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必修(上)历史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2-2023学年必修(上)历史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0.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30 16:45:23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2022-2023学年必修(上)历史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高一下·临潼月考)读下表,影响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
年代地域 西汉元始二年 晋太康元年 唐天宝元年 宋元丰三年
北方 965 149 493 459
南方 111 65 257 830
A.朝代时间长短 B.王朝力量强弱
C.疆域面积大小 D.经济格局变化
2.(2020高一上·农安期末)目前,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等电子支付方式盛行,有人甚至预计纸币将退出历史舞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  )
A.商朝 B.隋唐 C.两宋 D.金元
3.(2021高一上·弥勒月考)宋朝时农业发展的成就突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稻麦复种制在南方相当普遍
B.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棉花在内地开始种植
D.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
4.(2021高一上·山东月考)据下表可推断,宋朝(  )
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
年代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稻末年(997年) 2408.1 1567.3 60: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72
A.财政困难始终存在 B.人地矛盾异常尖锐
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赋税制度脱离实际
5.(2022高二下·玉林期末)杨联陛在《中国制度史研究》中说:“唐朝时,集市在中午以200下鼓声而告开张,在日落前七刻钟以300下铜锣声而告结束。这个规矩从9世纪逐渐松弛下来了,到12世纪时,大城市的商业活动从一大清早持续到夜是很常见的。”这反映了(  )
A.唐朝出现了集市经济 B.唐宋之间发生经济变革
C.宋元新经济因素成长 D.明清商业经济繁荣发展
6.(2022·湖北)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  )
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 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
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 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
7.(2022高一下·临潼月考)宋代时“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解送”;到明代,仅盐商子弟考取进士者就有180余人,成为举人者有340余人。这一现象说明(  )
A.四民等级观念在宋代以后趋于消失
B.抑商政策在宋明时期出现一定松动
C.“贱商令”抑制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D.古代在科举领域不存在抑商的现象
8.(2021高一下·深圳月考)与隋唐相比,宋代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为(  )
①国家对社会成员控制相对松弛 ②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③重视家族出身的门第观念淡薄 ④社会形成崇佛抑道之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2022高一下·达州期末)景德窑烧造的瓷器,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宋真宗命进御瓷,瓷底书“景德年制”四字,由此判断此窑的性质是(  )
A.民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私营手工业
10.(2021高三上·重庆月考)据微博考试研究所《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请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教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宋代此举(  )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C.健全了地方行政机构 D.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
11.(2021高二下·哈尔滨期末)历史学者谢元鲁指出:唐代的经济制度重平等轻效率,宋代则不然,在经济领域对效率的注重逐渐取代了对平等的注重。宋代经济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为(  )
A.坊市界限的打破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海外贸易的发展 D.土地产权的转换
12.(2022高三上·双鸭山开学考)北宋时期,庄园经济瓦解、商品经济发达等一系列结构性的社会变革,使得所有的人,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地位,贫者可致富,富者也可能一夜之间沦为贫民。如“常州无锡县村民陈承信,本以贩豕为业,后极富”。这反映了宋代(  )
A.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B.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C.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D.理学思想主导地位确立
13.(2022高一上·元氏月考)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战国至秦朝时期货币
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国家统一的推动
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商品交易的需要
14.(2022高二下·河池期末)唐代洞庭湖区域“荒田甚多”,湖区开发仅仅是局部屯田。到北宋时期,洞庭湖区出现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沼泽地被开发利用,“岁岁作桑田”。由此可见,与唐代相比,宋代(  )
A.耕地开发更充分 B.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C.区域经济不平衡 D.农作物商品化倾向加强
15.(2021高二上·绵阳月考)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对现实生活的艰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教壁画。这种变化说明了(  )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中外文化的交融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16.(2021高二上·古浪开学考)据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东京梦华录》记载:“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连续不断的状态)如此。”据此可知,东京的商业活动(  )
A.突破城乡差异 B.不受官府控制
C.打破时间限制 D.对外交往密切
17.(2022高一下·扬州开学考)读下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榷场主要设置在政权的交界处 ②榷场由民间设置并自由进行贸易
③榷场位置变化与政权变动有关 ④榷场有利于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2021高三上·广东开学考)唐朝时期出现的飞钱开创了我国最早的汇兑业务;宋代“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 谓之‘交子’,以便贸易”“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由此可知(  )
A.唐宋时期信用关系有一定发展 B.唐代飞钱是中国最早的纸币
C.宋代四川地区商品经济最发达 D.唐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19.(2021·南京、盐城模拟)2020年,江苏如东考古发现长江下游罕见的唐宋寺庙遗存,填补了中国南方唐宋寺庙文化资料的空白。发掘清理出的文化遗迹和文物又佐证了日本高僧圆仁写下的《人唐求法巡礼行记》,与张家港黄泗浦鉴真东渡点、上海青龙镇圆载归国点、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等遗产点,共同构成了江苏乃至中国海外贸易航线遗产群。此次考古发现(  )
A.证实了南方地区是当时佛教文化中心
B.扩充了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资料
C.为中日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D.必须与历史文献印证才可证实真实性
20.(2021高三上·丹东期中)两宋时期,官僚富豪之家服役的“人力”和“女使”,与主人形成雇佣关系,仅在契约有效期内与主人维持主仆名分。他们享有独立的人格权和去留的决定权,法律禁止强雇人或强质人为奴婢,严禁主家以私刑惩治奴婢。这表明当时 (  )
A.新的生产关系形成 B.豪强大族势力衰落
C.法律维护奴婢权益 D.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1高二下·双鸭山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土地买卖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所有买卖土地的行为,都需要经过向所属官府提出申请,年底解除其权利义务关系。如果没有文牒便进行买卖,将没收交易所付金额,将土地还给原主。唐朝土地买卖只有到了“年终”才能“彼此除附”,这里的原因在于,唐朝政府推行均田制,收授土地始于每年十月,毕于十二月。而买卖土地亦是到年底才能实现权力义务的真正转移,与官府收授土地的时间一致。买入的田产不得超过永业、口分田的受田规格,年终“除附”便于官府统计每年每户所占土地是否超出律令限制。
——摘编自马艳婷《从土地流转看唐朝土地制度及其出路》
材料二 宋代的土地私有化程度不断提高,奉行“不抑兼并、不立田制”的土地政策。在宋代,民间土地.可以随意买卖,人民是土地的主人。土地作为交易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并且政府颁布了很多关于土地买卖的法令,并对土地所有权的保护做出了特别的规定。如借助“输钱印契(向政府购买正规的土地交易文书)”确认对土地所有权的保护,规定禁止土地侵权的行为,对侵犯土地权利的行为进行处罚。
——摘编自侯加永《宋代的土地流转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土地政策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土地政策变化的影响。
22.(2020高二上·银川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规定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用武人。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萘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三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地方官制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地方官制对北宋王朝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结合所学找出支持该观点的史实。
