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3.2常见的自然灾害的避防同步测试(提高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3.2常见的自然灾害的避防同步测试(提高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0-01 15:26:4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3.2常见的自然灾害的避防同步测试(C)(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滑坡是大量山体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滑动的现象。读滑坡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滑坡发生的条件有( )
①山高谷深,坡度陡②地表植被覆盖率高
③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④坡脚稳固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2.关于滑坡与泥石流的共同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发生在板块交界处 B.只在我国南方出现
C.我国夏季发生频率高 D.不会对人类生活造成影响
【答案】1.D 2.C
【解析】1.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坡度陡、降水集中区容易发生,①③正确;地表植被覆盖率高、坡脚稳固地区不易发生,②④错误。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2.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山区,不一定是板块交界处,A错误;我国北方山区夏季也有滑坡和泥石流,B错误;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夏季,C正确;滑坡和泥石流会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D错误。故选C。
【点睛】滑坡和泥石流的区别:1、形成原因不同斜坡上大量土体和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称滑坡。泥石流是一种突然爆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2、发生地点不同滑坡主要发生在易于亲水软化的土层中和一些软质岩中。当坚硬岩层内存在有利于滑动的软弱面时,也易于形成滑坡。埋藏于土体或岩体中倾向与斜坡一致的层面、夹层、层间错层、断层面、裂隙面等,都易形成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地质不良、地形陡峻的山区。一般来说,形成泥石流有三个条件:一是有较集中的不稳定的松散土石物质;二是有突发而急骤的水流;三是有益于汇水和较陡的地形。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我国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由国家、省、地级市、县四级构成,已建成国家级储备库的有天津、郑州、沈阳等2个城市。河北省已经初步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地方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地方储备库与国家救灾物资储备库在响应时间、救助范围、救助人口以及响应的灾种等方面有较大区别。下图示意京津冀地区主要城市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与国家级储备库相比,地方储备库( )
A.响应时间长 B.救助人口多 C.响应灾种多 D.救助范围小
4.河北省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中缺乏国家级储备库,是由于该省( )
A.各市距天津等国家级储备库近 B.自然灾害种类少、发生频次低
C.交通枢纽等级低,通行能力差 D.人口密度小,所需救灾物资少
5.有人认为河北省仅有的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位于省会石家庄市不够合理,其理由主要是该城市( )
A.地价高,储备库面积有限 B.地处平原,自然灾害较少
C.位置偏南,难以对全省快速救援 D.交通易拥堵,延缓救灾速度
【答案】3.D 4.A 5.C
【解析】3.与国家级储备库相比,地方储备库数量多,距离灾害发生地较近,响应时间短,A错误;地方储备库服务范围小,救助人口少,B错误,D正确;地方储备库级别低,响应灾种少,C错误。故选D。
4.由材料可知,河北省北部有天津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向南有河南郑州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库,所以从储备资源优化整合的角度出发,河北没有新建国家级储备库,A对;由文字信息可知,河北省已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地方救灾物资储备网络,结合所学知识,可推知河北省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次高,B错;石家庄为我国重要交通枢纽之一,C错;河北省人口较多,人口密度大,D错。故选A。
