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 九上 第1章 2022国庆练习06
一、单选题
1.(2021九上·温州期中)下列物质能与盐酸反应,但不产生气体的是( )
A.Fe B.Cu C.CuO D.CaCO3
2.(2021九上·义乌期中)下列各说法中的“一定”,你认为正确的是( )
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由固体变为气体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物理变化中一定不生成新物质
D.化学变化中一定有放热、发光现象
3.(2021九上·诸暨期中)向盐酸中加入浓硫酸会有白雾产生,下列叙述不属于导致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浓硫酸具脱水性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C.盐酸具有挥发性
D.气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4.(2021九上·绍兴期中)烧杯中盛有x 溶液,逐滴加入(或通入)y 物质,烧杯内液体的 pH 变化如图所示.则符合该变化的一组物质是( )
x y
A NaOH溶液 稀HCl(过量)
B 稀H2SO4 BaCl2溶液(少量)
C Ca(OH)2 CO2(适量)
D 稀NaOH H2O
A.A B.B C.C D.D
5.(2021九上·金华期中)NH4NO3是一种化学肥料。 某NH4NO3溶液的pH=4。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NH4NO3肥料属于复合肥 B.该NH4NO3溶液中存在H+
C.久施NH4NO3可能导致土壤酸化 D.NH4NO3不能与熟石灰混合使用
6.(2021九上·淳安期中)酒石酸(C4H6O6)是葡萄酒中主要的有机酸之一,在水溶液中可以电离出H+,从而呈现酸性,主要用于饮料添加剂或药物工业原料,下列物质不能与酒石酸反应的是( )
A.CO2 B.CuO C.NaOH D.Mg
7.(2021九上·长兴期中)下列物质之间的转化不能通过化学反应一步实现的是( )
A.H2O→Ca(OH)2 B.KNO3→K2SO4
C.CO2→CO D.Na2CO3→NaOH
8.(2021九上·长兴期中)下列各组物质不能实现如图所示转化关系的是( )
选项 甲 乙
A Fe2O3 稀硫酸
B CO2 NaOH溶液
C 稀盐酸 Ca(OH)2溶液
D 稀盐酸. AgNO3溶液
A.A B.B C.C D.D
9.(2021九上·金华月考)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对应叙述的是( )
A.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B.向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氧化钙
C.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锌和铁
D.向一定量的盐酸和硫酸钠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10.(2021九上·杭州月考)小金完成了图示甲、乙实验后,依次将反应后的溶液缓慢倒入同一洁净的废液缸中,观察到废液缸中先有气泡产生,然后又出现白色沉淀。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实验结束后,试管中的溶液中可能含有稀盐酸
B.乙实验结束后,试管中的废液一定含由有NaCl和Na2CO3
C.最终,废液缸中一定含NaCl、Na2CO3两种溶质
D.最终,废液缸中一定含NaCl、CaCl2两种溶质
11.(2021九上·义乌期中)下列物质名称、俗名、化学式、物质类别完全对应的是( )
A.硫酸铜、胆矾、CuSO4 5H2O、混合物
B.碳酸钠、纯碱、NaCO3、盐
C.氢氧化钙、生石灰、Ca(OH)2、碱
D.氢氧化钠、苛性钠、NaOH、碱
12.(2021九上·洞头期中)如图所示,小烧杯乙中盛有浓盐酸,在小烧杯丙中加入某种溶液后,立即用大烧杯甲罩住小烧杯乙和丙,烧杯丙中出现了明显变化。则烧杯丙中的溶液可能是( )
A.酚酞试液 B.硫酸钠溶液
C.氢氧化钠溶液 D.硝酸银溶液
13.(2021九上·温州期中)稀HCl和NaOH溶液混合后发生反应但无明显现象,下列操作及实验现象(或结果),不能证明反应发生的是( )
A.在混合液中加金属Zn,无气泡产生
B.在混合液中加无色酚酞,溶液呈无色
C.在混合液中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
D.用pH试纸测混合液的pH,测得pH等于7
14.(2021九上·温州期中)因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病可用抗酸剂治疗。下列常用抗酸剂中,属于碱的是( )
A.MgO B.CaCO3 C.NaHCO3 D.Al(OH)3
15.(2021九上·温州期中)下列离子组能在pH=10的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NO3-,K+,Na+,H+ B.K+,SO42-,Na+,NO3-
C.Cl-,K+,SO42-,Cu2+ D.Ca2+,Cl-,CO32-,Na+
16.(2021九上·诸暨期中)下列各组物质的俗称、化学式、用途不一致的是( )
A.干冰 CO2 人工降雨 B.小苏打 NaHCO3 发酵粉
C.纯碱 NaOH 治疗胃酸过多 D.生石灰 CaO 做干燥剂
17.(2021九上·新昌期中)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测溶液pH值
B.稀释浓硫酸
C.称量NaOH固体
D.蒸发结晶
18.(2021九上·金华期中)如图,在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持续加入稀盐酸,对该过程描述正确的是( )
A.温度计读数持续上升
B.测其 pH 逐渐变小
C.溶液呈红色时,反应没发生
D.溶液呈无色时,溶液中的溶质一定只有氯化钠
19.(2021九上·金华期中)下列各组物质反应,所得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是( )
A.一定量的稀盐酸与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B.相同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钾溶液与盐酸混合后充分反应
C.将硫酸钠溶液滴入氢氧化钡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
D.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氢氧化钙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
20.(2021九上·金华期中)下列叙述符合实验事实的是( )
A.将Na2CO3溶液滴入Ca(OH)2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
B.把CO2气体通入BaCl2溶液白色沉淀
C.氯化铵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产生的气体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显红色
