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 九上 第1章 2022国庆练习04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 九上 第1章 2022国庆练习0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9-27 19:43:11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 九上 第1章 2022国庆练习04
一、单选题
1.(2022九上·仙居期末)市场上有一款变色眼镜,其变色原理为:在玻璃镜片中加入溴化银和氧化铜。在强光照射下,溴化银分解成溴和银,玻璃颜色变深。光线较暗时,溴和银在氧化铜催化作用下重新生成溴化银,玻璃颜色变浅。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镜片中的溴化银和氧化铜都属于有机物
B.在镜片颜色变深过程中溴化银发生了复分解反应
C.由镜片变色原理可知,溴化银应该避光保存
D.氧化铜在镜片变色前后质量发生改变
2.(2022九上·余姚期末)实验小组用传感器研究等量水或NaOH溶液分别吸收CO2的效果,实验装置及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曲线①是CO2溶解和CO2与水反应的综合结果
B.对比曲线①和②,可说明CO2能与NaOH反应
C.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比水好
D.若选用等量饱和石灰水进行实验,其曲线在①上方
3.(2022九上·丽水期末)书写化学方程式和识别化学反应是学习科学的必备素养。下列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
A.3Fe+2O2Fe3O4 B.H2+CuOCu+H2O
C.Ca(OH)2+H2SO4=CaSO4+2H2O D.2KMnO4K2MnO4+MnO2+O2↑
4.(2022九上·金东期末)下列物质的主要成分不属于盐的是(  )
A.生活中用作调味品的食盐 B.“侯氏制碱法”制取的纯碱
C.用于吸水干燥的生石灰 D.作为建筑材料的大理石
5.(2022九上·西湖期末)下图为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的pH随时间变化曲线,有关分析错误的(  )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
B.a点对应溶液的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氢
C.b点表示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D.a点到b点的曲线变化证明该反应放热
6.(2022九上·西湖期末)浙江省博物馆近期展出了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重量级文物——青铜面具,面具上的铜绿【Cu2(OH)2CO3】属于(  )
A.酸 B.碱 C.盐 D.氧化物
7.(2021九上·温州期末)兴趣小组在探究稀盐酸的性质时,将足量的稀盐酸逐渐滴入装有少量下列物质的试管中,产生气体的量符合如图所示曲线的是(  )
A.铝片 B.表面被氧化的铝片
C.铜片 D.表面被氧化的铜片
8.(2022九上·慈溪竞赛)下列有关化学知识的描述合理的是(  )
A.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没有参加化学反应
B.电解水时阳极产生氧气,阴极产生氢气,其体积比为2:1
C.NH4NO3是一种复合肥料,溶解时吸热
D.酸溶液加水稀释,溶液的pH会变大
9.(2022九上·慈溪竞赛)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向二氧化锰中加入一定量的双氧水
B.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
C.向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纯碱溶液至过量
D.向等质量的镁粉和铝粉中分别加入过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
10.(2022九上·慈溪竞赛)某锥形瓶中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液50g,向其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瓶中溶液质量与加入的稀硫酸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至B点时,锥形瓶中溶液质量为100g
B.反应至C点时,锥形瓶内溶液中硫酸钠的质量为14.2g
C.若向D点对应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
D.整个过程溶液中氢元素质量的变化大致与溶液质量变化一致
二、解答题
11.(2022九上·定海期末)黄铜(铜和锌的合金)因性能优良,被广泛用于制作钱币、饰品和生产中,铜的质量分数在59%-65%之间的黄铜性能优良。兴趣小组为了解某黄铜螺母的材料性能进行如下实验:取多个黄铜螺母称得质量为20.0克,放入烧杯中;另取100克稀硫酸,分五次等质量加入,每次均充分反应,实验过程数据记录如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5
稀硫酸的用量/克 20 20 20 20 20
剩余固体的质量/克 17.4 14.8 12.2 12.0 12.0
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第5次实验结束后,在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那么溶液的颜色变为   。
(2)通过计算说明该黄铜螺母的材料性能是否优良。
(3)实验所用的稀硫酸的溶质质分数为多少?
