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2022-2023学年必修(上)历史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1高一下·桂林期中)明代中后期,苏州人郑灏经营丝织业,家中已经拥有数十名雇佣工人进行手工业生产。这说明当时( )
A.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B.官营丝织业的兴盛
C.丝织业成明朝经济支柱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家中已经拥有数十名雇佣人进行手工业生产”可知当时苏州的经织业中出现了雇佣关系,这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故选D;
材料反映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不是政府鼓励商业发展和官营丝织业的兴盛,排除AB;
丝织业成为明朝经济支柱的说法明显有误,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发展。考查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解题的关键是对“雇佣工人进行手工业生产”的分析,结合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解答即可。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021高一下·金台期末)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从此,船员只得在内河的小船上当雇工,郑和的大船因搁置而烂掉。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明朝( )
A.鼓励民间贸易 B.禁绝朝贡贸易
C.实行海禁政策 D.造船技术落后
【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C依据题干材料“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可以看出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故C项正确;
A不符合明朝的史实,应排除;
B明朝实行的是朝贡贸易,故B项错误;
D不能从材料得出,应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需要掌握明朝海禁政策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进行分析,结合明朝的对外政策解答即可,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2022高一下·宣威月考)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许多王朝在统治初期,都曾出现诛杀功臣的现象。其中,两汉初期和明初尤为严重。出现这种现象本质上是( )
A.强化专制皇权的需要 B.“家天下”的观念根深蒂固
C.封建统治残暴的体现 D.平民皇帝变态的心理反应
【答案】A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许多王朝在统治初期,都曾出现诛杀功臣的现象。其中,两汉初期和明初尤为严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诛杀功臣主要是为了防止功臣威胁皇权,本质是强化专制皇权的需要,故答案为A项;
“家天下”的观念根深蒂固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
封建统治残暴属于皇权专制的表现,排除C;
平民皇帝变态的心理反应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中国封建社会的两个趋势是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4.(2021·信阳一模)《清官考辩》记载:“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元代高官耶律楚材和杨朵儿只,明代清官况钟、海瑞,也都有类似的境遇,在皇帝支持时,成绩斐然;而一旦失去皇帝支持,就遭到排斥,甚至被罢官坐狱。”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是( )
A.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B.君主专制制度
C.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中央集权高度集中
【答案】B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皋帝支持时,成绩斐然,而一旦失去皇帝支持,就遭到排斥,甚至被罢官坐狱”可知,皋帝是否支持成为官员政治上沉浮的关键,其历史根源是君主专制制度,B项正确;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中央集权高度集中“都与题意历史根源”不符,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清代的政治制度,解答本题根据“在皋帝支持时,成绩斐然,而一旦失去皇帝支持,就遭到排斥,甚至被罢官坐狱”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5.(2022高一下·阎良月考)明朝中后期,出现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这说明(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自然经济解体 D.商品经济相对发达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反映了从事农业的人少,从事商业的人增多了。这说明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选D。
A错误,雇佣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错误,材料无法看出贫富分化加剧;
C错误,自然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市镇兴起。
6.(2021高三上·三门峡月考)刘建军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中认为,中国古代天子传子,宰相传贤,权在宫中,能在府中。这样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实并不失完美,但“官府分离制”最终被“官府合一制”所替代,这一变化主要说明( )
A.中央集权趋势不断加强 B.中枢机构行政效率相对下降
C.政治开明程度日益降低 D.对皇权的限制监督逐渐细化
【答案】C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官府合一制”,结合所学可知,皇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削弱相权,直至明初废除丞相制度,造成政府完全被皇帝控制,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政治开明程度日益降低,故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与中央集权无关,故A项错误;
官府合一制有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故B项错误;
“官府合一制”加强了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 “权在宫中,能在府中”但“官府分离制”最终被“官府合一制”所替代 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问题的能力。
7.(2021高二上·牡丹江期中)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船队规模巨大,人员众多,庞大的船队依然能够保证较高的航行准确度,并开辟多条新的航海路线。由此可知,当时( )
A.指南针普遍用于航海 B.地圆学说得到广泛认可
C.明朝欲武力征服海外 D.已有大量人口移民海外
【答案】A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根据“庞大的船队依然能够保证较高的航行准确度,并开辟多条新的航海路线。”可以看出,这反映的是当时指南针已经广泛的用于航海,使远洋航行更有保障,A项正确;
地圆学说得到广泛认可是在麦哲伦环球航行之后,排除B项;
郑和远航并不是武力征服海外的体现,排除C项;
材料与大量人口移民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郑和下西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技术支持。
8.(2022高一下·浙江期中)明朝后期,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资本出现积聚现象,下列选项中推动该现象出现的因素是( )
A.统治者采取重商政策
B.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
C.老百姓生活富足
D.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榷场贸易发达
【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明朝后期,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资本出现积聚现象 ”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白银流通普遍化,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资本出现积聚现象,B项正确;
统治者采取重商政策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百姓生活的状况,排除C项;
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榷场贸易发达,不是明朝商品经济繁荣的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新航路开辟运动影响重大,他改变了各州间基本封闭的状况,为后来欧洲的掠夺和三角贸易打下了基础,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生产资料和市场。但另一方面,他也给美洲和亚洲等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所以如何看待新航路运动,要从两方面对待。
