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 七上第1章 2022国庆练习02
一、单选题
1.有两支温度计,玻璃泡一样大,但玻璃管的内径不同。将它们插入同一杯热水中,它们的水银柱上升高度和温度示数情况为( )
A.内径细的升得高,温度示数大
B.内径细的升得高,但它们的温度示数一样大
C.内径粗的升得高,但它们的温度示数一样大
D.上升高度相同,温度示数也相同
2.一支没有刻度的煤油温度计,在标准大气压下,把它插入冰水混合物中时,煤油柱的长度为4 cm ,把它插入沸水中时,煤油柱的长度为24 cm。用它测一杯水的温度时,煤油柱长度为15 cm,则这杯水的温度为( )
A.20 ℃ B.43 ℃ C.39 ℃ D.55 ℃
3.用材料甲制成的刻度尺去测量用材料乙制成的物体的长度。在15 ℃时测得的长度为l1,在30 ℃时测得的长度为l2。如果两次的测量方法都正确,且l1>l2,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甲、乙两种材料膨胀程度不同,且材料乙的膨胀程度大
B.若在15 ℃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 m,则在降低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
C.若在15 ℃时取甲、乙两种材料的长度均是1 m,则在升高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
D.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对
4.有下列器材:a.白纸条,b.细线,c.大头针,d.刻度尺,e.量筒,f.圆柱体。若要测出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应选用的器材是( )
A.adef B.acde C.acdf D.abdf
5.根据你对生活中科学量的认识,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人的手指伸入水里感到不冷也不热的温度约为35 ℃
B.四个中学生手拉手合抱的一棵大树周长约为10 m
C.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 kg
D.一间普通教室中空气的体积约为5 m3
6.图是四名同学进行“用温度计测水温”的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
A. B.
C. D.
7.夏天的早晨,杭州市区自来水龙头流出水的温度最接近于( )
A.0 ℃ B.25 ℃ C.50 ℃ D.75 ℃
8.用甩过的体温计测量病人甲的体温,示数是38 ℃,如果该体温计未经甩过就用来测量病人乙的体温,示数也是38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乙的体温一定等于甲的体温 B.乙的体温不可能等于甲的体温
C.乙的体温不可能高于甲的体温 D.乙的体温一定低于甲的体温
9.小丽同学在学习了长度的测量以后,用最小刻度是1 mm的刻度尺去测量科学课本的宽度,记录了如下数据,其中正确的是( )
A.183.4 mm B.1.834 m C.18.34 dm D.183.40 mm
10.关于长度的测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测量长度时,读数的视线应与尺面平行
B.测量长度时,只需要读到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
C.测量长度时,必须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起测量,否则测量就是错误的
D.测量长度时,若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已磨损,可以从其他没有磨损的整刻度线起测量
二、填空题
11.用恰当的仪器名称填空。
(1)取用少量固体粉末的是 。
(2)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
(3)经常用来配制溶液和作为较多量的试剂的反应容器是 ,在操作时, 经常会用 来进行搅拌。
12.科学探究是 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源自 ,经历的过程是: → →设计 →实施方案(收集证据)→检验 →报告与交流。如果收集的证据不支持假设,则需要 并重新验证。
13. 和 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许多科学知识需要经过仔细、准确的 和 ,并通过认真、严密的 后,才能 出来。
三、实验探究题
14.(2022七上·奉化期末)电风扇是常见的生活用品。小柯发现电风扇背面风小,而正面的风很大。爱动脑筋的他。产生了疑问。电风扇吹出的风是从哪里来的 他找来丝带和浴帽,将电风扇档位调到最高,把丝带挂在电风扇的正前方,发现丝带向前飘起(如图)。然后他将浴帽罩住电风扇的背面和侧面,观察丝带是否还能飘起,
(1)他用浴帽罩住电风扇的背面和侧面,这样做基于的假设是 。
(2)实验过程中,丝带的作用是 。
(3)小柯发现用浴帽罩住背面和侧面后,丝带飘起的角度变得很小。根据这个现象得出结论:电风电吹出的风来自风扇的背面和侧面。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可进一步补充的探究实验是 。
