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3.1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成因同步测试(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22年6月2日至6日,(正值农历五月初五前后),湖南省内大部分出现了普降大到暴雨的恶劣天气,导致省内众多河流暴涨洪水,形成暴雨、山洪、洪涝气象灾害和崩塌、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此次降水的天气形成过程,主要发生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
A.平流层 B.对流层 C.电离层 D.高层大气
2.在湖南省内,民间一般对此次降水形成的河流暴涨现象,俗称为( )
A.端午水 B.正午水 C.子午水 D.夏汛
【答案】1.B 2.A
【解析】1.近地面大气为对流层,其空气对流现象较为明显,具有复杂多变的天气, B选项正确。平流层以水平运动为主,水汽和杂质相对较少, A选项错误。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处于大气中较高的位置,大气稀薄,水汽杂质很少,基本无天气变化,C、D选项错误,故选B。
2.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故在这个时间所形成的降水被称为端午水,A选项正确,排除BCD。故选A。
【点睛】对流层是紧贴地面的一层,它受地面的影响最大。因为地面附近的空气受热上升,而位于上面的冷空气下沉,这样就发生了对流运动,所以把这层叫做对流层。它的下界是地面,上界因纬度和季节而不同。据观测,在低纬度地区其上界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为10-12公里;在高纬度地区仅为8-9公里。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18年9月16~17日,受台风“山竹”的影响,深圳、常熟、海门三地出现特大暴雨。下图为“2018年9月16日23时中国部分地区气象要素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台风“山竹”会直接带来( )
A.狂风暴雨 B.海啸风浪 C.潮起潮落 D.极端高温
4.此次台风来袭,深圳居民的应对措施合理的是( )
A.关闭门窗,减少外出 B.躲到树下,遮风挡雨
C.加强监测,预警预报 D.驾船出海,躲避风浪
【答案】3.A 4.A
【分析】3.受台风影响,会直接带来狂风、暴雨天气,A正确;海啸多由海洋中的地震诱发,B错;潮起潮落是与日、月引潮力的作用有关,C错;台风会缓解高温天气,D错。故本题选A。
4.台风来袭会带来狂风、暴雨天气,应关闭门窗,尽量减少外出,A正确,D错;应远离大树避免危险,B错;加强监测和预报不属于居民应采取的应对措施,C错。故本题选A。
【点睛】台风属于热带气旋的一种,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往往带来狂风、暴雨、风暴潮。我国把南海与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按其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风速)大小划分为6个等级,其中风力达12级或以上的,统称为台风。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冷湿是武汉市冬季常常出现的气候特征,冷湿的气候常常让人感觉“冰冷刺骨”。此外,频繁过境的寒潮也进一步加剧了武汉市“寒冷”的天气。因此,广大市民请求政府集中供暖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下图示意我国寒潮过境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图示最符合我国寒潮过境线路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寒潮过境武汉最可能出现的天气现象是( )
A.沙尘弥漫 B.大雪纷飞 C.大风降温 D.冰雹霜降
【答案】5.B 6.C
【分析】5.由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寒潮多来自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寒潮入侵路径多为自西北向东南推移,乙符合条件,甲丙丁不符合条件,A、C、D错误,B正确。故选B。
6.题干指出寒潮过境武汉“最可能出现的天气现象”,沙尘弥漫多在北方地区出现,A错误。武汉属于南方地区,出现大雪纷飞和冰雹霜降的现象的机率小,BD错误。寒潮过境最可能出现大风降温天气,C正确。故选C。
【点睛】寒潮带来的影响:气温急剧下降,并伴有大风和雨雪天气。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18年9月15日至16日,超强台风“山竹”先后在菲律宾北部和我国广东登陆,截至9月17日,造成菲律宾65人死亡,多地受灾严重。下表示意1951年至2010年西北太平洋海域台风的统计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项目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平均每年生成的台风个数 1.9 11.2 10.9 1.6
平均每年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 0.1 4.5 2.5 0
超强台风形成的总个数 1 6 13 0
7.此次灾害人员伤亡大、损失严重的又一原因是台风引发了( )A.地震和海啸 B.狂风和沙尘暴
