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 九上 第1章 2022国庆练习01
一、单选题
1.(2018九上·嘉兴月考)将一定质量的 Ba(OH)2 溶液与 Na2CO3 溶液混合恰好完全反应,向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体的体积与加入稀盐酸的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N 点时,所得溶液的 pH=7
B.Q 点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只含有 BaCl2
C.O 至 P 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OH+HCl=NaCl+H2O
D.P 至 Q 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a(OH)2+2HCl=BaCl2+2H2O
【答案】C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碱和盐的混合物加入盐酸后,盐酸先与碱发生反应然后再与盐发生反应分析。
【解答】Ba(OH)2 溶液与 Na2CO3 溶液混合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加入盐酸后先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然后碳酸钡再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所以产生气体要在加入盐酸一段时间后才开始溶解。
A.N 点时,盐酸有剩余,所得溶液的 pH<7,不符合题意;
B.Q 点时,氢氧化钠、碳酸钡与盐酸刚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含有 氯化钠和氯化钡,不符合题意;
C.O 至 P 段是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OH+HCl=NaCl+H2O,符合题意;
D.P 至 Q 段是碳酸钡与盐酸的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2018九上·金华月考)向一定量的 Na2CO3 溶液中缓慢地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搅拌,发现开始没产生气泡,盐酸加到一定程度才产生气泡。随着盐酸的加入,溶液中离子数目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如图所示,四条曲线与溶液中的离子的对应关系,完全正确的是( )
A.a:Cl-; b:K+; c: ; d:
B.a:Na+;b: ;c: ;d:Cl-
C.a:Na+;b: ;c:Cl-; d:
D.a:Na+;b: ;c:Cl- ;d: ;
【答案】B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向一定量的Na
2CO
3溶液中缓慢地滴加稀盐酸,则先后发生Na
2CO
3+HCl═NaCl+NaHCO
3、NaHCO
3+HCl═NaCl+CO
2↑+H
2O的反应分析。
【解答】向一定量的Na2CO3溶液中缓慢地滴加稀盐酸,则先后发生Na2CO3+HCl═NaCl+NaHCO3、NaHCO3+HCl═NaCl+CO2↑+H2O,钠离子数目不变,则即图中a为Na+离子,酸根离子在减少,直至为0,即图中b为CO32-离子,碳酸氢根离子先增大后减小,直至为0,即图中c为HCO3-离子,氯离子一直增加,则d为氯离子;
故答案为:B。
3.(2018九上·绍兴月考)我们可通过建立图像来表示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间的量的相互关系,图像是一种表示方法,也是了解化学反应的“窗口”。现一烧杯中含有 HCl 和 CuCl2 的混合液,现将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滴加入到混合液中直至过量(忽略 CuCl2 溶液的弱酸性即 CuCl2 溶液看成中性),则反应中各个量的图像正确的是( )
A.甲、乙、丁 B.乙、丙、丁 C.甲、丙 D.甲
【答案】D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
【解答】向含有 HCl 和 CuCl2 的混合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发生反应,盐酸完全反应后再与氯化铜发生反应,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没有明显现象,与氯化铜反应产生蓝色氢氧化铜沉淀,所以沉淀要在一段时间后才开始产生,当氯化铜反应完全后,沉淀质量不再改变,甲正确;盐酸和氯化铜混合溶液pH小于7,加入氢氧化钠后,溶液pH慢慢增大,与盐酸刚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中性,继续加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氢氧化铜沉淀,该反应过程中溶液呈中性,应保持在pH=7不变,直到氯化铜反应完全后再加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pH开始增加到大于7,乙错误;氯化钙与氢氧化钠反应不再生成水,所以水的质量开始与盐酸反应时增加幅度大,然后增加的幅度相同,丙错误;
故答案为:D。
4.将36.5克的稀盐酸和40克10%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则所得溶液的pH ( )
A.一定等于7 B.可能等于7
C.一定大于7 D.一定小于7
【答案】B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判断完全反应后剩余的是哪一种溶液,结合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反应中消耗盐酸酸与氢氧化钠的质量比关系如下:
HCl+NaOH═NaCl+H2O
36.5 40
