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 七上 第1章 2022国庆练习03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 七上 第1章 2022国庆练习0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3.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9-27 16:45:38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 七上 第1章 2022国庆练习03
一、单选题
1.()小梅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的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色的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郁金香还是开紫色的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设不相符,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A.修改假设,重新进行实验
B.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设相符
C.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设相符
D.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
2.()小马同学在西溪湿地游玩时,发现一只松鼠出现在竹林里。它是不是也吃竹笋呢 为了验证自己的疑问,他拔了几棵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松鼠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以上画线部分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
A.提出问题 B.获取事实和证据
C.评价与交流 D.建立猜想和假设
3.体温计里有一段很细的弯曲玻璃管,它的作用是(  )
A.阻碍水银受热膨胀
B.阻碍水银遇冷收缩
C.水银受热膨胀能通过它,遇冷收缩不能通过它
D.无论膨胀还是收缩,玻璃泡和直管中的水银都能通过它
4.两支内径不同,下端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标准温度计,同时插入同一杯热水中,水银柱上升的高度和温度计示数分别是(  )
A.水银柱上升高度一样,示数相等
B.内径细的水银柱升得高,它的示数也大
C.内径粗的水银柱升得低,但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相同
D.内径粗的水银柱升的低,示数也低
5.在一次进行盐水体积测量的实验中,坐在座位上的小宇按实验要求对放在课桌上量筒中的盐水进行了读数,站在他身后的小鸣也同时进行了读数,他们俩的读数分别是40 mL和42 mL,那么盐水的体积应该是(  )
A.39 mL B.40 mL C.41 mL D.42 mL
6.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方格法”测树叶的面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占有小方格就应算入该树叶面积
B.若不占有整个小方格就不算入该树叶的面积
C.方格越小测出的面积越接近真实值,误差越小
D.用这种方法可以测出树叶的准确面积
7.小强同学用量筒量取液体,将量筒平放且面对刻度线。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20 mL。倒出部分液体后,向下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5 mL,则他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  )
A.等于15 mL B.大于15 mL
C.小于15 mL D.无法判断
8.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初次测量时向下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20 mL;倒出部分液体后,向上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5 mL,则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是(  )
A.肯定大于15 mL B.肯定小于15 mL
C.肯定等于15 mL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15 mL
9.只测一次,要求较准确地测出90cm3的酒精,请你在下列四种规格的量筒中,选出适当的量筒(  )
A.最大刻度100mL,最小刻度是1mL B.最大刻度200mL,最小刻度是2mL
C.最大刻度50mL,最小刻度是1mL D.最大刻度50mL,最小刻度是2mL
10.图是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
11.()
(1)某同学以铅笔长为单位长,测得一桌子的长度为单位长的5.6倍,则桌子的长应记作   。
(2)某人用一把刻度均匀的米尺测得一小方桌的边长为0.50 m,后来把米尺跟标准米尺对比,发现此米尺的实际长度为1.02 m,则小方桌边长的真实长度是   。
(3)甲、乙两同学想测量一卷筒纸的总长度。考虑到纸筒上绕的纸很长,不可能将纸全部放开拉直了再用尺子测量。甲同学的方法是:首先从卷筒纸的标签上了解到,卷筒纸拉开后一张纸的厚度为d,然后测出卷筒纸内半径为r,外半径为R,则卷筒纸的总长度L为   。
12.()量取15mL液体,应选最大测量值为   (填“10 mL”“20 mL”或“50 mL”)的量筒和   (填仪器名称)。若俯视读数,则量取的液体体积偏   (填“大”或“小”)。
1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①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   ,切勿用温度计来测量超过它   的温度;
②测量时,手握温度计的上端,使玻璃泡与被测物体   ,但不能碰到   ;
③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且温度计   ;
④读数时视线   ;
⑤记录时一定要写完整。
14.某同学测量某一时刻水的温度时的方法如图甲所示。
(1)指出他操作时的错误之处:   。
(2)此错误造成的后果将使测出的温度偏   (填“高”或“低”)。
(3)纠正错误后,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水的温度是   。
三、实验探究题
15.