C.山洪和寒潮 D.滑坡和泥石流
8.据表可知( )
A.台风是夏秋两个季节所特有的天气现象 B.冬春两季没有台风在我国的沿海登陆
C.西北太平洋夏季生成台风的可能性最大 D.夏季是超强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季节
【答案】7.D 8.C
【分析】7.由所学知识可知,台风会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从而引发滑坡、泥石流,D正确。地震是地球内能的强烈释放引发的,海底地震可诱发海啸,这些灾害不是台风引发的,A错误。沙尘暴的形成条件之一是地表物质疏松,台风过境会带来暴雨,地表物质黏重不易发生沙尘暴,B错误。台风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寒潮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故寒潮的形成与台风无关,C错误。故选D。
8.根据表中信息可知,西北太平洋夏季平均每年生成的台风个数最多,说明西北太平洋夏季生成台风的可能性最大,C正确;台风的多发季节是夏秋季节,但冬春季节也会发生,不是夏秋季节的特有天气现象,A错误;从表中信息可知,春季也有台风登陆我国,秋季是超强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季节,B、D错误。故选C。
【点睛】台风会带来的危害有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我国旱灾的发生范围广泛,很多地区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旱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9.我国旱灾的多发区主要有( )
A.华北、西北、华南和西南地区 B.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C.华北、东北、西南和江淮地区 D.华北、西南、东北和西北地区
10.与华南地区相比,华北地区旱灾发生较频繁、影响较严重的原因主要有( )
①年降水量少②降水变率小③经济较发达④气候较干燥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答案】9.B 10.C
【分析】9.直接设问我国旱灾的多发区,在我国东部季风区,东北地区由于纬度高,蒸发较弱,旱灾发生频率相对较低;我国的西北地区虽然降水量少,气候干燥,但由于人口稀少、经济相对落后,干旱的影响也相对较小。可以排除答案ACD,我国旱灾的多发区应为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正确答案为B。故选B。
10.与华南地区相比,华北地区年降水量较少,且降水的变率(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气候较干燥;华南地区和华北地区经济都较发达,故不是主要原因。正确答案为C。故选C。
【点睛】旱灾指因气候严酷或不正常的干旱而形成的气象灾害。一般指因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或歉收从而带来粮食问题,甚至引发饥荒。同时,旱灾亦可令人类及动物因缺乏足够的饮用水而致死。此外,旱灾后则容易发生蝗灾,进而引发更严重的饥荒,导致社会动荡。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21年第6号台风“烟花”已造成浙江、上海、江苏、安徽4个省市受灾人口271.1万人,直接经济损失33.5亿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台风“烟花”带来的主要灾害有( )
①风暴潮②地震③狂风④暴雨⑤沙尘暴⑥洪涝
A.①②③⑤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⑥ D.①②③⑤
12.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A.沿海重、北方轻 B.内陆重、沿海轻
C.沿海重、内陆重 D.沿海重、南方重
【答案】11.C 12.D
【分析】11.台风带来的危害主要是狂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特大暴雨会引发洪涝灾害,①③④⑥正确;地震和沙尘暴与台风无关,②⑤错误。故选C。
12.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来自西北太平洋。灾害的空间分布具有沿海重、南方重的特点。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台风,属于热带气旋的一种。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我国把南海与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按其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风速)大小划分为6个等级,其中中心附近风力达12级或以上的,统称为台风。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个类别。台风引起的直接灾害通常由狂风、暴雨、风暴潮三方面造成。台风带来的强降水会缓解我国长江中下游的伏旱天气。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18年8月16日,第18号台风“温比亚”在浙江玉环与上海之间的沿海地区登陆,这是继台风“摩羯”之后的一周内,又一次台风登陆我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台风多发生在( )
