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3.1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成因同步测试(达标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3.1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成因同步测试(达标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0-01 15:07:2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3.1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成因同步测试(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所示的灾害类型最可能是( )
A.火山喷发 B.滑坡 C.泥石流 D.地面沉降
【答案】B
【详解】读图可知,图示山坡出现了整体下滑,埋没了道路,因此灾害类型最可能为滑坡,选B。火山喷发一般伴随火山灰和岩浆,A错误。泥石流灾害要伴随水的发生,图示没有明显的水的参与,C错误。地面沉降一般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图示更主要的是水平方向的移动,D错误。故选B。
【点睛】
2.(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16年上半年,台湾接连发生地震。下图显示了其中两次地震的基本信息。台湾正在致力于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该系统可以在地震发生以后,在地震波传播到某地区前,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以减少伤亡。读图,回答两次地震相比,高雄地震人员伤亡较多的原因是( )
①震级较高②震源较深③时值深夜④地处山区⑤人口稠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答案】C
【详解】读图可知,高雄地震震级较高,震源较浅,时值深夜,地处陆地,人口稠密,所以高雄地震人员伤亡较多,故C项正确。
【点睛】影响地震灾害大小的主要因素有:(1)地震震级和震源深度。(2)场地条件。(3)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程度。(4)是否进行了抗震设防。(5)震前是否做了就在准备。(6)全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和技能。
3.(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我国盐碱化地区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区的分布示意图”。读图看出我国滑坡和泥石流在地域上具有( )。
A.广泛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 B.类型齐全的特点 C.爆发频繁的特点 D.规模巨大的特点
【答案】A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滑坡和泥石流在我国的分布在地域上多分布于山区,并且集中于地壳活动剧烈的西南地区,具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A正确;没有体现类型齐全、爆发频繁以及规模巨大的特点,BCD错误。所以选A。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美国海难大片《海神号遇险记》上映后,获得了轰动全球的巨大成功。此片描写的是大邮轮海神号于新年前夕在北大西洋遭遇大风浪被整个翻覆起来,船上大批乘客千方百计逃生的故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海神号遭遇的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可能是( )
A.地震 B.风暴潮 C.海啸 D.气旋
5.海神号遭遇的自然灾害还会引发的海洋自然灾害是( )
A.风暴潮 B.海啸 C.洪涝 D.泥石流
【答案】4.D 5.A
【解析】该题组以美国的一部海难大片为背景,考查气旋和风暴潮。
4.“大风浪”是关键词,说明其遭遇的是“大风和大浪”,排除C;风暴潮发生在近海岸,排除B;地震不一定会引起大风浪。故选D。
5.题干中的“海洋自然灾害”是关键词,排除洪涝(气象灾害)和泥石流(地质地貌灾害);海啸是由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引起的。故选A。
【点睛】注意自然灾害的分类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自然灾害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它发生在自然环境中;社会属性是指它必须有承载体,即要对人类社会造成危害才成为灾害。现在很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类活动有关。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6.下列关于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荒无人烟的地方也会发生自然灾害
B.人类完全可以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
C.自然灾害的特点是突发性
D.洪涝、干旱属于气象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
7.下列各组灾害中,可能由人为原因诱发的自然灾害是(  )
①滑坡、泥石流②水土流失、地面塌陷③环境污染、森林火灾④火山爆发、台风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6.D 7.A
【解析】6.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自然异常变化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没有受灾客体,形不成自然灾害,故A错误;人类不可能完全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故B错误;自然灾害既有突发性的,也有经过长时间缓慢产生的,故C错误;洪涝、干旱属于气象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故D正确。
