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目标导航
思维导图
知识要点
历史图片
解题技巧
课堂探究
过关训练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学习目标 1.知道农学家贾思勰及《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掌握科学家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的成就。(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3.掌握王羲之的书法特点、顾恺之的绘画特点及他们的主要成就。(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4.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盛行,掌握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艺术成就,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盛行的原因。(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人物: 生活在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
2.贡献:他撰写的《 》,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 ,
种植农作物必须 等重要思想。
3.历史地位:它是我国现存 的一部完整的农书,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 为本的务实精神,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民生
最早
因地制宜
自然规律
齐民要术
贾思勰
二、科学家祖冲之
1.人物: 是南北朝杰出的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2.贡献:他把 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 位数字;
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 》;制造出 、
水碓磨、千里船等。
指南车
大明历
七
圆周率
祖冲之
三、书法、绘画与雕塑
1.书法:汉代 的发明,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曹魏时的书法名家有 和胡昭。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东晋的 ,当时的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代表作是“天下第一行书”《 》。他被后人誉为“ ”。
书圣
兰亭集序
王羲之
锺繇
造纸术
2.绘画:东晋的 是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人物画,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 》。
3.雕塑: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 ,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
石窟。
龙门
佛教
洛神赋图
顾恺之
《兰亭集序》(摹本·局部)
祖冲之像
云冈石窟第20窟中的主佛
《女史箴图》(摹本·局部)
C
A.《天工开物》
B.《农政全书》
C.《齐民要术》
D.《本草纲目》
★(2021株洲)下图是张华同学做的历史笔记,与该笔记内容相符的著作是( )
【解析】北魏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据题干张华同学做的历史笔记,与该笔记内容相符的著作是《齐民要术》,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
1.【教材材料研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想一想:为什么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
研读:贾思勰认识到,气候有一年四季的变化,土壤有温、寒、燥、湿、肥、瘠之分,农作物的生长既有其自身的规律,又因时因地而各有所异,要获得农业生产的好收成,就必须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和所需的生长条件,顺应其生长的要求。所以,他提出要注重天时、地利和人力三要素的思想,特别强调“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答案:
原因: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必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活动,才能促进农业丰收。这种观点体现了人与自然、农作物与自然、人与农作物之间的和谐关系。
2.【史料研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传说王羲之曾在池畔“临池学书”,日复一日,废寝忘食地苦学各家书法之长,每天练完字,都在池塘洗笔。日久天长,一池清水都变成黑色的了。后来,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随其练字,王献之年小志大,有些急于求成。一日,他向父亲讨求练字的秘诀,王羲之把他领到庭院中,指着院中18口大水缸说:“练字的秘诀就在这18口缸的水里,你用这缸里的水磨墨,直到18口缸中的水全用完就知道秘诀了。”王献之知道父亲话里的深刻含义,勤学苦练,终于练得一手好字。后来,他的成就与父亲齐名,在书法史上并称“二王”。
根据材料“传说王羲之曾在池畔‘临池学书’,日复一日,废寝忘食地苦学各家书法之长,每天练完字,都在池塘洗笔。日久天长,一池清水都变成黑色的了……‘练字的秘诀就在这18口缸的水里,你用这缸里的水磨墨,直到18口缸中的水全用完就知道秘诀了。’王献之知道父亲话里的深刻含义,勤学苦练,终于练得一手好字”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于启示可以从勤学苦练,坚持不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等角度进行回答。
