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2022-2023学年必修(上)历史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1高一上·南充月考)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宋代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得到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不断强化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答案】A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汉到宋代丞相不断增多,这体现了相权的分散,皇权专制不断加强,A正确;
B错误,“民主政治”与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体制不相符;
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丞相权力不断削弱;
D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君权和相权关系,无关中央和地方关系;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君主专制的强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秦朝确立君主专制以来,古代君主不断削弱相权,强化皇权,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2021高二下·江城期中)司马光批评王安石某法令的执行,令“贫富相兼,共为保甲”,贫者得钱后无力偿还,“吏督之急”则逃散四方,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数”。该法令是( )
A.均输法 B.免役法 C.青苗法 D.市易法
【答案】C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贫富相兼,共为保甲”“贫者得钱后无力偿还,'吏督之急则逃散四方”“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苗法在推行过程中,富户为贫者担保,若贫者逃散,富户需偿还其所负债务,这就损害了地主的利益,故C项正确。
均输法是调节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
免役法是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疫钱,雇人服役的政策,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
市易法就是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的政策,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贫富相兼,共为保甲”“贫者得钱后无力偿还,'吏督之急则逃散四方”“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结合青苗法的消极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2021高二下·民乐期中)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土”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工作。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
C.加重了财政负担 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
【答案】C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官名相当于现在的行政级别,仅用于确定待遇,官名和实差大多数情况下是无关的。职是指馆职(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等的职位),加上些虚衔如大学士,学士等,来表示高级文官的清贵地位。差遣才是真正的职权所在,一般都带有“判、权、知、直、监、提举、提点”等字,理论上算是临时性的职务。光有官名而没有差遣,待遇上去了但毫无实权。这样的官制容易造成人浮于事、机构臃肿的现象,增加国家财政负担,故C项正确。
宋代官制的设置不利于行政效率提高,故A项错误。
材料所述是官制的状况,与科举制度无关,故B项错误。
D项明显与题干材料不符,应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北宋时期的政治变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北宋时期统治者分化事权,官员数量大幅度增加,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4.(2022高三上·稷山开学考)王安石提出了以保甲法为起点的军事改革的设想:先用受过训练的民兵逐渐代替雇佣兵执行驻防或出征任务,最终恢复古代民兵不分离的征兵制度以取代募兵制度。据此可知,王安石实行这一改革旨在( )
A.加强社会的治安 B.杜绝地方动乱发生
C.提高军队战斗力 D.增强官兵的凝聚力
【答案】C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王安石的保甲法用征兵制取代募兵制,使民兵不分,提高军队战斗力,实现“强兵”的目的,C项正确;
保甲法与社会安定无关,排除A项;
保甲法并不能杜绝地方动乱,排除B项;
增强官兵的凝聚力不是最主要的目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王安石变法,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5.(2021高二上·焦作月考)宋太祖在建国之初,用分化事权的办法,通过新设的机构,将宰相的权力大大削弱。这表现在( )
A.设立中书门下 B.增设参知政事
C.创设三省六部 D.设置御史大夫
【答案】B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宋朝时期增设参知政事,削弱宰相的权力,B符合题干的要求;
设立中书门下是唐朝,A排除;
创设三省六部是隋朝,C排除;
设置御史大夫是秦朝,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6.(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赵宋王朝在地方行政上创建了路制。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划分,路级机构的设置,一改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原则,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该设计理念主要是为了回避唐代( )
A.权力倾轧,民不聊生 B.中央集权,社会动荡
C.相权膨胀,地方分权 D.节镇太重,君弱臣强
【答案】D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末地方节度使藩镇势力膨胀,导致唐王朝走向衰亡,因此宋代设置路作为中央与地方连接的枢纽,并采取分权的方针,有利于防止地方势力膨胀.故选D项;
A.B.C三项均与宋朝“路”的设置无关,故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朝专制集权的加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唐末地方节度使藩镇势力膨胀,导致唐王朝走向衰亡,宋朝吸取教训,加强专制集权。
7.(2021高二上·白山期中)如图是中国某一时期的地方机构设置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 )
A.充分吸取了隋唐以来地方机构设置的教训
B.有效改变先前武将擅权、藩镇割据的状况
C.分化事权、相互监督,有效加强君主权力
D.为此后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埋下制度伏笔
【答案】B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和五代国时期,中国长期存在武将擅权、藩镇割据的状况,北宋如此设置,就是为了改变这--情况,而且实际效果显著,B项正确;
从该图中路府州县、监司、文官知州、通判副属等关键词判断出该图反映的是北宋时期地方机构的设置,北宋地方机构如此设置主要是吸取中唐五代以来大量设置节度使所带来地方统治问题的教训,A选项说是隋唐以来,夸大了时序,排除A项;
北宋地方机构如此设置有分化事权、相互监督的作用,但地方机构设置,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君主权力,排除C项;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制度因素是北宋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设计和运营引发的,不只是地方机构的设置,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宋代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解答本题根据图示结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8.(2021高三上·深州月考)史料记载,赵宋立国后,“惩五季之乱,藩镇擅有财赋,不归王府,自乾德以后僭伪略平,始置△以总利权催科征赋,出纳金谷,应办上供,漕辇纲运,经度一路财赋。材料中的“△”应为( )
A.参知政事 B.三司使 C.转运使 D.通判人数
【答案】C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根据“始置△以总利权催科征赋,出纳金谷,应办上供,漕辇纲运,经度一路财赋”可得出其反映出的是在地方设立转运使,把地方的财政收集到中央,以削弱地方的经济实力,C 项正确;
AB 项是中央的,排 AB;
通判是监督地方的长官的,排除 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始置▲,以总利权催科征赋,出纳金谷,应办上供,漕辇纲运,经度一路财赋”,结合北宋集中地方财权的措施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2021·青岛模拟)王安石变法时期,免去东京各商铺承担供应官府需求的任务,改为缴纳“免行钱”,由官府用以购买所需物品。该项举措( )
A.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 B.可防止市场物价波动
C.体现了重农抑商原则 D.杜绝了地方官吏腐败
【答案】A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根据“免行钱”、“由官府用以购买所需物品”可得出政府可增加收,同时在购买所需物品时赚取差价,增加收入,A项正确;
B项,“可防止市场物价波动”说法太绝对,排除B;
C项,材料与抑商无关,排除C;
D项,“杜绝了地方官吏腐败”说法太绝对,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注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信息,迁移知识判断事物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由官府用以购买所需物品”,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得出正确判断。
10.(2021高一上·江川期中)《朱子语类》记述道:“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作者认为北宋制度设计( )
A.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B.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