23.(2022·济南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至宋诗人的现代地域分布情况
  省份 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五代 北宋 南宋
北方 河南 52 68 76 46 21 306 55
陕西 46 61 76 49 14 50 5
河北 47 32 52 26 28 83 6
山西 31 29 44 30 6 64 8
山东 16 12 11 19 8 156 25
甘肃 7 8 11 13 3 16 3
北京 0 0 0 0 3 0 0
辽宁 1 1 1 0 0 0 0
天津 0 0 0 0 0 4 0
新疆 0 3 0 0 0 0 0
宁夏 0 0 1 0 0 2 0
小计 200 214 272 183 80 684 102
南方 江苏 24 37 42 32 32 329 206
浙江 19 15 41 54 34 514 923
福建 0 4 12 40 35 529 538
江西 2 3 13 30 28 330 473
四川 4 6 17 16 23 261 183
安徽 6 8 8 18 16 139 122
湖北 9 12 8 13 1 57 22
湖南 1 1 4 12 17 67 62
广东 3 4 3 9 11 54 51
广西 0 o 0 4 4 17 5
上海 0 0 0 0 0 7 11
云南 0 0 0 1 1 0 0
贵州 0 0 0 0 0 0 1
海南 0 o 0 0 0 1 1
重庆 0 0 0 0 0 3 2
小计 68 9o 148 229 202 2308 2600
——据王兆鹏(唐宋诗歌版图的空间分布与位移)整理
综合表4中的信息,概括唐至宋诗人的空间分布变化并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24.(2021高二下·湖北月考)图1、图2分别是我国唐代和宋代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1
图2
(1)分别提取图1、图2的经济信息,指出唐代和宋代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唐宋时期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
25.(2021·射洪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防洪记载较多,除黄河下游大量修防外,海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出现了堤防。将堤防按险要程度分为两类六等,冬春时备料修缮,调丁夫常达10万以上。宋代对黄河水文特征已有较多认识,将季节性涨水分为10期,根据经验可以预估汛水的到来。王安石提出新开浚手段,曾对黄、汴等河试行机械疏浚。有“铁龙爪扬泥车法”及“波川耙”等。北宋防洪议论很多,主张两河不能并行,迁城邑以避之,东西迁徙不要以人力干涉等,只能“因其所向宽立堤防,约拦水势,使不致大段漫流”等。北宋河防技术已有相当水平。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曾编河防书292卷,已失传。
——摘编自 毛振培、谭徐明《中国古代防洪工程技术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一直把防洪当作安民兴邦的大事。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防汛组织机构,编制了各大江河流域综合规划、防洪规划和必要的补充修订规划。加固新建堤防海塘27余万千米,大中小型水库8.5万余座,大中型水闸3500多座,重点整治了河道,开辟行蓄洪区98处,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9万平方公里;建立了报汛站8600多个,水文自动测报系统200多处;运用计算机、气象卫星等高科技手段预报洪水。制定和颁布了《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和《防汛条例》等法律法规。成功地抗御了长江1954年、松花江1957年、黄河1958年、海河1963年、淮河1991年、珠江1994年、长江1998年、松花江1998年等20多次大洪水,累计减少经济损失1.5万亿元以上。
——摘编自 程晓陶《新中国防洪体系建设7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河防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宋代相比,新中国洪水防治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权力与灾害应对”的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从西汉到宋代,我国北方户数整体上不断减少,南方户数整体上呈不断增 长趋势,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D 项正确;
材料中南北户数的变化与朝代时间长短、王朝力量强弱及疆域面积大小均无直接关系,排除A、B、C、三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经济重心的南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唐宋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2.【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时期的交子,因此C正确;AB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 进行分析即可。北宋时期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3.【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注意题干时间“宋朝”,结合所学可知,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B项错误,符合题意;
ACD三项均符合宋朝农业发展的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农业发展的表现,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宋朝”,结合宋朝农业发展的表现解答,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4.【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据“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可知,宋朝非农业税的比重逐渐上升,而非农业税的主要来源是商业,这说明宋朝商品经济繁荣发展,故选C项;
材料强调宋朝赋税结构的变化,未能看出整个财政的困境,排除A项;
人地矛盾指的是人口急剧增长,而土地增长速度明显慢于人口的增长,人均占有土地少的情况。而材料主要涉及农业税、非农业税的内容,排除B项;
材料主要涉及宋朝赋税结构,并未提及赋税制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朝赋税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宋朝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商业税成为国家重要税种。
5.【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历史上,唐宋之间发生了重大经济变革,宋朝商业打破了时间限制,材料中的信息即反映了这种情形,故选B项。
集市经济早在唐朝之前就已存在,A项错误;
12世纪处于宋朝统治时期,元、明、清都与材科时间不符,排除C、D两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宋代的商业经济,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宋朝商业打破了时间限制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6.【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解析】【分析】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突出张姓的地位,北宋的建立者是赵匡胤,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突出赵姓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者排序不同体现了门第观念的影响,故D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时代的变迁,而不是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故A项排除;
宋朝建立者姓赵,也属于武将出身,材料不能体现崇文抑武政策的影响,故B项排除;
从唐末到两宋时期,社会流动在日渐加强,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社会变化,考生需要结合唐宋时期社会变迁的相关史实来回答,考查了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7.【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解送”、“仅盐商子弟考取进士者就有180余人,成为举人者有340余人”表明,宋明时期,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这反映了抑商政策在宋明时期出现了一定的松动,B正确;
A错误,“完全消失”表述绝对化,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主旨不符。
C错误“贱商令”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D错误,“不存在抑商的现象”表述绝对化,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中“仅盐商子弟考取进士者就有180余人,成为举人者有340余人”不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宋明时期,抑商政策松弛,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8.【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国家对社会成员控制相对松弛,①正确;
据所学可知,西汉规定商人一入市籍不得为官,到宋朝才得以改变,②符合题意;
据所学可知,宋代实行科举取士,相对客观、公正,这表明了重视家族出身的门第观念淡薄,③正确;
社会形成崇佛抑道之风是唐朝武则天时期,④与题意不符;选A;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宋代社会变化,答题关键是对宋代社会变化的掌握,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9.【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官营手工业及其特征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质薄腻,色滋润”、“真宗命进御瓷”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营手工业下的产品技术含量高,服务于官府,材料揭示的景德窑即属于官营手工业,C项正确;
民营手工业主要是在明清时期,体现的是雇佣关系,排除A;
家庭手工业下的产品主要供家庭自己消费,与小农经济紧密结合,排除B;
在明朝中叶以前,私营手工业下的产品质量大多不如官营手工业,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其中官营手工业质量最高,民营手工业能够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10.【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分析】 宋代在各州设置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并直接向皇帝汇报,各州公文须有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双方彼此牵制,意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但也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故D项符合题意;
A项与史实不符,A不符合题意;
B项理解有误,B不符合题意;