王羲之父子的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研读:
启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王羲之父子的成功靠的是勤学苦练,学而不辍,这样做才能成就大事。王羲之父子刻苦磨炼的恒心和毅力,一直是后人的楷模。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持之以恒,不能只有三分钟热度,也不能贪图捷径,只有苦学苦练苦干,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等。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课堂过关(难度★)
(一)知识点: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 )1.正所谓“民以食为天”,中国古代曾出现了一部系统总结了6世纪前黄河中下游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和贮藏等内容的农业著作,被公认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这本书的作者是
A.贾思勰 B.祖冲之 C.刘徽 D.胡昭
A
A.数学成就
B.艺术成就
C.文学成就
D.农业成就
( )2.右图资料引自北朝时期某著作。该著作主要反映的是
D
(二)知识点:科学家祖冲之
( )3.“以六觚之一面乘一弧半径,三之,得十二觚之幂……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以此为基础,取得领先世界近千年成果的是
A.华佗
B.祖冲之
C.毕昇
D.汤显祖
B
( )4.我国古代数学成就辉煌,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南北朝杰出科学家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
A.第五位数字 B.第六位数字
C.第七位数字 D.第八位数字
C
A.王羲之
B.顾恺之
C.颜真卿
D.欧阳询
(三)知识点:书法、绘画、雕塑
( )5.(教材母题:教材P100插图改编)下图的书法作品的原创作者为
A
A.郦道元
B.王羲之
C.顾恺之
D.祖冲之
《洛神赋图》(摹本·局部)
( )6.(教材母题:教材P101《洛神赋图》改编)在一次鉴宝活动中,某主持人持有下图所示的名画,经专家组鉴定,这是《洛神赋图》(摹本·局部),那么这幅名画真迹的作者应该是(史料实证)
(跨学科·美术)
C
( )7.北魏前期的云冈石窟佛像唇厚鼻隆,继承了印度佛像的风格;后期的龙门石窟佛像则眉目疏朗,其服饰风格开始接近当时中原地区。这种变化反映了
A.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B.统治区域逐步扩大
C.对外交流日渐频繁
D.文明成果相互融合
D
素养提升(难度★★)
( )8.北朝《齐民要术》提到的“胡物”有:胡饼、胡椒酒(筚拨酒)、胡饭、胡羹、羌煮等。中原地区的汉人也逐步采用烧烤兽肉、奶酪为饮料的胡人习俗。这表明(历史解释)
A.民族间交融进一步加强
B.胡汉之间的差别已消失
C.少数民族生产方式先进
D.汉人开始接受胡人习俗
A
( )9.虽然刘徽的割圆术予祖冲之以启发,但他不满意刘徽的圆周率值。因为刘徽做到正192边形的时候,再没有计算下去。祖冲之一鼓作气,一直计算到正12 228边形和24 576边形,终于把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这主要体现了祖冲之(家国情怀)
A.盲从权威的个性 B.锲而不舍的精神
C.以民为本的理念 D.狂妄自大的心态
B
A.书画艺术成熟 B.北方民族交融
C.江南经济开发 D.南北政权对峙
( )10.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下面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了(跨学科·美术)
B
大同云冈石窟 中北魏早期的 飞天舞姿雄健, 具有游牧民族 的审美特色 北魏迁都洛阳后
开凿的龙门石窟
中,飞天的服饰、
舞具都有中原汉
风
二、非选择题
11.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贾思勰在某农书中总结了我国古代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下图为该书内容节选。
(1)这本书最有可能是哪本农书?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一所反映的生产经验并简述该书的影响。(6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农书:《齐民要术》。(2分)
生产经验: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2分)
影响:《齐民要术》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分)
材料二 正是由于在历代王朝末期,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横征暴敛,加速土地兼并等缘由,农民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逐步走上了反抗道路……新王朝建立伊始,较为有意识地汲取前王朝灭亡的教训,适当地照顾到社会底层民众的利益诉求……提倡轻徭薄赋,王朝逐渐进入兴盛时期。
——余丽、王高阳《春秋战国时期粮食安全思想的传承与当代战略选择》
(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兴盛与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各用一则史实加以例证。(8分)
原因:统治者汲取前王朝灭亡的教训,提倡轻徭薄赋,王朝兴盛;(2分)统治者横征暴敛,引发民众反抗,王朝灭亡。(2分)史实:汉初,汉高祖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到文帝、景帝时期开创“文景之治”;(2分)南朝时,梁武帝萧衍放纵皇室成员和官僚大地主盘剥平民百姓,后来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建康失守。(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