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必修(上)历史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2-2023学年必修(上)历史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5.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30 17:06:56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2022-2023学年必修(上)历史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1高二下·重庆期中)鸦片战争后,魏源建议邀请西洋工匠、舵师教习制造及行船演炮之法,主张增设水师一科;林则徐拜访学者梁廷相,招募懂英文的青年组成翻译团队。由此可见(  )
A.晚清政府调整了科举制度 B.有识之士的观念趋向经世致用
C.知识分子抛弃了传统义利观 D.西学东渐深入到制度层面
2.(2021高一上·哈尔滨期末)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
A.《尼布楚条约》 B.《南京条约》
C.《望厦条约》 D.《黄埔条约》
3.(2021高二下·丽水月考)“对一个民族来说,更重要的是从民族灾难中获得新生。”下列说法符合该观点的是(  )
A.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开始了半殖民地化
B.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太平天国运动形式上仍是旧式农民运动
D.义和团运动是两种文明的碰撞
4.(2021高一下·广州开学考)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我们在重新审视鸦片战争时,也很有必要将之放入现代历史发展大潮的背景中进行考察。……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该材料旨在说明(  )
A.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历史的偶然
B.鸦片贸易引发战争是历史的必然
C.鸦片战争的结果并非历史的偶然
D.鸦片战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
5.(2022高二下·黑山月考)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
A.“工商皆本”的意识 B.“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三民主义”的纲领 D.“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6.(2021高三上·榆树月考)1871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关税有关条例时表明要遵照西方惯例,没有给予日本所希望的最惠国条款。据此可知,清政府(  )
A.朝贡外交体系瓦解 B.外交原则艰难转型
C.具有近代外交意识 D.与日本的平等外交
7.《海国图志》第一次正面向国人介绍了“日心地动说”,从此国人才逐渐抛弃了错误的天文观念。此外,书中还对雷电、地震、彗星、日月蚀、地球经纬度以及测量仪、望远镜等自然科学知识和西方科学仪器作了讲解。上述介绍(  )
A.使国人开始接触西学 B.意在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
C.开阔了国人的眼界 D.推动工业文明在华迅速传播
8.(2020高二上·长治期末)有人感慨,到20世纪初,“其他农产品.畜产品和家庭手工制品等都成了中国重要的出口物。几乎每个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都已与世界市场发生了联系”。这种“感慨”实际上是(  )
A.民族企业市场扩大的表现 B.农民积极开拓市场的表现
C.传统经济难以为继的反映 D.传统农业继续发展的体现
9.(2021高三上·靖远开学考)表3所示为1914年至1946年中国各类农作物种植面积比重变化(单位:%)。据表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农村(  )
表3
年份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棉花 烟叶
1914 88.9 8.8 1.9 0.4
1937 83 13 3 1
1946 81 15 3 1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低 B.自然经济解体加速
C.农业发展形势日益恶化 D.经济结构实现优化
10.(2021高三上·丰城月考)古代东亚,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万国来朝”“天下共主”的国际秩序模式,称为朝贡体系。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条约,在中国建立起新的中外关系模式,即条约体系。这两种关系体系(  )
A.体现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
B.反映了平等与奴役的外交关系
C.体现王道与霸道外交观念的差异
D.是当时的国际秩序的合理体现
11.(2021高一下·三台月考)鸦片战争后的二三十年间,中国进出口关税极低,进口的主要为棉布、钢铁、机械等,出口货物主 要为棉花、麻、茶叶土特产品,中国出口的质量很好的生丝价格远低世界其它地区的低级丝这反映出(  )
A.经济呈现半殖民化趋势 B.传统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C.政府支持鼓励进口贸易 D.进出口贸易被外商垄断
12.(2022高二下·湛江期末)16世纪中期钟表传入中国内地,到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数量已经很多。一些高官将进口钟表作为珍稀物品收藏。但19世纪60年代后,钟表在社会中下层逐渐流行。这反映了近代中国(  )
A.传统等级观念已经消亡 B.新的生活方式逐渐兴起
C.战乱导致阶级流动加快 D.工业制造能力进步明显
13.(2021高一上·丽江月考)如表是1912-1947年中国22省农民的身份变化情况表(单位:%)。据此可知(  )
时间 合计 自耕农 半佃农 佃农
1912年 100 49 23 28
1931年 100 46 23 31
1936年 100 46 24 30
1947年 100 42 25 33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瓦解
B.土地集中,农民无地化趋势增强
C.战争等因素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D.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主力
14.道光帝接受《南京条约》全部条款,不再言战。签订条约之后,道光要做的是如何让战败投降看起来更像“天朝加恩”夷人,获罪的伊里布被再次启用主持“羁縻”。这一做法(  )
A.使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走向崩溃
B.适应了世界新形势的需要
C.延缓了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进程
D.从根本上维护了社会稳定
15.(2021高二下·陕西期末)徐继畲在《瀛寰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作者赞赏华盛顿的原因应该不包括(  )
A.“不设王侯之号” B.“君民共治天下”
C.“公器付之公论” D.“不循世及之规”
16.(2021高二上·汕头开学考)晚清以来,众多剧种和戏剧表演人才纷纷涌入上海,上海剧坛囊括了昆曲、京剧、越剧、淮剧、粵剧、绍剧、锡剧、扬剧,以及评弹、滑稽等十几个剧种,各剧种之间既相互竞争,又兼收并蓄、融合创新。这一局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上海(  )
A.地理位置优越 B.社会开放程度高
C.市民阶层崛起 D.经济最为发达
17.如表为1910年清政府举办的南洋劝业会和1903年日本举办的大阪博览会场馆对照,它反映了清政府(  )
相同 不同
南洋劝业会 大阪博览会 南洋劝业会 大阪博览会
工艺馆 工业馆 卫生馆 动物馆
农业馆 农业馆 武备馆 植物温室
  林业馆 京畿馆 冷藏库
水族馆 水族馆 兰錡馆 台湾馆
  水产馆 各省别馆 商标馆
机械馆 机械馆 海军陈列馆 不可思议馆
通运馆 通运馆 博山琉璃馆 学术人类馆
教育馆 教育馆 金陵缎业馆 世界一周馆
A.推行新政效果初显 B.重视科技成果转化
C.统筹区域经济发展 D.重视国家海防建设
18.(2022高三上·浙江月考)有学者著述说:"鸦片战争是中西关系质变的临界点,整个中外关系至此逆转,中国不情愿地被拉入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以下能直接佐证这一结论的是(  )
A.列强扩大在中国的商品输出和原料掠夺市场
B.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为维护国家主权而斗争
C.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列强入侵逐步瓦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19.(2021高二下·钦州期末)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的开辟使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清政府遂设置五口通商大臣,其身份是钦差大臣,由两广总督兼领,负责办理与各国通商事宜。这表明(  )
A.中国外交半殖民地化程度日益加深
B.中国闭关锁国状态被彻底打破
C.清政府仍视涉外事务为临时性工作
D.清政府完全放弃华夷外交观念
20.(2022高二下·鹤岗月考)18世纪下半期的中英贸易中,英国输往中国的商品大都销路不畅,唯独用于包装出口茶叶箱的金属铅的销路好一些。这反映了当时(  )
A.中英两国商品互补性强 B.中国传统经济韧性较强
C.闭关锁国阻碍中英贸易 D.英国冶金业领先于中国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0高三上·沈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始焉其势甚微,几莫之觉;浸假而涨——涨——涨,而达于满度;过时焉则落,以渐至于衰熄。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
——摘编自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2.(2022·湖南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叫它做“周文疲弊”。诸子思想就是为了对付这个问题,这个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它不是泛泛的所谓社会问题,也不是笼统地民生疾苦问题……他们是针对周文疲弊而发。从这个地方讲诸子起源的问题,才是中肯的。”
——牟宗三
材料二:学者姜义华在其论著《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得出以下结论。结论一:古代中华文明是一种以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为主轴,……文化上高度认同而予以强化的政治大一统文明。结论二:近代史上,中华文明转型的路径,属于“外铄”催化“内生”,“内生”与“外铄”互动型。
——摘编自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1)根据材料一,“周文疲弊”的涵义是什么?为什么到春秋的时候会出现“周文疲弊”的问题?儒家和法家提出了哪些解决“周文疲弊”的主张?
