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4.1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同步测试(达标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4.1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同步测试(达标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0-01 15:07:3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4.1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同步测试(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不能作为地貌观察的辅助的是( )
A.等高线地形图 B.遥感影像图
C.水资源分布图 D.地形剖面图
【答案】C
【详解】观察地貌时,可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遥感影像等进行辅助观察,ABD不符合题意;水资源分布与地貌观察没有关系,C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2.(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能提高地理实践能力,对于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来说,野外实地考察的最佳时间是( )
A.春季 B.盛夏 C.深秋或初冬 D.隆冬
【答案】C
【详解】根据野外考察的安全第一、易于考察的原则,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为季风气候,春季北方多大风、沙尘天气不利于野外考察;盛夏多暴雨,南部沿海地区多台风,不利于野外考察;隆冬北方低温,降雪多,不利于野外考察;深秋或初冬晴天多、气温适宜最适合野外考察,C正确。故该题选C。
【点睛】
3.(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有关地貌观察的顺序说法正确的是( )
A.选择视野狭窄处便于精确观察 B.从微观到宏观,从点到面
C.观察和描述从大的地貌逐渐到小的地貌 D.先描述植被、土壤,再描述地貌
【答案】C
【详解】地貌观察的顺序应该是先宏观再微观、先大后小、从面到点观察。C正确,ABD错,故选C。
【点睛】
4.(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关于下面的人文地理社会调查步骤,正确的是( )
①交流调查成果 ②整理调查资料
③进行实地调查 ④选定调查内容与课题
⑤制定调查计划 ⑥撰写调查报告
A.⑤④②③①⑥ B.⑤④③②①⑥ C.④⑤③②⑥① D.④⑤③②①⑥
【答案】C
【详解】人文地理社会调查阶段分为:室内准备、实地调查、成果总结。人文地理社会调查步骤具体步骤:选定地点与课题→设计调查方案→开展实地调查→整理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交流成果。④⑤③②⑥①顺序正确,C正确。故选C。
5.(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调查访问的对象不同,获取的信息也不同,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对个人、群体的调查访问可作为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重要参考依据
②对政府职能部门的调查访问,可获得有关资料及图件
③对群体的调查可获得有关资料及图件
④对企、事业单位的调查访问可作为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重要参考依据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A
【详解】调查访问的对象一般包括个人、群体、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事业单位,调查对象不同,所获取的信息也有所区别,对个人、群体的调查访问,可作为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重要参考依据;对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调查访问,主要是为了获得有关资料及图件。综上分析,①②正确,③④错误。A正确。故选A。
6.(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在野外进行地貌观察,首先需要掌握一定的地理理论。从地貌观察的角度看,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一个较大的地貌往往由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
B.对地貌的观察要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
C.对地貌进行观察是没有次序的
D.对地貌的观察,可借助地形图、遥感影像等辅助观察
【答案】C
【详解】一个较大的地貌往往由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对地貌的观察,可借助地形图、遥感影像等辅助观察,对地貌的观察要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并不是没有次序的进行观察,A、B、D描述正确,C错。故选C。
7.(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列关于地貌观察的叙述,说法错误的是(  )
A.观察地貌,宜选择视野广阔之地
B.观察地貌,应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点到面的顺序进行
C.一般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最后描述更小的地貌
D.观察线路应选择能观察尽量多的自然地理要素的路线
【答案】B
【详解】观察地貌,应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故选B。
8.(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对下列地区的野外观察内容,适合选择在冬季进行的是(  )
A.内蒙古草原的草类生长状况
B.杭州西湖地区的植被分布状况
C.济南南部山区的河流分布状况
D.东北长白山地区的积雪分布状况
【答案】D
【详解】东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有降雪,故选D。内蒙古草原的草类、杭州的植被、济南山区的河流都要在夏季观察更好,ABC不对。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调查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野外实习方式包括(  )
A.路线观察和调查访问
B.路线观察和典型地段观察
C.调查访问和问卷调查
D.典型地段观察和问卷调查
10.典型地段观察有利于(  )
A.了解地理现象的分布及变化规律
B.对一些重要的点做深入的调查研究
C.便于了解小区域的详细资料和图件
D.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
【答案】9.B 10.B
【解析】9.调查访问及问卷调查与野外实习同是调查方法。故选B。
10.选择典型地段进行观察可以对该地做深入的调查研究。故选B。
【点睛】
11.(2021·甘肃·民勤县第一中学高一阶段练习)2021年3月19日(农历初七)晚,天空出现火星、毕宿五(恒星)和月球“双星伴月”现象。三者在西南天空组成一张“红眼笑脸”。该日的月相是( )
A.蛾眉月 B.上弦月 C.凸月 D.下弦月
【答案】B
