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自招竞赛训练卷——填空题
一、填空题
1.如图所示,有竖直放置的平面镜MN,在平面镜前45cm处有一与平面镜平行放置的平板ab,在ab靠镜面的一侧有一点光源S,现要在离平面镜5cm的PQ虚线上的某一处放一平行于平面镜的挡光板,使反射光不能照射ab板上的AB部分,已知,,则挡光板的最小宽度是___________。
2.公路交通标志由基板和附着其上的反光膜组成,夜晚它可以反射汽车射来的灯光,使司机看清交通标志。以下反光膜结构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图______。
A.球形小凹面 B.玻璃微珠
C.球形小凸面 D.互成直角的小平面
3.如图所示,MN是凸透镜的主光轴,P、Q、S是在主光轴上顺次的三个位置,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一物点放在P处,像成在Q处;如把该物点放在Q处,像成在S处,则凸透镜的位置会在PQ之间吗?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九二三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耳进用旋转棱镜法较准确的测出了光速,其过程大致如下,选择两个距离已经精确测量过的山峰(距离为L),在第一个山峰上装一个强光源S,由它发出的光狭缝射在八面镜的镜面1上,被反射到放在第二个山峰的凹面镜B上,再由凹面镜B反射回第一个山峰,如果八面镜静止不动,反射回来的光就在八面镜的另外一个面3上再次反射,经过望远镜,进入观测者的眼中。(如图所示)如果八面镜在电动机带动下绕中心轴A转动,则只有当转动速度为某些特定值时才可以在望远镜里重新看到光源的像。
(1)由于两座山峰之间的距离很大,所以可以认为光由镜面1出发到反射回镜面3所经过的路程x=________。
(2)题干中的“转动速度为某些特定值”是指上述(1)对应过程中,八面镜转过的角度=________。
(3)某次实验中八面镜转动的速度稳定在t时间内正好转过n圈的状况。此时实验者在望远镜里看到了S的像。据此可以确定出光速的最大可能值等于________。
5.据调查,我国青少年的近视发病率高达60%,居世界首位,并且还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这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如图所示为近视眼成像示意图。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近视患者看不清________处的物体,可以戴装有________透镜片的眼镜加以矫正。
(2)如果把眼睛比喻成心灵的窗户,那么结构①是窗户上那块明亮的玻璃。结构①的名称是________。
(3)在眼球的成像过程中,对进入眼睛的光线起折射作用的结构主要是[ ]________。
(4)眼球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似,相当于胶卷的眼球结构是[ ]________,该结构上的一些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视觉神经传到________的一定区域,产生视觉。
(5)眼睛是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窗口,预防近视、爱护眼睛要从小做起、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请列出两项预防近视的措施: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乘船到大连,可是他乘船不久就感到头晕、目眩、恶心,这是因为内耳中的[ ]________和[ ]________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导致的。这两种结构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晨同学首次乘飞机。在飞机升空过程中,前一段时间他没有嚼口香糖(做吞咽动作),由于气压降低,致使鼓室内压相对增大,[ ]________向________鼓出,他感到耳疼、耳鸣,此时,乘务员叫他嚼口香糖,使[ ]________张开,从而使[ ]________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耳疼、耳鸣则消失。
(3)挖“耳屎”是不良的习惯,易将图中的________损伤。听觉感受器位于图中的________所指的结构。听觉形成的部位在图中的________(填数字)。
(4)老年人耳聋眼花,耳聋一般是传导性耳聋,是因为__________受损不能发挥其正常作用。
(5)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口或闭嘴并同时双手堵耳,前者的原因是使[ ]________张开,使[ ]________内外的________保持________,以免震破[ ]________而失去听觉。
(6)听觉产生的过程:外界的声波经[ ]________传到[ ]________,其振动通过[ ]________传到________,刺激了[ ]________内的__________,并将声音信息通过________传给____________,人就产生了听觉。