15.(2021七上·淳安期末)警察常根据脚印的长度来推断罪犯的身高。人脚印的长度与身高有什么关系? 小金大胆猜测: 人的身高和脚长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小金测量了家中部分成员的脚长和身高, 并记录在下表中。
成员 爸爸 妈妈 爷爷 奶奶 弟弟
身高(cm) 171.50 154.00 168.00 148.00 123.00
脚长(cm) 23.50 23.50 24.17 22.00 19.00
① 7.30 6.55 6.95 6.73 6.47
(1)请将表格①处填写完整 。
(2)从上述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3)另一同学觉得该实验存在明显不足,理由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温度计的测温原理和公式V=Sh分析判断。
【解答】同一杯热水的温度肯定是同一个数值,既然两个温度计都是合格产品,那么它们的测量值应该一样大。当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银的体积增大量相同,根据V=Sh可知,内径越细的水银柱升高的越多。
故选B。
2.【答案】D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温度计上的刻度是均匀的,则温度的变化量与刻度的变化量成正比。设实际温度为t,液柱长度为L。那么存在这样的关系:,据此分析计算即可。
【解答】当煤油柱长度为L=15cm时,根据得到:;
解得:t=55℃。
故选D。
3.【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分析升高相同时两种材料膨胀程度的大小,再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解答】由题意可知,在15℃时测得的长度为l1,在30℃时测得的长度为l2,且l1>l2。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种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那么在30℃时,只有甲的材料膨胀程度要大于乙的,甲在30℃时测量乙的长度才会小于其在15℃时测量的乙的长度,故A错误,C正确,由于题目中没有给出降低温度后甲、乙两种材料的变化情况,所以无法判断B选项是否正确。
故选C。
4.【答案】C
【知识点】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测量圆柱体的周长时,先用纸条围住圆柱体,然后在纸条重合的位置用大头针扎一个孔。接下来将纸条打开,用刻度尺测量两个孔之间的距离就是圆柱体的底面周长。
则选用的器材为acdf。
故选C。
5.【答案】A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根据对温度、长度、质量和体积的认识判断。
【解答】A.人的手指伸入水里感到不冷也不热的温度应该与人的体温差不多,35℃在正常范围内,故A正确;
B.双手手臂打开后的长度与人的身高差不多,则四个中学生手拉手合抱的一棵大树周长约为:1.7m×4=6.8m,故B错误;
C.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故C错误;
D.一间普通教室中空气的体积约为:8m×10m×3m=240m3,故D错误。
故选A。
6.【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判断。
【解答】A.温度计不能碰容器的侧壁和底部,故A错误;
B.温度计的液泡要浸没在液体中,故B错误;
C.温度计的液泡全部浸没在液体上,且没有碰容器的侧壁和底部,故C正确;
D.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故D错误。
故选C。
7.【答案】B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对气温的认识分析判断。
【解答】夏天的早晨,杭州市区自来水龙头流出水的温度最接近于25℃,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8.【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体温计的测温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弯曲,因此当温度降低水银柱体积缩小时,不能依靠自身重力流回液泡,则当温度升高时,液柱肯定升高,即此时的示数肯定是准确的。当温度降低或不变时,液柱不能下降,此时液柱高度不变,即温度不变,那么此时的示数肯定是不准确的。综上所述,测量甲的体温时示数为38℃,测量乙的体温时还是38℃,即示数不变,那么乙的体温可能等于或低于甲的体温,肯定不能高于乙的体温。
故选C。
9.【答案】A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长度的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读值,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用最小刻度是1mm的刻度尺测量科学课本的宽度时,要在测量结果的最后面添加一位估读值。
A.183.4 mm,“4”为估读数字,而“3”的位置的单位为mm,即尺的最小刻度为mm,故A正确;