(2)秦朝建立的“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有何特点?汉朝统治者是如何通过“文化上高度认同”而强化“政治大一统文明”的?
(3)结合19世纪中期的史实,说明出来二中结论二的合理性。
23.(2022高三上·青铜峡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黄道婆的手工棉纺织技艺在松江地区的传播,逐渐开始辐射到整个江南,随后向中原、湖广等地扩展,掀起了一场明清时期的“棉花革命”。在明清政府的推动下,棉花作为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加之河南、山东等地的棉花伴随着地区商品市场的发展作为大宗商品贩运至江南,为江南地区棉纺织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由于棉纺织业的发展,对纺织劳动力需求进一步增大,出现了雇染匠、研匠“往来成群”的现象,在织造、染色和平整等流程上的分工也越来越细。棉纺织产品不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范畴,而是大量投入市场销售,迎合了明清时期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棉布成为“寸布皆有”的主要布料,并远销海外。
材料二:近代开埠通商以来,洋商凭借雄厚的资金及本国国家权力为后盾,使我国棉花贸易基本落入外人之手,而华商大多资本短缺,金融周转不灵难以与洋商抗衡。近代国际市场棉花贸易日益标准化,且一般采用国际通行的机器打包,棉包密度有严格规定,而中国市场棉花贸易缺乏量化标准,打包的形色也颇有参差,部分棉商甚至为了谋求利益,人工掺水掺杂。洋商在航运交通上的优势大大缩短了交易周期和经营成本,而这也使得华商望其项背,加之战争对船只、火车运输的阻断“贸易几至完全停顿”的现象偶有发生。然而在国际贸易大背景下,在华洋行为华人棉商提供了模仿和学习的机会,棉业公会相继确立,业务涵盖了从国内贸易到国际贸易,从零收贩运到加工业务,从设行收花到居间介绍。
——摘编自于新娟《近代国际化背景下的江南棉商》
材料三:随着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相关企业、行业在全球市场主导之争也日益激烈,一些西方国家利用长期以来形成的国际话语权体系和企业价值体系进行“围追堵截”的现象屡见不鲜。
西方某些组织、企业捏造所谓“强迫劳动”来抹黑新疆棉,其真实意图是利用自身影响力破坏我国棉产业基础。“打铁还需自身硬”,新疆棉产业只要保持信心和定力,不断转变经营观念,并采用有力措施加以应对,就一定能打破某些西方国家别有用心的“魔咒”,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摘编自牛方《新疆棉事件:热搜之后的冷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棉花革命的特点并分析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中国棉花贸易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疆棉事件的启示。
24.(2022·达州模拟)【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徐寿(1818年-1884年),晚清化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他虚心好学,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自学,掌握大量了几何、光电力学、矿产、汽机等近代科技知识。1865年他试制成功中国第一艘蒸汽动力木质轮船——“黄鹄”号,成为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1866年,他被派到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专门设立翻译馆,翻译西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书籍数百种。徐寿从事翻译工作17年,共译书17部,105本,168卷,共约287万余字。他巧妙地取西文第一音节而造新字来命名部分化学元素,此法被中国化学界接受沿用。他翻译的《化学鉴原》等书籍,系统地介绍了当时西方近代化学知识,被誉为中国“近代化学之父”。1875年他创建了中国第一所近代理化学院-上海格致书院,开设矿物、工程、汽机等课目,传授科技知识,收到较好效果。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概括徐寿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徐寿能够取得重大贡献的原因。
25.(2022·辽宁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封闭大门被迫打开,晚清中国逐渐卷入以英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经过二十多年的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中国渐渐萌生了主动加入世界体系的愿望,而要融入国际社会,就必须了解和熟知国际社会成员之间业已形成的一套规范制度。······《万国公法》在中国的翻译出版,得益于美国长老会在中国的传教士丁匙良。······丁韪良着手翻译惠顿的《国际法原理》的事件和努力得到了清廷政府的支持。······总理衙门认为翻译《国际法原理》,试图了解国际法的动机是中国对外交往实践中形成的客观需要,合情合理,应予支持。
——《万国公法的翻译与影响》
材料二:1864年,《万国公法》汉译本面世,国际法开始系统、正式地传入中国。此后在丁韪良等传教士的引领下,江南制造总局、湖北官书局等机构翻译了大批西方国际法著作。尽管意识到“强则可享国际法上的利益,弱则国际法并不可恃”,清政府依然有意识地将国际法规范运用到中外关系的处理中。1874年,台湾琉球漂民案中,以总理衙门为代表的权力中枢保守地要求日本遵守修好条约,而不少知识分子和闽台官员却明确提出要以国际法处理中日在台湾问题上的冲突,申明中国在台湾全境的主权,要求日本退兵。此后的马嘉理案、曾纪泽伊犁谈判、中法战争等涉外交涉中,均援用了国际法。这些公法外交实践涉及领海、最惠国待遇、使领制度、局外中立、宣战等,大都取得一定的效果。
——摘编自张卫民《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中国外交领域出现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政府对国际法的运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在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部分开明的封建士大夫开始反思长期以来理学的空谈义理,倡导经世致用的学风,故选B项;
AD不符合史实,C项说法绝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思想的萌发,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中魏源、林则徐的主张结合新思想萌发的背景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答案】B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尼布楚条约》签订于康熙年间,与题意不符,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签订于《南京条约》之后,不符合“第一个”的限定,C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南京条约》,解答本题需根据《南京条约》的性质进行分析。
3.【答案】B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封建反侵略的历程,同时也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故B项符合题意。
A项只涉及“民族灾难”的部分,而没有涉及“获得新生”,故排除A项。
材料中的“民族灾难”是指民族危机,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都是农民起义,并不会导致民族危机,故排除C、D两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开起了近代史阶段。
4.【答案】D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材料“现代历史发展大潮的背景中进行考察……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反映了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原料产地与商品市场的结果,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故D正确;
材料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具有必然性,故A错误;
材料“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反映了鸦片贸易引发战争是历史的偶然,故B错误;
材料未涉及鸦片战争的结果,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5.【答案】B
【知识点】近代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及表现
【解析】【分析】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知,材料强调了这种觉醒是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鸦片战争失败的情况下,中国出现了民族危机,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这是“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故选B;
“工商皆本”意识与民族生存没有联系,故可排除A;
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自强”主张和辛亥革命“三民主义”都出现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之后,故都不是最初的觉醒,故可排除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思想的萌发,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魏源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是中国人最早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口号。
6.【答案】C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1871年,清政府在与日本谈判时坚持“仿泰西之例”,但“不可载明比照泰西各国总例办理”的原则,没有给予日本所希望的最惠国条款,这说明清政府在利用国际规则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近代外交意识,故选C项;
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利用国际规则维护自身权益,没有给予日本最惠国待遇,而非维护朝贡外交体系,排除A项;
材料无法体现外交原则转型的艰难性,排除B项;
材料仅反映清政府未给予日本最惠国的待遇,但两国并非平等的外交关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解答的关键信息是“1871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关税有关条例时表明要遵照西方惯例,没有给予日本所希望的最惠国条款”。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答案】C
【知识点】近代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及表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第一次正面向国人介绍”,可得出这推动了近代国人获知西方科学,有利于开阔国人的眼界,故选C项;
明朝时期国人就已经对西学有所接触,“开始”表述错误,故排除A项;
《海国图志》鼓励国人学习西方的科技,并非全面学习西方,故排除B项;
“迅速传播”说法不恰当,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魏源的思想。理解“从此国人才逐渐抛弃了错误的天文观念。此外,书中还对雷电、地震、彗星、日月蚀、地球经纬度以及测量仪、望远镜等自然科学知识和西方科学仪器作了讲解。”这一关键信息。
8.【答案】C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题干仅表明农民的生产活动日益与世界市场相联系,与民族企业无关。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我国是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因此无农民积极开拓市场之说。故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我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造成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农产品商品化加剧。因此,这种“感慨”实质上反映了我国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C项正确,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 ”几乎每个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都已与世界市场发生了联系” 结合我国经济结构变动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9.【答案】A
【知识点】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机会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1914年至1946年,中国农村粮食作物种植依旧占据主导地位,而粮食作物更多是满足日常生活的所需,投人市场的较少,这说明当时中国农村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低,故A项符合题意;
B项据表格信息可知,农村油料作物种植面积、棉花种植面积、烟叶种植面积的比重虽有增加,但增长速度比较缓慢,这说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比较顽固,自然经济解体速度较慢,故B项不符合题意;
C项单凭表格信息不能说明当时农村农业发展形势恶化,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明显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农村经济,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10.【答案】C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古代“万国来朝”“天下共主”的朝贡体系,体现了王道观念,鸦片战争后的条约体系以列强殖民侵略为前提,体现了霸道观念,故选C项;
题干表达是两种对外政策,看不出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排除A项;
朝贡体系也是不平等的,排除B项;
条约体系是伴随着殖民侵略而来的,是侵犯了殖民地国家的主权,是不合理的国际秩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外交体系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奉行的朝贡体系逐渐崩溃,取而代之的是近代不平等外交体系。
11.【答案】A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图表数据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英国的对华商品输出呈现出波状起伏的情形,甚至在 1953 年大幅度下降,这意味着当时英国对华输出商品不畅,其主要原因是中国是自然经济,带有自给自足特征,外国商品滞销,A符合题意;
B项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时间是在 1851 年至 1864 年,因此其不构成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变化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C项洋务运动是在 19 世纪六十年代兴起,C不符合题意;