【详解】联系教材知识,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故农历初七的月相应该是上弦月,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上半月月相和下半月月相规律:上上上西西,即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下下下东东,即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东,位于东半天空。
12.(2022·全国·高一期末)我国科技工作者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调查,对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分布的古今变化做了分析研究,并绘制成图。科技工作者对现代绿洲分布的调查,采取的主要方法是( )
A.调查访问 B.问卷调查 C.野外实地考察 D.上网查询
【答案】C
【详解】古代绿洲的位置一般只能靠史料记载和考古调查,但是现代绿洲的位置可以进行野外实地考察。问卷和上网查询都不严谨,数据还是要实地探查才行。故选C。
【点睛】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野外实习是验证和理解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野外实习方式包括( )
A.调查访问和问卷调查 B.路线调查和调查访问
C.路线调查和代表点观测 D.代表点观测和问卷调查
14.下列地区的野外观察内容,适宜选择在冬季进行的是( )
A.北京南部的河流分布状况 B.内蒙古草原的草类生长状况
C.天山的植被分布状况 D.东北小兴安岭的积雪分布状况
15.在对某小流域水土流失进行调查之前,需要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 )
A.气温分布图 B.交通路线图
C.降水量分布图 D.工业分布图
【答案】13.C 14.D 15.C
【分析】13.野外实习不包括调查访问和问卷调查,调查访问、问卷调查与野外实习都是调查方法,ABD错误,C正确,故选C。
14.河流分布状况是客观存在,对其观察不分季节,A错误;内蒙古草原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夏季草类茂盛,冬季草类枯黄,所以不适合在冬季到内蒙古草原进行草类生长状况调查,B错误;天山的植被分布状况,也是在夏季才会生长茂盛,冬季气温低,山上很多植物都会枯萎或被冰雪覆盖。不适合冬季调查,C错误;东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降雪较多,因此适合冬季对东北小兴安岭的积雪分布状况调查。D正确。故选D。
15.水土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地形、气候(降水量的大小和降水强度)、植被、人类活动,故降水量分布图和地形图是调查之前必需收集的,C正确;气温与水土流失关系不大,A错误;交通线路分布和工业分布与水土流失形成没有关系,BD错误。故选C。
【点睛】目前我国的自然地理教学基本上包括三个环节:一是课堂教学,二是室内实验实习,三是野外实习。其中前两个环节主要在校内进行,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经过抽象概括了的自然地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第三个环节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走出校门,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实地验证课堂上所学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过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和独立工作能力,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调查的基本技能。
二、综合题
16.(2023·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看到这个消息,上海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物质上、知识上的准备工作。
(1)考察名称:____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考察工具准备:____。
(3)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①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____岩;按地质年代,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____代。
②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____环境,此时期的陆地演变为应为____环境,气候、植被、陆地演变特点为____;恐龙繁盛时期,该地____。
(4)考察结论: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认为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①地理环境经历了____环境向____环境的演变;②此地区地理环境的变迁根源是____的结果,并由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地壳经历了____(抬升、下降、水平)运动。
【答案】(1)生物化石
(2)该区岩层等资料、指南针、地质锤、笔、纸
(3) ①沉积 古生 ②海洋形成 联合古陆陆地 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 联合古陆解体
(4) ①海洋 陆地 ②地壳运动 抬升
【分析】本题主要涉及地质年代与生物演化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落实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
(1)
注意材料信息,据了解,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故考察名称为生物化石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
考察工具只要合理即可。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需要该区域的岩层资料信息,该区域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地质环境复杂,需要携带指南针;作为地质考察,还需要携带地质锤、笔、纸等必需品。
(3)
区域岩层多含有化石,岩层是外力沉积形成,属于沉积岩。区域最老的化石为三叶虫化石,三叶虫生活在早古生代,所以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古生代。三叶虫生活在海洋里,故地层主要是海洋环境;恐龙生活在陆地上,故主要为陆地环境,且恐龙为大型动物,需要充足的食物,故其生存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动植物资源丰富。
(4)
结合前面分析可知,该地区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海洋环境,后来恐龙繁盛时期为陆地环境,该地地理环境经历了海洋环境向陆地环境的演变,且三叶虫化石等出露,表明区域地壳经历了抬升运动。
【点睛】
17.(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今年暑假对我国西南某地区进行了野外综合考察。下图是他们考察地区的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C处有一石碑“×河源”。请在图中画出发源于该处的小河。小组同学发现,图示区域内该河的上游和下游段水流较急,而中游段水流缓慢,你是否能解释其中原因?