可知,36.5份质量的盐酸与40份质量的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由于不知36.5克稀盐酸和40克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无法确定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无法确定反应进行的情况;若两者可能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pH=7;若稀盐酸有剩余,溶液呈酸性,pH小于7;若氢氧化钠溶液有剩余,溶液呈碱性,pH大于7。
故答案为:B
5.下列叙述与如图所示图象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图a:向pH=3的溶液中加水
B.图b: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与锌粒反应
C.图c:向H2SO4和CuSO4混合溶液中加NaOH溶液
D.图d: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许多。主要涉及:
1.溶液中加其他物质后pH值的变化。主要考察物质的酸碱性。
2.酸中加锌粒后氢气质量的变化。主要考查反应物和生成物物质的变化。
3.溶液中加其他物质后沉淀质量的变化。主要考查物质间的相互反应。
4.物质反应后质量的变化。还是考察物质的反应。
【解答】答案为C。
A,向pH=3的溶液中加水,pH靠近7但不可能超过7。故答案A错误;
B,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与锌粒反应,产生H2质量随时间变化是先增大后不变;故答案B错误;
C,向H2SO4和CuSO4混合溶液中加NaOH溶液,NaOH先和H2SO4反应,开始时不会出现Cu(OH)2沉淀,待H2SO4消耗完后,开始出现Cu(OH)2沉淀,且沉淀越来越多,最后达到不变。故答案B正确;
D,煅烧石灰石的产物是生石灰和CO2气体,最后剩余固体质量不可能为零。故答案C错误。
6.(2018九上·义乌月考)下列各组物质按酸、碱、单质、氧化物顺序排列的是( )
A.H2SO4,Na2O,C,CO B.Mg(OH)2,CuSO4,C,CO2
C.KOH,HNO3,O2,SO3 D.HCl,NaOH,O2,P2O5
【答案】D
【知识点】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分析】(1)酸是指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H+离子的化合物;(2)碱是指电离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离子的化合物;(3)单质是指只有一种元素构成的纯净物;(4)氧化物是指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解答】A、H2SO4 , Na2O,C,CO,依次是酸、氧化物、单质、氧化物,与题意不符,A错误;
B、Mg(OH)2 , CuSO4 , C,CO2,依次是碱、盐、单质、氧化物,与题意不符,B错误;
C、KOH,HNO3 , O2 , SO3,依次是碱、酸、单质、氧化物,与题意不符,C错误;
D、HCl,NaOH,O2 , P2O5,依次是酸、碱、单质、氧化物,与题意不符,D正确。
故选D
7.某工厂原来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所排废水中的硫酸,现改用氢氧化钾溶液中和以得到钾肥,若氢氧化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原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则此时碱流量阀调节的方法是( )
A.不用变动 B.减小流量 C.加大流量 D.无法确定
【答案】C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若流量不变,氢氧化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原来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时,由于氢氧化钾的相对分子质量比氢氧化钠的大,所以参与反应的氢氧根质量分数减小,要中和掉相同的酸,所以应加大流量。
【解答】由于由于氢氧化钾的相对分子质量比氢氧化钠的大,故氢氧根的含量氢氧化钠大一些,同样是中和一定量的酸需要氢氧化钾的量应该多一些,故应该流量阀开大一些才能中和掉定量的硫酸,故选C
。
故答案为:C
8.(2018九上·嘉兴月考)下列各组内物质名称表示同一种物质是( )
A.氢氧化钠 烧碱 苛性钠 B.氢氧化钙 消石灰 生石灰
C.盐酸 氯化氢 食盐 D.冰 干冰 水
【答案】A
【知识点】碱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酸碱的俗称分析。
【解答】A.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钙俗称消石灰、熟石灰,生石灰为氧化钙,不符合题意;
C.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食盐为氯化钠,不符合题意;
D.冰是固态的水,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9.下列各组溶液中,不用其他试剂,只用组内溶液互相混合的方法,就能鉴别的一组是( )
A.Na2SO4、BaCl2、KNO3、NaCl B.Na2SO4、Na2CO3、BaCl2、HCl
C.NaOH、Na2SO4、FeCl3、BaCl2 D.NaCl、AgNO3、NaNO3、HCl
【答案】B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在不另加试剂就能鉴别的题目中,首先观察有无有特殊颜色的物质,若有,将有颜色的溶液鉴别出来,然后再借用这种溶液鉴别其它溶液把其它没有确定出的物质确定出来;若都没有颜色就将溶液两两混合,根据混合后的现象进行分析鉴别。
【解答】A、Na2SO4、BaCl2、KNO3、NaCl中给定的物质两两混合时只有一次沉淀产生,即Na2SO4和BaCl2的反应,但无法鉴别是哪一种物质,其它的物质混合都无现象,因此不能鉴别,故A错误;
B、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其中有一种溶液与其它三种溶液混合时出现一次白色沉淀和一次放出气体,该溶液为Na2CO3溶液;与Na2CO3溶液产生气体的溶液为HCl,产生白色沉淀的为BaCl2溶液;与Na2CO3溶液混合无任何明显现象的为Na2SO4溶液;因此只用组内溶液相互混合的方法就能鉴别,故B正确;