9.(2021高一上·霍林郭勒月考)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其侍从顾问,康熙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任职。对这种设置正确的认识是( )
A.明淸饱学之士享有政治特权 B.明太祖和康熙帝处于危机境地
C.明清皇帝推行重视文人政策 D.二者都是强化专制皇权的产物
【答案】D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太祖废除丞相后,为加强皇权,设置殿阁大学士;而康熙帝设置南书房主要是为了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强化皇权。因此选D;
A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B和题意无关,排除;
C和题意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政治制度,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明朝通过废除宰相、设置内阁,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10.(2021·高州模拟)弘治年间,江西等地屡有民乱危及郡县,有司"备其东则发于西、剿其南则窜于北。时镇守江西太监及三司仪,以为盗之未平,以政令不一,而邻境有司不肯协力故也。宜设巡抚宪臣置司要地以节制之,而割附近郡县以隶之,则盗平也"。于是合辞以闻,被允准。这主要表明( )
A.明朝地方阶级矛盾尖锐 B.巡抚设置适应协调地方需要
C.三司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D.地方割据影响明朝中央集权
【答案】B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材料中江西等地出现"民乱",江西太监及三司认为地方政令不一导致"民乱"不绝,应设置巡抚节制地方,协调各地共同应对"民乱",故B项正确;
明朝地方阶级矛盾尖锐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A项;
材料表明地方机构不够协调,未显示三司人浮于事,故排除C项;
材料中"民乱"并非地方割据,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明代地方政治体制的变化,解答本题根据关键信息 ”宜设巡抚宪臣置司要地以节制之,而割附近郡县以隶之,则盗平也" 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11.(2022高二下·安塞期末)明朝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和西方显露资本主义的曙光,大致处于同一个历史时代。但不久,两者从此进入两种不同的轨道。导致近代前夕中国经济相对迟滞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B.人口压力过大
C.传统农耕文明的衰弱
D.自然经济的根深蒂固,阻碍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自然经济根深蒂固,阻碍封建专制统治的变革,进而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因此D正确;
A错误,商品经济发展不是近代前夕中国经济相对迟滞的原因;
B错误,人口压力不是经济相对迟滞的原因;
C错误,传统农耕文明根深蒂固,并未衰落;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是自然经济及封建专制统治阻碍其发展。
12.(2021高一下·邵东开学考)宋朝出现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最终白银获得政府认可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古代纸币的兴衰表明( )
A.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 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
C.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这反映的是政府试图大力推行纸币,但是以失败告终,还是把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作为主要的支付手段,表明政府对于市场的控制遭受挫折。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政府只是最终认可了由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作为主要的支付手段,但民间贸易并未突破官府的限制;
B选项错误,这只是支付手段的变化,不是商品经济的停滞;
D选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晚期并未削弱,而是日益强化。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最终白银获得政府认可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政府推行纸币,但不得以使用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作为主要流通货币,说明政府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减弱。
13.(2022高二下·潮阳期中)洪武初年,在玄武湖湖心旧洲岛上修建了9间房,安放30个档案架,用来存放户册"册”。到明朝后期,库房已达到67何,收贮货册153万多本。收贮赏册的玄武潮成为明朝的禁地,由户部派官员专门管理,一般人不得轻易进入。明朝都非常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的主要原因是( )
A.“大索貌阅”后严防户籍不实 B.明朝继承元朝以职业定户籍
C.户籍用于政府登记人口数量 D.户籍是封建国家征发役的依据
【答案】D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其中对户籍的重视主要是因为户籍是封建国家征发赋税、徭役的依据,因此D正确;
AC是影响因素之一,但是并非是根本原因,排除;
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中国的户籍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户籍是古代封建国家征税的重要依据,因此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14.(2021高三上·赣州期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时间 事件 事件后续
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设置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行省泉州府 明初沿袭
1384年(明太祖洪武十七年) 因海禁而废澎湖巡检司 1563年,考虑沿海治安等,复设
1622年(明熹宗天启二年) 荷兰人占领澎湖 1624年,明军收复澎湖
A.政府重视对异族的管理 B.荷兰在亚洲扩张被遏制
C.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D.中国领土主权意识增强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从表格可知:从元朝设置了澎湖巡检司到明朝废除澎湖巡检司,再到后来考虑到沿海安全问题恢复,再到明军收复澎湖,反映了政府维护国家主权的意识增强,D正确;
A错误,对“澎湖”的管理不属于对异族的管理;
B错误,材料只有“1624年,明军收复澎湖”涉及对荷兰扩张的遏制,因此C项以偏概全;
C错误,材料无关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元明时期对澎湖的管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元明时期澎湖巡检司设立、裁撤和恢复,反映了政府的主权意识明显增强。
15.(2020高二上·喀什期末)明成祖时,皇帝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这些翰林学士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 他们逐渐左右了外廷的六部。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明朝的内阁( )
A.成为六部的上司机构 B.拥有宰相的职能
C.成为正式的决策机构 D.强化了君主权力
【答案】D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翰林学士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他们逐渐左右了外廷的六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不是法定机构,可见内阁只是制约六部而不是统率六部百司,故排除A项。材料虽然叙述明朝阁臣“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并参与“审议国事”,但明朝初期宰相制度已被废除,且题目设问为“本质”而非现象,故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及题干中的“随侍皇帝”可知,内阁不是法定的行政决策机构,故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由材料“皇帝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随侍皇帝”信息可知,内阁受命于皇帝,实际是皇帝权力的延伸,内阁在本质上是皇权专制的产物,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翰林学士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他们逐渐左右了外廷的六部”进行分析即可。
16.(2022高三上·赣州月考)明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用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他还在土地上种养果木蔬菜、鸡鸭鱼猪等农副产品,运往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谭晓的致富经历反映出( )
