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 教案 +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 教案 +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10-02 09:42:5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2课时课堂练习
【基础巩固】
1.氧化汞分解生成金属汞和氧气的过程中,最小粒子是 (  )
A . 氧化汞原子 B. 氧化汞分子
C. 汞原子、氧原子 D. 氧分子
2.下列对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
A.化学变化中,有新原子生成
B.氧化汞受热分解,氧化汞分子变小了
C.铁水铸成锅,有新分子生成
D.水变成水蒸气,水分子间间隔变大
3.保持氧化汞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
A. 氧分子 B. 氧化汞分子
C. 汞分子 D. 氧原子和汞原子
4.下面关于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反应中,氢分子变成氢原子,氯分子变成氯原子,它们相互结合成的新分子是氯化氢分子
B.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分子,氯气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氯分子
C.在这个反应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分子
D.该反应的类型属于分解反应
【能力提升】
5.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不一定发生变化
B.不同种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同种原子不可以构成分子
C.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D.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碳原子和氧原子
6.下列有关构成物质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B.分子、原子都是保持物质性质的粒子
C.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D.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是因为粒子大小发生变化
【拓展探究】
7.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1)氧气、氧化汞和汞三种物质中,由分子构成的是    .
(2)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下,请回答:
变化Ⅰ表示的过程属于    变化.
变化Ⅱ表示的过程属于    变化.
(已知:·代表氢原子,○代表氧原子)
【答案与解析】
1.C(解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即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汞原子和氧原子.故选C.)
2.D(解析: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在此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氧化汞受热分解的过程中,氧化汞分子变成了汞原子和氧分子;铁水铸成锅的过程中,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是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水分子间间隔变大.故选D.)
3.B(解析: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性质是由氧化汞分子来保持的.故选B.)
4.AC(解析:由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在反应中,氢分子变成氢原子,氯分子变成氯原子,它们相互结合成的新分子是氯化氢分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氢气、氯气均是由分子构成的,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分子,氯气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氯原子;由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在这个反应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重新组合;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AC.)
5.C(解析:化学变化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一定改变,如果不改变就没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物理变化;不同种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例如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同种原子也可以构成分子,例如1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所以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所以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二氧化碳分子.故选C.)
6.C(解析:有的物质的分子比有的物质的原子大,有的物质的原子比有的物质的分子大,所以不能笼统地比较分子和原子的大小;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物质状态发生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粒子大小不变,变化的是粒子之间的间隔.故选C.)
7.(1)氧气、氧化汞 (2)化学;物理(解析:(1)氧化汞、氧气是由分子构成的,汞是由原子构成的.(2)从图中可以看出,变化Ⅰ有新物质生成;变化Ⅱ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认识的开始,可让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理解物质分类的概念,对于学生以后学习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化学角度认识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首先分子概念的介绍,通过实例分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的不同情况,从而揭示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概念的介绍,先指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再通过两个典型的化学反应分析得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的结论。
学习目标 化学观念: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科学思维:学习一些类比、模型等科学方法,培养抽象、想象、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重点 化学变化的本质,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难点 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一束洒了香水的手绢(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思考 创设情景,引起悬念,为后面引出分子和原子做铺垫。
讲授新课 【提问】1、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的情形与电解水时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样?为什么?【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边演示边讲解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水分子) (氢分子) (氧分子)【模型演示】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小结】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追问】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呢?【再次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2、氧化汞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提问】你有何发现?你能得出哪些结论?【小结】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4、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5、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投影]图3—10几种分子的模型【提问】前面我们学习过氧气,知道氧气具有氧化性,空气中也有氧气,空气中的氧气有氧化性吗?那么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是否相同?【板书】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在教师引导下分析1.水的蒸发:水分子未变,分子间隔增大——物理变化2.水的电解:水分子本身也变了——化学变化再次分析出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改变。思考领会分子的“分与合”,认识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小组讨论:发现各自观点观看投影认识分子的构成。认识分子的性质。讨论将本节知识整理出来。倾听、感悟。 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不仅使学生对这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得出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建立起分子概念。借助多媒体教学,给予学生直观的印象。让学生“看见”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了,物质性质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突破教学的又一个难点。加深对分子、原子的认识。
课堂练习 3.根据下图回答问题氧化汞是由氧化汞    构成的,每个氧化汞分子是由1个    原子和1个    原子构成的.氧化汞加热分解时,    分子分裂成    和    ,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    ,许多汞    直接构成金属汞. 分析:从图中可以发现氧化汞由氧化汞分子构成,每一个氧化汞分子由1个汞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在一定条件下,氧化汞分子会分解,变成1个氧原子和1个汞原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许多汞原子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汞单质.故答案为:分子;汞;氧;氧化汞;汞原子;氧原子;氧分子;原子 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激情。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课堂小结 反思小结、总结交流:你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后,有哪些收获或感受?请说出来。(结束语)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对微观世界有了初步的了解,认识到了化学变化的实质。微观世界真的是奥秘无穷,未来留给你们继续去探索吧。 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
板书 1.构成物质的分子是保持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
教学反思: 鉴于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学生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能力,在设计时,应注重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和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展开联想,形成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形象记忆;突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体现了课改的理念,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探究氨分子扩散实验时, 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品质.