D.久置于空气中的熟石灰,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产生氢气,排在氢后的金属不能与酸反应,碳酸盐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分析。
【解答】A、铁与盐酸反应会产生氢气,不符合题意;
B、铜不能与盐酸反应,不符合题意;
C、氧化铜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不产生气体,符合题意;
D、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A.冰在加热的条件下熔化,但不是化学变化,故A错误;
B.干冰升华时,由固体变成气体,但不是化学变化,故B错误;
C.物理变化中一定没有新物质生成,故C正确;
D.水电解时,没有放热和发光现象,但却是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3.【答案】A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两种酸的性质,分析出现白雾的原因即可。
【解答】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它会吸收盐酸中的水,从而使其变成浓盐酸。由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且浓硫酸稀释会放出大量的热,而气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所以会挥发出HCl气体,与水蒸气结合形成白雾,故A符合题意,而B、C、D不合题意。
故选A。
4.【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碱的溶液呈碱性,pH大于7,酸的溶液呈酸性,pH小于7,中性溶液pH等于7分析。
【解答】A、氢氧化钠中不断加盐酸至过量,溶液pH会从大于7减少至等于7,且继续减少到小于7,不符合题意;
B、硫酸中加入氯化钡溶液,溶液pH没有明显变化,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钙溶液中通入适量二氧化碳,溶液pH会从大于7减小至等于7,且保持等于7不变,符合题意;
D、稀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水,溶液pH会从大于7减少,至接近于7,不会等于7,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答案】A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1)氮磷钾为植物生长的营养素,同时含有多种营养素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2)呈酸性的溶液中肯定存在H+;
(3)根据硝酸铵溶液的酸碱性判断;
(4)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解答】A.根据化学式 NH4NO3 可知,硝酸铵中只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A错误符合题意;
B.硝酸铵的溶液pH=4,呈酸性,则肯定存在H+,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因为硝酸铵呈酸性,所以长期使用会导致土壤酸化,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硝酸铵和熟石灰反应,会生成氨气,从而降低肥效,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6.【答案】A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酸的通性分析判断。
【解答】酸不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故A错误符合题意;
酸能够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故B正确不合题意;
酸能够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故C正确不合题意;
酸能够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7.【答案】B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分析判断。
【解答】A.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可以一步实现,故A不合题意;
B.硝酸钾无法通过一步反应,得到硫酸钾,故B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可以一步实现,故C不合题意;
D.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可以一步实现,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8.【答案】D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分析判断。
【解答】A.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故A不合题意;
B.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B不合题意;
C.稀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故C不合题意;
D.稀盐酸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稀硝酸,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9.【答案】C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势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
【解答】A、 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硫酸发生反应,然后再与硫酸铜反应,所以沉淀质量需在加入一定质量氢氧化钠溶液之后产生 ,不符合题意;
B、 向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氧化钙 ,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热,溶液溶剂减少,且随温度升高氢氧化钙析出,待温度恢复后,因温度改变析出的氢氧化钙又溶解,所以溶液质量先减小再增大,不符合题意;
C、 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锌和铁 ,因铁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锌,消耗等质量的金属时,铁产生氢气质量大于锌,最终盐酸完全反应,产生氢气质量相等,符合题意;
D、 向一定量的盐酸和硫酸钠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因硫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产生的硫酸钡沉淀不溶于盐酸,所以沉淀从原点起即开始增加,至反应结束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答案】B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与氯化钙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及溶液混合后的现象确定出甲乙试管中溶液成分分析。
