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生命的演化
第24课时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
考纲要求
备考指津
1.描述生命起源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2.了解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
3.描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并理解生物进化的总体规律。
4.阐明生物进化的原因,描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1.考查方式以选择题和简答题为多,常联系一些有关生命起源、生物进化证据的材料进行命题。
2.利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适应环境的原因是命题的热点。如病菌抗药性的形成、狼的奔跑速度的进化、动物保护色的形成等。
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米勒的化学起源学说:原始地球上不能形成生命,但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2.科学家推测:
(1)原始大气成分:有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2)自然条件: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
(3)原始生命的形成过程:原始大气在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许多简单的有机物。地球温度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形成降雨,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其中的有机物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漫长的岁月,形成原始生命。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1.研究方法:主要运用比较法。
2.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非常重要的证据。
3.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4.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
→种子植物
5.无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
原始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
6.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是:
原始的鱼类→古代的两栖类→古代的爬行类
三、生物进化的原因
关于生物进化的原因,人们普遍接受的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自然选择学说的概念:指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
2.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1)过度繁殖: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
(2)生存斗争:生物为争夺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
(3)遗传变异:生物在繁殖过程中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通过遗传变异产生具有不同性状的个体。
(4)自然选择:在自然选择中,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适应环境而生存下来,那些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
3.人工选择: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选择对人类有利的生物变异以形成新的品种,这属于人工选择。自然选择一般来说保留的是对生物生存有利的变异,而人工选择保留的则是对人类有利的变异。
1.原始生命的“摇篮”是( )。
A.原始陆地 B.原始海洋
C.原始大气 D.土壤
2.关于生命起源,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B.生命起源于原始的海洋
C.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气、氨气、甲烷等,无氧气
D.原始生命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
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趋势的表述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体形小的生物早于体形大的生物
B.水生生物早于陆生生物
C.单细胞生物早于多细胞生物
D.低等生物早于高等生物
4.下图表示几个植物类群的进化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戊最有可能是水生的
B.最先出现的植物类群是甲
C.丁的结构比较复杂
D.乙和丙都是由甲进化而来的
5.用达尔文进化观点分析,动物的体色常与环境极为相似的原因是( )。
A.人工选择的结果
B.自然选择的结果
C.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
D.动物聪明的表现
6.达尔文发现在大风经常袭击的可格伦岛上,昆虫的翅要么更强大,要么退化,没有中等大小翅的种类。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是否经常使用翅膀的结果
B.食物获得多少的结果
C.定向变异的结果
D.大风作用下,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7.下列关于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的主要区别中不正确的是( )。
A.人工选择速度较快
B.人工选择的结果是促进生物进化
C.自然选择进行十分缓慢
D.自然选择是各种环境起作用
1.生命的起源
(1)“原始海洋”起源说
①原始地球为生命起源提供的三大条件。
a.物质条件:原始大气。原始大气主要是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与现代大气相比,最主要的差别是没有氧气。