12.(2022九上·吴兴期末)冬季路面积雪给交通带来安全隐患,抛撒融雪剂是融雪的常用方法。某公司生产的融雪剂是一定含有氯化钠,可能含有氯化钙或硫酸铜中的一种或两种物质。小华为了探究其成分,设计并完成了以下实验:
(1)融雪剂中氯化钠的质量。
(2)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3.(2022九上·仙居期末)某环保小组监测到一工厂向河水中排放的酸性废液中含有CuSO4。
(1)实验室实验时,我们观察到的CuSO4溶液的颜色为   。
(2)为了测定废液中CuSO4的质量分数,该小组取了50g废液,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测得生成Cu(OH)2沉淀(无其它沉淀)的质量与所加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①图中的OA段表示氢氧化钠溶液与废液中的酸性物质发生反应,没有沉淀产生。AB段表示氢氧化钠溶液与CuSO4发生反应,反应结束后生成沉淀质量是 ▲ 克。
②计算50g废液中CuSO4的质量。
14.(2022九上·金东期末)学习小组的同学通过下面实验测定一瓶失去标签的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请完成下列分析与计算:
(1)实验中,红色恰好消失时,所得溶液的pH值为   。
(2)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5.(2021九上·乐清期中)小明对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后的废液,进行溶质成分鉴定。取废液上层清液50克,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10.6%的碳酸钠溶液,出现气泡,滴加至20克开始出现白色沉淀。继续滴加至沉淀不再产生,过滤,测得沉淀的质量为5克,并绘制了图像。
(1)碳酸钠属于   (选填“盐”或“碱”)。
(2)废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写化学式)。
(3)图象中的a点数值是   。
(4)通过计算说明,图像横坐标中的b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是多少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有机物为含碳化合物,溴化银变色为“一变多”的反应,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分析。
【解答】A、溴化银和氧化铜都不含碳元素,为无机物 ,不符合题意;
B、 在镜片颜色变深过程中溴化银发生了分解反应 ,不符合题意;
C、 由镜片变色原理可知,溴化银遇光会发生化学变化,应该避光保存 ,符合题意;
D、 氧化铜在镜片变色中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发生改变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D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二氧化碳能与碱溶液反应,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分析。
【解答】A、曲线①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小于②,是CO2溶解和CO2与水反应的综合结果 ,不符合题意;
B、 对比曲线①和②,二者变化趋势不同,可说明CO2能与NaOH反应 ,不符合题意;
C、由图像中二氧化碳深度变化趋势可知,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比水好 ,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其溶液浓度小,若选用等量饱和石灰水进行实验,其曲线在①下方,但在 ②上方,符合题意;
故选D。
3.【答案】C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化合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分解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置换反应为“单化化单”、复分解反应为“双交换价不变”进行分析。
【解答】A、反应为“多变一”,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B、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都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
C、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符合题意;
D、反应为“ 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答案】C
【知识点】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物质俗名及盐是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形成的化合物分析。
【解答】A、食盐主要成分为氯化钠,属于盐,不符合题意;
B、纯碱为碳酸钠俗称,属于盐,不符合题意;
C、生石灰为氧化钙,属于氧化物,符合题意;
D、大理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属于盐,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情况判断实验是将氢氧化钠加入盐酸中,再通过反应过程中pH的数值判断反应进程分析。
【解答】A、由反应前溶液pH小于7可知,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不符合题意;
B、 a点溶液pH小于7,说是盐酸有剩余,对应溶液的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氢 ,不符合题意;
C、 b点溶液pH等于7,表示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不符合题意;
D、 a点到b点的曲线变化只能表示出反应时pH的变化,不能证明该反应放热 ,符合题意;
故选D。
6.【答案】C
【知识点】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分析】根据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为盐分析。
【解答】 铜绿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属于盐类物质;
故选C。
7.【答案】B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分析生成气体的质量的变化规律,然后与各个选项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A.铝片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实验开始就会有氢气产生,故A错误;
