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自招竞赛训练卷——选择题答案
1.A
【详解】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指的是满月,满月出现的时间是农历十五、十六,傍晚东升,清晨西落,通宵可见,A选项正确。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歌声到客船。半夜月落,指的是上弦月,上弦月出现的时间是农历初七、初八,中午月出,半夜月落,B选项错误。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指的是新月,新月出现的时间是农历初一,新月与太阳同升同落,故彻夜不可见,C选项错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月,露是珍珠月是弓。农历初三、初四出现的是峨眉月,D选项错误。故选A。
2.A
【解析】
【分析】
根据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太阳是一个圆面,这样圆面的边缘点和中心点射来的光线在地球上切点位置不同,与理论上的平行光线所形成的晨昏线相比,昼半球要大于夜半球;大气对阳光有折射作用,能使光线传播方向改变而使昼半球范围变大,因此①②说法都正确。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以及光的折射,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3.C
【分析】
农历每月十五、十六,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外侧,即太阳、月球位于地球的两侧,为图中的③位置,由于白道面和黄道有一夹角,通常情况下,地球不能遮挡住日光,月球亮面全部对着地球,称为满月或望。夏至(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
【详解】
今天是2018年6月15日(农历五月十三),再过两天就到了月相为满月的时候,满月时,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外侧,即太阳、月球位于地球的两侧,为图中的③位置,所以此时月球的大致位置位于图中②③之间,故选项AB错误。
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今天为6月15日,在夏至日之前,位置为②③之间,太阳直射点向北运动,在②③位置的过程中宁波的白昼越来越长,故C正确,D错误,答案选C。
【点睛】
读懂图中地球和月球相关位置所代表的信息及夏至日的相关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4.D
【详解】
乙图中的A代表的月相是满月,A错;
月球运行到甲图中C位置时可以看到新月现象 ,B错;
月球运行到甲图中B位置时可以看到乙图中C月相 ,C错;
端午节这一天的月相是峨眉月,最接近乙中的D图,D正确;
选D。
5.C
【详解】
读图可知,从图中地面人物的视角来看,春分和秋分太阳的运行轨迹相同,太阳从正东方向日出、到正西方向日落,因此春、秋分日落的方位相同。夏至日时,太阳自东北方向日出、到西北方向日落;冬至日时,太阳自东南方向日出,到西南方向日落,因此冬至日和夏至日太阳日落的方位不同。除此以外,根据夏至日太阳从西北方向日落,冬至日太阳从西南方向日落,我们可以判断浙江省冬天日落的方位比夏天偏南。排除ABD,故选C。
6.C
【详解】
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正好排成或接近一条直线,地球挡住了射到月球上去的太阳光,地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月球上,在月球上就看不到太阳,这就是月球的“日食”;同时地球上的人看不到月球,发生的是“月食”.故ABD错误,C正确。
7.B
【详解】
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故B选项符合题意。
8.D
【分析】
此题考查地球公转运动特征和月球公转运动特征。
【详解】
根据地轴偏转方向,北半球夏季时,地轴偏向太阳,而且6月25日接近远日点(7月初),所以A、B排除;农历五月十二位于初一和十五之间,未达到满月时候。当地球处于月球和太阳之间时候,出现满月。所以位置应在5之前。故选D
9.D
【解析】
试题分析: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观察,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观察,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即北逆南顺。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大洲和大洋。
10.B
【解析】
【分析】
根据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的计算,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已知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的三次方成正比;故,火星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2.3亿千米;结合题意。故选:B。
【点睛】
考查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的计算。
11.A
【解析】
【分析】
根据太阳活动的影响,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太阳活动对地球直接影响的是:耀斑增强时地球上的短波通讯会受到明显影响;结合题意。故选:A。
【点睛】
考查太阳活动的影响。
12.D
【详解】
关于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叙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而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天;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上,这一天称为春分日;地球的公转使地球上昼夜的长短发生了变化,故选D。
13.C
【解析】
【详解】
