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必修(上)历史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2-2023学年必修(上)历史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9.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30 17:16:23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2022-2023学年必修(上)历史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1·兰州模拟)纪年,是指以文字确切记载历史现象发生的年代。中国历史悠久,纪年方法多样。如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下列选项中使用干支纪年法的是(  )
A.“戊戌变法”“辛丑条约”。
B.“庆历四年春” “康熙元年”。
C.“赵惠文王 十六年,廉颇为战将。”
D.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
2.(2021·成都模拟)1909年上海万国禁烟会议期间,中国禁烟专员唐国安谈到:“这个问题也是一个国际问题,因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严重地受到这个问题的影响……凡是对这个问题有 过较深研究的人,没有人会怀疑,吸鸦片恶习和鸦片交易是 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进入新关系并产生谅解的一种严重威胁……”。这表明, 清政府(  )
A.从国际视野角度维护主权 B.以道德力量捍卫国家利益
C.以民族意识促进禁烟运动 D.以经济实力保障禁食鸦片
3.(2022·云南模拟)1900年11月《中国旬报》评论义和团,认为尽管义和团是"愚民","其举动可哂,其惨杀可恶,其热心则可嘉","义和团与外国争权,斯岂非中国自立之绝大起点 "该评论旨在强调义和团(  )
A.盲目排外且愚昧无知 B.显示出中国人民伟大力量
C.与以往农民运动无异 D.标志国人近代主权观形成
4.(2021高二上·弥勒月考)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便成为20世纪初年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这一论述(  )
A.表明了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的态度
B.表现了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的反应
C.反映了《辛丑条约》签订后的现实
D.揭示了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的心态
5.(2021高二下·吉林开学考)“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塞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造成这一“殊途同归”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
A.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戊戌变法的彻底失败
C.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影响 D.三人代表不同的政治利益
6.(2021高二下·长春月考) 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
A.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
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
7.(2021高一下·成都开学考)义和团揭贴中写道:“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材料反映了义和团(  )
A.运动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B.对帝国主义有了理性的认识
C.运动本身具有自发性和彻底性 D.具有朴素的爱国、排外思想
8.(2021高二上·淮安开学考)有学者认为:“中国17世纪学者的传统一度中断,并没有被晚清学者直接继承。相反,他们中的一些人几乎被遗忘,直到中西交通之后,尤其在19世纪末,他们的思想才大放异彩”。其中“大放异彩”主要是由于(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逐渐衰落 B.交通工具的发明改进
C.中体西用思想的有力实践 D.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
9.(2022高一下·贵阳开学考)某条约规定: “地方各督抚,文武大吏及有司各官,对辖区内发生的排外 事件,必须立即弹压惩办,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据此可知,该条约为(  )
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0.(2021·青岛模拟)1922年梁启超提出,“我国有力之政治思想,乃欲在君主统治之下,行民本主义之精神。此理想虽不能完全实现,然影响于国民意识者既已甚深故虽累经专制摧残,而精神不能磨灭”。梁启超意在(  )
A.颠覆传统儒学构建新文化 B.借助传统文化传播新思想
C.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基础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11.(2022·全国乙卷)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12.(2021高二下·渭滨期末)下表反映了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
  战争名称 时间 战争影响
A 鸦片战争 1840-1842年 英法两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圆明园遭到破坏
C 甲午中日战争 1892-1895年 清政府被迫开放重庆、苏州等地为商埠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年 导致义和团运动爆发
A.A B.B C.C D.D
13.(2020高一上·朝阳期末)戊戌变法期间出现了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这说明戊戌变法(  )
A.壮大资产阶级的实力 B.实现救亡图存的任务
C.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D.增强了革命社会基础
14.(2022·广东一模)1899年,梁启超在《清议报》发文指出,日本维新以来的译书集中于政治学、理财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等,而晚清中国的译书偏重于军事学、工艺学,在政治学、财政经济学方面“几无一书焉”。梁启超意在(  )
A.赞美明治维新的成功 B.反思救国道路的理论缺陷
C.为百日维新摇旗呐喊 D.强调中国军事改革更迫切
15.(2021·漳州模拟)1881年,首批留美公派学生因逐渐洋化,被清廷视为大逆不道而提前召回;1905年后,新式学堂毕业或留学回国的学历却成为进入仕途炙手可热的凭证。这一变化(  )
A.促进了清政府全面推广新式教育
B.推动了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C.适应了延续封建统治的现实需求
D.开启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
16.(2022高二下·威远月考)《清鉴辑览》记载:“开制度局以定规模,设十二局以治新政,立民政局以地方自治……(光绪)帝皆嘉纳之。然以见制西后,无权不能剧行,欲借群臣之议以定之。”据此可知,戊戌维新运动(  )
A.触犯了封建势力的利益 B.遭到了慈禧太后的抵制
C.冲击了中央集权的政体 D.对政治民主化作了探索
17.(2021高一上·弥勒月考)张海鹏指出:晚清时期基本特征是“沉沦”,从一个完全的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的国家。造成中国进入“沉沦”谷底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2021高二下·长春月考)谭嗣同在宣传维新思想时,毫不避讳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谭嗣同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  )
A.民众普遍觉醒 B.皇权空前强化
C.民族危机深重 D.革命势在必行
19.(2021高三上·滨州月考)袁世凯幕僚张一鏖曾说“清之亡实亡于庚子而非亡于辛亥”。孙中山则说庚子事变后,“同情革命的與论大增。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导致该认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庚子事变后(  )
A.清政府的民族抵抗意识丧失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C.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D.民族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20.(2020高二上·民勤期末)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 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1高二上·喀什期中)如何处理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中日两国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他们由于自己的官位和既得利益,只需要“传统范围内的改革。”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这种观点的著名代表人物是激进的广东学者康有为,他以其论著《孔子改制考》而震惊同僚。这部反传统观念的著作将孔子描写成人民权利而不是帝国权力的维护者。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涩泽荣一(1840~1931年)被誉为“日本实业之父”。他提倡“《论语》加算盘”。强调“要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帮助大家过好日子,就得有钱”,也就是说不能丢开经济来空谈政治。他又强调“孔子之教与富是一致的,为富不仁是不对的,实行仁义才能得到真富”。
——《涩泽子爵·话论语》
(1)就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概述材料一、二的观点,并指出其相似之处。
(2)有西方学者认为:“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22.(2021·陕西模拟)【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戊戌变法时期的近代科学教育与晚清政治运动有着密切关系.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
通过办报刊、兴学堂、办学会,积极宣传近代科学知识。一大批接受过系统的科学教育的热血青年留学归国,他们热心变法,思想开放,积极奔走,创办了各种科学学会和民间新式学堂。针对传统书院单纯的经史内容教育,学生缺乏创新性以及缺乏科学方法的训练的弊病,
这些科学学会和新式学堂不但重视学校科学知识的传授,还提倡用求实的科学方法来指导科 学教学。同时,维新派认为“凡技艺中有能自出新思,标新立异,自成一家,为他人所不能为者,国家予以文凭,准其专利若干年,自五至二十三年不等……不准他人仿效,年岁已届,
始准他妙法制造”,…随着“科学” 一词的广泛运用,科学教育的内涵也不断明晰并深化, 它开始涉及自然科学背后及社会科学本身的客观理性精神,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
并有意识地概括科学的内涵.