7.用嘴吹瓶口,发出的声音是由于瓶内___________的振动,如果敲击瓶子发出“dou(1)”“ruai(2)”“mi(3)”“fa(4)”四个音调(由低到高),则瓶子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
8.针光鼠标是光电鼠标的革新,它更加精确。如图是针光鼠标简化的光路图,可以在不同高度的反射面1和反射面2正常使用。
(1)图中入射光线与反射面1垂直,入射角的大小是________度,反射光线透过玻璃片时发生光的________,此时感应器能接收到光线;
(2)若图中入射光线垂直射到反射面2,此时感应器接收到的光线方向与原接收到的光线方向相比________(填偏移或不偏移)。
9.如图所示,小科将印有绿色环保标“”的纸固定在墙上,再将一只装 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移到标志的正前方,然后改变玻璃杯与标志之间的距离。 小科站立时透过玻璃杯和水观察。下列图像中,可能看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黑洞是宇宙中质量很大的天体,如图,两恒星1、2发出的光在经过某黑洞附近时发生了弯曲之后射向地球,地球上的人类观测到恒星1的位置比原位置________(选填“偏高”“偏低”或“不变”);若在黑洞的位置用一个光学元件代替它对光的作用(光学元件的尺寸可大于黑洞),该光学元件为_______。
11.用一组相同的瓶子盛上不等量的水就可以组成一个“乐器”,通过敲击瓶子可以演奏出优美动听的乐曲,如图所示。
(1)敲击瓶子发出声音,图中所示的瓶子自左向右音调______(选填“升高”或“降低”)
(2)用嘴贴着瓶子的边沿向里面吹气,瓶子发出声音,图中所示的瓶子自左向右音调______(选填“升高”或“降低”)
(3)往热水瓶或杯子里倒水,有经验的人不用看,就可以根据声音判断水是否快倒满了,这是因为______。
12.如图方框表示一个小教室,若将小教室以如图所示的方法构建XOY坐标系,地面长作为X轴,中心对称轴为Y轴(单位:米),此时Y轴刚好穿过一块正方形的平面镜M的中点,M放在天花板上。M两端坐标分别为A(-1,3)和B(1,3),若O点放置一个光源照射向平面镜能将________平方米的地面照亮。
13.如图所示,一只烧杯中装有半杯水,放在水平木板AB上,一束光线竖直向下照在水面上。现在A端下方垫一个小木块C,则水面反射到天花板上的光斑将在_____(填“P点”“P点左边”“P点右边”)。若继续垫高,使木板倾斜与水平面呈15°角,则此时反射光与水平面的夹角为_____度。
14.如图所示,在房间的A墙上水平排列着两个字母“FB”,小明站在房间里通过B墙上的平面镜看字母。
(1)可以看到平面镜中字母的像是________(填“FB”或“”)。
(2)若A墙与B墙相距4米,则字母的像与字母间的距离为________米。
(3)小明朝镜中像以0.5米/秒靠近,像相对于小明的速度是________米/秒,2秒后,小明与像之间距离缩短________米。
15.人立于河边看对岸的一株树AB在水中的像,当人离开河岸后退超过就不能看到整个树的像。已知人高,河两岸都高出水面,河宽,如图所示,求树高。____________
16.照相时,选择不同的“光圈”以控制镜头的进光面积;选择不同的快门速度,以控制镜头的进光时间。两者结合的目的是使底片受到的光照能量保持一定,光照能量过大或过小都不能得到好照片。下面的表格是某种情况下光圈与快门的几种正确组合。在“快门”一行中,“15”表示快门打开的时间是 s,依此类推;在“光圈”一行中,“16”表示镜头透光部分的直径等于镜头焦距的 ,依此类推。计算光圈一行的最后一格应填的数字。
光圈 16 11 8 5.6 4 2.8 ______
快门 15 30 60 125 250 500 1000
17.如图所示,平面镜与镜面之间夹角为,在两平面镜角平分线上有一个点光源S,如果要保证S发出的任意一条光线最多只能产生四次反射,则的最小值是________。
18.进一步探究:小宇从《物理手册》中查到光从玻璃射向空气中的一些数据:
(1)当入射角i≥__________时,不发生折射现象;图像中的图线__________反映了上述实验中的两角关系;
(2)判断:如果光从空气射向玻璃,则反射的能量可以达到100%________。
19.如图所示白纸上画了两个箭头(图甲)。用玻璃杯装半杯水放在白纸前(图乙)。人眼观察到位于下方的箭头发生了变化,那是因为玻璃杯下半部相当于一个_______,使下方箭头成缩小的_______像(选填“实”或“虚”)。
20.如图所示,凸透镜竖直放置,凸透镜焦距 f,现有一点光源 S 在凸透镜左侧以凸透镜两倍焦距处为圆心,在经过主光轴的竖直平面内做顺时针圆周运动,直径为 D,且 f21.在光学中折射率是这样定义的;让光线从真空(或空气)射入某介质发生折射,如果入射角是i,折射角是r,则该介质的折射率为n= 。图甲为某光线通过等边三角形三棱镜的光路图,α=45,则该三棱镜的折射率为________ .图乙为某光线通过相同材料的平行玻璃砖的光路图,玻璃砖的厚度为d,某光线斜射到玻璃砖的上表面时,α=45,光线从玻璃砖的下表面射出,则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间距x为________