C、首先观察氯化铁是黄色的溶液,然后将氯化铁和其它三种溶液混合,能够产生沉淀的是氢氧化钠,而和硫酸钠氯化钡混合无现象,因此无法鉴别硫酸钠和氯化钡,故C错误;
D、NaCl、AgNO3、NaNO3、HCl中两两混合时能够产生两次沉淀的是AgNO3,而与沉淀出现没有关系的一份溶液为NaNO3,至于和AgNO3产生沉淀的NaCl和HCl,则无法鉴别,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0.(2019九上·诸暨期中)现有下列5种物质:①浓盐酸 ②石灰水 ③碳酸钠晶体 ④烧碱 ⑤浓硫酸,把他们长期露置在空气中,其中会发生化学变化且质量增加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④、⑤
【答案】B
【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浓盐酸、碳酸钠晶体露置空气中质量减少,石灰水、烧碱露置空气中会吸收二氧化碳变质质量增加、浓硫酸吸水质量增加但发生物理变化分析。
【解答】 ①浓盐酸长期露置时质量会减少,错误;②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质量增加,正确; ③碳酸钠晶体长期露置质量会减少,错误;④烧碱长期露置会吸收二氧化碳变质,质量增加,正确;⑤浓硫酸长期露置会吸水质量增加,但没有发生化学变化,错误;
故答案为:B。
二、填空题
11.生锈的铁钉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
片刻观察到的现象是 ;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 ;
反应一段时间后,又观察到的现象是 ,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 。
【答案】铁锈逐渐消失,无色溶液变成黄色;Fe2O3+6HCl═2FeCl3+3H2O;有气泡产生;Fe+2HCl═FeCl2+H2↑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与水,写出反应的现象、化学方程式即可;铁锈完全消失后,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故会看到铁钉表面有气泡产生,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酸的化学性质,掌握铁锈的主要成分、酸的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解: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Fe2O3),将生锈的铁钉放入稀盐酸中,先是表面的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与水,反应现象为:铁锈逐渐消失,无色溶液变成黄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当铁锈完全反应后,铁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亚铁与氢气,反应现象是有气泡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故答案为:铁锈逐渐消失,无色溶液变成黄色;Fe2O3+6HCl═2FeCl3+3H2O;有气泡产生;Fe+2HCl═FeCl2+H2↑。
12.(2018九上·吴兴期末)硫酸、盐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浓硫酸在实验室常用作干燥剂,因为浓硫酸有 性。
(2)区别稀盐酸与稀硫酸可用 溶液。
【答案】(1)吸水
(2)Ba(NO3)2
【知识点】浓硫酸的稀释
【解析】【分析】(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强氧化性、脱水性;(2)区别稀盐酸与稀硫酸主要区分两者的阴离子,Ba2+可与硫酸根离子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解答】(1)浓硫酸在实验室常用作干燥剂,因为浓硫酸有吸水性;(2)Ba2+可与硫酸根离子反应产生白色沉淀而与Cl-不能发生反应,所以区别稀盐酸与稀硫酸可用Ba(NO3)2溶液。
13.(2018九上·金华月考)用下列物质前的序号填空。
①食盐 ②熟石灰 ③稀盐酸 ④小苏打 ⑤甲烷
(1)工业上通常用来除铁锈的是 。
(2)医疗上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是 。
(3)农业上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
【答案】(1)③
(2)④
(3)②
【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盐酸和氢氧化钙的性质及用途进行分析。
【解答】(1)铁锈成分为氧化铁,氧化铁可与酸发生反应,所以工业常用稀盐酸除锈;(2)胃酸成分为盐酸,小苏打可与盐酸发生反应用于治疗胃酸过多;(3)氢氧化钙是改良酸性土壤常用的物质。
三、实验探究题
14.实验小组同学向盛有2mL稀硫酸的试管中加入2mL氢氧化钠溶液,未观察到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1)【实验探究】将盛有上述实验混合液的试管标为①,如图甲。
小华:测得实验所用稀硫酸的pH<7,试管①中溶液pH>7。于是得出结论: 。
小敏:取两支试管,编号为②和③,分别加入稀硫酸和试管①中溶液各2mL,逐滴滴加Na2CO3溶液至过量,实验过程与现象如图乙,由此他得出了与小华一样的实验结论。
(2)【反思评价】小军认为小敏在实验设计中存在不够严密的地方,请帮他指出: 。
(3)【交流讨论】试管③中的溶液中有哪些溶质?同学们分析了两位同学的实验过程,一致认为没有H2SO4,其理由是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提出了二种推理:
推理1:含有Na2SO4、Na2CO3和NaOH
推理2:含有Na2SO4、Na2CO3
正确的是推理 (选填“1”或“2”)。
【答案】(1)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的化学反应