【解答】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与氯化钙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将反应后的溶液缓慢倒入同一洁净的废液缸中,观察到废液缸中先有气泡产生,然后又出现白色沉淀 ,说明甲中溶液成分为氯化钙和盐酸,乙中为氯化钠和碳酸钠;
A、 甲实验结束后,试管中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稀盐酸 ,不符合题意;
B、 乙实验结束后,试管中的废液一定含由有NaCl和Na2CO3 ,符合题意;
C、 最终,废液缸中一定含NaCl,可能有Na2CO3,不符合题意;
D、 最终,废液缸中一定含NaC,l可能有CaCl2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答案】D
【知识点】常见物质的俗称
【解析】【分析】根据硫酸铜、碳酸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的俗名、化学式及其所属类别分析。
【解答】A、硫酸铜属于盐,不是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B、 碳酸钠俗称纯碱,化学式为Na2CO3,属于盐 ,不符合题意;
C、 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 ,生石灰为氧化钙,不符合题意;
D、 氢氧化钠俗称苛性钠,化学式为NaOH,属于碱类物质 ,符合题意;
故选D。
12.【答案】D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盐酸的化学性质及各反应中的现象分析。
【解答】盐酸不能使酚酞变色,不能与硫酸钠反应,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但无明显现象,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产生氯化银白色沉淀,实验中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若进入硝酸银溶液中,会出现白色沉淀的特殊现象;
故选D。
13.【答案】C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盐酸溶液呈酸性,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结合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来证明氢氧化钠或盐酸是否存在,从而证明反应是否发生分析。
【解答】A、 在混合液中加金属Zn,无气泡产生 ,说明盐酸不存在,可证明反应发生,不符合题意;
B、 在混合液中加无色酚酞,溶液呈无色 ,说明氢氧化钠不存在了,可证明反应发生,不符合题意;
C、 因混合溶液中一定有氯化钠,氯化钠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 在混合液中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不能证明反应的发生,符合题意;
D、 用pH试纸测混合液的pH,测得pH等于7 ,可证明反应的发生,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答案】D
【知识点】酸、碱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碱是离解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分析。
【解答】A、 MgO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B、 CaCO3 属于盐,不符合题意;
C、 NaHCO3属于盐,不符合题意;
D、 Al(OH)3 属于碱,符合题意;
故选D。
15.【答案】B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共存问题即为各物质是否能发生反应,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共存,不能发生反应则能共存。解题的关键是复分解反应条件的掌握,若各物质或离子交换成分后生成物中有气体或沉淀或水生成,则能反应,即不能共存。
【解答】 pH=10 的溶液中含有大量氢氧根离子;
A、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能反应,不能共存,不符合题意;
B、 K+,SO42-,Na+,NO3- 、OH-相互间不反应,可大量共存,符合题意;
C、铜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能反应,不能共存,不符合题意;
D、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能反应,不能共存,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答案】C
【知识点】常见物质的俗称
【解析】【分析】熟练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用途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分析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俗称、化学式、用途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A.干冰是二氧化碳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O2,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于人工降雨,其物质的俗称、化学式、用途一致。
B.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其化学式为NaHCO3,是发酵粉主要成分之一,其物质的俗称、化学式、用途一致。
C.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其化学式为Na2CO3,其俗称、化学式不一致。
D.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aO,能与水反应,可用作干燥剂,其物质的俗称、化学式、用途一致。
故选C。
17.【答案】D
【知识点】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pH值的测量及方法;浓硫酸的稀释;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被测试的溶液,滴在 pH 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看与哪种颜色最接近,从而确定被测溶液的 pH,根据 pH 便可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强弱;取一只盛有 50 毫升水的烧杯,把约 10 毫升浓硫酸沿玻璃棒慢慢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将天平调好,左右分别放一张白纸,在左盘放入被测物体,右盘砝码从大到小放入直至天平平衡,读出读数,将天平归零;蒸发结晶:安装好装置,添加蒸发液至蒸发皿容积的2/3,加热过程不断用玻璃棒搅拌,等到较多晶体析出时再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用坩埚钳取下蒸发皿,收集固体。
