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必修(上)历史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2-2023学年必修(上)历史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30 16:43:36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2022-2023学年必修(上)历史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1高一上·南充月考)《元史·地理志》记载:“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为了有效管辖这些地区,元朝采取的措施是(  )
A.推行郡县制度 B.设置中书省
C.实行监察制度 D.实行行省制度
【答案】D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疆域辽阔,为了进行有效管理,实行行省制,D正确;
A错误,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B错误,中书省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不是管理地方的措施;
C错误,材料考查的是地方行政制度,不是监察制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元朝的行省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元朝实行行省制,行省权力大而不专,加强了中央集权。
2.(2020高一上·海原期末)省是我国的一级地方行政组织。行省制度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
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答案】C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A项秦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主要实行郡县制;
B项唐朝在地方行政体制上主要是路、州、县;
D项明朝主要承接元朝的制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元代的行省制,解答本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代设立的行省制,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
3.(2022·浙江模拟)《元史·地理志》载:“中书省统山东西、河北之地。”这论述的是(  )
A.腹里 B.宣政院 C.土司 D.羁縻府州
【答案】A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书省统山东西、河北之地”,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中书省直辖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称为“腹里”,其余各地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管理,A项正确;
宣政院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地区的军政事务,排除B项;
土司是中国封建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管理机构,通常是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头目任职,排除C项;
羁縻府州是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带有自治性质地方行政机构,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元代行省制,解答本题根据“中书省统山东西、河北之地”结合”腹里“概念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2022·茂名一模)元朝统治者在路、府、州、县除了按常规设总管、知府、知州、知县等官职,还在各级政府外另设一官职一达鲁 花赤,代表中央督察地方行政,并规定达鲁花赤只能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这一官职的设置(  )
A.表现了对汉族官僚的防备心态 B.扩大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
C.体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D.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
【答案】C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据题意可知,元朝政府在正常的官员设置之外还设置了只有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的代表中央督查地方行政的官职,这是加强了对地方行政的管理和控制C项正确.
这一设置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非是对汉族官僚的防备,排除A项.
这一设置是加强了对地方的督查,并没有扩大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同时也不利于民族间的交流融合,排除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元代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解答本题根据元朝政府在正常的官员设置之外还设置了只有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的代表中央督查地方行政的官职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5.(2021高一下·深圳月考)《契丹官仪》载:“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框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这说明辽政权(  )
A.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B.藩汉因俗而分治
C.实行民族分化的政策 D.迎合汉人并争取其支持
【答案】B
【知识点】辽、西夏、金的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
【解析】【分析】材料是对辽朝南北面官制度的描述,体现的是因俗而治的特征,B正确;
AC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辽代政治,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辽代南北面官制及特征,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6.据《元典章》记载,从至元三十年开始,御史台和行御史台每年定时派遣监察御史赴各省执行刷卷职权,对各省长官在文书档案处理不及时、文字格式错误或与实际不符的行为处以杖刑、罚奉或者交由御史台处置。元代监察御史刷卷职权的行使旨在(  )
A.完善省级监察制度 B.强化控制地方行政
C.巩固君主专制统治 D.规范文书档案格式
【答案】B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据题目可知,从至元三十年开始,中央御史台和行御史台每年均会派出监察御史赴地方各省行使刷卷职权,并对地方在文书档案不规范、处理不及时等问题进行严厉惩处或交由御史台处置,这些政治行为说明中央政府通过刷卷职权强化对地方行政事务的干涉,强化对地方的行政控制权力,因此本题选择B项;
完善省级监察制度无法体现题目的主旨和根本目的,因此A项错误;
题目侧重于中央集权的强化,因此C项错误;
规范文书档案属于表象,因此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考生可结合材料“御史台和行御史台每年定时派遣监察御史赴各省执行刷卷职权,对各省长官在文书档案处理不及时、文字格式错误或与实际不符的行为处以杖刑、罚奉或者交由御史台处置”进行分析。
7.(2022高一下·陈仓期末)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信息在风云流转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指示性坐标。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微子受封”、“妇功”、“市井”、“司南”
② 政事堂、越窑、夜市、“士大夫画”
③ “腹里”、木活字、北曲、“赵体”
④ 象郡、“直道”、灵渠、小篆
A.①②④③ B.①④②③ C.③②①④ D.④②①③
【答案】B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微子受封”、“妇功”、“市井”、“司南”是西周时期的特征,政事堂、越窑、夜市、“士大夫画”是唐朝的特点,“腹里”、木活字、北曲、“赵体”是元朝的特征,象郡、“直道”、灵渠、小篆是秦朝的特点。故B正确;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周、秦、唐、元的时代特征来分析。考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8.(2021高一上·弥勒月考)为了便于对“琉球”的管理,元政府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隶属于晋江县。元朝时期的“琉球”即今天的(  )
A.西藏 B.台湾 C.福建 D.广东
【答案】B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政府在澎湖设立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琉球”是今天的台湾,B项错误;
A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的地方管理制度,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元朝管理台湾的措施,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9.(2021高一下·长春月考)下表为李治安、钱穆两学者对元代行省制的看法。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  )
学者 观点
李治安 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钱穆 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对无权,权只在中央
A.是中央管理地方的有效手段 B.彻底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首创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模式 D.提高了地方的能动性和自主性
【答案】A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由表格信息可知,李治安、钱穆都强调了元代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由此可知,元代行省是中央管理地方的有效手段,故A正确;
B项,“彻底解决了”,说法绝对,故B错误;
C项,郡县制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模式的首创,故C错误;
