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3.2常见的自然灾害的避防同步测试(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当出现山体滑坡时,应( )
A.沿沟谷往下跑 B.朝垂直于滚石前进的方向跑
C.躲在房屋里 D.若被埋应不停高声呼救
【答案】B
【详解】沿着沟谷往下跑,山体滑坡向下移动,很危险,A错误;当出现山体滑坡时,应朝垂直于滚石前进的方向跑,才能正确自救,B正确;躲在房屋里,更加危险,C错误;若被埋不停高声呼救的话,很容易消耗体力,应该在原地等待救援人员到来,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发生自然灾害时的自救措施。
2.(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18年5月12日是第十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行动起来,减轻身边的灾害风险”。当下列自然灾害发生时,以下行为正确的是( )
A.地震来临迅速跳楼逃生 B.滑坡发生时近观震撼场景
C.泥石流发生时向垂直于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 D.台风来临广告牌下避风
【答案】C
【详解】跳楼本身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地震来临迅速跳楼逃生不是正确的避灾行为,A错误;滑坡区域非常危险,因此滑坡发生时近观震撼场景不是正确的避灾行为,B错误;泥石流发生时向垂直于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可以迅速离开危险区域,是正确的避灾行为,C正确;台风引起狂风,狂风可能使广告牌脱落,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台风来临广告牌下避风不是正确的避灾行为,D错误。故选C。
【点睛】
3.(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预防寒潮的首要工作是( )
A.发布准确的寒潮信息和警报 B.随时做好防寒准备
C.海上的船只在寒潮来临及时回港 D.为牲畜提前准备饲料
【答案】A
【详解】预防寒潮的首要工作是发布准确的寒潮信息和警报,A正确,B、C、D选项也是防御寒潮的做法,但与A相比,不是首要的。故选A。
【点睛】
4.(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有关地质灾害防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B.植树造林可以彻底防止泥石流或滑坡的发生
C.目前,人类通过监测能准确预报地质灾害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强度
D.目前,人类对自然灾害的防御对策可以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
【答案】A
【详解】植树造林可以减少泥石流和滑坡的发生,但无法彻底防止,B项错误;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预警系统是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措施,A项正确;但目前人类还不能准确预报地质灾害发生的具体时间,C项错误;也不能完全避免一些地质灾害的发生,D项错误;故选A。
【点睛】地质灾害非工程措施:增强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加强监测和预报。工程措施:建设岩、土体改造工程和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建设护坡工程;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聚居人口迁出高风险区。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19年11月14日,印尼马鲁古海北部发生里氏7.2级地震,震源深度50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本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上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6.下列合理有效的防震减灾措施是( )
①健全防震减灾工作体系 ②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
③震时高层住户应迅速乘电梯逃离 ④户外避震应选择在墙脚处蹲下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5.B 6.A
【解析】5.据材料可知,本次地震震源深度约50千米,地壳的厚度不超过33千米,A错误。地慢的位置约为地下33千米至2900千米之间,因此本次地震的震源应位于上地幔,B正确。地核的位置在地下2900千米以下,软流层的位置在地下80千米至400千米左右,均不符合,CD错误。故选B。
6.健全防灾减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可以有效减少人员伤亡,①正确。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可有效帮助群众了解防震减灾相关知识,从而减少伤亡,②正确。地震发生时,高层住户应走楼梯逃离,而不应乘坐电梯,③错误。户外避震应选择在开阔地带躲避,④错误。故选A。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自然灾害给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了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防灾减灾建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防灾减灾的主要目的是 ( )
①减少灾害发生的次数 ②战胜自然灾害
③杜绝自然灾害 ④减轻灾害发生的损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下列有关我国防灾减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
B.面临重大灾害,要各自为战,无需统一行动
C.严密组织各种力量,全民参与抗灾
D.中央统一决策,部门地方要分工协作
【答案】7.C 8.B
【解析】7.自然灾害目前无法完全战胜,②错误。自然灾害目前也无法完全杜绝和避免,③错误。故选C。
8.我国防灾减灾过程中一旦面临重大灾害要由中央统一决策地方部门分工协作,全民参与,不应该各自为战,B错误。故选B。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自救和互救包括灾前准备、灾中救助和灾后自我保护三个方面。自救和互救对挽救生命至关重要。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和应急避难场所是灾前准备的重要手段。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9.某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储备的救生类物品主要是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等。该基地及其附近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