b.能量条件:高温、紫外线和雷电等。
c.环境条件:原始海洋。原始海洋内含有机物,并具有使有机物化合的温度条件,有机物经相互作用形成有机大分子物质。
②相关的模拟实验。
a.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和大气成分,合成多种氨基酸,米勒的实验说明无机小分子转化为有机小分子物质的可能性;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说明有机小分子物质转化为有机大分子物质的可能性。
b.其他学者模拟原始地球的大气成分,制成另一些有机物。
③起源的过程。
(2)其他学说:原始生命来自其他星球。
【例1】下图是用以研究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一个模拟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实验装置是美国青年学者________设计的。
(2)A装置里的气体相当于________,与现在的大气成分相比,其主要区别是不含________。正负电极接通进行火花放电是模拟自然界的________。
(3)B装置里的液体相当于________,实验后可检验到其中含有________等有机小分子物质。
(4)此实验表明: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中,从________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完全可能的。
解析:A装置中的气体相当于原始大气,火花电相当于闪电,B装置中的液体相当于原始海洋,最后B中出现了小分子有机物氨基酸。
答案:(1)米勒 (2)原始大气 氧气 闪电 (3)原始海洋 氨基酸 (4)无机小分子
解决此题的步骤:
(1)明确原始生命形成的过程。
(2)分清图中各部分模拟的是原始生命起源的哪个环境。
(3)分析实验结果。
2.生物进化的原因
(1)自然选择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①过度繁殖:达尔文发现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
②生存斗争:达尔文认为过度繁殖是引起生存斗争的主要原因。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配偶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由于生存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结果只有少量个体生存下来。
③遗传和变异:达尔文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能够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其中的许多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④适者生存: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
⑤自然选择是一个长期并且连续的过程,只有经过许多代的选择,逐渐积累有利变异,才能形成新的物种。
⑥自然选择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于不断变化的环境,所以生物永远在发展进化的过程之中,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
⑦遗传和变异是基础,过度繁殖是前提,生存斗争是手段,适者生存是结果。
⑧图示
(2)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异同点
比较项目
自然选择
人工选择
选择因素
自然环境
人
选择结果
保留了对生物自身有利的性状,但这种性状不一定对人类有利
满足了人类的需求,但不一定对生物自身有利
进化速度
时间长,速度慢
时间短,速度快
相同点
都是从不定向的变异中定向选择,都是获得生物新品种
【例2】英国有一个小山村,村外的树林里栖息着两种颜色的桦尺蛾,树林里的小鸟以桦尺蛾为食。这个小山村变成工业城市后,工厂排放的黑烟把树干渐渐染成了黑色。下图表示工业生产前后两种桦尺蛾的数量变化。能解释两种桦尺蛾数量改变原因的理论是( )。
历年采集的桦尺蛾数量变化情况
A.人工选择 B.自然选择
C.动物迁移 D.遗传和变异
解析:工业生产前,浅色的桦尺蛾体色与周围环境相似,不易被敌害发现,容易生存下来。工业生产后,由于环境污染,深色桦尺蛾的体色又成了保护色,造成桦尺蛾数量改变的原因是环境的变化。
答案:B
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由此题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大多数生物适应环境的一些性状的形成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例3】各种各样的抗生素对治疗细菌感染造成的疾病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抗生素使用一段时间后,杀菌效果就会下降。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解释,其原因是( )。
A.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
B.细菌对抗生素的选择作用
C.产品的质量下降
D.人类的体质下降
解析: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选择的结果是细菌的抗药性增强,抗生素是细菌的外在环境,对细菌的抗药性产生起定向选择的作用。
答案:A
任何生物都有变异的特性,而且变异是不定向的,但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的方向是适应环境,人工选择的方向是满足人类的需求和爱好。
1.(2012·山东菏泽中考,1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原始大气中有氢、甲烷等气体,不含有氧气
B.始祖鸟可以证明鸟类与爬行类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
C.现代人类是由黑猩猩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
D.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2.(2012·湖南株洲中考,20)恐龙曾经作为地球上的“霸主”达一亿多年,却在距今约六千多万年前神秘地灭绝了。有科学家认为,恐龙是逐渐消亡的,绝灭原因是不能适应当时的环境变化。以下所列证据中支持上述观点的是( )。
A.科学研究表明,恐龙大量绝灭的时间相对较短
B.恐龙化石常常是集中出现,表明它们可能是同时大批地死亡的
C.恐龙数量减少的同一时期,气候变得干燥而寒冷,植物种类和数量减少