7.滑坡、泥石流发生于山地地区,山地岩石本身的不稳定性,山地地区洪水的多发性是该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人类不恰当的活动可能加剧滑坡、泥石流的发生;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于湿润半湿润地区陡坡开荒、过度樵采等植被的破坏而引起的土地退化现象;地面塌陷主要由于不合理的开矿等原因而导致,可能由人为原因诱发;火山爆发、台风完全是自然原因导致的自然异变现象,与人类活动无关;环境污染虽然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但并非自然灾害,森林火灾可能由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引起的,综上该题选A。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13年春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干旱。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图示重旱的主要省(区)简称是
A.陕、桂、湘 B.滇、黔、蜀
C.滇、黔、湘 D.陕、蜀、桂
9.在发生重、特旱的地区,地形以
A.高原山地为主 B.平原丘陵为主
C.山地平原为主 D.盆地平原为主
【答案】8.B 9.A
【解析】8.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及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由图可知,重旱地区主要分布在云南(简称云或滇)、贵州(简称贵或黔)、四川(简称川或蜀),B正确。故选B。
9.本题考查我国发生重、特旱地区的地形。由图可知,我国旱灾严重地区主要在我国西南的云贵高原和四川中南部地区,这些地区的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A正确。故选A。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17年3月15日18时40分至夜间12时左右,特克斯县突发融雪性洪水,当地立即组织人员、机械,赶赴现场抗灾、救灾。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0.我国洪水灾害分布的特点是( )
①东部多,西部少
②沿海多,内陆少
③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
④山脉西坡和北坡多,南坡和东坡少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1.我国洪水类型主要有( )
①暴雨洪水 ②融雪洪水 ③冰凌洪水 ④海浪洪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10.D 11.A
【解析】10.我国洪水灾害分布的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①②③正确,D正确。
11.按照河流洪水的成因,我国的洪水可分为暴雨洪水、融冰融雪洪水和冰凌洪水三种。海浪对我国影响小,海浪带来的洪水影响范围小,①②③正确,A正确。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等高线图(单位:米),完成下面小题。
12.在a、b、c、d四处,最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是( )
A.a B.b C.c D.d
13.若在最易发生泥石流灾害的地方有一游客,则发生灾害时该游客逃生的方向是( )
A.向北方向 B.向南方向
C.向西北方向 D.向东南方向
【答案】12.A 13.C
【分析】本题考查等高线的判读
12.一般来说是山谷,这种地形容易汇集大量来自于山脊的降水,大量泥土在水的作用下,混合而下形成泥石流。读图可知,由图中的等高线可以以判断,bc不是集水区域,不易发生泥石流;ad处为山谷,容易发生泥石流;二者比较,a处等高线弯曲明显,两侧谷坡较陡,最易发生泥石流灾害,故A正确。
13.本题考查泥石流如何逃生。发生泥石流时,要向与泥石流前进方向垂直的山坡上跑,跑得越远,越高越好,而不能沿着泥石流方向逃生。同时图中有指向标,为此根据指向标来确定方向,故向西北方向逃生,故C正确。
(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14年7月18日15时30分,台风“威尔逊”在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沿海登陆,台风中心最大风力17级,广东省全省进入防风I级应急响应状态。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面小题。
14.接到超强台风“威尔逊”预警后,预计台风登陆范围内的居民应( )
A.驾船出海,避免强风将船舶吹到陆地上
B.到海滨浴场游泳,体会搏击风浪的成就感
C.待在向风的窗户旁,随时观察台风风速的变化
D.加固部分建筑物
15.接到超强台风“威尔逊”预警后,若某大型货轮正航行在台风将要经过的海域而不能及时靠岸,船长应要求海轮立即( )
A.滞航 B.适当改变航线
C.穿过风和日丽的台风眼 D.返航
【答案】14.D 15.B
【解析】14.本替考台风的防范措施,接到台风预警后,台风影响区的人们不应外出或到海滩游泳,更不要驾船出海;室内的居民不应靠近窗户,尤其是向风的窗户,以免被强风刮破的玻璃碎片伤害。ABC错误,D正确,故选D。
15.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将要经过的海域”是关键信息,因此不能滞航;台风眼周围是强风、暴雨区,不能穿越台风眼;返航没有必要,会增加运输成本。故选B。
二、综合题
16.(2022·河南洛阳·高一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1月14日,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火山开始喷发。次日,火山再次强烈喷发,引发了大规模的海啸和海底地震。火山喷发后,大量气体裹挟着烟尘,形成了极为庞大的蘑菇云,火山灰最大高度可达到25km。当日下午汤加举国失联,人们不得不戴着口罩睡觉。
(1)火山喷发的岩浆最可能来自____;汤加火山灰最大可达高度位于大气的____层。
(2)汤加位于____火山地震带上;表示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的指标是____。
