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读文中认识“恭、勤”等4个生字,会写“囊、萤”等9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节奏。
2.能用看注释、看插图、古今同义等方法理解课文意思。能借助表格梳理信息,掌握要点,获得启示。背诵《囊萤夜读》。
3.感受人物勤奋刻苦的品质,立德树人。
4.运用本课学习方法,阅读其他古人读书的故事,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诵读名句,引出主题
说起读书,古人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一起读:
出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孔夫子这样教导我们: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设计意图】由古人谈读书名言引入,大声诵读,自然而然引出本课主题的同时,达到了积累的目的,同时也体现了“以文带文”课型。
板块二 复习古文,明确方法
我们曾读过这样一篇小古文:
出示: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其异者,能为人言.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人不读书 ,则于禽兽何异
我来读,你来诵。
飞禽走兽这类动物的习性是怎样的?
又能怎样?其异者,还能怎样?
人与禽兽,最终的区别是——
最终,可以获得的启示是——
这则小古文除了诵读,还能列表格,梳理重要信息,这样能获得更多启示。
出示:我要做一做
请仔细阅读文章,按照下面的表格梳理信息
朝代 人物 相关故事 内容要点 启示
小结;读书时,注意梳理信息,掌握要点。
我们再来读读朱熹先生教给我们的读书方法。
出示: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师生问答式诵读全文,梳理要点。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阅读《小古文100篇》中两则古人谈读书的文言文,在诵读中再次回顾,并提出学习古文的另外一个方法——借助表格梳理信息,掌握要点,帮助学生迅速得出启示。
板块三 迁移方法,学习课文
让我们带着这些学习方法,正式进入课文学习。
出示学习要求:自学提示,批注阅读:
读课文《囊萤夜读》,要求: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学生自读课文,多读几遍。
学生根据表格梳理信息。
相机理解难懂的字义。归纳学习文言文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看插图、古今同义。
4多种形式指导朗读。直到熟读成诵。
5.用同样的方法学习《铁杵成针》
【设计意图】本课教学在学生课外积累的古文基础上,反其道而用之,将学习方法迁移到课文学习,指导学生用习得的方法,自主学习,掌握方法。
板块四 补充资料,感悟品质
补充车胤和李白相关资料,学生阅读。
2.读了这两段资料,你想对车胤或李白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补充资料,一是对课文中人物成长的丰富,使学生对勤奋刻苦学习终将有所收获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受到感染;二是对“以文带文”课型的再丰富。
板块五 拓展延伸,巩固积累
中国古代这样勤奋好学的人还有很多:悬梁刺股、凿壁借光、闻鸡起舞……
找来读一读,相信你会有更多感悟。
【设计意图】中国古代讲勤奋刻苦学习的故事很多,课外再阅读,是将课内习得迁移到课外的应用,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从而实现“阅读的突围与重构”。
《文言文二则》是统编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成长的故事”,阅读教学目标是“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小英雄雨来》《我们家的男子汉》都是很长的课文。《文言文二则》出现在这里,似乎与单元训练目标毫不相干,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这两篇文言文,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呢?
经过思考,本人认为,这两则文言文是写古人读书的故事,属于“成长的故事”这一阅读主题;其次,文言文语言凝练,言简意丰,与现代长文有语言表达上的强烈对比。除了主题上的契合,教学文言文,更要联系统编教材之前所学的古文,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总结方法,有所提升。基于此,本课在阅读方法上有总结了“看注释”“看插图”“联系上下文”等,补充了“古今同义”;本课两则文言文有人物、有情节,因此利用“表格梳理信息”,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后完成表格,掌握要点,迅速获得启示,领悟到人物“勤奋苦学”的品格。中国古人“苦学”的故事很多,课文中两则远远不够,因此,本人启发学生运用本课学到的方法,课后阅读《凿壁借光》等其他故事。
本人引导学生回顾了之前积累的古人关于读书的名句,《论语》中一部分读书方法,以及《小古文100篇》中读过的两篇谈学习的古文,将“多读数遍”和“借助表格梳理信息”两种方法,结合以前积累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迁移到课文学习,从而达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