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秋新教材高中语文单元研习任务1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秋新教材高中语文单元研习任务1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30 19:36: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一单元
单元研习任务
材料的积累与运用
[范文引领]
全民战疫,逆行最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疫情就是战斗,指示就是号角,冲锋在抗疫前线的不仅有解放军官兵、白衣天使这些“逆行者”,还有建设者、留守者。
全民战疫,“逆行”最美!
“逆行”最美,美在创造。生死时速,本色出演。集结令下,决战“火神山”,最美“逆行”建设者,历时9天,7 000余名建设者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忙了,只穿一件单衣;累了,瘫睡地上;交付了,无私的光亮荡漾在一张张朴实的脸上。人民子弟兵,三军医疗队,紧急接管。克邪有望,中国创造。
“逆行”最美,美在仁心。“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耄耋之年,钟南山院士义无反顾奋战在抗疫最前线,与新型冠状病毒作斗争。当年的SARS,硝烟未散,现在您又身披铠甲,逆行武汉。医者仁心,挽救生命;科学求是,应对灾难。美哉!院士,您是战士!
“逆行”最美,美在担当。“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当国家领导人对这次疫情作出重要指示,立下一根定海神针时,邻近的河南紧急驰援。24小时内,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52名医务人员在河南大学金明校区集结,整装出发。疫情肆虐,苍生危难,你是人民心中的隔离墙。临危不惧,勇敢担当;救死扶伤,大爱无疆。
“逆行”最美,留守最善。全民抗疫中的“逆行者”美在仁心,美在担当,美在创造。而身处武汉选择宅在家里的人,则是一种善行义举。因为这些人懂得眼下新冠病毒“人传人”的危害性。不聚餐,不串门,宅在家里,居室保持清洁,勤开窗,多通风;不出门或减少出门,出门戴口罩,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可能会被他人感染或感染其他人。不添乱,就是为国家作贡献。王尔德说:“美高于善,善胜过丑。”无论是疫情中的“逆行者”,还是宅在家里的“留守者”,这些点滴善良与美好,汇成全民战“疫”的“滚滚暖流”,共筑战“疫”的“钢铁长城”,最终会取得战“疫”的全面彻底胜利。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面对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所有中国人都是真的猛士!操戈披甲,奋勇争先;驰援武汉,守护家园。
【名师点评】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激情和正能量,疫情就是战斗,指示就是号角,冲锋在抗疫前线的不仅有解放军官兵、白衣天使这些“逆行者”,还有建设者、留守者。全民战疫,“逆行”最美!
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本文总体上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开篇,简述中国人民阻抗疫情的情形,引出“全民战疫,‘逆行’最美”的中心论点。然后以“‘逆行’最美,美在创造”“‘逆行’最美,美在仁心”“‘逆行’最美,美在担当”“‘逆行’最美,留守最善”作为分论点和段首中心句,展开层层深入的阐释,最后引鲁迅语作结。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堪称精美。
恰当引用,增色不少。在语言方面,文章的表述真诚,富有理性。“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在每个材料中,考生都尽可能地引用诗句,既显示了自己的文化积淀,也体现了语言的不俗,给文章增色不少。
材料丰富,事例典型。本文在选材时,显然经过了认真的思索,材料涉面广泛,从院士到普通建设者,从白衣战士到宅在家的百姓,典型全面。所选材料中提到的,虽然都是相对熟悉的人物,但是经过考生的整理与表述,仍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指点迷津]
叙述事情,描写人物,说明事理,论述观点,都要运用具体的材料,不能空谈。写作文如同盖房造屋,有好的设计框架,有合适的材料,才能相得益彰。