A.江南地区土地兼并严重 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江南农村产业结构渐变 D.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用低价购买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用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可知,明朝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经营性的农场,通过生产农产品而获利,反映出江南农村产业结构渐变的趋势,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土地兼并,A项错误;
材料不能反映出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而且明清时期厉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错误;
材料虽然有雇佣关系出现,但不能就此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的农业经济,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7.(2022高二上·宾县开学考)《明史·职官志》记载,明初内阁大学士只是皇帝的侍从顾问之臣,而到明英宗时则“点检题奏,票拟批答”。这一变化表明内阁大学士( )
A.可代皇帝颁布各项诏令 B.拥有了政务独立决策权
C.可替皇帝草拟政务意见 D.由秘书发展成为宰相
【答案】C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材料中的“票拟批答”反映了内阁大学士获得了替皇帝草拟百官奏章的处理意见的权力,C正确;
内阁可以代皇帝草拟诏令,而不是颁布诏令,A错误;
内阁始终是皇帝秘书的身份,并无政务独立决策权,排除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政治制度,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明朝通过废除宰相、设置内阁,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18.(2022高一下·柯桥期末)张居正说:“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亦恐难以底绩而在成也。”于是他( )
A.整顿吏治 B.改革税制
C.清丈土地 D.减少政府开支
【答案】A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亦恐难以底绩而在成也”并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张居正推行的考成法,其核心是整顿吏治,A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考成法,主要涉及吏治整顿,张居正进行的改革税制是一条鞭法,B项错误;
材料与清丈土地、减少政府开支无关,CD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张居正推行的考成法的内容,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亦恐难以底绩而在成也”,结合考成法的内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9.(2021·河南模拟)有学者将丝绸之路划分为"三个时代",认为丝绸之路2.0时代的特点是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交往。在此"时代" ( )
A.多元一体中华民族逐步形成 B.中国经济进入质量停滞时代
C.东西方文明实现了有机交融 D.海上丝绸之路开始渐被开辟
【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从题干中"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交往"等信息可知,丝绸之路 2.0时代应为 1500 以后,即中国的明清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和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相比,呈现出数星增加、质量停滞的特点,故B项正确。
夏商周时期中华多元一体民族就已形成,故排除 A 项;
汉唐时期,东方文明已出现有机融合,故排除 C项;
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故排除 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交往"结合新行了开辟时间和明清时期时代特征进行分析即可。
20.(2021·泰安模拟)清朝乾隆年间,在松江府下属的州、县,种稻谷者不过十之二三,而种棉花者则有十之七八。这一现象说明当时松江地区( )
A.工商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 B.重农政策有所松弛
C.自然经济出现了解体的趋势 D.经济作物种类繁多
【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种棉花者较多,能够为纺织业提供原料,说明当时的松江地区的工商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故A项符合题意;
B项棉花属于农作物,不能说明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B项不符合题意;
C项自然经济的解体发生在鸦片战争后,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只涉及棉花种植,看不出种类繁多,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分析得出材料反映了种棉花者较多,能够为纺织业提供原料,进而分析得出松江地区的工商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1高二下·河间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材料二 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他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材料一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哪一对基本矛盾?根据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隋唐、宋、元几个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的哪些史实能够反映材料二中“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对此你如何评价?
【答案】(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西汉设置中朝,限制丞相权力;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宋朝设置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进一步分割相权,强化皇权;元朝实行一省制,设中书省。
(2)史实:
明朝废除丞相,设置内阁,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清朝设置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评价:明清之际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稳定;提高决策效率。但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最终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的信息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思考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西汉时期设立中外朝制度、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置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分割宰相权力以及元朝实行一省制,设中书省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他的原则是恐怖”并结合所学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措施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明清之际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提高决策效率角度思考积极意义;从皇权的极度膨胀阻碍社会进步等角度思考消极影响。
故答案为:(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西汉设置中朝,限制丞相权力;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宋朝设置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进一步分割相权,强化皇权;元朝实行一省制,设中书省。
(2)明朝废除丞相,设置内阁,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清朝设置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评价:明清之际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稳定;提高决策效率。但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最终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22.(2021高一下·六安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1)材料一中的图示一、二、三反映的政治制度分别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开创的?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政治制度?这一政治制度有何作用?