C.根本上杜绝割据存在的隐患 D.导致地方贫弱无力对抗边患
【答案】D
【知识点】北宋的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
【解析】【分析】材料信息“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说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地方困弱,面对金军侵扰无力还击。因此作者认为北宋制度设计导致地方贫弱无力对抗边患,故D正确;
加强中央集权不是材料的主旨,故A错误;
材料和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无关,故B错误;
C项错在“根本”,说法过于绝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地方困弱,削弱了北宋抗击外来侵略的能力。
11.(2021高二下·武功期中)据载,商人刘乾随叔父在汴京经商致富,成为有名的大商人,但王安石变法却使他的收入直线下降。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对他打击最大的是( )
A.均输法、市易法 B.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募役法 D.青苗法、免役法
【答案】A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涉及的对商人的措施,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中涉及商人的措施是均输法、市易法,故A项正确。
B项涉及的是军事和农业,排除。
C项涉及的是农业,排除。
D项涉及的是农民,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侧重于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12.《辽史百官志一》记载“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大),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治☆,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材料中的☆处应该是( )
A.党项 B.蒙古 C.契丹 D.女真
【答案】C
【知识点】北宋的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
【解析】【分析】材料“辽史”“取得幽云十六州”“官分南北”等,反映的是契丹实行南面官北面官制度。它采取“因俗而治”的办法,接受汉族农耕及管理制度,又保持契丹游牧生活的特点,“得其宜矣”,故C符合题意;
党项人的政治制度模仿北宋,也保留了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故A不符合题意;
蒙古人统一全国后接受中原的政治制度,建立行省制度,加强地方管理,故B不符合题意;
女真人实行猛安谋克制度,兵农合一,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辽史”“取得幽云十六州”“官分南北”等进行分析即可。
13.(2021高一下·曹妃甸开学考)岳飞一生精忠报国,但这位抗金名将,却不是战死于抗敌战争的沙场,而是冤死于本朝人的诬陷和屠刀。通常认为其被杀的元凶是宋高宗,主要帮凶是秦桧,而宋高宗杀岳飞很大程度上与北宋初年什么制度设计有关( )
A.不抑兼并 B.转运使制度 C.外重内轻 D.崇文抑武
【答案】D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治国方针是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因此武将地位低下,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抑兼并”属于宋朝的土地政策,与材料无关,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转运使分割的是地方的财权,与材料信息不符,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是内重外轻,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朝中央集权的加强,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及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分析。
14.(2021高二下·金台期中)1071年,宋神宗在讨论是否变法时提出,变法虽会触及士大夫利益,但却对百姓有益处。大臣文彦博却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文彦博的回答意在强调( )
A. 统治者与被统治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B.士大夫应为改革时弊效力
C.变法应以摒弃民本传统为政治前提
D.士大夫是统治的基础力量
【答案】D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表明,宋神宗就变法征询大臣意见时,文彦博认为应该考虑士大夫利益,因为士大夫是维系统治的基础力量,D项正确;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未体现,A项错误;
“士大夫应为改革时弊效力”与文彦博的回答不符,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变法应以摒弃民本传统为政治前提”与史实不符,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及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
15.(2021高二下·射洪月考)史料记载,南宋的杭州城“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以致朝天门、清河坊、官巷……食物店铺,人烟浩穰。其夜市……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这反映了南宋的杭州( )
A.商业活动仍遵循严格的坊市制度
B.娱乐贸易场所、商业辅助机构兴盛
C.商业活动受时空的限制已经较小
D.售卖的商品主要满足皇室贵族需要
【答案】C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据材料“其夜市……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联系所学知识,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不再被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商业活动也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故C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只提到了娱乐贸易场所,没有涉及商业辅助机构的信息,B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提到,宋代贸易场所售卖的商品种类众多,但没有说明消费的主要群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南宋时期的城市发展和商业发展,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2022高二下·鄠邑期末)发运使是宋代重要的官职之一,管理一支庞大的漕运系统,总领几路上供,职责除漕运外还有和籴及监管茶盐、赈灾、按察地方等,但与转运使无隶属关系。发运使的设置( )
A.分割转运使权力 B.激化了社会矛盾
C.导致宋朝的贫弱 D.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D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发运使管理漕运系统和其他涉及地方财政收支的事务,且与转运使无隶属关系,直接对中央政府负责,这一设置加强了中央集权,故答案为D项;
发运使和转运使负责不同的事务,即使是出于分割权力的考虑,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
这一设置与社会矛盾激化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
导致宋朝贫弱的是“三冗”局面,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政治制度,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宋代通过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巩固了统治,但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如积贫积弱问题。
17.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经济上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改善人民生活的措施是( )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市易法 ④保甲法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王安石变法”、“减轻人民负担、改善人民生活的措施”并结合所学可知应该是青苗法、募役法和市易法,①②③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
保甲法是加强地方控制的措施,和减轻人民负担、改善人民生活措施无关,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王安石变法”、“减轻人民负担、改善人民生活的措施”进行分析即可。
18.(2021高二下·金台期中)王安石在《言事书》中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主张,这表明他解决财政问题主要立足于( )
A.降低赋税以减轻人民负担
B.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
C.对大地主、大官僚征收更多的赋税
D.精简国家机构以减少财政开支
【答案】B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可知,凭借全天下的力量,来谋取天下的财富,用取得的天下财物来供给天下的所用,因此要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B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强调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而不是指降低赋税以减轻人民负担,A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没有涉及对大地主、大官僚征收更多的赋税,而是强调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C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没有涉及精简国家机构以减少财政开支,而是强调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及王安石变法的目的进行分析。
19.(2021·潮州模拟)唐宋笔记中对当朝君主的记载较多。唐人用诸多异象来表明皇帝非凡人,宋人对“人事”的关注加强了。在君臣关系上,唐人多涉及前代,并叙述较少,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内廷变革与矛盾。这种变化反映了宋代( )
A.理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B.明君贤臣共治天下的理想诉求
C.市民阶层的世俗化文化倾向 D.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
