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8课时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2023高三一轮复习统编历史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程标准: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盛世滋生图(局部)
【时空框架】
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即公元14世纪到公元19世纪)
1、明朝:1368年朱元璋建立,1644年明亡。
2、清朝: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金为清。1912年清帝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1)从中国自身发展看,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
(2)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由开放转向封闭、由领先转向落后,与世界的差距逐渐拉大。
【阶段特征】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明朝中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2)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
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1.农业领域
a.手工业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b.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手段,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c.这类情况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
根据材料并阅读历史纵横,指出明中期后手工业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出现雇佣和雇佣关系,自由劳动力,手工工场,手工业工场化。表明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学者观点: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马克思《资本论》
2.手工业领域
晋商遗产:乔家大院
王家大院
徽商遗产:徽商大宅院
①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
②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
③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逐渐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
3.商业领域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新的农作物引入中国;
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南方行业中出现开设工场的新经营手段。
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
长途贩运和大额贸易发展;
商帮形成;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
变在农业品种,变在经营方式。
变在手工业经营方式。
变在货币、商人、商路、市场。
出现近代化因素
小结:明清时期中国经济之变
当乡里人家赶着牛车,挑着扁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单调的生活时,西方的蒸汽机头已经响声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
4.社会发展的局限性
(1)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当雍正皇帝颁布“抑商手谕”,乾隆天子津津乐道于自己的 “十全大武功” 时,英国的查理一世和法国的路易十六正躺在断头台上,以十倍的绝望与百倍的仇恨诅咒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4.社会发展的局限性
(2)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1)专制制度与政策:僵化的专制统治,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国内外市场及资本转化的进程。
(2)经济结构因素: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加之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3)思想观念因素: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
探究·明清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制约因素
1、原因
经济
政治
思想 文化
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尤其是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经济实力增强,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社会风尚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发生巨大变化;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统治者强化君主专制,专制统治走向腐朽,其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一方面,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学走向僵化和因循守旧,八股取士、文字狱强化文化专制,禁锢了士人的思想;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科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二、 思想领域的变化——对传统的继承与批判
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王守仁
二、 思想领域的变化——对传统的继承与批判
2、继承:明朝中后期:陆王心学
(1)背景:
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2)代表人物:
陆九渊、王守仁
(3)王守仁的思想主张:
提出以“致良知”为核心理论
“良知”就是“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实行,以达到圣贤境界。
(4)评价: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
比较项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同点 世界观
哲学范畴
方法论
道德观
相同点 本质
内容
影响
哲学
“理”是万物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强调“格物致知”
(通过外物求”理”)
“发明本心”,“致良知”
(通过内心的反省)
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
主张人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的新儒学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
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都是唯心主义哲学
思想主张: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材料一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
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
材料二 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焚书·何心隐论》
材料三 ……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藏书》
材料四 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谓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纲常礼教的道学先生,也不过是借理学这块敲门砖来为自己谋取高官厚禄罢了。李贽斥责他们“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材料五 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称赞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圣后。李贽也招收女弟子。
3、批判:明朝中后期:李贽
评价:李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4.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进步思潮
(1)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2)顾炎武和王夫之: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一些重要见解。
“众治”“循天下之公”
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主张:
思想:经世致用思想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批判,但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
经济: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工商阶层兴起在思想层面的反映,冲击了重农抑商思想。
政治: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是一股具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5、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
西汉
明清
孔子创立儒学;孟子、荀子继承发展
董仲舒创立新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反封建早期民主思想
创立发展
成为正统
进一步发展
批判继承
宋朝
明朝
演变规律
随着时代特征、社会形势的变化和统治者的需要而不断改造自身、发展完善。
①工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形成了要求表现自己思想和生活的广大读者群。
②传统的宋元话本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得到继承发展,推动了通俗文学的发展。
③社会识字率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
④印刷术的成熟和出版业的发展。
⑤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强,不少文人开始对现实进行批判。
三、文学艺术---小说与戏曲
1、小说与戏曲发展的原因
2.小说
(1)元末明初
施耐庵、罗贯中各自在宋元话本基础上创作的《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武松打虎
关云长千里走单骑
(2)明朝中期
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清朝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分别是神话小说和讽刺小说的杰作。
三、文学艺术---小说与戏曲
(3)清朝中期
曹雪芹创作长篇小说《红楼梦》,以贵族家庭贾府的兴衰变迁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话本
志怪小说
传奇
魏晋
唐朝
明清
宋朝
小说
(4)明清小说内容反映的共同点是什么?
①反映了平民阶层的人生理想和社会心理。
②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要求个性解放
2.戏曲
(1)戏曲创作: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
(2)舞台演出:昆曲长期流行。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京剧,并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特点:它是综合性表演艺术,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于一体。行当、脸谱、戏服构成京剧文化。
小说
戏曲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
吴承恩《西游记》,吴敬梓《儒林外史》;
曹雪芹《红楼梦》。
戏曲创作:传奇,明代汤显祖、清代孔尚任;
舞台演出:昆曲;京剧。
变在内容,进一步走向市民阶层、世俗社会。具有反封建反传统的思想。
明清文学的通俗化、平民化、生活化、社会化演变发展趋势
文学艺术之变
1.传统科技:处于成就总结阶段,未转化为近代科学
(1)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科技著作,分别记载了中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知识。
(2)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李时珍
《本草纲目》书影 《农政全书》书影 《天工开物》书影
四、科 技——集传统科技之大成
科技之变:变在内容,对传统的总结,对西学东渐成果的吸收
2.明清大型典籍的编纂
(1)明成祖时,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
(2)清乾隆后期,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永乐大典》(局部)书影 《四库全书》(局部)书影
【知识链接】
类书,是古代起工具书作用的资料汇编著作。根据具体内容摘录各种不同书籍上的材料,分门别类重新编排,以便学者查找。
丛书,是多部书籍的汇编。将不同的书搜集到一起一并出版,原则上保持各书原貌。
3.西学东渐:明朝后期到近代西方的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过程。
(1)明朝后期起,以意大利人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的同时,在一定范围内也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2)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利玛窦
①引人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将一种新颖的异质文化导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揭开了新的一幕,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
②开国了中国人的眼界,使当时的国人见了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
③一些明智之土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3)影响
①重经验:中国古代科技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应用科学,是经验的总结,缺乏理论探索,还处于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描述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认识(西方重实验)
②重综合:中国古代科技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西方重分析)
③重实用: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却很少能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进行整理,作出理论概括和分析。(西方重理论)
④重农业:中国古代科技服务于农业。(西方重工业)
全面理解中国古代科技
1.特点
(5)科学家的个人努力与不懈的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观因素。
2.长期发达的原因
(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中央集权国家的强大组织力为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2)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为古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外的广泛交往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4)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代文明,这为科技成果的继承创造了条件。
①经济因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少足够的动力。
②政治因素:君主专制不断强化,阻碍了科技的进步。
③文化因素: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与越来越严酷的文化专制统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创新意识。
归根到底,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导致古代中国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
3.后来走向衰落的原因
明清时期社会转型:
旧传统 新因素
政治 专制制度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奠定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版图
经济 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小农经济仍占主导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私营手工业崛起主导,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加深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文化 理学主导束缚人性; 文化专制空前强化; 传统科技大成; 西学东渐开始;
产生早期启蒙思想;
文艺大众化、世俗化;
承古
萌新
明清之际中西对比
中国 西方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对外关系
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资产阶级代议制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闭关锁国
对外殖民扩张
顽固守旧、妄自尊大
文化专制
人文主义、重视科技,开放进取
农业文明,日薄西山。
工业文明,如日中天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