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4.2.2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走科技强农之路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4.2.2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走科技强农之路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5.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0-01 13:3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时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走科技强农之路
知识与能力:
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明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搜集资料,根据资料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培养归纳总结地理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初步培养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影响。
教学难点: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走科技强农之路的必要性。
一、导入新课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气候条件也复杂多样,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每个地区都有发展农业的优势和不足,这要求我们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注意哪些问题?下面我们就要好好认识这一方面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1.教师讲述:农业生产与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关系密切。我国地形多样,气候复杂,构成了不同的自然条件,因此要把农业生产部门布局在最适合它发展的地区,这就是“因地制宜”。
2.教师组织学生读图4.1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说说各地区是如何发展农业的,当地发展农业时考虑了哪些自然因素。同桌之间合作交流、讨论分析,最后总结并展示讨论的结果。
提示:从图中的景观可看出,山区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这叫“宜林则林”。而地形平坦的平原地区,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这叫“宜粮则粮”。
在高原或低缓的丘陵,降水较少,牧草生长良好,适宜发展畜牧业,这叫“宜牧则牧”。在有河流或湖泊的地区适宜发展渔业,这叫“宜渔则渔”。
从以上分析得出,农业生产离不开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
教师过渡:农业生产除了受自然条件影响外,还受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请同学们阅读图4.14,说说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哪些方面。
提示:社会经济条件主要包括市场需求量、交通运输、技术水平、国家政策等因素。
3.活动探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教材P97“活动”。
图中,有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的A、B、C、D四地。其中,A为城市郊区,B为远离城市的平原地区,C为山地,D为海洋。
(1)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A、B、C、D四地合理布局农业,并说明你的理由。
提示:A地距城市近,交通便利,适宜发展种植业;B处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距城市较远,适宜发展种植业,种植水稻等;C为山地,地形崎岖,适宜发展林果业;D为海洋,适宜发展渔业。
(2)家住A地的小雨,向村里建议减少水稻种植面积,改种蔬菜、花卉,发展鱼、肉、乳、禽、蛋生产,你认为可行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提示:可行。A地距城市近,城市对蔬菜、花卉、鱼、肉、乳、禽、蛋需求量大,市场广阔,且这些产品产值高,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教师总结: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既要考虑自然条件,也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自然和社会的优势,取得最高的效益。
教师过渡:虽然我国农业地区分布有明显的差异,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发展很快。下面我们一起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
(二)走科技强农之路
1.教师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农业增长方式正从广种薄收转向优质高产,优良品种不断涌现;机械化和专业化水平、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田水利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抗灾能力明显增强;绿色、低碳、生态农业不断推广。我国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功劳是谁的呢?
提示: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教师提问:阅读图4.16,请举例说明科技对农业的具体影响。
提示:杂交水稻产量的提高、温室大棚的反季节蔬菜、实行机械化作业、大力推广节水农业等。
3.活动探究:结合所学知识,组织学生完成教材P99“活动”,教师可用多媒体适当补充一些例子。
教师总结:尽管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较快,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巨大的差距,我们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还必须依靠科技的优势,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农业强国。
三、课堂小结
农业的地区差异不仅体现在东部与西部的差异,还体现在东部地区南北方的差异。各地区农业的发展要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只有因地制宜才能发展好我国的农业。在农业方面,我国依靠科技,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科技强农
见课件
本节课内容多采用读图分析法来学习,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