C项错在“健全”,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生可结合材料“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教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进行分析。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1.【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实行均田制,限制土地兼并,体现了其“经济制度重平等”,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采取了“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得土地产权的转换加快,促进了租佃关系的发展,放松了国家对农民控制并减轻了农民对地主的依附,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率,顺应了经济发展潮流,故D符合题意;
A、B、C虽也能表明“经济效率的提高”,但均不是“主要表现”,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制度的演变。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唐代的经济制度重平等、轻效率”“宋代……在经济领域对效率的注重……”。
12.【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宋朝很多地方的百姓有机会通过各种方式改变自己的地位,这反映了宋代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B项正确;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宋朝时期不同阶层的人的流动,而且宋朝随着理学的建立和发展,社会等级逐渐强化,而非淡化,A项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而且这也不是材料的主旨,C项错误;
材料中的现象与理学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的社会阶级结构变动,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宋代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表现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3.【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货币由杂乱形态(战国货币)向统一形态(圆形方孔)转变,自然货币无法满足商品交易扩大的需要,杂乱货币不利于商业的开展,因此随着商品交易的发展,货币形制发生变化,D项正确;
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货币是铜币,而北宋出现了纸币交子,与铸铁技术进步无关,排除A项;
战国时期社会战乱不断,国家并没有统一,排除B项;
材料中货币形制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商品交易发展的需要,与审美观念不同无密切关系,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因此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需求量不断扩大,货币形制逐渐发生变化。
14.【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农业发展;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束代的两庭湖区相比于唐代开发更加彻底,大批荒地沼泽得到开垦,可见耕地开发更为充分,故A项正确。
仅凭洞庭湖区的开发不能得出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排除B项;
材料中设有与洞庭湖区比较的区域,不能得出区域经济不平衡,排除C项;
“作桑田”不代表商品化倾向加强,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唐代农业的发展,需要考生掌握唐代农业发展的表现。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解析】【分析】 从材料中的“魏晋南北朝·····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可以看出,敦煌壁画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容,即其内容具有时代性,故D符合题意;
A项材料体现不出佛教文化的本土化,故A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体现不出中外文化的交融,故B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体现的是壁画艺术的内容,而不是形式,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魏晋南北朝·····…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
16.【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连续不断的状态)如此”可知宋代都城东京酒肆瓦市经营白昼不断,是打破对商业时间限制的表现,C项正确。
A项,题干未涉及城乡商业经济发展的对比,排除。
B项,题干并不能说明宋代政策放弃对商业的监管,排除。
D项,题干与对往交往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结合题干“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连续不断的状态)如此”结合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17.【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宋、辽、金、元 时在边境所设的同邻国互市的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外,商人需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方能交易,①正确;
榷场内的贸易由官吏控制,故榷场由民间设置说法错误,②错误;
宋、辽、金、元 时在边境所设的同邻国互市的市场,榷场位置变化与政权变动有关,③正确;
榷场内的贸易,有利于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 ④正确;
选项ABD,包含错误说法②,均排除;故选C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将材料、图片信息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尤其是图片中的形势信息,同时结合所学,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8.【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唐朝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 A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出现以“飞钱”为标志的汇兑业务,宋代又出现了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会子、交子之法”,这就说明唐宋时期的金融信用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故A不符合题意;
B项根据所学知识,北宋“交子”才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故B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只强调“交子”最早出现在四川地区,但不能得出该地商品经济最发达,故C不符合题意;
D项表述只符合两宋时期,不符合唐代,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唐宋的商业的发展,侧重于考查的是唐宋时期的货币的发展。本题考查的是唐宋时期的货币的发展,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19.【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A.“证实”的说法错误。故A错误。
B.依据“江苏如东考古发现长江下游罕见的唐宋寺庙遗存,填补了中国南方唐宋寺庙文化资料的空白”、“共同构成了江苏乃至中国海外贸易航线遗产群”等信息可得出,此次考古发现,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故B正确。
C.材料没有涉及到史学研究方法。故C错误。
D.此项说法太绝对。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考古发现为切入点考查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江苏如东考古发现长江下游罕见的唐宋寺庙遗存,填补了中国南方唐宋寺庙文化资料的空白”、“共同构成了江苏乃至中国海外贸易航线遗产群”。
20.【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与主人形成雇佣关系,仅在契约有效期内与主人维持主仆名分”可得出地主与农户间的关系有所弱化。即随着租佃关系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减弱,D项正确;
当时没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A项;
材料不能得出豪强的衰落,排除B项;
法律只是规定双方的契约关系,而不在于维护奴婢权益,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看考查了两宋时期的社会变化,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与主人形成雇佣关系,仅在契约有效期内与主人维持主仆名分”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材料的能力。
21.【答案】(1)不同:唐代严格限制土地买卖,宋代允许民间土地自由买卖;唐代推行均田制,宋代“不立田制";唐代以国家土地所有为主,宋代以农民土地私有为主;唐代对土地买卖的时间和数额都有严格的规定,宋代无明确规定。
(2)影响:提高了土地私有化程度;加速了土地流转(或推动了土地商品化发展);加剧了土地兼并;促进了土地经营方式变化(或促进了宋代土地租佃制的兴起)。
【知识点】唐朝的农业发展;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1)不同:根据“唐朝土地买卖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得出唐代严格限制土地买卖;根据“宋代的土地私有化程度不断提高”得出宋代允许民间土地自由买卖;唐代推行均田制,宋代不立田制;根据“这里的原区在于,唐朝政府推行均田制”得出唐代以国家土地所有为主;根据“在宋代,民间土地可以随意买卖,人民是土地的主人。”得出宋代以农民土地私有为主;根据材料可得出唐代对土地买卖的时间和数额都有严格的规定,宋代无明确规定。
(2)影响:根据所学可从私有化的提高、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激化社会矛盾等方面概括。
故答案为:
(1)不同:唐代严格限制土地买卖,宋代允许民间土地自由买卖;唐代推行均田制,宋代“不立田制“;唐代以国家土地所有为主,宋代以农民土地私有为主;唐代对土地买卖的时间和数额都有严格的规定,宋代无明确规定。
(2)影响:提高了土地私有化程度;加速了土地流转(或推动了土地商品化发展);加剧了土地兼并;促进了土地经营方式变化(或促进了宋代土地租佃制的兴起)。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政策。第一小问要结合唐宋时期土地政策的特征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唐宋时期土地政策的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唐宋时期土地制度变化的表现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综合理解材料的能力。
22.【答案】(1)特点:任用文臣担任地方官,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分化事权。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形成了“三冗”局面,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危机。