【解答】A、测量pH值时不能将pH试纸放入待测液中测量,会污染试剂,故A错误;
B、浓硫酸稀释时会放出大量的热,故应将浓硫酸慢慢倒入水中,并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B不对;
C、称量氢氧化钠质量时,由于氢氧化钠具有很强的腐蚀性,故应该放在烧杯中称量,故C不对;
D、蒸发结晶时需要用酒精灯加热蒸发皿,同时用玻璃棒搅拌,故符合图示。
故答案为:D。
18.【答案】B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二者反应时的温度变化判断;
(2)根据溶液pH的变化判断;
(3)(4)根据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判断。
【解答】A.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同时放出热量,则温度计的示数会升高。当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不再有热量放出,溶液的温度会下降,故A错误;
B.在完全反应前,氢氧化钠的浓度不断减小,即碱性不断碱性,则pH不断减小。当二者完全反应后,随着稀盐酸的滴入,溶液的pH继续减小,故B正确;
C.在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前,溶液仍然呈碱性,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但是反应正在进行,故C错误;
D.溶液呈无色时,溶液可能呈酸性,此时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氢,故D错误。
故选B。
19.【答案】C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酚酞试液遇到碱性溶液变成红色,分析溶液的酸碱性即可。
【解答】A.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如果二者完全反应,那么溶液呈中性,不能使酚酞变红,故A不合题意;
B.相同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钾溶液与盐酸混合后充分反应,反应结束后稀盐酸有剩余,溶液呈酸性,故B不合题意;
C.硫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后溶液呈碱性,故C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后溶液呈中性,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20.【答案】D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不同反应中的现象分析判断。
【解答】A.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沉淀,加入石蕊试液会变成蓝色,故A错误;
B.二氧化碳和氯化钡不反应,故B错误;
C.氯化铵和氢氧化钠反应会生成氨气,氨气溶于水会形成氨水,成碱性,会使石蕊试液变成蓝色,故C错误;
D.熟石灰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D正确。
故选D。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 九上 第1章 2022国庆练习06
一、单选题
1.(2021九上·温州期中)下列物质能与盐酸反应,但不产生气体的是( )
A.Fe B.Cu C.CuO D.CaCO3
【答案】C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产生氢气,排在氢后的金属不能与酸反应,碳酸盐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分析。
【解答】A、铁与盐酸反应会产生氢气,不符合题意;
B、铜不能与盐酸反应,不符合题意;
C、氧化铜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不产生气体,符合题意;
D、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021九上·义乌期中)下列各说法中的“一定”,你认为正确的是( )
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由固体变为气体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物理变化中一定不生成新物质
D.化学变化中一定有放热、发光现象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A.冰在加热的条件下熔化,但不是化学变化,故A错误;
B.干冰升华时,由固体变成气体,但不是化学变化,故B错误;
C.物理变化中一定没有新物质生成,故C正确;
D.水电解时,没有放热和发光现象,但却是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3.(2021九上·诸暨期中)向盐酸中加入浓硫酸会有白雾产生,下列叙述不属于导致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浓硫酸具脱水性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C.盐酸具有挥发性
D.气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答案】A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两种酸的性质,分析出现白雾的原因即可。
【解答】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它会吸收盐酸中的水,从而使其变成浓盐酸。由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且浓硫酸稀释会放出大量的热,而气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所以会挥发出HCl气体,与水蒸气结合形成白雾,故A符合题意,而B、C、D不合题意。
故选A。
4.(2021九上·绍兴期中)烧杯中盛有x 溶液,逐滴加入(或通入)y 物质,烧杯内液体的 pH 变化如图所示.则符合该变化的一组物质是( )
x y
A NaOH溶液 稀HCl(过量)
B 稀H2SO4 BaCl2溶液(少量)
C Ca(OH)2 CO2(适量)
D 稀NaOH H2O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碱的溶液呈碱性,pH大于7,酸的溶液呈酸性,pH小于7,中性溶液pH等于7分析。
【解答】A、氢氧化钠中不断加盐酸至过量,溶液pH会从大于7减少至等于7,且继续减少到小于7,不符合题意;
B、硫酸中加入氯化钡溶液,溶液pH没有明显变化,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钙溶液中通入适量二氧化碳,溶液pH会从大于7减小至等于7,且保持等于7不变,符合题意;