——摘编自郭海洋《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维新派宣传科学教育的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宣传科学教育的特点。
23.(2021·四川模拟)[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02年沈家本被清廷任命为修订法律大臣,他力主“变法图强”,近可以收回治外法权,远可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确定了以“参考古今,博稽中外”为修律指导思想,短短数年,起草的主要新法有《大清新刑律》《大清商律草案》《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法院编制法》《违警律》《大清监狱律草案》《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和《大清民律草案》数十种之多,同时他编译教材,创设法律学堂造就司法人才,实现了巨大的变化,但制定的《破产律》完全抄自日本破产法,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行机制产生严重抵牾而流于具文。由于清朝很快被辛亥革命的浪涛所吞没,所以制订的新法大多没有颁布施行,但却为继起的北洋政府所援用。.
——摘编自王学减《法治之难:大清法治建设的失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沈家本修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沈家本修律中得到哪些启示。
24.(2022·辽宁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以后,德国大部分地区取缔了修道院,导致修道院图书馆消失,德国的宫廷、学校和城市等图书馆兴盛起来。宫廷图书馆部分是由于对知识的人文主义渴求建立的,部分是公爵们自己建立的;补充藏书直接依赖于统治者的个人兴趣。启蒙运动影响下的大学图书馆是作为科研服务机构而设立的,它拥有精心选择的图书种类,并按专业分类排放,后期对所在地区的大众开放。19世纪中期,在人民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德国很多城市产生公共图书馆。
——摘编自程舍《德国图书馆的发展源流》
材料二 《大公报》曾报道浙苏流通图书馆创办民众识字班、天津市隄头村第六图书馆举行妇女识字班、附设高级补习班等消息。河北省第三图书馆附设民众讲演所的时局宣讲受到热烈欢迎。图书馆学教育家王重民在《大公报》撰文称,“我国自从有了国立和公立的图书馆,善本书就渐渐由私家流入公家,在善本书的本身,由危险地带得了安全保障”。近代图书馆常在《大公报》中发布其出版物的征订广告,保留下大量书目记录,据学者统计,近代由图书馆出版的图书记录至少有1701条,涉及262所图书馆。山东省立图书馆成立之初即附设山东金石保存所,使图书馆兼具保藏金石文物与书籍之双重功能收藏古物17000余件。
——摘编自张建媛、邓玲《<大公报>视野下的中国近代图书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德国图书馆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图书馆的特点。
25.(2022·临渭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初地方实行督抚制,地方层级多,机构重叠。鸦片战争后,地方职能不断扩大,局、所林立,管理混乱。1906年,清政府在参酌各国制度的基础上,推出了地方官制改革大纲,遭到大多地方督抚反对。宪政编查馆于1907年推出了折衷的地方官制改革方案《各直省官制通则》:“各省督抚依旧总理地方军政,督抚衙门设置幕职佐理文牍,分科治事;省以下,为府(直隶州)州(县),裁撤分守分巡各道,设立议事会和董事会等自治机构;分级设立高等审判厅、地方审判厅、初级审判厅,实行司法独立。”方案颁布后,清廷在东北三省试点,要求其余各省“十五年内一律通行”。民国成立后,部分制度仍有沿用。
——摘编自费秋香《论清末新政的地方官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推行地方官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末地方官制改革。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辛丑”等均为干支纪年法,A项符合题意;
选项B,庆历四年春”“康熙元年”使用的是年号纪年法,不是干支纪年法,B项错误;
选项C, “赵惠文王十六年使用的是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C项错误;
选项D, “公元前221年”使用的是公元纪年,不是干支纪年法,D 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传统文化:干支纪年法的认识,需注意将其与皇帝年号及公元纪年法等其他纪年法相区别。
2.【答案】A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吸鸦片恶习和鸦片贸易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进入新关系并产生谅解的一种严重威胁……”可知,中国运用国际视野角度维护中国的主权,故选择A选项;
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清政府运用道德力量,故排除B选项;
民族意识的觉醒主要在五四运动后最为突出,故排除C选项;
20世纪初,民族经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的镇压发展缓慢,经济实力低,无力保障禁烟,故排除D选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外交观念的转变,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吸鸦片恶习和鸦片贸易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进入新关系并产生谅解的一种严重威胁……”
3.【答案】B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据材料“义和团与外国争权”“中国自立之绝大起点”,说明义和团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故B项正确;
虽然评论认为义和团是“愚民”,但对其是持肯定态度的,故A项错误;
材料并没有把义和团运动和其他农民运动进行对比,C项错误;
根据材料“义和团与外国争权”,实际是中国北方地区人民在列强及外国教会势力压迫下的反抗,不能代表国人主权观念形成,同时根据所学知识,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也佐证了他们并未形成主权观,因此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义和团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义和团运动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4.【答案】C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解析】【分析】C.依据题干“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可知,说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标志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故C项正确;
AB两项不符合“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应排除;
D.武昌起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目的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不符合材料中的民族意识,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需要掌握《辛丑条约》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进行分析理解,结合《辛丑条约》的影响解答即可。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A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不论是变法还是实业救国,还是革命,都是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之下中国人的努力,因此A项正确;
B项不符合戊戌变法,排除B;
C项不符合实业救国,排除C;
三者都代表资产阶级,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相关知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的把握,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1895年、变法、实业、革命 “结合其共同背景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6.【答案】C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1898年是戊戌变法之时,此时维新派宣扬维新思想,主张废除传统的科举考试,所以书上慨叹废除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但戊戌变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失败,维新思想受到打击,所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又面临亏损。因此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当时政局的迅速变化,故选C;
选项A,清末儒学的地位尚未被颠覆,排除A;
选项B,根据该书商的经历并不足以说明列强的侵略加剧,排除B;
选项D,清末西学尚未深入人心,D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结合,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同时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因此一定要细心,充分结合所学,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7.【答案】D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A.材料明显体现的是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的要求,没有体现出反封建的特点。
B.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对帝国主义并没有理性的认识。
C.材料看不出彻底性。
D.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是义和团运动的反帝要求。具有盲目排外的特点和爱国主义思想。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义和团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义和团运动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义和团运动的特点和局限性,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8.【答案】D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19世纪末,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中国学者发扬“中国17世纪学者的传统”即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故D项符合题意;
A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明清时期已经开始衰落,A项不符合题意;
B项“中西交通”不是指交通工具的发明改进,而是近代西方侵略中国,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洋务运动实践了“中体西用”思想,但在甲午战争中宣告失败,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相反,他们中的一些人几乎被遗忘,直到中西交通之后,尤其在19世纪末,他们的思想才大放异彩”,结合维新思想的背景分析。
9.【答案】D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对辖区内发生的排外事件,必须立即弹压惩办,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反映的是清政府保证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这是《辛丑条约》的内容,D项正确;