(2)表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加;服务设施完备;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
(3)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
理由:①活字印刷术发明;②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③火药广泛用于军事上。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1)特点:依据材料 ”规定郡长官由文臣担任“分析得出任用文臣担任地方官;依据材料”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分析得出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根据材料四监司的设立得出分化事权。影响:根据所学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表现: 根据材料”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萘等各类商品贸易。 “分析得出城市经济功能增加,根据材料 ”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 “得知服务设施完备;根据”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得出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
(3)观点: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得出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
史实:根据所学从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成就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1) 特点:任用文臣担任地方官,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分化事权。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形成了“三冗”局面,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危机。
(2) 表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加;服务设施完备;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
(3) 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
理由:①活字印刷术发明;②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③火药广泛用于军事上。
【点评】本题考查了北宋的社会变化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提取、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3.【答案】唐代前中期,我国诗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北方诗人数量超过南方;晚唐以后,南方诗人数量开始赶超北方;两宋时期,我国诗人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北方相比南方诗人数量已占据绝对优势。
唐代前中期,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在我国北方,北方政治统一、社会安定,文化基础厚重,经济发展明显领先于南方。
唐代后期,安史之乱及其所导致的藩镇割据相继出现,唐朝国势由盛转衰;加之唐代后期政局混乱和农民起义,北方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破坏;而南方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持续发展,逐渐超过北方。
两宋时期,经济重心持续南移,宋都南迁,南方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北方。
唐宋诗人空间分布的变化直观展现了我国古代诗坛重心的逐渐南移,本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重心的逐渐变迁。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分析】变化:通过对比表格数据可知,唐代前中期,我国诗人主要集中在河北、山西、山东等黄河中下游地区,北方诗人数量超过南方;而晚唐以后,南方如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区诗人数量开始赶超北方;两宋时期,我国诗人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北方相比南方诗人数量已占据绝对优势。
说明:根据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唐代前中期,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在我国北方,北方政治统一、社会安定,文化基础厚重,经济发展明显领先于南方;唐代后期,安史之乱及其所导致的藩镇割据相继出现,唐朝国势由盛转衰;加之唐代后期政局混乱和农民起义,北方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破坏;而南方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持续发展,逐渐超过北方;而两宋时期,经济重心持续南移,宋都南迁,南方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北方;唐宋诗人空间分布的变化直观展现了我国古代诗坛重心的逐渐南移,本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重心的逐渐变迁等方面阐述。
故答案为: 唐代前中期,我国诗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北方诗人数量超过南方;晚唐以后,南方诗人数量开始赶超北方;两宋时期,我国诗人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北方相比南方诗人数量已占据绝对优势。唐代前中期,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在我国北方,北方政治统一、社会安定,文化基础厚重,经济发展明显领先于南方。唐代后期,安史之乱及其所导致的藩镇割据相继出现,唐朝国势由盛转衰;加之唐代后期政局混乱和农民起义,北方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破坏;而南方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持续发展,逐渐超过北方。两宋时期,经济重心持续南移,宋都南迁,南方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北方。唐宋诗人空间分布的变化直观展现了我国古代诗坛重心的逐渐南移,本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重心的逐渐变迁。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解答本题需根据表格数据的变化及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历史影响进行分析归纳。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论证、探讨问题及描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难度中等。
24.【答案】(1)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都是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苏州、杭州一带);丝织业、金属冶炼等手工业较为发达;成为政府财政的重要供给地等。
(2)随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长江流域的经济地位不断提升;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手工业中心和商业都会涌现;文化教育因经济发展而日益昌盛等。
【知识点】唐朝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分析】(1)共同点:从两幅图片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都是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从产业结构来看,丝织业、金属冶炼等手工业较为发达;从政府收入来源看,成为政府财政的重要供给地等。
(2)趋势: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为随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长江流域的经济地位不断提升;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手工业中心和商业都会涌现;文化教育因经济发展而日益昌盛等。
故答案为:
(1)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都是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苏州、杭州一带);丝织业、金属冶炼等手工业较为发达;成为政府财政的重要供给地等。
(2)随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长江流域的经济地位不断提升;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手工业中心和商业都会涌现;文化教育因经济发展而日益昌盛等。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宋时期经济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25.【答案】(1)特点:治理范围较广;实施分类治理;利用水文特征预警(科学防洪);创新疏浚手段(多样);注意经验总结;防洪意识较强; 河防水平较高。
(2)不同之处:国家主导,重视顶层设计(整体规划);以人民为中心;防汛体系完善(中央和地方联动);注重防治法律(制度)建设;综合治理,多管齐下;防治成效显著意义: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治理借鉴。
(3)认识:应充分发挥国家权力在灾害应对中的主导地位;以民为本;积极调动社会和民间力量的参与;建立健全完备的应急体制和防治体系;加大科技投入提高防控水平。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分析】 (1)特点:根据“北宋防洪记载较多,除黄河下游大量修防外,海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出现了堤防”得出治理范围扩大;根据“把堤防按险要程度分为两类六等”得出实施分类治理;根据“宋代对黄河水文特征已有较多认识,将季节性涨水分为10期,根据经验可以预估汛水的到来。”得出利用水文特征预警;根据“王安石提出新开浚手段,曾对黄、汴等河试行机械疏浚”得出创新开浚手段;根据“牵涉到当权的政治斗争”得出掺杂政治斗争;根据“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曾编河防书292卷,已失传。”得出注意经验总结。
(2)不同之处:根据“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一直把防洪当作安民兴邦的大事”得出国家主导,重视顶层设计;根据“编制了各大江河流域综合规划、防洪规划和必要的补充修订规划。”得出综合治理,多管齐下;根据“加固新建堤防海塘27余万千米,大中小型水库8.5万余座”得出防汛体系完善;根据“制定和颁布了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和防汛条例等法规。”得出注重防治法律建设、防治成效显著。意义:根据所学可得出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认识:结合所学可从应充分发挥国家权力在灾害应对中的主导地位、积极调动社会和民间力量的参与、建立健全完备的应急体制和防治体系、加大科技投入提高防控水平等方面概括。
故答案为:
(1)特点:治理范围扩大。实施分类治理。利用水文特征预警。创新开浚手段。掺杂政治斗争。注意经验总结。