(1)小亮在“长度的测量”实验中测一纸带的厚度,纸带厚薄均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内,如图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是   。
(2)某同学测一本书的厚度,五次测量的长度分别为:2.12 厘米、2.14 厘米、2.13 厘米、2.15 厘米、2.23 厘米,则测量结果应取 。
A.2.1 厘米 B.2.13 厘米 C.2.135 厘米 D.2.14 厘米
(3)小明想测量大米的体积,但由于大米容易吸水,导致体积明显变化,因此用排水的方法测量大米的体积是不合理的。于是小明进行了如图实验,由于米粒间存在较大间隙,按图中的方式用量筒直接测量大米体积,则会导致测得的体积值   。(填“偏大”或“偏小”或“无影响”)
16.(2018七上·长兴期中)实验室用排水法测量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时,老师总是强调先要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
(1)“适量”是指能用排水法测量出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的水量范围,其中最多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能使液面上升量程的水量;最少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量筒内最低液面满足   时的水量
(2)现有一块小石块(体积为15厘米)、两个100毫升的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细线水等。请选上述材料,设计用排水法粗略测量小石块体积的“最少水量”的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    。
(3)利用100毫升的量筒,用排水法能测出上题中小石块体积的“适量的水”可能有(  )
A.5毫升 B.50毫升 C.80毫升 D.95毫升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到一个统一的而且是正确的结果,而重在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过程,从过程中获取具体经验和方法训练,因此探究性实验必须强调过程训练,具体要求是:观察要仔细、客观;根据观察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假设是经过周密的思考,针对问题得出的一种结论,用来解释观察的现象;实验要设计正确的方法和步骤,实验常常要重复多次,结果才可靠;得出结论要有充分的事实依据。
【解答】科学探究需要以严谨求实的态度认真地实验和细致地观察,深入周密地思考,孜孜不倦地探索。为了符合假说而修改实验过程或实验结果,甚至停止实验都不是科学的态度。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设不相符时,最好的处理方法是修改假设,重新进行实验。
故选A。
2.【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过程一般要经历的主要环节是:提出问题、建立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收集事实证与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拔了几颗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获得事实与证据。
故选B。
3.【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体温计的结构特点和设计思想判断。
【解答】体温计里有一段很细的弯曲玻璃管,它的作用是当温度升高体积膨胀时,水银柱可以正常通过它向上升。而温度降低时,水银柱体积缩小不能通过它流回液泡,所以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进行读数,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4.【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温度的定义判断示数的大小,根据V=Sh判断水银柱升高高度的大小。
【解答】两支体温计都是标准温度计,因此测量的数据都是准确的。因为同一杯热水的温度肯定是一个定值,所以两个温度计的示数是相同的。液泡中的水银量相同,那么升高相同的温度时体积的变化量相同,根据V=Sh可知,内径粗的,横截面积大,则水银柱升高的低,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5.【答案】B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量筒的读数方法判断。
【解答】同一个量筒内液体的体积肯定是一个数值,而小宇按照要求对其进行读数,那么他读出的示数肯定是正确的,因此盐水的体积应该是40mL。
故选B。
6.【答案】C
【知识点】面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对“方格法”测量不规则物体面积的认识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只要大于半个方格的就要记作1个方格,而不足半个方格的忽略不计,用一个方格的面积×方格数得到测量物体的面积,故A、B错误;
方格越小测出的面积越接近真实值,误差越小,故C正确;
用这种方法不能准确测出树叶的面积,故D错误。
故选C。
7.【答案】B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20 mL,则开始时量筒内液体的体积就是20mL。倒出部分液体后,向下俯视,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此时读出的示数偏大,而实际剩余的液体小于5mL。根据V=V1-V2可知, 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大于15mL。
故选B。
