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团队积分赛
1.根据座位五人为一组;
2.合作完成第2、3课导学案,依据每部分的完成质量+5、3、2分;
3.主动发言小组+2分;
4.积分最高的小组免写第一单元作文(若并列,则随机决定幸运儿)。
重要!重要!!重要!!!
任务一:参照《实》给《改》各部分添加小标题。
葵花宝典1.0:跳读法、圈点勾画法
·采用首尾跳读法,即速读文章的开头、结尾和每一段文字开头的话,迅速找出课文中显示全文结构脉络和内容要点的关键段、关键句。
·定位关键句,圈点勾画出该句的关键词。
《改造我们的学习》论证结构
提出主张 阐述理由 提出建议
改造全党的学习
方法和学习制度 主要论述为什么
要改造主观主义
的学风 一、日益结合的
二十年 正面论证重要性 提出改造学风的
具体途径
二、还有很大的
缺点 反面论证必要性 三、两种互相对
立的态度 对比论证迫切性 任务二:参照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为《人》划分层次,概括各层内容要点。
葵花宝典2.0:整体阅读法
·分段或分层阅读全文,逐段或逐层概括段意或层意;
·抓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论证、阐发什么,是怎样论证、阐发的,论点和论据有怎样的联系;
·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如: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全、都)、过渡词(一边...一边...),以及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任务二:参照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为《人》划分层次,概括各层内容要点。
(1)提出问题,明确论点(开头六句,三问三答)
(2)存在和思想的关系(紧接二句,对应说明)
(3)物质到精神,存在到思想(以下五句,第一个飞跃)
(4)精神到物质,思想到存在(以下六句,第二个飞跃)
(5)正确认识的全过程(以下二句,两个飞跃多次反复)
(6)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最后两句,为文缘由和目的)
老铁们,论证结构看出来了没?
1.中心论点:人们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2.分析问题:
(1)总论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
(2)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3)总结并深化:正确的认识需要多次反复
3.联系实际,指明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重要意义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论证结构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引论、本论、结论。引论、本论、结论三者之间,根据观点和材料的性质或角度,可分为层进式、对照式、总分式、并列式。
·均采用层进式结构(后面的论证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进行,前后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引论:提出问题(是什么)→本论:分析问题(为什么)→结论:解决问题(怎么做)
老铁们,《人》好不好读?
·哲学论文:有关哲学论题的专业论文,是哲学研究工作的记录和总结。
·全文用了哪一论证方法?
《改》vs《人》
论证方法太单一,而且是“枯燥”的道理论证
任务三:《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文章的第三部分好好看,论证方法多样,我要去读读看。
任务四:比一比《改》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两篇文章结构的异同。
标题:中心论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导言:提出论题,点明写作动因——揭批“四人帮”,肃清流毒,拨乱反正。
一:理论推导,阐明观点——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二:明确原则,强化论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三:典型事例,深化论证——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
四:给出结论,强调意图——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整体逻辑严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具有极强的思辨性、说服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路脉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论证结构
明确标准
挖掘根源
举例证明
上升规律
《改》vs《实》
·引论部分:
《改》直接亮明主张,但隐含了两个问题:1.为什么要改造?怎样改造?
《实》直接提出问题,但问题之答案已在标题中,下面则加以论证。
·本论部分:
《改》历史经验~我们的缺点~正反两种态度的对照【论据的相对性】
《实》正面论述~分论点1:原则~分论点2:榜样【分论点1、2既是观点又是论据】
·结论部分:
《改》提出建议(怎样改造)。
《实》在更高层次上重申论点,指出其现实意义。
任务三衍生:梳理《改》和《实》这两篇文章的论证方法。
·例证法:第一节、第二节大量用到例证法,增强说服力。
·引证法:第三节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列宁......”,后又引用斯大林的论证,强调客观实际的重要性。
·对比论证法:第一节和第二节是正反对比,论证改造学习的必要性;第三节将主观主义和马列主义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主观主义的危害。
·比喻论证法:第三节用芦苇、竹笋来阐释自己的观点,形象生动。
善于运用经典理论文献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证
(引证与论点完全相同——直接证明;引证是与论点相关的大道理——演绎推理来推论出论点的正确性)
《实》:立论和驳论相结合
时光机:立论与驳论
·立论: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从而确立自己的观点。
——如何立靶子?