(2)依据材料三,概括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大矛盾及两大矛盾的演变趋势。
【答案】(1)图示一:秦朝;图示二:元朝;图示三:明朝。
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办事效率;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2)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的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两大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演变趋势:不断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不断削弱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的权力。总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示意图不难推断出是秦朝、元朝和明朝的制度;第二小问从图是二中中书省、门下省以及尚书省可以判断出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作用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办事效率;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2)措施: 根据材料“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分析得出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根据材料“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得出剥夺犯法诸侯王的封地,改为郡县。根据材料 “ 又颁布律令 ......”得出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意义:根据措施直接分析得出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即可。
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的演变趋势:不断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不断削弱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的权力。总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故答案为:(1) 图示一:秦朝;图示二:元朝;图示三:明朝。
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办事效率;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2) 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的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两大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演变趋势:不断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不断削弱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的权力。总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点评】 本题考查了秦悼明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需掌握中枢机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以及该制度的发展趋势。
23.(2021高一下·成都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流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据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据明清史志资料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概括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结合所学,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答案】(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
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2)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
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
江南市镇经济繁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做法,据材料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得出取消关卡和禁令,也就是允许自由经商;第二小问成效,据材料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得出商业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第三小问目的,结合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得出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
第(2)题有三小问。前两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自给自足的以小农经济。农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总体上就是“农本商末”,农业为主,商品经济为辅。第三小问要根据材料一的四则明清史志资料作出概括,要注意疏通句意,排除文言文障碍。四则材料均强调了当时江南纺织业显著发展,商品经济发达;“苏州府”材料中的“计日受值”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从南浔镇“烟火万家”、王江泾镇“居者可七千余家”等材料信息中可得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的繁荣。
故答案为:
(1) 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2) 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江南市镇经济繁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经济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4.(2021高二上·永吉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食于651年遣使和唐朝通好,大食商人不少定居在唐朝,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受到唐政府尊重,唐朝时,造纸等技术通过大食传到西方,唐也从天竺学会了熬糖法等先进技术。1683年台湾郑氏降清,次年七月,康熙帝曾决定废止海禁,开海贸易,与西方国家的海上贸易也逐渐发展起来,(但)康熙帝又在1716年实行禁海,对海外贸易规定禁条,严加限制。
材料二: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
——鲁迅《看镜有感》
(1)材料一中反映的唐朝对外政策是什么?清朝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2)结合材料二鲁迅的话,说一说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变化,并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唐朝:对外开放(或兼收并蓄)。清朝:海禁(或闭关锁国)。
(2)变化:由对外开放、互相取长补短到闭关锁国、害怕接受外来事物。认识: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挨打,对外开放才能富民强国。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1)根据“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受到唐政府尊重”等信息反映了唐朝兼容开放的对外政策;而根据“康熙帝又在1716年实行禁海,对海外贸易规定禁条,严加限制”等得出:清朝实行海禁(或闭关锁国)。
(2)变化:根据材料及第一问可知:古代对外政策由汉唐时期的开放逐渐走向明清时期的封闭。
认识:结合明清时期 落后及近代挨打的史实可以得出: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挨打,对外开放才能富民强国。
故答案为:
(1)唐朝:对外开放(或兼收并蓄)。清朝:海禁(或闭关锁国)。
(2)变化:由对外开放、互相取长补短到闭关锁国、害怕接受外来事物。认识: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挨打,对外开放才能富民强国。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的对外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难度较低。
25.(2022高一下·雅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朝中期,豪民隐占田地,逃避赋税,“豪民有田不赋,贫民曲输为累,民穷逃亡,故额顿减”,致使政府财政危机日益加深,赋税与徭役日益加重,人民反抗频繁。
1581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改革,规定田赋中除政府所需要征收的米、麦实物外,其余所有实物均折银征收;所有名目的徭役皆折成银两分摊入田亩中;赋、役银合并后,直接交与地方官府,即“丁、粮毕输于官”,再由官府用银雇人应役。这样,赋税的征收减少了环节,简化了手续,而徭役在各地由田亩承担,减轻了人丁的负担。
——摘编自朱绍侯著《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一条鞭法的形成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条鞭法”推行的历史意义。
【答案】(1)背景:土地兼并逐渐加剧;农民负担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财政危机加深;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白银的广泛使用。
(2)历史意义: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的势力,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需要;推动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改革;简化了赋税名目和征收手续,是我国赋税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降低了课税成本,增加了朝廷赋税收入。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与“一条鞭法”
【解析】【分析】(1)背景:根据材料“豪民隐占田地,逃避赋税”可分析出土地兼并逐渐加剧;根据材料“贫民曲输为累,民穷逃亡”可分析出农民负担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根据材料“致使政府财政危机日益加深,赋税与徭役日益加重”可分析出政府财政危机加深;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结合所学可分析出白银的广泛使用。