8.【答案】B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初次测量时向下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此时读出的示数偏大,而实际液体的体积小于20mL。倒出部分液体后,向上仰视液面的最低处,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此时读出的示数偏小,而实际剩余液体的体积大于5mL。根据V=V1-V2可知,倒出液体的体积肯定小于15mL。
故选B。
9.【答案】A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对测量工具的选择方法判断。
【解答】选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它的量程要大于液体的体积,保证一次能够测量出来。其次,量筒的分度值要尽量小一些,最好能够被液体的体积值整除,这样测量误差会较小,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0.【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判断。
【解答】A.物体的边缘没有与刻度尺的某个刻度对齐,故A错误;
B.刻度尺贴近被测物体,且物体的边缘对准某个刻度,刻度尺与物体的边线平行,故B正确;
C.刻度尺没有最大程度的贴近物体,故C错误;
D.刻度尺没有与被测物体的边线平行,故D错误。
故选B。
11.【答案】(1)5.6铅笔长
(2)0.51 m
(3)π·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物理量的记录通常分为两部分,即数值和单位,据此分析解答;
(2)刻度尺上的刻度是均匀的,因此测量长度与标准长度之间成正比;
(3)卷筒纸拉开后,截面相当于一个长方形;而在没有拉开时,它的截面为一个圆环,二者的面积是相等,据此计算出卷筒纸的总长度即可。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此次测量的单位为铅笔长,数值为5.6,那么桌子的长度应该记作5.6铅笔长。
(2)刻度尺上的刻度是均匀的,因此测量长度与标准长度之间成正比;
即:;
解得:L=0.51m。
(3)卷筒纸拉开后,截面相当于一个长方形;而在没有拉开时,它的截面为一个圆环,二者的面积是相等,
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S=ab和圆环的面积公式S=π(R2-r2)得到:
Ld=π(R2-r2);
解得:L=。
12.【答案】20mL;滴管;小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1)选取量筒时,量筒的最大测量值要大于待测液体的体积,且分度值越小越准确。在测量过程中,可以使用胶头滴管对液面进行微调。
(2)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分析解答。
【解答】(1)量取15mL的液体时,20mL和50mL的都大于15mL,但是前者的分度值小,更准确,故选20mL的量筒和滴管。
(2)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若俯视读数,则量取的液体体积偏小。
13.【答案】测量范围;最大刻度;充分接触;容器壁和容器底;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解答。
【解答】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①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切勿用温度计来测量超过它最大刻度的温度;
②测量时,手握温度计的上端,使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
③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且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
④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⑤记录时一定要写完整。
14.【答案】(1)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
(2)高
(3)69 ℃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范判断;
(2)将烧杯底部的温度与水中间的温度进行比较即可;
(3)根据图乙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液柱的高度读出示数。
【解答】(1)在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时,液泡不能碰容器的侧壁和底部,则错误之处为: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
(2)烧杯底部与酒精灯的火焰直接接触,因此温度远远高于水中间的温度,那么此错误会导致测出的温度偏高。
(3)根据乙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那么此时水的温度为69℃。
15.【答案】(1)1
(2)D
(3)偏大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考查长度和体积的测量。(1)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累积法,该法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小测量误差。实验中测一纸带的厚度,由于纸带的厚度很难直接测量,可利用累计法,测多张纸带的厚度,该实验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利用圆环和铅笔直径的差值计算多层纸带的厚度,再计算出一层纸带的平均厚度;(2)长度的测量:多测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测量误差。在求平均值时要注意首先要对数据进行处理,筛选出错误数据,所谓错误数据就是指与其他数据差别较大,然后用正确的数据进行计算求平均值,最后结果应与题目中所给数据的小数点位数相同;(3)用量筒直接来测大米的体积,由于米粒间存在较大间隙,会造成测量结果有很大的误差。