(2)应取用试管①的全部溶液与2mL稀硫酸作对比试验
(3)试管③中滴入碳酸钠溶液无气泡产生,;1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实验探究】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反思评价】取两支试管,编号为②和③,分别加入稀硫酸和试管①(显碱性)中溶液各2mL,逐滴滴加Na2CO3溶液至过量,稀硫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产生气泡,试管①(显碱性)与碳酸钠溶液反应无气泡产生,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交流讨论】试管①中的溶液pH>7,显碱性,滴入碳酸钠溶液无气泡产生,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实验探究】小华测得实验所用稀硫酸pH<7,试管①中溶液pH>7,酸碱度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说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的化学反应。
【反思评价】小敏:取两支试管,编号为②和③,分别加入稀硫酸和试管①(显碱性)中溶液各2mL,逐滴滴加Na2CO3溶液至过量,稀硫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产生气泡,试管①(显碱性)与碳酸钠溶液反应无气泡产生;但由于不是试管①中的全部溶液与2mL稀硫酸作对比实验,因为试管②和③需要保证里面的硫酸量是相同的(假设硫酸和氢氧化钠没发生反应),如果没有发生反应,试管①中的全部溶液才含有2mL硫酸,因此该实验应该用试管①中的全部溶液与2mL稀硫酸作对比实验.
【交流讨论】试管①中的溶液pH>7,显碱性,试管③中滴入碳酸钠溶液无气泡产生,说明不含H2SO4。
因为试管①溶液pH大于7,说明有氢氧化钠存在,并且不与碳酸钠反应,故试管③中的溶液中的溶质有氢氧化钠、碳酸钠及生成的硫酸钠。
15.(2019九上·萧山月考)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对固体猜想】
猜想I:全部是NaOH;猜想Ⅱ:全部是Na2CO3;猜想Ⅲ:是NaOH和Na2CO3混合物。
【实验和推断】
(1)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A溶液是 ,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有气泡产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2)若A是Ca(OH)2溶液,现象a有白色沉淀,现象b为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则白色沉淀为 (填化学式),该实验 (填“能”或“不能”)说明样品中有NaOH.
(3)若A是CaCl2溶液,当实验现象a为 ,现象b为 ,则猜想Ⅱ成立。
【反思】久置的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答案】(1)稀盐酸;Na2CO3+2HCl=2NaCl+CO2↑+H2O;复分解反应
(2)CaCO3;不能
(3)有白色沉淀产生;无色酚酞试液不变红色;2NaOH+CO2═Na2CO3+H2O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碳酸盐与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及酸碱盐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分析;
(2)根据碳酸钙为不溶性白色固体与反应后有氢氧化钠生成则不能证明原氢氧化钠分析;
(3)根据碳酸钙不溶及碱溶液能使酚酞变红、氢氧化钠变质是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分析。
【解答】(1) 氢氧化钠变质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A溶液是稀盐酸,反应方程式为 Na2CO3+2HCl=2NaCl+CO2↑+H2O ,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
(2) 若A是Ca(OH)2溶液 ,则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因反应时生成了氢氧化钠,所以不能说明样品中是否含氢氧化钠;
(3) 若A是CaCl2溶液,当实验现象a为 产生白色沉淀,b为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时, 猜想Ⅱ成立;氢氧化钠变质是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 。
故答案为:(1) 稀盐酸;Na2CO3+2HCl=2NaCl+CO2↑+H2O ;复分解反应;
(2) CaCO3 ;不能;
(3) 有白色沉淀产生;无色酚酞溶液变红;2NaOH+CO2═Na2CO3+H2O 。
1 / 1浙教版科学 九上 第1章 2022国庆练习01
一、单选题
1.(2018九上·嘉兴月考)将一定质量的 Ba(OH)2 溶液与 Na2CO3 溶液混合恰好完全反应,向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体的体积与加入稀盐酸的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N 点时,所得溶液的 pH=7
B.Q 点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只含有 BaCl2
C.O 至 P 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OH+HCl=NaCl+H2O
D.P 至 Q 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a(OH)2+2HCl=BaCl2+2H2O
