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5张PPT)
第一章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第二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在一定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
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认知)
2.不同历史时期,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方式和程度是不断
变化的。(地理实践力)
3.理解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种类不断增多、范围不断扩大、利
用效率不断提高是如何影响自然资源的。(综合思维)
4.辩证看待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懂得利用自然资源应遵
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人地协调观)
探索 石板房
想一想 建造石板房所用的石料属于哪种自然资源?
板岩(变质岩)——矿产资源。
这表明自然资源的分布和人类活动有何关联?
①该地地处云贵高原,多山、盛产石材,其中板岩具有板状构
造可劈成薄片,且硬度较大;
②石板多用作建筑材料,结实耐用;
③采用石板搭建房屋,便于就地取材,体现了因地制宜原则,
表明自然资源的分布影响人类活动
一、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自然资源的数量影响人类活动的规模
黑龙江拥有丰富的耕地资源,因此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想一想:自然资源对人
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在
哪些方面?
西北绿洲农业
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农牧业的发展和城镇建设都
受到极大的制约。
2.自然资源的质量影响人类开发利用程度以及生产活动
的规模和经济效益。
中东地区石油资源丰富,油质好,开采条件优越,可以大规模开
发,因此中东各国多为石油富国。
3.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影响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顺序、
开发利用成本和利用效率。
交通便利,距离消费中心近,经济基础好的地区,其自然资源会
优先得到开发,运输成本低,利用效率高。
阅读 气候资源与作物熟制
特点:由南向北,南方地区一年三熟,
华北地区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东北地区一年一熟。
影响:热量条件逐渐变差,作物收获的次数逐渐减少,
种植的作物也不同。
思考:三种不同的作物熟制
分布有什么特点?这对农
业活动有什么影响?
4.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类型和产业结构,
自然资源是产业发 展的基础。
我国东北地区有丰富的石油、铁矿、有色金属和煤炭等自然资源,
因此形成了以石油、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化工为主的工业部门。
活动 东北矿产资源与工业
想一想 描述辽中南工业基地的矿产资源和工业部门分布
特征,并分析两者的关系。
矿产资源和工业部门主要
分布在铁路沿线。
工业部门是在丰富的矿产
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辽中南工业基地的工业部门特色是什么?
工业部门以重化工业为主
2.分析辽中南工业基地工业发展有利的自然条件,
说明工业分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有利条件:①煤铁和石油资源丰富;
②辽河提供工业用水;
③临海,多天然港湾,海运便利;
④地处平原,利于建厂
关系:①工业生产多靠近矿产资源、水源丰富的地区,
以节省运费,降低生产成本;
②多选择在开阔平坦、地基稳固的土地上建厂,
便于组织生产
5、不同的历史时期,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方式
和程度是不断变化。
(1).农业社会时期,人类栽培活动的发展与当地地理环境
和自然资源密切相关。
栽培作物和驯化的禽畜是人们主要的生活来源。
活动:想一想:农业社会时期人类主要利用的自然资源
有哪些?依赖程度如何?
人类主要利用的自然资源是气候、地形、土壤、水文。
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强。
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河水灌溉便利、
气温适宜、日照充足,是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
因此,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等区域,往往成为农业文明发祥地。
②.人们依赖自然界提供的原料和人的体力,进行农、林、
牧、渔及采矿等生产活动。
想一想:早期农业起源地区分布有什么共同特点?
从农业区位条件角度分析
分布特点:①地形平坦、
②土壤深厚肥沃
③灌溉水源充足
④气温适宜、热量适宜、日照充足
亚热带、暖温带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 和盆地区域。
阅读 古老文明的诞生与水资源
(2).工业社会时期,特别是工业社会初期,煤炭、石油、
水力等能源资源,铁矿、铜矿等金属矿产资源,道路、
航道、港口等交通状况,是工业和商品贸易的基础。
①.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的地
区,往往形成重要的工业区。
②.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组合状况是影响工业布局的
重要条件,一些工业基地往往是在矿产地附近形成的。
大庆石油工业城
阜新海州露天煤矿,曾为亚洲最大
的煤城,有着亚洲第一大露天煤矿。
③.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
不断增加,受自然资源分布的限制不断减弱
上海宝钢
时间 主导因素 区位选择 原因 举例
早期
20世纪初期开始
二战 以后
煤炭资源
早期煤炭炼铁,
消耗煤炭较多
近煤炭地
德国鲁尔区
铁矿资源
冶金技术改进,所用焦煤量大幅下降
近铁矿
中国鞍钢、武钢、攀钢、包钢
消费市场
科技发展,巨型矿石运输船出现,海运成本大幅降低
靠近沿海的消费市场
中国宝钢、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
阅读: 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
①.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自然资源对
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在减弱,而人才、市场和交通等影响显著。
美国硅谷
(3).工业化后期
美国硅谷
美国硅谷
②.新技术产业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优越的环境可以
提高新技术产品的质量,还可以吸引科技人员定居,
提高科研效率,从而形成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
活动
想一想 工业社会时期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主要
有哪些 其依赖程度是如何变化的?