由图可知,图中①是位于西半球和南半球,②位于西半球和北半球,③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④位于西半球和南半球,故选C。
14.B
【详解】
A. 需保持井口相平的情况下,井口直径相同时井越浅,看到的范围越大,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 井口直径相同时井口越高,看到的范围应该越小,故B错误,符合题意;
C. 甲图井口直径相同,井深不同,能正确说明井底之蛙观察井外范围的大小与井深的关系,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 乙图井口直径相同,井深不同,能说明井底之蛙观察井外范围的大小与井深的关系,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15.C
【详解】
鸢在空中飞行时,地面上会出现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在纸窗上开一小孔,使窗外飞鸢的影子呈现在室内的纸屏上,观察到“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其实就是小孔成像的特点:倒立的实像,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正因为小孔成像是倒立的,才有“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的现象,即二者的移动方向相反。故C正确。
16.B
【详解】
A、满月出现在农历十五或十六,说法正确;
B、出现一周后月相变为下弦月,说法错误;
C、满月时可能出现月食,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的中间,说法正确;
D、第三次出现当天为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说法正确。
故选:B。
17.C
【解析】
【分析】
根据地球自转的特点,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地球自西向东进行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结合题意。故选:C。
【点睛】
考查地球自转的特点。
18.C
【详解】
A. 月球不能发光,不是光源,故A错误;
B. 月球表面明暗相间,亮区被称为月陆。故B错误;
C. 小天体频繁撞击月球而在月球表面形成一个个较大的坑,故称月坑;坑的周边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环形山;故C正确
D. 月球没有空气。故D错误。
19.A
【分析】
地球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进行旋转,周期是一年,公转产生了四季的交替,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五带的划分。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每年的3月21日前后是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每年的6月22日前后是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每年的9月23日是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每年的12月22日是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因此从我国的 “五一劳动节” 到“六一儿童节”,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继续向北移动。故选A。
20.B
【解析】
【详解】
“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中的一人是饮酒者本人,另外两“人”分别是饮酒者的影子和人在酒杯中的像。
①其中一“人”是人在地面上的影子,它是沿直线传播的光被不透明的人挡住,在人后面的地面上光照不到的地方形成影子,即地面上的“人”;
②另一“人”是人在酒杯中的像,酒面相当于一个平面镜,人在这个平面镜中成像,即平面镜成像,它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故选B.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自招竞赛训练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诗词所描述的月相中,是满月的是( )
A.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C.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D.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2.地球是个巨大的不透明球体,在受到太阳光的照射时,被照亮部分称为昼半球,而未被照亮部分称为夜半球。现有两种说法:①在不考虑大气层影响下,由于太阳半径比地球半径大,会使昼半球稍大于夜半球;②由于阳光通过大气层时发生折射,会使昼半球稍大于夜半球。则以上两种说法( )
A.①②都正确 B.只有①正确 C.只有②正确 D.①②都错误
3.如图为月球、地球公转示意图,今天是2018年6月15日(农历五月十三),地球恰好运到图中位置的某个位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今天月球的大致位置位于图中①②之间
B.今天月球的大致位置位于图中③④之间
C.图中②③位置的过程中宁波的白昼越来越长
D.图中②③位置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向南运动
4.中国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读甲图中的月球运行轨道和乙图中月相(阴影线表示暗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甲 乙
A.乙图中的A代表的月相是上弦月
B.月球运行到甲图中C位置时可以看到满月现象
C.月球运行到甲图中B位置时可以看到乙图中A月相
D.端午节这一天的月相最接近乙中的D图
