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2.4 自然灾害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2.4 自然灾害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1.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0-01 13:25: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节 自然灾害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几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分布和成因;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举例说明我国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取得的成就;了解一些避灾常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展示图片和资料,观看视频,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及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通过搜集、加工整理各种地理信息资料,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情况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灾害自救能力。
教学重点: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和成因。
一、导入新课
播放自然灾害的新闻片段。
这些新闻片段报道的是哪一方面的内容?什么是自然灾害?影响我国的自然灾害有哪些?有什么特点?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自然灾害。
二、探究新知
(一)常见的自然灾害
1.教师提问:我们遇到过一些灾害,也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一些灾害,究竟什么是自然灾害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4~55图文资料,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自然灾害?
(2)自然灾害分为哪两类?各包括什么自然灾害?具体有什么含义?
提示:(1)自然环境中发生的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的异常变化叫做自然灾害。
(2)自然灾害的分类如表所示:
分类 含义
气象 灾害 干旱 长时期降水异常偏少甚至无降水,会造成农作物减产、人畜饮水困难等,形成干旱
洪涝 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都可能形成洪涝
台风 台风是一种发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旋,常带来狂风和特大暴雨等
寒潮 寒潮是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现象,并伴有大风、雨雪、冰冻等
地质 灾害 地震 地震是地下深处岩层发生断裂,产生震动的现象,会导致房屋倒塌、交通和通信中断、人员伤亡等
滑坡 滑坡是坡地上的不稳定块体在重力作用下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会冲毁甚至掩埋山麓的交通线、房屋、农田等
泥石流 泥石流是在坡度较陡的沟谷中形成的饱含石块和泥土的特殊洪流,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2.教师安排学生分组完成下列问题,理解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区别。
(1)讨论教材P55~56“活动”第1题中列举的现象,哪些属于自然灾害,并说明原因。
(2)交流自己见过的自然灾害及造成的损失。
提示:(1)A和D所示的事件属于自然灾害,因为造成灾害的冰雹和风都来自自然环境中,也造成了损失。B和C所示的事件造成损失的原因是人为因素,因此不属于自然灾害。
(2)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过渡:我们已经了解了自然灾害的含义和类型,下面就来讨论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二)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6内容,总结自然灾害的特点。
2.多媒体出示图2.48“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洪涝多发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种分布特点是如何形成的?
(2)我国干旱多发区主要分布在哪里?这种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3)寒潮主要影响我国的哪些地区?为什么南方地区受寒潮的影响较小?
(4)台风多发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这种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为四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探讨一个问题,共同归纳出一个结论,最后派一位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质疑。
师生共同归纳:(1)洪涝多发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我国的降水是由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带来的,南方地区是夏季风最先到达、最后退出的地区,受夏季风影响的时间最长,所以易发生洪涝灾害。
(2)干旱多发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华北地区。因为我国华北地区降水少,尤其是春季降水少,且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所以容易发生干旱。
(3)寒潮影响我国除青藏高原以外的大部分地区。南方地区距离冬季风的源地远,并且受重重山岭的阻挡,所以受寒潮的影响较小。
(4)台风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因为台风从低纬度海洋入侵,登陆后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3.多媒体出示图2.49“中国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的地震带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会具有这种分布特点?
(2)我国滑坡、泥石流的集中分布区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种分布特点?
学生分为两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探讨一个问题,共同归纳出一个结论,最后派一位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质疑。
师生共同归纳:(1)地震带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和东南地区。西南地区处在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东南地区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2)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中部的高原、山地地区。这些地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面崎岖,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4.学生结合上述探究学习,自由完成教材P58“活动”。
教师过渡: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在生产生活中,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有效地防灾减灾呢?
(三)防灾减灾
1.为了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8~59图文资料,总结我国政府为防灾减灾采取的措施。
提示:①运用现代遥感卫星技术及时检测自然灾害的动向。②建立防灾工程。③储备防灾物资。④及时进行救援。
2.教师展示发生地震和泥石流时的自救漫画。发生自然灾害时,我们不能只等政府进行救援,要及时自救,因此需要掌握常见的防灾减灾的措施。同学们分组讨论教材P60“活动”漫画中采取措施的可行性,完成活动题。
提示:(1)地震时及时撤离到空旷地带,可以防止建筑物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小开间的墙角建筑物相互支撑能够形成一定空间,头顶柔软物体可以减轻砸落的物体造成的伤害。
(2)往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能够避开泥石流,防止被泥石流卷走造成伤害。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自然灾害频发是我国基本的地理国情之一。我国的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了解自然灾害是为了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有效防灾减灾。
见课件
这堂课我充分利用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通过小组活动形式,使得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并且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后会多多开展小组活动形式,充分给予学生思考探索的时间,转变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