D项在当时英美法三国的实力对比情况中,美法两国对华商品输出并不能直接影响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主旨,扎实掌握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的能力,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历史解释的素养,时空观念素养,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素养。
12.【答案】B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钟表的出现是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近代社会生活方式的体现,故B项正确。
等级视念至今仍然存在,A项错误;
C项无法解释材料中的变化,排除;
1860年中国民族工业处于起步阶段,故制造能力非常欠缺,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解答本题需要考生掌握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变化的表现。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B
【知识点】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变化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的瓦解开始于鸦片战争以后,这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A不符合题意;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自1912年到1947年,中国22省农民中自耕农比例呈下降趋势,半佃农和佃农比例呈上升趋势,这说明无地的农民越来越多,土地有集中的趋势,B符合题意;
题干所给表格数据无法体现战争对农业的阻碍,C不符合题意;
“中国民主革命的力量”在题干所给表格数据中没有涉及,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解答本题需正确对比题干所给数据,并正确掌握土地兼并的历史影响。
14.【答案】C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鸦片战争战败后,道光"天朝上国”的思想依然浓厚,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处理战后事宜,这种遮掩中国落后于西方、自欺欺人的做法,延缓了中国人认识时局、学习西方的进程,故答案为C项;
道光帝仍然坚持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排除A项;
这种观念落后于世界形势,排除B项;
这种做法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后未能顺时而变,最终导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中国古代的统一王朝因为国力强盛 ,建立了以中国为宗主国,周边国家为附属、 藩属国的天朝体系。古代中华文化圈国家对中国正统皇朝的官方称呼为“天朝”。中国统治者的"天朝上国"思想浓厚,鸦片战争后经历了一个较长的瓦解过程。
15.【答案】A
【知识点】近代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及表现
【解析】【分析】 A项从徐继畲对华盛顿评价的言论可知作者肯定华盛顿是因为华盛顿“不设王侯之号”,拒绝部下推举他做国王的请求,不迷恋个人权力,故A符合题意;
BD项徐继畲作为鸦片战争后新思想萌发的代表人物仍属地主阶级,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还没有达到学习西方的政治政度,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层面,由此BD两项不符合题意;
C项《瀛寰志略》对开阔中国人的视野、了解西方的政治制度、冲破封建思想樊笼,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并未付诸实践,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新思想的萌发,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要因为:①他在广东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翻译外国书籍,使广东成为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窗口.②在鸦片战争期间,他积极仿制西方战舰,还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16.【答案】B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众多剧种和戏剧表演人才纷纷涌入上海,上海剧坛囊括了昆曲……各剧种之间既相互竞争,又兼收并蓄、融合创新。”可以看出,晚清以来社会不断开放,更多的剧种间不断融合,形成了新的剧种,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突出上海的位置优势,排除A项;
市民阶层在宋代已经出现,排除C项;
材料没有比较,不能得出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晚晴时期的文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鸦片战争以来,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在与西方接触中逐渐形成中西合璧的文化特征。
17.【答案】A
【知识点】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解析】【分析】材料信息对比中日两次博览会,展览内容全面,与国际接轨,这反映了1901年以来,清政府新政的成果,故A项正确;
当时清政府主要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国内的科技水平有限,还涉及不到成果转化,故B项错误;
当时经济发展不平衡,侧重东部省份,故C项错误;
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已经全军覆灭,材料的军事色彩不突出,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清末新政,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10年清政府举办的南洋劝业会和1903年日本举办的大阪博览会场馆对照”。
18.【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被不情愿地拉人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体现的是中国被迫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是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表现之一,故D项正确;
A项,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中国扩大市场,故排除A项;
B项,主要指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材料“拉人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不相符合,不能作为佐证,故排除B项;
C项,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辛丑条约》的内容,不符合材料,故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结合,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注意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扣住材料的信息“中国被不情愿地拉人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等,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9.【答案】C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信息“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的开辟使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清政府遂设置五口通商大臣,其身份是饮差大臣,由两广总督兼领,负责办理与各国通商事宣”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负责外交的机构是礼部和理藩院,《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设立了“五口通商大臣”作为临时性的非专门外交机构。材料中“由两广总督兼领,负责办理与各国通商事宣”可知,“五口通商大臣”作为临时性的非专门外交机构,表明了清政府仍视涉外事务为临时性工作,故C符合题意;
A项材料中没有鸦片战争后外交主权的进一步丧失的相关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
B项“中国闭关锁国状态被彻底打破”该说法太绝对,故B不符合题意;
D项“清政府完全放弃华夷外交观念”说法太绝对,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20.【答案】B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下半期的中英贸易中的英国产品受阻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经济的抵制,B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与中英两国经济的互补性无关,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锁国政策并非是主要原因,C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与冶金业发展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18世纪下半期的中英贸易中,英国输往中国的商品大都销路不畅”及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21.【答案】示例: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阐述: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中华民族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为挽救国家危亡,从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中国仁人志士开始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的新思想。从此,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开展了近三十年的洋务运动。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宣告洋务运动破产,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维新思想,仿行西方制度成为时代潮流,在维新思想的影响下,戊戌变法发生。而20世纪初,《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丧失革新能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兴起。
总之,纵观中国近代史,随着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从中体西用、到维新变法、到追求民主共和,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再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进程。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阅读材料可知,梁启超论述的是思想解放潮流与时代的关系,根据材料“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结合中国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时代特点,可提炼出观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论述近代中国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发展进程,最后得出结论即可。
故答案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阐述: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中华民族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为挽救国家危亡,从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中国仁人志士开始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的新思想。从此,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开展了近三十年的洋务运动。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宣告洋务运动破产,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维新思想,仿行西方制度成为时代潮流,在维新思想的影响下,戊戌变法发生。而20世纪初,《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丧失革新能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兴起。
总之,纵观中国近代史,随着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从中体西用、到维新变法、到追求民主共和,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再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进程。
【点评】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了中国近代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抗争、探索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拟定一个命题,然后依据所学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围绕论题加以阐述即可。
22.【答案】(1)涵义: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崩溃。原因:争霸战争;铁制农具生产力进步;变革变法;地主新阶层出现。主张:儒家礼治,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战争等。法家强调法治,维护君主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2)特点:专制主义(或答中央皇权至上、实行三公九卿制)、中央集权(或答地方实行郡县制)。措施: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大一统。
(3)说明:西方列强入侵,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中国,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瓜分中国。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的开展;早期维新派出现(或答民族企业的诞生),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现了问题”,可以得出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崩溃;第二小问结合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答如争霸战争;铁制农具生产力进步;变革变法;地主新阶层出现;第三小问结合百家争鸣中儒家礼治,以德治国的主张和法家强调法治,维护君主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来做答。
