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7张PPT)
第一单元
*大战中的插曲
课前 自主学习
[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聂荣臻(1899-1992),字福骈,曾用名聂云臻,四川江津(今属重庆)人。1923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到苏联学习。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聂荣臻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深受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写作背景
1940年8月,八路军打响了著名的“百团大战”,晋察冀军区是作战的主力之一。1940年8月20日晚,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一声令下,中央纵队三团在工人的配合下,扑向井陉煤矿,8月21日黎明,矿区的日军全部被消灭。在这次战斗中,东王舍车站日本副站长加藤清利夫妇去世,留下了一对女儿,她们被八路军从硝烟中救了出来。
知识链接
回忆录
回忆录是一种文体,主要记叙个人所经历的生活或所熟悉的历史事件。回忆录不像历史记录那样拘于形式,其口吻常闲逸而亲切,关注的焦点通常在作者所知道的人物、事件或时代上。
[基础梳理]
字音识记
(1)拯救( ) (2)井陉( )
(3)殒命( ) (4)襁褓( )
(5)沟壑( ) (6)伶仃( )
(7)玉帛( ) (8)颠簸( )
(9)幡然( ) (10)彷徨( )
(11)横征暴敛( )
zhěnɡ
xínɡ
yǔn
qiǎnɡ bǎo
hè
línɡ dīnɡ
bó
diān bǒ
fān
pánɡ huánɡ
liǎn
殒
陨
陨
戎
戊
戌
戍
词语积累
(1)刀光剑影:形容激烈的厮杀、搏斗或杀气腾腾的气势。
(2)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3)兵荒马乱:形容战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景象。
(4)至仁至义:最仁爱,最正义。至,最。
(5)化干戈为玉帛:指把战争或争斗变为和平、友好。
(6)兵戎相见:发生武装冲突。兵戎,指武器、军队。
(7)横征暴敛:强征捐税,搜刮百姓财富。
词语辨析
(1)①他这几天正在为工作的事情发愁,整个人变得有些________。(消瘦 瘦削)
②他的脸盘不大,________而有雀斑,下巴尖尖的,像松鼠一样。(消瘦 瘦削)
【答案】①消瘦 ②瘦削
【辨析】“消瘦”与“瘦削”都可以用来形容人瘦。“消瘦”侧重于瘦的过程,一般指在短时间内体重下降。“瘦削”表示状态,形容身体或脸很瘦。
(2)①他必须把音乐暂时放在一边,找个地方________下来,等生活基本问题解决之后才有可能进学校、找老师。(安置 安顿)
②各级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多想办法,积极拓展再就业之路,使下岗工人得到合理的________。(安置 安顿)
【答案】①安顿 ②安置
【辨析】 “安置”与“安顿”都有“安排,使人或事物有着落”的意思。“安置”侧重于“置”,强调使人或事物得到合适的位置或得到合理的安排。“安顿”侧重于“顿”,强调使人或事物有着落、稳定下来。
课堂 思考探究
[整体感知]
结构图解
主旨探微
聂荣臻用回忆的方式,以朴实无华的笔触记述了百团大战中一件“曲折有趣”又“很有意义”的事情,即聂荣臻关心和照顾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回日方的故事。这一事件既彰显了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也包含了对日本侵略者残酷暴行的控诉。
[任务探究]
任务一 理解
1.百团大战作为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值得记录的内容有很多,作者为什么着重讲述这个战争中的“小小的插曲”呢?
【答案】这个“小小的插曲”,虽不像激烈的战斗那样惊心动魄,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战火中抢救日本人的孩子,这一举动以小见大,折射出无产阶级革命家宽广的胸怀,反映出中国军民在残酷战争中依然坚守人道主义精神,意义深远,影响深刻。它既见证了中日友谊,也见证了军国主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巨大灾难。回忆这件特殊的战争往事,是呼吁和号召中日两国人民爱好和平、珍视和平。因此,作者着重讲述了这个“小小的插曲”。
2.读完这篇文章,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聂荣臻?