22.小红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的高度h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u是否有关,选用如下器材:铺有白纸的泡沫塑料板、薄透明玻璃板、刻度尺、4根牙签、6根形状完全相同的圆柱橡皮泥(其中3根为红色、3根为黄色)。实验前她在白纸中间画一条直线MN,把带支架的薄透明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沿直线MN放置,使平面镜底边前沿与直线MN重合,且使平面镜垂直于纸面,如图所示。之后小红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选一根红色橡皮泥作为物体,放置在透明玻璃板前的白纸某位置上,在透明玻璃板后适当位置放一根黄色橡皮泥,改变黄色橡皮泥的位置,使得从不同角度观察,黄色橡皮泥与红色橡皮泥的像完全重合,用刻度尺测量红色橡皮泥到平面镜前沿的距离u和黄色橡皮泥的高度h并记录在实验数据记录表格中。
②用牙签将2根红色橡皮泥连接在一起组成一个更高的新圆柱体,放在平面镜前更面镜的位置,同样用牙签将2根黄色橡皮泥连接在一起,调整这根新黄色橡皮泥的位置,使得从不同角度观察,黄色橡皮泥与红色橡皮泥的像完全重合,用刻度尺测量红色橡皮泥到平面镜前沿的距离u和黄色橡皮泥的高度h并记录在表格中
(1)请写出小红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实验中把薄玻璃板向右平移一段距离,红色橡皮泥的像_____(选填“会”或“不会”)向右平移;若实验中黄色橡皮泥在白纸上移动,始终不能与红色橡皮泥的像重合,则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改进存在的问题后测得数据,请说明根据测量数据如何判断像的高度h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u是否有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在玻璃板背面放一块挡光板,则在玻璃板前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见红色橡皮泥的像。
23.海洋动物质量越大,其叫声越是有力而低沉,即响度较________,音调较________.(甲)、(乙)两曲线为科考船声呐系统收录的500 kg的海豚和100 t的蓝鲸叫声的波形图,其中,________(填“甲”或“乙”)是蓝鲸发出的.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自招竞赛训练卷——填空题参考答案
1.15cm
【分析】
作点光源S的像点,连接、分别交MN于C、D,交PQ于F、H,再连接SC、SD,分别交PQ于E、G,如下图所示,使反射光不能照到ab板上的AB部分,即挡光板的最小宽度。
【详解】
①认为只要把能照到ab板上的AB部分的反射光遮挡住就行,即挡光板的最小宽度为图中的线段FH,根据,则有
解得FH=25cm。
②认为只要把与能照到ab板上的AB部分的反射光相对应的入射光遮挡住就行,即挡光板的最小宽度为图中的线段EG,根据,则有
,
解得EG=20cm。
③认为挡光板的最小宽度应该取以上两种想法的公共部分,即图中的线段FG,再根据,则有
解得EF=5cm,则有
2.B
【分析】
根据玻璃微珠的形状对光线有汇聚作用,同时又能将汇聚后光线全反射,反光效率高于丁的直角结构,据此来解答。
【详解】
由于光线在微珠内发生全反射所致,即光线由微珠射向空气时,在微珠与空气的分界面上发生全反射,而使我们看起来觉得特别亮。类似地,光在置于空气中的玻璃珠内也产生这种全反射现象,图B就是利用这一道理而使交通标志的反光特别明亮。
3.不会 见详解
【详解】
[1][2]①若凸透镜在P的左边时,当物体在P点时,像在Q点,物像在凸透镜的同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把物放在Q处,凸透镜位置不变,像成在S处,物像在凸透镜的同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该假设成立;
②若凸透镜在PQ之间时,当物体在P点时,像在Q点,说明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或倒立等大的实像、或倒立放大的实像,并且焦距小于PQ且小于凸透镜到像的距离(因为当像是倒立的时候,像距一定大于焦距).把物放在Q处,凸透镜位置不变,此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成实像,像一定和物体在凸透镜的异侧,在凸透镜的左侧,不会成在S处。所以该假设不成立;
③若凸透镜在SQ之间时,当物体在P点时,像在Q点,物像在凸透镜的同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但是,因为当物体成虚像时,像距不可能小于物距。所以该假设不成立;
④若凸透镜在S的右边时,和③的分析一样,因为当物体成虚像时,像距不可能小于物距。所以该假设不成立;
综合以上分析,凸透镜的位置不会在PQ之间。
4.2L 45°
【详解】
(1)[1]由图可知,光由镜面1出发到反射回镜面3所经过的路程x=2L;
(2)[2]由图可知,从现在位置到下次再出现如图形状的状态时需要转八分之一圈,八面镜转过的角度
×360°=45°;
(3)[3]光由镜面1开始经一系列的反射再到达望远镜所用的时间为
t=,
光速
c==。
5.远 凹 角膜 ② 晶状体 ③ 视网膜 大脑 读书姿势要正确 不要长时间看电视、上网
【分析】