选项A,结合所学可知,《天津条约》的内容包括: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到内河自由航行;外国人可到内地游历、通商,传教士可入内地传教等。没有规定清政府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的内容,排除A项;
选项B,《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承认天津条约并赔款增至800万两等。没有规定清政府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的内容,排除B项;
选项C,《马关条约》内容包括:把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开办工厂,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等,没有规定清政府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的内容,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辛丑条约》,注意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扣住材料的信息“对辖区内发生的排外事件,必须立即弹压惩办,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等,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0.【答案】B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民本主义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而中国现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须将两者结合,意在借助传统文化传播新思想,B项正确;
选项A,材料强调梁启超借助传统文化传播新思想,而不是颠覆传统儒学,排除A;
选项C,1911年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王朝,排除C;
选项D,材料强调梁启超借助传统文化传播新思想,而不是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梁启超的主张,注意分析解读材料,同时结合所学知识的时代背景 ,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1.【答案】C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 ...…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宝箴认为变法宣传力度越大,受到的阻力越大,离变法的目的越远,故销毁《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故C项符合题意;
新旧势力的合流,与史实不符,排除A;
材料体现的是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不是为了突破“中体西用”束缚,排除B项;
材料是为了减少变法阻力,不是要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维新变法,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 ...…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12.【答案】B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鸦片战争及其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 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故B符合题意;
A项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故A不符合题意;
C项清政府被迫开放上海是《南京条约》的内容,故C不符合题意;
D项义和团运动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前,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各战争的相关内容。本题为基础题,考查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C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出现了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可以看出强调的是戊戌变法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促进知识分子思想解放,成为近代民主革命的社会力量,由此可知,材料说明戊戌变法思想启蒙的作用,故C项正确。
AD两项的前提是思想启蒙,排除。
戊戌变法失败了,并没有实现救亡图存的任务,故B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出现了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进行分析即可。
14.【答案】B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日本维新以来的译书集中于政治学、理财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等,而晚清中国的译书偏重于军事学、工艺学,在政治学、财政经济学方面‘几无一书焉’”可得出,梁启超意在说明,中国的维新思想与日本的相比,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因此他是在反思救国道路的理论缺陷,B项正确;
梁启超的目的并不是赞美明治维新,而是反思晚清中国的译书情况,排除A项;
1899年,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排除C项;
通过材料可知,梁启超并不主张军事改革,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梁启超的思想,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康有为和梁启超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开始了向西方学习制度的路程。
15.【答案】C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05年后,新式学堂毕业或留学回国的学历却成为进入仕途炙手可热的凭证”及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后,迫于形势,清政府开始进行“新政”,促进了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而其培养人才也成为延续封建统治的工具。因此C正确;
A错误,“全面推广”不符合史实,“新政”只是“幌子”;
B错误,推动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的是新文化运动;
D错误,维新变法开启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 ;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清末新政,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1905年后,新式学堂毕业或留学回国的学历却成为进入仕途炙手可热的凭证”,说明清末新政退行教育改革适应了延续封建统治的现实需求 。
16.【答案】D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由“开制度局以定规模,设十二局以治新政,立民政局以地方自治”、“帝皆嘉纳之”、“欲借群臣之议以定之”等信息可知,光绪皇帝的态度表明戊戌维新运动对于开制度局和议会等政治民主化等内容曾经做过探索,故选D项;
题干仅提到了光绪皇帝接受了有关政治民主化的建议,且想要尝试通过议会的民主方式做决策,但并没有提到触犯封建势力利益,排除A项;
题干没有提到慈禧太后的抵制,而是说认为自己受制于慈禧太后,所以打算用群臣之议来做决策,排除B项;
题干仅提到光绪帝想要通过议会民主的方式做决策,但并没有提到其具体的行动和结果,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戊戌变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戊戌变法相关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17.【答案】D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从一个完全的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的国家”并结合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进入“沉沦”谷底,D项正确;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项错误;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B项错误;
甲午中日战争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从一个完全的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的国家”,结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8.【答案】C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以谭嗣同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变革政治制度,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主张实行君主立宪,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众普遍觉醒”中的“普遍”表述绝对化,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权空前强化”不属于维新思想萌发的历史背景,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谭嗣同主张实行资产阶级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反对革命,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维新思想,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谭嗣同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维新思想萌发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19.【答案】A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张一鏖认为清朝亡于庚子事变,孙中山认为庚子事变后,人们救国意识进一步增强。结合所学可知,两人的观点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庚子事变,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清政府的民族抵抗意识丧失,A项正确;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B项错误;
材料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无关,C项错误;
民族民主意识开始觉醒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中张一鏖和孙中山的观点,结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0.【答案】D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对戊戌变法人物梁启超思想的评价。
A项,“民主科学,自由平等”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核心思想。故A项错误。
B项,“民主共和,主权在民”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主流思想。故B项错误。
C项,“托古改制,变革维新”是康有为的思想主张。故C项错误。
D项,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 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 结合梁启超的主张进行分析即可。
21.【答案】(1)材料一主张传统范围内的改革,认为对儒家文明进行改造,就可以满足现代化的需要
材料二主张发展经济的同时倡导儒家伦理,仁义与财富并重。传统文化可以和现代化并存。