【答案】①井陉之战中,聂荣臻拯救了两个日本女孩,认为“孩子是无罪的”,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②通过照料孤女的细节,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细心慈爱、和善亲切。③从给日本官兵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深明大义、胸怀宽广、富有正义。④在送回孤女之后,“每逢想起这件事,还常常为她们担心”,体现出他的善良仁慈。⑤聂荣臻具有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具有政治家、军事家的远见卓识,是一位慈善仁义、和蔼可亲、宽厚细心的将军。
任务二 赏析
3.本文的标题为“大战中的插曲”,作者是如何叙述这一“插曲”的?
【答案】①文章第一段介绍故事背景,点题并引出“插曲”。再用倒叙的方式,叙述大战中聂荣臻拯救两个日本女孩并将她们送回日方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军人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②文章以小见大,通过叙述大战中一个小小的“插曲”,写出中国军人在处理战争中各种问题的方式和态度,体现出中国军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个故事也成为中日友谊的象征。③文章用质朴、自然、亲切的语言回忆过去,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流露出作者理性又真诚的感情。
4.在事件的叙述中,典型的细节描写往往最能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也最能打动人心。作为纪实性传记文学,本文也不乏典型的细节描写,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答案】①如“我嘱咐……看看附近村里有没有正在哺乳期的妇女,赶快给孩子喂喂奶”“用水把梨冲洗了”“把那个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怀里,用小勺喂她”“担心孩子在路上哭,在筐里堆了许多梨子”等,这些细节具体展现了聂荣臻对年幼的日本小姑娘无微不至的关心,如此救助敌方子女,更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宽广的胸怀及“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道主义精神,令人动容。
②再如“这个大一点儿的孩子一直跟着我,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我走到哪里,她跟到哪里”等,由这些细节可以看出被救助的日本小姑娘对聂荣臻的亲近与信任,从侧面展现出聂荣臻对日本小姑娘真切的关爱。
任务三 探究
5.聂荣臻在送回日本女孩的时候,为什么要写一封没有加封的信给日本军官?
【答案】①聂荣臻写这封信是为了交代事件的原委并表明自己的立场。聂荣臻送回两个日本女孩是为了让她们回到自己的祖国,回到她们的亲人身边,这么做是出于对孩子的照顾,为孩子的安全和将来考虑。②信件不加封是为了让更多的日本下层人员看到,以此了解我军的思想和精神。聂荣臻的信义正词严、不卑不亢,展现了其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远见卓识,体现了其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体现了我们的军队是一支不畏强敌的仁义之师、正义之师。
③战火中的信件体现了我们八路军对战争的认识和态度:日本士兵和日本人民都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应给予同情;对于侵略我们的日本法西斯,为了民族的生存和人类的和平,我们要抗战到底。
6.这篇回忆录有什么特点?
【答案】①语言朴实:这篇回忆录没有华丽的语言,把事件的经过如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就像在与人交谈,娓娓道来。②态度鲜明:在这篇回忆录里,聂荣臻元帅表明了救助小姑娘是出于人道主义救援,这两个日本小姑娘同样是战争的牺牲品,而我们的救助证明了侵华战争的罪恶。③条理清晰:文章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开篇点明事件——在大战中救助了两个日本小女孩的插曲,接下来就回忆了救助小女孩的过程,以及后续美穗子及其全家访华,聂荣臻元帅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他们,最后表明这个事件的意义,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一段佳话。
④材料运用恰如其分:行文运用了多种记叙方式,既有顺叙、倒叙,还有插叙,如在回忆录里收录了致日本官军的书信内容,使得回忆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深化主题,引起读者思考。
课后 巩固拓展
[随堂小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头顶上,泸定桥铁索凌空横跨,红军战士____________、攀爬向前;放眼望,高耸的雪山寒风凛冽,几名战士正用力地试图摇醒受冻昏迷的战友;向前看,泥泞的草地上大雨倾盆,一队红军正艰难前行……
为了让史料生动鲜活起来,为了和当代年轻人产生更多连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创新运用现代化的声光电科技手段,逼真再现了80多年前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长征场景,让观众以亲历者身份步入一个个历史场景,切身感受红军战士的英勇不屈,____________地体会长征的艰辛。复原景观不仅生动逼真,沉浸式体验还配备了“中国梦——梦想能量互动装置”,年轻人喜欢这种互动式、情景式设计,展览别有趣味。