依赖程度:
①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
度较强;
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受自然资源分布的影响不断减弱。
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主要是能源矿产、金属矿产。
读图: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
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不同的。
(1)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
(2)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所利用自然资源
的分布空间从地表到地下,利用程度从单一到综合。
(3)不同历史阶段,各种自然资源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
比如土壤的肥力、结构在农业社会作用很大,但是在工业社会
作用非常小。
①中关村附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数量多,科技研发
力量雄厚;
②高技术企业集聚,便于科研成果转化;
③靠近颐和园、圆明园,环境优美;
④靠近城市环线公路、城市轻轨、高速公路、交通便捷。
活动 分析中关村成为科技园区的原因
想一想 分析北京中关村区域的地理环境和条件,其成为科技园区的有利区位条件有哪些。
“高新技术产业的区位条件(答题要点)
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②气候宜人,温暖湿润;
③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
人才众多,科技力量雄厚;
④靠近高速公路、航空港(机
场),交通便捷;
⑤高技术企业集聚,便于科研
成果转化,市场广阔;
⑥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产品
更新的动力
小结: 一、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自然资源的数量影响人类活动的规模
2.自然资源的质量影响人类开发利用程度、规模、
经济效益
3.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影响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顺序、
开发利用成本和利用效率
4.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类型和产业结构,
自然资源是产业发 展的基础。
5、不同的历史时期,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方式
和程度是不断变化。
(1).农业社会时期
(2).工业社会时期,特别是工业社会初期
(3).工业化后期
二、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
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自然资源利用
的种类不断增多,范围不断扩大,利用率不断提高。
想一想:人类活动对
自然资源的影响
有几个方面?
从自然资源的种类、范围、利用效率分析
过去排除在资源以外的自然环境要素,一旦有了利用
和开采手段,便转化为自然资源
页岩气
阅读 干热岩
想一想 干热岩属于哪一类自然资
源?它和传统能源相比,有哪些
优点?
干热岩是一种矿产资源。
优点:①干热岩具有资源量巨大、分布广;
②不受季节、气候、昼夜变化影响,利用率极高、
③安全性好、无污染,经济实惠等优点。
地热资源
干热岩的热能赋存于各种变质岩或结晶岩类岩体,较常见的岩
石有黑云母片麻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般于热岩上覆盖
有沉积岩或土等隔热层.
干热岩主要被用来提取其内部的热量,因此其主要的工业指标
是岩体内部的温度.
2.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能力不断增加,利用率越来越
高。此外,人们也将循环利用的思想付诸现实,
如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开采铜矿品位不断下降
阅读 生态工业园区
想一想 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有哪些?
3.人类通过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工
程等方式,解决自然资源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
4..人类工程建设的利与弊。
利:顺应自然规律,
节约合理利用,
维持人地协调。
弊:违背自然规律,
盲目不合理利用,
自然资源破坏和短缺,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人地矛盾加剧。
活动
思考: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联系密切,人类生产力和科学
技术水平是自然环境要素转化为自然资源的桥梁。人类
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是怎样影响到自然环境的?
①人类活动顺应自然规律,节
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
持人地关系协调发;
②违背自然规律,盲目不合理
利用自然资源,造成自然资
源的破坏和短缺,还会导致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加剧人地关系的矛盾,制约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活动 人类要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想一想
1.人类开采矿产资源的过程中,对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有哪些?
2.如何减少人类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过程中造成的负面影响?
造成大气、水、土壤污染,工业废渣占用了大量农田。
①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提高利用效率;
②大力治理矿山环境,推进矿山立法,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小 结
案例研究 水资源与农业(阅读26--27页)
想一想
1. 根据该时间表,分析水资源利用技术对于农业生产的意义,你可
以自己找几个有关水资源利用的其他实例,并将其补充到表中。
2.在水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人类应该采取什么措施解决水资源危机?