D项,材料不是强调地方的能动性和自主性,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结合,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注意扣住材料中李治安、钱穆的观点,同时结合所学元代行省制的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0.(2022·安徽模拟)下表是隋元两代大运河的开凿情况。据此可知,运河的开凿(  )
  开凿时期 河道特征 运河的起止点
隋朝大运河 始建于隋朝大业元 年(605年)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东南河道线路至杭州,东北河道线路至北京,其地理方位成“弓”形。 涿郡——余杭
元代大运河 始建于元朝至元十 八年(1281年) 京杭大运河以大都(北京)为中心,在隋朝大运河路线的基础上截弯取直,弃弓走弦,其地理方位是“弦”形。 大都——杭州
A.巩固了南方经济重心地位
B.促进了中原地区经济重心的形成
C.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
D.体现出农耕文明外向性发展特征
【答案】C
【知识点】隋朝的兴亡;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隋朝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元朝弃洛阳,直取北京连至杭州,体现两朝都城政治中心的变化,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成为经济重心是在宋代后,与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时间不符,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由中原地区转移至南方,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耕文明具有内向的特征,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隋唐大运河的开通,解答本题需根据题干所给材料中“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京杭大运河以大都(北京)为中心”及隋唐大运河开通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11.(2022·浙江选考)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广大,民族众多,推进了新的民族融合。下列关于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叙述正确的是(  )
A.首次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
B.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C.确定行省之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道、州、县
D.设理藩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答案】B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元朝的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
【解析】【分析】由所学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知,元朝统一西南后,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推行土司制度,当时,元王朝先后授予各族首领以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长官等官职,又在各族聚居的路、府、州、县设文士官土史等等。但由于元朝统一西南的时间比较短促等原因,土司制度只是初具规模,明王朝没有中断元朝对西南的统一,把士司制度发展到完备的境地,而清代基本上沿裴明代的制度,故B项正确;
枢密院,最开始建立于唐朝,在五代至元朝时期,是朝廷最高权力的军事机构。宋朝时,遵循唐、五代的旧制,置枢密院,主要负责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等,故A项表述错误;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因此C项错误;
元朝设立宣政院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理藩院是清朝政府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考查了考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12.(2021高一上·洮南期中)元朝历代皇帝经常征召社会上大批有名的汉儒学者进入政治上层,其中还包括最被歧视的南人儒士,但是他们大多进人中央的翰林院、集贤院等无实权的机构。这表明元朝(  )
A.政治管理实现封建化 B.以汉儒学者牵制蒙古官员
C.用高官厚禄笼络汉人 D.表面上积极缓和民族矛盾
【答案】D
【知识点】元朝的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
【解析】【分析】A.材料没有体现出封建化的特点,排除;
C.材料没有体现出,儒家知识分子进入政治上层,对蒙古官员起到牵制作用,这些汉族官员大多没有实权,排除;
B.用高官厚禄笼络汉人只看到第一层面的意思,没有反映出材料中这些汉族官员职位很高而没有实权的特点,排除;
D.从材料可以看出,皇帝征召汉人进入中央机构,而且官位很高,但是没有实权,说明原政府想法和与汉族人之间的矛盾,但是只是停留在表面上,不敢真正的将国家统治实际权力交于汉人.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朝政治制度,要求学生街和元朝政权的特点和政治制度设置的内容来分析材料.元朝是少数民族政权,要维护蒙古族的统治地位,就必须要实行民族等级制度,但要巩固自己的在全国的统治,又必须要团结汉族,所以蒙古政权运用蒙古贵族掌握国家实际权力,但表面上笼络汉族地主,缓和与汉民族之间的矛盾.
13.(2021高二上·定远月考)土司制度是元朝开始在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地方管理制度,其长官土司既是由中央政府任命和分封的地方官,又拥有辖区土地的世装所有权及对附着在土地上的农民的世袭统治权。土司制度的实施(  )
A.吸引了周边国家归顺元朝 B.是对行省制度的灵活运用
C.必然会威胁中央集权制度 D.促进了各民族的和谐共生
【答案】C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其长官土司既是由中央政府任命和分封的地方官,又拥有辖区土地的世袭所有权及对附着在土地上的农民的世袭统治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司制度易形成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制度,故C正确,排除D。
土司制度是针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排除A。
土司实行世袭制度,行省官员不世袭,排除B。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元代土司制度,解答本题需理清元代土司制度的实行及发展演变史实,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14.(2021高三上·黄冈月考)元代,河南江北、湖广两行省的首府设在本行省偏北,距元大都较近交通线上的汴梁路和武昌路。江西、江浙两行省首府的设置也类似。上述行省首府的设置意在(  )
A.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B.实现中书省的直辖
C.促进民族交流交融 D.扩大元帝国的疆域
【答案】A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河南江北、湖广两行省的首府设在本行省偏北,距元大都较近交通线上的汴梁路和武昌路”体现的是河南江北、湖广两行省的首府设置在距离元大都较近的交通要道,这主要是为了强化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南江北、湖广两行省并不受中书省直辖,B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与民族融合及扩大元帝国疆域的说法无关,C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朝行省制,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并元朝行省制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15.(2022高二上·修武月考)元初的行省在性质上与金朝时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这种变化旨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开发边远地区
C.促进民族融合: D.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A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行省由中央的临时派出机构到固定的地方行政区,掌握很大权力,有利于加强对中央的管理,故答案为A;
行省的设置是为了更好的地方管理,有边远地区设置行省,但材料的主旨的目的不在开发边远地区,排除B;
材料与民族融合无关,排除C;
材料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元朝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这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巨大。
16.(2022高一下·云南月考)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辽、西夏、金的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人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位置位于北宋的东北,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位置位于北宋的西北,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起源于东北,其位置不可能在辽的左边,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应位于南面,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夏位于西北地区,其位置应该靠上,而不是与北宋齐平,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辽宋夏金元的更替,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及辽宋夏金的统治状况进行分析。
17.(2021高二上·辉南月考)法和律自古以来就不同。夏、商、西周直至春秋时期称法律为刑;春秋战国之际,改称法律为法;商鞅变法时进一步改法为律。此后,自秦汉至明清,除宋朝律典称刑统,元朝称通制、条格等外,其它各个朝代基本都称法律为律。古代“刑→法→律”演变趋势的合理解释是(  )
A.反映法律名称的变化 B.表明社会的本质变化
C.体现法律制度的发展 D.说明治国思想的质变
【答案】C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 古代法律由“刑→法→律”的演变,反映了法律效力的加强和使用范围的变化,体现法律制度的发展,故C符合题意;
A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符合材料反映的实质,A不符合题意;
B项古代法律名称的变化无法体现社会的本质变化,B不符合题意;