在展览的尾声,一个“时空隧道”跨越百年,选取了1921年、1949年、1978年、2012年、2020年5个重要时间节点,____________的变化在光影变幻中直抵人心。隧道的尽头,8个大字____________,诉说着中国共产党人跨越百年、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前赴后继 设身处地 天翻地覆 重若千钧
B.前赴后继 身临其境 天崩地裂 千钧一发
C.前仆后继 身临其境 天翻地覆 重若千钧
D.前仆后继 设身处地 天崩地裂 千钧一发
【答案】C
【解析】前赴后继: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语境强调战士们不怕牺牲,选用“前仆后继”,排除A、B。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获得某种切身感受。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语境强调“切身感受”,选用“身临其境”,排除D。天翻地覆:形容变化极大;形容闹得很凶。天崩地裂:天塌下,地裂开,形容声响强烈或变化巨大。语境强调变化大,选用“天翻地覆”。千钧一发: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形容事态极其危险。重若千钧:非常重,比喻事情十分重要。语境强调“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很有分量,选用“重若千钧”。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除了生动逼真的复原景观,沉浸式体验还配备了“中国梦——梦想能量互动装置”,年轻人喜欢这种互动式、情景式设计,展览别有趣味。
B.除了生动逼真的复原景观,沉浸式体验还配备了“中国梦——梦想能量互动装置”,这种年轻人喜欢的互动式、情景式设计,让展览别有趣味。
C.复原景观不仅生动逼真,沉浸式体验还配备了“中国梦——梦想能量互动装置”,年轻人喜欢这种互动式、情景式设计,让展览别有趣味。
D.复原景观不仅生动逼真,沉浸式体验还配备了“中国梦——梦想能量互动装置”,这种年轻人喜欢的互动式、情景式设计,展览别有趣味。
【答案】B
【解析】画波浪线句存在语病:一是中途易辙,“复原景观”还未说完,下一分句主语换成了“沉浸式体验”,排除C、D;二是“年轻人喜欢这种”语序不当,排除A;三是搭配不当,“年轻人……展览别有趣味”搭配不当,应是“设计……让展览别有趣味”,排除A。全部修改正确的是B。
3.材料第一段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①通过不同视角描绘了不同地点的长征场景,突出长征的艰辛。②加强了语势,突出了红军战士的英勇不屈,表达了作者对红军的崇敬之情。③让读者深切感受到长征带来的心灵震撼。(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应该看到,奥运会已不是各个国家竞相争取承办的大型赛事。历史上,几乎没有城市能够不赔本办奥运,也因此,人们出于经济、就业、环境等压力,开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2020年东京奥运会,就一直遭到日本部分民众的质疑与反对。
想要平息质疑,就必须体现出奥运会价值,尤其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方面得在奥运会操办中不断节省预算开支,而另一方面就得留住观众并不断吸引年轻人来关注奥运,增加奥运会的收入。2020年东京奥运会首次亮相的滑板、冲浪、竞技攀岩等项目,街舞作为一类大项将成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都说明了变化方可发展。
我们乐于见到滑板、冲浪这些能够吸引年轻人目光的新项目,但也不得不权衡这些新项目可能带来的问题。就拿街舞来说,( )。奥运会是一个竞技体育的赛场,是竞赛就一定有标准与规则,需要分输赢,但艺术是很难有明确标准与规则的。因而,街舞成为竞技体育项目,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
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人们的认知中,艺术而非竞技体育是它的身份标签
B.人们认为其身份标签不是竞技体育而是艺术
C.在人们的认知中,其身份标签为艺术而非竞技体育
D.其身份标签在人们认知中非竞技体育也非艺术
【答案】C
【解析】这里谈的话题是街舞,故句子的主语应是“其身份标签”,据此排除A、B;再比较其他两项,后文首先阐述的是“奥运会是一个竞技体育的赛场”,因此上一句结尾应为“非竞技体育”,与后文才衔接更紧密,据此可排除D。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①质疑奥运会的承办
②经济价值
③如何制定标准和规则
[素材积累]
1.80多年前,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历经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在陕甘宁地区胜利会师,把濒临绝境的中国革命事业引向坦途。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无与伦比的伟大远征,从湘江血战的九死一生到遵义会议的峰回路转,从飞夺泸定桥的奋不顾身到六盘山下的红旗漫卷。长征的锻造者——中国共产党人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书写了中华民族的不朽传奇。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军事上的长征路,从瑞金走到延安,连接起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两大革命浪潮,实现了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精神上的长征路,从救亡走向复兴,见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寻求民族复兴的不朽伟业,激荡起永葆初心、奋勇前行的伟大力量。奋斗中的长征路,从昨天走到今天,走向明天,我们持续接力,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适用话题】“革命传统”“长征精神”“民族复兴”“团结一致”等。
