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秋新教材高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共1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秋新教材高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共1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30 18:3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0张PPT)
古诗词诵读
无衣
[资料助读]
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歌谣(它是《诗经》的核心内容);“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知识链接
《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体制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风、雅、颂”是根据音乐及诗歌形式、内容、语言的不同而划分的。“风”,即国风,大都是各地的民歌。“雅”,多数为朝廷贵族及公卿大夫所作,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的,一般看作“正声”。“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歌,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赋、比、兴”是按表现手法划分的。“赋”,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即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多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比”“兴”往往结合起来运用。
[整体感知]
《无衣》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迭唱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任务探究]
任务一 理解
1.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作用?
【答案】采用重章迭唱的结构形式。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只有各章对应的位置换几个字。
任务二 赏析
2.这首诗的结构形式有什么作用? 试分析。
【答案】重复能够增强气势,使得文章节奏感很强,并能烘托渲染一种紧张气氛,使整首诗充满了慷慨雄壮的基调,强烈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为国征战、英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3.诗句在重复的同时又有些微的变化,这些词语的变化分别表现了什么情感?
【答案】“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们齐心备战的情景。“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
任务三 探究
4.这首诗的三章顺序能否任意改变?
【答案】不能改变。内容上的逻辑关系,是先思想再行动,所以第一章必须在前。后两章都是写行动的,但是应该先有行动口号,再有行动实际,这种逻辑关系也不能改变,所以后两章顺序也不能改变。
[文白对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