A.春夏季节 B.夏秋季节 C.冬春季节 D.春秋季节
14.台风带来的危害有( )
①出行困难②洪涝易发③作物受损④降温增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为减小台风带来的损失,应该( )
A.开车到海边空旷地区集结 B.向低平地区疏散
C.在坚固建筑及庇护站躲避 D.前往大树下躲避
【答案】13.B 14.A 15.C
【分析】13.台风是一种发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旋,常带来狂风和特大暴雨,影响我国的台风多发生在夏秋季节,故选B。
14.台风登陆会带来狂风暴雨,使出行困难,洪涝灾害发生,农田长时间积水导致作物受损,①②③正确;降温增湿是天气变化,不属于危害,④错误。故选A。
15.为减小台风带来的损失,应开车远离海边空旷地区,故A错误。台风带来大量降水,地势低平的地方易发生洪水,不应向低平地区疏散,故B错误。台风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应在坚固建筑及庇护站躲避,不应前往大树下躲避,故C正确,D错误。故选C。
【点睛】台风,属于热带气旋的一种。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我国把南海与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按其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风速)大小划分为6个等级,其中中心附近风力达12级或以上的,统称为台风。
二、综合题
16.(2021·浙江·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高一阶段练习)下表为震级、烈度、和震源深浅(KM)之间的关系表,回答:
震源深度震中烈度震级 5 10 15 20 25
2级 3.5 2.5 2 1.5 1
3级 5 4 3.5 3 2.5
4级 6.5 5.5 5 4.5 4
5级 8 7 6.5 6 5.5
6级 9.5 8.5 8 7.5 7
7级 11 10 9.5 9 8.5
8级 12 11.5 11 10.5 10
(1)上表资料揭示的震中烈度与震源深度、震级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2)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震中烈度达10度,其震源深度还不到________千米
(3)一次震源深度5千米的5级地震,震中受到的影响和破坏,大致和一次深度为________千米________级地震的震中相近。
【答案】(1)烈度与震源深度呈负相关、与震级呈正相关
(2)25
(3) 15 6
【分析】本大题以震级、烈度、和震源深浅(KM)之间的关系表格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震中烈度与震源深度、震级之间的关系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地理数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地理现象的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1)仔细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震源深度越深,烈度就越小,两者呈负相关;震级越大,烈度就越大,两者呈正相关。
(2)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唐山地震震源深度不到25千米,属浅源地震。0千米~75千米属浅源地震,75千米~300千米属中源地震,300千米~700千米属深源地震。
(3)震源深度5千米的5级地震,对应的烈度是8;表格中另一个烈度8对应的是深度为15千米6级地震。
17.(2021·云南·玉溪市江川区第二中学高一阶段练习)我国地域辽阔,地域自然环境差异大,致灾因素分布不均,导致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类型的灾害发生。下面是“影响我国的两种自然灾害入侵路径图”,根据所学知识并查阅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甲和乙表示寒潮的是____,①②③中源于欧洲北面北冰洋的是____。
(2)寒潮多发的季节是____,丙、丁两地降温幅度大的是____。
(3)简述寒潮发生的原因。
(4)寒潮过境时带来的天气主要有____、____、____。
(5)寒潮天气不仅能造成危害,也有许多益处,请简要说明。
【答案】(1) 甲 ③
(2) 深秋到初春 丙
(3)高纬度地区因为接受太阳热量少,气温低;干冷空气堆积形成密度大的冷气团;冷空气堆积到一定程度,当强冷空气从高纬向低纬移动时,就形成了寒潮。
(4) 降温 大风 雨雪
(5)有助于地表热量的交换;风调雨顺的保证;天然杀虫剂,保证农作物过冬;带来风力资源。
【分析】本题以我国的两种自然灾害入侵路径图为背景,考查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1)
据图可知,甲箭头从高纬方向吹来,气温较低,说明是寒潮天气;①②距离蒙古—西伯利亚较近,风力较大,③地源于欧洲北面北冰洋。
(2)
我国每年的深秋到初春季节,北方冷空气活动频繁,多出现寒潮天气;丙地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受寒潮影响较大。
(3)