【解答】(1)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内,如图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利用圆环和铅笔直径的差值计算多层纸带的厚度为(D2-D1),纸带环绕了n圈,左右各n圈,相当于2n圈,故单层纸带的厚度为(D2-D1)/ 2n; (2)五次测量的长度分别为:2.12 厘米、2.14 厘米、2.13 厘米、2.15 厘米、2.23 厘米,其中2.23 厘米,与其他数据差别较大,属于错误数据,应舍去,应用2.12 厘米、2.14 厘米、2.13 厘米、2.15 厘米四组数据求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L=(2.12cm+2.14cm+2.13cm+2.15cm)/4=2.14cm;(3)用量筒直接来测大米的体积,由于米粒间存在较大间隙,会造成测量结果偏大。
故答案为:(1)(D2-D1)/ 2n;(2)D;(3)偏大。
16.【答案】(1)恰好全部浸没或刚好漂浮
(2)方法一:用细线系住小石块放入量筒1底部,在量筒2内倒入一部分水读出水的体积V0,把量筒2内的水缓缓倒入量筒1内,当水恰好浸没小石块时,停止滴水,读出量筒2内剩余水的体积V1,此时量筒1内的水量V2即为最少水量,求出最少水量V2= V0-V1。(水面接近恰好浸没小石块时用胶头滴管加水更准确);方法二:用细线系住小石块放入量筒底部,然后将水慢慢倒入量筒中,当量筒中水面恰好浸没小石块时,取岀小石块,此时量筒里水的体积,就是该小石块的最少水量。
(3)A;B;C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1)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的标准是:①要能浸没物体;②浸没后的水面不能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
(2)将石块放入量筒,加水至刚刚浸没为止,想办法测出加入水的体积即可;
(3)将各个选项中的水和石块体积相同,总体积小于量程的就是正确选项。【解答】(1)适量”是指能用排水法测量出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的水量范围,其中最多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能使液面上升量程的水量;最少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量筒内最低液面满足恰好全部浸没或刚好漂浮时的水量;
(2)方法一:用细线系住小石块放入量筒1底部,在量筒2内倒入一部分水读出水的体积V0,把量筒2内的水缓缓倒入量筒1内,当水恰好浸没小石块时,停止滴水,读出量筒2内剩余水的体积V1,此时量筒1内的水量V2即为最少水量,求出最少水量V2= V0-V1。(水面接近恰好浸没小石块时用胶头滴管加水更准确);
方法二:用细线系住小石块放入量筒底部,然后将水慢慢倒入量筒中,当量筒中水面恰好浸没小石块时,取岀小石块,此时量筒里水的体积,就是该小石块的最少水量。
(3)小石块体积(体积为15厘米3),5毫升、50毫升、80毫升、95毫升的水放入石块浸没后的总体积分别为20毫升、65毫升、95毫升和110毫升,其中前面三个都没有超过量程,故选ABC。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 七上 第1章 2022国庆练习03
一、单选题
1.()小梅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的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色的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郁金香还是开紫色的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设不相符,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A.修改假设,重新进行实验
B.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设相符
C.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设相符
D.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
【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到一个统一的而且是正确的结果,而重在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过程,从过程中获取具体经验和方法训练,因此探究性实验必须强调过程训练,具体要求是:观察要仔细、客观;根据观察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假设是经过周密的思考,针对问题得出的一种结论,用来解释观察的现象;实验要设计正确的方法和步骤,实验常常要重复多次,结果才可靠;得出结论要有充分的事实依据。
【解答】科学探究需要以严谨求实的态度认真地实验和细致地观察,深入周密地思考,孜孜不倦地探索。为了符合假说而修改实验过程或实验结果,甚至停止实验都不是科学的态度。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设不相符时,最好的处理方法是修改假设,重新进行实验。
故选A。
2.()小马同学在西溪湿地游玩时,发现一只松鼠出现在竹林里。它是不是也吃竹笋呢 为了验证自己的疑问,他拔了几棵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松鼠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以上画线部分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
A.提出问题 B.获取事实和证据
C.评价与交流 D.建立猜想和假设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过程一般要经历的主要环节是:提出问题、建立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收集事实证与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拔了几颗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获得事实与证据。