(2)第一小问结合秦朝建立的政治制度的具体举措来答,如中央皇权至上、实行三公九卿制和地方上郡县制度;第二小问结合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大一统作答。
(3)结合“外铄”催化“内生”来作答,主要回答近代外国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史实,如西方列强入侵,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中国,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瓜分中国等;结合“内生”与“外铄”互动,主要回答的是西学东渐和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如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的开展;早期维新派出现(或答民族企业的诞生),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故答案为:(1)涵义: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崩溃。原因:争霸战争;铁制农具生产力进步;变革变法;地主新阶层出现。主张:儒家礼治,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战争等。法家强调法治,维护君主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2)特点:专制主义(或答中央皇权至上、实行三公九卿制)、中央集权(或答地方实行郡县制)。措施: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大一统。
(3)说明:西方列强入侵,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中国,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瓜分中国。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的开展;早期维新派出现(或答民族企业的诞生),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及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近代救亡图存的斗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23.【答案】(1)特点:棉花产量扩大;棉纺织技术革新;产生新的生产经营方式;生产专业化;棉花商品化程度提高;棉布产量增加,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江南经济发展;生产力的进步;棉花经济价值较高;官府政策的推动;地域性长途贸易的发展;国内外市场需求增加。
(2)挑战: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棉业贸易为外商操控;缺乏贸易规范,商业贸易存在随意性;华商近代经营意识薄弱;交通运输落后,缺乏竞争力;连年的战争严重制约国内贸易的发展。机遇:通商口岸的设立加速了中国融入世界市场;洋商企业从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及市场贸易规范;业务种类和经营范围日渐扩大。
(3)启示:新疆棉事件反映了欧美的霸权主义;加快棉产业转型升级;坚持科学发展观,发挥科研技术的引领作用;从产品质量、生产环境等方面提升行业标准;积极构建公平开放的商业话语体系;努力优化营商环境;努力打造中国棉花的全球品牌影响力。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在明清政府的推动下,棉花作为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得出棉花产量扩大;根据“ 随着黄道婆的手工棉纺织技艺在松江地区的传播”得出棉纺织技术革新;根据“出现了雇染匠”得出产生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根据“在织造、染色和平整等流程上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得出生产专业化;根据“棉纺织产品不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范畴,而是大量投入市场销售,迎合了明清时期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棉布成为“寸布皆有”的主要布料,并远销海外。”得出棉花商品化程度提高;棉布产量增加,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原因:根据所学,可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经济发展;生产力的进步;棉花经济价值较高;官府政策的推动;地域性长途贸易的发展;国内外市场需求增加等方面概括。
(2)挑战:根据“ 近代开埠通商以来,洋商凭借雄厚的资金及本国国家权力为后盾,使我国棉花贸易基本落入外人之手,而华商大多资本短缺,金融周转不灵难以与洋商抗衡”可得出主要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棉业贸易为外商操控;根据“中国市场棉花贸易缺乏量化标准,打包的形色也颇有参差,部分棉商甚至为了谋求利益,人工掺水掺杂。”可得出缺乏贸易规范,商业贸易存在随意性;华商近代经营意识薄弱;根据“洋商在航运交通上的优势大大缩短了交易周期和经营成本,而这也使得华商望其项背”可得出交通运输落后,缺乏竞争力;根据“加之”得出连年的战争严重制约国内贸易的发展。机遇:结合中国近代自然经济解体、民族工业发展等内容进行概括,可得出通商口岸的设立加速了中国融入世界市场;洋商企业从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及市场贸易规范;业务种类和经营范围日渐扩大等。
(3)启示:根据“一些西方国家利用长期以来形成的国际话语权体系和企业价值体系进行‘围追堵截’的现象屡见不鲜”可得出新疆棉事件反映了欧美的霸权主义;再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可得出我们要加快棉产业转型升级;坚持科学发展观,发挥科研技术的引领作用;从产品质量、生产环境等方面提升行业标准;积极构建公平开放的商业话语体系;努力优化营商环境;努力打造中国棉花的全球品牌影响力。
故答案为:(1)特点:棉花产量扩大;棉纺织技术革新;产生新的生产经营方式;生产专业化;棉花商品化程度提高;棉布产量增加,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江南经济发展;生产力的进步;棉花经济价值较高;官府政策的推动;地域性长途贸易的发展;国内外市场需求增加。
(2)挑战: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棉业贸易为外商操控;缺乏贸易规范,商业贸易存在随意性;华商近代经营意识薄弱;交通运输落后,缺乏竞争力;连年的战争严重制约国内贸易的发展。机遇:通商口岸的设立加速了中国融入世界市场;洋商企业从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及市场贸易规范;业务种类和经营范围日渐扩大。
(3)启示:新疆棉事件反映了欧美的霸权主义;加快棉产业转型升级;坚持科学发展观,发挥科研技术的引领作用;从产品质量、生产环境等方面提升行业标准;积极构建公平开放的商业话语体系;努力优化营商环境;努力打造中国棉花的全球品牌影响力。
【点评】本题以棉花为切入点,考查古代、近代和现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24.【答案】(1)贡献:制造蒸汽轮船,促进工业近代化;翻译西方科技书籍,介绍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命名部分化学元素,推动中国化学学科的发展;兴办教育培养人才。
(2)原因:虚心好学(勤奋好学),坚韧不拔(潜心钻研);近代西方科技的传入;民族危机的出现;洋务运动的开展。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1)贡献:根据材料“1865年他试制成功中国第一艘蒸汽动力木质轮船——‘黄鹄’号,成为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可归纳出制造蒸汽轮船,促进工业近代化;根据材料“专门设立翻译馆,翻译西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书籍数百种”可归纳出翻译西方科技书籍,介绍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根据材料“他翻译的《化学鉴原》等书籍,系统地介绍了当时西方近代化学知识”可归纳出命名部分化学元素,推动中国化学学科的发展;根据材料“1875年他创建了中国第一所近代理化学院-上海格致书院”可归纳出兴办教育培养人才。
(2)原因:根据材料“他虚心好学,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自学”可归纳出虚心好学(勤奋好学),坚韧不拔(潜心钻研);结合材料时间、背景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近代西方科技的传入、民族危机的出现及洋务运动的开展等角度进行补充。
故答案为:(1)贡献:制造蒸汽轮船,促进工业近代化;翻译西方科技书籍,介绍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命名部分化学元素,推动中国化学学科的发展;兴办教育培养人才。
(2)原因:虚心好学(勤奋好学),坚韧不拔(潜心钻研);近代西方科技的传入;民族危机的出现;洋务运动的开展。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徐寿的贡献,解题的关键点在于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 “答案”的能力。例如,本题的第一问的贡献,就可以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直接找到答案;第二问的原因,注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社会和个人等不同的角度分别作答。
25.【答案】(1)变化:中国萌生主动加入世界体系的想法;翻译出版《万国公法》;建立总理衙门。
原因:近代列强的人侵,中国被迫卷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清政府的主动适.应。
(2)评价: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推动中国外交逐渐走向近代化;有助于中国与世界的沟通。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外交处境。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 (1)第一小问变化, 据材料-“中国渐渐萌生了主动加,人世界体系的愿望”得出中国萌生主动加入世界体系的想法;据材料“《万国公法》在中国的翻译出版”得出翻译出版《万国公法》;据材料-“总理衙门”得出建立总理衙门。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晚清中国逐渐卷人以英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得出近代列强的人侵,中国被迫卷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据材料“二十多年的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得出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据材.料“清廷政府的支持”得出清政府的主动适应。
(2)据材料二“有意识地将国际法规范运用到中外关系”得出推动中国外交逐渐走向近代化;有助于中国与.世界的沟通;据材料二“取得一定的效果”得出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结合所学知识,弱国无外交,腐朽的清政府对国际法的运用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外交处境。
故答案为:(1) 变化:中国萌生主动加入世界体系的想法;翻译出版《万国公法》;建立总理衙门。
原因:近代列强的人侵,中国被迫卷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清政府的主动适.应。
(2)评价: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推动中国外交逐渐走向近代化;有助于中国与世界的沟通。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外交处境。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第(1)题,晚清中国外交领域出现的变化,考生主要根据材料一信息并结合中国外交的近代化历程来指出;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考生主要结合晚清的社会变化进行分析;第(2)题,对清政府运用国际法的评价,考生可根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近代国内国际形势进行阐述。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2022-2023学年必修(上)历史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1高二下·重庆期中)鸦片战争后,魏源建议邀请西洋工匠、舵师教习制造及行船演炮之法,主张增设水师一科;林则徐拜访学者梁廷相,招募懂英文的青年组成翻译团队。由此可见(  )
A.晚清政府调整了科举制度 B.有识之士的观念趋向经世致用
C.知识分子抛弃了传统义利观 D.西学东渐深入到制度层面
【答案】B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在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部分开明的封建士大夫开始反思长期以来理学的空谈义理,倡导经世致用的学风,故选B项;
AD不符合史实,C项说法绝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思想的萌发,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中魏源、林则徐的主张结合新思想萌发的背景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2021高一上·哈尔滨期末)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
A.《尼布楚条约》 B.《南京条约》
C.《望厦条约》 D.《黄埔条约》
【答案】B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尼布楚条约》签订于康熙年间,与题意不符,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签订于《南京条约》之后,不符合“第一个”的限定,C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南京条约》,解答本题需根据《南京条约》的性质进行分析。
3.(2021高二下·丽水月考)“对一个民族来说,更重要的是从民族灾难中获得新生。”下列说法符合该观点的是(  )
A.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开始了半殖民地化
B.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太平天国运动形式上仍是旧式农民运动
D.义和团运动是两种文明的碰撞
【答案】B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封建反侵略的历程,同时也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故B项符合题意。
A项只涉及“民族灾难”的部分,而没有涉及“获得新生”,故排除A项。
材料中的“民族灾难”是指民族危机,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都是农民起义,并不会导致民族危机,故排除C、D两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开起了近代史阶段。