寒潮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往北就是西伯利亚以及北极地区,由于北极和西伯利亚一带的太阳光照弱,地面和大气获得的热量少,常年气温很低,大气的密度增加,空气不断收缩下沉使气压增高,便形成了冷高压,随着冬季寒冷程度的增加更加增强,范围更大,冷气团聚集到一定程度,受气压梯度力影响,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形成了寒潮。
(4)
寒潮实质是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气象形势下快速增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域侵入的过程,给沿途地区带来大规模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
(5)
寒潮出现时,有助于地表热量的交换,促进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平衡;寒潮的低温能杀死在土中过冬的病菌和害虫,或者使其生长速度减慢,保证风调雨顺;大风天气,有助于风力风电,产生风能资源;寒潮来袭的时候会伴随着大量的雨雪天气,可以缓解冬季的干旱,下雪之后,还可以保证农作物安全过冬。
18.(2021·广东省东源中学高三阶段练习)材料:长江湖北段示意图,图中年降水量等值线的单位:厘米。
据材料,从河流特征角度,简析长江湖北段多洪涝的主要原因。
【答案】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多,河流径流量大;有汉江支流注入水量,汇水量大,流量大;河道弯曲,流速缓慢,排水不畅
【分析】本题以长江湖北段示意图为情境,考查洪涝成因,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学科素养。
【详解】湖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多,夏季降水集中,降水量大,雨水补给河流,河流径流量大;由图可知,长江有汉江支流汇入,汇水量大,进一步加大该河段的流量;由图可知,长江湖北段河道弯曲,流速缓慢,泄洪不畅,易导致洪水泛滥成灾。
【点睛】
19.(2021·湖南省临澧县第一中学高二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淮河是公认的我国南北方地理分界线的组成部分,沿线部分城市建有或正在筹建南北方地理分界线标志。淮河发源于河南南阳桐柏山,干流主要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全长约1000千米,总落差约200米。其干流上的洪泽湖已成为“悬湖”。
(1)从水系特征的角度,分析洪泽湖以上干流河段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
(2)对建设南北方地理分界线标志有学者持反对意见,试从自然地理角度说明理由。
【答案】(1)南侧支流短小,落差大,降雨时汇水时间短;北侧支流多且长,流域面积大,降雨时来水量大;上游落差大,水流急;中下游落差小,水流缓;洪泽湖为“悬湖”,排水不畅,洪涝灾害多发。
(2)南北方地区自然地理各要素具有过渡性特点,明确的界线有失科学性;自然地理要素在不同时期是变化的,这导致地理分界线也在变化;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该分界线有向北推移的趋势。
【分析】本题考查淮河水灾的成因及南北方地理界线标志建立的分析,考查对地理图表信息的阅读与提取能力。
【详解】(1)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一般从来水量大、汇水时间短、排水不畅等角度分析。本题主要从南北侧支流长短及落差、下游排水条件等方面分析。洪泽湖以上干流河段南侧支流短小,落差大,降水集中,降雨时汇水时间短;北侧支流多且长,流域面积大,降雨时来水量大;上游落差大,水流急;中下游落差小,水流缓;洪泽湖为“悬湖”,排水不畅,洪涝灾害多发。
(2)反对的理由主要从自然地理界线的过渡性、自然地理界线的变化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角度分析。南北方地区自然地理各要素具有过渡性特点,并不是在分界线突然变化,明确的界线有失科学性;自然地理要素在不同时期是变化的,这导致地理分界线也在变化;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平均气温普遍升高,该分界线有向北推移的趋势。
【点睛】
20.(2020·福建·莆田第七中学高一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风暴潮常分为温带风暴潮和台风风暴潮。风暴潮灾害不仅居我国海洋灾害之首,而且已成为威胁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1950~2000年的17次特大风暴潮大多发生在天文大潮期间。
材料二: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图。
材料三:下表为渤海某类风暴潮次数的月份分布表(1950~2000年)。
月份海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合计
①海域 2 1 1 2 4 3 13
②海域 3 6 5 8 2 1 1 1 2 7 11 3 50
③海域 3 1 4
(1)影响我国的风暴潮主要有春秋季的温带风暴潮和夏秋季节的台风风暴潮两种,图中①②海域以____________为主,④⑤海域以____________为主。
(2)据材料分析渤海沿岸风暴潮频度的分布规律及成因。
(3)我国特大风暴潮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分析④海域易发生特大风暴潮灾害的原因。
【答案】(1)温带风暴潮;台风风暴潮
(2)分布规律:多发生于春秋季节,夏季较少;②海域的频度最大,其次是①海域,③海域出现次数最少。