故选B。
3.体温计里有一段很细的弯曲玻璃管,它的作用是(  )
A.阻碍水银受热膨胀
B.阻碍水银遇冷收缩
C.水银受热膨胀能通过它,遇冷收缩不能通过它
D.无论膨胀还是收缩,玻璃泡和直管中的水银都能通过它
【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体温计的结构特点和设计思想判断。
【解答】体温计里有一段很细的弯曲玻璃管,它的作用是当温度升高体积膨胀时,水银柱可以正常通过它向上升。而温度降低时,水银柱体积缩小不能通过它流回液泡,所以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进行读数,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4.两支内径不同,下端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标准温度计,同时插入同一杯热水中,水银柱上升的高度和温度计示数分别是(  )
A.水银柱上升高度一样,示数相等
B.内径细的水银柱升得高,它的示数也大
C.内径粗的水银柱升得低,但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相同
D.内径粗的水银柱升的低,示数也低
【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温度的定义判断示数的大小,根据V=Sh判断水银柱升高高度的大小。
【解答】两支体温计都是标准温度计,因此测量的数据都是准确的。因为同一杯热水的温度肯定是一个定值,所以两个温度计的示数是相同的。液泡中的水银量相同,那么升高相同的温度时体积的变化量相同,根据V=Sh可知,内径粗的,横截面积大,则水银柱升高的低,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5.在一次进行盐水体积测量的实验中,坐在座位上的小宇按实验要求对放在课桌上量筒中的盐水进行了读数,站在他身后的小鸣也同时进行了读数,他们俩的读数分别是40 mL和42 mL,那么盐水的体积应该是(  )
A.39 mL B.40 mL C.41 mL D.42 mL
【答案】B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量筒的读数方法判断。
【解答】同一个量筒内液体的体积肯定是一个数值,而小宇按照要求对其进行读数,那么他读出的示数肯定是正确的,因此盐水的体积应该是40mL。
故选B。
6.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方格法”测树叶的面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占有小方格就应算入该树叶面积
B.若不占有整个小方格就不算入该树叶的面积
C.方格越小测出的面积越接近真实值,误差越小
D.用这种方法可以测出树叶的准确面积
【答案】C
【知识点】面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对“方格法”测量不规则物体面积的认识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只要大于半个方格的就要记作1个方格,而不足半个方格的忽略不计,用一个方格的面积×方格数得到测量物体的面积,故A、B错误;
方格越小测出的面积越接近真实值,误差越小,故C正确;
用这种方法不能准确测出树叶的面积,故D错误。
故选C。
7.小强同学用量筒量取液体,将量筒平放且面对刻度线。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20 mL。倒出部分液体后,向下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5 mL,则他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  )
A.等于15 mL B.大于15 mL
C.小于15 mL D.无法判断
【答案】B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20 mL,则开始时量筒内液体的体积就是20mL。倒出部分液体后,向下俯视,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此时读出的示数偏大,而实际剩余的液体小于5mL。根据V=V1-V2可知, 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大于15mL。
故选B。
8.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初次测量时向下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20 mL;倒出部分液体后,向上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5 mL,则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是(  )
A.肯定大于15 mL B.肯定小于15 mL
C.肯定等于15 mL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15 mL
【答案】B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初次测量时向下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此时读出的示数偏大,而实际液体的体积小于20mL。倒出部分液体后,向上仰视液面的最低处,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此时读出的示数偏小,而实际剩余液体的体积大于5mL。根据V=V1-V2可知,倒出液体的体积肯定小于15mL。
故选B。
9.只测一次,要求较准确地测出90cm3的酒精,请你在下列四种规格的量筒中,选出适当的量筒(  )
A.最大刻度100mL,最小刻度是1mL B.最大刻度200mL,最小刻度是2mL
C.最大刻度50mL,最小刻度是1mL D.最大刻度50mL,最小刻度是2mL
【答案】A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对测量工具的选择方法判断。
