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
第1课时 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知识与能力:
要求学生能够从中国地形图中找出我国各类地形名称,并且能运用数据说明我国地形特点;能够说出我国主要山脉以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的分布特点;能够结合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的主要特征。初步说明地形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地形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活动及学生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学会交流和合作。通过读地形面积比例扇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学生认知地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帮助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
教学重点:认识我国主要山脉及地形区;读图分析概括我国地形特征。
教学难点:了解我国地形特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我国不同地形区的图片资料,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爱国热情。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我国地形类型
1.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P22图2.1、P24图2.3,独立完成以下任务:
(1)说出我国有哪几种地形。
(2)按各类地形面积的大小比例排序。
(3)在我国,山区是指哪些地形区?约占全国面积的比例是多少?
(4)归纳出我国地形类型特征。
学生讨论后回答。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我国地形类型的这种特征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影响。
师生归纳:①有利条件:地形类型多样,可以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山区面积广大,有利于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②不利条件: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平原少,耕地不足。
(二)认识我国地形区分布特征
1.探究活动:阅读教材P23图2.2“中国地形的分布”、P25图2.6“中国陆上主要山脉的分布”。分组找一找我国主要山脉和主要地形区。
第一组:山脉组
(1)东西向的山脉主要有北部的天山山脉、阴山山脉,中部的昆仑山脉、秦岭,南部的南岭。
(2)南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横断山脉、贺兰山、六盘山。
(3)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西列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中列的长白山脉—武夷山脉;东列的台湾山脉。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阿尔泰山脉和祁连山脉。
(5)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教师总结:纵横交错的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在各山脉之间有许多的高原、平原、盆地等地形区。
第二组:地形区组
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图,学生在教材P23图2.2上找出对应的地形区。
教师引导讲述:(1)指出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2)指出昆仑山、祁连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3)指出昆仑山、天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4)指出祁连山、秦岭、太行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5)指出阿尔泰山、天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6)指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提示:我国地形区可以总结为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2.学生动手绘制山脉,完成教材P25~26“活动”第1、2题,教师巡视指导订正。学生自主完成教材P26的表格。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西侧 东侧
横断山脉 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
巫山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太行山脉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东北平原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北侧 南侧
天山山脉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昆仑山脉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我国地形的特征,我国地形类型齐全,主要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等地形区,我国山脉纵横交错,构成地形的“骨架”,主要有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南北走向和弧形山脉等。我国山区面积广大,不利于耕作业的发展,但是对于发展旅游业和畜牧业比较有利。本节重点内容是山脉和各种地形区的分布规律,难点是我国地形构成特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见课件
本课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体现了学习地理必须学会识图等基本技能的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究获得感性认识,最大限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化解本节较多的知识重点。大量使用地理景观图片,帮助学生认识祖国大好河山,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不足之处是复习巩固时间短;学生练习少,课后知识遗忘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