D项法律体现的治国思想是法治,但是实质是人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解答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从选项入手,逐项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2021高一上·通化期中)“其部长日孛堇,行兵则称日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材料描述的制度存在于(  )
A.辽 B.金 C.宋 D.元
【答案】B
【知识点】辽、西夏、金的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中的“猛安、谋克”并结合已学知识可知,猛安谋克制度,这是女真族的制度,故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猛安谋克制度。解答本题需要紧扣关键信息“猛安、谋克”分析即可。
19.(2021高一上·邯郸期中)表2所示为有关元朝时中央政府为行省提供经费的记载(部分)。表中信息可用于说明(  )
表2
时间 事例
至元七年(1270年)闰十一月 给河西行省(后更名为甘肃行省)钞万锭,以充岁费
至元八年(1271年)四月 给河南行中书省岁用银五十万两
大德元年(1297年)正月 给甘肃行省钞十二万锭 、盐引三万
延祐四年(1317年)六月 给岭北行省经费钞九十万锭
A.中央政府重视发展北方经济 B.行省经费全由中央政府提供
C.行省受到中央政府严密控制 D.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南地区
【答案】C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元朝时中央政府为不同的行省提供所需的日常的经费,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对地方行省的管控,表明元朝行省会受到中央政府严密控制,C项正确;
材料只能表明中央对行省提供经费,无法看出中央政府是否重视发展北方经济,排除A项;
全由中央政府提供的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材料无法表明经济重心是否转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元朝的行省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元朝行省制下行省受中央节制,权力大而不专。
20.(2021·浙江模拟)忽必烈即位后,设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偶或以中书省宰臣挂上“行某处中书省事”的头衔,代表中央出外,临时主持地方上的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事务,因事而设,事毕则罢,治所和辖区都不固定。由此可知,行省(  )
A.始设于忽必烈在位时期 B.形成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C.开始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D.范围与今天省基本相同
【答案】B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忽必烈即位之后就曾经给“中书省宰臣”挂上“行某处中书省事”的头衔,命其临时主持地方事务,说明行省制的形成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B正确;
A错误,忽必烈时期的行省制还没有形成体系,只是一个雏形;
C错误,秦朝郡县制下中央开始垂直管理地方;
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元朝的行省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元朝行省制是一个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2高一下·乾安开学考)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确定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而地方行政体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君主统御地方、强化全国统治的有力手段,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
——刘晓满《近百年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研究综述》
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轴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损益,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 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和西汉初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2) 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制的积极影响?
(3) 据材料三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
【答案】(1)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
(2)关系: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的继承和发展
优点: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后世依然沿用行省的设置(或中国省制的开端)
(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
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1)秦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汉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国并行制。
(2)关系:根据材料“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可知,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的继承和发展。“优点”:根据材料“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轴结合”可知,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积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后世依然沿用行省的设置(或中国省制的开端)。
(3)理解:根据材料“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行政制度终维护中央集权。主要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故答案为:(1)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
(2)关系: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的继承和发展。
优点: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后世依然沿用行省的设置(或中国省制的开端)
(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
主要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结合,准确作答的能力。此类材料解析题在解题时要注意紧扣试题设问去阅读理解材料,然后获取材料中利于解题的有效信息并联系相关史实说明和分析问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审题,并把握解题思路,作答时特别需要注意语言表述的规范性。
22.(2021高一上·尖山期末)北京,是我们伟大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延续发展。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图示)
图1 金 南宋 西夏对峙图 图2 元朝形势图
(1)结合所学,说一说远古时期在今天的北京附近有哪些著名古人类?这些古人类过着怎样的生活?
(2)北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呼,指出材料图1、图2中的“1和2”所标识的地点在当时各自名称是什么(顺序不能颠倒)?图1中金在治理国家时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了本民族的管理系统,请指出该管理系统的名称?并简要说明其内容?
(3)材料中图2所示朝代,在管理地方上,采取了怎样的制度?这一制度的推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北京人(或山顶洞人)。
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2)名称: 燕京 大都(顺序不能颠倒)。
制度:“猛安谋克制”。 闲时耕作,战时出征。
(3)制度:行省制度。
影响:①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②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③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辽、西夏、金的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遗址和山顶洞人遗址在北京周口店发现,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它们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2)地点名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在金国时称为燕京,在元朝时称为大都,所以1是燕京,2是大都。名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金在治理国家时保持着本民族的管理系统,这一体系称为猛安谋克制。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猛安谋克制的基本内容是,凡女真民户,每三百户编为一谋克,十谋克编为一猛安;闲时耕作,战时出征。
(3)制度:根据图2中“元”“辽阳行省”“岭北行省”等信息可知,图2反映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等方面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
(1)北京人(或山顶洞人)。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2)名称:燕京、大都(顺序不能颠倒)。
制度:“猛安谋克制”。闲时耕作,战时出征。
(3)制度:行省制度。
影响:①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②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③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文明、金朝的统治、元朝的统一与行省制度,第一问,需根据中国早期人类的生活进行分析归纳;第二问,需根据图片信息及金朝、元朝的统治状况进行分析归纳;第三问,需根据图片信息及元朝行省制的主要内容、历史影响进行分析归纳。