反驳论点: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
反驳论据
反驳论证
观点擂台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1.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会削弱理论的意义。
2.四人帮鼓吹种种唯心论的先验论,反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3.我们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去衡量,从而证明修正主义是错误的。
立论
驳论
实践
检验
全文以立论为主,立中有破,破立结合,增加论证力量
任务五:《改》和《实》各呈现出议论文何种语言特点。
知识锦囊1.0——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准确性(遣词、造句、段落层次的准确严密)
·鲜明性(观点鲜明、感彩鲜明)
·概括性(对事物、现象进行抽象概括的分析论述)
·生动性(选用一些生动活泼的语言材料增强论述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语言的准确性
①用词恰当。如第一部分在谈到我党“幼年”时期和现在对马列主义认识上的差距,是分别称之为“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和“深刻得多,丰富得多”。“肤浅”和“深刻”用于表明认识程度的一组反义词,“贫乏”和“丰富”适用于表示认识广度的一组反义词。两组反义词相对举,说明差距大,前面再加上“何等”,表明严重程度深。
②用词分寸掌握的好,例如文中说,“共产党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两件大事”,“基本”二字很有分寸,表明了说的并不是所有的任务,而是主要的根本任务。
语言的鲜明性
①善于进行正反对比。如第三部分把主观主义态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加以对比,十分鲜明;
②爱憎分明的态度,作者拥护什么,反对什么,毫不含糊。当谈到主观主义的实质时,作者大声疾呼:“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
语言的生动性
①善于使用口语和富有表现力的成语。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来形容主观主义者不注重调查研究,用“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这样的口语,说明主观主义者不注重研究历史,使文章显得活泼有趣。
②灵活使用一些文言词语,古为今用。“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等闲视之”,“若明若暗”,“诸如此类”,“懂得甚少”等等,言简意赅,富于表现力。
③多处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如用“留声机”比喻留学生一切照搬外国,用“钦差大臣”“瞎子摸鱼”等比喻主观主义者不了解实际乱发号令,既贴切生动,又通俗易懂。多次使用排比,如“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语意跌宕,层层深入。
《改》vs《实》,语言风格最大的差异在哪?
知识锦囊2.0——社论
新闻评论的一种,是代表媒体(报纸、杂态、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编辑部和媒体主办者对重大新闻事件或时事政治问题发表的权威性评论。在广播电台、电视台称为“本台评论”。媒体的社论集中反映并传播一定的政党、社会集团、社会价层对即时发生的新闻事实或现实问题的立场、观点、主张,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社会舆论产生重大的影响。
《改》vs《实》,语言风格最大的差异在哪?
知识锦囊3.0——特约评论员
简称评论员,通常受媒体之邀发布评论意见等。大多媒体为了避免纠纷,会声明是评论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媒体看法。 特约评论员的组成人数不定,少则一人,多则数人。 组成人员多数是该媒体的记者、编辑,或在各个领域比较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但也有政府工作人员借由其主要的媒体发表的。 其发表的文章一般代表了评论员对于某些事件,某些言论及时准确地做出自己的见解。
任务六:阅读《改》和《实》的写作背景资料,谈谈两篇作品的针对性和意义。
《改造我们的学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针对性与现实性
写于抗日战争时期。
主要是针对党内在学风中存在的问题所作的报告。在文中,毛泽东号召全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主观主义的作风。
写于十年文革结束至改革开放过渡时期。
真理标准大讨论正是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需要,是拨乱反正的前提。直面当时我国发展中遇到的阻碍,直面粉碎“四人帮”后依然存在着思想禁锢,这是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不前局面之下的必然要解决的问题。
《改造我们的学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意义
阐述精辟透彻,论证充分有力,不但在当时发挥了重大作用,就是针对今天学习仍有指导意义:要有破旧立新的精神。
点燃了思想解放的热潮,成了撬动改革开放的思想杠杆,也成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以哲学语言展开的政治宣言。它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获得了广泛、坚实的认同,树立了在未来改革关口破路前行的模式;它使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回归实践,开启了理论创新与实践检验的良性互动。
任务七:三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何联系与差异。
《改》vs《人》vs《实》
·主要观点——
《改》:改造我们的学习,让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进一步结合,探求革命的客观规律,解决革命的问题。
《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它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实》: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联系——
强调实践对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意义。
《改》vs《人》vs《实》
·差异——
《改》:强调马列主义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政策性强】
《人》:重在解释正确思想的形成机制【哲学化意味浓】
《实》:重在论证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理论性强】
并列式分解的角度:
(1)并列分解“是什么”
(2)并列分解“为什么”
(3)并列分解“怎么样”
eg.并列分解“是什么”
①自嘲,是机敏的退让;
②自嘲,是面对缺点的勇敢;
③自嘲,是生存的智慧。
——把分论点并列或是把论据并列,
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
《愿景》(即所向往的前景)
中心论点:统一的愿景
分论点1:是什么:祖国统一的愿景
分论点2:为什么:圆炎黄子孙的强国梦
分论点3:怎么样:反对台独,加强合作
增强互信,瓜熟蒂落
——文章各层次间环环相扣,逐层深入,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原因到结果,或从一般到特殊。
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总说“格物”“致知”是指现代学
术的基础,即实地的探察,也即现在
所谓的实验。
先阐述儒家对“格物”“致知”意义
的曲解及其精神的埋没;
再阐述科学发展为什么需要“格物”
“致知”的精神。
最后从正反两方面总结“格物”“致
知”精神的重要性。
——先总述,再分说。这种关系可以
演变为“分—总”或“总—分—总”的结构。
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前部分反面批驳了敌论中的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即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的是“自欺力”,而不是“自信力”直接批驳了敌论;
后部分从正面列举事实,提出正确论点:“我们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间接批驳了敌论。
——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
【扩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内容要点。
·可知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
·反映论:物质世界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人的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实践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辩证法:认识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