近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近视眼的晶状体太厚,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要戴一个凹透镜来矫正,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戴上凹透镜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图中①是角膜,②是晶状体,③是视网膜。
【详解】
(1)如果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象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样的眼叫近视。可以配戴装有凹透镜的眼镜加以矫正。
(2)由图示可知,结构①的名称是角膜。眼球的内容物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
(3)②晶状体似双凸透镜,有折光作用,在物像形成过程中起主要的折射作用。
(4)如果把人的眼球比作照相机,则眼球的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眼球的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眼球的脉络膜相当于照相机暗室的壁;眼球的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中的胶卷.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因此正常人的眼球会在③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而视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5)有效预防该眼疾的具体措施是:三要是:读书写字的姿势要正确;看书写字40分钟后要到室外活动或向远处眺望一会儿;要认真做眼保健操,所按穴位要准确.五不看是:不要在暗弱光线下和直射的阳光下看书写字;不要躺在床上、在公共汽车上或走路时看书;不要看字体过小、字行过密、字迹印刷不清的读物;做作业不要用淡色铅笔;看电视时间不要太久。
6.(1)5 半规管 7 前庭 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情况,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
(2)3 鼓膜 外 8 咽鼓管 3 鼓膜
(3)2和3 6 9
鼓膜或听小骨
8 咽鼓管 3 鼓膜 大气压力 平衡 3 鼓膜
2 外耳道 3 鼓膜 4 听小骨 内耳 6 耳蜗 听觉感受器 听神经 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是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②是外耳道,引导声波传至鼓膜;③是鼓膜,⑤半规管,⑥耳蜗,⑦前庭⑧咽鼓管,⑨大脑皮层听觉中枢,⑩小脑
【详解】
(1)⑤半规管和⑦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有些人晕船、晕车的原因;
(2)当吞咽食物和打呵欠时咽鼓管的管口开放,空气由此进入鼓室,可以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若一方压力过大,鼓膜就会被震破,听力受损.同学打闹不能扇耳光以及在飞机降落时,乘务员要求乘客咀嚼口香糖都是这个道理 ;
(3)某人用尖锐的器具掏挖‘耳屎’,这个过程只会在外耳道,②外耳道与中耳的交界处是③鼓膜,不小心戳穿鼓膜,导致声音不能引起鼓膜的震动或震动减弱,致使听力下降导致耳聋.⑥是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感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经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到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中枢形成听觉;
(4)在耳朵的结构中,鼓膜的作用是把声波震动转为机械性震动,如果鼓膜受损,就会出现传导性耳聋。
(5)当听到巨大声响时,空气震动剧烈导致耳膜受到的压力突然增大,容易击穿鼓。这时张大嘴巴,可以使⑧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即外耳道的气压保持平衡.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振破鼓膜。如果闭嘴同时用双手堵耳也是同样道理,这样就避免了压强的突然改变对鼓膜的影响;
(6)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7.空气柱 丁、甲、乙、丙
【详解】
[1]把嘴贴在瓶口吹气,声音主要是由瓶内水上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出的。
[2]如果敲击瓶子,声音主要是瓶子和水柱振动发出的,瓶中盛水越多,瓶子和水的质量越大,越难振动,音调越低,故对应的顺序是丁、甲、乙、丙。
8.0 折射 不偏移
【详解】
(1)[1][2]图中入射光线与反射面1垂直,法线与反射面I也是垂直的,那么入射光线与法线重合,入射角的大小是0度。反射光线透过玻璃片时发生光的折射,此时感应器能接收到光线。