(2)历史意义:根据材料“所有名目的徭役皆折成银两分摊入田亩中”可分析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的势力,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根据材料“其余所有实物均折银征收”可分析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根据材料“官府用银雇人应役”可分析出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需要;结合所学推动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改革;根据材料“赋税的征收减少了环节,简化了手续”可分析出简化了赋税名目和征收手续,是我国赋税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根据材料“而徭役在各地由田亩承担,减轻了人丁的负担”可分析出降低了课税成本,增加了朝廷赋税收入。
【点评】第一问考查明代一条鞭法的形成背景,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明代一条鞭法的形成背景是土地兼并逐渐加剧;农民负担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财政危机加深;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白银的广泛使用。第二问考查明代一条鞭法的形成背景,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一条鞭法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的势力,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需要;推动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改革;简化了赋税名目和征收手续,是我国赋税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降低了课税成本,增加了朝廷赋税收入。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2022-2023学年必修(上)历史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1高一下·桂林期中)明代中后期,苏州人郑灏经营丝织业,家中已经拥有数十名雇佣工人进行手工业生产。这说明当时( )
A.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B.官营丝织业的兴盛
C.丝织业成明朝经济支柱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2021高一下·金台期末)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从此,船员只得在内河的小船上当雇工,郑和的大船因搁置而烂掉。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明朝( )
A.鼓励民间贸易 B.禁绝朝贡贸易
C.实行海禁政策 D.造船技术落后
3.(2022高一下·宣威月考)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许多王朝在统治初期,都曾出现诛杀功臣的现象。其中,两汉初期和明初尤为严重。出现这种现象本质上是( )
A.强化专制皇权的需要 B.“家天下”的观念根深蒂固
C.封建统治残暴的体现 D.平民皇帝变态的心理反应
4.(2021·信阳一模)《清官考辩》记载:“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元代高官耶律楚材和杨朵儿只,明代清官况钟、海瑞,也都有类似的境遇,在皇帝支持时,成绩斐然;而一旦失去皇帝支持,就遭到排斥,甚至被罢官坐狱。”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是( )
A.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B.君主专制制度
C.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中央集权高度集中
5.(2022高一下·阎良月考)明朝中后期,出现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这说明(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自然经济解体 D.商品经济相对发达
6.(2021高三上·三门峡月考)刘建军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中认为,中国古代天子传子,宰相传贤,权在宫中,能在府中。这样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实并不失完美,但“官府分离制”最终被“官府合一制”所替代,这一变化主要说明( )
A.中央集权趋势不断加强 B.中枢机构行政效率相对下降
C.政治开明程度日益降低 D.对皇权的限制监督逐渐细化
7.(2021高二上·牡丹江期中)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船队规模巨大,人员众多,庞大的船队依然能够保证较高的航行准确度,并开辟多条新的航海路线。由此可知,当时( )
A.指南针普遍用于航海 B.地圆学说得到广泛认可
C.明朝欲武力征服海外 D.已有大量人口移民海外
8.(2022高一下·浙江期中)明朝后期,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资本出现积聚现象,下列选项中推动该现象出现的因素是( )
A.统治者采取重商政策
B.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
C.老百姓生活富足
D.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榷场贸易发达
9.(2021高一上·霍林郭勒月考)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其侍从顾问,康熙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任职。对这种设置正确的认识是( )
A.明淸饱学之士享有政治特权 B.明太祖和康熙帝处于危机境地
C.明清皇帝推行重视文人政策 D.二者都是强化专制皇权的产物
10.(2021·高州模拟)弘治年间,江西等地屡有民乱危及郡县,有司"备其东则发于西、剿其南则窜于北。时镇守江西太监及三司仪,以为盗之未平,以政令不一,而邻境有司不肯协力故也。宜设巡抚宪臣置司要地以节制之,而割附近郡县以隶之,则盗平也"。于是合辞以闻,被允准。这主要表明( )
A.明朝地方阶级矛盾尖锐 B.巡抚设置适应协调地方需要
C.三司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D.地方割据影响明朝中央集权
11.(2022高二下·安塞期末)明朝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和西方显露资本主义的曙光,大致处于同一个历史时代。但不久,两者从此进入两种不同的轨道。导致近代前夕中国经济相对迟滞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B.人口压力过大
C.传统农耕文明的衰弱
D.自然经济的根深蒂固,阻碍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
12.(2021高一下·邵东开学考)宋朝出现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最终白银获得政府认可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古代纸币的兴衰表明( )
A.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 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
C.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13.(2022高二下·潮阳期中)洪武初年,在玄武湖湖心旧洲岛上修建了9间房,安放30个档案架,用来存放户册"册”。到明朝后期,库房已达到67何,收贮货册153万多本。收贮赏册的玄武潮成为明朝的禁地,由户部派官员专门管理,一般人不得轻易进入。明朝都非常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的主要原因是( )
A.“大索貌阅”后严防户籍不实 B.明朝继承元朝以职业定户籍
C.户籍用于政府登记人口数量 D.户籍是封建国家征发役的依据
14.(2021高三上·赣州期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时间 事件 事件后续
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设置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行省泉州府 明初沿袭
1384年(明太祖洪武十七年) 因海禁而废澎湖巡检司 1563年,考虑沿海治安等,复设
1622年(明熹宗天启二年) 荷兰人占领澎湖 1624年,明军收复澎湖
A.政府重视对异族的管理 B.荷兰在亚洲扩张被遏制
C.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D.中国领土主权意识增强
15.(2020高二上·喀什期末)明成祖时,皇帝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这些翰林学士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 他们逐渐左右了外廷的六部。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明朝的内阁( )
A.成为六部的上司机构 B.拥有宰相的职能
C.成为正式的决策机构 D.强化了君主权力
16.(2022高三上·赣州月考)明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用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他还在土地上种养果木蔬菜、鸡鸭鱼猪等农副产品,运往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谭晓的致富经历反映出( )
A.江南地区土地兼并严重 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江南农村产业结构渐变 D.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17.(2022高二上·宾县开学考)《明史·职官志》记载,明初内阁大学士只是皇帝的侍从顾问之臣,而到明英宗时则“点检题奏,票拟批答”。这一变化表明内阁大学士( )
A.可代皇帝颁布各项诏令 B.拥有了政务独立决策权
C.可替皇帝草拟政务意见 D.由秘书发展成为宰相
18.(2022高一下·柯桥期末)张居正说:“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亦恐难以底绩而在成也。”于是他( )
A.整顿吏治 B.改革税制
C.清丈土地 D.减少政府开支
19.(2021·河南模拟)有学者将丝绸之路划分为"三个时代",认为丝绸之路2.0时代的特点是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交往。在此"时代" ( )
A.多元一体中华民族逐步形成 B.中国经济进入质量停滞时代
C.东西方文明实现了有机交融 D.海上丝绸之路开始渐被开辟
20.(2021·泰安模拟)清朝乾隆年间,在松江府下属的州、县,种稻谷者不过十之二三,而种棉花者则有十之七八。这一现象说明当时松江地区( )
A.工商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 B.重农政策有所松弛
C.自然经济出现了解体的趋势 D.经济作物种类繁多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1高二下·河间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材料二 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他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材料一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哪一对基本矛盾?根据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隋唐、宋、元几个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的哪些史实能够反映材料二中“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对此你如何评价?
