48°N,当地树木形态特征显著,叶子为针状,树冠呈塔形,侧根发达。调查发现,在大兴安岭主脉西坡一些向西延伸的山脊,北坡泰加林覆盖率比南坡高。下图示意大兴安岭北部泰加林分布及泰加林根系发育情况。
(1)分析大兴安岭西坡泰加林分布明显偏南的原因。
(2)说明大兴安岭泰加林显著形态是如何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
(3)指出影响大兴安岭主脉西坡西延山脊泰加林覆盖率南北坡差异的因素,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答案】(1)大兴安岭海拔较高,气温较同纬度低;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冷空气在此聚集,气温低。
(2)针叶,可以保持水分、减轻冻害,适应低温干燥;塔形树冠,利于积雪下滑,减轻树冠积雪重量,适应暴风雪;树根侧根发达,适应土层薄且有冻土。
(3)影响因素:水分。形成原因:北坡是阴坡,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水分条件较好。
【分析】本题以材料为背景,以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对植被形态、分布和覆盖率的影响,考查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1)
我国大兴安岭为山地,海拔较高,气温较同纬度平原地区低,且大兴安岭西坡位于冬季风西北风的迎风坡,受冬季高纬度南下的冷空气的影响,导致气温更低,因此西坡泰加林分布明显偏南。
(2)
读图可知,泰加林分布在冻土层上,直根很难向下穿越,且林中的表层土壤养分和水分比深层处更丰富,有利于侧根的生长,树根侧根能适应土层薄且有冻土,同时泰加林树木高大,需要发达的侧根支撑整棵树木,因此泰加林多向横向生长,侧根发达;为了适应低温,保持体内水分、减轻冻害,适应低温干燥,叶片缩小成针状,减少水分蒸发;大兴安岭北部冬季降雪多,为了利于积雪下滑,减轻树冠积雪重量,适应暴风雪,树冠呈塔状。
(3)
影响的主导因素是水分。大兴安岭的西坡为夏季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因此背风坡降水少,大兴安岭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向西延伸的山脊北坡是阴坡,光照不足,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山脊北侧的水分条件比南侧好,西延山脊泰加林覆盖率北侧比南侧高。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