(2)不同之处:国家主导,重视顶层设计。综合治理,多管齐下。防汛体系完善。注重防治法律建设。防治成效显著。意义: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认识:应充分发挥国家权力在灾害应对中的主导地位。积极调动社会和民间力量的参与。建立健全完备的应急体制和防治体系。加大科技投入提高防控水平。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解题关键是通过提取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分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2022-2023学年必修(上)历史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高一下·临潼月考)读下表,影响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
年代地域 西汉元始二年 晋太康元年 唐天宝元年 宋元丰三年
北方 965 149 493 459
南方 111 65 257 830
A.朝代时间长短 B.王朝力量强弱
C.疆域面积大小 D.经济格局变化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从西汉到宋代,我国北方户数整体上不断减少,南方户数整体上呈不断增 长趋势,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D 项正确;
材料中南北户数的变化与朝代时间长短、王朝力量强弱及疆域面积大小均无直接关系,排除A、B、C、三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经济重心的南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唐宋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2.(2020高一上·农安期末)目前,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等电子支付方式盛行,有人甚至预计纸币将退出历史舞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  )
A.商朝 B.隋唐 C.两宋 D.金元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时期的交子,因此C正确;AB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 进行分析即可。北宋时期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3.(2021高一上·弥勒月考)宋朝时农业发展的成就突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稻麦复种制在南方相当普遍
B.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棉花在内地开始种植
D.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注意题干时间“宋朝”,结合所学可知,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B项错误,符合题意;
ACD三项均符合宋朝农业发展的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农业发展的表现,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宋朝”,结合宋朝农业发展的表现解答,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4.(2021高一上·山东月考)据下表可推断,宋朝(  )
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
年代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稻末年(997年) 2408.1 1567.3 60: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72
A.财政困难始终存在 B.人地矛盾异常尖锐
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赋税制度脱离实际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据“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可知,宋朝非农业税的比重逐渐上升,而非农业税的主要来源是商业,这说明宋朝商品经济繁荣发展,故选C项;
材料强调宋朝赋税结构的变化,未能看出整个财政的困境,排除A项;
人地矛盾指的是人口急剧增长,而土地增长速度明显慢于人口的增长,人均占有土地少的情况。而材料主要涉及农业税、非农业税的内容,排除B项;
材料主要涉及宋朝赋税结构,并未提及赋税制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朝赋税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宋朝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商业税成为国家重要税种。
5.(2022高二下·玉林期末)杨联陛在《中国制度史研究》中说:“唐朝时,集市在中午以200下鼓声而告开张,在日落前七刻钟以300下铜锣声而告结束。这个规矩从9世纪逐渐松弛下来了,到12世纪时,大城市的商业活动从一大清早持续到夜是很常见的。”这反映了(  )
A.唐朝出现了集市经济 B.唐宋之间发生经济变革
C.宋元新经济因素成长 D.明清商业经济繁荣发展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历史上,唐宋之间发生了重大经济变革,宋朝商业打破了时间限制,材料中的信息即反映了这种情形,故选B项。
集市经济早在唐朝之前就已存在,A项错误;
12世纪处于宋朝统治时期,元、明、清都与材科时间不符,排除C、D两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宋代的商业经济,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宋朝商业打破了时间限制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6.(2022·湖北)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  )
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 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
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 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解析】【分析】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突出张姓的地位,北宋的建立者是赵匡胤,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突出赵姓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者排序不同体现了门第观念的影响,故D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时代的变迁,而不是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故A项排除;
宋朝建立者姓赵,也属于武将出身,材料不能体现崇文抑武政策的影响,故B项排除;
从唐末到两宋时期,社会流动在日渐加强,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社会变化,考生需要结合唐宋时期社会变迁的相关史实来回答,考查了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7.(2022高一下·临潼月考)宋代时“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解送”;到明代,仅盐商子弟考取进士者就有180余人,成为举人者有340余人。这一现象说明(  )
A.四民等级观念在宋代以后趋于消失
B.抑商政策在宋明时期出现一定松动
C.“贱商令”抑制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D.古代在科举领域不存在抑商的现象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解送”、“仅盐商子弟考取进士者就有180余人,成为举人者有340余人”表明,宋明时期,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这反映了抑商政策在宋明时期出现了一定的松动,B正确;
A错误,“完全消失”表述绝对化,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主旨不符。
C错误“贱商令”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D错误,“不存在抑商的现象”表述绝对化,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中“仅盐商子弟考取进士者就有180余人,成为举人者有340余人”不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宋明时期,抑商政策松弛,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8.(2021高一下·深圳月考)与隋唐相比,宋代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为(  )
①国家对社会成员控制相对松弛 ②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③重视家族出身的门第观念淡薄 ④社会形成崇佛抑道之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国家对社会成员控制相对松弛,①正确;
据所学可知,西汉规定商人一入市籍不得为官,到宋朝才得以改变,②符合题意;
据所学可知,宋代实行科举取士,相对客观、公正,这表明了重视家族出身的门第观念淡薄,③正确;
社会形成崇佛抑道之风是唐朝武则天时期,④与题意不符;选A;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宋代社会变化,答题关键是对宋代社会变化的掌握,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9.(2022高一下·达州期末)景德窑烧造的瓷器,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宋真宗命进御瓷,瓷底书“景德年制”四字,由此判断此窑的性质是(  )
A.民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私营手工业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官营手工业及其特征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质薄腻,色滋润”、“真宗命进御瓷”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营手工业下的产品技术含量高,服务于官府,材料揭示的景德窑即属于官营手工业,C项正确;
民营手工业主要是在明清时期,体现的是雇佣关系,排除A;
家庭手工业下的产品主要供家庭自己消费,与小农经济紧密结合,排除B;
在明朝中叶以前,私营手工业下的产品质量大多不如官营手工业,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其中官营手工业质量最高,民营手工业能够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10.(2021高三上·重庆月考)据微博考试研究所《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请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教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宋代此举(  )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C.健全了地方行政机构 D.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分析】 宋代在各州设置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并直接向皇帝汇报,各州公文须有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双方彼此牵制,意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但也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故D项符合题意;