【解答】选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它的量程要大于液体的体积,保证一次能够测量出来。其次,量筒的分度值要尽量小一些,最好能够被液体的体积值整除,这样测量误差会较小,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0.图是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判断。
【解答】A.物体的边缘没有与刻度尺的某个刻度对齐,故A错误;
B.刻度尺贴近被测物体,且物体的边缘对准某个刻度,刻度尺与物体的边线平行,故B正确;
C.刻度尺没有最大程度的贴近物体,故C错误;
D.刻度尺没有与被测物体的边线平行,故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11.()
(1)某同学以铅笔长为单位长,测得一桌子的长度为单位长的5.6倍,则桌子的长应记作   。
(2)某人用一把刻度均匀的米尺测得一小方桌的边长为0.50 m,后来把米尺跟标准米尺对比,发现此米尺的实际长度为1.02 m,则小方桌边长的真实长度是   。
(3)甲、乙两同学想测量一卷筒纸的总长度。考虑到纸筒上绕的纸很长,不可能将纸全部放开拉直了再用尺子测量。甲同学的方法是:首先从卷筒纸的标签上了解到,卷筒纸拉开后一张纸的厚度为d,然后测出卷筒纸内半径为r,外半径为R,则卷筒纸的总长度L为   。
【答案】(1)5.6铅笔长
(2)0.51 m
(3)π·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物理量的记录通常分为两部分,即数值和单位,据此分析解答;
(2)刻度尺上的刻度是均匀的,因此测量长度与标准长度之间成正比;
(3)卷筒纸拉开后,截面相当于一个长方形;而在没有拉开时,它的截面为一个圆环,二者的面积是相等,据此计算出卷筒纸的总长度即可。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此次测量的单位为铅笔长,数值为5.6,那么桌子的长度应该记作5.6铅笔长。
(2)刻度尺上的刻度是均匀的,因此测量长度与标准长度之间成正比;
即:;
解得:L=0.51m。
(3)卷筒纸拉开后,截面相当于一个长方形;而在没有拉开时,它的截面为一个圆环,二者的面积是相等,
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S=ab和圆环的面积公式S=π(R2-r2)得到:
Ld=π(R2-r2);
解得:L=。
12.()量取15mL液体,应选最大测量值为   (填“10 mL”“20 mL”或“50 mL”)的量筒和   (填仪器名称)。若俯视读数,则量取的液体体积偏   (填“大”或“小”)。
【答案】20mL;滴管;小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1)选取量筒时,量筒的最大测量值要大于待测液体的体积,且分度值越小越准确。在测量过程中,可以使用胶头滴管对液面进行微调。
(2)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分析解答。
【解答】(1)量取15mL的液体时,20mL和50mL的都大于15mL,但是前者的分度值小,更准确,故选20mL的量筒和滴管。
(2)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若俯视读数,则量取的液体体积偏小。
1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①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   ,切勿用温度计来测量超过它   的温度;
②测量时,手握温度计的上端,使玻璃泡与被测物体   ,但不能碰到   ;
③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且温度计   ;
④读数时视线   ;
⑤记录时一定要写完整。
【答案】测量范围;最大刻度;充分接触;容器壁和容器底;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解答。
【解答】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①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切勿用温度计来测量超过它最大刻度的温度;
②测量时,手握温度计的上端,使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
③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且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
④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⑤记录时一定要写完整。
14.某同学测量某一时刻水的温度时的方法如图甲所示。
(1)指出他操作时的错误之处:   。
(2)此错误造成的后果将使测出的温度偏   (填“高”或“低”)。
(3)纠正错误后,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水的温度是   。
【答案】(1)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
(2)高
(3)69 ℃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范判断;
(2)将烧杯底部的温度与水中间的温度进行比较即可;
(3)根据图乙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液柱的高度读出示数。
【解答】(1)在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时,液泡不能碰容器的侧壁和底部,则错误之处为: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
(2)烧杯底部与酒精灯的火焰直接接触,因此温度远远高于水中间的温度,那么此错误会导致测出的温度偏高。
(3)根据乙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那么此时水的温度为69℃。
三、实验探究题
15.
