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导学案
学科:语文 年级:八年级 主备人:赵银子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注意文中古今异义现象。(重点)
3、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重点)
4、感受桃花源居民高尚、淳朴的品格。
二、预习提纲
1、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生平简介和本文的创作背景。
2、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 阡陌交通( )( )
黄发垂髫 ( ) 便要还家( ) 及郡下( )
刘子骥( ) 诣太守( ) 与外人间隔( )
三、自主合作学习提纲
1、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可适当加上自己的想象。
2、本文按 (发现桃花林— 桃花源—了解桃花源— 桃花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 。
第二部分(2、3段)写: 。
第三部分(4、5段)写: 。
四、导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给学生讲关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引出课题)21课、桃花源记并板书。
(二)揭示课文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检查课前预习情况(查看课前发放的预习提纲表)。
(四)关于作品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
(五)课文解析
1、自读课文
2、组内核对校正字音。
3、听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
要求:——边听边注意正音。
——注意朗读的节奏、语气和语调。
4、朗读练习:
要求: ——组长组织朗读(形式组长依情况可齐读可轮流读)。
——朗读时注意字音和停顿。
5、朗读展示
——小组展示朗读成果。
——全班齐读。
6、合作探究
(1)、疏通文意
要求: ——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内合作疏通文意;不会的做好记录。
(2)、知识点归纳
要求:小组内合作,归纳本课的文言知识点。
①古今异义词
鲜美 ( 古义: 今义: )
交通 ( 古义: 今义: )
妻子 ( 古义: 今义: )
绝境 ( 古义: 今义: )
无论 ( 古义: 今义: )
不足 ( 古义: 今义: )
②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寻: 寻向所志( )寻病终 ( )
志: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
③通假字
便邀还家 通 意思是 。
④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足为外人道也。
7、教师解疑、点拨
8、问题探究
(1)、发放自主合作学习提纲(小组完成后交流汇报)
(2)、重点研读第二部分:
——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的美景,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用原文回答)
自然景象:
生活情景:
——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桃源人为何“不复出”?
——村人“皆叹惋”,是为什么?
(3)研读第三部分
——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4)体会思想主旨:
结合作者的经历及当时的创作背景,谈一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不存的外桃源”。
五、达标检测
1、《桃花源记》作者 , (朝代)著名诗人。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
3.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
①渔人甚异之 ( ) ②具答之( )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 ) ④欣然规往( )
⑤诣太守 ( ) ⑥未果,寻病终( )
六、达标检测结果评价
在我所教的两个班级中9班属于好班,所以完成情况比较好,而10班相对来说要弱一些,有百分之七十五的同学能完成。
七、教学反思
由于我所上的班级水平不一样,这就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必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9班我会提出高难度的要求,而10班我尽量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当然我自身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以后我会再接再厉摸索出更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方法。对于初一来说他们也进步了不少,我对他们还是有信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