A项与史实不符,A不符合题意;
B项理解有误,B不符合题意;
C项错在“健全”,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生可结合材料“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教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进行分析。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1.(2021高二下·哈尔滨期末)历史学者谢元鲁指出:唐代的经济制度重平等轻效率,宋代则不然,在经济领域对效率的注重逐渐取代了对平等的注重。宋代经济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为(  )
A.坊市界限的打破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海外贸易的发展 D.土地产权的转换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实行均田制,限制土地兼并,体现了其“经济制度重平等”,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采取了“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得土地产权的转换加快,促进了租佃关系的发展,放松了国家对农民控制并减轻了农民对地主的依附,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率,顺应了经济发展潮流,故D符合题意;
A、B、C虽也能表明“经济效率的提高”,但均不是“主要表现”,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制度的演变。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唐代的经济制度重平等、轻效率”“宋代……在经济领域对效率的注重……”。
12.(2022高三上·双鸭山开学考)北宋时期,庄园经济瓦解、商品经济发达等一系列结构性的社会变革,使得所有的人,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地位,贫者可致富,富者也可能一夜之间沦为贫民。如“常州无锡县村民陈承信,本以贩豕为业,后极富”。这反映了宋代(  )
A.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B.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C.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D.理学思想主导地位确立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宋朝很多地方的百姓有机会通过各种方式改变自己的地位,这反映了宋代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B项正确;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宋朝时期不同阶层的人的流动,而且宋朝随着理学的建立和发展,社会等级逐渐强化,而非淡化,A项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而且这也不是材料的主旨,C项错误;
材料中的现象与理学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的社会阶级结构变动,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宋代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表现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3.(2022高一上·元氏月考)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战国至秦朝时期货币
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国家统一的推动
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商品交易的需要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货币由杂乱形态(战国货币)向统一形态(圆形方孔)转变,自然货币无法满足商品交易扩大的需要,杂乱货币不利于商业的开展,因此随着商品交易的发展,货币形制发生变化,D项正确;
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货币是铜币,而北宋出现了纸币交子,与铸铁技术进步无关,排除A项;
战国时期社会战乱不断,国家并没有统一,排除B项;
材料中货币形制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商品交易发展的需要,与审美观念不同无密切关系,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因此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需求量不断扩大,货币形制逐渐发生变化。
14.(2022高二下·河池期末)唐代洞庭湖区域“荒田甚多”,湖区开发仅仅是局部屯田。到北宋时期,洞庭湖区出现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沼泽地被开发利用,“岁岁作桑田”。由此可见,与唐代相比,宋代(  )
A.耕地开发更充分 B.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C.区域经济不平衡 D.农作物商品化倾向加强
【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农业发展;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束代的两庭湖区相比于唐代开发更加彻底,大批荒地沼泽得到开垦,可见耕地开发更为充分,故A项正确。
仅凭洞庭湖区的开发不能得出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排除B项;
材料中设有与洞庭湖区比较的区域,不能得出区域经济不平衡,排除C项;
“作桑田”不代表商品化倾向加强,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唐代农业的发展,需要考生掌握唐代农业发展的表现。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2021高二上·绵阳月考)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对现实生活的艰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教壁画。这种变化说明了(  )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中外文化的交融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解析】【分析】 从材料中的“魏晋南北朝·····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可以看出,敦煌壁画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容,即其内容具有时代性,故D符合题意;
A项材料体现不出佛教文化的本土化,故A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体现不出中外文化的交融,故B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体现的是壁画艺术的内容,而不是形式,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魏晋南北朝·····…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
16.(2021高二上·古浪开学考)据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东京梦华录》记载:“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连续不断的状态)如此。”据此可知,东京的商业活动(  )
A.突破城乡差异 B.不受官府控制
C.打破时间限制 D.对外交往密切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连续不断的状态)如此”可知宋代都城东京酒肆瓦市经营白昼不断,是打破对商业时间限制的表现,C项正确。
A项,题干未涉及城乡商业经济发展的对比,排除。
B项,题干并不能说明宋代政策放弃对商业的监管,排除。
D项,题干与对往交往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结合题干“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连续不断的状态)如此”结合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17.(2022高一下·扬州开学考)读下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榷场主要设置在政权的交界处 ②榷场由民间设置并自由进行贸易
③榷场位置变化与政权变动有关 ④榷场有利于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宋、辽、金、元 时在边境所设的同邻国互市的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外,商人需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方能交易,①正确;
榷场内的贸易由官吏控制,故榷场由民间设置说法错误,②错误;
宋、辽、金、元 时在边境所设的同邻国互市的市场,榷场位置变化与政权变动有关,③正确;
榷场内的贸易,有利于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 ④正确;
选项ABD,包含错误说法②,均排除;故选C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将材料、图片信息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尤其是图片中的形势信息,同时结合所学,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8.(2021高三上·广东开学考)唐朝时期出现的飞钱开创了我国最早的汇兑业务;宋代“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 谓之‘交子’,以便贸易”“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由此可知(  )
A.唐宋时期信用关系有一定发展 B.唐代飞钱是中国最早的纸币
C.宋代四川地区商品经济最发达 D.唐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唐朝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 A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出现以“飞钱”为标志的汇兑业务,宋代又出现了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会子、交子之法”,这就说明唐宋时期的金融信用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故A不符合题意;
B项根据所学知识,北宋“交子”才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故B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只强调“交子”最早出现在四川地区,但不能得出该地商品经济最发达,故C不符合题意;
D项表述只符合两宋时期,不符合唐代,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唐宋的商业的发展,侧重于考查的是唐宋时期的货币的发展。本题考查的是唐宋时期的货币的发展,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19.(2021·南京、盐城模拟)2020年,江苏如东考古发现长江下游罕见的唐宋寺庙遗存,填补了中国南方唐宋寺庙文化资料的空白。发掘清理出的文化遗迹和文物又佐证了日本高僧圆仁写下的《人唐求法巡礼行记》,与张家港黄泗浦鉴真东渡点、上海青龙镇圆载归国点、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等遗产点,共同构成了江苏乃至中国海外贸易航线遗产群。此次考古发现(  )