水资源的利用技术促进了一些缺水地区农业的发展
节约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花是一座城
城是一朵花
攀枝花已成为横断山区颇具盛名的水果产区。
城市名片
盛产热带、亚热带、温带水果——“水果王国”
探究案例一: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杧果属于热带水果。杧果树喜温耐旱,生长的有效温度为18~35℃,温度低于-3℃时易冻坏。一般认为,北回归线是杧果栽培的北界。
结合相关信息,分析攀枝花盛产热带水果的自然条件。
探究活动一
攀枝花的地形条件
我国日平均温度≥10℃积温分布图
从热量、光照、水分、昼夜温差、等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起伏和缓的坡地)、肥沃的土壤
我国的干热河谷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区金沙江、怒江、澜沧江、雅砻江和岷江等干流及其支流河谷的部分地段,垂直高度200~1 000米,总长4 105千米。横断山区的山脉走向大体上均垂直于西南季风或东南季风。湿润的空气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产生降水。越过山顶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温度升高,湿度也显著减少,致使河谷地区产生干旱现象。
干热河谷独特的水热条件,
与横断山及其地理位置有关。
干热河谷独特的水热条件,使得攀枝花虽位于亚热带地区,却能盛产热带的水果。
湿润的空气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产生降水。越过山顶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温度升高,湿度也显著减少,致使河谷地区产生干旱现象。
探究活动一小结:
水果王国
干热河谷
横断山区
山高谷深
山地垂直
地带性显著
充足的热量
光照充足
昼夜温差大
金沙江河谷
水源充足
和缓的坡地
糖分高、
品质优
气候资源
水资源
土地资源
自然资源
人类活动
农业生产
热带、
亚热带、
温带水果
结合相关信息,分析攀枝花盛产热带水果的自然条件。
结合相关信息,分析攀枝花盛产热带水果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资源: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干热河谷地区,气温
偏高,适合热带水果生长;
②气候资源:热量充足、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
糖分积累,枇杷品质好;
③水资源: 金沙江河谷,水资源源丰富
④土地资源:和缓坡地,土地资源丰富,适合种植热
带水果
⑤土壤:河谷地带,土壤肥沃
⑥地形: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境内地势起伏大,气候垂
直差异显著,海拔较高区适合温带水果生长。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攀枝花米易县山谷相间,盆地交错分布,地势北高南低,属南亚热带干热河谷立体气候,有“山高一丈,大不一样”之说。米易县政府编制了《米易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2019年将实行3800余人的搬迁。攀枝花适宜多种水果生长,目前,政府把发展水果产业作为重点扶贫项目之一。其中米易县是全国最大的早熟、优质枇杷基地(枇杷树喜光,喜温,不耐寒,一般秋天或初冬开花,春天结果,初夏成熟),11月下旬即可采摘上市,持续到次年5月上旬。图7示意攀枝花附近地区和各区县水果种植分布。
(1)推测米易县枇杷品质好、上市早的有利气候条件。(6分)
①米易县地处南亚热带,北部山地阻挡冬季风入侵,冬
无严寒,利于枇杷树越冬;
②冬春季节少雨,光热条件好,有利于枇杷树提前开花
结果;
③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枇杷品质好。
(2)热带、亚热带及温带水果在攀枝花都能找到种植区,
试说明其自然原因。(6分)
①攀枝花地处亚热带,适合也热带水果生长;
②干热河谷地区,气温偏高,适合热带水果生长;
③境内地势起伏大,气候垂直差异显著,海拔较高区
适合温带水果生长。
①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②因地制宜,扩大水果种植规模以达到规模效应和影响
(实现专业化生产);
③发展水果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利润空间;
④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产品品质;
⑤改善交通条件,与物流公司和电商合作,不断开拓产
品市场;
⑥利用水果生产带动旅游业
(3)试为攀枝花水果产业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8分)
攀枝花是我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同时也是西部最大的钢铁基地,攀钢以其世界领先的钒钛磁铁矿冶炼工艺技术,在我国钢铁工业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的骄傲 ”。
钢铁之都
攀枝花——“富甲天下的聚宝盆”
在攀枝花,已发现的矿藏有76种,探明储量的47种。其中,钒钛磁铁矿储量73亿吨;钒储量国内第一,占世界储量的11%、国内储量的63%;钛储量世界第一,占世界储量的35%、国内储量的93%;铁矿储量国内第二,占国内储量的16%,并伴生有钴、镍、铬、镓、钪等20多种稀有金属矿;煤炭保有量5.6亿吨,周边可利用资源达550亿吨;这里还蕴藏着优质的花岗石、石灰石, 储量巨大的石墨等资源,开发前景广阔。
攀枝花水能资源极为丰富,每平方千米水能资源分布是四川省的4倍、全国的17.7倍,可开发量达700多万千瓦,是国家重点水电基地。
根据材料所给信息,分析攀枝花被誉为“钢铁之城”和“钒钛之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哪些。
探究活动二
不能忘却的过去