(2)该小组的几位同学在山上玩起了“躲猫猫”游戏,其中一位同学站在C处、另一位同学站在E处,如果不考虑树木等物体的影响,请问站在D处的同学能否看到上述两位同学?为什么?
(3)该小组的两位同学分别画了DE、GH的剖面图,出现了图右侧①②两种情况,你认为正确反映GH剖面的是________,请在①②两图中标出GH和DE的交点I。
(4)两 位同学分别在A、B两地测量当地的气温,你认为两地之间的温差约为多少?为什么?
【答案】(1)该小河上游、下游段流经的地区等高线密集,坡度大,故水流较急;而中游段流经的地区等高线稀疏,坡度小,故水流相对缓慢。
(2)看不到C处的同学,因为C、D之间有山脊阻挡了视线;能看到E处的同学,因为D、E之间是低谷,不会阻挡视线。
(3)② (分别在最低、最高处)。
(4)3℃ 根据等高线可知,两地高度相差500米,而在近地面,高度每增加1 000米,气温下降6℃。
【分析】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分析。
【详解】(1)河流应沿山谷延伸,故结合等高线“凸高为低”处画图。根据图示河流流经的等高线分布判断,其上游和下游河段等高线较密,表示地形坡度较大,故河流较急,而中游河段等高线最稀疏,表示地形坡度较小,故河流流速较慢。
(2)连接图示CD和DE;在CD之间等高线“凸低为高”,判断有一山脊,故不能看到C处,而DE之间为鞍部的低谷,故能看到E处。
(3)GH为鞍部,其两侧为山谷,即地势中间高,两边低,故与②图符合。GH和DE的交点Ⅰ分别在最低、最高处。
(4)根据图示的等高线分布,B处海拔高度为700米,而A处的海拔高度为1200米,故两地的高差为500米,根据海拔每升高100米,温度降低0.6°C计算,两地温差约3°C。
【点睛】本题难度一般,为等高线地形图的典型性试题,学生只要认真读图,根据等高线的局部分布特征“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判断局部地形,并掌握等高线的分布与地形起伏、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18.(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我国东部某丘陵地区的等高线示意图,某校地理小组在该地区进行野外考察。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拟在图中①②③④⑤五处中选一处建火情瞭望台,最佳的位置应选在________处。
(2)沿①—A—②一线,坡度变化特点为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
(3)C、D、E、F四个村庄中最有可能形成集镇的是________村,说明你的理由________。
(4)突然来的一场暴雨,使位于a处的小强迷了路,请你给他想出一个独自走出密林的好办法________。
(5)野外考察的同学把夜晚的宿营地安排在G处,请简述理由________。
【答案】(1)③
(2) 呈陡—缓—陡的变化 根据等高线疏密程度判断,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
(3) F 地势较平坦、开阔,便于基础设施建设;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位于乡间公路的交会处,且靠近国道,交通便利
(4)顺河谷的溪水流淌方向走,直至走出
(5)G处位于海拔不太高的山脊处,且较为平坦、开阔。
【分析】本题以我国东部某丘陵地区的等高线示意图为材料背景,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等相关知识,难度一般,运用所学等高线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图文信息及题目要求进行综合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并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1)
火情瞭望台需要建在视野开阔的地方,一般选择在高海拔且受地形阻挡视线少的地区。图中①②③④⑤五处都属于山峰,海拔都相对较高,但③处海拔最高,受周围地形阻挡最少,且在图中相对于中部地区,观测范围最大,所以最佳的位置应选在③处。
(2)
根据等高线疏密程度判断坡度,①处附近等高线密集,坡度陡,A处附近等高线稀疏,坡度缓,过了A处之后,等高线又变得密集,坡度变陡,所以沿①—A—②一线,坡度呈陡—缓—陡的变化。
(3)
C、D、E、F四个村庄中最有可能形成集镇的是F村,主要原因是根据等高线,F村地势平坦、开阔,便于基础设施建设;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水运便利;位于乡间公路的交会处,且靠近国道,交通便利,人流、物流量大。而C、D、E处等高线相对于F处要密集一些,坡度较大,且背靠山地,平坦面积少,不利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也相对不便。
(4)
a处为何河流附近,根据水往低处流的规律,在森林中迷路,最好顺河谷的溪水流淌方向走,直至走出。
(5)
野外考察一般在夏季,同学把夜晚的宿营地安排在G处,是因为G处位于海拔不太高的山脊处,不易遭受洪水灾害。同时等高线较稀疏,说明地形较为平坦、开阔,危险少。