【答案】B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由材料“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内廷变革与矛盾”可以得出,宋代比较注重君臣关系的相关内容的记载,体现了士人企图实现君臣共治的理想,B符合题意;
理学的核心在于维护皇权,与材料所述无关,A不正确;
C错误,理学不属于市民文化;
材料没有涉及社会舆论的作用的相关信息,D不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逻辑是“现象——本质”。本题的现象是宋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这从实质上反映出士人企图实现君臣共治的理想。
20.(2021高二上·深圳月考)以下是中国古代制度变迁简表,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
汉代 唐代、宋代
长官职权 清代学者沈家本的《沈寄簃遗书》,以《汉书》《后汉书》所载为例,称“三辅及令、守、长,皆有专杀之权” 唐高宗命人编纂的《唐律疏议》中载“刑宪之司,执行殊异。大理(寺)当其死坐,刑部处以流刑,一州断以徒年,一县将为杖罚”
官阶晋升 宋代章如愚的《山堂考索后集》称“汉之用人,不分流品。视其才能勋绩,等而上之,无有限格。”薛宣出身书佐,魏相出身卒吏,最终晋升宰相 宋代学者李心传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称宋代胥吏可根据政绩晋升为品官,但设有上限,如制度规定“吏职补官至从政郎(从八品)止”
A.唐代地方长官职权较汉代有所提高
B.汉代选官重门第,唐宋取士重才学
C.唐宋对官僚职权和升迁的规定更加细致严谨
D.私人笔记的可信度不高,不可凭此得出结论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汉代地方长官有专杀之权,但唐宋时期,一州一县长官权力只有徒年,杖罚,说明唐代地方长官权力是降低了,故A项错误;
B、根据材料“汉之用人,不分流品”,意味着汉代选官用人不看重品级,看重才能,不管其出身,故B项错误;
C、从长官职权看,汉代长官权力很大,唐宋权力受到限制,从官阶晋升看,汉代不注重门第、出身、家世,注重才能选任,没有上限,唐宋时期看重政绩,且有上限,故C项正确;
D、私人笔记虽然带有主观性且私人搜集信息有限,结论可能存在片面化,但还是可以根据私人搜集到的信息得出一些结论,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唐以来官僚制度的变革,也在考查学生史论结合的史学研究方法,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归纳信息能力。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1高二下·长春月考)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二: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四:王安石变法态度坚决,与神宗力图富强的愿望相契合。王安石吸取庆历新政的教训,认为为政治国重在立法,改变时弊尤要“立善法”,法度立而道术明,上下各安其位。“有司议罪,唯当守法”。如果断案不依法律,人们就会手足无措。在王安石看来,人才与法度紧密联系,“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虽然王变石变法没有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
——摘编自胡昊宇《论王安石的行政法制思想》等
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
(2)据材料二,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3)根据材料四,概括王安石变法的特点。
【答案】(1)措施: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推行郡县制。
(2)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3)特点:重视立法,严格执法;注重招揽人才,整顿吏治。
【知识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
【解析】【分析】(1)根据“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得出: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根据“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得出: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根据“为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得出: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根据“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得出:推行郡县制。
(2)问题:根据“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得出:民族关系问题
因素:根据“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得出: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根据“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得出: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3)根据“为政治国重在立法”“有司议罪,唯当守法”得出:重视立法,严格执法;“人才与法度紧密联系”“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得出:注重招揽人才,整顿吏治。
故答案为:(1)措施: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推行郡县制。
(2)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3)特点:重视立法,严格执法;注重招揽人才,整顿吏治。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 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对材料的理解,难度较低。
22.(2021高一上·辽宁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临安居民中存在着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若连同家券计算,人数超过四十万人。从事工商业者及家眷达二十万人以上,军士及家春约三十余万。此外遥有农民、僧道及小贩、苦力、脚夫、娼妓、扒手、小偷等市井小民。
----改写自徐吉君《南宋都城临安》
材料二:南宋临安户口莓盟,从事商业活动者较前增加十倍。其中团行如鱼行、猪行、米市、桑市、青果团、柑子团不下二十二;工役如碾玉作、泥水作、裁缝作等不下二十二;开铺经营面食乾果等种类繁多,各行各业争相做买卖。
----改写自吴自牧《梦粱录》
材料三:宋代经济南移,一在于契丹及西夏的威胁,不得不发展南方;二在于南方自中唐以来生产蓬勃,水利兴修,漕运量扩大,茶果业开拓,手工、造船等各业兴旺。
----改写自张家驹《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临安繁盛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表现:人口多,市场大;商品丰富:商业团体众多:手工业分工细。
原因:北宋灭亡,大量人口迁人;南宋政府定都临安;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重视发展南方经济。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一,官僚及家眷四十万“从事工商业者及家眷达二十万人以上,军士及家眷约三十余万”可知,人口多,市场大:据材料二“从事商业活动者较前增加十倍”及“开铺经营面食乾果等种类繁多,各行各业争相做买卖”可知,商品丰富;据材料二“其中团行如鱼行、猪行、米市、桑市、青果团、柑子团不下二十二”可知,商业团体众多;据材料二“工役如碾玉作、泥水作、裁缝作等不下二十二”可知,手工业分工细。第二小向原因.据材料三“一在于契丹及西夏的威胁”可知,北宋灭亡,大量人口迁入;结合南宋的社会状况,政治中心在南方,南宋政府定都临安;据材料三“宋代经济南移”及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据材料三“二在于南方自中唐以来生产蓬物,水利兴修,漕运量扩大,茶果业开拓,手工、造船等各业兴旺"可知,政府重视发展南方经济。
故答案为: 表现:人口多,市场大;商品丰富:商业团体众多:手工业分工细。
原因:北宋灭亡,大量人口迁人;南宋政府定都临安;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重视发展南方经济。
【点评】本题考查了南宋商业经济、城市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禁兵把持于内,藩镇偃蹇于外,唐朝的政局,终已不可收拾,遂分裂而为五代十国。唐时的节度使,虽不听政府的命令,而亦不能节制军队。军队不满于节度使,往往哗变而杀之,而别立一人。北宋初,宋太祖大力整顿兵制,加强中央兵权。宋朝兵之种类有四:曰禁军,是为中央军;曰厢军,是为地方兵;曰乡兵,系民兵,仅保卫本地方,不出戍;曰番兵,则系异族团结为兵,而用乡兵之法。“太祖用周世宗之策,将厢军之强者,悉升为禁军,其留为厢军者,不甚教阅,仅堪给役而已”,所以军队的重心,实在禁军。与之前府兵制相反,宋朝兵民分业,士兵全部招募,平民出饷以养兵,募兵专务训练战争之事。宋初,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殿前司分立,合称“三衙”,三衙分掌禁军,厢军则隶属于侍卫马军司或侍卫步军司,“天下兵柄尽在焉”。但是,三衙却只管统制训练,不及其他;武官选授和军队的调发则由枢密院掌管;军队出征时又往往不用三衙将帅,而临时任命其他官员为统帅,事定以后,兵归三衙,将还本职。
宋代兵制改革为赵宋皇室消除了心腹之患,有利于长治久安,为两宋时期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的进步与稳定,文化的昌盛与繁荣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本前提,其意义与影响不可小觑。
——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说明宋朝兵制改革的原因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兵制改革的影响。
【答案】(1)原因:藩镇割据;武人作乱;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王朝统一的需要。
特点:兵种多元化,禁军为主;全面推行募兵制,军队职业化;握兵权、调兵权、统兵权分开。
(2)影响:兵权收归中央,结束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昌盛;带来“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弊端,战斗力低下;军队数量膨胀,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带来冗兵冗费的弊端。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1)本小问的原因从材料“藩镇偃蹇于外”、“军队不满于节度使,往往哗变而杀之”、“加强中央兵权”等信息概括得出;特点依据材料“宋朝兵之种类有四:曰禁军,是为中央军;曰厢军,是为地方兵;曰乡兵,系民兵,仅保卫本地方,不出戍;曰番兵,则系异族团结为兵,而用乡兵之法”、“军队的重心,实在禁军”、“宋朝兵民分业,士兵全部招募”、“三衙却只管统制训练,不及其他;武官选授和军队的调发则由枢密院掌管;军队出征时又往往不用三衙将帅,而临时任命其他官员为统帅,事定以后,兵归三衙,将还本职”等信息概括得出.
