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7课
授课人:XXX
工作单位:XXXXX
认识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认识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特点与作用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登科后
唐·孟郊
01
选官制度
知识梳理
九品中正制
背景: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失去社会基础
标准:家世、德、才
评价
积极: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利于人本选拨
消极:造成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
知识梳理
科举制
背景: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目的: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
过程
标准:才能
评价
更公平、公正、合理
扩大统治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确立
隋朝
隋文帝:分科考试
隋炀帝:设进士科
成熟
唐朝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与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科举考试地位提高
废除
清朝
1905年9月2日
思考·解读
下图是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据此分析科举制的变化与创新
西周
世袭制
血缘
01
战国
02
军功授爵制
军功
汉代
03
察举制
德、才
魏晋南北朝
04
九品中正制
家世门第
隋唐
05
科举制
才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朝着更加公开、公平、严密科学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思考·解读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积极意义
更公平、公正、合理;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为世界现代文官制度提供了典范
材料一 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的典章制度并不断西传欧洲,如16世纪中期来华的传教士克香兹,发现“学而优则仕”原则下的中国古代科举制与西方人事制度迥然不同,他对此很感兴趣并在游记中把中国科举制介绍到欧洲……后来,欧洲就有了关于中国科举制度的详细报道,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中国只有通过严格考试的人才能出任官职,"中国由那些及第的人治理着”,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即使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欧洲学者仍对科举制度称道不已。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思考·解读
阅读材料,分析科举制的不足之处
材料一 科举考试偏重文学、历史和学术问题,使得统治阶层产生一种讲求考证、沉溺文学或一味好古的倾向,这对培养求是致用的思想是很不利的。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
——(明)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汪洗[宋]《神童诗》
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
以儒学为考试内容,忽视自然科学
重才轻品,使读书功利化,促成官本位思想
02
三省六部制
知识梳理
沿革
萌芽: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为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行力
确立:隋文帝,
成熟:唐朝
运行机制
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分工明确,彼此制约
评价: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加强了皇权,削弱相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思考·解读
观察课本中三省位置图,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中书省和门下省在太极宫两侧,便于随侍皇帝,参与决策和审议;尚书省在承天门之外,离皇帝较远,距中央各官署较近,便于执行政务。
职能不同
三省均在皇城之中,说明地位的重要性,起到决策和执行的统一,提高行政效率,利于政令的施行。
决策权和行政权的统一
思考·解读
比较交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分析三省六部制的变化与创新
相权不断分化,皇权不断强化
丞相逐渐演化为执行机构
03
赋税制度
知识梳理
租庸调制
沿革
魏晋——租调制
唐前期——租庸调制
标准:以人丁为主
意义
保证了农业生产
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
庸
租
田租,一夫一妻每年纳粟为租。
调
户调,纳帛或布。
力役,不服徭役,可纳绢或布代替。
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
知识梳理
两税法
背景:土地兼并,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出现财政困难
时间:780年
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秋两次纲税
评价
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的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思考·解读
比较唐代两个赋税制度,分析两税法的变化与创新
租庸调制 两税法
标准 人丁 人丁、资产
项目 田租、户调、力役、杂税 户税、田税
次数 旬输月送 夏秋两季
对象 无地、少地农民 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
以资产为依据,放松了人身控制,减轻了农民负担
简化税收名目,固定征税时间,防止肆意加征,缓和社会矛盾
扩大收税对象,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课堂小结
课堂训练
东晋南朝以来,南迁士人非常重视自己的祖籍。唐代中叶以后,南迁士人乐于把新居住的州县当成自己的籍贯。这一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世族门阀的衰落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宗法制度的瓦解
课堂训练
著名学者赵汀阳说:“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科举制)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可见,科举制度
A.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地位
B.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
C.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D.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课堂训练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课堂训练
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照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照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征税的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唐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 )
A.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放松
B.战国以来的人头税被彻底废除
C.土地兼并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D.农民获得充分的生产时间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