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
他是跨越党派的政治偶像;国家需要行动,他便行动于最前方;民族需要思想,他便思考在最远处;
他是一个超级旅行家。不辞辛苦,一生四次横渡太平洋和印度洋、六次横渡大西洋、先后到过美国、英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十五次到日本......总计行程达2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五圈。
成功秘诀:虽然偶尔被失望绊倒,但一直在希望的田野上奔跑。
他人评价:“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要求:
了解孙中山的早期活动,了解同盟会的成立以及三民主义,思考孙中山成为革命先行者与他一系列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孙中山的革命之路。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壹
革命之先行——
早期革命活动
孙中山
(1866-1925)
10岁
进村塾求学。
14岁
赴美国檀香山,就读教会学校。
26岁
◆思考:孙中山人生道路发生了什么变化
开始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
18岁
在香港、广州两地学医。
决定弃医从政,走上革新政治之路。
28岁
孙中山
(1866-1925)
“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中国现状之危,必须先从改革政府入手,否则休谈其他。”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6)
◆思考:孙中山救国方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若救国救人,非除去恶劣政府不可。革命为惟一法门。”
——孙中山兴中会讲话(1903)
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遭到拒绝。
人物扫描
孙中山出身于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读过私塾,14岁时赴檀香山,就读于英国和美国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18岁以后回国,在香港、广州两地学习医学。189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开始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西方的教育背景及多年在香港的生活、学习经验,使他接触到一些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说。通过行医实践,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从此走上革新政治、反清革命的道路。
结合孙中山的少年经历,人物扫描与课本相关内容,思考孙中山为什么选择革命?
1.孙中山接受过西方资本主义教育,思想进步,要求改变中国现状;
2.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引发了孙中山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和抗争精神;
3.报国无门,救国主张遭冷遇;
4.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清王朝的腐败刺激孙中山走上革命之路。
兴中会
时间:
地点:
宗旨:
口号:
地位:
1894年11月
檀香山
“振兴中华”
“驱除鞑虏,恢复中 国,创立合众政府”
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一、成立兴中会
今事虽不成,此心甚慰,但一我可杀,而继我而起者,不可尽杀! ——陆皓东
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第一人。
——孙中山评价陆皓东
起义失败后孙中山等流亡海外
1895年
广州
起义消息泄露,陆皓东等人被捕牺牲,起义失败。
孙中山流亡海外,发展革命组织,为继续革命作准备。
时间:
地点:
结果:
二、发动广州起义
流亡日本时的孙中山(中)
流亡英国时写的
《伦敦蒙难记》
流亡美国时被旧金山移民局关押
考察社会实际
发展革命组织
为继续革命做准备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地反清起义简表
教训:必须成立一个统一的革命政党,集中革命力量。
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故现今之主义,总以互相联络为要”
——孙中山
贰
革命之政党——同盟会
“当初次之失败也(指1895年广州起义),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
“庚子(1900年)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
◆对于孙中山领导的起义,民众的态度为什么发生了转变?
一、成立同盟会
(1)背景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革命军》
陈天华《警示钟》《猛回头》
①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迅速传播
号召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这些著作主要宣传什么思想?
公历未名,即以革命明之,
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我中国欲独立,
不可不革命;
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
不可不革命。
我们要想拒洋人,
只有讲革命独立。
一、成立同盟会
(1)背景
②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成立
蔡元培
黄兴
一、成立同盟会
(1)背景
成立时间 名称 主要成员 领导人 成立地点
1894年 兴中会 华侨、会党 孙中山 檀香山
1904年 华兴会 留学生、学界 黄兴、宋教仁 湖南长沙
1904年 光复会 留学生、学界 蔡元培 上海
③孙中山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为什么孙中山能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孙中山早年从“医人”转向“医国”,从改革到革命,成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孙中山在最早创建革命团体,发动武装起义。这一系列活动,让他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材料研读:
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认……
——章士钊 《孙逸仙 自序)
一、成立同盟会
(1)背景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民族危机更加深重
政治上:
思想上:
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组织上:
革命团体纷纷成立
领导上:
孙中山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一、成立同盟会
(1)背景
孙中山(兴中会)
宋教仁
(光复会)
黄兴
(华兴会)
1905年,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一、成立同盟会
1905年
东京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
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
《民报》
提出三民主义
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盟会机关报
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统一领导和奋斗目标,
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同盟会纲领
一、成立同盟会
叁
革命之蓝图——提出三民主义
二、提出三民主义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十六字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合称三民主义。
中国同盟会会徽
中国同盟会纲领
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同盟会政治纲领 三民主义 内涵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反对民族压迫。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核定全国地价,国家根据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实现土地国有,解决贫富不均等问题。
前提
核心
补充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民族革命
政治革命
社会革命
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二、提出三民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民族
民权
民生
(核心)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解决土地问题
进步性
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二、提出三民主义
二、提出三民主义
局限性:
材料一:同盟会初成立的时候,孙中山就拟定了一个预定在起义成功后由军政府发布的对外宣言,武昌起义的第四天,就由黎元洪把这个宣言送交各国驻汉口领事。宣言中声明承认,以前清政府和各国所定条约继续有效,表示了向帝国主义妥协的外交方针。——丁晓先:《中国近代简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第46页。
材料二:同盟会的民生主义,主观上想防止贫富不均。它认为,社会经济组织不完善是贫富悬殊的原因,主张用平均地权的方法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此外,民报上又提出“土地国有”的政策。——苏寿桐 编著:《中国历史》(第三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第68页。
未明确提出反帝纲领,具有软弱性。
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因此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民主义具有哪些局限性?
成立兴中会
(革命之先行)
提出三民主义
(革命之蓝图)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民族、民权、民生,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成立同盟会
(革命之政党)
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康有为领导了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巨变。
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没有调动更广泛人民群众的力量,缺少群众支持和理解,最终都以失败而结束,两个人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2.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关系是什么?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阐述和概括。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是孙中山领导民族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1925年3月12日,一代伟人孙中山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图为孙中山先生遗容。
1866年—1925年3、12日
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材料一:近30年的革命生涯,11次举行武装起义,3次建立革命政权;一生奔走,倡导民主,反对独裁,屡遭挫折而斗志弥坚。
材料二:从“医人”到“医国”,提出“天下为公”、“民生主义”思想,关注民生第一人。
材料三:上书李鸿章要求变法遭拒绝,遂创兴中会,开始革命;1905年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思想,从驱除鞑虏到追求民主共和;到1924年开始联俄联共。
愈挫愈奋的斗争精神
心系大众的人民情怀
与时俱进的时代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