23.(2022高一下·成都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驿站是元代官办的交通设施。管理驿站的中央机构,原来是诸站都统领使司,后来改名为通政院。 各驿站设置提领、副使、百户等站官,管领站务。按照官方的统计,在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地区和河南、辽阳、江浙、江西、湖广、陕西、四川、云南、甘肃行省共设置了 1400 处驿站,通往岭北行省的三条主要站道共设置驿站 119 处,宣政院管辖的吐蕃地区设置了 27 处驿站。驿站为官方 来往人员提供交通工具、休息场所和饮食服务,“于是四方往来之使,止则有馆舍,顿则有供帐,饥 渴则有饮食,而梯航毕达,海宇会同”交通有陆路和水路,驿站因此分为陆站和水站两大类,无论是
陆站还是水站,都有专门的“站舍”,或者称为“馆舍”,为来往人员提供住处,并设有“厩舍”或船坞。
——摘编自史卫民《中国大通史·元(下册)》
(1)根据材料,概括元朝驿站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驿站的影响。
【答案】(1)特点:组织严密,管理完备;分布广泛,规模庞大;往来方便,传递信息迅速;陆 站与水站相互配合。
(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巩固了国家政权; 四通八达的驿道,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驿站设施完善,为公 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融。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管理驿站的中央机构……后来改名为通政院。各驿站设置提领、副使、百户等站官,管领站务”得出组织严密,管理完备;根据“在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地区和河南、辽阳……1400处驿站”得出分布广泛,规模庞大;根据“驿站为官方来往人员提供交通工具、休息场所和饮食服务”得出往来方便,传递信息迅速;根据“驿站因此分为陆站和水站两大类”得出陆站与水站相互配合。
(2)影响:根据“驿站是元代官办的交通设施”“驿站为官方来往人员提供交通工具、休息场所和饮食服务”,概括得出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巩固了国家政权;根据材料,还可从驿道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融等角度分析总结。
【点评】第一问考查元朝驿站制度的特点,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元朝驿站的特点有组织严密,管理完备;分布广泛,规模庞大;往来方便,传递信息迅速;陆站与水站相互配合。第二问考查元朝驿站制度的影响,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巩固了国家政权; 四通八达的驿道,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4.(2021高三上·广东开学考)[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郑樵(1104-1162)早年曾立志“欲读古今之书,欲通百家之学,欲讨六艺之文而为羽翼,如此一生则无遗恨”。由于北方金兵在攻破北宋京都时抢走了宋朝廷的三馆四库图书,所以郑樵决心以布衣学者的身份,在夹漈山为南宋朝廷著一部集天下书为一书的大通史。经过数年的艰苦劳动,初步写出了这部长达200卷、600多万字的史学巨著《通志》初稿。他认为“农圃人”只能认识田野里的植物,但不明诗书之旨;“儒生”通诗书之旨,却是不认识田野里的东西,因此两者必须结合起来。在治学上,郑樵主张要有独断之学的精神,不能只是一味因袭前人的说法而毫无创新。郑樵的史学思想多数通过史学批评表述出来。《总序》开篇说:“百川异趋,必会于海,然后九洲无浸淫之患;万国殊途,必通诸夏,然后八荒无壅滞之忧。会通之义大矣哉。”郑樵的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学术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说自己的批评是为了“开学者见识之门户”,是要打破当时学术界中“经既苟且,史又荒唐”的局面。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促成郑樵学术成就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郑樵的学术贡献。
【答案】(1)宋金对峙,政局动荡;儒家知识分子的民族国家观;知识积累深厚;勤奋向学。
(2)完成史学巨著《通志》;主张把书本知识学习和实际观察结合起来;主张要有独断之学的精神,治学上要有创新;通过史学批评表述史学思想;会通思想在史学上有重要影响。
【知识点】辽、西夏、金的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
【解析】【分析】(1)据材料“由于北方金兵在攻破北宋京都时抢走了宋朝廷的三馆四库图书”得出宋金对峙,政局动荡;据材料“所以郑樵决心以布衣学者的身份,在夹漈山为南宋朝廷著一部集天下书为一书的大通史”得出儒家知识分子的民族国家观;个人因素:据材料“经过数年的艰苦劳动……600多万字的史学巨著《通志》初稿”得出知识积累深厚:据材料“欲读古今之书……如此一生则无遗恨”得出勤奋向学。(2)据材料“初步写出了这部长达200卷、600多万字的史学巨著《通志》初稿”得出完成史学巨著《通志》:据材料“他认为‘农圃人’只能认识田野里的植物……因此两者必须结合起来”得出主张把书本知识学习和实际观察结合起来;据材料“郑樵主张要有独断之学的精神,不能只是一味因袭前人的说法而毫无创新”得出主张要有独断之学的精神,治学上要有创新;据材料“郑樵的史学思想多数通过史学批评表述出来”得出通过史学批评表述史学思想:据材料“百川异趋,必会于海……会通之义大矣哉”得出会通思想在史学上有重要影响。
故答案为:(1) 宋金对峙,政局动荡;儒家知识分子的民族国家观;知识积累深厚;勤奋向学。
(2) 完成史学巨著《通志》;主张把书本知识学习和实际观察结合起来;主张要有独断之学的精神,治学上要有创新;通过史学批评表述史学思想;会通思想在史学上有重要影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第一小问要结合材料中历史人物的史学成就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材料中历史人物的贡献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25.(2021高二下·长春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征主要有如下表现:(1)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基本形成,并且经历了多次社会动荡的历史考验而愈益完备。以丞相为统领的中央王朝百官公卿制度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管理形式逐渐完善。选官制度的进步,满足了行政体制的人才需求,也促进了社会不同等级的流动。……(3)秦文化、楚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区域文化因子,在秦汉时期经长期融汇,形成了具有统一风貌的汉文化。儒学正统地位的建立和巩固,国家教育体制的逐步健全,成为适应专制主义政治需要的文化建设成就的重要标志。经历这一时期,以“汉”为标志的民族文化共同体已经初步形成。正是因为秦汉时期历史文化贡献的丰富,使得“秦”和“汉”,“秦人”和“汉人”,都长期成为代表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公认的文化符号。
——摘编自王子今《秦汉史》
材料二: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两个朝代在国家治理上的主要异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秦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答案】(1)相同:秦、汉两个朝代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两个朝代都建立起选官、官员考核制度和监察制度。
不同:秦代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代主要实行察举制;秦代以法治国,汉代儒法并施;汉代地方行政制度还包括王国和侯国。
(2)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
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
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3)规律: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
趋势: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1)相同:根据材料“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基本形成”、“以丞相为统领的中央王朝百官公卿制度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管理形式逐渐完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秦、汉两个朝代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根据材料“选官制度的进步,满足了行政体制的人才需求,也促进了社会不同等级的流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两个朝代都建立起选官、官员考核制度和监察制度。不同: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秦代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代主要实行察举制;结合秦汉时期统治思想与策略不同可得出秦代以法治国,汉代儒法并施;汉代地方行政制度还包括王国和侯国。
(2)唐朝:根据材料“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得出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根据材料“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得出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宋朝:根据材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元朝:根据材料“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等。
(3)规律: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概括得出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趋势:综合以上所述可得出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故答案为:(1)相同:秦、汉两个朝代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两个朝代都建立起选官、官员考核制度和监察制度。
不同:秦代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代主要实行察举制;秦代以法治国,汉代儒法并施;汉代地方行政制度还包括王国和侯国。
(2)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
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