(2)本小问依据材料“为赵宋皇室消除了腹心之患,有利于长治久安,为两宋时期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的进步与稳定,文化的昌盛与繁荣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本前提”,联系所学得出宋朝兵制改革的影响.
故答案为:(1) 原因:藩镇割据;武人作乱;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王朝统一的需要。
特点:兵种多元化,禁军为主;全面推行募兵制,军队职业化;握兵权、调兵权、统兵权分开。
(2) 影响:兵权收归中央,结束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昌盛;带来“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弊端,战斗力低下;军队数量膨胀,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带来冗兵冗费的弊端。
【点评】本题考查了宋朝兵制改革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4.(2022·赣州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宋中期,为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侯,加大“养兵”。神宗即位之后,“忿流弊之积委,闭财力之伤耗,览政之初,为强兵富国之计”,决定改革。当时各州、府,除了征收正常田赋外,还有以“贡品”名义征收的各种物资,都由各民户分担。不论年成丰歉,也不问京城各种物资的供需情况,各仓库的库存情况,都不能轻易更换或减少,要按规定运送到京城进贡。当年成差时,百姓只得高价购买以上供。当库存多时,府库多余物资只得出售,而大商人又乘机操纵市场,官府和上贡的民户都深受其害。为解决这一弊端,王安石推行“均输法”,根据当地每年应当上供的数目、首都每年的用度及库存物资的数量之间的综合关系,本着“徙责就贱、用近易远”(就贱、就近)的原则进行购买,以“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无,以便转输”。实施后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
——摘编自陈振《宋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均输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均输法改革的作用。
【答案】(1)社会矛盾尖锐,统治危机加深;政府财政困难,积贫积弱;宋神宗支持改革;原有的进贡制度存在较大弊病;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免除了一些不必要的远程运输,节减了开支;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国家加强了对市场的控制);保证了物资供应,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分析】(1)根据“忿流弊之积委,闭财力之伤耗”“当时各州、府,除了征收正常田赋外……各种物资,都由各民户分担”得出社会矛盾尖锐,统治危机加深;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政府财政困难,积贫积弱;宋神宗支持改革;根据“当年成差时,百姓只得高价购买以上供。当库存多时,府库多余物资只得出售,而大商人又乘机操纵市场,官府和上贡的民户都深受其害”得出原有的进贡制度存在较大弊病;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均输法的内容,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
(2)根据上题王安石实行均输法的背景,对应写出作用即可。根据“当年成差时,百姓只得高价购买以上供”得出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根据本着“‘徙责就贱、用近易远’(就贱、就近)的原则进行购买”得出免除了一些不必要的远程运输,节减了开支;根据“当库存多时,府库多余物资只得出售,而大商人又乘机操纵市场”得出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国家加强了对市场的控制);根据“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无,以便转输”得出保证了物资供应,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故答案为:(1)社会矛盾尖锐,统治危机加深;政府财政困难,积贫积弱;宋神宗支持改革;原有的进贡制度存在较大弊病;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免除了一些不必要的远程运输,节减了开支;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国家加强了对市场的控制);保证了物资供应,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王安石变法,涉及均输法的背景和作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低。
25.(2021·厦门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神宗上台后,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掀起了“熙宁兴学”改革运动,促进了北宋的教育改革。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就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教、养、取、任”四项纲领,为“熙宁兴学”奠定基础。神宗年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在皇帝亲自干预下,用“三舍法”取士取代科举取士,学行卓优者可直接做官,还颁布了新的官方考试、讲经标准。熙宁六年(1073年),王安石设立经议局,并亲自主持撰修三经义,即《诗》《书》《周礼》。熙宁六年(1073年),在太医院的基础上,又设置专门的医学,分为方脉科、针灸科、肠科等项目,培养专门人才。“熙宁兴学”期间,中央政府还在地方设置学官负责地方各级教育,规定地方官员不得干涉,普设学田,扩充地方学校经费来源,促进州县学的长远发展。
——摘编自师克谦《从“王安石变法”探寻北宋教育改革的轨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熙宁兴学”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熙宁兴学”对北宋教育发展的影响。
【答案】(1)措施:改变取士方式;颁布考试、讲经标准;设立经议局,撰修三经义;设置医学专业,整顿地方官学,扩充经费来源。
(2)影响:奠定了教育改革的思想纲领;规范了人才培养、选拔标准;培养了医学专门人才;促进了地方官学的独立发展;为熙宁变法提供了人才保障。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分析】(1)关于“熙宁兴学”的主要措施,可根据材料中“用‘三合法’取士取代科举取士”“颁布了新的官方考试、讲经标准”“王安石设立经议局,并亲自主持撰修三经义”“设置专门的医学”“在地方设置学官负责地方各级教育”等信息进行作答。
(2)关于“熙宁兴学”对北宋教育发展的影响,可结合“熙宁兴学”的措施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中“提出‘教、养、取、任’四项纲领”“学行卓优者可直接做官”“培养专门人才”“扩充地方学校经费来源,促进州县学的长远发展”等信息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
(1) 措施:改变取士方式;颁布考试、讲经标准;设立经议局,撰修三经义;设置医学专业,整顿地方官学,扩充经费来源。
(2) 影响:奠定了教育改革的思想纲领;规范了人才培养、选拔标准;培养了医学专门人才;促进了地方官学的独立发展;为熙宁变法提供了人才保障。
【点评】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第一问的措施,依据材料中的改革内容逐一分析概括;第二问的影响,依据材料中的改革内容,结合所学从对教育思想、对人才培养和选拔标准、对医学人才和地方官、对变法等方面的影响分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时期“熙宁兴学”改革的内容和影响,总结王安石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2022-2023学年必修(上)历史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1高一上·南充月考)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宋代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得到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不断强化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2.(2021高二下·江城期中)司马光批评王安石某法令的执行,令“贫富相兼,共为保甲”,贫者得钱后无力偿还,“吏督之急”则逃散四方,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数”。该法令是( )
A.均输法 B.免役法 C.青苗法 D.市易法
3.(2021高二下·民乐期中)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土”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工作。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
C.加重了财政负担 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
4.(2022高三上·稷山开学考)王安石提出了以保甲法为起点的军事改革的设想:先用受过训练的民兵逐渐代替雇佣兵执行驻防或出征任务,最终恢复古代民兵不分离的征兵制度以取代募兵制度。据此可知,王安石实行这一改革旨在( )
A.加强社会的治安 B.杜绝地方动乱发生
C.提高军队战斗力 D.增强官兵的凝聚力
5.(2021高二上·焦作月考)宋太祖在建国之初,用分化事权的办法,通过新设的机构,将宰相的权力大大削弱。这表现在( )
A.设立中书门下 B.增设参知政事
C.创设三省六部 D.设置御史大夫