(3)地震可能引起____、____等灾害。
【答案】(1) 软流层 平流
(2) 环太平洋 烈度
(3) 滑坡
泥石流
【分析】本大题以“汤加火山喷发”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岩浆源地、大气的垂直分层、火山地震带、表示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的指标、地震引起的灾害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
(1)
根据所学知识火山喷发的岩浆最可能来自上地幔中的软流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气垂直分层自下而上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对流层在低纬度最高可达17—18km,而材料中汤加火山灰最大可达高度25km,远高于对流层;平流层的范围是对流层顶至55km处,所以汤加火山灰最大可达高度位于大气的平流层。
(2)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带有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汤加位于南太平洋,所以汤加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表示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的指标是烈度。
(3)
地震会导致岩石破碎,形成大量的疏松物质,易诱发山体滑坡、崩塌、断裂、泥石流等灾害,由于房屋、建筑物倒塌等,还会引起火灾、水灾、瘟疫等灾害。
17.(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0年2月,爆发于阿拉伯半岛的沙漠蝗虫迁飞到印度半岛的巴基斯坦、印度等国,所经之地损失巨大。研究表明,此次沙漠蝗虫的爆发始于2018年,据气象观测记录,当年的5月和10月,两场气旋风暴给红海沿岸带来了大量降水。
沙漠蝗虫成长需要经历虫卵—若虫—成虫阶段,炎热干旱的环境有利于蝗虫产卵,蝗虫卵孵化、成长时间与土壤的温度和湿度密切相关(下图)。
(1)结合资料,分析沙漠蝗虫2018年在阿拉伯半岛爆发的原因。
(2)列举防治蝗虫灾害的措施。
【答案】(1)阿拉伯半岛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炎热干旱,为蝗虫产卵提供有利条件;气温高(或土壤温度高)使虫卵变成若虫的时间缩短;当年异常降水,增加土壤湿度,使若虫到成虫的时间较短;降水多有利于沙漠植被的生长,为蝗虫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
(2)加强监测预报;生物措施;喷洒药物等措施。(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病虫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详解】(1)根据材料炎热干旱的环境利于蝗虫产卵,且随着平均温度的升高,从虫卵孵化需要的时间减少,平均土壤湿度越高,若虫到成虫需要的时间越少;阿拉伯半岛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的影响,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利于蝗虫产卵,虫卵变成若虫的时间较短;材料“当年的5月和10月,两场气旋风暴给红海沿岸带来了大量降水。”两次降水增加了土壤的湿度,使若虫到成虫的时间缩短,同时土壤湿度增加,使植被增多,为蝗虫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2)蝗虫的防治措施应从人工捕杀,药物防治,生物措施,监测预报等方面分析。人工诱捕成虫,重点地区组织化学防治,投放天敌,加强监测,调查产卵地为防治蝗灾打好基础。
18.(2018·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我国1951~1980年暴雨洪涝灾害分布图”,阅读下图,根据所学的知识,
完成下列问题。
(1)描述我国暴雨洪涝灾害的地区分布特点。
(2)相同强度的洪涝灾害,A地往往比B地损失更大,分析主要原因。
(3)C地除暴雨洪涝外,还多发生什么洪水?多发生在什么季节?
【答案】(1)东部季风区多,西部内陆地区少;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平原地区多,高原山地少
(2)A地与B地相比较,位于地势更低平的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密集,城市集中
(3)冰凌洪水。冬末初春、秋末初冬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暴雨洪涝灾害的地区分布特点、原因等知识点。
【详解】(1)暴雨洪涝灾害的地区分布特点主要明应考虑哪里多,哪里少。结合图例即可获知答案。东部季风区多,西部内陆地区少;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平原地区多,高原山地少
(2)相同强度的洪涝灾害,灾害所造成损失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当地的排水状况与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图中A为广东省,B为江西省,因此A地往往比B地地势更低平,排水不畅;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密集,城市集中。
(3)C地为我国山东省,境内黄河为地上河且冬末初春、秋末初冬有凌汛现象,因此多发生水患。
19.(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示意2012 - 2013年我国内陆某地某时段逐月降水量和平均气温距平变化(距平是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地该时段最有可能出现的持续性气象灾害,并分析其自然原因。
(2)简述应对图示灾害可采取的主要工程措施。
【答案】⑴旱灾。降水偏少,气温偏高,蒸发旺盛。
⑵合理开采地下水;人工增雨作业;推广农业抗旱技术(节水农业);造林种草、兴建和维护水利设施。
【分析】该题考查旱灾的应对措施。
【详解】(1)图中显示,该地月平均降水距平为负值,说明降水偏少;该地月平均气温距平为正值且较大,说明气温偏高,蒸发旺盛,易出现旱灾。