22.(2021高一下·六安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1)材料一中的图示一、二、三反映的政治制度分别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开创的?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政治制度?这一政治制度有何作用?
(2)依据材料三,概括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大矛盾及两大矛盾的演变趋势。
23.(2021高一下·成都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流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据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据明清史志资料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概括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结合所学,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24.(2021高二上·永吉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食于651年遣使和唐朝通好,大食商人不少定居在唐朝,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受到唐政府尊重,唐朝时,造纸等技术通过大食传到西方,唐也从天竺学会了熬糖法等先进技术。1683年台湾郑氏降清,次年七月,康熙帝曾决定废止海禁,开海贸易,与西方国家的海上贸易也逐渐发展起来,(但)康熙帝又在1716年实行禁海,对海外贸易规定禁条,严加限制。
材料二: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
——鲁迅《看镜有感》
(1)材料一中反映的唐朝对外政策是什么?清朝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2)结合材料二鲁迅的话,说一说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变化,并谈谈你的认识。
25.(2022高一下·雅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朝中期,豪民隐占田地,逃避赋税,“豪民有田不赋,贫民曲输为累,民穷逃亡,故额顿减”,致使政府财政危机日益加深,赋税与徭役日益加重,人民反抗频繁。
1581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改革,规定田赋中除政府所需要征收的米、麦实物外,其余所有实物均折银征收;所有名目的徭役皆折成银两分摊入田亩中;赋、役银合并后,直接交与地方官府,即“丁、粮毕输于官”,再由官府用银雇人应役。这样,赋税的征收减少了环节,简化了手续,而徭役在各地由田亩承担,减轻了人丁的负担。
——摘编自朱绍侯著《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一条鞭法的形成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条鞭法”推行的历史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家中已经拥有数十名雇佣人进行手工业生产”可知当时苏州的经织业中出现了雇佣关系,这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故选D;
材料反映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不是政府鼓励商业发展和官营丝织业的兴盛,排除AB;
丝织业成为明朝经济支柱的说法明显有误,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发展。考查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解题的关键是对“雇佣工人进行手工业生产”的分析,结合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解答即可。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C依据题干材料“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可以看出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故C项正确;
A不符合明朝的史实,应排除;
B明朝实行的是朝贡贸易,故B项错误;
D不能从材料得出,应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需要掌握明朝海禁政策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进行分析,结合明朝的对外政策解答即可,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答案】A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许多王朝在统治初期,都曾出现诛杀功臣的现象。其中,两汉初期和明初尤为严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诛杀功臣主要是为了防止功臣威胁皇权,本质是强化专制皇权的需要,故答案为A项;
“家天下”的观念根深蒂固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
封建统治残暴属于皇权专制的表现,排除C;
平民皇帝变态的心理反应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中国封建社会的两个趋势是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4.【答案】B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皋帝支持时,成绩斐然,而一旦失去皇帝支持,就遭到排斥,甚至被罢官坐狱”可知,皋帝是否支持成为官员政治上沉浮的关键,其历史根源是君主专制制度,B项正确;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中央集权高度集中“都与题意历史根源”不符,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清代的政治制度,解答本题根据“在皋帝支持时,成绩斐然,而一旦失去皇帝支持,就遭到排斥,甚至被罢官坐狱”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5.【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反映了从事农业的人少,从事商业的人增多了。这说明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选D。
A错误,雇佣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错误,材料无法看出贫富分化加剧;
C错误,自然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市镇兴起。
6.【答案】C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官府合一制”,结合所学可知,皇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削弱相权,直至明初废除丞相制度,造成政府完全被皇帝控制,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政治开明程度日益降低,故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与中央集权无关,故A项错误;
官府合一制有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故B项错误;
“官府合一制”加强了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 “权在宫中,能在府中”但“官府分离制”最终被“官府合一制”所替代 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问题的能力。
7.【答案】A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根据“庞大的船队依然能够保证较高的航行准确度,并开辟多条新的航海路线。”可以看出,这反映的是当时指南针已经广泛的用于航海,使远洋航行更有保障,A项正确;
地圆学说得到广泛认可是在麦哲伦环球航行之后,排除B项;
郑和远航并不是武力征服海外的体现,排除C项;
材料与大量人口移民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郑和下西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技术支持。
8.【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明朝后期,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资本出现积聚现象 ”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白银流通普遍化,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资本出现积聚现象,B项正确;
统治者采取重商政策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百姓生活的状况,排除C项;
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榷场贸易发达,不是明朝商品经济繁荣的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新航路开辟运动影响重大,他改变了各州间基本封闭的状况,为后来欧洲的掠夺和三角贸易打下了基础,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生产资料和市场。但另一方面,他也给美洲和亚洲等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所以如何看待新航路运动,要从两方面对待。
9.【答案】D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太祖废除丞相后,为加强皇权,设置殿阁大学士;而康熙帝设置南书房主要是为了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强化皇权。因此选D;
A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B和题意无关,排除;
C和题意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政治制度,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明朝通过废除宰相、设置内阁,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10.【答案】B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材料中江西等地出现"民乱",江西太监及三司认为地方政令不一导致"民乱"不绝,应设置巡抚节制地方,协调各地共同应对"民乱",故B项正确;
明朝地方阶级矛盾尖锐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A项;
材料表明地方机构不够协调,未显示三司人浮于事,故排除C项;
材料中"民乱"并非地方割据,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明代地方政治体制的变化,解答本题根据关键信息 ”宜设巡抚宪臣置司要地以节制之,而割附近郡县以隶之,则盗平也" 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11.【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自然经济根深蒂固,阻碍封建专制统治的变革,进而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因此D正确;