(2)[3]若图中入射光线垂直射到反射面2,此时感应器接收到的光线方向与原接收到的光线方向相比不偏移。
9.B、F、I
【详解】
因为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凸透镜,所以是左右颠倒;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即左右变大,上下不变;当物距大于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即左右颠倒;当物体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综上所述,可能看到的是B、F、I。
10.偏高 凸透镜
【详解】
[1]人眼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反射(或折射)的光进入人眼,当光线经过偏转进入人眼时,人大脑直觉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过来,所以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如图可知,看到的像在恒星的上方,比原位置偏高。
[2]由题目中的图可知,恒星、恒星发出的光经过黑洞附近时,会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弯曲,光束变得集中,类似于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所以,在黑洞的位置可以用凸透镜代替它对光的作用。
11.降低 升高 水快倒满时发出声音的音调较高
【详解】
(1)[1]敲击瓶子时由于瓶子与水柱的振动而发出声音,水柱越高,越难振动,音调越低,所以,图中所示的瓶子自左往右音调降低。
(2)[2]如果用嘴贴着瓶子的边沿向里面吹气瓶子也能发出声音,此时是由于瓶内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出声音,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所以,图中的瓶子自左往右音调逐渐升高。
(3)[3]往热水瓶或杯子里倒水时,倒的水越多,瓶内空气柱越短,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所以,有经验的人不用看,就可以根据声音判断水是否快倒满了。
12.16
【详解】
分别做出光源经A(-1,3)和B(1,3)反射到X轴的光路图,且坐标(-2,3)和B′(2,3),如下图
即光源照射向平面镜反射到地面的是的是边长为4m的正方形,其照亮的面积
13.P点 90°
【详解】
[1]在B端下方垫一个小木块C,使木板倾斜一个小的角度,但水面总是水平的,所以入射光线与水面垂直,故反射光线的方向不变,所以,水面反射到天花板上的光斑将在P点。
[2]由于反射光线的方向不变,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知道,反射光线与水面垂直向上射出,即此时反射光与水平面的夹角为90°。
14. 8 1 2
【详解】
(1)[1] 因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则所成像即为。
(2)[2]又因物距与像距相等,则像与物的距离为物距与像距之和,所以若A墙与B墙相距4m,像物距离为8m。
(3)[3]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由他向着平面镜以0.5m/s的速度运动时,可得镜中的像相对于平面镜的速度也是0.5m/s,则像相对于人的速度为1m/s.
[4]小明以0.5m/s的速度面镜,经过2s他移动距离
s=vt=0.5m/s×2s=1m
则小明与像之间距离缩短
1m+1m=2m
15.
【详解】
如图连接ED垂直于CD,ΔOHG与ΔGFE相似,则:
,
解得: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ΔODE与ΔOCB相似,则:
,
解得:
则树为:
点睛:重点是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得出三角形相似,然后再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进行求解。
16.2
【详解】
表中 “快门”一行每格中的数值大约总是左边相邻数值的2倍,这表示镜头进光时间只有左边相邻一档的一半。快门由500变为1000时,曝光时间比
曝光时间变为原来的两倍,则相应的光圈面积变为原来的一半,即 ,由面积由S=πr2 知道
解得:r≈2,即快门1000对应的光圈为2。
17.40°
【详解】
S发出的任意一条光线最多只能产生四次反射,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分别作出入射光线SA和反射光线AB,如图所示:
设入射光线SA与平面镜MO的夹角为β,则反射光线AB与平面镜MO的夹角也为β,当第二次入射的时候,原来的反射光线AB即为入射光线,则AB与平面镜NO的夹角为αβ,反射光线BC与平面镜NO的夹角为αβ,与平面镜MO的夹角为180° 2α β,光线CD与平面镜NO的夹角为180° 3α β,要使不发生第5次反射,则180° 3α β α,而β最小值为 ,两式联立解得α 40°.