D.在墨西哥,人们发现了一个大坑,它是由六千多万年前一颗直径近10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的。大的行星和陨石撞击地球会造成地球尘埃飞扬,导致生物大量死亡
3.(2011·山东泰安中考,54)1953年,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了实验,其结果说明( )。
A.原始地球上无机物能够形成有机物
B.原始生命来自星际空间
C.原始地球上的有机物来自陨石
D.原始生命产生于原始海洋
4.(2011·山东临沂中考,24)现代长颈鹿的脖子很长,按照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的变异都是有利于生物生存的
B.因为经常吃高处的树叶而形成的
C.为吃到高处的树叶而形成的
D.环境对不同个体的选择作用
5.(2011·山东潍坊中考,21)美国科学家米勒等人所做的化学进化模拟实验,支持了生命起源过程的( )。
A.无机物→有机小分子阶段
B.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阶段
C.有机大分子→独立体系阶段
D.独立体系→原始生命阶段
6.(2011·江苏苏州中考,26)近年来,在我国的台湾出现的“超级细菌”,让包括青霉素在内的许多抗生素对其失去作用。由“超级细菌”引发的感染和导致的死亡急剧上升。该类事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抗生素的生产质量急剧下降
B.抗生素引发人体的过敏反应
C.“超级细菌”已经变异成为病毒
D.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抗药性不断增强
7.(2011·山东菏泽中考,13)枯叶蝶的体色和体形酷似枯叶,对其形成原因的正确解释是( )。
A.只发生有利变异的结果
B.过度繁殖的结果
C.人工选择的结果
D.自然选择的结果
8.(2011·江苏苏州中考,28)下图所示的进化树,简要表示了几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从进化树我们可以推测( )。
A.a、b、c、d四种生物的共同祖先是e
B.在地层中出现最早的生物是e
C.较a和e而言,a、b间的亲缘关系更近
D.a一定比c高等
9.(2011·山东泰安中考,55)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发现,鱼类的化石在比较古老的地层中出现,而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化石则依次在越来越晚近的地层中出现,以下结论错误的是( )。
A.鱼类比其他三类动物低等
B.鱼类比其他三类动物结构简单
C.动物进化的趋势是从水生到陆生
D.动物进化的趋势是从小型个体到大型个体
10.(2011·山东泰安中考,56)下列关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都能产生大量后代
B.为获取食物和空间,生物之间要进行生存斗争
C.为适应环境,生物会主动产生有利变异
D.适应环境的个体会保留下来
11.(2011·山东泰安中考,56)下图为未被破坏的地层示意图,图中表明两个地层中曾发掘出物种A和B的化石。下列关于物种A、B的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
②物种A比物种B结构简单
③在Ⅰ层内能找到物种A的化石
④在Ⅱ层内能找到物种B的化石
⑤物种B的出现早于物种A
⑥物种B的出现晚于物种A
A.①③⑥ B.②③⑥ C.②③④ D.①④⑤
12.(2011·湖南湘潭中考,39)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首的中国杂交水稻专家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水稻杂交,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这一成果在世界上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1)袁隆平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栽培水稻多次杂交,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新品种,这是利用了水稻______的多样性,也体现了生物的______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普通水稻的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那么它所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是______。
(3)用长穗水稻与短穗水稻杂交,其后代都是短穗,如果控制水稻短穗与长穗的基因分别用A和a表示,那么亲代长穗水稻的基因组成是______,其后代短穗水稻的基因组成是______。
1.“地球上的生命来自于外星球”这一生命起源的推测得到了部分人的认可,理由是( )。
A.米勒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推测
B.原始地球环境不可能形成有机物
C.陨石中发现了星际空间的有机物
D.在其他星球已经发现了原始生命
2.自然选择是指( )。
A.生物的繁殖能力超过生存环境的承受力
B.生物的过度繁殖引起生存斗争
C.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
D.遗传使微小有利变异得到积累和加强
3.桦树林中出现了一些云杉的幼苗,云杉长大后,其高度超过桦树,桦树因不耐阴而逐渐死亡,桦树林最终被云杉取代。这一变化过程表明( )。
A.种内斗争有利于物种延续
B.适者生存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C.云杉的进化水平比桦树高
D.云杉的结构比桦树复杂
4.下图是一农田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群体密度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 )。
A.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
B.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
C.农药使害虫产生变异
D.从曲线变化可知,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
5.在动物界的各种动物类群中,最原始和最高等的动物类群分别是( )。
A.原生动物和脊椎动物
B.腔肠动物和脊椎动物
C.原生动物和节肢动物
D.扁形动物和棘皮动物
6.化石证明有许多物种只存活了相当短暂的时代就逐渐灭绝了,最能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