4.(2021高一下·广州开学考)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我们在重新审视鸦片战争时,也很有必要将之放入现代历史发展大潮的背景中进行考察。……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该材料旨在说明(  )
A.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历史的偶然
B.鸦片贸易引发战争是历史的必然
C.鸦片战争的结果并非历史的偶然
D.鸦片战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
【答案】D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材料“现代历史发展大潮的背景中进行考察……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反映了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原料产地与商品市场的结果,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故D正确;
材料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具有必然性,故A错误;
材料“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反映了鸦片贸易引发战争是历史的偶然,故B错误;
材料未涉及鸦片战争的结果,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5.(2022高二下·黑山月考)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
A.“工商皆本”的意识 B.“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三民主义”的纲领 D.“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答案】B
【知识点】近代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及表现
【解析】【分析】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知,材料强调了这种觉醒是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鸦片战争失败的情况下,中国出现了民族危机,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这是“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故选B;
“工商皆本”意识与民族生存没有联系,故可排除A;
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自强”主张和辛亥革命“三民主义”都出现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之后,故都不是最初的觉醒,故可排除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思想的萌发,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魏源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是中国人最早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口号。
6.(2021高三上·榆树月考)1871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关税有关条例时表明要遵照西方惯例,没有给予日本所希望的最惠国条款。据此可知,清政府(  )
A.朝贡外交体系瓦解 B.外交原则艰难转型
C.具有近代外交意识 D.与日本的平等外交
【答案】C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1871年,清政府在与日本谈判时坚持“仿泰西之例”,但“不可载明比照泰西各国总例办理”的原则,没有给予日本所希望的最惠国条款,这说明清政府在利用国际规则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近代外交意识,故选C项;
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利用国际规则维护自身权益,没有给予日本最惠国待遇,而非维护朝贡外交体系,排除A项;
材料无法体现外交原则转型的艰难性,排除B项;
材料仅反映清政府未给予日本最惠国的待遇,但两国并非平等的外交关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解答的关键信息是“1871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关税有关条例时表明要遵照西方惯例,没有给予日本所希望的最惠国条款”。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海国图志》第一次正面向国人介绍了“日心地动说”,从此国人才逐渐抛弃了错误的天文观念。此外,书中还对雷电、地震、彗星、日月蚀、地球经纬度以及测量仪、望远镜等自然科学知识和西方科学仪器作了讲解。上述介绍(  )
A.使国人开始接触西学 B.意在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
C.开阔了国人的眼界 D.推动工业文明在华迅速传播
【答案】C
【知识点】近代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及表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第一次正面向国人介绍”,可得出这推动了近代国人获知西方科学,有利于开阔国人的眼界,故选C项;
明朝时期国人就已经对西学有所接触,“开始”表述错误,故排除A项;
《海国图志》鼓励国人学习西方的科技,并非全面学习西方,故排除B项;
“迅速传播”说法不恰当,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魏源的思想。理解“从此国人才逐渐抛弃了错误的天文观念。此外,书中还对雷电、地震、彗星、日月蚀、地球经纬度以及测量仪、望远镜等自然科学知识和西方科学仪器作了讲解。”这一关键信息。
8.(2020高二上·长治期末)有人感慨,到20世纪初,“其他农产品.畜产品和家庭手工制品等都成了中国重要的出口物。几乎每个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都已与世界市场发生了联系”。这种“感慨”实际上是(  )
A.民族企业市场扩大的表现 B.农民积极开拓市场的表现
C.传统经济难以为继的反映 D.传统农业继续发展的体现
【答案】C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题干仅表明农民的生产活动日益与世界市场相联系,与民族企业无关。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我国是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因此无农民积极开拓市场之说。故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我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造成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农产品商品化加剧。因此,这种“感慨”实质上反映了我国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C项正确,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 ”几乎每个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都已与世界市场发生了联系” 结合我国经济结构变动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9.(2021高三上·靖远开学考)表3所示为1914年至1946年中国各类农作物种植面积比重变化(单位:%)。据表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农村(  )
表3
年份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棉花 烟叶
1914 88.9 8.8 1.9 0.4
1937 83 13 3 1
1946 81 15 3 1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低 B.自然经济解体加速
C.农业发展形势日益恶化 D.经济结构实现优化
【答案】A
【知识点】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机会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1914年至1946年,中国农村粮食作物种植依旧占据主导地位,而粮食作物更多是满足日常生活的所需,投人市场的较少,这说明当时中国农村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低,故A项符合题意;
B项据表格信息可知,农村油料作物种植面积、棉花种植面积、烟叶种植面积的比重虽有增加,但增长速度比较缓慢,这说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比较顽固,自然经济解体速度较慢,故B项不符合题意;
C项单凭表格信息不能说明当时农村农业发展形势恶化,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明显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农村经济,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10.(2021高三上·丰城月考)古代东亚,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万国来朝”“天下共主”的国际秩序模式,称为朝贡体系。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条约,在中国建立起新的中外关系模式,即条约体系。这两种关系体系(  )
A.体现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
B.反映了平等与奴役的外交关系
C.体现王道与霸道外交观念的差异
D.是当时的国际秩序的合理体现
【答案】C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古代“万国来朝”“天下共主”的朝贡体系,体现了王道观念,鸦片战争后的条约体系以列强殖民侵略为前提,体现了霸道观念,故选C项;
题干表达是两种对外政策,看不出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排除A项;
朝贡体系也是不平等的,排除B项;
条约体系是伴随着殖民侵略而来的,是侵犯了殖民地国家的主权,是不合理的国际秩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外交体系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奉行的朝贡体系逐渐崩溃,取而代之的是近代不平等外交体系。
11.(2021高一下·三台月考)鸦片战争后的二三十年间,中国进出口关税极低,进口的主要为棉布、钢铁、机械等,出口货物主 要为棉花、麻、茶叶土特产品,中国出口的质量很好的生丝价格远低世界其它地区的低级丝这反映出(  )
A.经济呈现半殖民化趋势 B.传统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C.政府支持鼓励进口贸易 D.进出口贸易被外商垄断
【答案】A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图表数据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英国的对华商品输出呈现出波状起伏的情形,甚至在 1953 年大幅度下降,这意味着当时英国对华输出商品不畅,其主要原因是中国是自然经济,带有自给自足特征,外国商品滞销,A符合题意;
B项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时间是在 1851 年至 1864 年,因此其不构成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变化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C项洋务运动是在 19 世纪六十年代兴起,C不符合题意;
D项在当时英美法三国的实力对比情况中,美法两国对华商品输出并不能直接影响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主旨,扎实掌握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的能力,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历史解释的素养,时空观念素养,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素养。
12.(2022高二下·湛江期末)16世纪中期钟表传入中国内地,到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数量已经很多。一些高官将进口钟表作为珍稀物品收藏。但19世纪60年代后,钟表在社会中下层逐渐流行。这反映了近代中国(  )
A.传统等级观念已经消亡 B.新的生活方式逐渐兴起
C.战乱导致阶级流动加快 D.工业制造能力进步明显
【答案】B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钟表的出现是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近代社会生活方式的体现,故B项正确。
等级视念至今仍然存在,A项错误;
C项无法解释材料中的变化,排除;
1860年中国民族工业处于起步阶段,故制造能力非常欠缺,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解答本题需要考生掌握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变化的表现。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2021高一上·丽江月考)如表是1912-1947年中国22省农民的身份变化情况表(单位:%)。据此可知(  )
时间 合计 自耕农 半佃农 佃农
1912年 100 49 23 28
1931年 100 46 23 31
1936年 100 46 24 30
1947年 100 42 25 33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瓦解
B.土地集中,农民无地化趋势增强
C.战争等因素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D.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主力
【答案】B
【知识点】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变化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的瓦解开始于鸦片战争以后,这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A不符合题意;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自1912年到1947年,中国22省农民中自耕农比例呈下降趋势,半佃农和佃农比例呈上升趋势,这说明无地的农民越来越多,土地有集中的趋势,B符合题意;
题干所给表格数据无法体现战争对农业的阻碍,C不符合题意;
“中国民主革命的力量”在题干所给表格数据中没有涉及,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解答本题需正确对比题干所给数据,并正确掌握土地兼并的历史影响。
14.道光帝接受《南京条约》全部条款,不再言战。签订条约之后,道光要做的是如何让战败投降看起来更像“天朝加恩”夷人,获罪的伊里布被再次启用主持“羁縻”。这一做法(  )
A.使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走向崩溃
B.适应了世界新形势的需要
C.延缓了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进程
D.从根本上维护了社会稳定
【答案】C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鸦片战争战败后,道光"天朝上国”的思想依然浓厚,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处理战后事宜,这种遮掩中国落后于西方、自欺欺人的做法,延缓了中国人认识时局、学习西方的进程,故答案为C项;