问题情境真实,实验设计巧妙,资料准备充分.特别是在介绍分子的性质时,给出了鲜活的、真实的情景材料,达到了质疑激趣的目的.增补的实验直观性强,现象明显,穿插的也很到位.过程设计紧凑,环环相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不过,有些地方设计过于冗长.素材获取应不拘泥于教科书,还应更生活化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水 氢气+氧气
通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认识的开始,可让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理解物质分类的概念,对于学生以后学习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材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观点;接着通过实验与探究得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的结论,并利用这一结论对一些现象作出具体解释。另外课本上还介绍了有关分子间间隔的内容,紧接着通过两个讨论题,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和化学反应,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学习目标 化学观念: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科学思维: 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认识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和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对物质微粒的探究欲,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重点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难点 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都说:八月桂花遍地香,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蔗糖放入水中为什么看不见了?难道消失了吗? 这些问题都和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关。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思考大胆进行猜想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我们能够闻到花香是因为花香粒子,蔗糖不见了是因为蔗糖分散成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一种粒子——分子。实际上科学早已证明:所有的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等构成。[图片展示] 苯分子的图片和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汉字图像——中国 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展示几种分子和原子的模型[过渡]那么分子具有哪些特性呢?【教师活动】展示课件:请学生观看和感受一滴水的质量和体积,并分析一滴水中水分子的数据。教师:通过分析水分子的数据,我们知道,分子的第一个特点: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教师板书】2、分子的特性(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教师引导】同学们,分子是性格活泼好动,还是文文静静的不动呢?[实验] 已知酚酞和氨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溶于水可分别得到酚酞溶液和氨水。(1)取一试管,加入氨水,滴加酚酞,观察颜色。(2)将酚酞溶液滴加在两张滤纸片上,粘在试管壁上。另去两团棉花分别滴加2滴氨水,将棉花分别放入两只试管中,其中一支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实验50 mL水+50 mL酒精混合结论:分子间有间隔。(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分子间的间隔较大 观看并思考思考并讨论观察并描述现象。交流讨论:纸片为什么变红?为什么热水中的纸片先变红?汇报交流各组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学生分组实验: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实验 将自然界中司空见惯的一些变化和现象与知识点的教学串联起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推理,顺理成章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为了让学生对分子有更清楚的认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几种分子的模型,帮助学生形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空间模型的表象,也为后面给分子下定义作铺垫。运用具体的数字和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出分子会运动和分子之间有空隙的问题,从而顺利的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
课堂练习 1.如下图向盛水的烧杯中放入
一粒品红,一段时间后,烧杯中形成红色溶液,此实验能说明 ( )
①分子处于不断运动之中②分子大,原子小
③分子可再分,原子不能再分④分子之间有间隔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2.下列现象或事实,用分子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 )
现象或事实 解释
A 热胀冷缩 分子大小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B 酒香不怕巷子深 分子不断地运动
C 氧气可供人呼吸,一氧化碳有毒 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物质的性质不同
D 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完成练习 巩固新知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我们生活中的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生活中的大量事实都证明: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具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分子间由间隔等特性。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大家可以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布置作业1.上册课本P53页习题1、2、32.A+ 和基础训练 归纳总结,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迁移能力。
板书 【板书设计】课题1分子和原子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2.分子的特点:(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分子间的间隔较大
教学反思: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分子和原子》是非常重要的一课题,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微观粒子的概念。在学生学习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之后,在引导学生的思维由宏观世界向微观世界转换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对分子、原子的相关认识,不仅巩固了前面的知识,也让他们对于微观世界有了初步的了解,更为学生以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使学生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这节课的重难点。那么,作为老师怎样设计出一堂高效的课堂教学呢?怎样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并认识分子、原子这两个微观粒子呢?