【点睛】
19.(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国庆节假期,某考察队到位于腾格里沙漠中的月亮湖考察。期间,队员乘船在湖中的10个采样点采集了水样,到湖中沙岛上近距离观察了芦苇长势,并看到天鹅等一些候鸟在此停留觅食。考察队查阅资料了解到,月亮湖主要靠湖内流量稳定的泉水补给。下图为队员绘制的月亮湖及周边自然环境简图,下表为各采样点测定的湖水盐度(1千克咸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多少,单位千分比)。
采样点编号 盐度(‰)
1 8.4
2 8.3
3 8.2
4 8.5
5 7.9
6 7.8
7 6.1
8 7.9
9 8.2
10 8.1
(1)据图指出考察队在月亮湖中设置采样点的主要特点,并解释其合理之处。
(2)判断最接近月亮湖内泉眼的采样点,并说明原因。
(3)推测考察队看到的天鹅等候鸟的来源地,并简述理由。
(4)有考察队员断言,未来十年月亮湖湖水盐度整体会呈上升趋势,请为该观点提供论据。
【答案】(1)设置多个采样点,且空间分布比较均匀;因湖水矿化度空间分布不均衡,多个采样点均匀设置获取的月亮湖湖水矿化度数据更全面。
(2)7号采样点;附近湖水矿化度最低,且周围有芦苇和草甸生长。
(3)来源地:更高纬度地区(如西伯利亚、蒙古等地)。
理由:此时段,北半球更高纬度地区气温低,食物缺乏,候鸟陆续南迁(月亮湖纬度相对较低,此时段气温较高,湖区食物来源丰富)。
(4)淡水泉补给流量稳定,不断为湖水提供盐分;区域气温上升,湖水蒸发加剧。
【分析】本题考查湖泊水文特征的变化,查考对地理问题的分析能力。难度一般。
【详解】(1)根据图可知,采样点分布由北往南,由湖边到湖中心,采样点数量较多,空间分布比较均匀。考察队员采样的目的是了解湖水不同点的盐度,采样点分布均匀,采样的数据才全面准确。
(2)从表中的数据可知,7采样点的盐度最低,只有6.1,是最近内泉眼的采样点。由于采样点接近内泉眼,泉水补给多,盐度低,且周围有芦苇和草甸生长。
(3)候鸟是那些有迁徙行为的鸟类,它们每年春秋两季沿着固定的路线往返于繁殖地和避寒地之间。全球共有八条候鸟迁徙路线,其中,有3条路线经过我国,分别昌“东非西亚迁徙线”的候鸟从蒙古进入新疆,跨越青藏高原后进入印度半岛,飞跃印度洋,最后在非洲落脚;“中亚迁徙线”从西伯利亚进入我国,最后在印度半岛繁衍生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线”则从美国阿拉斯加到澳大利亚西太平洋群岛,繁衍后再北上,经过我国的东部沿海省份。根据材料中的“天鹅”和“国庆假期”推断,这条路线是“中亚迁徙线”,天鹅等候鸟由西伯利亚(蒙古)迁徙到我国。原因是月亮湖纬度相对西伯利亚(蒙古)纬度较低,此时段气温较高,湖区食物来源丰富。
(4)影响湖水盐度的变化因素主要有湖水补给多少、湖水的蒸发量大小等,结合月亮湖的自然环境特征,未来十年月亮湖湖水盐度整体会呈上升趋势,主要依据有:泉水补给稳定,不断补充湖水的盐分,使盐度上升;全球气候变暖,湖水蒸发量增大,盐分积聚,盐度上升。
【点睛】
20.(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秦岭是我国南北方气候分界线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功能。
查阅资料时发现夏季甲坡(见下图)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5℃、乙坡降低0.6℃,并且气温降低的速率与太阳辐射强度成正相关,与降水量、植被覆盖度成负相关。
(1)说明夏季的气温变化率甲坡小于乙坡的原因。
太白山是秦岭主峰,海拔3771.2米,植被垂直分异显著,山坡有石河,山顶有冰川遗迹。西安市高中学校一般把秦岭作为重要的自然地理研学旅行基地。
(2)为保障秦岭研学旅行的安全与质量,请说出老师和学生需提前准备工具及原因。
2019年1月10日,西安市政府发布《秦岭生态修复工作方案(2019-2021年)》,将对秦岭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按照维护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和综合治理要求,实施积极的生态修复措施,实现“山青、水净、坡绿”的目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秦岭生态环境修复提供合理可行的具体措施。
【答案】(1)①夏季,甲坡是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比北坡多,气温的变化率小;②甲坡是阳坡,光热资源充足,植被茂密,覆盖度高,气温变化率小。
(2)①防寒:准备足够的保暖衣服,应对高山上的低温;②防滑:备好防滑鞋,应对低温结冰时路滑难行;③查阅资料:充分了解沿线的地理环境,交通状况、天气、地质地貌信息等;④规划:提前规划好考察内容、路线、考察点、宿营地点、交通方式等;⑤准备好考察必需的工具,有照相、定位导航、识别植物等APP的智能手机,防止迷路、方便联系,保证人身安全;⑥准备好记录用的笔、记录本等文具,以便随时记录,为返回后整理资料、写考察报告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3)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加强坡面治理,防治水土流失;治理水(环境)污染,提高水质,保护天然湿地。