(2)应对旱灾的工程措施可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开源方面:合理开采地下水、人工增雨、修建水利设施;节流方面:推广农业抗旱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20.(2019·全国·高一单元测试)读我国部分地区雨涝分布图(图甲)和我国部分地区干旱总次数(单位:次)等值线图(图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甲,说明我国雨涝区的分布规律,并从地形与降水特点角度分析原因。
(2)我国数千年的治水实践证明,“堵”“疏”都是重要的治水之策,应根据江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全面研究统筹规划综合治理,顺应自然、因势利导,“辨证施治”。根据所学知识,分别列举几例生活中常用的治理洪涝灾害的“堵”(截流或防泄)和“疏”(引洪)的措施。
(3)图中西南地区为湿润区,但又是干旱频发区,试从地形地势方面解释原因。
【答案】(1)我国雨涝区分布大体是从东南向西北减少。原因:我国的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多平原,排水不畅。
(2)“堵”:在干支流的中上游地区修建水库以截流蓄洪,全流域性植树造林以增强自然环境的截流蓄洪能力,在中下游地区加固堤坝防止洪水外泄。“疏”:疏浚和拓宽中下游河道以增强河道行洪能力;利用中下游地区的天然洼地或湖泊修建分洪、蓄洪区;对于下游入海通道狭窄甚至缺失天然入海通道的河流,开挖人工入海河道以提高下游的泄洪能力;流域内修建跨区域调水工程,调水的同时可以分洪、减洪。
(3)西南地区是喀斯特地貌分布区。虽降水充沛。但由于多溶洞和地下河,大量地表水渗入地下;地处横断山区,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水流急,水的存留时间短。
【分析】我国雨涝区分布规律大体是从东南向西北减少。雨涝原因主要从降水、排水分析。“堵”的措施包括蓄洪、植被、堤防方面。“疏”的措施包括泄洪、河道、分洪、调水等方面。干旱高发区包括华北平原地区、西南的云贵高原地区、华南地区。
【详解】(1)据图判断多涝区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而向西北地区逐渐减少。结合地形和降水对洪涝灾害形成的影响分析,从降水量来看,我国的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减少;从地形来看,地势平坦,排水不畅则可能导致洪涝灾害多发。
(2)由题目设问可知“堵”为截流或防泄,“疏”为引洪,两种措施主要考虑工程措施,另外流域内植树造林(生物措施)也可以起到截流蓄洪的作用。治理洪涝灾害的“堵(截流或防泄)”①在干支流中上游地区修建水库,起到截流蓄洪作用,减少对下游危害;②全流域性植树造林,植被的涵养水源能力的提高可以增强自然环境的截流蓄洪能力,减轻洪涝发生;③在中下游地区加固堤防以防,起止洪水外泄。 治理洪涝灾害的“疏(引洪)”:①疏浚和拓宽中下游河道,以增强河道行洪泄洪能力;②利用中下游地区的天然洼地或湖泊修建分洪、蓄洪区,把一部分洪水分流到湖、库、湿地当中;③对于下游入海通道狭窄或缺失天然入海通道的河流,开挖人工入海河道以提高河流下游泄洪能力;④流域内修建跨区域调水工程,调水的同时可对主河道进行分洪、减洪。
(3)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是喀斯特地貌分布区,虽降水充沛,但是由于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大量地表水渗入地下。横断山区地势起伏,落差大,水流急,水分的存留时间短,所以地表水缺乏,易形成干旱。
【点睛】学生只要能抓住影响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并能结合我国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即可,注意答题的针对性和完整性。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3.1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成因同步测试(A)(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所示的灾害类型最可能是( )
A.火山喷发 B.滑坡 C.泥石流 D.地面沉降
2.(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16年上半年,台湾接连发生地震。下图显示了其中两次地震的基本信息。台湾正在致力于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该系统可以在地震发生以后,在地震波传播到某地区前,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以减少伤亡。读图,回答两次地震相比,高雄地震人员伤亡较多的原因是( )
①震级较高②震源较深③时值深夜④地处山区⑤人口稠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3.(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我国盐碱化地区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区的分布示意图”。读图看出我国滑坡和泥石流在地域上具有( )。
A.广泛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 B.类型齐全的特点 C.爆发频繁的特点 D.规模巨大的特点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美国海难大片《海神号遇险记》上映后,获得了轰动全球的巨大成功。此片描写的是大邮轮海神号于新年前夕在北大西洋遭遇大风浪被整个翻覆起来,船上大批乘客千方百计逃生的故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海神号遭遇的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可能是( )
A.地震 B.风暴潮 C.海啸 D.气旋
5.海神号遭遇的自然灾害还会引发的海洋自然灾害是( )
A.风暴潮 B.海啸 C.洪涝 D.泥石流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自然灾害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它发生在自然环境中;社会属性是指它必须有承载体,即要对人类社会造成危害才成为灾害。现在很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类活动有关。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6.下列关于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荒无人烟的地方也会发生自然灾害