B.铝片表面的氧化膜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此时没有气体生成。当氧化铝完全反应后,里面的铝再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故B正确;
C.铜片与稀盐酸不反应,故C错误;
D.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而里面的铜不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故D错误。
故选B。
8.【答案】D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1)根据催化剂的性质判断;
(2)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和结论分析;
(3)氮磷钾为植物生长的营养素,同时含有多种营养素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4)根据酸溶液的特点判断。
【解答】A.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同时参加化学反应,故A错误;
B.电解水时阳极产生氧气,阴极产生氢气,其体积比为1:2,故B错误;
C.NH4NO3只含有氮元素,为氮肥,而不是复合肥;溶解时吸收热量,故C错误;
D.酸溶液加水稀释,其酸性减小,则溶液的pH会变大,故D正确。
故选D。
9.【答案】B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将每个选项描述的实验与图像比照,分析能否正确反应实验过程即可。
【解答】A.向二氧化锰中加入一定量的双氧水,双氧水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而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它的质量保持不变,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氢氧化钠溶液中存在溶剂水,因此只要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溶剂的质量就会增大,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向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纯碱溶液至过量,原来的溶液呈酸性,pH<7。随着碳酸钠的加入,它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则酸性不断减小,即pH不断增大;当二者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7。此后,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溶液的pH=7保持不变。当氯化钙完全反应后,由于碳酸钠呈碱性,所以溶液的pH增大,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向等质量的镁粉和铝粉中分别加入过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由于镁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铝,所以镁生成氢气的速度较快。由于酸过量,所以生成氢气的质量由金属质量决定。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镁和铝的质量相同,铝生成氢气的质量大于镁,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0.【答案】D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液中加入稀硫酸,硫酸优先与氢氧化钠反应,而后与碳酸钠反应进行解答。
【解答】A.反应至B点时,氢氧化钠与硫酸恰好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没有质量的损失,所以锥形瓶中溶液质量为50g+50g=100g,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由方程式 2NaOH+H2SO4=Na2SO4+2H2O;Na2CO3+H2SO4═Na2SO4+H2O+CO2↑可得关系式:H2SO4~Na2SO4;
设C点时,锥形瓶内溶液中硫酸钠的质量为x,
H2SO4 ~ Na2SO4;
98 142
100g×9.8% x

解得:x=14.2g,故B正确不合题意;
C.D点表示硫酸过量,溶液显酸性,若向对应的溶液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过程中溶液中增加的氢元素质量,全部来自稀硫酸,所以整个过程溶液中氢元素质量的变化不会有折点,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1.【答案】(1)红色
(2)黄铜螺母中铜的质量分数为, 铜的质量分数在59%-65%之间,性能优良 。
(3)解:20g稀硫酸完全反应消耗锌的质量为20.0g-17.4g=2.6g
设实验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Zn+H2SO4=ZnSO4+H2↑
65 98
2.6g 20gx
x=19.6%
答:实验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9.6%。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表中数据确定反应后盐酸过量及酸的溶液使石蕊变红分析;
(2)根据反应结束后固体质量为铜的质量,由此计算铜的质量分数分析;
(3)根据反应的锌的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硫酸的质量及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1)由表格中数据可知,第4次加入盐酸后锌就已完全反应,则第5次实验结束后,盐酸过量,在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那么溶液的颜色变为红色。
12.【答案】(1)解:设融雪剂中氯化钙的质量为x。
111 100
x 5g

解得x=5.55g
所以氯化钠质量为8g-5.55g=2.45g
(2)解:设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y。
106 100
y 5g

解得y=5.3g
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因为为无色溶液,所以不可能含有铜离子。
(2)由5g固体推算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3.【答案】(1)蓝色
(2)①1.96g
②设废液中CuSO4的质量为x
CuSO4+ 2NaOH = Na2SO4+ Cu(OH)2 ↓
160 98
x 1.96g