A.证实了南方地区是当时佛教文化中心
B.扩充了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资料
C.为中日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D.必须与历史文献印证才可证实真实性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A.“证实”的说法错误。故A错误。
B.依据“江苏如东考古发现长江下游罕见的唐宋寺庙遗存,填补了中国南方唐宋寺庙文化资料的空白”、“共同构成了江苏乃至中国海外贸易航线遗产群”等信息可得出,此次考古发现,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故B正确。
C.材料没有涉及到史学研究方法。故C错误。
D.此项说法太绝对。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考古发现为切入点考查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江苏如东考古发现长江下游罕见的唐宋寺庙遗存,填补了中国南方唐宋寺庙文化资料的空白”、“共同构成了江苏乃至中国海外贸易航线遗产群”。
20.(2021高三上·丹东期中)两宋时期,官僚富豪之家服役的“人力”和“女使”,与主人形成雇佣关系,仅在契约有效期内与主人维持主仆名分。他们享有独立的人格权和去留的决定权,法律禁止强雇人或强质人为奴婢,严禁主家以私刑惩治奴婢。这表明当时 (  )
A.新的生产关系形成 B.豪强大族势力衰落
C.法律维护奴婢权益 D.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与主人形成雇佣关系,仅在契约有效期内与主人维持主仆名分”可得出地主与农户间的关系有所弱化。即随着租佃关系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减弱,D项正确;
当时没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A项;
材料不能得出豪强的衰落,排除B项;
法律只是规定双方的契约关系,而不在于维护奴婢权益,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看考查了两宋时期的社会变化,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与主人形成雇佣关系,仅在契约有效期内与主人维持主仆名分”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材料的能力。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1高二下·双鸭山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土地买卖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所有买卖土地的行为,都需要经过向所属官府提出申请,年底解除其权利义务关系。如果没有文牒便进行买卖,将没收交易所付金额,将土地还给原主。唐朝土地买卖只有到了“年终”才能“彼此除附”,这里的原因在于,唐朝政府推行均田制,收授土地始于每年十月,毕于十二月。而买卖土地亦是到年底才能实现权力义务的真正转移,与官府收授土地的时间一致。买入的田产不得超过永业、口分田的受田规格,年终“除附”便于官府统计每年每户所占土地是否超出律令限制。
——摘编自马艳婷《从土地流转看唐朝土地制度及其出路》
材料二 宋代的土地私有化程度不断提高,奉行“不抑兼并、不立田制”的土地政策。在宋代,民间土地.可以随意买卖,人民是土地的主人。土地作为交易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并且政府颁布了很多关于土地买卖的法令,并对土地所有权的保护做出了特别的规定。如借助“输钱印契(向政府购买正规的土地交易文书)”确认对土地所有权的保护,规定禁止土地侵权的行为,对侵犯土地权利的行为进行处罚。
——摘编自侯加永《宋代的土地流转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土地政策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土地政策变化的影响。
【答案】(1)不同:唐代严格限制土地买卖,宋代允许民间土地自由买卖;唐代推行均田制,宋代“不立田制";唐代以国家土地所有为主,宋代以农民土地私有为主;唐代对土地买卖的时间和数额都有严格的规定,宋代无明确规定。
(2)影响:提高了土地私有化程度;加速了土地流转(或推动了土地商品化发展);加剧了土地兼并;促进了土地经营方式变化(或促进了宋代土地租佃制的兴起)。
【知识点】唐朝的农业发展;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1)不同:根据“唐朝土地买卖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得出唐代严格限制土地买卖;根据“宋代的土地私有化程度不断提高”得出宋代允许民间土地自由买卖;唐代推行均田制,宋代不立田制;根据“这里的原区在于,唐朝政府推行均田制”得出唐代以国家土地所有为主;根据“在宋代,民间土地可以随意买卖,人民是土地的主人。”得出宋代以农民土地私有为主;根据材料可得出唐代对土地买卖的时间和数额都有严格的规定,宋代无明确规定。
(2)影响:根据所学可从私有化的提高、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激化社会矛盾等方面概括。
故答案为:
(1)不同:唐代严格限制土地买卖,宋代允许民间土地自由买卖;唐代推行均田制,宋代“不立田制“;唐代以国家土地所有为主,宋代以农民土地私有为主;唐代对土地买卖的时间和数额都有严格的规定,宋代无明确规定。
(2)影响:提高了土地私有化程度;加速了土地流转(或推动了土地商品化发展);加剧了土地兼并;促进了土地经营方式变化(或促进了宋代土地租佃制的兴起)。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政策。第一小问要结合唐宋时期土地政策的特征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唐宋时期土地政策的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唐宋时期土地制度变化的表现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综合理解材料的能力。
22.(2020高二上·银川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规定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用武人。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萘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三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地方官制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地方官制对北宋王朝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结合所学找出支持该观点的史实。
【答案】(1)特点:任用文臣担任地方官,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分化事权。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形成了“三冗”局面,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危机。
(2)表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加;服务设施完备;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
(3)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
理由:①活字印刷术发明;②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③火药广泛用于军事上。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1)特点:依据材料 ”规定郡长官由文臣担任“分析得出任用文臣担任地方官;依据材料”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分析得出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根据材料四监司的设立得出分化事权。影响:根据所学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表现: 根据材料”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萘等各类商品贸易。 “分析得出城市经济功能增加,根据材料 ”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 “得知服务设施完备;根据”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得出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
(3)观点: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得出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
史实:根据所学从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成就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1) 特点:任用文臣担任地方官,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分化事权。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形成了“三冗”局面,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危机。
(2) 表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加;服务设施完备;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
(3) 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
理由:①活字印刷术发明;②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③火药广泛用于军事上。
【点评】本题考查了北宋的社会变化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提取、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3.(2022·济南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至宋诗人的现代地域分布情况
  省份 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五代 北宋 南宋
北方 河南 52 68 76 46 21 306 55
陕西 46 61 76 49 14 50 5
河北 47 32 52 26 28 83 6
山西 31 29 44 30 6 64 8
山东 16 12 11 19 8 156 25
甘肃 7 8 11 13 3 16 3
北京 0 0 0 0 3 0 0
辽宁 1 1 1 0 0 0 0
天津 0 0 0 0 0 4 0
新疆 0 3 0 0 0 0 0
宁夏 0 0 1 0 0 2 0
小计 200 214 272 183 80 684 102
南方 江苏 24 37 42 32 32 329 206
浙江 19 15 41 54 34 514 923
福建 0 4 12 40 35 529 538
江西 2 3 13 30 28 330 473
四川 4 6 17 16 23 261 183
安徽 6 8 8 18 16 139 122
湖北 9 12 8 13 1 57 22
湖南 1 1 4 12 17 67 62
广东 3 4 3 9 11 54 51
广西 0 o 0 4 4 17 5
上海 0 0 0 0 0 7 11
云南 0 0 0 1 1 0 0
贵州 0 0 0 0 0 0 1
海南 0 o 0 0 0 1 1
重庆 0 0 0 0 0 3 2
小计 68 9o 148 229 202 2308 2600
——据王兆鹏(唐宋诗歌版图的空间分布与位移)整理
综合表4中的信息,概括唐至宋诗人的空间分布变化并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答案】唐代前中期,我国诗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北方诗人数量超过南方;晚唐以后,南方诗人数量开始赶超北方;两宋时期,我国诗人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北方相比南方诗人数量已占据绝对优势。