(2)角度1:西方科学是近代文明的产物,儒家文化是农耕文明的反映,两者对立等。
角度2:西方科学与儒家文明可以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等。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1)“观点”:从材料中寻找关键字句进行提炼即可。根据材料一“传统范围内的改革”“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得出主张传统范围内的改革,认为对儒家文明进行改造,就可以满足现代化的需要。根据材料二“《论语》加算盘”“孔子之教与富是一致的,为富不仁是不对的,实行仁义才能得到真富”得出主张发展经济的同时倡导儒家伦理,仁义与财富并重。传统文化可以和现代化并存。
“相似之处”从材料一、二中找出共性,即传统与现代化并存。
(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可自选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说明。如果赞同可从文明性质性质角度进行分析,如果不赞同,可从其互相交融角度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
(1)材料一主张传统范围内的改革,认为对儒家文明进行改造,就可以满足现代化的需要
材料二主张发展经济的同时倡导儒家伦理,仁义与财富并重。传统文化可以和现代化并存。
(2)角度1:西方科学是近代文明的产物,儒家文化是农耕文明的反映,两者对立等。
角度2:西方科学与儒家文明可以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等。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22.【答案】(1)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维新运动的开展;先进中国人的探索教国之路;西方科学思想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途径多样;将科学教育与救亡图存相联系;科学的方法指导科学教育;重视专利的法律保障和物质激励;注重理性精神和科学内涵的教育;不断发展。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1)背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维新派宣传科学教育的背景”从材料中的第一句话“成成变法时期的近代科学教育与的清政治运动有着密切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和维新运动的开展”;由材料中一大批接受过系统的科学教育的热血青年留学归国”可知“先进中国人的探索效国之路和西方科学思想的传入”:维新变法时期“民族者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也是教育改革的背景。
(2)特点:“槽括戊成变法时期维新派官传科学教育的特点”结合材料中“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兴学堂办学会积极官传近代科学知识”可根括特点是“途径多样”“--大批接受过系统的科学教育的热血青年留学归国他们热心变法,思想开放,积极奔走,创办了各种科学学会和民间新式学堂”依现出“科学教育与救亡图存相结合”的特征:“提倡用求实的科学方法来指导科学教学”“科学的方法指导科学教育”。“凡技艺中有能自出新思标新立异,自成一一家,为他人所不能为者,国家予以文凭准其专利若干年,自五至二十三年不等……不准他人仿效,年岁已届始准他妙法前造”体现出“重视专利的法律保障和物盾激励”“科学教育的内涌也不断明晰并深化。它开始涉及自然科学背后及社会科学本身的客观理性精神,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并有意识地概括科学的内涵”体现“注重理性精神和科学内涵的教育”;从材料描述的整体来看,体现出科学教育“不断发展”的特征。
故答案为:(1)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维新运动的开展;先进中国人的探索教国之路;西方科学思想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 途径多样;将科学教育与救亡图存相联系;科学的方法指导科学教育;重视专利的法律保障和物质激励;注重理性精神和科学内涵的教育;不断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维新派宣传科学教育的相关知识 。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提取、归纳、概括信息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需掌握维新变法的背景等知识。
23.【答案】(1)背景:清代西万列强入侵使国家丧失司法主权:传统法律受到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和制度文明的冲击(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生义的发展:社会矛盾尖锐复杂:清末新政提供了前提
(2)启示:法律建设要与时俱进;法律转型需要处理好法律引进与法律本土化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法律创新与传统之间的关系:注意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民众法律意意识。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1)背景:依据材料“1902年”、“变法图强”、“近可以收回治外法权, 远可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结合20世纪初的时代背景可知,近代列强侵华,司法主权遭破坏;西方近代法律的影响;大清律例不适应时局变化;沈家本个人的刑部经历、爱国精神和律法研究。
(2)启示:依据材料“确定了以‘参考古今,博稽中外’为修律指导思想”可以得出中西文化结合;依据“《大清新刑律》《大清商律草案》 《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法院编制法》 《违警律》 《大清监狱律草案》《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和《大清民律草案》”可以得出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据“造就司法人才,实现了巨大的变化”可知,重视人才;依据“制定的《破产律》完全抄自日本破产法,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行机制产生严重抵牾而流于具文”可以得出要与国情相符;依据“由于清朝很快被辛亥革命的浪涛所吞没。所以制订的新法大多没有颁布施行,但却为继起的北洋政府所提用”可以得出政局稳定有利于改革的进行。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历史人物。第一问的背景,依据材料信息,结合20世纪初的时代背景从民族危机、原来法律的弊端、西方法律的影响以及沈家本个人因素等角度分析;第二问的启示,依据材料中沈家本修律活动和结果从政治、国情以及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
24.【答案】(1)原因:宗教改革等社会运动对传统修道院图书馆的破坏;人文主义发展对知识的渴求;个人的爱好和投资;近代大学发展的推动;人民教育思想的影响。
意义: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转型;有利于文化传播与文化的大众化、社会化;推动了教育与科研事业的发展。
(2)特点:服务对象社会化;教育性功能突出;与救亡图存运动相联系(是民主革命的阵地);民间创办与政府创办相结合;兼具图书出版、保存典籍与文物等职能。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材料“16世纪以后,德国大部分地区取缔了修道院,导致修道院图书馆消失,德国的宫廷、学校和城市等图书馆兴盛起来。”,可以归纳为宗教改革等社会运动对传统修道院图书馆的破坏;根据材料“宫廷图书馆部分是由于对知识的人文主义渴求建立的,部分是公爵们自己建立的”,可以归纳为人文主义发展对知识的渴求;根据材料“补充藏书直接依赖于统治者的个人兴趣。”,可以归纳为个人的爱好和投资;根据材料“启蒙运动影响下的大学图书馆是作为科研服务机构而设立的,它拥有精心选择的图书种类,并按专业分类排放,后期对所在地区的大众开放。”,可以归纳为近代大学发展的推动;根据材料“19世纪中期,在人民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德国很多城市产生公共图书馆。”,可以归纳为人民教育思想的影响。意义:可以从促进思想解放,普及文化,推动教育发展等角度作答,具体可以阐述为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转型;有利于文化传播与文化的大众化、社会化;推动了教育与科研事业的发展。
(2)特点:根据材料“《大公报》曾报道浙苏流通图书馆创办民众识字班、天津市隄头村第六图书馆举行妇女识字班、附设高级补习班等消息。”,可以归纳为服务对象社会化、教育性功能突出;根据材料“河北省第三图书馆附设民众讲演所的时局宣讲受到热烈欢迎。”,可以归纳为与救亡图存运动相联系(是民主革命的阵地);根据材料“图书馆学教育家王重民在《大公报》撰文称,“我国自从有了国立和公立的图书馆,善本书就渐渐由私家流入公家,在善本书的本身,由危险地带得了安全保障”。”,可以归纳为民间创办与政府创办相结合;根据材料“山东省立图书馆成立之初即附设山东金石保存所,使图书馆兼具保藏金石文物与书籍之双重功能收藏古物17000余件。”,可以归纳为兼具图书出版、保存典籍与文物等职能。
故答案为:(1) 原因:宗教改革等社会运动对传统修道院图书馆的破坏;人文主义发展对知识的渴求;个人的爱好和投资;近代大学发展的推动;人民教育思想的影响。
意义: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转型;有利于文化传播与文化的大众化、社会化;推动了教育与科研事业的发展。
(2) 特点:服务对象社会化;教育性功能突出;与救亡图存运动相联系(是民主革命的阵地);民间创办与政府创办相结合;兼具图书出版、保存典籍与文物等职能。
【点评】本题考查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第一问结合欧洲近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和原因作答;第二问结合我国近代图书馆兴起的特点和社会功能概括。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25.【答案】(1)原有地方官制存在较大问题加强中央集权,限制地方督抚权力吸收借鉴西方政治制度配合推进预备立宪,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2)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为民国的行政机构建设提供了经验本质上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解析】【分析】(1)原根据“初地方实行督抚制,地方层级多,机构重叠。鸦片战争后,地方职能不断扩大,局、所林立,管理混乱”得出有地方官制存在较大问题;清政府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限制地方督抚权力;根据“清政府在参酌各国制度的基础上,推出了地方官制改革大纲,遭到大多地方督抚反对”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清政府吸收借鉴西方政治制度,为了配合推进预备立宪,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2)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清末的地方官职改革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为民国的行政机构建设提供了经验,但本质上还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故答案为:(1)原有地方官制存在较大问题加强中央集权,限制地方督抚权力吸收借鉴西方政治制度配合推进预备立宪,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2)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为民国的行政机构建设提供了经验本质上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清末地方官制改革,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低。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2022-2023学年必修(上)历史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1·兰州模拟)纪年,是指以文字确切记载历史现象发生的年代。中国历史悠久,纪年方法多样。如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下列选项中使用干支纪年法的是(  )