2.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一座让中国人民世代铭记的历史丰碑。长征历时之长、行程之远、敌我力量之悬殊、自然环境之恶劣,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是怎样的精神力量支撑,让衣衫褴褛的红军战士跨急流、登雪山、穿草地、突封锁,粉碎了上百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最终实现胜利会师?英勇的红军将士在物质极端匮乏,环境极其恶劣的困境中,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更为我们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适用话题】“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
[聚焦高考]
体会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考点链接
《长征胜利万岁》一文,记述了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在吴起镇伏击并歼灭敌军,召开全军干部会议等事件。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具体场面和细节记录了这一重大历史时刻,让人置身于真实的历史氛围中。文中多处引用毛主席关于长征的论述,这些论述性的句子,成为理解长征伟大意义的关键。
散文取材广泛自由,行文方式灵活多样。散文中的一些重要句子,在文中往往起着重要作用,理解这些重要语句的含意,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典题在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大河上下碎碎念
邵 丽
与许多年后写黄河成为我职业生涯的一部分相比,第一次看见黄河简直觉得非常寒碜。那一年我只有四五岁的年纪吧,父亲到豫北某地出差要带着我,或许那年月出一趟远差太激动了,特别是要过黄河,他希望能有人和他分享。这期望对我来说显然过于宏大。一条河流对一个幼童来说,比一枝花骨朵、一尾养在空罐头瓶子里的小鱼重要不到哪去。
我恍惚记得,车子颠簸着走上黄河桥的时候,我已经蜷在父亲的怀里对外部世界失去了兴致。在半睡半醒之间,父亲摇着我说:“快看快看,我们过黄河大桥了!”我揉揉眼,扭过头去看窗外,在昏暗的天空下,瞧见那大平原一样安静的河道中,几支瘦弱得像快要断气了的水流。偶尔有大片的水鸟掠过,也不能在水里投下影子,那河水细弱得盛不住庞大的鸟儿。现在想来,橙黄的夕阳下,水面波光粼粼。那景致该是极美,可我的记忆里全是萧索。因为要看黄河,父亲提前几天教我了几句顺口溜:“黄河绿水三三转,碧海青山六六湾。黄河浊水三三曲,青草流沙六六湾。”这是父亲从哪里得的,已不可考。
反正不管如何,这个样子的黄河突然迎面而来,让我猝不及防,而且与我背的这些东西又有什么关联呢?真让我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失望,抑或是完全不感兴趣。甚至,它远远没有我姥姥家门口的那条河看起来更像一条河。儿时记忆里的每一条河都是清澈见底,水草丰沛,大鱼小虾自由自在地穿梭其间。所以,等我回去见到满脸向往的两个哥哥,只赌气似的说了一句,黄河不好看!反正我就是觉得,河得有河的样子,何况是被父亲大肆渲染的黄河呢!
第二次看黄河仍然是和父亲一起去的。那年我要去郑州读大学,父亲母亲一起跟车送我。办完入学手续,父亲说,郑州新黄河桥建好了,咱们一起去看看吧!我读书的那个学校,离新黄河桥倒也不甚远,只半个小时的车程。也许因为心情,也许因为天气,那次站在崭新的、刚刚通车的黄河桥上,我痛痛快快地看了一次黄河。真是出乎意料,眼前的黄河虽然河水并未如期望的那么多,但她那阔大的身躯、奔涌的气势和一望无际的辽阔,还真是让我感到了震撼。眼前的黄河,才是她至少应该具有的模样和阵仗啊!
她在史前时期,一百多万年前就诞生成长。开始的时候,她的名字只有一个字,河。这是一个婴儿的名字,也是一个母亲的名字,要有怎样的温情和热爱才能这样轻轻地喊出来?她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夏商周,都是紧紧地抱着这条母亲河,把根基全部稳稳地扎进黄土里的,甚至一直到宋,中国的历史大部分是沿着黄河筚路蓝缕一路走来的。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文明都发源于大河。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开篇第一首《关雎》肯定就是写的黄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里的河,在当时只能指黄河。
而当我读到《卫风·河广》时,真真有一种五味杂陈的感觉。也许我不能与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共情,但“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突然让我有一种与历史久别重逢的悲欣交集,我想起第一次跟随父亲跨越黄河,当时我眼里的黄河,不是那么孱弱细小,间不容刀吗?