D、稀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水,溶液pH会从大于7减少,至接近于7,不会等于7,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2021九上·金华期中)NH4NO3是一种化学肥料。 某NH4NO3溶液的pH=4。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NH4NO3肥料属于复合肥 B.该NH4NO3溶液中存在H+
C.久施NH4NO3可能导致土壤酸化 D.NH4NO3不能与熟石灰混合使用
【答案】A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1)氮磷钾为植物生长的营养素,同时含有多种营养素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2)呈酸性的溶液中肯定存在H+;
(3)根据硝酸铵溶液的酸碱性判断;
(4)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解答】A.根据化学式 NH4NO3 可知,硝酸铵中只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A错误符合题意;
B.硝酸铵的溶液pH=4,呈酸性,则肯定存在H+,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因为硝酸铵呈酸性,所以长期使用会导致土壤酸化,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硝酸铵和熟石灰反应,会生成氨气,从而降低肥效,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6.(2021九上·淳安期中)酒石酸(C4H6O6)是葡萄酒中主要的有机酸之一,在水溶液中可以电离出H+,从而呈现酸性,主要用于饮料添加剂或药物工业原料,下列物质不能与酒石酸反应的是( )
A.CO2 B.CuO C.NaOH D.Mg
【答案】A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酸的通性分析判断。
【解答】酸不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故A错误符合题意;
酸能够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故B正确不合题意;
酸能够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故C正确不合题意;
酸能够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7.(2021九上·长兴期中)下列物质之间的转化不能通过化学反应一步实现的是( )
A.H2O→Ca(OH)2 B.KNO3→K2SO4
C.CO2→CO D.Na2CO3→NaOH
【答案】B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分析判断。
【解答】A.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可以一步实现,故A不合题意;
B.硝酸钾无法通过一步反应,得到硫酸钾,故B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可以一步实现,故C不合题意;
D.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可以一步实现,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8.(2021九上·长兴期中)下列各组物质不能实现如图所示转化关系的是( )
选项 甲 乙
A Fe2O3 稀硫酸
B CO2 NaOH溶液
C 稀盐酸 Ca(OH)2溶液
D 稀盐酸. AgNO3溶液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分析判断。
【解答】A.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故A不合题意;
B.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B不合题意;
C.稀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故C不合题意;
D.稀盐酸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稀硝酸,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9.(2021九上·金华月考)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对应叙述的是( )
A.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B.向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氧化钙
C.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锌和铁
D.向一定量的盐酸和硫酸钠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答案】C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势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
【解答】A、 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硫酸发生反应,然后再与硫酸铜反应,所以沉淀质量需在加入一定质量氢氧化钠溶液之后产生 ,不符合题意;
B、 向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氧化钙 ,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热,溶液溶剂减少,且随温度升高氢氧化钙析出,待温度恢复后,因温度改变析出的氢氧化钙又溶解,所以溶液质量先减小再增大,不符合题意;
C、 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锌和铁 ,因铁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锌,消耗等质量的金属时,铁产生氢气质量大于锌,最终盐酸完全反应,产生氢气质量相等,符合题意;
D、 向一定量的盐酸和硫酸钠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因硫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产生的硫酸钡沉淀不溶于盐酸,所以沉淀从原点起即开始增加,至反应结束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2021九上·杭州月考)小金完成了图示甲、乙实验后,依次将反应后的溶液缓慢倒入同一洁净的废液缸中,观察到废液缸中先有气泡产生,然后又出现白色沉淀。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实验结束后,试管中的溶液中可能含有稀盐酸
B.乙实验结束后,试管中的废液一定含由有NaCl和Na2CO3
C.最终,废液缸中一定含NaCl、Na2CO3两种溶质
D.最终,废液缸中一定含NaCl、CaCl2两种溶质