6.(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赵宋王朝在地方行政上创建了路制。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划分,路级机构的设置,一改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原则,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该设计理念主要是为了回避唐代( )
A.权力倾轧,民不聊生 B.中央集权,社会动荡
C.相权膨胀,地方分权 D.节镇太重,君弱臣强
7.(2021高二上·白山期中)如图是中国某一时期的地方机构设置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 )
A.充分吸取了隋唐以来地方机构设置的教训
B.有效改变先前武将擅权、藩镇割据的状况
C.分化事权、相互监督,有效加强君主权力
D.为此后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埋下制度伏笔
8.(2021高三上·深州月考)史料记载,赵宋立国后,“惩五季之乱,藩镇擅有财赋,不归王府,自乾德以后僭伪略平,始置△以总利权催科征赋,出纳金谷,应办上供,漕辇纲运,经度一路财赋。材料中的“△”应为( )
A.参知政事 B.三司使 C.转运使 D.通判人数
9.(2021·青岛模拟)王安石变法时期,免去东京各商铺承担供应官府需求的任务,改为缴纳“免行钱”,由官府用以购买所需物品。该项举措( )
A.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 B.可防止市场物价波动
C.体现了重农抑商原则 D.杜绝了地方官吏腐败
10.(2021高一上·江川期中)《朱子语类》记述道:“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作者认为北宋制度设计( )
A.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B.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
C.根本上杜绝割据存在的隐患 D.导致地方贫弱无力对抗边患
11.(2021高二下·武功期中)据载,商人刘乾随叔父在汴京经商致富,成为有名的大商人,但王安石变法却使他的收入直线下降。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对他打击最大的是( )
A.均输法、市易法 B.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募役法 D.青苗法、免役法
12.《辽史百官志一》记载“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大),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治☆,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材料中的☆处应该是( )
A.党项 B.蒙古 C.契丹 D.女真
13.(2021高一下·曹妃甸开学考)岳飞一生精忠报国,但这位抗金名将,却不是战死于抗敌战争的沙场,而是冤死于本朝人的诬陷和屠刀。通常认为其被杀的元凶是宋高宗,主要帮凶是秦桧,而宋高宗杀岳飞很大程度上与北宋初年什么制度设计有关( )
A.不抑兼并 B.转运使制度 C.外重内轻 D.崇文抑武
14.(2021高二下·金台期中)1071年,宋神宗在讨论是否变法时提出,变法虽会触及士大夫利益,但却对百姓有益处。大臣文彦博却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文彦博的回答意在强调( )
A. 统治者与被统治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B.士大夫应为改革时弊效力
C.变法应以摒弃民本传统为政治前提
D.士大夫是统治的基础力量
15.(2021高二下·射洪月考)史料记载,南宋的杭州城“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以致朝天门、清河坊、官巷……食物店铺,人烟浩穰。其夜市……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这反映了南宋的杭州( )
A.商业活动仍遵循严格的坊市制度
B.娱乐贸易场所、商业辅助机构兴盛
C.商业活动受时空的限制已经较小
D.售卖的商品主要满足皇室贵族需要
16.(2022高二下·鄠邑期末)发运使是宋代重要的官职之一,管理一支庞大的漕运系统,总领几路上供,职责除漕运外还有和籴及监管茶盐、赈灾、按察地方等,但与转运使无隶属关系。发运使的设置( )
A.分割转运使权力 B.激化了社会矛盾
C.导致宋朝的贫弱 D.加强了中央集权
17.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经济上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改善人民生活的措施是( )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市易法 ④保甲法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8.(2021高二下·金台期中)王安石在《言事书》中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主张,这表明他解决财政问题主要立足于( )
A.降低赋税以减轻人民负担
B.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
C.对大地主、大官僚征收更多的赋税
D.精简国家机构以减少财政开支
19.(2021·潮州模拟)唐宋笔记中对当朝君主的记载较多。唐人用诸多异象来表明皇帝非凡人,宋人对“人事”的关注加强了。在君臣关系上,唐人多涉及前代,并叙述较少,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内廷变革与矛盾。这种变化反映了宋代( )
A.理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B.明君贤臣共治天下的理想诉求
C.市民阶层的世俗化文化倾向 D.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
20.(2021高二上·深圳月考)以下是中国古代制度变迁简表,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
汉代 唐代、宋代
长官职权 清代学者沈家本的《沈寄簃遗书》,以《汉书》《后汉书》所载为例,称“三辅及令、守、长,皆有专杀之权” 唐高宗命人编纂的《唐律疏议》中载“刑宪之司,执行殊异。大理(寺)当其死坐,刑部处以流刑,一州断以徒年,一县将为杖罚”
官阶晋升 宋代章如愚的《山堂考索后集》称“汉之用人,不分流品。视其才能勋绩,等而上之,无有限格。”薛宣出身书佐,魏相出身卒吏,最终晋升宰相 宋代学者李心传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称宋代胥吏可根据政绩晋升为品官,但设有上限,如制度规定“吏职补官至从政郎(从八品)止”
A.唐代地方长官职权较汉代有所提高
B.汉代选官重门第,唐宋取士重才学
C.唐宋对官僚职权和升迁的规定更加细致严谨
D.私人笔记的可信度不高,不可凭此得出结论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1高二下·长春月考)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二: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四:王安石变法态度坚决,与神宗力图富强的愿望相契合。王安石吸取庆历新政的教训,认为为政治国重在立法,改变时弊尤要“立善法”,法度立而道术明,上下各安其位。“有司议罪,唯当守法”。如果断案不依法律,人们就会手足无措。在王安石看来,人才与法度紧密联系,“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虽然王变石变法没有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
——摘编自胡昊宇《论王安石的行政法制思想》等
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
(2)据材料二,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3)根据材料四,概括王安石变法的特点。
22.(2021高一上·辽宁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临安居民中存在着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若连同家券计算,人数超过四十万人。从事工商业者及家眷达二十万人以上,军士及家春约三十余万。此外遥有农民、僧道及小贩、苦力、脚夫、娼妓、扒手、小偷等市井小民。
----改写自徐吉君《南宋都城临安》
材料二:南宋临安户口莓盟,从事商业活动者较前增加十倍。其中团行如鱼行、猪行、米市、桑市、青果团、柑子团不下二十二;工役如碾玉作、泥水作、裁缝作等不下二十二;开铺经营面食乾果等种类繁多,各行各业争相做买卖。
----改写自吴自牧《梦粱录》
材料三:宋代经济南移,一在于契丹及西夏的威胁,不得不发展南方;二在于南方自中唐以来生产蓬勃,水利兴修,漕运量扩大,茶果业开拓,手工、造船等各业兴旺。
----改写自张家驹《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临安繁盛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禁兵把持于内,藩镇偃蹇于外,唐朝的政局,终已不可收拾,遂分裂而为五代十国。唐时的节度使,虽不听政府的命令,而亦不能节制军队。军队不满于节度使,往往哗变而杀之,而别立一人。北宋初,宋太祖大力整顿兵制,加强中央兵权。宋朝兵之种类有四:曰禁军,是为中央军;曰厢军,是为地方兵;曰乡兵,系民兵,仅保卫本地方,不出戍;曰番兵,则系异族团结为兵,而用乡兵之法。“太祖用周世宗之策,将厢军之强者,悉升为禁军,其留为厢军者,不甚教阅,仅堪给役而已”,所以军队的重心,实在禁军。与之前府兵制相反,宋朝兵民分业,士兵全部招募,平民出饷以养兵,募兵专务训练战争之事。宋初,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殿前司分立,合称“三衙”,三衙分掌禁军,厢军则隶属于侍卫马军司或侍卫步军司,“天下兵柄尽在焉”。但是,三衙却只管统制训练,不及其他;武官选授和军队的调发则由枢密院掌管;军队出征时又往往不用三衙将帅,而临时任命其他官员为统帅,事定以后,兵归三衙,将还本职。
宋代兵制改革为赵宋皇室消除了心腹之患,有利于长治久安,为两宋时期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的进步与稳定,文化的昌盛与繁荣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本前提,其意义与影响不可小觑。