素材的质量决定作文的质量,高考作文更是如此。一道作文题,立意的角度一般只有几个,在素材的运用上技高一筹,才能使作文脱颖而出。作文要想写得新颖别致,立意固然重要,但选材和用材也同样重要。如果所用素材别出心裁,让阅卷者眼前一亮,文章更易得高分。考生在选材时一定要精心挑选、严格把关,确保素材具有针对性、真实性、新颖性和典型性。
一、与时俱进,运用时事素材
作文素材的选用,要力求典型、新颖、鲜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其中时事类素材最能体现“新颖、鲜活”的特点。时事类素材一般是指新近发生的并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的人物、事件或者现象。这类素材来源于现实生活,运用这些素材写作时,往往因贴近生活,时代感强,更能体现考生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受到阅卷者的青睐。
运用时事素材时,考生可以着眼于最新的社会热点类素材,让这类素材充实自己的整篇文章;也可以对某一社会热点类素材所折射的普遍社会现象进行评说,表达自己的观点,给人以警示或启发;还可以把某一社会热点类素材作为话题进行观照反思,分析利弊得失,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
如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优秀作文《“有所为”方可“大有为”》的片段:
正因为如此,身处“大有可为”时代的我们,需要从革命先辈的身上汲取奋进的力量,担负起民族振兴的重任,在“大有可为”中“有所作为”。看看当今,中华大地,疫情肆虐,面对疫情,多少“90后”白衣天使和志愿者选择逆行而上,用行动展现着“有所作为”的风采。大批“00后”也在努力让自己“有所作为”:山东“00后”大学生研发抗疫机器人,“00后”参与大江南北新青年诗会,“00后”女孩李之璇办公益音乐会资助孤儿……
中国的杰出青年,在“大有可为”时代,已然扛起了历史的使命与担当,正在成长为新时代的脊梁,为国家建设奉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习近平曾指出:“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可见他对青年一代的肯定与期望。
此文段选用了“90后”“00后”青年人的不同表现,事例恰当,气势充沛,素材中的人物洋溢着浓郁的时代色彩,体现了当代气息,非常抢眼,与作者的思想观点有机结合。
二、披沙拣金,运用经典素材
“一则金素材,半篇好文章”,这是说经典素材对于作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经典素材主要包括语言素材、故事素材、人物素材等。“论今”往往离不开“谈古”,经典素材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启发意义,如能被巧妙挖掘,灵活运用,同样能为反映时代精神的文章增光添彩。
经典素材意蕴的指向通常是多维度的,这就需要考生在运用时讲究方法和技巧。除了同类叠加、多人组合外,也可以提炼素材,取其一点;可以正反对比,对比映衬;可以片段组装,剪辑组合;还可以点面结合,拓宽深度,从而加强文章的论证力量。
如2021年高考上海卷优秀作文《时间淬炼价值》片段: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改变历史的重大发现在诞生之初从不缺乏质疑和排斥。当首次试飞“世界上第一架飞机”成功时,莱特兄弟迎来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数不尽的质疑和诋毁,因为保守的学究们并不相信“自行车工人”能造出飞机。幸好,莱特兄弟并没有因为质疑声而停下探索和改进的脚步,而是不断总结经验,还多次到世界各地做飞行表演,撒下航空梦想的种子,才有了后来人们得以翱翔天际的奇迹。经过时间的沉淀,世人最终也认识到了莱特兄弟在航空事业上开创性的价值。
莱特兄弟的故事并不是个例。在人类思想史上产生广泛影响,给世界带来巨大变化的进化论,其提出者达尔文直到死亡,都未能等到世人对进化论的认可;因遭遇变故,从贵公子变成只得靠喝薄粥充饥的曹雪芹,经过近十年时间,呕心沥血,终于写出了《红楼梦》,然而这部作品是在曹雪芹去世后,经过朋友们的传抄,才得以逐渐闻名于世。这些人的经历无不说明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也充分诠释了时间沉淀价值的正确性。
此文段的核心论证部分,用的都是经典素材。考生用莱特兄弟、达尔文、曹雪芹等人的事例,佐证观点,采用了同类叠加、多人组合的方法,即将同类的素材有机地罗列出来,同类互补,形成群体效应,共同指向并服务于中心思想,令人信服。
三、妙嵌巧引,运用名句素材
我国的古代诗文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许多诗文名句犹如一粒粒明珠,放射着迷人的光芒。它们经过时间之河的冲洗,或散发着浓浓的香气,或吐露出深邃的智慧,或流淌着岁月的血液,或沾染上历史的烟尘;它们或通俗,或典雅,或豪放,或婉约,或深沉凝重,或清新飘逸,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考生采撷一些诗文名句,适当地用于自己的作文之中,具有三大优点:一是使行文具有意蕴,使文章更具文采;二是使行文摇曳多姿,构思新巧;三是可以体现考生的作文潜能,发挥考生炼字炼意的能力,在发展等级上获取更多优势。