x =3.2g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据铜离子的溶液呈蓝色分析;
(2)根据产生的氢氧化铜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硫酸铜质量分析。
【解答】(1)硫酸铜溶液呈蓝色;
故答案为:(1)蓝色;(2) ①1.96g ; 3.2g 。
14.【答案】(1)7
(2)由题意可知,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质量为20g×20%=4g,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所用稀盐酸质量为40g-20g=20g
设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NaOH+HCl=NaCl+H2O
40 36.5
4g 20gx
40:36.5=4g:20gx
x=18.25%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pH=7,由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所用稀盐酸质量,再由反应的氢氧化钠质量及方程式中物南间质量关系计算盐酸的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1) 实验中,红色恰好消失时,说明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的pH值为7;
(2)由题意可知,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质量为20g×20%=4g,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所用稀盐酸质量为40g-20g=20g
设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NaOH+HCl=NaCl+H2O
40 36.5
4g 20gx
40:36.5=4g:20gx
x=18.25%
故答案为:(1)7;(2)18.25%。
15.【答案】(1)盐
(2)HCl、CaCl2
(3)0.88
(4)解:设与氯化钙反应的碳酸钠溶液中溶质质量为x
CaCl2+ NaCO3=2NaCl+ CaCO3↓
  106 100
  x 5克
x=5.3克
溶液质量是 =50克
B点质量应标20克+50克=70克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据碳酸钠属于盐类物质分析;
(2)根据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反应后的废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钙,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分析;
(3)根据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利用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比计算产生二氧化碳质量分析;
(4)根据生成碳酸钙的质量利用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与氯化钙反应的碳酸钠溶液质量,再由b为消耗总的碳酸钠溶液质量和计算b的值分析。
【解答】(1)碳酸钠属于盐类物质;
(2) 废液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出现气泡,滴加至20克开始出现白色沉淀 ,说明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然后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即废液中含有盐酸和氯化钙;
(3)图像中a点为碳酸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消耗碳酸钠质量为20g×10.6%=2.12g,设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x
2HCl+ Na2CO3=2NaCl+H2O+ CO2
  106 44
  2.12g a
106:44=2.12g:a
a=0.88g
故答案为:(1)盐;(2) HCl、CaCl2 ;(3)0.88;(4)70g。
1 / 1浙教版科学 九上 第1章 2022国庆练习04
一、单选题
1.(2022九上·仙居期末)市场上有一款变色眼镜,其变色原理为:在玻璃镜片中加入溴化银和氧化铜。在强光照射下,溴化银分解成溴和银,玻璃颜色变深。光线较暗时,溴和银在氧化铜催化作用下重新生成溴化银,玻璃颜色变浅。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镜片中的溴化银和氧化铜都属于有机物
B.在镜片颜色变深过程中溴化银发生了复分解反应
C.由镜片变色原理可知,溴化银应该避光保存
D.氧化铜在镜片变色前后质量发生改变
【答案】C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有机物为含碳化合物,溴化银变色为“一变多”的反应,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分析。
【解答】A、溴化银和氧化铜都不含碳元素,为无机物 ,不符合题意;
B、 在镜片颜色变深过程中溴化银发生了分解反应 ,不符合题意;
C、 由镜片变色原理可知,溴化银遇光会发生化学变化,应该避光保存 ,符合题意;
D、 氧化铜在镜片变色中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发生改变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022九上·余姚期末)实验小组用传感器研究等量水或NaOH溶液分别吸收CO2的效果,实验装置及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曲线①是CO2溶解和CO2与水反应的综合结果
B.对比曲线①和②,可说明CO2能与NaOH反应
C.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比水好
D.若选用等量饱和石灰水进行实验,其曲线在①上方
【答案】D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二氧化碳能与碱溶液反应,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分析。
【解答】A、曲线①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小于②,是CO2溶解和CO2与水反应的综合结果 ,不符合题意;
B、 对比曲线①和②,二者变化趋势不同,可说明CO2能与NaOH反应 ,不符合题意;
C、由图像中二氧化碳深度变化趋势可知,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比水好 ,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其溶液浓度小,若选用等量饱和石灰水进行实验,其曲线在①下方,但在 ②上方,符合题意;