A.“戊戌变法”“辛丑条约”。
B.“庆历四年春” “康熙元年”。
C.“赵惠文王 十六年,廉颇为战将。”
D.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
【答案】A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辛丑”等均为干支纪年法,A项符合题意;
选项B,庆历四年春”“康熙元年”使用的是年号纪年法,不是干支纪年法,B项错误;
选项C, “赵惠文王十六年使用的是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C项错误;
选项D, “公元前221年”使用的是公元纪年,不是干支纪年法,D 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传统文化:干支纪年法的认识,需注意将其与皇帝年号及公元纪年法等其他纪年法相区别。
2.(2021·成都模拟)1909年上海万国禁烟会议期间,中国禁烟专员唐国安谈到:“这个问题也是一个国际问题,因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严重地受到这个问题的影响……凡是对这个问题有 过较深研究的人,没有人会怀疑,吸鸦片恶习和鸦片交易是 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进入新关系并产生谅解的一种严重威胁……”。这表明, 清政府(  )
A.从国际视野角度维护主权 B.以道德力量捍卫国家利益
C.以民族意识促进禁烟运动 D.以经济实力保障禁食鸦片
【答案】A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吸鸦片恶习和鸦片贸易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进入新关系并产生谅解的一种严重威胁……”可知,中国运用国际视野角度维护中国的主权,故选择A选项;
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清政府运用道德力量,故排除B选项;
民族意识的觉醒主要在五四运动后最为突出,故排除C选项;
20世纪初,民族经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的镇压发展缓慢,经济实力低,无力保障禁烟,故排除D选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外交观念的转变,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吸鸦片恶习和鸦片贸易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进入新关系并产生谅解的一种严重威胁……”
3.(2022·云南模拟)1900年11月《中国旬报》评论义和团,认为尽管义和团是"愚民","其举动可哂,其惨杀可恶,其热心则可嘉","义和团与外国争权,斯岂非中国自立之绝大起点 "该评论旨在强调义和团(  )
A.盲目排外且愚昧无知 B.显示出中国人民伟大力量
C.与以往农民运动无异 D.标志国人近代主权观形成
【答案】B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据材料“义和团与外国争权”“中国自立之绝大起点”,说明义和团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故B项正确;
虽然评论认为义和团是“愚民”,但对其是持肯定态度的,故A项错误;
材料并没有把义和团运动和其他农民运动进行对比,C项错误;
根据材料“义和团与外国争权”,实际是中国北方地区人民在列强及外国教会势力压迫下的反抗,不能代表国人主权观念形成,同时根据所学知识,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也佐证了他们并未形成主权观,因此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义和团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义和团运动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4.(2021高二上·弥勒月考)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便成为20世纪初年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这一论述(  )
A.表明了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的态度
B.表现了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的反应
C.反映了《辛丑条约》签订后的现实
D.揭示了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的心态
【答案】C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解析】【分析】C.依据题干“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可知,说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标志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故C项正确;
AB两项不符合“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应排除;
D.武昌起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目的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不符合材料中的民族意识,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需要掌握《辛丑条约》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进行分析理解,结合《辛丑条约》的影响解答即可。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2021高二下·吉林开学考)“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塞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造成这一“殊途同归”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
A.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戊戌变法的彻底失败
C.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影响 D.三人代表不同的政治利益
【答案】A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不论是变法还是实业救国,还是革命,都是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之下中国人的努力,因此A项正确;
B项不符合戊戌变法,排除B;
C项不符合实业救国,排除C;
三者都代表资产阶级,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相关知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的把握,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1895年、变法、实业、革命 “结合其共同背景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6.(2021高二下·长春月考) 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
A.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
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
【答案】C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1898年是戊戌变法之时,此时维新派宣扬维新思想,主张废除传统的科举考试,所以书上慨叹废除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但戊戌变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失败,维新思想受到打击,所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又面临亏损。因此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当时政局的迅速变化,故选C;
选项A,清末儒学的地位尚未被颠覆,排除A;
选项B,根据该书商的经历并不足以说明列强的侵略加剧,排除B;
选项D,清末西学尚未深入人心,D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结合,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同时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因此一定要细心,充分结合所学,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7.(2021高一下·成都开学考)义和团揭贴中写道:“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材料反映了义和团(  )
A.运动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B.对帝国主义有了理性的认识
C.运动本身具有自发性和彻底性 D.具有朴素的爱国、排外思想
【答案】D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A.材料明显体现的是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的要求,没有体现出反封建的特点。
B.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对帝国主义并没有理性的认识。
C.材料看不出彻底性。
D.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是义和团运动的反帝要求。具有盲目排外的特点和爱国主义思想。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义和团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义和团运动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义和团运动的特点和局限性,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8.(2021高二上·淮安开学考)有学者认为:“中国17世纪学者的传统一度中断,并没有被晚清学者直接继承。相反,他们中的一些人几乎被遗忘,直到中西交通之后,尤其在19世纪末,他们的思想才大放异彩”。其中“大放异彩”主要是由于(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逐渐衰落 B.交通工具的发明改进
C.中体西用思想的有力实践 D.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
【答案】D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19世纪末,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中国学者发扬“中国17世纪学者的传统”即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故D项符合题意;
A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明清时期已经开始衰落,A项不符合题意;
B项“中西交通”不是指交通工具的发明改进,而是近代西方侵略中国,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洋务运动实践了“中体西用”思想,但在甲午战争中宣告失败,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相反,他们中的一些人几乎被遗忘,直到中西交通之后,尤其在19世纪末,他们的思想才大放异彩”,结合维新思想的背景分析。
9.(2022高一下·贵阳开学考)某条约规定: “地方各督抚,文武大吏及有司各官,对辖区内发生的排外 事件,必须立即弹压惩办,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据此可知,该条约为(  )
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D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对辖区内发生的排外事件,必须立即弹压惩办,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反映的是清政府保证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这是《辛丑条约》的内容,D项正确;