A.旱灾 B.泥石流 C.洪涝 D.寒潮
10.在自然灾害中,逃生方法或做法不正确的是( )
A.遭遇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山坡转移
B.地震发生时,应及时撤离到安全地带
C.若洪水来袭,应尽量逃向地势高的地方
D.地震发生后,应立即返回家中抢救财产
11.北京市在太阳宫公园等处建设了大型应急避难场所。该应急避难场所( )
A.专为市民躲避地震提供避难空间 B.应配备充足的水源和基本救生物资
C.适合建在地形平坦开阔的远郊区县 D.平常可用作大型停车场使用
【答案】9.C 10.D 11.B
【解析】9.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都是发生水灾时要用上的物品,所以可判断该基地附近主要灾害为水灾。故C正确,A、B、D错误。
10.A.遭遇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山坡转移,A正确;
B.地震发生时,应及时撤离到安全地带,B正确;
C.若洪水来袭,应尽量逃向地势高的地方,C正确;
D.地震发生后,不可返回家中抢救财产,D 不正确。
故选D。
11.A.应急避难场所是人类躲避灾害而提供的避难空间,这里的灾害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A错误;
B.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救灾帐篷、简易活动房屋、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措施、应急水电设施、应急厕所等基础设施配置,故应配备充足的水源和基本救生物资,B正确;
C.应急避难场所可设在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学校运动场和室内公共的场、馆、交通便利的地区,而不是远郊区县,C错误;
D.应急避难场所平常不可用作大型停车场,D错误。
12.(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防灾减灾工作主要包括( )
①灾害监测
②灾害防御
③交通建设
④灾害救援与救助
⑤灾后恢复
⑥建设物资储备基地
A.①②③④ B.①③⑤⑥
C.①②④⑤ D.③④⑤⑥
【答案】C
【详解】防灾减灾工作主要包括灾害监测、灾害防御、灾害救援与救助、灾后恢复。据此判断①②④⑤正确,交通建设、建设物资储备基地不属于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③⑥错误,故选C。
13.(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列避震方法,正确的是( )
①在家里,可躲在床、桌子的下面
②在影剧院,应迅速离开剧院,到室外开阔空地
③在教室里,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处
④在室外要迅速远离高层建筑、墙壁、桥梁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避震的措施:室内避震应用“伏而待定”法;在影剧院,应就地躲避在排椅下;室外避震要迅速远离高层建筑、烟囱、桥梁等,尽量到开阔的空地。①③④正确,②错误,故选D。
14.(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指导方针是( )
A.生产自救、互助互济
B.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C.依靠群众,依靠集体
D.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
【答案】B
【详解】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故选B。
15.(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应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包括
①完善应急避难场所
②调整产业结构
③人口外迁
④房屋加固
⑤组建志愿者队伍
⑥避灾自救技能培训
A.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 C.①④⑤⑥ D.①②③④
【答案】C
【详解】为减灾救灾,应完善的城市功能区划、尽量加固房屋、组建救灾志愿者队伍、培训避灾自救技能等措施,有利于震后救灾活动的有序进行,使防灾减灾达到良好的效果。调整产业结构与防灾减灾关系不大;人口外迁不适于大城市防灾减灾实际。故C正确,A、B、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类型、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结合实际采取防灾减灾措施.
二、综合题
16.(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回答问题。
震后,90%的受灾者都是在最初的24小时内得救的,故有“黄金24小时”之称。
(1)与洪涝灾害相比,地震的特殊性主要是其具有________(选择填空)。
①不可预知性②突发性③可预测性④渐发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2)简述图中所示自救与互救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案】(1)A
(2)救援人员要仔细确定被困人的位置,不要盲目乱挖、乱刨,以防意外伤亡;被困人员要注意保护支撑物,防止垮塌等。
【分析】本大题以地震救灾“黄金24小时”为材料,涉及自然灾害的特点、自救与互救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图文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详解】(1)与洪涝灾害相比,地震的特殊性是其具有突发性、不可预知性,①②符合,④不符合;地震灾害目前不能准确预测,③不符合;综上,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从图中可以看出,一共有两类人员:一是地震专业救援人员的互救,要注意确定被困人员的位置,不要盲目乱挖、乱刨,以防意外伤亡,突出地震搜救的专业性;二是被困人员的自救,要注意保护支撑物,防止垮塌,以免造成更大伤害等。
【点睛】
17.(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浙江省沿海的洞头岛受台风及其次生灾害的影响较大。当地政府为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规划确定了“防灾避险地”。
对照下表中“防灾避险地”的选址条件及其主要原因,填写空项。
选址条件 主要原因
地处山坳 利于避风
相对空旷的公共用地 ①
② 躲避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③ 方便居民就近避灾
有通道与外界相连 ④
【答案】①容纳较多灾民(减少意外伤害;降低建设成本)。②与山体保持适当距离。③临近居民区。④便于转移灾民和运输救灾物资。
【分析】本题主要以浙江省的洞头岛为材料进行切入,主要考查自然灾害的防灾避险地的选址条件等相关问题,题目难度较小,但需掌握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其避险等相关知识。
