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课程目标 学法指导
1.了解一些逻辑的基本知识,学会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 2.通过实例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运用逻辑知识来构建和完善论证。 3.通过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更清晰地理解语言中体现的逻辑,并自觉地借助逻辑知识来促进语文学习。 1.通过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了解与语言有着紧密联系的逻辑知识。
2.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通过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进行交流和沟通,做到无懈可击。
3.在议论文写作中,借助逻辑知识,采取恰当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增强说理的严密性和论辩性。
[知识必备]
逻辑的四大基本规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逻辑是无处不在的。逻辑的基本规律一共有四条,分别是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一、同一律
(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
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即“A就是A”。
2.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都要具有确定性,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
(二)常见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
例如,某报刊载小品文一则,讽刺一些恋人的“向钱看”:
小伙子:“你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娘’吗?”
姑娘:“怕什么!裴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能行吗?”
显然,这位答话的姑娘故意偷换概念。我们知道,所谓“高价姑娘”的“价”,是“价格”的“价”。人们是用“高价姑娘”来贬斥那些把爱情当商品加以买卖的姑娘。而裴多菲诗中“爱情价更高”的“价”是“价值”的“价”。这句话是在赞美真正的爱情比生命还要宝贵。因此,同一个字(“价”)表达的是不同的概念,但上述答话的姑娘却故意将它们混同起来,用前者偷换后者,这是一种明显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例如,在讨论中学生需不需要学习地理时,有人讲过下面这样一段话:
“我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对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的学习完全可以和对这个国家历史的学习同时进行。我主张将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对学生是方便的。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缩短学生的学习时间,而且能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否则就会造成地理和历史的分裂,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
分析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谈话者最初提出的话题是“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而随后所论述的却是另一个论题:“将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显然,谈话者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论题混淆了,因而他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后一个论题去偷换了前一个论题。
二、不矛盾律
(一)不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
1.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时是真的,必有一假,即“非A即B”。
2.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
(二)常见的违反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两个命题。
例如下面的一则故事:
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年轻人顿时哑口无言,满脸通红。
为什么这个年轻人会被爱迪生问得哑口无言呢?因为他的想法包含了逻辑矛盾。他一方面承认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另一方面又承认作为存放这种溶液的器皿是万能溶液所不能溶解的,这两个判断是互相矛盾的。
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
例如:一个盗贼偷了一个父亲的儿子,他保证如果这个父亲能猜出他要做什么,他就会将儿子还给这个父亲。
如果这个父亲猜“盗贼不会将儿子还给他”,就会成为所谓“悖论”,即如果盗贼不将儿子还给这个父亲,那么这个父亲就猜对了,盗贼就必须把儿子还给这个父亲,否则盗贼便违背了诺言;如果盗贼将儿子还给这个父亲,那么这个父亲就猜错了,盗贼又违背了诺言。
三、排中律
(一)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
1.内容: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即“A或者非A”。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只能具有某种属性或不具有某种属性,而不存在其他可能。
2.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同时加以否定。
(二)常见的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明确性。违反了排中律,命题就会陷入“模棱两可”(实际上应该叫作“模棱两不可”)之中。
例如:有人在陈述自己的思想时说,“说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静止的,这我不同意。但说有的事物是绝对静止的,恐怕也不正确”。