(1)小亮在“长度的测量”实验中测一纸带的厚度,纸带厚薄均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内,如图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是   。
(2)某同学测一本书的厚度,五次测量的长度分别为:2.12 厘米、2.14 厘米、2.13 厘米、2.15 厘米、2.23 厘米,则测量结果应取 。
A.2.1 厘米 B.2.13 厘米 C.2.135 厘米 D.2.14 厘米
(3)小明想测量大米的体积,但由于大米容易吸水,导致体积明显变化,因此用排水的方法测量大米的体积是不合理的。于是小明进行了如图实验,由于米粒间存在较大间隙,按图中的方式用量筒直接测量大米体积,则会导致测得的体积值   。(填“偏大”或“偏小”或“无影响”)
【答案】(1)1
(2)D
(3)偏大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考查长度和体积的测量。(1)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累积法,该法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小测量误差。实验中测一纸带的厚度,由于纸带的厚度很难直接测量,可利用累计法,测多张纸带的厚度,该实验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利用圆环和铅笔直径的差值计算多层纸带的厚度,再计算出一层纸带的平均厚度;(2)长度的测量:多测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测量误差。在求平均值时要注意首先要对数据进行处理,筛选出错误数据,所谓错误数据就是指与其他数据差别较大,然后用正确的数据进行计算求平均值,最后结果应与题目中所给数据的小数点位数相同;(3)用量筒直接来测大米的体积,由于米粒间存在较大间隙,会造成测量结果有很大的误差。
【解答】(1)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内,如图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利用圆环和铅笔直径的差值计算多层纸带的厚度为(D2-D1),纸带环绕了n圈,左右各n圈,相当于2n圈,故单层纸带的厚度为(D2-D1)/ 2n; (2)五次测量的长度分别为:2.12 厘米、2.14 厘米、2.13 厘米、2.15 厘米、2.23 厘米,其中2.23 厘米,与其他数据差别较大,属于错误数据,应舍去,应用2.12 厘米、2.14 厘米、2.13 厘米、2.15 厘米四组数据求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L=(2.12cm+2.14cm+2.13cm+2.15cm)/4=2.14cm;(3)用量筒直接来测大米的体积,由于米粒间存在较大间隙,会造成测量结果偏大。
故答案为:(1)(D2-D1)/ 2n;(2)D;(3)偏大。
16.(2018七上·长兴期中)实验室用排水法测量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时,老师总是强调先要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
(1)“适量”是指能用排水法测量出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的水量范围,其中最多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能使液面上升量程的水量;最少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量筒内最低液面满足   时的水量
(2)现有一块小石块(体积为15厘米)、两个100毫升的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细线水等。请选上述材料,设计用排水法粗略测量小石块体积的“最少水量”的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    。
(3)利用100毫升的量筒,用排水法能测出上题中小石块体积的“适量的水”可能有(  )
A.5毫升 B.50毫升 C.80毫升 D.95毫升
【答案】(1)恰好全部浸没或刚好漂浮
(2)方法一:用细线系住小石块放入量筒1底部,在量筒2内倒入一部分水读出水的体积V0,把量筒2内的水缓缓倒入量筒1内,当水恰好浸没小石块时,停止滴水,读出量筒2内剩余水的体积V1,此时量筒1内的水量V2即为最少水量,求出最少水量V2= V0-V1。(水面接近恰好浸没小石块时用胶头滴管加水更准确);方法二:用细线系住小石块放入量筒底部,然后将水慢慢倒入量筒中,当量筒中水面恰好浸没小石块时,取岀小石块,此时量筒里水的体积,就是该小石块的最少水量。
(3)A;B;C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1)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的标准是:①要能浸没物体;②浸没后的水面不能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
(2)将石块放入量筒,加水至刚刚浸没为止,想办法测出加入水的体积即可;
(3)将各个选项中的水和石块体积相同,总体积小于量程的就是正确选项。【解答】(1)适量”是指能用排水法测量出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的水量范围,其中最多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能使液面上升量程的水量;最少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量筒内最低液面满足恰好全部浸没或刚好漂浮时的水量;
(2)方法一:用细线系住小石块放入量筒1底部,在量筒2内倒入一部分水读出水的体积V0,把量筒2内的水缓缓倒入量筒1内,当水恰好浸没小石块时,停止滴水,读出量筒2内剩余水的体积V1,此时量筒1内的水量V2即为最少水量,求出最少水量V2= V0-V1。(水面接近恰好浸没小石块时用胶头滴管加水更准确);
方法二:用细线系住小石块放入量筒底部,然后将水慢慢倒入量筒中,当量筒中水面恰好浸没小石块时,取岀小石块,此时量筒里水的体积,就是该小石块的最少水量。
(3)小石块体积(体积为15厘米3),5毫升、50毫升、80毫升、95毫升的水放入石块浸没后的总体积分别为20毫升、65毫升、95毫升和110毫升,其中前面三个都没有超过量程,故选ABC。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