选项A,结合所学可知,《天津条约》的内容包括: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到内河自由航行;外国人可到内地游历、通商,传教士可入内地传教等。没有规定清政府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的内容,排除A项;
选项B,《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承认天津条约并赔款增至800万两等。没有规定清政府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的内容,排除B项;
选项C,《马关条约》内容包括:把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开办工厂,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等,没有规定清政府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的内容,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辛丑条约》,注意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扣住材料的信息“对辖区内发生的排外事件,必须立即弹压惩办,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等,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0.(2021·青岛模拟)1922年梁启超提出,“我国有力之政治思想,乃欲在君主统治之下,行民本主义之精神。此理想虽不能完全实现,然影响于国民意识者既已甚深故虽累经专制摧残,而精神不能磨灭”。梁启超意在(  )
A.颠覆传统儒学构建新文化 B.借助传统文化传播新思想
C.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基础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答案】B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民本主义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而中国现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须将两者结合,意在借助传统文化传播新思想,B项正确;
选项A,材料强调梁启超借助传统文化传播新思想,而不是颠覆传统儒学,排除A;
选项C,1911年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王朝,排除C;
选项D,材料强调梁启超借助传统文化传播新思想,而不是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梁启超的主张,注意分析解读材料,同时结合所学知识的时代背景 ,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1.(2022·全国乙卷)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答案】C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 ...…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宝箴认为变法宣传力度越大,受到的阻力越大,离变法的目的越远,故销毁《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故C项符合题意;
新旧势力的合流,与史实不符,排除A;
材料体现的是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不是为了突破“中体西用”束缚,排除B项;
材料是为了减少变法阻力,不是要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维新变法,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 ...…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12.(2021高二下·渭滨期末)下表反映了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
  战争名称 时间 战争影响
A 鸦片战争 1840-1842年 英法两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圆明园遭到破坏
C 甲午中日战争 1892-1895年 清政府被迫开放重庆、苏州等地为商埠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年 导致义和团运动爆发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鸦片战争及其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 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故B符合题意;
A项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故A不符合题意;
C项清政府被迫开放上海是《南京条约》的内容,故C不符合题意;
D项义和团运动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前,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各战争的相关内容。本题为基础题,考查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2020高一上·朝阳期末)戊戌变法期间出现了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这说明戊戌变法(  )
A.壮大资产阶级的实力 B.实现救亡图存的任务
C.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D.增强了革命社会基础
【答案】C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出现了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可以看出强调的是戊戌变法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促进知识分子思想解放,成为近代民主革命的社会力量,由此可知,材料说明戊戌变法思想启蒙的作用,故C项正确。
AD两项的前提是思想启蒙,排除。
戊戌变法失败了,并没有实现救亡图存的任务,故B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出现了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进行分析即可。
14.(2022·广东一模)1899年,梁启超在《清议报》发文指出,日本维新以来的译书集中于政治学、理财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等,而晚清中国的译书偏重于军事学、工艺学,在政治学、财政经济学方面“几无一书焉”。梁启超意在(  )
A.赞美明治维新的成功 B.反思救国道路的理论缺陷
C.为百日维新摇旗呐喊 D.强调中国军事改革更迫切
【答案】B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日本维新以来的译书集中于政治学、理财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等,而晚清中国的译书偏重于军事学、工艺学,在政治学、财政经济学方面‘几无一书焉’”可得出,梁启超意在说明,中国的维新思想与日本的相比,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因此他是在反思救国道路的理论缺陷,B项正确;
梁启超的目的并不是赞美明治维新,而是反思晚清中国的译书情况,排除A项;
1899年,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排除C项;
通过材料可知,梁启超并不主张军事改革,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梁启超的思想,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康有为和梁启超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开始了向西方学习制度的路程。
15.(2021·漳州模拟)1881年,首批留美公派学生因逐渐洋化,被清廷视为大逆不道而提前召回;1905年后,新式学堂毕业或留学回国的学历却成为进入仕途炙手可热的凭证。这一变化(  )
A.促进了清政府全面推广新式教育
B.推动了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C.适应了延续封建统治的现实需求
D.开启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
【答案】C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05年后,新式学堂毕业或留学回国的学历却成为进入仕途炙手可热的凭证”及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后,迫于形势,清政府开始进行“新政”,促进了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而其培养人才也成为延续封建统治的工具。因此C正确;
A错误,“全面推广”不符合史实,“新政”只是“幌子”;
B错误,推动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的是新文化运动;
D错误,维新变法开启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 ;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清末新政,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1905年后,新式学堂毕业或留学回国的学历却成为进入仕途炙手可热的凭证”,说明清末新政退行教育改革适应了延续封建统治的现实需求 。
16.(2022高二下·威远月考)《清鉴辑览》记载:“开制度局以定规模,设十二局以治新政,立民政局以地方自治……(光绪)帝皆嘉纳之。然以见制西后,无权不能剧行,欲借群臣之议以定之。”据此可知,戊戌维新运动(  )
A.触犯了封建势力的利益 B.遭到了慈禧太后的抵制
C.冲击了中央集权的政体 D.对政治民主化作了探索
【答案】D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由“开制度局以定规模,设十二局以治新政,立民政局以地方自治”、“帝皆嘉纳之”、“欲借群臣之议以定之”等信息可知,光绪皇帝的态度表明戊戌维新运动对于开制度局和议会等政治民主化等内容曾经做过探索,故选D项;
题干仅提到了光绪皇帝接受了有关政治民主化的建议,且想要尝试通过议会的民主方式做决策,但并没有提到触犯封建势力利益,排除A项;
题干没有提到慈禧太后的抵制,而是说认为自己受制于慈禧太后,所以打算用群臣之议来做决策,排除B项;
题干仅提到光绪帝想要通过议会民主的方式做决策,但并没有提到其具体的行动和结果,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戊戌变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戊戌变法相关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17.(2021高一上·弥勒月考)张海鹏指出:晚清时期基本特征是“沉沦”,从一个完全的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的国家。造成中国进入“沉沦”谷底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D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从一个完全的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的国家”并结合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进入“沉沦”谷底,D项正确;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项错误;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B项错误;
甲午中日战争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从一个完全的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的国家”,结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8.(2021高二下·长春月考)谭嗣同在宣传维新思想时,毫不避讳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谭嗣同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  )