A错误,商品经济发展不是近代前夕中国经济相对迟滞的原因;
B错误,人口压力不是经济相对迟滞的原因;
C错误,传统农耕文明根深蒂固,并未衰落;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是自然经济及封建专制统治阻碍其发展。
12.【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这反映的是政府试图大力推行纸币,但是以失败告终,还是把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作为主要的支付手段,表明政府对于市场的控制遭受挫折。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政府只是最终认可了由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作为主要的支付手段,但民间贸易并未突破官府的限制;
B选项错误,这只是支付手段的变化,不是商品经济的停滞;
D选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晚期并未削弱,而是日益强化。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最终白银获得政府认可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政府推行纸币,但不得以使用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作为主要流通货币,说明政府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减弱。
13.【答案】D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其中对户籍的重视主要是因为户籍是封建国家征发赋税、徭役的依据,因此D正确;
AC是影响因素之一,但是并非是根本原因,排除;
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中国的户籍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户籍是古代封建国家征税的重要依据,因此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14.【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从表格可知:从元朝设置了澎湖巡检司到明朝废除澎湖巡检司,再到后来考虑到沿海安全问题恢复,再到明军收复澎湖,反映了政府维护国家主权的意识增强,D正确;
A错误,对“澎湖”的管理不属于对异族的管理;
B错误,材料只有“1624年,明军收复澎湖”涉及对荷兰扩张的遏制,因此C项以偏概全;
C错误,材料无关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元明时期对澎湖的管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元明时期澎湖巡检司设立、裁撤和恢复,反映了政府的主权意识明显增强。
15.【答案】D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翰林学士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他们逐渐左右了外廷的六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不是法定机构,可见内阁只是制约六部而不是统率六部百司,故排除A项。材料虽然叙述明朝阁臣“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并参与“审议国事”,但明朝初期宰相制度已被废除,且题目设问为“本质”而非现象,故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及题干中的“随侍皇帝”可知,内阁不是法定的行政决策机构,故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由材料“皇帝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随侍皇帝”信息可知,内阁受命于皇帝,实际是皇帝权力的延伸,内阁在本质上是皇权专制的产物,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翰林学士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他们逐渐左右了外廷的六部”进行分析即可。
16.【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用低价购买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用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可知,明朝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经营性的农场,通过生产农产品而获利,反映出江南农村产业结构渐变的趋势,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土地兼并,A项错误;
材料不能反映出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而且明清时期厉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错误;
材料虽然有雇佣关系出现,但不能就此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的农业经济,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7.【答案】C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材料中的“票拟批答”反映了内阁大学士获得了替皇帝草拟百官奏章的处理意见的权力,C正确;
内阁可以代皇帝草拟诏令,而不是颁布诏令,A错误;
内阁始终是皇帝秘书的身份,并无政务独立决策权,排除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政治制度,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明朝通过废除宰相、设置内阁,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18.【答案】A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亦恐难以底绩而在成也”并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张居正推行的考成法,其核心是整顿吏治,A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考成法,主要涉及吏治整顿,张居正进行的改革税制是一条鞭法,B项错误;
材料与清丈土地、减少政府开支无关,CD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张居正推行的考成法的内容,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亦恐难以底绩而在成也”,结合考成法的内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9.【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从题干中"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交往"等信息可知,丝绸之路 2.0时代应为 1500 以后,即中国的明清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和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相比,呈现出数星增加、质量停滞的特点,故B项正确。
夏商周时期中华多元一体民族就已形成,故排除 A 项;
汉唐时期,东方文明已出现有机融合,故排除 C项;
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故排除 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交往"结合新行了开辟时间和明清时期时代特征进行分析即可。
20.【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种棉花者较多,能够为纺织业提供原料,说明当时的松江地区的工商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故A项符合题意;
B项棉花属于农作物,不能说明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B项不符合题意;
C项自然经济的解体发生在鸦片战争后,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只涉及棉花种植,看不出种类繁多,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分析得出材料反映了种棉花者较多,能够为纺织业提供原料,进而分析得出松江地区的工商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
21.【答案】(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西汉设置中朝,限制丞相权力;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宋朝设置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进一步分割相权,强化皇权;元朝实行一省制,设中书省。
(2)史实:
明朝废除丞相,设置内阁,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清朝设置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评价:明清之际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稳定;提高决策效率。但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最终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的信息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思考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西汉时期设立中外朝制度、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置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分割宰相权力以及元朝实行一省制,设中书省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他的原则是恐怖”并结合所学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措施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明清之际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提高决策效率角度思考积极意义;从皇权的极度膨胀阻碍社会进步等角度思考消极影响。
故答案为:(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西汉设置中朝,限制丞相权力;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宋朝设置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进一步分割相权,强化皇权;元朝实行一省制,设中书省。