成因:在渤海沿岸,春秋季节多大风天气且主要是偏北风;②海域向北开口,迎向偏北风方向。
(3)地处东部沿海,受台风影响大;喇叭口状海湾有利于风暴潮的发展;海湾周围地势低平;天文大潮的影响,抬高水位,加大潮差。
【解析】本题考查风暴潮的分布及其成因,考查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地理现象的能力,考查知识的综合应用。
【详解】(l)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影响我国的风暴潮主要有春秋的温带风暴潮和夏秋的台风风暴潮,由图结合表格可以推断①②海域地处温带,基本不受台风影响,所以以温带风暴潮为主;④⑤ 海域地处亚热带地区,纬度较低,夏秋季节易受来自太平洋的台风影响,因而以台风风暴潮 为主。
(2)由图可知渤海沿岸风暴潮主要分布在①②③海域,根据材料三可以得出分布规律是渤海沿岸风暴潮多发生于春秋季节,夏季较少;②海 域的频度最大,其次是①海域,③海域出现次数最少。风暴潮成因主要与盛行风有关,在渤海沿岸,春秋季节多大风天气且主要是偏北风;②海域向北开口,迎向偏北风方向,所以发生风暴潮的频度最大;③海域开口向南,与 风向相背,所以出现次数最少。
(3)特大风暴潮多发的原因往往与海湾形状、地 势、天文大潮、台风等有关;由图可知④海域位于我国南方杭州湾附近,地处东部沿海,夏秋季节受台风影响大;由于喇叭口状海湾开口 向东,夏秋季节盛行东南季风有利于风暴潮的发展,海湾周围地势低平;天文大潮的影响, 抬高水位,加大潮差。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3.1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成因同步测试(B)(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22年6月2日至6日,(正值农历五月初五前后),湖南省内大部分出现了普降大到暴雨的恶劣天气,导致省内众多河流暴涨洪水,形成暴雨、山洪、洪涝气象灾害和崩塌、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此次降水的天气形成过程,主要发生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
A.平流层 B.对流层 C.电离层 D.高层大气
2.在湖南省内,民间一般对此次降水形成的河流暴涨现象,俗称为( )
A.端午水 B.正午水 C.子午水 D.夏汛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18年9月16~17日,受台风“山竹”的影响,深圳、常熟、海门三地出现特大暴雨。下图为“2018年9月16日23时中国部分地区气象要素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台风“山竹”会直接带来( )
A.狂风暴雨 B.海啸风浪 C.潮起潮落 D.极端高温
4.此次台风来袭,深圳居民的应对措施合理的是( )
A.关闭门窗,减少外出 B.躲到树下,遮风挡雨
C.加强监测,预警预报 D.驾船出海,躲避风浪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冷湿是武汉市冬季常常出现的气候特征,冷湿的气候常常让人感觉“冰冷刺骨”。此外,频繁过境的寒潮也进一步加剧了武汉市“寒冷”的天气。因此,广大市民请求政府集中供暖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下图示意我国寒潮过境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图示最符合我国寒潮过境线路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寒潮过境武汉最可能出现的天气现象是( )
A.沙尘弥漫 B.大雪纷飞 C.大风降温 D.冰雹霜降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18年9月15日至16日,超强台风“山竹”先后在菲律宾北部和我国广东登陆,截至9月17日,造成菲律宾65人死亡,多地受灾严重。下表示意1951年至2010年西北太平洋海域台风的统计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项目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平均每年生成的台风个数 1.9 11.2 10.9 1.6
平均每年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 0.1 4.5 2.5 0
超强台风形成的总个数 1 6 13 0
7.此次灾害人员伤亡大、损失严重的又一原因是台风引发了( )A.地震和海啸 B.狂风和沙尘暴
C.山洪和寒潮 D.滑坡和泥石流
8.据表可知( )
A.台风是夏秋两个季节所特有的天气现象 B.冬春两季没有台风在我国的沿海登陆
C.西北太平洋夏季生成台风的可能性最大 D.夏季是超强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季节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我国旱灾的发生范围广泛,很多地区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旱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9.我国旱灾的多发区主要有( )
A.华北、西北、华南和西南地区 B.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C.华北、东北、西南和江淮地区 D.华北、西南、东北和西北地区