2.(2018九上·金华月考)向一定量的 Na2CO3 溶液中缓慢地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搅拌,发现开始没产生气泡,盐酸加到一定程度才产生气泡。随着盐酸的加入,溶液中离子数目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如图所示,四条曲线与溶液中的离子的对应关系,完全正确的是( )
A.a:Cl-; b:K+; c: ; d:
B.a:Na+;b: ;c: ;d:Cl-
C.a:Na+;b: ;c:Cl-; d:
D.a:Na+;b: ;c:Cl- ;d: ;
3.(2018九上·绍兴月考)我们可通过建立图像来表示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间的量的相互关系,图像是一种表示方法,也是了解化学反应的“窗口”。现一烧杯中含有 HCl 和 CuCl2 的混合液,现将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滴加入到混合液中直至过量(忽略 CuCl2 溶液的弱酸性即 CuCl2 溶液看成中性),则反应中各个量的图像正确的是( )
A.甲、乙、丁 B.乙、丙、丁 C.甲、丙 D.甲
4.将36.5克的稀盐酸和40克10%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则所得溶液的pH ( )
A.一定等于7 B.可能等于7
C.一定大于7 D.一定小于7
5.下列叙述与如图所示图象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图a:向pH=3的溶液中加水
B.图b: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与锌粒反应
C.图c:向H2SO4和CuSO4混合溶液中加NaOH溶液
D.图d: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6.(2018九上·义乌月考)下列各组物质按酸、碱、单质、氧化物顺序排列的是( )
A.H2SO4,Na2O,C,CO B.Mg(OH)2,CuSO4,C,CO2
C.KOH,HNO3,O2,SO3 D.HCl,NaOH,O2,P2O5
7.某工厂原来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所排废水中的硫酸,现改用氢氧化钾溶液中和以得到钾肥,若氢氧化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原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则此时碱流量阀调节的方法是( )
A.不用变动 B.减小流量 C.加大流量 D.无法确定
8.(2018九上·嘉兴月考)下列各组内物质名称表示同一种物质是( )
A.氢氧化钠 烧碱 苛性钠 B.氢氧化钙 消石灰 生石灰
C.盐酸 氯化氢 食盐 D.冰 干冰 水
9.下列各组溶液中,不用其他试剂,只用组内溶液互相混合的方法,就能鉴别的一组是( )
A.Na2SO4、BaCl2、KNO3、NaCl B.Na2SO4、Na2CO3、BaCl2、HCl
C.NaOH、Na2SO4、FeCl3、BaCl2 D.NaCl、AgNO3、NaNO3、HCl
10.(2019九上·诸暨期中)现有下列5种物质:①浓盐酸 ②石灰水 ③碳酸钠晶体 ④烧碱 ⑤浓硫酸,把他们长期露置在空气中,其中会发生化学变化且质量增加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④、⑤
二、填空题
11.生锈的铁钉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
片刻观察到的现象是 ;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 ;
反应一段时间后,又观察到的现象是 ,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 。
12.(2018九上·吴兴期末)硫酸、盐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浓硫酸在实验室常用作干燥剂,因为浓硫酸有 性。
(2)区别稀盐酸与稀硫酸可用 溶液。
13.(2018九上·金华月考)用下列物质前的序号填空。
①食盐 ②熟石灰 ③稀盐酸 ④小苏打 ⑤甲烷
(1)工业上通常用来除铁锈的是 。
(2)医疗上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是 。
(3)农业上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
三、实验探究题
14.实验小组同学向盛有2mL稀硫酸的试管中加入2mL氢氧化钠溶液,未观察到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1)【实验探究】将盛有上述实验混合液的试管标为①,如图甲。
小华:测得实验所用稀硫酸的pH<7,试管①中溶液pH>7。于是得出结论: 。
小敏:取两支试管,编号为②和③,分别加入稀硫酸和试管①中溶液各2mL,逐滴滴加Na2CO3溶液至过量,实验过程与现象如图乙,由此他得出了与小华一样的实验结论。
(2)【反思评价】小军认为小敏在实验设计中存在不够严密的地方,请帮他指出: 。
(3)【交流讨论】试管③中的溶液中有哪些溶质?同学们分析了两位同学的实验过程,一致认为没有H2SO4,其理由是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提出了二种推理:
推理1:含有Na2SO4、Na2CO3和NaOH
推理2:含有Na2SO4、Na2CO3
正确的是推理 (选填“1”或“2”)。
15.(2019九上·萧山月考)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对固体猜想】
猜想I:全部是NaOH;猜想Ⅱ:全部是Na2CO3;猜想Ⅲ:是NaOH和Na2CO3混合物。
【实验和推断】
(1)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A溶液是 ,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有气泡产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2)若A是Ca(OH)2溶液,现象a有白色沉淀,现象b为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则白色沉淀为 (填化学式),该实验 (填“能”或“不能”)说明样品中有NaOH.