道光帝仍然坚持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排除A项;
这种观念落后于世界形势,排除B项;
这种做法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后未能顺时而变,最终导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中国古代的统一王朝因为国力强盛 ,建立了以中国为宗主国,周边国家为附属、 藩属国的天朝体系。古代中华文化圈国家对中国正统皇朝的官方称呼为“天朝”。中国统治者的"天朝上国"思想浓厚,鸦片战争后经历了一个较长的瓦解过程。
15.(2021高二下·陕西期末)徐继畲在《瀛寰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作者赞赏华盛顿的原因应该不包括(  )
A.“不设王侯之号” B.“君民共治天下”
C.“公器付之公论” D.“不循世及之规”
【答案】A
【知识点】近代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及表现
【解析】【分析】 A项从徐继畲对华盛顿评价的言论可知作者肯定华盛顿是因为华盛顿“不设王侯之号”,拒绝部下推举他做国王的请求,不迷恋个人权力,故A符合题意;
BD项徐继畲作为鸦片战争后新思想萌发的代表人物仍属地主阶级,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还没有达到学习西方的政治政度,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层面,由此BD两项不符合题意;
C项《瀛寰志略》对开阔中国人的视野、了解西方的政治制度、冲破封建思想樊笼,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并未付诸实践,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新思想的萌发,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要因为:①他在广东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翻译外国书籍,使广东成为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窗口.②在鸦片战争期间,他积极仿制西方战舰,还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16.(2021高二上·汕头开学考)晚清以来,众多剧种和戏剧表演人才纷纷涌入上海,上海剧坛囊括了昆曲、京剧、越剧、淮剧、粵剧、绍剧、锡剧、扬剧,以及评弹、滑稽等十几个剧种,各剧种之间既相互竞争,又兼收并蓄、融合创新。这一局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上海(  )
A.地理位置优越 B.社会开放程度高
C.市民阶层崛起 D.经济最为发达
【答案】B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众多剧种和戏剧表演人才纷纷涌入上海,上海剧坛囊括了昆曲……各剧种之间既相互竞争,又兼收并蓄、融合创新。”可以看出,晚清以来社会不断开放,更多的剧种间不断融合,形成了新的剧种,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突出上海的位置优势,排除A项;
市民阶层在宋代已经出现,排除C项;
材料没有比较,不能得出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晚晴时期的文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鸦片战争以来,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在与西方接触中逐渐形成中西合璧的文化特征。
17.如表为1910年清政府举办的南洋劝业会和1903年日本举办的大阪博览会场馆对照,它反映了清政府(  )
相同 不同
南洋劝业会 大阪博览会 南洋劝业会 大阪博览会
工艺馆 工业馆 卫生馆 动物馆
农业馆 农业馆 武备馆 植物温室
  林业馆 京畿馆 冷藏库
水族馆 水族馆 兰錡馆 台湾馆
  水产馆 各省别馆 商标馆
机械馆 机械馆 海军陈列馆 不可思议馆
通运馆 通运馆 博山琉璃馆 学术人类馆
教育馆 教育馆 金陵缎业馆 世界一周馆
A.推行新政效果初显 B.重视科技成果转化
C.统筹区域经济发展 D.重视国家海防建设
【答案】A
【知识点】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解析】【分析】材料信息对比中日两次博览会,展览内容全面,与国际接轨,这反映了1901年以来,清政府新政的成果,故A项正确;
当时清政府主要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国内的科技水平有限,还涉及不到成果转化,故B项错误;
当时经济发展不平衡,侧重东部省份,故C项错误;
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已经全军覆灭,材料的军事色彩不突出,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清末新政,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10年清政府举办的南洋劝业会和1903年日本举办的大阪博览会场馆对照”。
18.(2022高三上·浙江月考)有学者著述说:"鸦片战争是中西关系质变的临界点,整个中外关系至此逆转,中国不情愿地被拉入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以下能直接佐证这一结论的是(  )
A.列强扩大在中国的商品输出和原料掠夺市场
B.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为维护国家主权而斗争
C.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列强入侵逐步瓦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被不情愿地拉人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体现的是中国被迫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是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表现之一,故D项正确;
A项,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中国扩大市场,故排除A项;
B项,主要指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材料“拉人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不相符合,不能作为佐证,故排除B项;
C项,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辛丑条约》的内容,不符合材料,故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结合,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注意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扣住材料的信息“中国被不情愿地拉人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等,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9.(2021高二下·钦州期末)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的开辟使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清政府遂设置五口通商大臣,其身份是钦差大臣,由两广总督兼领,负责办理与各国通商事宜。这表明(  )
A.中国外交半殖民地化程度日益加深
B.中国闭关锁国状态被彻底打破
C.清政府仍视涉外事务为临时性工作
D.清政府完全放弃华夷外交观念
【答案】C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信息“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的开辟使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清政府遂设置五口通商大臣,其身份是饮差大臣,由两广总督兼领,负责办理与各国通商事宣”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负责外交的机构是礼部和理藩院,《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设立了“五口通商大臣”作为临时性的非专门外交机构。材料中“由两广总督兼领,负责办理与各国通商事宣”可知,“五口通商大臣”作为临时性的非专门外交机构,表明了清政府仍视涉外事务为临时性工作,故C符合题意;
A项材料中没有鸦片战争后外交主权的进一步丧失的相关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
B项“中国闭关锁国状态被彻底打破”该说法太绝对,故B不符合题意;
D项“清政府完全放弃华夷外交观念”说法太绝对,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20.(2022高二下·鹤岗月考)18世纪下半期的中英贸易中,英国输往中国的商品大都销路不畅,唯独用于包装出口茶叶箱的金属铅的销路好一些。这反映了当时(  )
A.中英两国商品互补性强 B.中国传统经济韧性较强
C.闭关锁国阻碍中英贸易 D.英国冶金业领先于中国
【答案】B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下半期的中英贸易中的英国产品受阻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经济的抵制,B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与中英两国经济的互补性无关,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锁国政策并非是主要原因,C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与冶金业发展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18世纪下半期的中英贸易中,英国输往中国的商品大都销路不畅”及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0高三上·沈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始焉其势甚微,几莫之觉;浸假而涨——涨——涨,而达于满度;过时焉则落,以渐至于衰熄。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
——摘编自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阐述: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中华民族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为挽救国家危亡,从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中国仁人志士开始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的新思想。从此,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开展了近三十年的洋务运动。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宣告洋务运动破产,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维新思想,仿行西方制度成为时代潮流,在维新思想的影响下,戊戌变法发生。而20世纪初,《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丧失革新能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兴起。
总之,纵观中国近代史,随着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从中体西用、到维新变法、到追求民主共和,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再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进程。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阅读材料可知,梁启超论述的是思想解放潮流与时代的关系,根据材料“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结合中国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时代特点,可提炼出观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论述近代中国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发展进程,最后得出结论即可。
故答案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阐述: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中华民族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为挽救国家危亡,从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中国仁人志士开始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的新思想。从此,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开展了近三十年的洋务运动。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宣告洋务运动破产,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维新思想,仿行西方制度成为时代潮流,在维新思想的影响下,戊戌变法发生。而20世纪初,《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丧失革新能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兴起。
总之,纵观中国近代史,随着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从中体西用、到维新变法、到追求民主共和,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再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进程。
【点评】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了中国近代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抗争、探索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拟定一个命题,然后依据所学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围绕论题加以阐述即可。
22.(2022·湖南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叫它做“周文疲弊”。诸子思想就是为了对付这个问题,这个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它不是泛泛的所谓社会问题,也不是笼统地民生疾苦问题……他们是针对周文疲弊而发。从这个地方讲诸子起源的问题,才是中肯的。”
——牟宗三
材料二:学者姜义华在其论著《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得出以下结论。结论一:古代中华文明是一种以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为主轴,……文化上高度认同而予以强化的政治大一统文明。结论二:近代史上,中华文明转型的路径,属于“外铄”催化“内生”,“内生”与“外铄”互动型。
——摘编自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1)根据材料一,“周文疲弊”的涵义是什么?为什么到春秋的时候会出现“周文疲弊”的问题?儒家和法家提出了哪些解决“周文疲弊”的主张?