故选D。
3.(2022九上·丽水期末)书写化学方程式和识别化学反应是学习科学的必备素养。下列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
A.3Fe+2O2Fe3O4 B.H2+CuOCu+H2O
C.Ca(OH)2+H2SO4=CaSO4+2H2O D.2KMnO4K2MnO4+MnO2+O2↑
【答案】C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化合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分解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置换反应为“单化化单”、复分解反应为“双交换价不变”进行分析。
【解答】A、反应为“多变一”,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B、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都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
C、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符合题意;
D、反应为“ 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2022九上·金东期末)下列物质的主要成分不属于盐的是(  )
A.生活中用作调味品的食盐 B.“侯氏制碱法”制取的纯碱
C.用于吸水干燥的生石灰 D.作为建筑材料的大理石
【答案】C
【知识点】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物质俗名及盐是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形成的化合物分析。
【解答】A、食盐主要成分为氯化钠,属于盐,不符合题意;
B、纯碱为碳酸钠俗称,属于盐,不符合题意;
C、生石灰为氧化钙,属于氧化物,符合题意;
D、大理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属于盐,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2022九上·西湖期末)下图为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的pH随时间变化曲线,有关分析错误的(  )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
B.a点对应溶液的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氢
C.b点表示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D.a点到b点的曲线变化证明该反应放热
【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情况判断实验是将氢氧化钠加入盐酸中,再通过反应过程中pH的数值判断反应进程分析。
【解答】A、由反应前溶液pH小于7可知,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不符合题意;
B、 a点溶液pH小于7,说是盐酸有剩余,对应溶液的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氢 ,不符合题意;
C、 b点溶液pH等于7,表示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不符合题意;
D、 a点到b点的曲线变化只能表示出反应时pH的变化,不能证明该反应放热 ,符合题意;
故选D。
6.(2022九上·西湖期末)浙江省博物馆近期展出了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重量级文物——青铜面具,面具上的铜绿【Cu2(OH)2CO3】属于(  )
A.酸 B.碱 C.盐 D.氧化物
【答案】C
【知识点】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分析】根据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为盐分析。
【解答】 铜绿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属于盐类物质;
故选C。
7.(2021九上·温州期末)兴趣小组在探究稀盐酸的性质时,将足量的稀盐酸逐渐滴入装有少量下列物质的试管中,产生气体的量符合如图所示曲线的是(  )
A.铝片 B.表面被氧化的铝片
C.铜片 D.表面被氧化的铜片
【答案】B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分析生成气体的质量的变化规律,然后与各个选项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A.铝片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实验开始就会有氢气产生,故A错误;
B.铝片表面的氧化膜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此时没有气体生成。当氧化铝完全反应后,里面的铝再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故B正确;
C.铜片与稀盐酸不反应,故C错误;
D.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而里面的铜不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故D错误。
故选B。
8.(2022九上·慈溪竞赛)下列有关化学知识的描述合理的是(  )
A.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没有参加化学反应
B.电解水时阳极产生氧气,阴极产生氢气,其体积比为2:1
C.NH4NO3是一种复合肥料,溶解时吸热
D.酸溶液加水稀释,溶液的pH会变大
【答案】D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1)根据催化剂的性质判断;
(2)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和结论分析;
(3)氮磷钾为植物生长的营养素,同时含有多种营养素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4)根据酸溶液的特点判断。
【解答】A.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同时参加化学反应,故A错误;
B.电解水时阳极产生氧气,阴极产生氢气,其体积比为1:2,故B错误;
C.NH4NO3只含有氮元素,为氮肥,而不是复合肥;溶解时吸收热量,故C错误;
D.酸溶液加水稀释,其酸性减小,则溶液的pH会变大,故D正确。
故选D。
9.(2022九上·慈溪竞赛)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向二氧化锰中加入一定量的双氧水
B.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