【分析】本题以秦岭位置图为切入点,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详解】(1)综合题要注重题中信息的获取。甲坡是南坡,乙坡是北坡。根据材料"气温降低的速率与太阳辐射强度成正相关,与降水量、植被盖度成负相关。“即太阳辐射越强气温变化率越小;降水越多,气温变化率越小;植被積盖率越高,气温变化率越小。夏季,甲坡是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比坡多,气温的变化率小;甲坡是阳坡,光热资源充足,植被茂密,盖度高,气温变化率小。
(2)旅游准备准备工作从本题主要考查旅游活动的设计,可从收集旅游地的信息和终料,设计旅游线路(用时、花费、宿营地点、交通方式、获取旅游信息量、满意程度出发前相关物品的准备(必要的衣物、鞋子、药品、相机等)等方面作答。秦岭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应准备足够的保暖衣服,应对高山上的低温;山坡有石河,山顶有冰川遗迹,冬季会有结冰,应备好防滑鞋,应对低温结冰时路滑难行;查阅相关资料资料,充分了解沿线的地理环境,交通状况、天气、地质地貌信息等,为研学做好准备;做好规划,提前规划好考察内容、路线、考察点、宿营地点、交通方式等;注意安全保障准备好考察必需的工具,有照相、定位导航、识别植物等APP的智能手机,防止迷路、方便联系,保证人身安全;准备好记录用的笔、记录本等文具,以便随时记录,为返回后整理资料、写考察报告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3)奏岭的奏岭生态环境修复包括植被生态修复、水源涵并林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水生态修复、环境污染治理、秦岭绿道规划及建设他生态修复工作等八项主要任务。可从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方面来提高植被盖率;加强坡面治理,减缓水流速度,从而防治水土流失;加大治理水污染,改善环境,提高水质,保护天然湿地。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4.1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同步测试(A)(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不能作为地貌观察的辅助的是( )
A.等高线地形图 B.遥感影像图
C.水资源分布图 D.地形剖面图
2.(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能提高地理实践能力,对于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来说,野外实地考察的最佳时间是( )
A.春季 B.盛夏 C.深秋或初冬 D.隆冬
3.(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有关地貌观察的顺序说法正确的是( )
A.选择视野狭窄处便于精确观察 B.从微观到宏观,从点到面
C.观察和描述从大的地貌逐渐到小的地貌 D.先描述植被、土壤,再描述地貌
4.(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关于下面的人文地理社会调查步骤,正确的是( )
①交流调查成果 ②整理调查资料
③进行实地调查 ④选定调查内容与课题
⑤制定调查计划 ⑥撰写调查报告
A.⑤④②③①⑥ B.⑤④③②①⑥ C.④⑤③②⑥① D.④⑤③②①⑥
5.(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调查访问的对象不同,获取的信息也不同,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对个人、群体的调查访问可作为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重要参考依据
②对政府职能部门的调查访问,可获得有关资料及图件
③对群体的调查可获得有关资料及图件
④对企、事业单位的调查访问可作为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重要参考依据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6.(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在野外进行地貌观察,首先需要掌握一定的地理理论。从地貌观察的角度看,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一个较大的地貌往往由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
B.对地貌的观察要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
C.对地貌进行观察是没有次序的