——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说明宋朝兵制改革的原因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兵制改革的影响。
24.(2022·赣州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宋中期,为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侯,加大“养兵”。神宗即位之后,“忿流弊之积委,闭财力之伤耗,览政之初,为强兵富国之计”,决定改革。当时各州、府,除了征收正常田赋外,还有以“贡品”名义征收的各种物资,都由各民户分担。不论年成丰歉,也不问京城各种物资的供需情况,各仓库的库存情况,都不能轻易更换或减少,要按规定运送到京城进贡。当年成差时,百姓只得高价购买以上供。当库存多时,府库多余物资只得出售,而大商人又乘机操纵市场,官府和上贡的民户都深受其害。为解决这一弊端,王安石推行“均输法”,根据当地每年应当上供的数目、首都每年的用度及库存物资的数量之间的综合关系,本着“徙责就贱、用近易远”(就贱、就近)的原则进行购买,以“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无,以便转输”。实施后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
——摘编自陈振《宋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均输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均输法改革的作用。
25.(2021·厦门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神宗上台后,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掀起了“熙宁兴学”改革运动,促进了北宋的教育改革。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就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教、养、取、任”四项纲领,为“熙宁兴学”奠定基础。神宗年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在皇帝亲自干预下,用“三舍法”取士取代科举取士,学行卓优者可直接做官,还颁布了新的官方考试、讲经标准。熙宁六年(1073年),王安石设立经议局,并亲自主持撰修三经义,即《诗》《书》《周礼》。熙宁六年(1073年),在太医院的基础上,又设置专门的医学,分为方脉科、针灸科、肠科等项目,培养专门人才。“熙宁兴学”期间,中央政府还在地方设置学官负责地方各级教育,规定地方官员不得干涉,普设学田,扩充地方学校经费来源,促进州县学的长远发展。
——摘编自师克谦《从“王安石变法”探寻北宋教育改革的轨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熙宁兴学”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熙宁兴学”对北宋教育发展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汉到宋代丞相不断增多,这体现了相权的分散,皇权专制不断加强,A正确;
B错误,“民主政治”与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体制不相符;
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丞相权力不断削弱;
D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君权和相权关系,无关中央和地方关系;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君主专制的强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秦朝确立君主专制以来,古代君主不断削弱相权,强化皇权,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答案】C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贫富相兼,共为保甲”“贫者得钱后无力偿还,'吏督之急则逃散四方”“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苗法在推行过程中,富户为贫者担保,若贫者逃散,富户需偿还其所负债务,这就损害了地主的利益,故C项正确。
均输法是调节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
免役法是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疫钱,雇人服役的政策,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
市易法就是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的政策,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贫富相兼,共为保甲”“贫者得钱后无力偿还,'吏督之急则逃散四方”“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结合青苗法的消极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答案】C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官名相当于现在的行政级别,仅用于确定待遇,官名和实差大多数情况下是无关的。职是指馆职(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等的职位),加上些虚衔如大学士,学士等,来表示高级文官的清贵地位。差遣才是真正的职权所在,一般都带有“判、权、知、直、监、提举、提点”等字,理论上算是临时性的职务。光有官名而没有差遣,待遇上去了但毫无实权。这样的官制容易造成人浮于事、机构臃肿的现象,增加国家财政负担,故C项正确。
宋代官制的设置不利于行政效率提高,故A项错误。
材料所述是官制的状况,与科举制度无关,故B项错误。
D项明显与题干材料不符,应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北宋时期的政治变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北宋时期统治者分化事权,官员数量大幅度增加,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4.【答案】C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王安石的保甲法用征兵制取代募兵制,使民兵不分,提高军队战斗力,实现“强兵”的目的,C项正确;
保甲法与社会安定无关,排除A项;
保甲法并不能杜绝地方动乱,排除B项;
增强官兵的凝聚力不是最主要的目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王安石变法,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5.【答案】B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宋朝时期增设参知政事,削弱宰相的权力,B符合题干的要求;
设立中书门下是唐朝,A排除;
创设三省六部是隋朝,C排除;
设置御史大夫是秦朝,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6.【答案】D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末地方节度使藩镇势力膨胀,导致唐王朝走向衰亡,因此宋代设置路作为中央与地方连接的枢纽,并采取分权的方针,有利于防止地方势力膨胀.故选D项;
A.B.C三项均与宋朝“路”的设置无关,故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朝专制集权的加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唐末地方节度使藩镇势力膨胀,导致唐王朝走向衰亡,宋朝吸取教训,加强专制集权。
7.【答案】B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和五代国时期,中国长期存在武将擅权、藩镇割据的状况,北宋如此设置,就是为了改变这--情况,而且实际效果显著,B项正确;
从该图中路府州县、监司、文官知州、通判副属等关键词判断出该图反映的是北宋时期地方机构的设置,北宋地方机构如此设置主要是吸取中唐五代以来大量设置节度使所带来地方统治问题的教训,A选项说是隋唐以来,夸大了时序,排除A项;
北宋地方机构如此设置有分化事权、相互监督的作用,但地方机构设置,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君主权力,排除C项;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制度因素是北宋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设计和运营引发的,不只是地方机构的设置,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宋代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解答本题根据图示结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8.【答案】C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根据“始置△以总利权催科征赋,出纳金谷,应办上供,漕辇纲运,经度一路财赋”可得出其反映出的是在地方设立转运使,把地方的财政收集到中央,以削弱地方的经济实力,C 项正确;
AB 项是中央的,排 AB;
通判是监督地方的长官的,排除 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始置▲,以总利权催科征赋,出纳金谷,应办上供,漕辇纲运,经度一路财赋”,结合北宋集中地方财权的措施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答案】A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根据“免行钱”、“由官府用以购买所需物品”可得出政府可增加收,同时在购买所需物品时赚取差价,增加收入,A项正确;
B项,“可防止市场物价波动”说法太绝对,排除B;
C项,材料与抑商无关,排除C;
D项,“杜绝了地方官吏腐败”说法太绝对,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注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信息,迁移知识判断事物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由官府用以购买所需物品”,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得出正确判断。