(2)明朝废除丞相,设置内阁,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清朝设置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评价:明清之际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稳定;提高决策效率。但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最终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22.【答案】(1)图示一:秦朝;图示二:元朝;图示三:明朝。
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办事效率;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2)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的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两大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演变趋势:不断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不断削弱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的权力。总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示意图不难推断出是秦朝、元朝和明朝的制度;第二小问从图是二中中书省、门下省以及尚书省可以判断出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作用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办事效率;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2)措施: 根据材料“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分析得出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根据材料“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得出剥夺犯法诸侯王的封地,改为郡县。根据材料 “ 又颁布律令 ......”得出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意义:根据措施直接分析得出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即可。
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的演变趋势:不断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不断削弱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的权力。总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故答案为:(1) 图示一:秦朝;图示二:元朝;图示三:明朝。
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办事效率;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2) 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的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两大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演变趋势:不断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不断削弱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的权力。总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点评】 本题考查了秦悼明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需掌握中枢机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以及该制度的发展趋势。
23.【答案】(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
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2)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
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
江南市镇经济繁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做法,据材料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得出取消关卡和禁令,也就是允许自由经商;第二小问成效,据材料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得出商业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第三小问目的,结合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得出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
第(2)题有三小问。前两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自给自足的以小农经济。农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总体上就是“农本商末”,农业为主,商品经济为辅。第三小问要根据材料一的四则明清史志资料作出概括,要注意疏通句意,排除文言文障碍。四则材料均强调了当时江南纺织业显著发展,商品经济发达;“苏州府”材料中的“计日受值”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从南浔镇“烟火万家”、王江泾镇“居者可七千余家”等材料信息中可得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的繁荣。
故答案为:
(1) 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2) 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江南市镇经济繁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经济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4.【答案】(1)唐朝:对外开放(或兼收并蓄)。清朝:海禁(或闭关锁国)。
(2)变化:由对外开放、互相取长补短到闭关锁国、害怕接受外来事物。认识: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挨打,对外开放才能富民强国。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1)根据“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受到唐政府尊重”等信息反映了唐朝兼容开放的对外政策;而根据“康熙帝又在1716年实行禁海,对海外贸易规定禁条,严加限制”等得出:清朝实行海禁(或闭关锁国)。
(2)变化:根据材料及第一问可知:古代对外政策由汉唐时期的开放逐渐走向明清时期的封闭。
认识:结合明清时期 落后及近代挨打的史实可以得出: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挨打,对外开放才能富民强国。
故答案为:
(1)唐朝:对外开放(或兼收并蓄)。清朝:海禁(或闭关锁国)。
(2)变化:由对外开放、互相取长补短到闭关锁国、害怕接受外来事物。认识: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挨打,对外开放才能富民强国。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的对外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难度较低。
25.【答案】(1)背景:土地兼并逐渐加剧;农民负担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财政危机加深;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白银的广泛使用。
(2)历史意义: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的势力,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需要;推动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改革;简化了赋税名目和征收手续,是我国赋税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降低了课税成本,增加了朝廷赋税收入。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与“一条鞭法”
【解析】【分析】(1)背景:根据材料“豪民隐占田地,逃避赋税”可分析出土地兼并逐渐加剧;根据材料“贫民曲输为累,民穷逃亡”可分析出农民负担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根据材料“致使政府财政危机日益加深,赋税与徭役日益加重”可分析出政府财政危机加深;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结合所学可分析出白银的广泛使用。
(2)历史意义:根据材料“所有名目的徭役皆折成银两分摊入田亩中”可分析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的势力,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根据材料“其余所有实物均折银征收”可分析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根据材料“官府用银雇人应役”可分析出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需要;结合所学推动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改革;根据材料“赋税的征收减少了环节,简化了手续”可分析出简化了赋税名目和征收手续,是我国赋税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根据材料“而徭役在各地由田亩承担,减轻了人丁的负担”可分析出降低了课税成本,增加了朝廷赋税收入。
【点评】第一问考查明代一条鞭法的形成背景,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明代一条鞭法的形成背景是土地兼并逐渐加剧;农民负担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财政危机加深;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白银的广泛使用。第二问考查明代一条鞭法的形成背景,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一条鞭法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的势力,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需要;推动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改革;简化了赋税名目和征收手续,是我国赋税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降低了课税成本,增加了朝廷赋税收入。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