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3)规律: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
趋势: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汉政治制度、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第一问,需根据材料“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基本形成”、“以丞相为统领的中央王朝百官公卿制度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管理形式逐渐完善”、“选官制度的进步,满足了行政体制的人才需求,也促进了社会不同等级的流动”及秦汉的政治制度进行分析归纳;第二问,需根据材料“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及唐、宋、元的地方行政制度进行分析归纳;第三问,需根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演变趋势进行分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2022-2023学年必修(上)历史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1高一上·南充月考)《元史·地理志》记载:“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为了有效管辖这些地区,元朝采取的措施是(  )
A.推行郡县制度 B.设置中书省
C.实行监察制度 D.实行行省制度
2.(2020高一上·海原期末)省是我国的一级地方行政组织。行省制度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
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3.(2022·浙江模拟)《元史·地理志》载:“中书省统山东西、河北之地。”这论述的是(  )
A.腹里 B.宣政院 C.土司 D.羁縻府州
4.(2022·茂名一模)元朝统治者在路、府、州、县除了按常规设总管、知府、知州、知县等官职,还在各级政府外另设一官职一达鲁 花赤,代表中央督察地方行政,并规定达鲁花赤只能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这一官职的设置(  )
A.表现了对汉族官僚的防备心态 B.扩大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
C.体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D.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
5.(2021高一下·深圳月考)《契丹官仪》载:“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框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这说明辽政权(  )
A.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B.藩汉因俗而分治
C.实行民族分化的政策 D.迎合汉人并争取其支持
6.据《元典章》记载,从至元三十年开始,御史台和行御史台每年定时派遣监察御史赴各省执行刷卷职权,对各省长官在文书档案处理不及时、文字格式错误或与实际不符的行为处以杖刑、罚奉或者交由御史台处置。元代监察御史刷卷职权的行使旨在(  )
A.完善省级监察制度 B.强化控制地方行政
C.巩固君主专制统治 D.规范文书档案格式
7.(2022高一下·陈仓期末)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信息在风云流转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指示性坐标。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微子受封”、“妇功”、“市井”、“司南”
② 政事堂、越窑、夜市、“士大夫画”
③ “腹里”、木活字、北曲、“赵体”
④ 象郡、“直道”、灵渠、小篆
A.①②④③ B.①④②③ C.③②①④ D.④②①③
8.(2021高一上·弥勒月考)为了便于对“琉球”的管理,元政府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隶属于晋江县。元朝时期的“琉球”即今天的(  )
A.西藏 B.台湾 C.福建 D.广东
9.(2021高一下·长春月考)下表为李治安、钱穆两学者对元代行省制的看法。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  )
学者 观点
李治安 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钱穆 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对无权,权只在中央
A.是中央管理地方的有效手段 B.彻底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首创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模式 D.提高了地方的能动性和自主性
10.(2022·安徽模拟)下表是隋元两代大运河的开凿情况。据此可知,运河的开凿(  )
  开凿时期 河道特征 运河的起止点
隋朝大运河 始建于隋朝大业元 年(605年)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东南河道线路至杭州,东北河道线路至北京,其地理方位成“弓”形。 涿郡——余杭
元代大运河 始建于元朝至元十 八年(1281年) 京杭大运河以大都(北京)为中心,在隋朝大运河路线的基础上截弯取直,弃弓走弦,其地理方位是“弦”形。 大都——杭州
A.巩固了南方经济重心地位
B.促进了中原地区经济重心的形成
C.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
D.体现出农耕文明外向性发展特征
11.(2022·浙江选考)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广大,民族众多,推进了新的民族融合。下列关于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叙述正确的是(  )
A.首次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
B.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C.确定行省之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道、州、县
D.设理藩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12.(2021高一上·洮南期中)元朝历代皇帝经常征召社会上大批有名的汉儒学者进入政治上层,其中还包括最被歧视的南人儒士,但是他们大多进人中央的翰林院、集贤院等无实权的机构。这表明元朝(  )
A.政治管理实现封建化 B.以汉儒学者牵制蒙古官员
C.用高官厚禄笼络汉人 D.表面上积极缓和民族矛盾
13.(2021高二上·定远月考)土司制度是元朝开始在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地方管理制度,其长官土司既是由中央政府任命和分封的地方官,又拥有辖区土地的世装所有权及对附着在土地上的农民的世袭统治权。土司制度的实施(  )
A.吸引了周边国家归顺元朝 B.是对行省制度的灵活运用
C.必然会威胁中央集权制度 D.促进了各民族的和谐共生
14.(2021高三上·黄冈月考)元代,河南江北、湖广两行省的首府设在本行省偏北,距元大都较近交通线上的汴梁路和武昌路。江西、江浙两行省首府的设置也类似。上述行省首府的设置意在(  )
A.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B.实现中书省的直辖
C.促进民族交流交融 D.扩大元帝国的疆域
15.(2022高二上·修武月考)元初的行省在性质上与金朝时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这种变化旨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开发边远地区
C.促进民族融合: D.提高行政效率
16.(2022高一下·云南月考)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17.(2021高二上·辉南月考)法和律自古以来就不同。夏、商、西周直至春秋时期称法律为刑;春秋战国之际,改称法律为法;商鞅变法时进一步改法为律。此后,自秦汉至明清,除宋朝律典称刑统,元朝称通制、条格等外,其它各个朝代基本都称法律为律。古代“刑→法→律”演变趋势的合理解释是(  )
A.反映法律名称的变化 B.表明社会的本质变化
C.体现法律制度的发展 D.说明治国思想的质变
18.(2021高一上·通化期中)“其部长日孛堇,行兵则称日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材料描述的制度存在于(  )
A.辽 B.金 C.宋 D.元
19.(2021高一上·邯郸期中)表2所示为有关元朝时中央政府为行省提供经费的记载(部分)。表中信息可用于说明(  )
表2
时间 事例
至元七年(1270年)闰十一月 给河西行省(后更名为甘肃行省)钞万锭,以充岁费
至元八年(1271年)四月 给河南行中书省岁用银五十万两
大德元年(1297年)正月 给甘肃行省钞十二万锭 、盐引三万
延祐四年(1317年)六月 给岭北行省经费钞九十万锭
A.中央政府重视发展北方经济 B.行省经费全由中央政府提供
C.行省受到中央政府严密控制 D.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南地区
20.(2021·浙江模拟)忽必烈即位后,设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偶或以中书省宰臣挂上“行某处中书省事”的头衔,代表中央出外,临时主持地方上的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事务,因事而设,事毕则罢,治所和辖区都不固定。由此可知,行省(  )
A.始设于忽必烈在位时期 B.形成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C.开始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D.范围与今天省基本相同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2高一下·乾安开学考)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确定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而地方行政体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君主统御地方、强化全国统治的有力手段,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
——刘晓满《近百年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研究综述》
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轴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损益,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 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和西汉初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2) 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制的积极影响?