B.1.834 m,“4”为估读数字,而“3”的位置的单位为cm,则尺的最小刻度为cm,故B错误;
C.18.34 dm,“4”为估读数字,而“3”的位置的单位为cm,则尺的最小刻度为cm,故C错误;
D.183.40 mm,“0”为估读数字,而“4”的位置的单位为0.1mm,则尺的最小刻度为0.1mm,故D错误。
故选A。
10.【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对长度测量的认识分析判断。
【解答】A.测量长度时,读数的视线应与尺面垂直,故A错误;
B.测量长度时,需要读到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即要有一位估读数字,故B错误;
C.测量长度时,必须对准刻度值的某个整刻度,不必从零刻度线开始,故C错误;
D.测量长度时,若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已磨损,可以从其他没有磨损的整刻度线起测量,故D正确。
故选D。
11.【答案】(1)药匙
(2)试管
(3)烧杯;玻璃棒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仪器的用途解答。
【解答】(1)取用少量固体粉末的是药匙。
(2)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试管。
(3)经常用来配制溶液和作为较多量的试剂的反应容器是烧杯,在操作时, 经常会用玻璃棒来进行搅拌。
12.【答案】科学学习;问题的发现;提出问题;提出假设;研究方案;假设;重新提出假设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样的,科学探究七要素为科学探究常见要素的归纳。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表达与交流。
【解答】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源自问题的发现,经历的过程是: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实施方案(收集证据)→检验假设→报告与交流。如果收集的证据不支持假设,则需要重新提出假设并重新验证。
13.【答案】观察;实验;观察;实验;论证;总结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
【解析】【分析】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进行科学研究要首先进行观察,然后通过实验对我们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很多的科学知识是科学家们首先进行联想,然后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联想,最后进行分析和整理得到正确的科学知识。
根据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解答。
【解答】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许多科学知识需要经过仔细、准确的观察和实验,并通过认真、严密的论证后,才能总结出来。
14.【答案】(1)电风扇的风来自与背面和侧面
(2)通过飘起的角度大小反应风的大小
(3)换用不同的电风扇,再次重复前面的实验即可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1)小柯要探究的是电风扇的风从哪里来,既然正面风很大,那么风可能来自与电风扇的背面和侧面。将浴帽罩住电风扇的背面和侧面,如果正面的风变小了,那么说明猜想正确;否则,说明猜想错误。
(2)风的大小直接用眼睛不能看出来,但是借助丝带飘起的程度可以感知风的大小。
(3)在科学探究中,往往需要换用不同的实验器材,反复多做几组实验,从而收集更多的实验数据,这样得出的结论会更加客观公正。
【解答】(1)他用游得罩住电风扇的背面和侧面,这样做基于的假设是:电风扇的风来自与背面和侧面。
(2)实验过程中,丝带的作用是:通过飘起的角度大小反应风的大小。
(3)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可进一步补充的探究实验是:换用不同的电风扇,再次重复前面的实验即可。
15.【答案】(1)身高与脚长之比(或者身高/脚长)
(2)身高与脚长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其比值大约为 7(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3)调查对象太少,结论不具有普遍性(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1)将表格中每组数据中的身高与脚长做比,再将比值与第4行的数据进行比较即可。
(2)根据上面比较的结果,确定正常人身高和脚长之间的数量关系;
(3)在科学探究中,往往需要换用不同的实验器材多次完成实验,这样得出的数据更多,得到的结论更具有普遍意义。
【解答】(1)将表格中每组数据中的身高与脚长做比,比值等于第4行中对应的数据,因此表格①处应该填写: 身高与脚长之比(或者身高/脚长) 。
(2)将表格中的对应数据计算,比值都接近7,那么得到结论:身高与脚长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其比值大约为 7。