【详解】①避险地要开阔,选择相对空旷的公共用地可以容纳较多的灾民;②要躲避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需要远离山体,从而避开滑坡、泥石流隐患区;③临近居民区,使居民就近避险,快速到达避险地,便于居民避险;④避险地需要及时疏散灾民和运输物资等,所以防灾避灾地应该与外界联系方便。
【点睛】防灾避险地的选择需结合自然灾害的相关属性及原因等进行选址,同时还需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例如交通方便,便于与外界交流与联系,从而方便物资的运输及灾员的救济。
18.(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区风力、风向多变,一旦发生火灾,山火较难扑灭。消防人员常采用喷水、喷洒灭火剂、复土、扑打和砍伐隔离带等方式扑灭森林大火。如果风力很小,也会用“点倒火”方式快速灭火。左图示意某山区森林大火位置,右图示意”点倒火“灭火方式。
从地形角度分析图示山区森林大火难以扑灭的原因。
【答案】山区地形复杂,风力、风向不定,火势难以预测;山高坡陡,交通不便,机械设备难以进入;地势高,山上取水非常困难。
【分析】题目要求是从地形角度分析图示山区森林大火难以扑灭的原因。
【详解】横断山区的地形复杂,风力、风向不定,火势难以预测;山高坡陡,在山地的背风坡,由于空气下沉,温度上升,湿度下降形成干热风的焚风效应,助长森林火灾的发生;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机械设备难以进入;地势高,山上取水非常困难。因此难以扑灭。
19.(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示意京津冀地区泥石流灾害风险等级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该地泥石流灾害高风险区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自然原因。
(2)简述在野外考察时应如何避免泥石流造成的人身伤害。
【答案】(1)泥石流灾害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北部和西部的山区沟谷地段。原因:该地地质条件复杂,地表碎屑物多;地形起伏较大,沟谷发育;降水集中,多暴雨。
(2)关注当地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逃离;不要在河滩和山谷中露营(大雨时不宜在沟谷停留;不宜在有大量固体堆积物的陡坡下避风、避雨)。
【分析】本题考查泥石流的成因及泥石流的防治等。
【详解】(1)泥石流灾害高风险区的空间分布特点从图中可以得出结论,分布在北部、西部的山区沟谷。泥石流的形成主要与陡峻的地形、大量的碎屑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汇集大量的水流有关。该地位于山地向平原的过渡区域,该地地质条件复杂,地表碎屑物多;地形起伏较大,沟谷发育;降水集中,多暴雨。
(2)在野外要避免泥石流造成的人身伤害,首先要关注当地气象及灾害预报,看是否有暴雨天气或灾害预警;在野外宿营时应避开河滩、山谷等易发生泥石流的区域,避免遭遇泥石流。如果在野外遇到泥石流灾害,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逃离。
20.(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14年8月20日,云南福贡县马吉乡发生泥石流灾害。读图回答问题。
(1)简要分析云南滑坡、泥石流多发的原因。
(2)为减轻滑坡、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列举当地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1)位于板块交界处,地质构造复杂,岩层松软破碎;山地面积广,地形坡度大;夏季降水多,雨水下渗使覆盖层松散不稳;植被破坏严重。
(2)加强宣传,提高居民对泥石流灾害的认识;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对灾害发生监控能力,完善预警系统;加快减轻或防避泥石流的工程措施的建设;恢复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
【分析】本大题考查地质灾害的自然原因、防治滑坡、泥石流的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泥石流的发生有地质条件、地形条件、植被条件和降水条件,可以从这几个角度进行回答。当地的滑坡、泥石流主要是夏季降水多诱发,当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且多暴雨,容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地处我国云贵高原,多喀斯特地貌,地表起伏大,坡度陡,容易产生滑坡和泥石流;当地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附近,地壳活动活跃,多断裂构造,岩层破碎,容易产生滑坡和泥石流;植被破坏严重。
(2)防治滑坡、泥石流最重要的措施有生物措施(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和工程措施(建设护坡工程,减少大型工程对山体的破坏),以及预防监测的技术应用。防止频发的滑坡、泥石流的措施可以护坡工程和保护植被两方面进行分析作答。在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地区利用护坡工程减少发生的频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村能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发展沼气,减少当地居民因樵采而破坏植被;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从而减少滑坡和泥石流的产生。加强宣传,提高居民对泥石流灾害的认识;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对灾害发生监控能力,完善预警系统。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3.2常见的自然灾害的避防同步测试(A)(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当出现山体滑坡时,应( )
A.沿沟谷往下跑 B.朝垂直于滚石前进的方向跑
C.躲在房屋里 D.若被埋应不停高声呼救
2.(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18年5月12日是第十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行动起来,减轻身边的灾害风险”。当下列自然灾害发生时,以下行为正确的是( )
A.地震来临迅速跳楼逃生 B.滑坡发生时近观震撼场景
C.泥石流发生时向垂直于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 D.台风来临广告牌下避风
3.(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预防寒潮的首要工作是( )
A.发布准确的寒潮信息和警报 B.随时做好防寒准备
C.海上的船只在寒潮来临及时回港 D.为牲畜提前准备饲料
4.(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有关地质灾害防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B.植树造林可以彻底防止泥石流或滑坡的发生