(2)秦朝建立的“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有何特点?汉朝统治者是如何通过“文化上高度认同”而强化“政治大一统文明”的?
(3)结合19世纪中期的史实,说明出来二中结论二的合理性。
【答案】(1)涵义: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崩溃。原因:争霸战争;铁制农具生产力进步;变革变法;地主新阶层出现。主张:儒家礼治,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战争等。法家强调法治,维护君主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2)特点:专制主义(或答中央皇权至上、实行三公九卿制)、中央集权(或答地方实行郡县制)。措施: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大一统。
(3)说明:西方列强入侵,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中国,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瓜分中国。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的开展;早期维新派出现(或答民族企业的诞生),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现了问题”,可以得出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崩溃;第二小问结合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答如争霸战争;铁制农具生产力进步;变革变法;地主新阶层出现;第三小问结合百家争鸣中儒家礼治,以德治国的主张和法家强调法治,维护君主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来做答。
(2)第一小问结合秦朝建立的政治制度的具体举措来答,如中央皇权至上、实行三公九卿制和地方上郡县制度;第二小问结合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大一统作答。
(3)结合“外铄”催化“内生”来作答,主要回答近代外国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史实,如西方列强入侵,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中国,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瓜分中国等;结合“内生”与“外铄”互动,主要回答的是西学东渐和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如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的开展;早期维新派出现(或答民族企业的诞生),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故答案为:(1)涵义: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崩溃。原因:争霸战争;铁制农具生产力进步;变革变法;地主新阶层出现。主张:儒家礼治,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战争等。法家强调法治,维护君主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2)特点:专制主义(或答中央皇权至上、实行三公九卿制)、中央集权(或答地方实行郡县制)。措施: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大一统。
(3)说明:西方列强入侵,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中国,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瓜分中国。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的开展;早期维新派出现(或答民族企业的诞生),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及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近代救亡图存的斗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23.(2022高三上·青铜峡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黄道婆的手工棉纺织技艺在松江地区的传播,逐渐开始辐射到整个江南,随后向中原、湖广等地扩展,掀起了一场明清时期的“棉花革命”。在明清政府的推动下,棉花作为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加之河南、山东等地的棉花伴随着地区商品市场的发展作为大宗商品贩运至江南,为江南地区棉纺织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由于棉纺织业的发展,对纺织劳动力需求进一步增大,出现了雇染匠、研匠“往来成群”的现象,在织造、染色和平整等流程上的分工也越来越细。棉纺织产品不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范畴,而是大量投入市场销售,迎合了明清时期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棉布成为“寸布皆有”的主要布料,并远销海外。
材料二:近代开埠通商以来,洋商凭借雄厚的资金及本国国家权力为后盾,使我国棉花贸易基本落入外人之手,而华商大多资本短缺,金融周转不灵难以与洋商抗衡。近代国际市场棉花贸易日益标准化,且一般采用国际通行的机器打包,棉包密度有严格规定,而中国市场棉花贸易缺乏量化标准,打包的形色也颇有参差,部分棉商甚至为了谋求利益,人工掺水掺杂。洋商在航运交通上的优势大大缩短了交易周期和经营成本,而这也使得华商望其项背,加之战争对船只、火车运输的阻断“贸易几至完全停顿”的现象偶有发生。然而在国际贸易大背景下,在华洋行为华人棉商提供了模仿和学习的机会,棉业公会相继确立,业务涵盖了从国内贸易到国际贸易,从零收贩运到加工业务,从设行收花到居间介绍。
——摘编自于新娟《近代国际化背景下的江南棉商》
材料三:随着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相关企业、行业在全球市场主导之争也日益激烈,一些西方国家利用长期以来形成的国际话语权体系和企业价值体系进行“围追堵截”的现象屡见不鲜。
西方某些组织、企业捏造所谓“强迫劳动”来抹黑新疆棉,其真实意图是利用自身影响力破坏我国棉产业基础。“打铁还需自身硬”,新疆棉产业只要保持信心和定力,不断转变经营观念,并采用有力措施加以应对,就一定能打破某些西方国家别有用心的“魔咒”,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摘编自牛方《新疆棉事件:热搜之后的冷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棉花革命的特点并分析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中国棉花贸易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疆棉事件的启示。
【答案】(1)特点:棉花产量扩大;棉纺织技术革新;产生新的生产经营方式;生产专业化;棉花商品化程度提高;棉布产量增加,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江南经济发展;生产力的进步;棉花经济价值较高;官府政策的推动;地域性长途贸易的发展;国内外市场需求增加。
(2)挑战: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棉业贸易为外商操控;缺乏贸易规范,商业贸易存在随意性;华商近代经营意识薄弱;交通运输落后,缺乏竞争力;连年的战争严重制约国内贸易的发展。机遇:通商口岸的设立加速了中国融入世界市场;洋商企业从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及市场贸易规范;业务种类和经营范围日渐扩大。
(3)启示:新疆棉事件反映了欧美的霸权主义;加快棉产业转型升级;坚持科学发展观,发挥科研技术的引领作用;从产品质量、生产环境等方面提升行业标准;积极构建公平开放的商业话语体系;努力优化营商环境;努力打造中国棉花的全球品牌影响力。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在明清政府的推动下,棉花作为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得出棉花产量扩大;根据“ 随着黄道婆的手工棉纺织技艺在松江地区的传播”得出棉纺织技术革新;根据“出现了雇染匠”得出产生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根据“在织造、染色和平整等流程上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得出生产专业化;根据“棉纺织产品不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范畴,而是大量投入市场销售,迎合了明清时期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棉布成为“寸布皆有”的主要布料,并远销海外。”得出棉花商品化程度提高;棉布产量增加,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原因:根据所学,可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经济发展;生产力的进步;棉花经济价值较高;官府政策的推动;地域性长途贸易的发展;国内外市场需求增加等方面概括。
(2)挑战:根据“ 近代开埠通商以来,洋商凭借雄厚的资金及本国国家权力为后盾,使我国棉花贸易基本落入外人之手,而华商大多资本短缺,金融周转不灵难以与洋商抗衡”可得出主要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棉业贸易为外商操控;根据“中国市场棉花贸易缺乏量化标准,打包的形色也颇有参差,部分棉商甚至为了谋求利益,人工掺水掺杂。”可得出缺乏贸易规范,商业贸易存在随意性;华商近代经营意识薄弱;根据“洋商在航运交通上的优势大大缩短了交易周期和经营成本,而这也使得华商望其项背”可得出交通运输落后,缺乏竞争力;根据“加之”得出连年的战争严重制约国内贸易的发展。机遇:结合中国近代自然经济解体、民族工业发展等内容进行概括,可得出通商口岸的设立加速了中国融入世界市场;洋商企业从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及市场贸易规范;业务种类和经营范围日渐扩大等。