5.许多人都看过夕阳西下的情景,你可曾留意太阳西落的方位 下图是我省在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天中,太阳在天空中运行的轨迹图。比较浙江省冬天和夏天的落日方位,若只考虑哪一个较为偏南或偏北,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两者落日方位相同
B.夏天的落日方位比冬天偏南
C.冬天的落日方位比夏天偏南
D.因每天落日的方位各不相同,因此无法比较
6.如图所示是“嫦娥一号”卫星在撞击月球之前从月球上拍摄的“日食”照片。下列对发生此现象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此时月球正处在太阳和地球之间
B.这张照片可能是在正月初一拍摄的
C.同时在地球的某一地区可能出现“月食”现象
D.同时在地球的某一地区可能出现“日食”现象
7.2015年3月20日(农历二月初一)上演了天文现象“三合一”:某节气、日全食、“超级月亮”(满月或新月时,月球运行到距离地球最近处才会出现)。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当天晚上人们能看到满月
B.当天的节气是春分
C.当晚月球的体积比平时略大
D.当天地球处于公转轨道的B处(如图)
8.今天是2018年6月25日(农历五月十二),月球位置大致在图中的( )
A.1~2之间 B.3~4之间 C.5~6之间 D.5~8之间
9.下面四幅图分别是东西南北四个半球,图中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据此判断下列正确的是 ( )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10.太阳系八大行星公转轨道可近似看作圆轨道,“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的三次方”成正比。地球与太阳之间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结合下表可知,火星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 )
行星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公转周期(年) 0.241 0.615 1.0 1.88 11.86 29.5
A.1.2亿千米 B.2.3亿千米 C.4.6亿千米 D.6.9亿千米
11.下列属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直接影响的是
A.耀斑增强时地球上的短波通讯会受到明显影响 B.引发火山喷发
C.引起板块张裂 D.造成地震
12.下列关于地球运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
B.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而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天
C.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上,这一天称为春分日
D.地球的自转使地球上昼夜的长短发生了变化
13.在图中数字所示的地点中,既属于东半球、又位于北半球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③ D.④
14.俗话说“坐井观天,所见甚小”。为了说明井底之蛙观察井外范围的大小与井深的关系,甲、乙同学都用画示意图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井口直径相同时井越浅,看到的范围越大
B.井口直径相同时井口越高,看到的范围越大
C.甲图能正确说明井底之蛙观察井外范围的大小与井深的关系
D.乙图能正确说明井底之蛙观察井外范围的大小与井深的关系
15.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鸢飞空中,其影随鸢而移;或中间为窗隙所束,则影与鸢遂相违,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又如窗隙中楼塔之影,中间为窗所束,亦皆倒垂……”,则( )
A.前者是由于小孔成像,后者是影 B.都是由于小孔成像
C.前者是影子,后者是由于小孔成像 D.都是影子
16.2019年已发生了三次超级月亮(超级月亮是指处于近地点位置附近的满月),第一次发生在农历十二月十六,第二次邂逅元宵节,第三次发生在农历二月十五,巧遇春分日,有关超级月亮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出现在农历十五或十六 B.出现一周后月相变为上弦月
C.出现时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的中间 D.第三次出现当天太阳直射点在赤道
17.下列哪些现象是由地球自转导致的
①昼夜现象②日月星辰东升西落③昼夜交替④浙江衢州夏至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⑤衢州夏季白昼长,冬季白昼短⑥正午的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 D.①③⑤
18.中国探月工程,又称“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以下有关月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月球白天不能发光,晚上能发光
B.月球表面明暗相间,亮区被称为月海
C.月球形成早期,小天体撞击月球表面可形成环形山
D.月球表面除岩石及其碎屑外还有空气,但没有水
19.从我国的 “劳动节” 到“六一儿童节”,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位置及移动方向是( )
A.位于北半球,并向北移动 B.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C.位于北半球,并向南移动 D.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20.李白的诗句“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中的三个人,除他自己外,一个是影子,一个是酒杯中的像, 它们形成的原因分别是光的
A.折射,反射 B.直线传播,反射 C.反射,折射 D.直线传播,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