D.对地貌的观察,可借助地形图、遥感影像等辅助观察
7.(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列关于地貌观察的叙述,说法错误的是(  )
A.观察地貌,宜选择视野广阔之地
B.观察地貌,应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点到面的顺序进行
C.一般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最后描述更小的地貌
D.观察线路应选择能观察尽量多的自然地理要素的路线
8.(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对下列地区的野外观察内容,适合选择在冬季进行的是(  )
A.内蒙古草原的草类生长状况
B.杭州西湖地区的植被分布状况
C.济南南部山区的河流分布状况
D.东北长白山地区的积雪分布状况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调查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野外实习方式包括(  )
A.路线观察和调查访问
B.路线观察和典型地段观察
C.调查访问和问卷调查
D.典型地段观察和问卷调查
10.典型地段观察有利于(  )
A.了解地理现象的分布及变化规律
B.对一些重要的点做深入的调查研究
C.便于了解小区域的详细资料和图件
D.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
11.(2021·甘肃·民勤县第一中学高一阶段练习)2021年3月19日(农历初七)晚,天空出现火星、毕宿五(恒星)和月球“双星伴月”现象。三者在西南天空组成一张“红眼笑脸”。该日的月相是( )
A.蛾眉月 B.上弦月 C.凸月 D.下弦月
12.(2022·全国·高一期末)我国科技工作者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调查,对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分布的古今变化做了分析研究,并绘制成图。科技工作者对现代绿洲分布的调查,采取的主要方法是( )
A.调查访问 B.问卷调查 C.野外实地考察 D.上网查询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野外实习是验证和理解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野外实习方式包括( )
A.调查访问和问卷调查 B.路线调查和调查访问
C.路线调查和代表点观测 D.代表点观测和问卷调查
14.下列地区的野外观察内容,适宜选择在冬季进行的是( )
A.北京南部的河流分布状况 B.内蒙古草原的草类生长状况
C.天山的植被分布状况 D.东北小兴安岭的积雪分布状况
15.在对某小流域水土流失进行调查之前,需要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 )
A.气温分布图 B.交通路线图
C.降水量分布图 D.工业分布图
二、综合题
16.(2023·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看到这个消息,上海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物质上、知识上的准备工作。
(1)考察名称:____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考察工具准备:____。
(3)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①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____岩;按地质年代,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____代。
②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____环境,此时期的陆地演变为应为____环境,气候、植被、陆地演变特点为____;恐龙繁盛时期,该地____。
(4)考察结论: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认为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①地理环境经历了____环境向____环境的演变;②此地区地理环境的变迁根源是____的结果,并由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地壳经历了____(抬升、下降、水平)运动。
17.(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今年暑假对我国西南某地区进行了野外综合考察。下图是他们考察地区的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C处有一石碑“×河源”。请在图中画出发源于该处的小河。小组同学发现,图示区域内该河的上游和下游段水流较急,而中游段水流缓慢,你是否能解释其中原因?