(3)另一同学觉得该实验存在明显不足,理由是:调查对象太少,结论不具有普遍性(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 七上第1章 2022国庆练习02
一、单选题
1.有两支温度计,玻璃泡一样大,但玻璃管的内径不同。将它们插入同一杯热水中,它们的水银柱上升高度和温度示数情况为( )
A.内径细的升得高,温度示数大
B.内径细的升得高,但它们的温度示数一样大
C.内径粗的升得高,但它们的温度示数一样大
D.上升高度相同,温度示数也相同
【答案】B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温度计的测温原理和公式V=Sh分析判断。
【解答】同一杯热水的温度肯定是同一个数值,既然两个温度计都是合格产品,那么它们的测量值应该一样大。当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银的体积增大量相同,根据V=Sh可知,内径越细的水银柱升高的越多。
故选B。
2.一支没有刻度的煤油温度计,在标准大气压下,把它插入冰水混合物中时,煤油柱的长度为4 cm ,把它插入沸水中时,煤油柱的长度为24 cm。用它测一杯水的温度时,煤油柱长度为15 cm,则这杯水的温度为( )
A.20 ℃ B.43 ℃ C.39 ℃ D.55 ℃
【答案】D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温度计上的刻度是均匀的,则温度的变化量与刻度的变化量成正比。设实际温度为t,液柱长度为L。那么存在这样的关系:,据此分析计算即可。
【解答】当煤油柱长度为L=15cm时,根据得到:;
解得:t=55℃。
故选D。
3.用材料甲制成的刻度尺去测量用材料乙制成的物体的长度。在15 ℃时测得的长度为l1,在30 ℃时测得的长度为l2。如果两次的测量方法都正确,且l1>l2,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甲、乙两种材料膨胀程度不同,且材料乙的膨胀程度大
B.若在15 ℃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 m,则在降低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
C.若在15 ℃时取甲、乙两种材料的长度均是1 m,则在升高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
D.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对
【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分析升高相同时两种材料膨胀程度的大小,再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解答】由题意可知,在15℃时测得的长度为l1,在30℃时测得的长度为l2,且l1>l2。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种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那么在30℃时,只有甲的材料膨胀程度要大于乙的,甲在30℃时测量乙的长度才会小于其在15℃时测量的乙的长度,故A错误,C正确,由于题目中没有给出降低温度后甲、乙两种材料的变化情况,所以无法判断B选项是否正确。
故选C。
4.有下列器材:a.白纸条,b.细线,c.大头针,d.刻度尺,e.量筒,f.圆柱体。若要测出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应选用的器材是( )
A.adef B.acde C.acdf D.abdf
【答案】C
【知识点】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测量圆柱体的周长时,先用纸条围住圆柱体,然后在纸条重合的位置用大头针扎一个孔。接下来将纸条打开,用刻度尺测量两个孔之间的距离就是圆柱体的底面周长。
则选用的器材为acdf。
故选C。
5.根据你对生活中科学量的认识,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人的手指伸入水里感到不冷也不热的温度约为35 ℃
B.四个中学生手拉手合抱的一棵大树周长约为10 m
C.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 kg
D.一间普通教室中空气的体积约为5 m3
【答案】A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根据对温度、长度、质量和体积的认识判断。
【解答】A.人的手指伸入水里感到不冷也不热的温度应该与人的体温差不多,35℃在正常范围内,故A正确;
B.双手手臂打开后的长度与人的身高差不多,则四个中学生手拉手合抱的一棵大树周长约为:1.7m×4=6.8m,故B错误;
C.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故C错误;
D.一间普通教室中空气的体积约为:8m×10m×3m=240m3,故D错误。
故选A。
6.图是四名同学进行“用温度计测水温”的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判断。
【解答】A.温度计不能碰容器的侧壁和底部,故A错误;
B.温度计的液泡要浸没在液体中,故B错误;
C.温度计的液泡全部浸没在液体上,且没有碰容器的侧壁和底部,故C正确;
D.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故D错误。
