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作为第八章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的最后一节,包括自然地理概况、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三部分内容。所对应的课标主要是“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在第一课时内容中,我打破教材排版,主要从黄土高原的自然地理概况入手,将其地理位置范围、地表形态、水土流失整合到一起,使学生对黄土高原的地理概况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第一部分介绍了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地表形态等自然地理特征。通过教材图 8- 64黄土高原在中国的位置”、图 8-65“黄土高原地形分布”可以认识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第二部分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是重点内容,阅读材料“黄土高原的塬、梁、峁”,了解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其影响。第三部分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通过视频材料以及课本内容,认识到黄土高原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
2.学会分析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3.能够运用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4.能够运用资料说明黄土高原区域发展对居民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黄土高原区域发展成效显著,作为案例有极其鲜明的代表性,通过各种教学形式和手段,锻炼学生的图文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发展观、人地和谐观、可持续发展观,树立文化自信。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本节为学习区域地理的最后一节,学生对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已有一定的了解。培养学生客观真实深刻认识一个区域,能找到因地制宜发展的方法,引起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提升爱国情感和环保意识是本课主要目的。教学中用鲜明、直观的图片、视频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道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以及治理措施是本节重点要实现的内容标准。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展示黄河图片“一碗水、半碗沙”设问:回顾已学知识说一下,黄河的泥沙主要是从何而来呢?播放视频《世界上唯一的黄土高原》设问:黄土高原为何贫瘠荒凉?又是什么原因变得生机勃发、绿意盎然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八章第五节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板书)
讲授新课:
(一)地理位置及范围(板书)(学生活动)指导学生读图“黄土高原在中国的位置”、“黄土高原地形分布”,自主学习并上台标划展示。
1、标出黄土高原周围的乌鞘岭、长城、秦岭、太行山等主要地理事物及包含的省级行政单位;
2、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师生共同总结)黄土高原大致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乌鞘岭,东到太行山,面积约 50万平方千米。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沉积区,黄土覆盖厚度大多在 100 米以上,最大厚度超过 200米。
(二)气候特征(板书)设问:地理位置决定气候,根据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想一想,黄土高原主要属于什么气候?具有怎样的气候特征呢?
展示图片“黄土高原气温曲线与逐月降水量图”(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举手回答。(师生共同总结)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设问:黄土土层深厚,土从何而来?如何形成了黄土高原呢?PPT展示风成说,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过渡:在我们之前学习的过程中,是如何描述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的?
(三)地貌特征(板书)
1、展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图片黄土高原地貌特征:沟壑纵横,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 100页阅读,了解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的特点。
设问: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是如何形成的呢?
2、严重的水土流失(板书)播放视频《水土流失》(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视频和课本图文资料,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以下问题(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2)严重的水土流失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3)针对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有效的治理措施?
小组举手依次展示学习探究成果。(师生共同总结)
1、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平地少,斜坡多;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矿、陡坡开荒、乱砍乱伐等
2、影响:加剧当地水土资源紧缺,土壤生产力下降,加剧旱灾。下游形成地上河,泥沙淤积,危害黄河两岸人民安全。
3、治理措施:植树造林、种草,坡耕地改梯田,打坝淤地等。
(拓展延伸)
(1)坡耕地改水平梯田为什么有利于保持水土?
(2)黄土高原广大群众称赞淤地坝“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村有百亩坝,再旱也不怕”,视其为“粮囤子”和“钱袋子”。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
打坝拦泥修的地土层深厚,土质良好,土地生产力高;水坝可拦蓄水源,抗旱能力强。课堂总结:ppt展示本节课知识结构梳理(待补充的)
(学生活动)学生毛遂自荐,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内容。巩固提升:(学生活动)ppt展示练习题,学生举手回答,教师补充
。课后作业:黄土高原人文环境是怎样的?经过治理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评测练习
1、将下列序号填到对应的位置
2、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黄土高原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两点)针对水土流失,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上右图中甲乙丙丁四处适宜修建水平梯田的是__________。
3、“高原绿了,农民富了”.说明黄土高原治理的根本是()
A. 多施有机肥,改良土壤B. 在沟里打坝淤地
C. 将坡耕地改造成水平梯田D. 植树种草,保持水土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依托教材但不依附教材,打破体系,补充大量图文、视频资料,通过多样的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图文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爱国情感。反思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反思与加强:
1、研究课标,根据课标制定适合课堂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才能把握好学生要学什么,要达到什么深度。师生是否明确学习的任务,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
2、课堂活动要注意难易适度、清晰明了、面向全体。要使学生看到活动就知道如何下手,通过活动要得出什么结论,使活动要求真正起到指导的作用。
3、课上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小组合作探究精神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本课对于初二学生而言,已有较强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合作探讨交流得出结论,增加参与度同时也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进而更好地融入课堂学习。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达成度欠佳。应该专门设置一环节让学生来讨论和感受,而不是以教师讲授的方式完成,这样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