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问题1】你能解释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吗?(投影图片)(1)走到花圃会闻到花香;(2)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在这里通过学生熟悉的宏观生活现象,引发学生感悟“宏观的物质可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并带着困惑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接着【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让学生观察实验,交流讨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加入的品红,在水中慢慢的扩散。教师引导学生:品红可能是由更小的看不见的“品红粒子”构成的,这种粒子还在不停的运动。 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实验继续让学生感知“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第三步,【展示图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 在这里学生观看图片,并思考图片所表示的意义——宏观物质确实是微观粒子构成的。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实验探究和分子原子图片多方面的让学生感受到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在第二个环节中,主要是探究分子的基本特征。在这里首先引用【资料卡片】水分子自述: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进一步提出问题:根据对“水分子自述”的分析,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学生经过简单的讨论得出下列结论:(1)分子的体积很小;(2)分子的质量也很小。接着还是通过实验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分析现象的同时,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
在以上的学习中,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分子、原子这些微观粒子是真实存在的及分子的基本特征。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认识,学以致用,老师提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让学生从分子原子的角度分析。
这节课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运用了多种方法,使学生能初步了解分子、原子等微观概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分子和原子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 能闻到花香的原因是( )
A、分子有质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体积小
2. 对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惟一粒子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性质的是分子
C、同种物质的每一个分子的化学性质都相同
D、分子的大小会随着物质体积的增大而变大
3. 下列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发生变化的是( )
A、糖溶于水 B、衣箱中樟脑丸不久不见了
C、工业上蒸发液态空气制氧气 D、红磷燃烧
4. 一壶水烧开后,壶盖被顶开,这是因为( )
A. 水分子变大了 B. 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C. 水由液态变成气态,体积膨胀 D. 构成物质的粒子数目增多
二、填空题
1. 把分子的几种基本性质(A—D)的序号填在相应内容的横线上。
A. 分子的体积很小;B.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 分子之间有间隔;D.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1)打开酒瓶就可以闻到酒味________________。
(2)可将大量的氧气压入钢瓶中________________。
(3)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 67×l021个水分子________________。
(4)有的物质能与氧气反应,有的不能________________。
2. 如图所示,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放入试管中,试管口塞上一团脱脂棉。
(1)用胶头滴管吸取浓氨水,滴在脱脂棉上。胶头滴管的用途是 。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这说明了 。
(3)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 。
(4)某学生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条上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错误操作可能是 。这一实验还说明,两种试剂中 具有挥发性。
三、简答题:
二氧化氮是大气污染物,是红棕色的、有毒的、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如图,抽去中间的玻璃片,上下瓶口对准,过一会儿,可以看到什么现象?用分子观点解释这一现象。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C C D C
二、填空题
1、(1)B(2)C(3)A(4)D
2、(1)吸取少量液体(2)滤纸由右向左慢慢变红;氨分子不断运动(3)增加对比度,便于观察颜色的变化(4)两种试剂放反了或两种试剂都放到了脱脂棉上;浓氨水
三、简答题:
上面的集气瓶中颜色逐渐加深,下面的集气瓶中的颜色逐渐变浅,这是因为二氧化氮分子和空气中的气体分子都在运动,二氧化氮分子运动到上面的集气瓶中,空气中的氧分子、氮分子运动到下面的集气瓶中,最后混合均匀,两瓶中颜色相同。分子继续运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