10.与华南地区相比,华北地区旱灾发生较频繁、影响较严重的原因主要有( )
①年降水量少②降水变率小③经济较发达④气候较干燥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21年第6号台风“烟花”已造成浙江、上海、江苏、安徽4个省市受灾人口271.1万人,直接经济损失33.5亿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台风“烟花”带来的主要灾害有( )
①风暴潮②地震③狂风④暴雨⑤沙尘暴⑥洪涝
A.①②③⑤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⑥ D.①②③⑤
12.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A.沿海重、北方轻 B.内陆重、沿海轻
C.沿海重、内陆重 D.沿海重、南方重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18年8月16日,第18号台风“温比亚”在浙江玉环与上海之间的沿海地区登陆,这是继台风“摩羯”之后的一周内,又一次台风登陆我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台风多发生在( )
A.春夏季节 B.夏秋季节 C.冬春季节 D.春秋季节
14.台风带来的危害有( )
①出行困难②洪涝易发③作物受损④降温增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为减小台风带来的损失,应该( )
A.开车到海边空旷地区集结 B.向低平地区疏散
C.在坚固建筑及庇护站躲避 D.前往大树下躲避
二、综合题
16.(2021·浙江·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高一阶段练习)下表为震级、烈度、和震源深浅(KM)之间的关系表,回答:
震源深度震中烈度震级 5 10 15 20 25
2级 3.5 2.5 2 1.5 1
3级 5 4 3.5 3 2.5
4级 6.5 5.5 5 4.5 4
5级 8 7 6.5 6 5.5
6级 9.5 8.5 8 7.5 7
7级 11 10 9.5 9 8.5
8级 12 11.5 11 10.5 10
(1)上表资料揭示的震中烈度与震源深度、震级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2)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震中烈度达10度,其震源深度还不到________千米
(3)一次震源深度5千米的5级地震,震中受到的影响和破坏,大致和一次深度为________千米________级地震的震中相近。
17.(2021·云南·玉溪市江川区第二中学高一阶段练习)我国地域辽阔,地域自然环境差异大,致灾因素分布不均,导致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类型的灾害发生。下面是“影响我国的两种自然灾害入侵路径图”,根据所学知识并查阅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甲和乙表示寒潮的是____,①②③中源于欧洲北面北冰洋的是____。
(2)寒潮多发的季节是____,丙、丁两地降温幅度大的是____。
(3)简述寒潮发生的原因。
(4)寒潮过境时带来的天气主要有____、____、____。
(5)寒潮天气不仅能造成危害,也有许多益处,请简要说明。
18.(2021·广东省东源中学高三阶段练习)材料:长江湖北段示意图,图中年降水量等值线的单位:厘米。
据材料,从河流特征角度,简析长江湖北段多洪涝的主要原因。
19.(2021·湖南省临澧县第一中学高二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淮河是公认的我国南北方地理分界线的组成部分,沿线部分城市建有或正在筹建南北方地理分界线标志。淮河发源于河南南阳桐柏山,干流主要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全长约1000千米,总落差约200米。其干流上的洪泽湖已成为“悬湖”。
(1)从水系特征的角度,分析洪泽湖以上干流河段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
(2)对建设南北方地理分界线标志有学者持反对意见,试从自然地理角度说明理由。
20.(2020·福建·莆田第七中学高一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风暴潮常分为温带风暴潮和台风风暴潮。风暴潮灾害不仅居我国海洋灾害之首,而且已成为威胁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1950~2000年的17次特大风暴潮大多发生在天文大潮期间。
材料二: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图。
材料三:下表为渤海某类风暴潮次数的月份分布表(1950~2000年)。
月份海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合计
①海域 2 1 1 2 4 3 13
②海域 3 6 5 8 2 1 1 1 2 7 11 3 50
③海域 3 1 4
(1)影响我国的风暴潮主要有春秋季的温带风暴潮和夏秋季节的台风风暴潮两种,图中①②海域以____________为主,④⑤海域以____________为主。
(2)据材料分析渤海沿岸风暴潮频度的分布规律及成因。
(3)我国特大风暴潮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分析④海域易发生特大风暴潮灾害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