10.【答案】D
【知识点】北宋的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
【解析】【分析】材料信息“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说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地方困弱,面对金军侵扰无力还击。因此作者认为北宋制度设计导致地方贫弱无力对抗边患,故D正确;
加强中央集权不是材料的主旨,故A错误;
材料和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无关,故B错误;
C项错在“根本”,说法过于绝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地方困弱,削弱了北宋抗击外来侵略的能力。
11.【答案】A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涉及的对商人的措施,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中涉及商人的措施是均输法、市易法,故A项正确。
B项涉及的是军事和农业,排除。
C项涉及的是农业,排除。
D项涉及的是农民,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侧重于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12.【答案】C
【知识点】北宋的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
【解析】【分析】材料“辽史”“取得幽云十六州”“官分南北”等,反映的是契丹实行南面官北面官制度。它采取“因俗而治”的办法,接受汉族农耕及管理制度,又保持契丹游牧生活的特点,“得其宜矣”,故C符合题意;
党项人的政治制度模仿北宋,也保留了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故A不符合题意;
蒙古人统一全国后接受中原的政治制度,建立行省制度,加强地方管理,故B不符合题意;
女真人实行猛安谋克制度,兵农合一,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辽史”“取得幽云十六州”“官分南北”等进行分析即可。
13.【答案】D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治国方针是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因此武将地位低下,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抑兼并”属于宋朝的土地政策,与材料无关,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转运使分割的是地方的财权,与材料信息不符,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是内重外轻,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朝中央集权的加强,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及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分析。
14.【答案】D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表明,宋神宗就变法征询大臣意见时,文彦博认为应该考虑士大夫利益,因为士大夫是维系统治的基础力量,D项正确;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未体现,A项错误;
“士大夫应为改革时弊效力”与文彦博的回答不符,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变法应以摒弃民本传统为政治前提”与史实不符,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及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
15.【答案】C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据材料“其夜市……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联系所学知识,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不再被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商业活动也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故C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只提到了娱乐贸易场所,没有涉及商业辅助机构的信息,B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提到,宋代贸易场所售卖的商品种类众多,但没有说明消费的主要群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南宋时期的城市发展和商业发展,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D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发运使管理漕运系统和其他涉及地方财政收支的事务,且与转运使无隶属关系,直接对中央政府负责,这一设置加强了中央集权,故答案为D项;
发运使和转运使负责不同的事务,即使是出于分割权力的考虑,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
这一设置与社会矛盾激化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
导致宋朝贫弱的是“三冗”局面,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政治制度,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宋代通过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巩固了统治,但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如积贫积弱问题。
17.【答案】B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王安石变法”、“减轻人民负担、改善人民生活的措施”并结合所学可知应该是青苗法、募役法和市易法,①②③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
保甲法是加强地方控制的措施,和减轻人民负担、改善人民生活措施无关,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王安石变法”、“减轻人民负担、改善人民生活的措施”进行分析即可。
18.【答案】B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可知,凭借全天下的力量,来谋取天下的财富,用取得的天下财物来供给天下的所用,因此要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B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强调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而不是指降低赋税以减轻人民负担,A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没有涉及对大地主、大官僚征收更多的赋税,而是强调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C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没有涉及精简国家机构以减少财政开支,而是强调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及王安石变法的目的进行分析。
19.【答案】B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由材料“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内廷变革与矛盾”可以得出,宋代比较注重君臣关系的相关内容的记载,体现了士人企图实现君臣共治的理想,B符合题意;
理学的核心在于维护皇权,与材料所述无关,A不正确;
C错误,理学不属于市民文化;
材料没有涉及社会舆论的作用的相关信息,D不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逻辑是“现象——本质”。本题的现象是宋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这从实质上反映出士人企图实现君臣共治的理想。
20.【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汉代地方长官有专杀之权,但唐宋时期,一州一县长官权力只有徒年,杖罚,说明唐代地方长官权力是降低了,故A项错误;
B、根据材料“汉之用人,不分流品”,意味着汉代选官用人不看重品级,看重才能,不管其出身,故B项错误;
C、从长官职权看,汉代长官权力很大,唐宋权力受到限制,从官阶晋升看,汉代不注重门第、出身、家世,注重才能选任,没有上限,唐宋时期看重政绩,且有上限,故C项正确;
D、私人笔记虽然带有主观性且私人搜集信息有限,结论可能存在片面化,但还是可以根据私人搜集到的信息得出一些结论,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唐以来官僚制度的变革,也在考查学生史论结合的史学研究方法,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归纳信息能力。
21.【答案】(1)措施: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推行郡县制。
(2)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3)特点:重视立法,严格执法;注重招揽人才,整顿吏治。
【知识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