C.目前,人类通过监测能准确预报地质灾害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强度
D.目前,人类对自然灾害的防御对策可以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19年11月14日,印尼马鲁古海北部发生里氏7.2级地震,震源深度50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本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上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6.下列合理有效的防震减灾措施是( )
①健全防震减灾工作体系 ②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
③震时高层住户应迅速乘电梯逃离 ④户外避震应选择在墙脚处蹲下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自然灾害给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了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防灾减灾建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防灾减灾的主要目的是 ( )
①减少灾害发生的次数 ②战胜自然灾害
③杜绝自然灾害 ④减轻灾害发生的损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下列有关我国防灾减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
B.面临重大灾害,要各自为战,无需统一行动
C.严密组织各种力量,全民参与抗灾
D.中央统一决策,部门地方要分工协作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自救和互救包括灾前准备、灾中救助和灾后自我保护三个方面。自救和互救对挽救生命至关重要。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和应急避难场所是灾前准备的重要手段。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9.某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储备的救生类物品主要是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等。该基地及其附近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
A.旱灾 B.泥石流 C.洪涝 D.寒潮
10.在自然灾害中,逃生方法或做法不正确的是( )
A.遭遇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山坡转移
B.地震发生时,应及时撤离到安全地带
C.若洪水来袭,应尽量逃向地势高的地方
D.地震发生后,应立即返回家中抢救财产
11.北京市在太阳宫公园等处建设了大型应急避难场所。该应急避难场所( )
A.专为市民躲避地震提供避难空间 B.应配备充足的水源和基本救生物资
C.适合建在地形平坦开阔的远郊区县 D.平常可用作大型停车场使用
12.(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防灾减灾工作主要包括( )
①灾害监测
②灾害防御
③交通建设
④灾害救援与救助
⑤灾后恢复
⑥建设物资储备基地
A.①②③④ B.①③⑤⑥
C.①②④⑤ D.③④⑤⑥
13.(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列避震方法,正确的是( )
①在家里,可躲在床、桌子的下面
②在影剧院,应迅速离开剧院,到室外开阔空地
③在教室里,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处
④在室外要迅速远离高层建筑、墙壁、桥梁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4.(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指导方针是( )
A.生产自救、互助互济
B.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C.依靠群众,依靠集体
D.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
15.(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应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包括
①完善应急避难场所
②调整产业结构
③人口外迁
④房屋加固
⑤组建志愿者队伍
⑥避灾自救技能培训
A.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 C.①④⑤⑥ D.①②③④
二、综合题
16.(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回答问题。
震后,90%的受灾者都是在最初的24小时内得救的,故有“黄金24小时”之称。
(1)与洪涝灾害相比,地震的特殊性主要是其具有________(选择填空)。
①不可预知性②突发性③可预测性④渐发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2)简述图中所示自救与互救时应注意的问题。
17.(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浙江省沿海的洞头岛受台风及其次生灾害的影响较大。当地政府为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规划确定了“防灾避险地”。
对照下表中“防灾避险地”的选址条件及其主要原因,填写空项。
选址条件 主要原因
地处山坳 利于避风
相对空旷的公共用地 ①
② 躲避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③ 方便居民就近避灾
有通道与外界相连 ④
18.(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区风力、风向多变,一旦发生火灾,山火较难扑灭。消防人员常采用喷水、喷洒灭火剂、复土、扑打和砍伐隔离带等方式扑灭森林大火。如果风力很小,也会用“点倒火”方式快速灭火。左图示意某山区森林大火位置,右图示意”点倒火“灭火方式。
从地形角度分析图示山区森林大火难以扑灭的原因。
19.(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示意京津冀地区泥石流灾害风险等级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该地泥石流灾害高风险区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自然原因。
(2)简述在野外考察时应如何避免泥石流造成的人身伤害。
20.(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14年8月20日,云南福贡县马吉乡发生泥石流灾害。读图回答问题。
(1)简要分析云南滑坡、泥石流多发的原因。
(2)为减轻滑坡、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列举当地应采取的措施。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