作为农耕文明的代表,我们先祖的历史就是一部治水史,黄河的清浊几乎就是国运和统治者德行的象征。春秋时期人民“俟河之清,人寿几何”的绝望,到庾信《哀江南赋》时,已经变成见惯不惊的平淡:“阿胶不能止黄河之浊。”而到了唐代罗隐的诗中,则成为一个死结:“才出昆仑便不清……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作为一代才子,罗隐一直怀才不遇,至京师十几年应进士试不第,他把自己的满腹牢骚和悲愤灌入黄河,黄河皆默默吞下,忍辱负重,以待“圣人出,黄河清”。
盛唐时期,黄河并未变清,可唐人的胸怀因为国门洞开,接受八面来风一变而阔大,黄河也成为文人骚客寄托怀抱最好的载体。前有李白“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的豪迈,后有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的浪漫。那种“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大唐气象,着实让后之来者始终充满了文化自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黄河不仅仅是黄河,更是一条怀抱历史的大河,也是一条孕育文明和文学的大河。
记得莫言曾经说过,文学使他胆大。他初学写作时,为了寻找灵感,曾经多次深夜出门,沿着河堤,迎着月光,独自一直往前走。河水银光闪闪,万籁俱寂,让他突然感到占了很大的便宜。那时候他才知道一个文学家应该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因为热爱,或是信仰,干那些常人不敢干或不愿干的事。那么,他感到占了便宜,是因为一条大河吗?
我想是的,当你懂得了一条大河,你就懂得了世事和人生。
(选自2021年第2期《十月》,有删改)
“当你懂得了一条大河,你就懂得了世事和人生”,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①父亲带着“我”看到了黄河的细弱与阔大,“我”认识到中国的历史大部分是沿着黄河一路走来的,从中懂得了中华民族历史的变迁。②父亲将他对黄河的热爱传递给“我”,“我”切身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是潜移默化的。③从历朝历代先人们对黄河书写的诗文中,“我”体会到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④黄河养育了她的人民,给予人精神的滋养,启迪人的智慧,“我”因此懂得了对文学热爱、信仰才能成为出色的文学家。
技法攻略
如何体会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
1.从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入手分析句子。
写作意图指欲批评、欲赞美、欲做一般说明等情况。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主旨,主旨以外的一切语言、材料、表现手法等,都要为主旨服务。了解了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考生在理解文中语句时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正确的尺度。因此在判断对句子含意的理解是否正确的时候,首先要看其是否符合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符合就是正确的,不符合就是错误的。
2.通过分析修辞句的特点、警策句的成因及含蓄句的隐含意义来体会句子。
对于修辞句,要注意分析其使用了哪一种或几种修辞手法,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不同修辞手法的特点来体会句子。例如对于比喻句,就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对于比拟句,就要注意所拟作之物的性状、特点。对于那些含意深刻的警策句,要联系作者的思想实际、感情倾向和写作背景来体会。对于那些运用了象征、暗示等手法的含蓄句,要注意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联想;对于那些引用了成语、诗词等的含蓄句,要先理解所引用内容的本意,然后再联系具体语境来体会。
3.运用相关的句法或逻辑知识来体会句子。
对于一些结构复杂的句子,必须通过拆分句子的成分才能保证对句子各部分体会的正确性,从而准确体会整个句子。对于一些使用了特殊句式的句子,只有透彻了解句式的作用,才能准确解释句子在文中的具体内涵及表达效果。另外,句子是由词语组成的,准确理解句意的前提是准确理解词语。因此,要分析句子构成,把握在句意表达上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只有准确、深入地阐释这些关键词语的内涵,才能保证理解准确,重点突出。
4.针对语境作分析。
以上几点只是解题的基本思路,要想真正体会某个句子的含意,只能针对具体的语境作细致的分析。分析的时候一定要着眼文本,联系上下文推敲文意,同时联系生活经验,拓宽思路,调动与所读文章能发生联系的各种知识,以加深认识。
[群文阅读]
导读: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是20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壮丽史诗。80多年前的长征迸发出一种绵延不绝的精神力量。长征是一部中国革命的百科全书,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了党和红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全面展示,更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王诗敏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征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伟大的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
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翻开一部长征史,多少壮怀激烈,多少坚定前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贯穿始终、熠熠生辉。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只有从长征精神中滋养党性修养,不断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始终做到修身自省、怀德自重、清廉自守,才能把党性修养熔铸于火热的发展实践之中,书写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之中。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走好新的赶考之路,需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只有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才能以乐观自信的胸襟和态度,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才能始终抱定强国富民的远大目标和志向,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凌云壮志和顽强毅力,把现代化事业一步一步向前推进。