(3) 据材料三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
22.(2021高一上·尖山期末)北京,是我们伟大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延续发展。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图示)
图1 金 南宋 西夏对峙图 图2 元朝形势图
(1)结合所学,说一说远古时期在今天的北京附近有哪些著名古人类?这些古人类过着怎样的生活?
(2)北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呼,指出材料图1、图2中的“1和2”所标识的地点在当时各自名称是什么(顺序不能颠倒)?图1中金在治理国家时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了本民族的管理系统,请指出该管理系统的名称?并简要说明其内容?
(3)材料中图2所示朝代,在管理地方上,采取了怎样的制度?这一制度的推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3.(2022高一下·成都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驿站是元代官办的交通设施。管理驿站的中央机构,原来是诸站都统领使司,后来改名为通政院。 各驿站设置提领、副使、百户等站官,管领站务。按照官方的统计,在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地区和河南、辽阳、江浙、江西、湖广、陕西、四川、云南、甘肃行省共设置了 1400 处驿站,通往岭北行省的三条主要站道共设置驿站 119 处,宣政院管辖的吐蕃地区设置了 27 处驿站。驿站为官方 来往人员提供交通工具、休息场所和饮食服务,“于是四方往来之使,止则有馆舍,顿则有供帐,饥 渴则有饮食,而梯航毕达,海宇会同”交通有陆路和水路,驿站因此分为陆站和水站两大类,无论是
陆站还是水站,都有专门的“站舍”,或者称为“馆舍”,为来往人员提供住处,并设有“厩舍”或船坞。
——摘编自史卫民《中国大通史·元(下册)》
(1)根据材料,概括元朝驿站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驿站的影响。
24.(2021高三上·广东开学考)[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郑樵(1104-1162)早年曾立志“欲读古今之书,欲通百家之学,欲讨六艺之文而为羽翼,如此一生则无遗恨”。由于北方金兵在攻破北宋京都时抢走了宋朝廷的三馆四库图书,所以郑樵决心以布衣学者的身份,在夹漈山为南宋朝廷著一部集天下书为一书的大通史。经过数年的艰苦劳动,初步写出了这部长达200卷、600多万字的史学巨著《通志》初稿。他认为“农圃人”只能认识田野里的植物,但不明诗书之旨;“儒生”通诗书之旨,却是不认识田野里的东西,因此两者必须结合起来。在治学上,郑樵主张要有独断之学的精神,不能只是一味因袭前人的说法而毫无创新。郑樵的史学思想多数通过史学批评表述出来。《总序》开篇说:“百川异趋,必会于海,然后九洲无浸淫之患;万国殊途,必通诸夏,然后八荒无壅滞之忧。会通之义大矣哉。”郑樵的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学术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说自己的批评是为了“开学者见识之门户”,是要打破当时学术界中“经既苟且,史又荒唐”的局面。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促成郑樵学术成就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郑樵的学术贡献。
25.(2021高二下·长春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征主要有如下表现:(1)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基本形成,并且经历了多次社会动荡的历史考验而愈益完备。以丞相为统领的中央王朝百官公卿制度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管理形式逐渐完善。选官制度的进步,满足了行政体制的人才需求,也促进了社会不同等级的流动。……(3)秦文化、楚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区域文化因子,在秦汉时期经长期融汇,形成了具有统一风貌的汉文化。儒学正统地位的建立和巩固,国家教育体制的逐步健全,成为适应专制主义政治需要的文化建设成就的重要标志。经历这一时期,以“汉”为标志的民族文化共同体已经初步形成。正是因为秦汉时期历史文化贡献的丰富,使得“秦”和“汉”,“秦人”和“汉人”,都长期成为代表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公认的文化符号。
——摘编自王子今《秦汉史》
材料二: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两个朝代在国家治理上的主要异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秦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疆域辽阔,为了进行有效管理,实行行省制,D正确;
A错误,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B错误,中书省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不是管理地方的措施;
C错误,材料考查的是地方行政制度,不是监察制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元朝的行省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元朝实行行省制,行省权力大而不专,加强了中央集权。
2.【答案】C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A项秦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主要实行郡县制;
B项唐朝在地方行政体制上主要是路、州、县;
D项明朝主要承接元朝的制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元代的行省制,解答本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代设立的行省制,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
3.【答案】A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书省统山东西、河北之地”,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中书省直辖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称为“腹里”,其余各地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管理,A项正确;
宣政院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地区的军政事务,排除B项;
土司是中国封建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管理机构,通常是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头目任职,排除C项;
羁縻府州是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带有自治性质地方行政机构,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元代行省制,解答本题根据“中书省统山东西、河北之地”结合”腹里“概念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答案】C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据题意可知,元朝政府在正常的官员设置之外还设置了只有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的代表中央督查地方行政的官职,这是加强了对地方行政的管理和控制C项正确.
这一设置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非是对汉族官僚的防备,排除A项.