A.缺乏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可遗传变异
B.缺乏产生变异的能力
C.人类利用遗传学知识改造了这些生物
D.繁殖能力太低而逐渐灭绝了
7.在“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活动中,取红、绿、蓝、黄四种颜色的小纸片各25张,放在一块黄布上,实验者先背对黄布,然后转身快速拿取。经过若干次后,最后剩下的小纸片数量最多的应该是( )。
A.红色的 B.绿色的 C.蓝色的 D.黄色的
8.研究生物的进化,离不开证据。试推断下列动物在地球上出现的顺序是( )。
(1)鱼类 (2)哺乳类 (3)爬行类 (4)两栖类
A.(1)(2)(3)(4) B.(4)(3)(2)(1)
C.(1)(4)(3)(2) D.(1)(3)(2)(4)
9.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不同的地点,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收回。统计其数目,结果如下表:
(1)桦尺蛾的体色在生物学上称为______。其体色有深浅之分,这是一种________(填“遗传”或“变异”)现象。假设桦尺蛾的体色受一对基因控制,深色由显性基因控制(用B表示),浅色由隐性基因控制(用b表示),那么深色蛾的基因组成可能是________或________。
(2)工业污染区____(填“深”或“浅”)色桦尺蛾所占比例高,非工业污染区____(填“深”或“浅”)色桦尺蛾所占比例高。
(3)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着的桦尺蛾,保护色是不同的。根据达尔文理论,保护色的形成是长期(选择正确的选项并填在横线上)________的结果。
A.烟熏 B.捕食这种颜色的食物 C.自然选择
(4)桦尺蛾的个体发育要经过卵、幼虫、________、成虫四个阶段,我们把这种类型的发育叫做__________发育。
(5)桦尺蛾的幼虫对桦树的危害很大,用________的方法治理这种林业害虫,既经济又环保。
10.(2010·山东烟台)人类从哪里来?我们每一个人又是怎样来到世界上的呢?以下是“人的由来”的相关概念图,请根据图中提示回答有关问题。
(1)在A、B两处填入恰当的词:
A________,B________。
(2)产生精子的器官是________。B的形成发生在________内。胎儿是在母体的________中发育,并通过________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同时将废物排出。
(3)青春期男孩、女孩面临第一次遗精或月经初潮时,恰当的做法是________(可以选择多项)。
A.与父母交流沟通
B.焦虑不安、苦闷,不让人知道
C.向生物老师请教
D.集中精力学习,不去理它
(4)人类精子的染色体组成是________。一对夫妇已经生有一个女孩,那么他们再生育一个男孩的可能性是________。如果这对夫妇都能卷舌而女孩不能卷舌,请写出这对夫妇和女孩的基因组成________(显性基因用字母A表示,隐性基因用字母a表示)。
11.关于生命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是现在科学家一般认为,生命的起源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在一定条件下,原始地球上的大气中各种成分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第二步是由有机小分子合成蛋白质、核酸等有机大分子。第三步是伴随原始地球上自然条件的演变,地球上的有机大分子在原始海洋中逐渐积累,通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最后逐步形成具有能够生长、生殖、遗传的原始生命,并进一步形成原始的单细胞生物。下面是生命起源的过程示意图。
但有人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从外星球上来的,因为从陨石中发现了有机小分子。如果真是这样,请用类似“生命起源过程示意图”的方式表示地球生命的起源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基础自主导学
自主测试
1.B 2.D 3.A 4.A 5.B 6.D 7.B
知能优化训练
中考回顾
1.C 人类和黑猩猩都是由南方古猿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来的。
2.C 3.A
4.D 因为生物的变异按对环境的适应性可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长颈鹿的颈长短对一代个体来说,是受体内遗传物质控制的。
5.A
6.D 因为细菌存在抗药性变异,在使用抗生素过程中,具有抗药性的个体容易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抗药性这一性状会通过遗传逐代积累并固定下来。
7.D
8.C 由图中可以看出,a、b、c、d、e的共同祖先是f,a与b、c与d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
9.D 因为动物由低等到高等进化体现在形态结构、生理、行为方式、生活环境等特点上,与体型大小无关。
10.C 因为生物在生殖过程中,生殖细胞的结合是随机的,产生变异也是随机的,而且是生来就有的,不以意识为转移。
11.D 因为Ⅰ地层比Ⅱ地层形成早,物种B比物种A出现早、低等、简单。
12.答案:(1)基因 变异(遗传变异) (2)12 (3)aa Aa
解析:生物的变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生殖细胞内染色体是体细胞内染色体的一半;由亲代、子代水稻性状的表现可判断长穗是隐性性状,基因型为aa,如果亲代基因型为AA×aa,后代则是100%的Aa ,表现为短穗,如果亲代基因型是Aa×aa,后代则是Aa(50%)、aa(50%)。
模拟预测
1.C 因为有机物是构建生命体的基本物质。
2.C
3.B 因为云杉与桦树争夺阳光、营养物质和生存的空间,其较大的身高更有利于获得光照而生存下来。
4.C 因为害虫的变异本来就有,农药只是起到了选择的作用。
5.A 6.A 7.D 8.C
9.答案:(1)性状 变异 BB Bb (2)深 浅 (3)C(4)蛹 完全变态 (5)生物防治(以虫治虫)
10.答案:(1)森林古猿 受精卵
(2)睾丸 输卵管 子宫 脐带和胎盘
(3)AC
(4)22+X或22+Y 50% Aa、Aa、aa
解析:人类和现代类人猿都是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男性性染色体是XY,形成的精子有两种,一种是含X染色体的精子,另一种是含Y染色体的精子,每次生男生女的几率各占50%。这对夫妇都能卷舌,女孩不能卷舌,说明卷舌是显性,不卷舌是隐性,因此他们的基因组成分别是Aa、Aa、aa。
11.答案:陨石坠落地球→原始有机小分子(在陨石中)→有机大分子→原始生命→原始单细胞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