【答案】B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与氯化钙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及溶液混合后的现象确定出甲乙试管中溶液成分分析。
【解答】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与氯化钙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将反应后的溶液缓慢倒入同一洁净的废液缸中,观察到废液缸中先有气泡产生,然后又出现白色沉淀 ,说明甲中溶液成分为氯化钙和盐酸,乙中为氯化钠和碳酸钠;
A、 甲实验结束后,试管中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稀盐酸 ,不符合题意;
B、 乙实验结束后,试管中的废液一定含由有NaCl和Na2CO3 ,符合题意;
C、 最终,废液缸中一定含NaCl,可能有Na2CO3,不符合题意;
D、 最终,废液缸中一定含NaC,l可能有CaCl2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2021九上·义乌期中)下列物质名称、俗名、化学式、物质类别完全对应的是( )
A.硫酸铜、胆矾、CuSO4 5H2O、混合物
B.碳酸钠、纯碱、NaCO3、盐
C.氢氧化钙、生石灰、Ca(OH)2、碱
D.氢氧化钠、苛性钠、NaOH、碱
【答案】D
【知识点】常见物质的俗称
【解析】【分析】根据硫酸铜、碳酸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的俗名、化学式及其所属类别分析。
【解答】A、硫酸铜属于盐,不是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B、 碳酸钠俗称纯碱,化学式为Na2CO3,属于盐 ,不符合题意;
C、 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 ,生石灰为氧化钙,不符合题意;
D、 氢氧化钠俗称苛性钠,化学式为NaOH,属于碱类物质 ,符合题意;
故选D。
12.(2021九上·洞头期中)如图所示,小烧杯乙中盛有浓盐酸,在小烧杯丙中加入某种溶液后,立即用大烧杯甲罩住小烧杯乙和丙,烧杯丙中出现了明显变化。则烧杯丙中的溶液可能是( )
A.酚酞试液 B.硫酸钠溶液
C.氢氧化钠溶液 D.硝酸银溶液
【答案】D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盐酸的化学性质及各反应中的现象分析。
【解答】盐酸不能使酚酞变色,不能与硫酸钠反应,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但无明显现象,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产生氯化银白色沉淀,实验中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若进入硝酸银溶液中,会出现白色沉淀的特殊现象;
故选D。
13.(2021九上·温州期中)稀HCl和NaOH溶液混合后发生反应但无明显现象,下列操作及实验现象(或结果),不能证明反应发生的是( )
A.在混合液中加金属Zn,无气泡产生
B.在混合液中加无色酚酞,溶液呈无色
C.在混合液中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
D.用pH试纸测混合液的pH,测得pH等于7
【答案】C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盐酸溶液呈酸性,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结合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来证明氢氧化钠或盐酸是否存在,从而证明反应是否发生分析。
【解答】A、 在混合液中加金属Zn,无气泡产生 ,说明盐酸不存在,可证明反应发生,不符合题意;
B、 在混合液中加无色酚酞,溶液呈无色 ,说明氢氧化钠不存在了,可证明反应发生,不符合题意;
C、 因混合溶液中一定有氯化钠,氯化钠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 在混合液中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不能证明反应的发生,符合题意;
D、 用pH试纸测混合液的pH,测得pH等于7 ,可证明反应的发生,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2021九上·温州期中)因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病可用抗酸剂治疗。下列常用抗酸剂中,属于碱的是( )
A.MgO B.CaCO3 C.NaHCO3 D.Al(OH)3
【答案】D
【知识点】酸、碱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碱是离解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分析。
【解答】A、 MgO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B、 CaCO3 属于盐,不符合题意;
C、 NaHCO3属于盐,不符合题意;
D、 Al(OH)3 属于碱,符合题意;
故选D。
15.(2021九上·温州期中)下列离子组能在pH=10的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NO3-,K+,Na+,H+ B.K+,SO42-,Na+,NO3-
C.Cl-,K+,SO42-,Cu2+ D.Ca2+,Cl-,CO32-,Na+
【答案】B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共存问题即为各物质是否能发生反应,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共存,不能发生反应则能共存。解题的关键是复分解反应条件的掌握,若各物质或离子交换成分后生成物中有气体或沉淀或水生成,则能反应,即不能共存。
【解答】 pH=10 的溶液中含有大量氢氧根离子;
A、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能反应,不能共存,不符合题意;
B、 K+,SO42-,Na+,NO3- 、OH-相互间不反应,可大量共存,符合题意;
C、铜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能反应,不能共存,不符合题意;
D、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能反应,不能共存,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2021九上·诸暨期中)下列各组物质的俗称、化学式、用途不一致的是( )
A.干冰 CO2 人工降雨 B.小苏打 NaHCO3 发酵粉
C.纯碱 NaOH 治疗胃酸过多 D.生石灰 CaO 做干燥剂
【答案】C
【知识点】常见物质的俗称
【解析】【分析】熟练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用途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分析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俗称、化学式、用途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A.干冰是二氧化碳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O2,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于人工降雨,其物质的俗称、化学式、用途一致。