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我们着眼改革发展大局,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最大限度激发亿万人民的创造活力、奋斗动力。当前,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既包括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风险挑战,也包括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风险挑战。只有始终保持革命前辈坚忍不拔、一往无前的气概,挫折面前不气馁、压力面前不低头、考验面前挺得住,才能破解各种难题,开创美好未来。
长征永远在路上,弘扬长征精神没有“完成时”。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应接续传承好长征精神,以昂扬拼搏的精神状态和奋进姿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航船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始终坚守革命理想,高擎理想信念火炬奋勇向前。革命理想高于天。长征途中,红军将士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靠的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今天,面对新的赶考之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我们唯有继续高扬理想信念的风帆,用党的创新理论凝神铸魂,特别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坚定的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夺取新的伟大胜利。
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播下的种子已经开花结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一步一步成为现实。我们应当传承弘扬红军将士报国为民的情怀和牺牲奉献的精神,敢于舍弃“小我”、勇于追求“大我”,自觉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联系起来,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立足本职、奋发有为,乐于牺牲、甘于奉献,肩负起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有力捍卫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
持续激发创新创造,涵养创新超越的精气神。长征是一条自我突破、凤凰涅槃之路。创造性地而不是教条地、实事求是地而不是脱离实际地解决问题,是长征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我们正行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面对的依然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仅靠老思维、老经验、老路子显然不行。只有根据新时代中国发展实际,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开拓创新的革命勇气统一起来,更新发展理念、拓展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才能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我们应当强化开拓进取的锐气,提高创新创造的本领,解放思想、勇于探索、敢为人先,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作出应有贡献,在破解发展难题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使整个民族更加自觉地朝着美好前景开拓奋进。
永远坚持人民至上,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心系人民,依靠人民,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是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必须牢记“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执行好党的群众路线,对群众做到思想上尊重、感情上贴近、行动上深入、生活上关心、工作上依靠,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聚民心、顺民意,努力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拥护,进一步汇聚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磅礴力量,书写人民满意的合格答卷,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选自2022年2月14日《学习时报》)
【赏析】文章开头介绍长征,以长征精神的含义出发,叙说长征及长征精神的重要性,告诉我们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时代下,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赓续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奋斗路
刘 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奇迹,也是我们党的伟大转折点。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还会遇到未知的挑战和困难,但伟大的长征精神始终是党员干部的信仰与决心的支撑,拿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腔热血和浑身闯劲干劲,走好属于我们的奋斗之路。
赓续长征精神,要求党员干部从中感悟党群的深厚情谊,始终牢记初心使命。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长征路上最困难的时候,红军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革命理想高于天,长征精神永不过时,党员干部要心系人民群众,切实从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真正为人民谋福祉,让每一位群众享受到政策红利,带动群众积极性。
赓续长征精神,要求党员干部从中感悟信仰的坚实力量,坚持补足精神之“钙”。“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长征精神是一种信任和信仰,这是对党和国家的信任,是对现在美好生活的肯定以及未来生活的期望。革命理想高于天,长征精神永不过时,党员干部要弘扬讲规矩、守纪律的长征精神,做到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
赓续长征精神,要求党员干部从中感悟出钢铁般的纪律,锻造共产党人的硬汉作风。“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党员干部坚守“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长征精神,要以长征精神“补钙壮骨”。“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革命理想高于天,长征精神永不过时,党员干部要严守党纪国法,慎言慎行,严以用权,谨慎交友,使讲规矩、守纪律成为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
(选自金羊网2022年3月4日)
【赏析】习近平强调:“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伟大的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