(3)若A是CaCl2溶液,当实验现象a为 ,现象b为 ,则猜想Ⅱ成立。
【反思】久置的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碱和盐的混合物加入盐酸后,盐酸先与碱发生反应然后再与盐发生反应分析。
【解答】Ba(OH)2 溶液与 Na2CO3 溶液混合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加入盐酸后先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然后碳酸钡再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所以产生气体要在加入盐酸一段时间后才开始溶解。
A.N 点时,盐酸有剩余,所得溶液的 pH<7,不符合题意;
B.Q 点时,氢氧化钠、碳酸钡与盐酸刚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含有 氯化钠和氯化钡,不符合题意;
C.O 至 P 段是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OH+HCl=NaCl+H2O,符合题意;
D.P 至 Q 段是碳酸钡与盐酸的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答案】B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向一定量的Na
2CO
3溶液中缓慢地滴加稀盐酸,则先后发生Na
2CO
3+HCl═NaCl+NaHCO
3、NaHCO
3+HCl═NaCl+CO
2↑+H
2O的反应分析。
【解答】向一定量的Na2CO3溶液中缓慢地滴加稀盐酸,则先后发生Na2CO3+HCl═NaCl+NaHCO3、NaHCO3+HCl═NaCl+CO2↑+H2O,钠离子数目不变,则即图中a为Na+离子,酸根离子在减少,直至为0,即图中b为CO32-离子,碳酸氢根离子先增大后减小,直至为0,即图中c为HCO3-离子,氯离子一直增加,则d为氯离子;
故答案为:B。
3.【答案】D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
【解答】向含有 HCl 和 CuCl2 的混合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发生反应,盐酸完全反应后再与氯化铜发生反应,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没有明显现象,与氯化铜反应产生蓝色氢氧化铜沉淀,所以沉淀要在一段时间后才开始产生,当氯化铜反应完全后,沉淀质量不再改变,甲正确;盐酸和氯化铜混合溶液pH小于7,加入氢氧化钠后,溶液pH慢慢增大,与盐酸刚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中性,继续加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氢氧化铜沉淀,该反应过程中溶液呈中性,应保持在pH=7不变,直到氯化铜反应完全后再加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pH开始增加到大于7,乙错误;氯化钙与氢氧化钠反应不再生成水,所以水的质量开始与盐酸反应时增加幅度大,然后增加的幅度相同,丙错误;
故答案为:D。
4.【答案】B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判断完全反应后剩余的是哪一种溶液,结合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反应中消耗盐酸酸与氢氧化钠的质量比关系如下:
HCl+NaOH═NaCl+H2O
36.5 40
可知,36.5份质量的盐酸与40份质量的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由于不知36.5克稀盐酸和40克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无法确定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无法确定反应进行的情况;若两者可能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pH=7;若稀盐酸有剩余,溶液呈酸性,pH小于7;若氢氧化钠溶液有剩余,溶液呈碱性,pH大于7。
故答案为:B
5.【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许多。主要涉及:
1.溶液中加其他物质后pH值的变化。主要考察物质的酸碱性。
2.酸中加锌粒后氢气质量的变化。主要考查反应物和生成物物质的变化。
3.溶液中加其他物质后沉淀质量的变化。主要考查物质间的相互反应。
4.物质反应后质量的变化。还是考察物质的反应。
【解答】答案为C。
A,向pH=3的溶液中加水,pH靠近7但不可能超过7。故答案A错误;
B,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与锌粒反应,产生H2质量随时间变化是先增大后不变;故答案B错误;
C,向H2SO4和CuSO4混合溶液中加NaOH溶液,NaOH先和H2SO4反应,开始时不会出现Cu(OH)2沉淀,待H2SO4消耗完后,开始出现Cu(OH)2沉淀,且沉淀越来越多,最后达到不变。故答案B正确;
D,煅烧石灰石的产物是生石灰和CO2气体,最后剩余固体质量不可能为零。故答案C错误。
6.【答案】D