“攀枝花,美丽的名字,肮脏的城市。”
攀枝花的矿产
攀枝花的煤炭保有量5.6亿吨,周边可利用资源达550亿吨。
攀枝花的铁矿储量国内第二,占国内储量的16%,并伴生有钴、镍、铬、镓、钪等20多种稀有金属。
攀枝花的钛储量世界第一,占世界储量的35%、国内储量的93%。
根据材料所给信息,分析攀枝花被誉为“钢铁之城”和“钒钛之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哪些。
探究活动二小结:
钢铁工业
人类活动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钒钛磁铁矿
煤炭资源
水资源
位于金沙江河谷
水能资源
二滩电站
钢铁之城
数量、
质量、
地域组合
产业类型
及分布
根据材料所给信息,分析攀枝花被誉为“钢铁之城”和“钒钛之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哪些。
①矿产资源:钒钛磁铁矿资源丰富;
②能源资源:煤炭资源丰富,附近有二滩水电站,
水能资源丰富
③水资源:位于金沙江河谷,水资源丰富
攀枝花钛储量位列全球第一,占全国总储量的93%;钒储量位列全球第三,占全国总储量的63%。这里的钒钛和铁以及钪、镓、镍、钴等其他9种稀有金属共生,属于钒钛磁铁矿,非常难以分选冶炼,冶炼过程中容易造成资源浪费。钢铁曾经是攀枝花唯一的产业,经过几十年的技术攻坚,攀钢在高炉炼铁废渣中提炼钛、钒的技术不断成熟。目前,攀枝花已成为国家钒钛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全域纳入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成为全国最大的钒钛原料基地、钒钛钢生产基地和世界第二大钒产品生产基地,基本实现了从“百里钢城”到“中国钒钛之都”的产业升级战略转变。
钒
钛
之
都
探究活动三
平“钒”生活
有你“钛”精彩
探究问题:(2)说明攀枝花由“百里钢城”转变为“钒钛之都”的原因,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这种转变对攀枝花的影响。
①当地钒钛资源丰富;
②原有产业链以生产钢材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
③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可提炼钒钛等资源进行深加工,收
益高;
④钒钛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
⑤政策引导和扶持;
⑥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提高,有利于改善环境等
科学技术
提高资源利用率
扩大资源量
减少资源浪费
保护生态环境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
加快产业升级
促进经济发展
钒钛之都
对人类活动影响减弱
自然资源
探究活动三小结: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这种转变对攀枝花的影响。
①提高资源利用率;②扩大资源量;③减少资源浪费;
④保护生态环境;⑤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⑥增加就业机会;⑦促进经济发展
钒钛产业;机械制造业;化工产业;建材产业;第三产业(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
(1)分析攀枝花工业集群式发展对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作用。
①可以加强信息联系和新技术的推广,保持产品的质量优势;
②相关或同类企业在空间上集聚,可提高产品在数量上的
竞争优势;
③可以降低上下游工厂间运输费用,降低运输成本;
④可以共用基础设施.交通网络和现代物流,节约生产建设
投资和将产品快速运达市场;
⑤能及时维护、更新各种设施设备,保证生产稳定和供应
的连续等
(3)指出钒钛高新区招商的重点领域。(2分)
资料:2005年,攀枝花空气质量达标率仅为16%。当地老百姓打趣道:“粉尘直往眼里钻,一年吸入一块砖……”。据不完全统计,生产2 000万吨初级产品,同时要产生5 000万吨固体废弃物、800万吨液体废弃物、950亿立方米气体废弃物。
思考:攀枝花在矿产资源利用中可能会带来哪些环境问题?
工业废渣占用农田
自然景观遭到破坏
污染水、土地、大气
造成地面塌陷、地下水渗漏
人类不合理采矿
小结:
作业题:
第1题:
(1)沙棘属于可再生资源中的生物资源,
特点:①具有对各种复杂环境较强的适应性,生长迅
速,并具有可再生性;
②沙棘不仅有利于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保护,还
可以作为经济作物。
(2)意义:
①有利于解决土壤盐渍化问题:
②有利于生态脆弱区的水土保持,减少水土流失:
③有利于增加土壤腐殖质含量,增强土壤肥力,促进
当地植被恢复:
④改善土壤环境,有利于土壤动物生存,改善土壤生
态系统等。
第2题:
(1) 如果盲目、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就会造成自然资源
的破坏和短缺,还会导致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影响:大量种植橡胶,茶叶会造成水源减少、水土流失
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和生态功能退化等。
利用原则:“充分使用, 永续利用,环境友好”。
要充分发挥所拥有自然资源的作用,不能掠夺式生产,要维护资源的长期开发功能,利用自然资源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
第3题:
(1) “渔光互补”的发电新模式“新"在“上可发电,
下可养鱼。
(2) 节省当地的土地资源,同时充分利用水上的光照资源。
(2)当地的生态修复措施采用了因地制宜的方法,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既维护了生态平衡,又促进了天然林的保护,
促进了退耕还林,水土流失的治理。该措施最终促进了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