【点睛】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分别作出入射光线SA和反射光线AB,设入射光线与任意平面的夹角为β,则第一次反射后射出的光线与平面的夹角也为β,当第二次反射时候,入射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80°αβ,同理,可以推出第二次反射出来的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也为180°αβ,要使第五次反射不发生,需要180°3αβ≤α,又因为β是外角,然后解不等式即可得出结论.
18.40° a ×
【详解】
(1)[1][2]光从玻璃斜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反射能量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当入射角达到40°时,反射能量达到100%,就发生了全反射现象,不发生折射现象;图象中的图线a反映了上述实验中的两角关系。
(2)[3]因为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永远小于入射角,不会发生全反射,反射的能量不可能达到100%,所以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9.凸透镜 实
【分析】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详解】
[1]玻璃杯下半部装有水,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2]凸透镜所成的缩小的像是实像。
20.逆时针
【详解】
将点光源S运动的轨迹看成一个物体,在物体上找出四个点:上、下、左、右各一个,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作出像点,可以发现,四个点正好围成一个不规则的圆,且转动方向为逆时针。
21. d
【详解】
[1]如下图所示:
因为光线从空气中射入玻璃中折射率不变, 所以∠1=∠2;因为∠1+∠4=90°,∠2+∠5=90°;
所以∠4=∠5;因为顶角是60°,所以∠4=∠5=60°;那么∠1=90°-60°=30°;因为入射角=90°-45°=45°,
所以三棱镜的折射率为:
n====;
[2]如下图:通过B点作AD的垂线相交于D;通过A点作法线,与玻璃砖的下表面相交于C;
因为α=45°, 所以入射角=90°-45°=45°;根据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时的折射率可知,
折射角∠2=30°; ∠3=45°-30°=15°;
在△ACB中,=;
所以
AB===d;
在△ABD中,x=BD=AB;
那么:
X=d=d。
22.实验步骤②中,没有控制物体的大小不变 会 玻璃板没有与纸面垂直 仍用步骤①的红色橡皮泥,只改变它到平面镜的距离u,调整步骤①的那根黄色橡皮泥的位置,使得从不同角度观察,黄色橡皮泥与红色橡皮泥的像完全重合,记录相应实验数据u和h。若二次测量的像高不相等,则说明像的高度h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u有关;若二次测量的像高相等,则说明像的高度h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u无关 能
【详解】
(1)[1]要探究像的高度h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u是否有关,应改变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控制其它因素不变。实验步骤②中,没有控制物体的大小不变。
(2)[2]若实验中把薄玻璃板向右平移一段距离,则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增大,因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镜面,所以红色橡皮泥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也增大,即该像也向右平移;
[3]若平面镜没有与白纸垂直,会导致平面镜中的像上移或下移,即像与物体不在同一平面,此时在白纸上无论怎么移动黄色橡皮泥,都不能与红色橡皮泥的像重合。
(3)[4]仍用步骤①的红色橡皮泥,只改变它到平面镜的距离u,调整步骤①的那根黄色橡皮泥的位置,使得从不同角度观察,黄色橡皮泥与红色橡皮泥的像完全重合,记录相应实验数据u和h。若二次测量的像高不相等,则说明像的高度h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u有关;若二次测量的像高相等,则说明像的高度h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u无关。
(4)[5]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如果在玻璃板背面放一块挡光板,不影响平面镜成像,即在玻璃板前仍然能看见红色橡皮泥的像。
23.大 低 甲
【详解】
[1][2]海洋动物质量越大,其叫声越是有力而低沉,故响度大,音调低;
[3]由图象知:甲的振幅大,频率低,故甲是质量大的蓝鲸的叫声的波形图,相反乙是海豚的叫声的波形图.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