这一设置是加强了对地方的督查,并没有扩大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同时也不利于民族间的交流融合,排除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元代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解答本题根据元朝政府在正常的官员设置之外还设置了只有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的代表中央督查地方行政的官职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5.【答案】B
【知识点】辽、西夏、金的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
【解析】【分析】材料是对辽朝南北面官制度的描述,体现的是因俗而治的特征,B正确;
AC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辽代政治,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辽代南北面官制及特征,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6.【答案】B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据题目可知,从至元三十年开始,中央御史台和行御史台每年均会派出监察御史赴地方各省行使刷卷职权,并对地方在文书档案不规范、处理不及时等问题进行严厉惩处或交由御史台处置,这些政治行为说明中央政府通过刷卷职权强化对地方行政事务的干涉,强化对地方的行政控制权力,因此本题选择B项;
完善省级监察制度无法体现题目的主旨和根本目的,因此A项错误;
题目侧重于中央集权的强化,因此C项错误;
规范文书档案属于表象,因此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考生可结合材料“御史台和行御史台每年定时派遣监察御史赴各省执行刷卷职权,对各省长官在文书档案处理不及时、文字格式错误或与实际不符的行为处以杖刑、罚奉或者交由御史台处置”进行分析。
7.【答案】B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微子受封”、“妇功”、“市井”、“司南”是西周时期的特征,政事堂、越窑、夜市、“士大夫画”是唐朝的特点,“腹里”、木活字、北曲、“赵体”是元朝的特征,象郡、“直道”、灵渠、小篆是秦朝的特点。故B正确;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周、秦、唐、元的时代特征来分析。考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8.【答案】B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政府在澎湖设立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琉球”是今天的台湾,B项错误;
A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的地方管理制度,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元朝管理台湾的措施,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9.【答案】A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由表格信息可知,李治安、钱穆都强调了元代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由此可知,元代行省是中央管理地方的有效手段,故A正确;
B项,“彻底解决了”,说法绝对,故B错误;
C项,郡县制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模式的首创,故C错误;
D项,材料不是强调地方的能动性和自主性,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结合,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注意扣住材料中李治安、钱穆的观点,同时结合所学元代行省制的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0.【答案】C
【知识点】隋朝的兴亡;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隋朝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元朝弃洛阳,直取北京连至杭州,体现两朝都城政治中心的变化,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成为经济重心是在宋代后,与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时间不符,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由中原地区转移至南方,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耕文明具有内向的特征,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隋唐大运河的开通,解答本题需根据题干所给材料中“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京杭大运河以大都(北京)为中心”及隋唐大运河开通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11.【答案】B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元朝的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
【解析】【分析】由所学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知,元朝统一西南后,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推行土司制度,当时,元王朝先后授予各族首领以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长官等官职,又在各族聚居的路、府、州、县设文士官土史等等。但由于元朝统一西南的时间比较短促等原因,土司制度只是初具规模,明王朝没有中断元朝对西南的统一,把士司制度发展到完备的境地,而清代基本上沿裴明代的制度,故B项正确;
枢密院,最开始建立于唐朝,在五代至元朝时期,是朝廷最高权力的军事机构。宋朝时,遵循唐、五代的旧制,置枢密院,主要负责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等,故A项表述错误;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因此C项错误;
元朝设立宣政院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理藩院是清朝政府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考查了考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12.【答案】D
【知识点】元朝的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
【解析】【分析】A.材料没有体现出封建化的特点,排除;
C.材料没有体现出,儒家知识分子进入政治上层,对蒙古官员起到牵制作用,这些汉族官员大多没有实权,排除;
B.用高官厚禄笼络汉人只看到第一层面的意思,没有反映出材料中这些汉族官员职位很高而没有实权的特点,排除;
D.从材料可以看出,皇帝征召汉人进入中央机构,而且官位很高,但是没有实权,说明原政府想法和与汉族人之间的矛盾,但是只是停留在表面上,不敢真正的将国家统治实际权力交于汉人.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朝政治制度,要求学生街和元朝政权的特点和政治制度设置的内容来分析材料.元朝是少数民族政权,要维护蒙古族的统治地位,就必须要实行民族等级制度,但要巩固自己的在全国的统治,又必须要团结汉族,所以蒙古政权运用蒙古贵族掌握国家实际权力,但表面上笼络汉族地主,缓和与汉民族之间的矛盾.
13.【答案】C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其长官土司既是由中央政府任命和分封的地方官,又拥有辖区土地的世袭所有权及对附着在土地上的农民的世袭统治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司制度易形成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制度,故C正确,排除D。
土司制度是针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排除A。
土司实行世袭制度,行省官员不世袭,排除B。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元代土司制度,解答本题需理清元代土司制度的实行及发展演变史实,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14.【答案】A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河南江北、湖广两行省的首府设在本行省偏北,距元大都较近交通线上的汴梁路和武昌路”体现的是河南江北、湖广两行省的首府设置在距离元大都较近的交通要道,这主要是为了强化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南江北、湖广两行省并不受中书省直辖,B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与民族融合及扩大元帝国疆域的说法无关,C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朝行省制,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并元朝行省制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15.【答案】A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行省由中央的临时派出机构到固定的地方行政区,掌握很大权力,有利于加强对中央的管理,故答案为A;
行省的设置是为了更好的地方管理,有边远地区设置行省,但材料的主旨的目的不在开发边远地区,排除B;
材料与民族融合无关,排除C;
材料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元朝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这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巨大。
16.【答案】C
【知识点】辽、西夏、金的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人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位置位于北宋的东北,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位置位于北宋的西北,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起源于东北,其位置不可能在辽的左边,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应位于南面,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夏位于西北地区,其位置应该靠上,而不是与北宋齐平,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辽宋夏金元的更替,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及辽宋夏金的统治状况进行分析。
17.【答案】C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 古代法律由“刑→法→律”的演变,反映了法律效力的加强和使用范围的变化,体现法律制度的发展,故C符合题意;
A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符合材料反映的实质,A不符合题意;
B项古代法律名称的变化无法体现社会的本质变化,B不符合题意;
D项法律体现的治国思想是法治,但是实质是人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解答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从选项入手,逐项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答案】B
【知识点】辽、西夏、金的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中的“猛安、谋克”并结合已学知识可知,猛安谋克制度,这是女真族的制度,故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猛安谋克制度。解答本题需要紧扣关键信息“猛安、谋克”分析即可。
19.【答案】C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元朝时中央政府为不同的行省提供所需的日常的经费,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对地方行省的管控,表明元朝行省会受到中央政府严密控制,C项正确;
材料只能表明中央对行省提供经费,无法看出中央政府是否重视发展北方经济,排除A项;
全由中央政府提供的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材料无法表明经济重心是否转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元朝的行省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元朝行省制下行省受中央节制,权力大而不专。
20.【答案】B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忽必烈即位之后就曾经给“中书省宰臣”挂上“行某处中书省事”的头衔,命其临时主持地方事务,说明行省制的形成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B正确;
A错误,忽必烈时期的行省制还没有形成体系,只是一个雏形;
C错误,秦朝郡县制下中央开始垂直管理地方;