名句素材或明引,或暗引,或化用,或画龙点睛揭示主旨,或卒章显志归纳看法,或与观点对接。考生可以用名句打造“凤头”,开篇动人;可以借名句抒情说理,意蕴悠远;可以用名句营造意境,诗意隽永;可以用名句充实论据,华彩纷呈。运用这一技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选取最能佐证观点的名句,竭力达到鲜明、深刻且富有文采。②审视名句的表述角度、内涵指向,合理安排顺序,可并列,可递进。③对于内涵丰富的名句,应适当解释。
如2020年高考北京卷优秀作文《志竭小我之力,共建吾国之兴昌》片段: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那是魏源自幼“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豪情担当;“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那是林觉民融小我于大我的家国情怀;“数万将士,血洒湘江,为国捐躯,长眠山岗”,那是红军将士“饮冰十年,难凉热血”的舍生赴死……回顾历史长河,先贤们的谆谆教诲依然振聋发聩,先贤们的英雄事迹依然万古流芳。正是无数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努力求索,竭尽小我之力,才能使中国摆脱贫穷与落后,向着光明与希望前进。
此文段作者引用魏源、林觉民等人的名句,以及能体现红军将士为国捐躯的名句来表现主题,材料丰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四、信手拈来,运用课文素材
我们的教材就是一个巨大的写作宝库,其中的选文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且文质兼美。课文涉及的内容丰富且广泛,名句精彩,故事生动,人物众多且鲜活,只要认真加以分类整理、归纳挖掘,就一定能够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运用课文素材时,可以巧用课文名句,将其恰到好处地穿插于自己的作文之中;可以巧用课文名段,对课文中的一些名段进行仿拟,融入自己新的思想和感悟;可以巧用课文立意,将课文中原来的立意通过加工提炼输入到自己的文章里,结合自己的思考,形成新的文章意蕴。
如2019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元和年间的自述》片段:
这一年西山给了我别样的感受。这座山正对着法华寺西亭,从亭子里眺望,其巍峨奇异直入眼帘。我带着仆人一路披荆斩棘,焚烧乱草,攀爬了大半天终于到达了山顶。
从山顶向下看,山下的一切都变得异常渺小,青山萦回,白水缭绕,如同挂在眼前的山水画。此境绝美,人间的烦心事在这里不值一提。我闭上眼睛,随意地坐下,吐纳着山顶的空气,只觉得此境辽阔浩渺。我难得内心沉静,只觉得思想停止了,形体消散了,与自然万物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
西山之游在我心间萦绕,我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人世间行走,要选择性地融合,才是真正懂得融合,人生方能进退从容。
永州这个地方第一次让我觉得亲切,我决定把西山这座奇山推介给世人。文章的名字我已经想好了,就叫《始得西山宴游记》。
文段紧扣“人与自然融合”这一主题,立意新颖准确,在素材的运用上颇具特色,巧借教材,精心演绎课文素材。这几段脱胎于高中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几乎把课文的主要内容复述了一遍,但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在立意方面最终指向《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天人合一”的意境,凸显“人与自然融合”的主题,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考场佳作]
赋青年以歌 谱理想华章
2021青海一考生
托尔斯泰曾言:“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可见,理想于人,如同灯塔,如同路标,必不可少。而如今的我们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祖国强盛,风采尽展。青年人则更需以理想为指路明灯,无所畏惧,奔赴前程。