C.向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纯碱溶液至过量
D.向等质量的镁粉和铝粉中分别加入过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
【答案】B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将每个选项描述的实验与图像比照,分析能否正确反应实验过程即可。
【解答】A.向二氧化锰中加入一定量的双氧水,双氧水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而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它的质量保持不变,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氢氧化钠溶液中存在溶剂水,因此只要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溶剂的质量就会增大,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向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纯碱溶液至过量,原来的溶液呈酸性,pH<7。随着碳酸钠的加入,它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则酸性不断减小,即pH不断增大;当二者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7。此后,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溶液的pH=7保持不变。当氯化钙完全反应后,由于碳酸钠呈碱性,所以溶液的pH增大,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向等质量的镁粉和铝粉中分别加入过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由于镁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铝,所以镁生成氢气的速度较快。由于酸过量,所以生成氢气的质量由金属质量决定。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镁和铝的质量相同,铝生成氢气的质量大于镁,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0.(2022九上·慈溪竞赛)某锥形瓶中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液50g,向其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瓶中溶液质量与加入的稀硫酸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至B点时,锥形瓶中溶液质量为100g
B.反应至C点时,锥形瓶内溶液中硫酸钠的质量为14.2g
C.若向D点对应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
D.整个过程溶液中氢元素质量的变化大致与溶液质量变化一致
【答案】D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液中加入稀硫酸,硫酸优先与氢氧化钠反应,而后与碳酸钠反应进行解答。
【解答】A.反应至B点时,氢氧化钠与硫酸恰好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没有质量的损失,所以锥形瓶中溶液质量为50g+50g=100g,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由方程式 2NaOH+H2SO4=Na2SO4+2H2O;Na2CO3+H2SO4═Na2SO4+H2O+CO2↑可得关系式:H2SO4~Na2SO4;
设C点时,锥形瓶内溶液中硫酸钠的质量为x,
H2SO4 ~ Na2SO4;
98 142
100g×9.8% x

解得:x=14.2g,故B正确不合题意;
C.D点表示硫酸过量,溶液显酸性,若向对应的溶液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过程中溶液中增加的氢元素质量,全部来自稀硫酸,所以整个过程溶液中氢元素质量的变化不会有折点,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二、解答题
11.(2022九上·定海期末)黄铜(铜和锌的合金)因性能优良,被广泛用于制作钱币、饰品和生产中,铜的质量分数在59%-65%之间的黄铜性能优良。兴趣小组为了解某黄铜螺母的材料性能进行如下实验:取多个黄铜螺母称得质量为20.0克,放入烧杯中;另取100克稀硫酸,分五次等质量加入,每次均充分反应,实验过程数据记录如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5
稀硫酸的用量/克 20 20 20 20 20
剩余固体的质量/克 17.4 14.8 12.2 12.0 12.0
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第5次实验结束后,在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那么溶液的颜色变为   。
(2)通过计算说明该黄铜螺母的材料性能是否优良。
(3)实验所用的稀硫酸的溶质质分数为多少?
【答案】(1)红色
(2)黄铜螺母中铜的质量分数为, 铜的质量分数在59%-65%之间,性能优良 。
(3)解:20g稀硫酸完全反应消耗锌的质量为20.0g-17.4g=2.6g
设实验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Zn+H2SO4=ZnSO4+H2↑
65 98
2.6g 20gx
x=19.6%
答:实验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9.6%。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表中数据确定反应后盐酸过量及酸的溶液使石蕊变红分析;
(2)根据反应结束后固体质量为铜的质量,由此计算铜的质量分数分析;
(3)根据反应的锌的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硫酸的质量及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1)由表格中数据可知,第4次加入盐酸后锌就已完全反应,则第5次实验结束后,盐酸过量,在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那么溶液的颜色变为红色。
12.(2022九上·吴兴期末)冬季路面积雪给交通带来安全隐患,抛撒融雪剂是融雪的常用方法。某公司生产的融雪剂是一定含有氯化钠,可能含有氯化钙或硫酸铜中的一种或两种物质。小华为了探究其成分,设计并完成了以下实验:
(1)融雪剂中氯化钠的质量。
(2)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1)解:设融雪剂中氯化钙的质量为x。
111 100
x 5g

解得x=5.55g