故选C。
7.夏天的早晨,杭州市区自来水龙头流出水的温度最接近于( )
A.0 ℃ B.25 ℃ C.50 ℃ D.75 ℃
【答案】B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对气温的认识分析判断。
【解答】夏天的早晨,杭州市区自来水龙头流出水的温度最接近于25℃,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8.用甩过的体温计测量病人甲的体温,示数是38 ℃,如果该体温计未经甩过就用来测量病人乙的体温,示数也是38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乙的体温一定等于甲的体温 B.乙的体温不可能等于甲的体温
C.乙的体温不可能高于甲的体温 D.乙的体温一定低于甲的体温
【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体温计的测温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弯曲,因此当温度降低水银柱体积缩小时,不能依靠自身重力流回液泡,则当温度升高时,液柱肯定升高,即此时的示数肯定是准确的。当温度降低或不变时,液柱不能下降,此时液柱高度不变,即温度不变,那么此时的示数肯定是不准确的。综上所述,测量甲的体温时示数为38℃,测量乙的体温时还是38℃,即示数不变,那么乙的体温可能等于或低于甲的体温,肯定不能高于乙的体温。
故选C。
9.小丽同学在学习了长度的测量以后,用最小刻度是1 mm的刻度尺去测量科学课本的宽度,记录了如下数据,其中正确的是( )
A.183.4 mm B.1.834 m C.18.34 dm D.183.40 mm
【答案】A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长度的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读值,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用最小刻度是1mm的刻度尺测量科学课本的宽度时,要在测量结果的最后面添加一位估读值。
A.183.4 mm,“4”为估读数字,而“3”的位置的单位为mm,即尺的最小刻度为mm,故A正确;
B.1.834 m,“4”为估读数字,而“3”的位置的单位为cm,则尺的最小刻度为cm,故B错误;
C.18.34 dm,“4”为估读数字,而“3”的位置的单位为cm,则尺的最小刻度为cm,故C错误;
D.183.40 mm,“0”为估读数字,而“4”的位置的单位为0.1mm,则尺的最小刻度为0.1mm,故D错误。
故选A。
10.关于长度的测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测量长度时,读数的视线应与尺面平行
B.测量长度时,只需要读到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
C.测量长度时,必须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起测量,否则测量就是错误的
D.测量长度时,若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已磨损,可以从其他没有磨损的整刻度线起测量
【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对长度测量的认识分析判断。
【解答】A.测量长度时,读数的视线应与尺面垂直,故A错误;
B.测量长度时,需要读到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即要有一位估读数字,故B错误;
C.测量长度时,必须对准刻度值的某个整刻度,不必从零刻度线开始,故C错误;
D.测量长度时,若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已磨损,可以从其他没有磨损的整刻度线起测量,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11.用恰当的仪器名称填空。
(1)取用少量固体粉末的是 。
(2)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
(3)经常用来配制溶液和作为较多量的试剂的反应容器是 ,在操作时, 经常会用 来进行搅拌。
【答案】(1)药匙
(2)试管
(3)烧杯;玻璃棒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仪器的用途解答。
【解答】(1)取用少量固体粉末的是药匙。
(2)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试管。
(3)经常用来配制溶液和作为较多量的试剂的反应容器是烧杯,在操作时, 经常会用玻璃棒来进行搅拌。
12.科学探究是 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源自 ,经历的过程是: → →设计 →实施方案(收集证据)→检验 →报告与交流。如果收集的证据不支持假设,则需要 并重新验证。
【答案】科学学习;问题的发现;提出问题;提出假设;研究方案;假设;重新提出假设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样的,科学探究七要素为科学探究常见要素的归纳。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表达与交流。