这种说法,显然是对“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静止的”和“有的事物是绝对静止的”这两个矛盾命题的同时否定,这明显是违反了排中律,犯了“模棱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四、充足理由律
(一)充足理由律的内容和要求
1.内容:同一对象在同一时间内、同一条件下之所以具有某种同一性质,是因为具有充分的根据。即“所以有B,是因为有A”或“B真,因为A真,并且A能推出B”。
2.要求:①理由必须真实;②理由与推断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③理由必须充足。
(二)常见的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错误
1.以主观臆造的理由进行论证,会犯“诡辩”“理由虚假”的错误。
2.论证根据与论证结果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所犯的错误叫“推不出”“强加关系”。
3.论证根据不充足,不能充分证明论点,所犯的错误叫“以偏概全”。
例如:契诃夫的名作《装在套子里的人》写到别里科夫有一次看到他学校的同事柯瓦连科同他的姐姐华连卡在街上骑自行车,吓得脸色由青到白。第二天他到柯瓦连科家里,说:“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当柯瓦连科问他为什么时,他说:“难道这还用解释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
别里科夫反对青年教育者骑自行车的理由有两个:一是“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二是“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这两个理由,前者是虚假的,犯了“理由虚假”的错误;后者虽然是真实的,但与“青年教育者不能骑自行车”的结论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总之,别里科夫的话违反了充足理由律。
[活动实践]
1.下列违反排中律的一项是( )
A.小陆踢完足球回到宿舍,小陈问他:“赢了吗?”小陆说:“没有。”小陈问:“那么,输了?”小陆说:“也没有。”
B.小周在回答招聘单位面试的问题时说:“我的专业不是社会学,也不是教育学。”
C.甲、乙二人下完棋后,一位观棋者笑着说:“看来你俩是谁也赢不了谁。”
D.这场战争,既不能说它是正义的,也不能说它是非正义的。
【答案】D
【解析】A、B、C三项都存在两种以上的可能性,因此跟排中律无关。D.战争的性质只有正义和非正义两种可能性,而选项说“既不能说它是正义的,也不能说它是非正义的”,违反了排中律。
2.反证法是先论证与原论题相矛盾的论断为假,然后得到原论题为真的论证方法,其依据的逻辑基本规律是( )
A.不矛盾律 B.同一律
C.排中律 D.充足理由律
【答案】C
【解析】排中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
3.某珠宝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甲:“案犯是丙。”乙:“丁是罪犯。”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丁:“作案的不是我。”四人的口供中只有一个人的口供是假的。如果以上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是真的?( )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
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
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
E.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甲。
【答案】B
【解析】乙和丁的口供相互矛盾,根据不矛盾律,其中必有一假。四人的口供中只有一假,所以,甲和丙的口供是真的。因为甲的口供是真的,所以作案者为丙,加上丙的口供,故丁也是作案者,由此也可以断定乙和丁中,丁讲的是假话。
4.阅读下面的故事,分析鲁迅在说话时故意违背了哪条逻辑基本规律,有何表达作用。
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校长林文庆经常克扣办学经费。在一次校务会议上,林文庆又提出要克扣一笔经费,教授们纷纷反对。林文庆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林文庆话音刚落,鲁迅一下子站了起来,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银币拍在桌上:“我有钱,我也有发言权。”
【答案】违背了同一律。林文庆说的“有钱人”是“投资人”的意思,鲁迅偷换概念,巧妙地回击了校长的势利。
5.分析下面的例子,指出它们分别违背了哪条逻辑基本规律。
①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②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
③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
④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⑤《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答案】①违背了同一律。此段原文之前有这么一段话: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周在和惠施的论辩过程中,显然歪曲了惠施的原意,偷换了惠施的论点。
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会知道鱼的快乐?”这句话的原意是否定庄周会知道鱼的快乐。而在①这段话中,庄周却把惠施的话歪曲成两个意思:其一,惠施承认了庄周知道鱼的快乐;其二,惠施是问庄周在什么地方知道鱼的快乐。其中第一个意思是庄周强加给惠施的,第二个意思是偷换论题,即把惠施对庄周表示怀疑的问话“安知鱼之乐”(“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偷换为“你在什么地方知道鱼的快乐”。综上所述,在庄周与惠施的对话中,庄周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②违背了排中律。在“值得读”与“不值得”二者之间必须选一个,而这里却“模棱两不可”。
③违背了不矛盾律。前后观点相互冲突,相互否定。④违背了同一律。属于偷换概念,“鲁迅的作品”和“《孔乙己》”不是同一个概念。⑤违背了充足理由律。鲁四老爷认为祥林嫂是“谬种”的理由不充分,甚至是谬论。
6.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不是有兴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③不是成绩好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