【知识点】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分析】(1)酸是指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H+离子的化合物;(2)碱是指电离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离子的化合物;(3)单质是指只有一种元素构成的纯净物;(4)氧化物是指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解答】A、H2SO4 , Na2O,C,CO,依次是酸、氧化物、单质、氧化物,与题意不符,A错误;
B、Mg(OH)2 , CuSO4 , C,CO2,依次是碱、盐、单质、氧化物,与题意不符,B错误;
C、KOH,HNO3 , O2 , SO3,依次是碱、酸、单质、氧化物,与题意不符,C错误;
D、HCl,NaOH,O2 , P2O5,依次是酸、碱、单质、氧化物,与题意不符,D正确。
故选D
7.【答案】C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若流量不变,氢氧化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原来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时,由于氢氧化钾的相对分子质量比氢氧化钠的大,所以参与反应的氢氧根质量分数减小,要中和掉相同的酸,所以应加大流量。
【解答】由于由于氢氧化钾的相对分子质量比氢氧化钠的大,故氢氧根的含量氢氧化钠大一些,同样是中和一定量的酸需要氢氧化钾的量应该多一些,故应该流量阀开大一些才能中和掉定量的硫酸,故选C
。
故答案为:C
8.【答案】A
【知识点】碱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酸碱的俗称分析。
【解答】A.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钙俗称消石灰、熟石灰,生石灰为氧化钙,不符合题意;
C.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食盐为氯化钠,不符合题意;
D.冰是固态的水,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9.【答案】B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在不另加试剂就能鉴别的题目中,首先观察有无有特殊颜色的物质,若有,将有颜色的溶液鉴别出来,然后再借用这种溶液鉴别其它溶液把其它没有确定出的物质确定出来;若都没有颜色就将溶液两两混合,根据混合后的现象进行分析鉴别。
【解答】A、Na2SO4、BaCl2、KNO3、NaCl中给定的物质两两混合时只有一次沉淀产生,即Na2SO4和BaCl2的反应,但无法鉴别是哪一种物质,其它的物质混合都无现象,因此不能鉴别,故A错误;
B、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其中有一种溶液与其它三种溶液混合时出现一次白色沉淀和一次放出气体,该溶液为Na2CO3溶液;与Na2CO3溶液产生气体的溶液为HCl,产生白色沉淀的为BaCl2溶液;与Na2CO3溶液混合无任何明显现象的为Na2SO4溶液;因此只用组内溶液相互混合的方法就能鉴别,故B正确;
C、首先观察氯化铁是黄色的溶液,然后将氯化铁和其它三种溶液混合,能够产生沉淀的是氢氧化钠,而和硫酸钠氯化钡混合无现象,因此无法鉴别硫酸钠和氯化钡,故C错误;
D、NaCl、AgNO3、NaNO3、HCl中两两混合时能够产生两次沉淀的是AgNO3,而与沉淀出现没有关系的一份溶液为NaNO3,至于和AgNO3产生沉淀的NaCl和HCl,则无法鉴别,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0.【答案】B
【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浓盐酸、碳酸钠晶体露置空气中质量减少,石灰水、烧碱露置空气中会吸收二氧化碳变质质量增加、浓硫酸吸水质量增加但发生物理变化分析。
【解答】 ①浓盐酸长期露置时质量会减少,错误;②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质量增加,正确; ③碳酸钠晶体长期露置质量会减少,错误;④烧碱长期露置会吸收二氧化碳变质,质量增加,正确;⑤浓硫酸长期露置会吸水质量增加,但没有发生化学变化,错误;
故答案为:B。
11.【答案】铁锈逐渐消失,无色溶液变成黄色;Fe2O3+6HCl═2FeCl3+3H2O;有气泡产生;Fe+2HCl═FeCl2+H2↑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与水,写出反应的现象、化学方程式即可;铁锈完全消失后,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故会看到铁钉表面有气泡产生,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酸的化学性质,掌握铁锈的主要成分、酸的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解: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Fe2O3),将生锈的铁钉放入稀盐酸中,先是表面的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与水,反应现象为:铁锈逐渐消失,无色溶液变成黄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当铁锈完全反应后,铁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亚铁与氢气,反应现象是有气泡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故答案为:铁锈逐渐消失,无色溶液变成黄色;Fe2O3+6HCl═2FeCl3+3H2O;有气泡产生;Fe+2HCl═FeCl2+H2↑。