(3)启示:根据“一些西方国家利用长期以来形成的国际话语权体系和企业价值体系进行‘围追堵截’的现象屡见不鲜”可得出新疆棉事件反映了欧美的霸权主义;再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可得出我们要加快棉产业转型升级;坚持科学发展观,发挥科研技术的引领作用;从产品质量、生产环境等方面提升行业标准;积极构建公平开放的商业话语体系;努力优化营商环境;努力打造中国棉花的全球品牌影响力。
故答案为:(1)特点:棉花产量扩大;棉纺织技术革新;产生新的生产经营方式;生产专业化;棉花商品化程度提高;棉布产量增加,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江南经济发展;生产力的进步;棉花经济价值较高;官府政策的推动;地域性长途贸易的发展;国内外市场需求增加。
(2)挑战: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棉业贸易为外商操控;缺乏贸易规范,商业贸易存在随意性;华商近代经营意识薄弱;交通运输落后,缺乏竞争力;连年的战争严重制约国内贸易的发展。机遇:通商口岸的设立加速了中国融入世界市场;洋商企业从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及市场贸易规范;业务种类和经营范围日渐扩大。
(3)启示:新疆棉事件反映了欧美的霸权主义;加快棉产业转型升级;坚持科学发展观,发挥科研技术的引领作用;从产品质量、生产环境等方面提升行业标准;积极构建公平开放的商业话语体系;努力优化营商环境;努力打造中国棉花的全球品牌影响力。
【点评】本题以棉花为切入点,考查古代、近代和现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24.(2022·达州模拟)【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徐寿(1818年-1884年),晚清化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他虚心好学,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自学,掌握大量了几何、光电力学、矿产、汽机等近代科技知识。1865年他试制成功中国第一艘蒸汽动力木质轮船——“黄鹄”号,成为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1866年,他被派到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专门设立翻译馆,翻译西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书籍数百种。徐寿从事翻译工作17年,共译书17部,105本,168卷,共约287万余字。他巧妙地取西文第一音节而造新字来命名部分化学元素,此法被中国化学界接受沿用。他翻译的《化学鉴原》等书籍,系统地介绍了当时西方近代化学知识,被誉为中国“近代化学之父”。1875年他创建了中国第一所近代理化学院-上海格致书院,开设矿物、工程、汽机等课目,传授科技知识,收到较好效果。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概括徐寿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徐寿能够取得重大贡献的原因。
【答案】(1)贡献:制造蒸汽轮船,促进工业近代化;翻译西方科技书籍,介绍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命名部分化学元素,推动中国化学学科的发展;兴办教育培养人才。
(2)原因:虚心好学(勤奋好学),坚韧不拔(潜心钻研);近代西方科技的传入;民族危机的出现;洋务运动的开展。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1)贡献:根据材料“1865年他试制成功中国第一艘蒸汽动力木质轮船——‘黄鹄’号,成为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可归纳出制造蒸汽轮船,促进工业近代化;根据材料“专门设立翻译馆,翻译西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书籍数百种”可归纳出翻译西方科技书籍,介绍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根据材料“他翻译的《化学鉴原》等书籍,系统地介绍了当时西方近代化学知识”可归纳出命名部分化学元素,推动中国化学学科的发展;根据材料“1875年他创建了中国第一所近代理化学院-上海格致书院”可归纳出兴办教育培养人才。
(2)原因:根据材料“他虚心好学,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自学”可归纳出虚心好学(勤奋好学),坚韧不拔(潜心钻研);结合材料时间、背景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近代西方科技的传入、民族危机的出现及洋务运动的开展等角度进行补充。
故答案为:(1)贡献:制造蒸汽轮船,促进工业近代化;翻译西方科技书籍,介绍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命名部分化学元素,推动中国化学学科的发展;兴办教育培养人才。
(2)原因:虚心好学(勤奋好学),坚韧不拔(潜心钻研);近代西方科技的传入;民族危机的出现;洋务运动的开展。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徐寿的贡献,解题的关键点在于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 “答案”的能力。例如,本题的第一问的贡献,就可以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直接找到答案;第二问的原因,注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社会和个人等不同的角度分别作答。
25.(2022·辽宁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封闭大门被迫打开,晚清中国逐渐卷入以英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经过二十多年的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中国渐渐萌生了主动加入世界体系的愿望,而要融入国际社会,就必须了解和熟知国际社会成员之间业已形成的一套规范制度。······《万国公法》在中国的翻译出版,得益于美国长老会在中国的传教士丁匙良。······丁韪良着手翻译惠顿的《国际法原理》的事件和努力得到了清廷政府的支持。······总理衙门认为翻译《国际法原理》,试图了解国际法的动机是中国对外交往实践中形成的客观需要,合情合理,应予支持。
——《万国公法的翻译与影响》
材料二:1864年,《万国公法》汉译本面世,国际法开始系统、正式地传入中国。此后在丁韪良等传教士的引领下,江南制造总局、湖北官书局等机构翻译了大批西方国际法著作。尽管意识到“强则可享国际法上的利益,弱则国际法并不可恃”,清政府依然有意识地将国际法规范运用到中外关系的处理中。1874年,台湾琉球漂民案中,以总理衙门为代表的权力中枢保守地要求日本遵守修好条约,而不少知识分子和闽台官员却明确提出要以国际法处理中日在台湾问题上的冲突,申明中国在台湾全境的主权,要求日本退兵。此后的马嘉理案、曾纪泽伊犁谈判、中法战争等涉外交涉中,均援用了国际法。这些公法外交实践涉及领海、最惠国待遇、使领制度、局外中立、宣战等,大都取得一定的效果。
——摘编自张卫民《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中国外交领域出现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政府对国际法的运用。
【答案】(1)变化:中国萌生主动加入世界体系的想法;翻译出版《万国公法》;建立总理衙门。
原因:近代列强的人侵,中国被迫卷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清政府的主动适.应。
(2)评价: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推动中国外交逐渐走向近代化;有助于中国与世界的沟通。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外交处境。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 (1)第一小问变化, 据材料-“中国渐渐萌生了主动加,人世界体系的愿望”得出中国萌生主动加入世界体系的想法;据材料“《万国公法》在中国的翻译出版”得出翻译出版《万国公法》;据材料-“总理衙门”得出建立总理衙门。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晚清中国逐渐卷人以英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得出近代列强的人侵,中国被迫卷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据材料“二十多年的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得出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据材.料“清廷政府的支持”得出清政府的主动适应。
(2)据材料二“有意识地将国际法规范运用到中外关系”得出推动中国外交逐渐走向近代化;有助于中国与.世界的沟通;据材料二“取得一定的效果”得出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结合所学知识,弱国无外交,腐朽的清政府对国际法的运用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外交处境。
故答案为:(1) 变化:中国萌生主动加入世界体系的想法;翻译出版《万国公法》;建立总理衙门。
原因:近代列强的人侵,中国被迫卷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清政府的主动适.应。
(2)评价: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推动中国外交逐渐走向近代化;有助于中国与世界的沟通。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外交处境。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第(1)题,晚清中国外交领域出现的变化,考生主要根据材料一信息并结合中国外交的近代化历程来指出;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考生主要结合晚清的社会变化进行分析;第(2)题,对清政府运用国际法的评价,考生可根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近代国内国际形势进行阐述。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