所以氯化钠质量为8g-5.55g=2.45g
(2)解:设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y。
106 100
y 5g

解得y=5.3g
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因为为无色溶液,所以不可能含有铜离子。
(2)由5g固体推算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3.(2022九上·仙居期末)某环保小组监测到一工厂向河水中排放的酸性废液中含有CuSO4。
(1)实验室实验时,我们观察到的CuSO4溶液的颜色为   。
(2)为了测定废液中CuSO4的质量分数,该小组取了50g废液,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测得生成Cu(OH)2沉淀(无其它沉淀)的质量与所加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①图中的OA段表示氢氧化钠溶液与废液中的酸性物质发生反应,没有沉淀产生。AB段表示氢氧化钠溶液与CuSO4发生反应,反应结束后生成沉淀质量是 ▲ 克。
②计算50g废液中CuSO4的质量。
【答案】(1)蓝色
(2)①1.96g
②设废液中CuSO4的质量为x
CuSO4+ 2NaOH = Na2SO4+ Cu(OH)2 ↓
160 98
x 1.96g
x =3.2g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据铜离子的溶液呈蓝色分析;
(2)根据产生的氢氧化铜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硫酸铜质量分析。
【解答】(1)硫酸铜溶液呈蓝色;
故答案为:(1)蓝色;(2) ①1.96g ; 3.2g 。
14.(2022九上·金东期末)学习小组的同学通过下面实验测定一瓶失去标签的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请完成下列分析与计算:
(1)实验中,红色恰好消失时,所得溶液的pH值为   。
(2)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1)7
(2)由题意可知,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质量为20g×20%=4g,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所用稀盐酸质量为40g-20g=20g
设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NaOH+HCl=NaCl+H2O
40 36.5
4g 20gx
40:36.5=4g:20gx
x=18.25%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pH=7,由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所用稀盐酸质量,再由反应的氢氧化钠质量及方程式中物南间质量关系计算盐酸的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1) 实验中,红色恰好消失时,说明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的pH值为7;
(2)由题意可知,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质量为20g×20%=4g,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所用稀盐酸质量为40g-20g=20g
设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NaOH+HCl=NaCl+H2O
40 36.5
4g 20gx
40:36.5=4g:20gx
x=18.25%
故答案为:(1)7;(2)18.25%。
15.(2021九上·乐清期中)小明对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后的废液,进行溶质成分鉴定。取废液上层清液50克,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10.6%的碳酸钠溶液,出现气泡,滴加至20克开始出现白色沉淀。继续滴加至沉淀不再产生,过滤,测得沉淀的质量为5克,并绘制了图像。
(1)碳酸钠属于   (选填“盐”或“碱”)。
(2)废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写化学式)。
(3)图象中的a点数值是   。
(4)通过计算说明,图像横坐标中的b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是多少克
【答案】(1)盐
(2)HCl、CaCl2
(3)0.88
(4)解:设与氯化钙反应的碳酸钠溶液中溶质质量为x
CaCl2+ NaCO3=2NaCl+ CaCO3↓
  106 100
  x 5克
x=5.3克
溶液质量是 =50克
B点质量应标20克+50克=70克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据碳酸钠属于盐类物质分析;
(2)根据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反应后的废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钙,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分析;
(3)根据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利用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比计算产生二氧化碳质量分析;
(4)根据生成碳酸钙的质量利用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与氯化钙反应的碳酸钠溶液质量,再由b为消耗总的碳酸钠溶液质量和计算b的值分析。
【解答】(1)碳酸钠属于盐类物质;
(2) 废液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出现气泡,滴加至20克开始出现白色沉淀 ,说明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然后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即废液中含有盐酸和氯化钙;
(3)图像中a点为碳酸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消耗碳酸钠质量为20g×10.6%=2.12g,设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x
2HCl+ Na2CO3=2NaCl+H2O+ CO2
  106 44
  2.12g a
106:44=2.12g:a
a=0.88g
故答案为:(1)盐;(2) HCl、CaCl2 ;(3)0.88;(4)70g。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