B.人类完全可以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
C.自然灾害的特点是突发性
D.洪涝、干旱属于气象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
7.下列各组灾害中,可能由人为原因诱发的自然灾害是(  )
①滑坡、泥石流②水土流失、地面塌陷③环境污染、森林火灾④火山爆发、台风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13年春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干旱。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图示重旱的主要省(区)简称是
A.陕、桂、湘 B.滇、黔、蜀
C.滇、黔、湘 D.陕、蜀、桂
9.在发生重、特旱的地区,地形以
A.高原山地为主 B.平原丘陵为主
C.山地平原为主 D.盆地平原为主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17年3月15日18时40分至夜间12时左右,特克斯县突发融雪性洪水,当地立即组织人员、机械,赶赴现场抗灾、救灾。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0.我国洪水灾害分布的特点是( )
①东部多,西部少
②沿海多,内陆少
③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
④山脉西坡和北坡多,南坡和东坡少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1.我国洪水类型主要有( )
①暴雨洪水 ②融雪洪水 ③冰凌洪水 ④海浪洪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等高线图(单位:米),完成下面小题。
12.在a、b、c、d四处,最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是( )
A.a B.b C.c D.d
13.若在最易发生泥石流灾害的地方有一游客,则发生灾害时该游客逃生的方向是( )
A.向北方向 B.向南方向
C.向西北方向 D.向东南方向
(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14年7月18日15时30分,台风“威尔逊”在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沿海登陆,台风中心最大风力17级,广东省全省进入防风I级应急响应状态。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面小题。
14.接到超强台风“威尔逊”预警后,预计台风登陆范围内的居民应( )
A.驾船出海,避免强风将船舶吹到陆地上
B.到海滨浴场游泳,体会搏击风浪的成就感
C.待在向风的窗户旁,随时观察台风风速的变化
D.加固部分建筑物
15.接到超强台风“威尔逊”预警后,若某大型货轮正航行在台风将要经过的海域而不能及时靠岸,船长应要求海轮立即( )
A.滞航 B.适当改变航线
C.穿过风和日丽的台风眼 D.返航
二、综合题
16.(2022·河南洛阳·高一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1月14日,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火山开始喷发。次日,火山再次强烈喷发,引发了大规模的海啸和海底地震。火山喷发后,大量气体裹挟着烟尘,形成了极为庞大的蘑菇云,火山灰最大高度可达到25km。当日下午汤加举国失联,人们不得不戴着口罩睡觉。
(1)火山喷发的岩浆最可能来自____;汤加火山灰最大可达高度位于大气的____层。
(2)汤加位于____火山地震带上;表示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的指标是____。
(3)地震可能引起____、____等灾害。
17.(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0年2月,爆发于阿拉伯半岛的沙漠蝗虫迁飞到印度半岛的巴基斯坦、印度等国,所经之地损失巨大。研究表明,此次沙漠蝗虫的爆发始于2018年,据气象观测记录,当年的5月和10月,两场气旋风暴给红海沿岸带来了大量降水。
沙漠蝗虫成长需要经历虫卵—若虫—成虫阶段,炎热干旱的环境有利于蝗虫产卵,蝗虫卵孵化、成长时间与土壤的温度和湿度密切相关(下图)。
(1)结合资料,分析沙漠蝗虫2018年在阿拉伯半岛爆发的原因。
(2)列举防治蝗虫灾害的措施。
18.(2018·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我国1951~1980年暴雨洪涝灾害分布图”,阅读下图,根据所学的知识,
完成下列问题。
(1)描述我国暴雨洪涝灾害的地区分布特点。
(2)相同强度的洪涝灾害,A地往往比B地损失更大,分析主要原因。
(3)C地除暴雨洪涝外,还多发生什么洪水?多发生在什么季节?
19.(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示意2012 - 2013年我国内陆某地某时段逐月降水量和平均气温距平变化(距平是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地该时段最有可能出现的持续性气象灾害,并分析其自然原因。
(2)简述应对图示灾害可采取的主要工程措施。
20.(2019·全国·高一单元测试)读我国部分地区雨涝分布图(图甲)和我国部分地区干旱总次数(单位:次)等值线图(图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甲,说明我国雨涝区的分布规律,并从地形与降水特点角度分析原因。
(2)我国数千年的治水实践证明,“堵”“疏”都是重要的治水之策,应根据江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全面研究统筹规划综合治理,顺应自然、因势利导,“辨证施治”。根据所学知识,分别列举几例生活中常用的治理洪涝灾害的“堵”(截流或防泄)和“疏”(引洪)的措施。
(3)图中西南地区为湿润区,但又是干旱频发区,试从地形地势方面解释原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