(2)该小组的几位同学在山上玩起了“躲猫猫”游戏,其中一位同学站在C处、另一位同学站在E处,如果不考虑树木等物体的影响,请问站在D处的同学能否看到上述两位同学?为什么?
(3)该小组的两位同学分别画了DE、GH的剖面图,出现了图右侧①②两种情况,你认为正确反映GH剖面的是________,请在①②两图中标出GH和DE的交点I。
(4)两 位同学分别在A、B两地测量当地的气温,你认为两地之间的温差约为多少?为什么?
18.(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我国东部某丘陵地区的等高线示意图,某校地理小组在该地区进行野外考察。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拟在图中①②③④⑤五处中选一处建火情瞭望台,最佳的位置应选在________处。
(2)沿①—A—②一线,坡度变化特点为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
(3)C、D、E、F四个村庄中最有可能形成集镇的是________村,说明你的理由________。
(4)突然来的一场暴雨,使位于a处的小强迷了路,请你给他想出一个独自走出密林的好办法________。
(5)野外考察的同学把夜晚的宿营地安排在G处,请简述理由________。
19.(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国庆节假期,某考察队到位于腾格里沙漠中的月亮湖考察。期间,队员乘船在湖中的10个采样点采集了水样,到湖中沙岛上近距离观察了芦苇长势,并看到天鹅等一些候鸟在此停留觅食。考察队查阅资料了解到,月亮湖主要靠湖内流量稳定的泉水补给。下图为队员绘制的月亮湖及周边自然环境简图,下表为各采样点测定的湖水盐度(1千克咸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多少,单位千分比)。
采样点编号 盐度(‰)
1 8.4
2 8.3
3 8.2
4 8.5
5 7.9
6 7.8
7 6.1
8 7.9
9 8.2
10 8.1
(1)据图指出考察队在月亮湖中设置采样点的主要特点,并解释其合理之处。
(2)判断最接近月亮湖内泉眼的采样点,并说明原因。
(3)推测考察队看到的天鹅等候鸟的来源地,并简述理由。
(4)有考察队员断言,未来十年月亮湖湖水盐度整体会呈上升趋势,请为该观点提供论据。
20.(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秦岭是我国南北方气候分界线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功能。
查阅资料时发现夏季甲坡(见下图)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5℃、乙坡降低0.6℃,并且气温降低的速率与太阳辐射强度成正相关,与降水量、植被覆盖度成负相关。
(1)说明夏季的气温变化率甲坡小于乙坡的原因。
太白山是秦岭主峰,海拔3771.2米,植被垂直分异显著,山坡有石河,山顶有冰川遗迹。西安市高中学校一般把秦岭作为重要的自然地理研学旅行基地。
(2)为保障秦岭研学旅行的安全与质量,请说出老师和学生需提前准备工具及原因。
2019年1月10日,西安市政府发布《秦岭生态修复工作方案(2019-2021年)》,将对秦岭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按照维护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和综合治理要求,实施积极的生态修复措施,实现“山青、水净、坡绿”的目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秦岭生态环境修复提供合理可行的具体措施。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