12.【答案】(1)吸水
(2)Ba(NO3)2
【知识点】浓硫酸的稀释
【解析】【分析】(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强氧化性、脱水性;(2)区别稀盐酸与稀硫酸主要区分两者的阴离子,Ba2+可与硫酸根离子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解答】(1)浓硫酸在实验室常用作干燥剂,因为浓硫酸有吸水性;(2)Ba2+可与硫酸根离子反应产生白色沉淀而与Cl-不能发生反应,所以区别稀盐酸与稀硫酸可用Ba(NO3)2溶液。
13.【答案】(1)③
(2)④
(3)②
【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盐酸和氢氧化钙的性质及用途进行分析。
【解答】(1)铁锈成分为氧化铁,氧化铁可与酸发生反应,所以工业常用稀盐酸除锈;(2)胃酸成分为盐酸,小苏打可与盐酸发生反应用于治疗胃酸过多;(3)氢氧化钙是改良酸性土壤常用的物质。
14.【答案】(1)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的化学反应
(2)应取用试管①的全部溶液与2mL稀硫酸作对比试验
(3)试管③中滴入碳酸钠溶液无气泡产生,;1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实验探究】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反思评价】取两支试管,编号为②和③,分别加入稀硫酸和试管①(显碱性)中溶液各2mL,逐滴滴加Na2CO3溶液至过量,稀硫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产生气泡,试管①(显碱性)与碳酸钠溶液反应无气泡产生,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交流讨论】试管①中的溶液pH>7,显碱性,滴入碳酸钠溶液无气泡产生,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实验探究】小华测得实验所用稀硫酸pH<7,试管①中溶液pH>7,酸碱度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说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的化学反应。
【反思评价】小敏:取两支试管,编号为②和③,分别加入稀硫酸和试管①(显碱性)中溶液各2mL,逐滴滴加Na2CO3溶液至过量,稀硫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产生气泡,试管①(显碱性)与碳酸钠溶液反应无气泡产生;但由于不是试管①中的全部溶液与2mL稀硫酸作对比实验,因为试管②和③需要保证里面的硫酸量是相同的(假设硫酸和氢氧化钠没发生反应),如果没有发生反应,试管①中的全部溶液才含有2mL硫酸,因此该实验应该用试管①中的全部溶液与2mL稀硫酸作对比实验.
【交流讨论】试管①中的溶液pH>7,显碱性,试管③中滴入碳酸钠溶液无气泡产生,说明不含H2SO4。
因为试管①溶液pH大于7,说明有氢氧化钠存在,并且不与碳酸钠反应,故试管③中的溶液中的溶质有氢氧化钠、碳酸钠及生成的硫酸钠。
15.【答案】(1)稀盐酸;Na2CO3+2HCl=2NaCl+CO2↑+H2O;复分解反应
(2)CaCO3;不能
(3)有白色沉淀产生;无色酚酞试液不变红色;2NaOH+CO2═Na2CO3+H2O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碳酸盐与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及酸碱盐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分析;
(2)根据碳酸钙为不溶性白色固体与反应后有氢氧化钠生成则不能证明原氢氧化钠分析;
(3)根据碳酸钙不溶及碱溶液能使酚酞变红、氢氧化钠变质是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分析。
【解答】(1) 氢氧化钠变质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A溶液是稀盐酸,反应方程式为 Na2CO3+2HCl=2NaCl+CO2↑+H2O ,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
(2) 若A是Ca(OH)2溶液 ,则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因反应时生成了氢氧化钠,所以不能说明样品中是否含氢氧化钠;
(3) 若A是CaCl2溶液,当实验现象a为 产生白色沉淀,b为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时, 猜想Ⅱ成立;氢氧化钠变质是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 。
故答案为:(1) 稀盐酸;Na2CO3+2HCl=2NaCl+CO2↑+H2O ;复分解反应;
(2) CaCO3 ;不能;
(3) 有白色沉淀产生;无色酚酞溶液变红;2NaOH+CO2═Na2CO3+H2O 。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