青年之歌,理想之章,潜心笃志,志坚定。青年人,有理想才能有方向,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因此我们对待自己的理想,应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只为实现三地通,他是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林鸣;续易安灯火,继静安绝学,一生发掘诗歌的奥秘,她是诗词的女儿叶嘉莹;三年一腾飞,十年一跨越,专注于太空中的梦想,他是北斗二号导航卫星总设计师谢军。人人心中都有理想的灯盏,哪怕历尽千帆,黄沙席卷,它也应经风不熄,闪耀如初,这是坚定的力量。青年人的理想,若总是摇摆不定,又怎能指引我们方向,支撑我们前行?当代青年,应潜心笃志,谱就理想华章。
青年之歌,理想之章,朝夕不倦,肯奋斗。“才能的火花,常常在勤奋的磨刀石上迸发。”开凿山路,播种幼苗,毛相林以奋斗的双手,开辟出路;最美韶华,奔走田间,黄文秀以奋斗的意志,支援家乡;穿山跨海,经天纬地,国测一大队以奋斗的姿态,丈量大地。理想若只是挂于嘴角,念于心上,却不付诸行动,就只是毫无意义的空想。我们要把理想抱负与脚踏实地熔铸在一起,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方能有所成就。青年人的理想绚丽多姿,可仅有理想,还远远不够,我们追求理想的脚步,应如同山一般沉稳扎实,如破土的幼苗一般不断积蓄,朝夕不倦。如此,才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尽展青年人理想华章。
青年之歌,理想之章,鸿鹄之志,报国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青年人的理想,应有这样的意志:如同2020年除夕之夜,逆行前线,救国危难;如同三米洪浪之下,心手相连,以身筑防;如同躬耕于田埂之间,盼禾下乘凉,人民远离饥饿。新时代青年,受恩于国,自当涌泉相报。前人引路,亦应追随前行,尽管路途遥远,荆棘遍地,但是我们心中有理想、有国家、肯奋斗、肯奉献,我们在为民族奋斗中坚定理想,在为祖国作贡献中提升自我。青年人的理想,理应同民族、同国家联系在一起,不断拼搏,代代相传,谱就国之理想华章。
海到天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我们是新时代青年,有理想、志坚定、肯奋斗、报国家,我们不断前行,奋力奔跑,因为心中坚信,山海可蹈,未来可期!
【名师点评】①材料丰富,论述充分。考生在分析论点时,能够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纵横捭阖,文章内容充实,人物事例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这些事例恰切、典型,论述充分。②采用并列式结构,将观点呈现出来,表现出清晰的条理和层次。③文采斐然,落笔生辉。文章安排了整齐和谐的句式,显示出典雅的风格,给人以美的享受。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和氏璧和随侯珠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美玉、珍珠,韩非子在他的《解老》中就用了和氏璧和随侯珠做比喻来说明内在和外在的关系。他说:“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随侯之珠,不饰以银黄。”意思是说:和氏璧不需要用五彩的颜色来装饰,随侯珠不需要用金银来装饰。接着他又说:“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意思是说:本质美的事物,其他事物不足以用来装饰。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本质美的事物,不需要用其他事物来装饰。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材料由和氏璧和随侯珠引出韩非子的两句话,意思是:美好的事物不需要其他事物装饰它,因为其他事物没有能力装饰它;或者是因为事物本身就很美,不需要其他事物装饰。再联系材料中的“内在和外在”,我们行文需要讨论的中心议题应该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关系问题”。
要注重从内在美入手,可以分析外在美之于内在美的关系。要肯定内在美,有了内在美,无须过分在意外在美;或者外在美以内在美为根,没有内在美,外在再美也算不得美。总之,不能让议论有失偏颇,比如完全否定外在美,或者绝对肯定外在美等。写作时可以从当前看重“颜值”的现象入手,分析外在美固然算美,但内在美才是人生应当追求的本质;然后以例证法和正反对比论证来论证内在美的重要性;最后可以结合青少年审美,论证新时代青年应当追求内外皆美,尤其是内在美,以儒家思想和优秀传统文化修养身心,做个“美少年”。
参考立意:(1)提升自我,展现美好。(2)重要的是本质而不是装饰。(3)不要过分关注外在,重要的是提升自我。(4)做一个有内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