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元朝的行省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元朝行省制是一个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21.【答案】(1)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
(2)关系: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的继承和发展
优点: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后世依然沿用行省的设置(或中国省制的开端)
(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
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1)秦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汉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国并行制。
(2)关系:根据材料“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可知,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的继承和发展。“优点”:根据材料“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轴结合”可知,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积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后世依然沿用行省的设置(或中国省制的开端)。
(3)理解:根据材料“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行政制度终维护中央集权。主要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故答案为:(1)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
(2)关系: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的继承和发展。
优点: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后世依然沿用行省的设置(或中国省制的开端)
(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
主要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结合,准确作答的能力。此类材料解析题在解题时要注意紧扣试题设问去阅读理解材料,然后获取材料中利于解题的有效信息并联系相关史实说明和分析问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审题,并把握解题思路,作答时特别需要注意语言表述的规范性。
22.【答案】(1)北京人(或山顶洞人)。
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2)名称: 燕京 大都(顺序不能颠倒)。
制度:“猛安谋克制”。 闲时耕作,战时出征。
(3)制度:行省制度。
影响:①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②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③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辽、西夏、金的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遗址和山顶洞人遗址在北京周口店发现,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它们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2)地点名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在金国时称为燕京,在元朝时称为大都,所以1是燕京,2是大都。名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金在治理国家时保持着本民族的管理系统,这一体系称为猛安谋克制。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猛安谋克制的基本内容是,凡女真民户,每三百户编为一谋克,十谋克编为一猛安;闲时耕作,战时出征。
(3)制度:根据图2中“元”“辽阳行省”“岭北行省”等信息可知,图2反映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等方面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
(1)北京人(或山顶洞人)。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2)名称:燕京、大都(顺序不能颠倒)。
制度:“猛安谋克制”。闲时耕作,战时出征。
(3)制度:行省制度。
影响:①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②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③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文明、金朝的统治、元朝的统一与行省制度,第一问,需根据中国早期人类的生活进行分析归纳;第二问,需根据图片信息及金朝、元朝的统治状况进行分析归纳;第三问,需根据图片信息及元朝行省制的主要内容、历史影响进行分析归纳。
23.【答案】(1)特点:组织严密,管理完备;分布广泛,规模庞大;往来方便,传递信息迅速;陆 站与水站相互配合。
(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巩固了国家政权; 四通八达的驿道,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驿站设施完善,为公 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融。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管理驿站的中央机构……后来改名为通政院。各驿站设置提领、副使、百户等站官,管领站务”得出组织严密,管理完备;根据“在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地区和河南、辽阳……1400处驿站”得出分布广泛,规模庞大;根据“驿站为官方来往人员提供交通工具、休息场所和饮食服务”得出往来方便,传递信息迅速;根据“驿站因此分为陆站和水站两大类”得出陆站与水站相互配合。
(2)影响:根据“驿站是元代官办的交通设施”“驿站为官方来往人员提供交通工具、休息场所和饮食服务”,概括得出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巩固了国家政权;根据材料,还可从驿道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融等角度分析总结。
【点评】第一问考查元朝驿站制度的特点,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元朝驿站的特点有组织严密,管理完备;分布广泛,规模庞大;往来方便,传递信息迅速;陆站与水站相互配合。第二问考查元朝驿站制度的影响,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巩固了国家政权; 四通八达的驿道,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4.【答案】(1)宋金对峙,政局动荡;儒家知识分子的民族国家观;知识积累深厚;勤奋向学。
(2)完成史学巨著《通志》;主张把书本知识学习和实际观察结合起来;主张要有独断之学的精神,治学上要有创新;通过史学批评表述史学思想;会通思想在史学上有重要影响。
【知识点】辽、西夏、金的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
【解析】【分析】(1)据材料“由于北方金兵在攻破北宋京都时抢走了宋朝廷的三馆四库图书”得出宋金对峙,政局动荡;据材料“所以郑樵决心以布衣学者的身份,在夹漈山为南宋朝廷著一部集天下书为一书的大通史”得出儒家知识分子的民族国家观;个人因素:据材料“经过数年的艰苦劳动……600多万字的史学巨著《通志》初稿”得出知识积累深厚:据材料“欲读古今之书……如此一生则无遗恨”得出勤奋向学。(2)据材料“初步写出了这部长达200卷、600多万字的史学巨著《通志》初稿”得出完成史学巨著《通志》:据材料“他认为‘农圃人’只能认识田野里的植物……因此两者必须结合起来”得出主张把书本知识学习和实际观察结合起来;据材料“郑樵主张要有独断之学的精神,不能只是一味因袭前人的说法而毫无创新”得出主张要有独断之学的精神,治学上要有创新;据材料“郑樵的史学思想多数通过史学批评表述出来”得出通过史学批评表述史学思想:据材料“百川异趋,必会于海……会通之义大矣哉”得出会通思想在史学上有重要影响。
故答案为:(1) 宋金对峙,政局动荡;儒家知识分子的民族国家观;知识积累深厚;勤奋向学。
(2) 完成史学巨著《通志》;主张把书本知识学习和实际观察结合起来;主张要有独断之学的精神,治学上要有创新;通过史学批评表述史学思想;会通思想在史学上有重要影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第一小问要结合材料中历史人物的史学成就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材料中历史人物的贡献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25.【答案】(1)相同:秦、汉两个朝代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两个朝代都建立起选官、官员考核制度和监察制度。
不同:秦代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代主要实行察举制;秦代以法治国,汉代儒法并施;汉代地方行政制度还包括王国和侯国。
(2)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
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
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3)规律: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
趋势: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1)相同:根据材料“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基本形成”、“以丞相为统领的中央王朝百官公卿制度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管理形式逐渐完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秦、汉两个朝代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根据材料“选官制度的进步,满足了行政体制的人才需求,也促进了社会不同等级的流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两个朝代都建立起选官、官员考核制度和监察制度。不同: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秦代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代主要实行察举制;结合秦汉时期统治思想与策略不同可得出秦代以法治国,汉代儒法并施;汉代地方行政制度还包括王国和侯国。
(2)唐朝:根据材料“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得出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根据材料“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得出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宋朝:根据材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元朝:根据材料“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等。
(3)规律: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概括得出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趋势:综合以上所述可得出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故答案为:(1)相同:秦、汉两个朝代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两个朝代都建立起选官、官员考核制度和监察制度。
不同:秦代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代主要实行察举制;秦代以法治国,汉代儒法并施;汉代地方行政制度还包括王国和侯国。
(2)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
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
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3)规律: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
趋势: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汉政治制度、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第一问,需根据材料“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基本形成”、“以丞相为统领的中央王朝百官公卿制度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管理形式逐渐完善”、“选官制度的进步,满足了行政体制的人才需求,也促进了社会不同等级的流动”及秦汉的政治制度进行分析归纳;第二问,需根据材料“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及唐、宋、元的地方行政制度进行分析归纳;第三问,需根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演变趋势进行分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