B.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其化学式为NaHCO3,是发酵粉主要成分之一,其物质的俗称、化学式、用途一致。
C.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其化学式为Na2CO3,其俗称、化学式不一致。
D.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aO,能与水反应,可用作干燥剂,其物质的俗称、化学式、用途一致。
故选C。
17.(2021九上·新昌期中)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测溶液pH值
B.稀释浓硫酸
C.称量NaOH固体
D.蒸发结晶
【答案】D
【知识点】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pH值的测量及方法;浓硫酸的稀释;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被测试的溶液,滴在 pH 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看与哪种颜色最接近,从而确定被测溶液的 pH,根据 pH 便可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强弱;取一只盛有 50 毫升水的烧杯,把约 10 毫升浓硫酸沿玻璃棒慢慢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将天平调好,左右分别放一张白纸,在左盘放入被测物体,右盘砝码从大到小放入直至天平平衡,读出读数,将天平归零;蒸发结晶:安装好装置,添加蒸发液至蒸发皿容积的2/3,加热过程不断用玻璃棒搅拌,等到较多晶体析出时再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用坩埚钳取下蒸发皿,收集固体。
【解答】A、测量pH值时不能将pH试纸放入待测液中测量,会污染试剂,故A错误;
B、浓硫酸稀释时会放出大量的热,故应将浓硫酸慢慢倒入水中,并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B不对;
C、称量氢氧化钠质量时,由于氢氧化钠具有很强的腐蚀性,故应该放在烧杯中称量,故C不对;
D、蒸发结晶时需要用酒精灯加热蒸发皿,同时用玻璃棒搅拌,故符合图示。
故答案为:D。
18.(2021九上·金华期中)如图,在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持续加入稀盐酸,对该过程描述正确的是( )
A.温度计读数持续上升
B.测其 pH 逐渐变小
C.溶液呈红色时,反应没发生
D.溶液呈无色时,溶液中的溶质一定只有氯化钠
【答案】B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二者反应时的温度变化判断;
(2)根据溶液pH的变化判断;
(3)(4)根据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判断。
【解答】A.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同时放出热量,则温度计的示数会升高。当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不再有热量放出,溶液的温度会下降,故A错误;
B.在完全反应前,氢氧化钠的浓度不断减小,即碱性不断碱性,则pH不断减小。当二者完全反应后,随着稀盐酸的滴入,溶液的pH继续减小,故B正确;
C.在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前,溶液仍然呈碱性,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但是反应正在进行,故C错误;
D.溶液呈无色时,溶液可能呈酸性,此时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氢,故D错误。
故选B。
19.(2021九上·金华期中)下列各组物质反应,所得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是( )
A.一定量的稀盐酸与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B.相同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钾溶液与盐酸混合后充分反应
C.将硫酸钠溶液滴入氢氧化钡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
D.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氢氧化钙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
【答案】C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酚酞试液遇到碱性溶液变成红色,分析溶液的酸碱性即可。
【解答】A.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如果二者完全反应,那么溶液呈中性,不能使酚酞变红,故A不合题意;
B.相同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钾溶液与盐酸混合后充分反应,反应结束后稀盐酸有剩余,溶液呈酸性,故B不合题意;
C.硫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后溶液呈碱性,故C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后溶液呈中性,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20.(2021九上·金华期中)下列叙述符合实验事实的是( )
A.将Na2CO3溶液滴入Ca(OH)2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
B.把CO2气体通入BaCl2溶液白色沉淀
C.氯化铵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产生的气体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显红色
D.久置于空气中的熟石灰,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答案】D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不同反应中的现象分析判断。
【解答】A.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沉淀,加入石蕊试液会变成蓝色,故A错误;
B.二氧化碳和氯化钡不反应,故B错误;
C.氯化铵和氢氧化钠反应会生成氨气,氨气溶于水会形成氨水,成碱性,会使石蕊试液变成蓝色,故C错误;
D.熟石灰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D正确。
故选D。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