唐代前中期,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在我国北方,北方政治统一、社会安定,文化基础厚重,经济发展明显领先于南方。
唐代后期,安史之乱及其所导致的藩镇割据相继出现,唐朝国势由盛转衰;加之唐代后期政局混乱和农民起义,北方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破坏;而南方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持续发展,逐渐超过北方。
两宋时期,经济重心持续南移,宋都南迁,南方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北方。
唐宋诗人空间分布的变化直观展现了我国古代诗坛重心的逐渐南移,本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重心的逐渐变迁。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分析】变化:通过对比表格数据可知,唐代前中期,我国诗人主要集中在河北、山西、山东等黄河中下游地区,北方诗人数量超过南方;而晚唐以后,南方如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区诗人数量开始赶超北方;两宋时期,我国诗人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北方相比南方诗人数量已占据绝对优势。
说明:根据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唐代前中期,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在我国北方,北方政治统一、社会安定,文化基础厚重,经济发展明显领先于南方;唐代后期,安史之乱及其所导致的藩镇割据相继出现,唐朝国势由盛转衰;加之唐代后期政局混乱和农民起义,北方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破坏;而南方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持续发展,逐渐超过北方;而两宋时期,经济重心持续南移,宋都南迁,南方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北方;唐宋诗人空间分布的变化直观展现了我国古代诗坛重心的逐渐南移,本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重心的逐渐变迁等方面阐述。
故答案为: 唐代前中期,我国诗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北方诗人数量超过南方;晚唐以后,南方诗人数量开始赶超北方;两宋时期,我国诗人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北方相比南方诗人数量已占据绝对优势。唐代前中期,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在我国北方,北方政治统一、社会安定,文化基础厚重,经济发展明显领先于南方。唐代后期,安史之乱及其所导致的藩镇割据相继出现,唐朝国势由盛转衰;加之唐代后期政局混乱和农民起义,北方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破坏;而南方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持续发展,逐渐超过北方。两宋时期,经济重心持续南移,宋都南迁,南方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北方。唐宋诗人空间分布的变化直观展现了我国古代诗坛重心的逐渐南移,本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重心的逐渐变迁。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解答本题需根据表格数据的变化及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历史影响进行分析归纳。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论证、探讨问题及描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难度中等。
24.(2021高二下·湖北月考)图1、图2分别是我国唐代和宋代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1
图2
(1)分别提取图1、图2的经济信息,指出唐代和宋代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唐宋时期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
【答案】(1)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都是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苏州、杭州一带);丝织业、金属冶炼等手工业较为发达;成为政府财政的重要供给地等。
(2)随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长江流域的经济地位不断提升;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手工业中心和商业都会涌现;文化教育因经济发展而日益昌盛等。
【知识点】唐朝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分析】(1)共同点:从两幅图片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都是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从产业结构来看,丝织业、金属冶炼等手工业较为发达;从政府收入来源看,成为政府财政的重要供给地等。
(2)趋势: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为随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长江流域的经济地位不断提升;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手工业中心和商业都会涌现;文化教育因经济发展而日益昌盛等。
故答案为:
(1)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都是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苏州、杭州一带);丝织业、金属冶炼等手工业较为发达;成为政府财政的重要供给地等。
(2)随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长江流域的经济地位不断提升;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手工业中心和商业都会涌现;文化教育因经济发展而日益昌盛等。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宋时期经济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25.(2021·射洪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防洪记载较多,除黄河下游大量修防外,海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出现了堤防。将堤防按险要程度分为两类六等,冬春时备料修缮,调丁夫常达10万以上。宋代对黄河水文特征已有较多认识,将季节性涨水分为10期,根据经验可以预估汛水的到来。王安石提出新开浚手段,曾对黄、汴等河试行机械疏浚。有“铁龙爪扬泥车法”及“波川耙”等。北宋防洪议论很多,主张两河不能并行,迁城邑以避之,东西迁徙不要以人力干涉等,只能“因其所向宽立堤防,约拦水势,使不致大段漫流”等。北宋河防技术已有相当水平。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曾编河防书292卷,已失传。
——摘编自 毛振培、谭徐明《中国古代防洪工程技术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一直把防洪当作安民兴邦的大事。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防汛组织机构,编制了各大江河流域综合规划、防洪规划和必要的补充修订规划。加固新建堤防海塘27余万千米,大中小型水库8.5万余座,大中型水闸3500多座,重点整治了河道,开辟行蓄洪区98处,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9万平方公里;建立了报汛站8600多个,水文自动测报系统200多处;运用计算机、气象卫星等高科技手段预报洪水。制定和颁布了《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和《防汛条例》等法律法规。成功地抗御了长江1954年、松花江1957年、黄河1958年、海河1963年、淮河1991年、珠江1994年、长江1998年、松花江1998年等20多次大洪水,累计减少经济损失1.5万亿元以上。
——摘编自 程晓陶《新中国防洪体系建设7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河防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宋代相比,新中国洪水防治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权力与灾害应对”的认识。
【答案】(1)特点:治理范围较广;实施分类治理;利用水文特征预警(科学防洪);创新疏浚手段(多样);注意经验总结;防洪意识较强; 河防水平较高。
(2)不同之处:国家主导,重视顶层设计(整体规划);以人民为中心;防汛体系完善(中央和地方联动);注重防治法律(制度)建设;综合治理,多管齐下;防治成效显著意义: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治理借鉴。
(3)认识:应充分发挥国家权力在灾害应对中的主导地位;以民为本;积极调动社会和民间力量的参与;建立健全完备的应急体制和防治体系;加大科技投入提高防控水平。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分析】 (1)特点:根据“北宋防洪记载较多,除黄河下游大量修防外,海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出现了堤防”得出治理范围扩大;根据“把堤防按险要程度分为两类六等”得出实施分类治理;根据“宋代对黄河水文特征已有较多认识,将季节性涨水分为10期,根据经验可以预估汛水的到来。”得出利用水文特征预警;根据“王安石提出新开浚手段,曾对黄、汴等河试行机械疏浚”得出创新开浚手段;根据“牵涉到当权的政治斗争”得出掺杂政治斗争;根据“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曾编河防书292卷,已失传。”得出注意经验总结。
(2)不同之处:根据“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一直把防洪当作安民兴邦的大事”得出国家主导,重视顶层设计;根据“编制了各大江河流域综合规划、防洪规划和必要的补充修订规划。”得出综合治理,多管齐下;根据“加固新建堤防海塘27余万千米,大中小型水库8.5万余座”得出防汛体系完善;根据“制定和颁布了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和防汛条例等法规。”得出注重防治法律建设、防治成效显著。意义:根据所学可得出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认识:结合所学可从应充分发挥国家权力在灾害应对中的主导地位、积极调动社会和民间力量的参与、建立健全完备的应急体制和防治体系、加大科技投入提高防控水平等方面概括。
故答案为:
(1)特点:治理范围扩大。实施分类治理。利用水文特征预警。创新开浚手段。掺杂政治斗争。注意经验总结。
(2)不同之处:国家主导,重视顶层设计。综合治理,多管齐下。防汛体系完善。注重防治法律建设。防治成效显著。意义: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认识:应充分发挥国家权力在灾害应对中的主导地位。积极调动社会和民间力量的参与。建立健全完备的应急体制和防治体系。加大科技投入提高防控水平。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解题关键是通过提取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分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