A.民众普遍觉醒 B.皇权空前强化
C.民族危机深重 D.革命势在必行
【答案】C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以谭嗣同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变革政治制度,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主张实行君主立宪,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众普遍觉醒”中的“普遍”表述绝对化,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权空前强化”不属于维新思想萌发的历史背景,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谭嗣同主张实行资产阶级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反对革命,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维新思想,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谭嗣同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维新思想萌发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19.(2021高三上·滨州月考)袁世凯幕僚张一鏖曾说“清之亡实亡于庚子而非亡于辛亥”。孙中山则说庚子事变后,“同情革命的與论大增。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导致该认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庚子事变后(  )
A.清政府的民族抵抗意识丧失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C.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D.民族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答案】A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张一鏖认为清朝亡于庚子事变,孙中山认为庚子事变后,人们救国意识进一步增强。结合所学可知,两人的观点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庚子事变,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清政府的民族抵抗意识丧失,A项正确;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B项错误;
材料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无关,C项错误;
民族民主意识开始觉醒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中张一鏖和孙中山的观点,结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0.(2020高二上·民勤期末)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 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答案】D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对戊戌变法人物梁启超思想的评价。
A项,“民主科学,自由平等”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核心思想。故A项错误。
B项,“民主共和,主权在民”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主流思想。故B项错误。
C项,“托古改制,变革维新”是康有为的思想主张。故C项错误。
D项,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 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 结合梁启超的主张进行分析即可。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1高二上·喀什期中)如何处理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中日两国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他们由于自己的官位和既得利益,只需要“传统范围内的改革。”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这种观点的著名代表人物是激进的广东学者康有为,他以其论著《孔子改制考》而震惊同僚。这部反传统观念的著作将孔子描写成人民权利而不是帝国权力的维护者。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涩泽荣一(1840~1931年)被誉为“日本实业之父”。他提倡“《论语》加算盘”。强调“要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帮助大家过好日子,就得有钱”,也就是说不能丢开经济来空谈政治。他又强调“孔子之教与富是一致的,为富不仁是不对的,实行仁义才能得到真富”。
——《涩泽子爵·话论语》
(1)就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概述材料一、二的观点,并指出其相似之处。
(2)有西方学者认为:“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答案】(1)材料一主张传统范围内的改革,认为对儒家文明进行改造,就可以满足现代化的需要
材料二主张发展经济的同时倡导儒家伦理,仁义与财富并重。传统文化可以和现代化并存。
(2)角度1:西方科学是近代文明的产物,儒家文化是农耕文明的反映,两者对立等。
角度2:西方科学与儒家文明可以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等。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1)“观点”:从材料中寻找关键字句进行提炼即可。根据材料一“传统范围内的改革”“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得出主张传统范围内的改革,认为对儒家文明进行改造,就可以满足现代化的需要。根据材料二“《论语》加算盘”“孔子之教与富是一致的,为富不仁是不对的,实行仁义才能得到真富”得出主张发展经济的同时倡导儒家伦理,仁义与财富并重。传统文化可以和现代化并存。
“相似之处”从材料一、二中找出共性,即传统与现代化并存。
(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可自选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说明。如果赞同可从文明性质性质角度进行分析,如果不赞同,可从其互相交融角度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
(1)材料一主张传统范围内的改革,认为对儒家文明进行改造,就可以满足现代化的需要
材料二主张发展经济的同时倡导儒家伦理,仁义与财富并重。传统文化可以和现代化并存。
(2)角度1:西方科学是近代文明的产物,儒家文化是农耕文明的反映,两者对立等。
角度2:西方科学与儒家文明可以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等。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22.(2021·陕西模拟)【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戊戌变法时期的近代科学教育与晚清政治运动有着密切关系.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
通过办报刊、兴学堂、办学会,积极宣传近代科学知识。一大批接受过系统的科学教育的热血青年留学归国,他们热心变法,思想开放,积极奔走,创办了各种科学学会和民间新式学堂。针对传统书院单纯的经史内容教育,学生缺乏创新性以及缺乏科学方法的训练的弊病,
这些科学学会和新式学堂不但重视学校科学知识的传授,还提倡用求实的科学方法来指导科 学教学。同时,维新派认为“凡技艺中有能自出新思,标新立异,自成一家,为他人所不能为者,国家予以文凭,准其专利若干年,自五至二十三年不等……不准他人仿效,年岁已届,
始准他妙法制造”,…随着“科学” 一词的广泛运用,科学教育的内涵也不断明晰并深化, 它开始涉及自然科学背后及社会科学本身的客观理性精神,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
并有意识地概括科学的内涵.
——摘编自郭海洋《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维新派宣传科学教育的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宣传科学教育的特点。
【答案】(1)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维新运动的开展;先进中国人的探索教国之路;西方科学思想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途径多样;将科学教育与救亡图存相联系;科学的方法指导科学教育;重视专利的法律保障和物质激励;注重理性精神和科学内涵的教育;不断发展。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1)背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维新派宣传科学教育的背景”从材料中的第一句话“成成变法时期的近代科学教育与的清政治运动有着密切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和维新运动的开展”;由材料中一大批接受过系统的科学教育的热血青年留学归国”可知“先进中国人的探索效国之路和西方科学思想的传入”:维新变法时期“民族者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也是教育改革的背景。
(2)特点:“槽括戊成变法时期维新派官传科学教育的特点”结合材料中“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兴学堂办学会积极官传近代科学知识”可根括特点是“途径多样”“--大批接受过系统的科学教育的热血青年留学归国他们热心变法,思想开放,积极奔走,创办了各种科学学会和民间新式学堂”依现出“科学教育与救亡图存相结合”的特征:“提倡用求实的科学方法来指导科学教学”“科学的方法指导科学教育”。“凡技艺中有能自出新思标新立异,自成一一家,为他人所不能为者,国家予以文凭准其专利若干年,自五至二十三年不等……不准他人仿效,年岁已届始准他妙法前造”体现出“重视专利的法律保障和物盾激励”“科学教育的内涌也不断明晰并深化。它开始涉及自然科学背后及社会科学本身的客观理性精神,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并有意识地概括科学的内涵”体现“注重理性精神和科学内涵的教育”;从材料描述的整体来看,体现出科学教育“不断发展”的特征。
故答案为:(1)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维新运动的开展;先进中国人的探索教国之路;西方科学思想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 途径多样;将科学教育与救亡图存相联系;科学的方法指导科学教育;重视专利的法律保障和物质激励;注重理性精神和科学内涵的教育;不断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维新派宣传科学教育的相关知识 。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提取、归纳、概括信息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需掌握维新变法的背景等知识。
23.(2021·四川模拟)[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02年沈家本被清廷任命为修订法律大臣,他力主“变法图强”,近可以收回治外法权,远可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确定了以“参考古今,博稽中外”为修律指导思想,短短数年,起草的主要新法有《大清新刑律》《大清商律草案》《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法院编制法》《违警律》《大清监狱律草案》《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和《大清民律草案》数十种之多,同时他编译教材,创设法律学堂造就司法人才,实现了巨大的变化,但制定的《破产律》完全抄自日本破产法,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行机制产生严重抵牾而流于具文。由于清朝很快被辛亥革命的浪涛所吞没,所以制订的新法大多没有颁布施行,但却为继起的北洋政府所援用。.