【解析】【分析】(1)根据“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得出: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根据“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得出: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根据“为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得出: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根据“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得出:推行郡县制。
(2)问题:根据“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得出:民族关系问题
因素:根据“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得出: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根据“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得出: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3)根据“为政治国重在立法”“有司议罪,唯当守法”得出:重视立法,严格执法;“人才与法度紧密联系”“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得出:注重招揽人才,整顿吏治。
故答案为:(1)措施: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推行郡县制。
(2)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3)特点:重视立法,严格执法;注重招揽人才,整顿吏治。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 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对材料的理解,难度较低。
22.【答案】表现:人口多,市场大;商品丰富:商业团体众多:手工业分工细。
原因:北宋灭亡,大量人口迁人;南宋政府定都临安;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重视发展南方经济。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一,官僚及家眷四十万“从事工商业者及家眷达二十万人以上,军士及家眷约三十余万”可知,人口多,市场大:据材料二“从事商业活动者较前增加十倍”及“开铺经营面食乾果等种类繁多,各行各业争相做买卖”可知,商品丰富;据材料二“其中团行如鱼行、猪行、米市、桑市、青果团、柑子团不下二十二”可知,商业团体众多;据材料二“工役如碾玉作、泥水作、裁缝作等不下二十二”可知,手工业分工细。第二小向原因.据材料三“一在于契丹及西夏的威胁”可知,北宋灭亡,大量人口迁入;结合南宋的社会状况,政治中心在南方,南宋政府定都临安;据材料三“宋代经济南移”及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据材料三“二在于南方自中唐以来生产蓬物,水利兴修,漕运量扩大,茶果业开拓,手工、造船等各业兴旺"可知,政府重视发展南方经济。
故答案为: 表现:人口多,市场大;商品丰富:商业团体众多:手工业分工细。
原因:北宋灭亡,大量人口迁人;南宋政府定都临安;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重视发展南方经济。
【点评】本题考查了南宋商业经济、城市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3.【答案】(1)原因:藩镇割据;武人作乱;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王朝统一的需要。
特点:兵种多元化,禁军为主;全面推行募兵制,军队职业化;握兵权、调兵权、统兵权分开。
(2)影响:兵权收归中央,结束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昌盛;带来“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弊端,战斗力低下;军队数量膨胀,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带来冗兵冗费的弊端。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1)本小问的原因从材料“藩镇偃蹇于外”、“军队不满于节度使,往往哗变而杀之”、“加强中央兵权”等信息概括得出;特点依据材料“宋朝兵之种类有四:曰禁军,是为中央军;曰厢军,是为地方兵;曰乡兵,系民兵,仅保卫本地方,不出戍;曰番兵,则系异族团结为兵,而用乡兵之法”、“军队的重心,实在禁军”、“宋朝兵民分业,士兵全部招募”、“三衙却只管统制训练,不及其他;武官选授和军队的调发则由枢密院掌管;军队出征时又往往不用三衙将帅,而临时任命其他官员为统帅,事定以后,兵归三衙,将还本职”等信息概括得出.
(2)本小问依据材料“为赵宋皇室消除了腹心之患,有利于长治久安,为两宋时期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的进步与稳定,文化的昌盛与繁荣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本前提”,联系所学得出宋朝兵制改革的影响.
故答案为:(1) 原因:藩镇割据;武人作乱;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王朝统一的需要。
特点:兵种多元化,禁军为主;全面推行募兵制,军队职业化;握兵权、调兵权、统兵权分开。
(2) 影响:兵权收归中央,结束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昌盛;带来“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弊端,战斗力低下;军队数量膨胀,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带来冗兵冗费的弊端。
【点评】本题考查了宋朝兵制改革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4.【答案】(1)社会矛盾尖锐,统治危机加深;政府财政困难,积贫积弱;宋神宗支持改革;原有的进贡制度存在较大弊病;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免除了一些不必要的远程运输,节减了开支;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国家加强了对市场的控制);保证了物资供应,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分析】(1)根据“忿流弊之积委,闭财力之伤耗”“当时各州、府,除了征收正常田赋外……各种物资,都由各民户分担”得出社会矛盾尖锐,统治危机加深;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政府财政困难,积贫积弱;宋神宗支持改革;根据“当年成差时,百姓只得高价购买以上供。当库存多时,府库多余物资只得出售,而大商人又乘机操纵市场,官府和上贡的民户都深受其害”得出原有的进贡制度存在较大弊病;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均输法的内容,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
(2)根据上题王安石实行均输法的背景,对应写出作用即可。根据“当年成差时,百姓只得高价购买以上供”得出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根据本着“‘徙责就贱、用近易远’(就贱、就近)的原则进行购买”得出免除了一些不必要的远程运输,节减了开支;根据“当库存多时,府库多余物资只得出售,而大商人又乘机操纵市场”得出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国家加强了对市场的控制);根据“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无,以便转输”得出保证了物资供应,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故答案为:(1)社会矛盾尖锐,统治危机加深;政府财政困难,积贫积弱;宋神宗支持改革;原有的进贡制度存在较大弊病;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免除了一些不必要的远程运输,节减了开支;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国家加强了对市场的控制);保证了物资供应,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王安石变法,涉及均输法的背景和作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低。
25.【答案】(1)措施:改变取士方式;颁布考试、讲经标准;设立经议局,撰修三经义;设置医学专业,整顿地方官学,扩充经费来源。
(2)影响:奠定了教育改革的思想纲领;规范了人才培养、选拔标准;培养了医学专门人才;促进了地方官学的独立发展;为熙宁变法提供了人才保障。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分析】(1)关于“熙宁兴学”的主要措施,可根据材料中“用‘三合法’取士取代科举取士”“颁布了新的官方考试、讲经标准”“王安石设立经议局,并亲自主持撰修三经义”“设置专门的医学”“在地方设置学官负责地方各级教育”等信息进行作答。
(2)关于“熙宁兴学”对北宋教育发展的影响,可结合“熙宁兴学”的措施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中“提出‘教、养、取、任’四项纲领”“学行卓优者可直接做官”“培养专门人才”“扩充地方学校经费来源,促进州县学的长远发展”等信息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
(1) 措施:改变取士方式;颁布考试、讲经标准;设立经议局,撰修三经义;设置医学专业,整顿地方官学,扩充经费来源。
(2) 影响:奠定了教育改革的思想纲领;规范了人才培养、选拔标准;培养了医学专门人才;促进了地方官学的独立发展;为熙宁变法提供了人才保障。
【点评】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第一问的措施,依据材料中的改革内容逐一分析概括;第二问的影响,依据材料中的改革内容,结合所学从对教育思想、对人才培养和选拔标准、对医学人才和地方官、对变法等方面的影响分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时期“熙宁兴学”改革的内容和影响,总结王安石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