【解答】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源自问题的发现,经历的过程是: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实施方案(收集证据)→检验假设→报告与交流。如果收集的证据不支持假设,则需要重新提出假设并重新验证。
13. 和 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许多科学知识需要经过仔细、准确的 和 ,并通过认真、严密的 后,才能 出来。
【答案】观察;实验;观察;实验;论证;总结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
【解析】【分析】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进行科学研究要首先进行观察,然后通过实验对我们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很多的科学知识是科学家们首先进行联想,然后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联想,最后进行分析和整理得到正确的科学知识。
根据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解答。
【解答】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许多科学知识需要经过仔细、准确的观察和实验,并通过认真、严密的论证后,才能总结出来。
三、实验探究题
14.(2022七上·奉化期末)电风扇是常见的生活用品。小柯发现电风扇背面风小,而正面的风很大。爱动脑筋的他。产生了疑问。电风扇吹出的风是从哪里来的 他找来丝带和浴帽,将电风扇档位调到最高,把丝带挂在电风扇的正前方,发现丝带向前飘起(如图)。然后他将浴帽罩住电风扇的背面和侧面,观察丝带是否还能飘起,
(1)他用浴帽罩住电风扇的背面和侧面,这样做基于的假设是 。
(2)实验过程中,丝带的作用是 。
(3)小柯发现用浴帽罩住背面和侧面后,丝带飘起的角度变得很小。根据这个现象得出结论:电风电吹出的风来自风扇的背面和侧面。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可进一步补充的探究实验是 。
【答案】(1)电风扇的风来自与背面和侧面
(2)通过飘起的角度大小反应风的大小
(3)换用不同的电风扇,再次重复前面的实验即可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1)小柯要探究的是电风扇的风从哪里来,既然正面风很大,那么风可能来自与电风扇的背面和侧面。将浴帽罩住电风扇的背面和侧面,如果正面的风变小了,那么说明猜想正确;否则,说明猜想错误。
(2)风的大小直接用眼睛不能看出来,但是借助丝带飘起的程度可以感知风的大小。
(3)在科学探究中,往往需要换用不同的实验器材,反复多做几组实验,从而收集更多的实验数据,这样得出的结论会更加客观公正。
【解答】(1)他用游得罩住电风扇的背面和侧面,这样做基于的假设是:电风扇的风来自与背面和侧面。
(2)实验过程中,丝带的作用是:通过飘起的角度大小反应风的大小。
(3)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可进一步补充的探究实验是:换用不同的电风扇,再次重复前面的实验即可。
15.(2021七上·淳安期末)警察常根据脚印的长度来推断罪犯的身高。人脚印的长度与身高有什么关系? 小金大胆猜测: 人的身高和脚长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小金测量了家中部分成员的脚长和身高, 并记录在下表中。
成员 爸爸 妈妈 爷爷 奶奶 弟弟
身高(cm) 171.50 154.00 168.00 148.00 123.00
脚长(cm) 23.50 23.50 24.17 22.00 19.00
① 7.30 6.55 6.95 6.73 6.47
(1)请将表格①处填写完整 。
(2)从上述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3)另一同学觉得该实验存在明显不足,理由是 。
【答案】(1)身高与脚长之比(或者身高/脚长)
(2)身高与脚长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其比值大约为 7(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3)调查对象太少,结论不具有普遍性(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1)将表格中每组数据中的身高与脚长做比,再将比值与第4行的数据进行比较即可。
(2)根据上面比较的结果,确定正常人身高和脚长之间的数量关系;
(3)在科学探究中,往往需要换用不同的实验器材多次完成实验,这样得出的数据更多,得到的结论更具有普遍意义。
【解答】(1)将表格中每组数据中的身高与脚长做比,比值等于第4行中对应的数据,因此表格①处应该填写: 身高与脚长之比(或者身高/脚长) 。
(2)将表格中的对应数据计算,比值都接近7,那么得到结论:身高与脚长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其比值大约为 7。
(3)另一同学觉得该实验存在明显不足,理由是:调查对象太少,结论不具有普遍性(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