——摘编自王学减《法治之难:大清法治建设的失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沈家本修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沈家本修律中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1)背景:清代西万列强入侵使国家丧失司法主权:传统法律受到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和制度文明的冲击(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生义的发展:社会矛盾尖锐复杂:清末新政提供了前提
(2)启示:法律建设要与时俱进;法律转型需要处理好法律引进与法律本土化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法律创新与传统之间的关系:注意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民众法律意意识。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1)背景:依据材料“1902年”、“变法图强”、“近可以收回治外法权, 远可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结合20世纪初的时代背景可知,近代列强侵华,司法主权遭破坏;西方近代法律的影响;大清律例不适应时局变化;沈家本个人的刑部经历、爱国精神和律法研究。
(2)启示:依据材料“确定了以‘参考古今,博稽中外’为修律指导思想”可以得出中西文化结合;依据“《大清新刑律》《大清商律草案》 《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法院编制法》 《违警律》 《大清监狱律草案》《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和《大清民律草案》”可以得出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据“造就司法人才,实现了巨大的变化”可知,重视人才;依据“制定的《破产律》完全抄自日本破产法,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行机制产生严重抵牾而流于具文”可以得出要与国情相符;依据“由于清朝很快被辛亥革命的浪涛所吞没。所以制订的新法大多没有颁布施行,但却为继起的北洋政府所提用”可以得出政局稳定有利于改革的进行。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历史人物。第一问的背景,依据材料信息,结合20世纪初的时代背景从民族危机、原来法律的弊端、西方法律的影响以及沈家本个人因素等角度分析;第二问的启示,依据材料中沈家本修律活动和结果从政治、国情以及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
24.(2022·辽宁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以后,德国大部分地区取缔了修道院,导致修道院图书馆消失,德国的宫廷、学校和城市等图书馆兴盛起来。宫廷图书馆部分是由于对知识的人文主义渴求建立的,部分是公爵们自己建立的;补充藏书直接依赖于统治者的个人兴趣。启蒙运动影响下的大学图书馆是作为科研服务机构而设立的,它拥有精心选择的图书种类,并按专业分类排放,后期对所在地区的大众开放。19世纪中期,在人民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德国很多城市产生公共图书馆。
——摘编自程舍《德国图书馆的发展源流》
材料二 《大公报》曾报道浙苏流通图书馆创办民众识字班、天津市隄头村第六图书馆举行妇女识字班、附设高级补习班等消息。河北省第三图书馆附设民众讲演所的时局宣讲受到热烈欢迎。图书馆学教育家王重民在《大公报》撰文称,“我国自从有了国立和公立的图书馆,善本书就渐渐由私家流入公家,在善本书的本身,由危险地带得了安全保障”。近代图书馆常在《大公报》中发布其出版物的征订广告,保留下大量书目记录,据学者统计,近代由图书馆出版的图书记录至少有1701条,涉及262所图书馆。山东省立图书馆成立之初即附设山东金石保存所,使图书馆兼具保藏金石文物与书籍之双重功能收藏古物17000余件。
——摘编自张建媛、邓玲《<大公报>视野下的中国近代图书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德国图书馆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图书馆的特点。
【答案】(1)原因:宗教改革等社会运动对传统修道院图书馆的破坏;人文主义发展对知识的渴求;个人的爱好和投资;近代大学发展的推动;人民教育思想的影响。
意义: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转型;有利于文化传播与文化的大众化、社会化;推动了教育与科研事业的发展。
(2)特点:服务对象社会化;教育性功能突出;与救亡图存运动相联系(是民主革命的阵地);民间创办与政府创办相结合;兼具图书出版、保存典籍与文物等职能。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材料“16世纪以后,德国大部分地区取缔了修道院,导致修道院图书馆消失,德国的宫廷、学校和城市等图书馆兴盛起来。”,可以归纳为宗教改革等社会运动对传统修道院图书馆的破坏;根据材料“宫廷图书馆部分是由于对知识的人文主义渴求建立的,部分是公爵们自己建立的”,可以归纳为人文主义发展对知识的渴求;根据材料“补充藏书直接依赖于统治者的个人兴趣。”,可以归纳为个人的爱好和投资;根据材料“启蒙运动影响下的大学图书馆是作为科研服务机构而设立的,它拥有精心选择的图书种类,并按专业分类排放,后期对所在地区的大众开放。”,可以归纳为近代大学发展的推动;根据材料“19世纪中期,在人民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德国很多城市产生公共图书馆。”,可以归纳为人民教育思想的影响。意义:可以从促进思想解放,普及文化,推动教育发展等角度作答,具体可以阐述为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转型;有利于文化传播与文化的大众化、社会化;推动了教育与科研事业的发展。
(2)特点:根据材料“《大公报》曾报道浙苏流通图书馆创办民众识字班、天津市隄头村第六图书馆举行妇女识字班、附设高级补习班等消息。”,可以归纳为服务对象社会化、教育性功能突出;根据材料“河北省第三图书馆附设民众讲演所的时局宣讲受到热烈欢迎。”,可以归纳为与救亡图存运动相联系(是民主革命的阵地);根据材料“图书馆学教育家王重民在《大公报》撰文称,“我国自从有了国立和公立的图书馆,善本书就渐渐由私家流入公家,在善本书的本身,由危险地带得了安全保障”。”,可以归纳为民间创办与政府创办相结合;根据材料“山东省立图书馆成立之初即附设山东金石保存所,使图书馆兼具保藏金石文物与书籍之双重功能收藏古物17000余件。”,可以归纳为兼具图书出版、保存典籍与文物等职能。
故答案为:(1) 原因:宗教改革等社会运动对传统修道院图书馆的破坏;人文主义发展对知识的渴求;个人的爱好和投资;近代大学发展的推动;人民教育思想的影响。
意义: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转型;有利于文化传播与文化的大众化、社会化;推动了教育与科研事业的发展。
(2) 特点:服务对象社会化;教育性功能突出;与救亡图存运动相联系(是民主革命的阵地);民间创办与政府创办相结合;兼具图书出版、保存典籍与文物等职能。
【点评】本题考查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第一问结合欧洲近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和原因作答;第二问结合我国近代图书馆兴起的特点和社会功能概括。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25.(2022·临渭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初地方实行督抚制,地方层级多,机构重叠。鸦片战争后,地方职能不断扩大,局、所林立,管理混乱。1906年,清政府在参酌各国制度的基础上,推出了地方官制改革大纲,遭到大多地方督抚反对。宪政编查馆于1907年推出了折衷的地方官制改革方案《各直省官制通则》:“各省督抚依旧总理地方军政,督抚衙门设置幕职佐理文牍,分科治事;省以下,为府(直隶州)州(县),裁撤分守分巡各道,设立议事会和董事会等自治机构;分级设立高等审判厅、地方审判厅、初级审判厅,实行司法独立。”方案颁布后,清廷在东北三省试点,要求其余各省“十五年内一律通行”。民国成立后,部分制度仍有沿用。
——摘编自费秋香《论清末新政的地方官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推行地方官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末地方官制改革。
【答案】(1)原有地方官制存在较大问题加强中央集权,限制地方督抚权力吸收借鉴西方政治制度配合推进预备立宪,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2)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为民国的行政机构建设提供了经验本质上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解析】【分析】(1)原根据“初地方实行督抚制,地方层级多,机构重叠。鸦片战争后,地方职能不断扩大,局、所林立,管理混乱”得出有地方官制存在较大问题;清政府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限制地方督抚权力;根据“清政府在参酌各国制度的基础上,推出了地方官制改革大纲,遭到大多地方督抚反对”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清政府吸收借鉴西方政治制度,为了配合推进预备立宪,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2)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清末的地方官职改革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为民国的行政机构建设提供了经验,但本质上还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故答案为:(1)原有地方官制存在较大问题加强中央集权,限制地方督抚权力吸收借鉴西方政治制度配合推进预备立宪,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2)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为民国的行政机构建设提供了经验本质上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清末地方官制改革,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低。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