5.作为河北省唯一的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石家庄储备库面积较大,A错误;石家庄地区地处季风气候区,自然灾害频繁,B错误;作为河北省唯一的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应位于河北省中心位置,便于对周边地区进行及时快速的救援,但石家庄位置偏南,难以对河北省偏北地区展开及时救援,C正确;石家庄是我国重要交通枢纽,交通便捷,救灾速度较快,D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救灾物资储备库选址的主要因素有交通通达度,历史地震灾害情况以及人口密度,历史灾害情况越高,人口密度越大,距离省级物资储备库越远,越应该升级为升级物资储备库。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自救和互救包括灾前准备、灾中救助和灾后自我保护三个方面。自救和互救对挽救生命至关重要。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和应急避难场所是灾前准备的重要手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我国已建有10个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某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储备的救生类物品主要是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等。该基地及其附近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
A.旱灾 B.泥石流 C.洪涝 D.寒潮
7.东港市政府广场是东港市现有的最大“广场类应急避难场所”,该类应急避难场所( )
A.专为市民提供地震灾害避难空间 B.应配备充足的水源和救生衣
C.适合建在地形平坦开阔的远郊区县 D.可作大型停车场及露天仓库使用
【答案】6.C 7.A
【分析】6.储备基地的救生物品应主要服务于附近地区的应急救灾,所以储备的物资与附近地区的灾害类型密切相关。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都是在发生水灾时要用上的物品,所以可判断该基地附近主要灾害是洪涝灾害,C正确;旱灾应该准备抽水机、饮用水等,A错误;泥石流应该准备大型机械、帐篷、食物等,B错误;寒潮应该准备保暖物资,D错误。故选C。
7.辽宁东港市政府广场比较宽阔,建筑低矮,地震发生时威胁较小,适合作为地震灾害避难场所,A正确;应具备救灾帐篷、简易活动房屋、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设施、应急水电设施、应急厕所等基本设施配置,也就是应该备齐充足的水和基本的救生物资,但是辽宁东港市雨季短、降水量不大,救生衣不是必须准备的,应该是准备基本的救生物资,B错误;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可在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学校运动场和室内公共的场馆、交通便利的地区,不适合建在远郊区县,C错误;应急避难场所平常不得占用做大型停车场及露天仓库,D错误。故选A。
【点睛】应急避难场所选址应遵循储存安全、调运方便的原则,应选择不易遭受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影响的地区,如地势较高,地质条件较好;远离火源、易燃易爆物等;宜靠近铁路、高速公路、机场,交通运输便利,便于调运;市政条件较好(通信、供水、供电等),保证信息联络的畅通。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21年8月11日,由于持续不断的降雨,印度北部喜马偕尔邦金瑙尔山区一条高速公路突发大规模山体滑坡,多辆汽车被埋(见下图)。此次山体滑坡一共造成28人死亡,13人受伤。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图中滑坡发生后,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的重大危害可能是( )
A.埋没田地 B.掩埋汽车
C.毁坏基础设施 D.毁坏森林等植被
9.在滑坡发生时,正确的逃生方法是( )
A.迅速往滑坡体两侧跑 B.迅速向山下低洼处跑
C.原地不动,等待救援 D.双手抱头,身体趴下
【答案】8.D 9.A
【解析】8.题目的限制条件是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危害。毁坏基础设施、埋没田地、掩埋汽车都属于对人文环境的破坏;毁坏森林植被体现的是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危害。D正确,ABC错误。故选D。
9.滑坡发生时,滑坡体会顺着坡面迅速向山下滑动,因此正确的逃生方法应迅速向滑坡体两侧跑,A正确;迅速向山下低洼处跑, 原地不动、等待救援, 双手抱头、身体趴下,都不是正确的逃生方式,BCD错误。故选A。
【点睛】滑坡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滑坡的发生条件包括:一是岩体比较破碎;二是地势起伏较大;三是植被覆盖差。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0.图中所示为防灾减灾工作中的( )
A.灾害监测 B.灾害救援 C.灾害防御 D.灾害自救
11.图中所示针对的自然灾害主要是( )
A.寒潮灾害 B.滑坡泥石流 C.洪涝灾害 D.台风灾害
【答案】10.C 11.B
【分析】10.图中所示为灾害发生后的防御措施,图中工程措施将上游的石块等拦住,减轻下游的危害,属于灾害防御措施,C正确。灾害监测是通过卫星、人工对灾害进行观察、监测,图中明显不符合,A错误。灾害救援是通过人类活动救助受灾地区人、财产等,图中明显不符合,B错误。灾害自救一般是灾害发生后,受灾的人展开自己救助自己的行为,图中明显不符合,D错误。故选C。
11.图中所示针对的自然灾害是通过工程措施将上游的石块等拦住,减轻下游的危害,主要是防御滑坡泥石流,B正确。寒潮灾害一般是降温带来的危害,A错误。洪涝灾害应该是拦蓄洪水,而不是拦石块等、不拦水,C错误。台风在台风一般带来大风、暴雨等灾害,图中措施难以拦洪水,D错误。故选B。
【点睛】滑坡的特征是突然爆发,巨大的岩石从山体上滚落,由于它们的高速和强大的能量,它们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和凶猛性。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09年7月11日,重庆“驴友空间”组织的“驴友”自助游,在地处万州区与云阳县交界处的潭獐峡流域因短时阵雨引发山洪,河水猛涨,导致35名“驴友”被困。灾情发生后,搜救人员当晚不间断巡回搜救,成功营救16名“驴友”,其中5人受轻伤,被及时送往医院救治,其余11人全部得到妥善安置。下图是事发地点模拟等高线图,据此回答下列两题。
12.若甲图为该山区等高级地形图(单位:米),事故发生时,“驴友”们最有可能在图中哪个位置(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13.若乙图为甲图中某地等高级的一部分,实线为等高线(单位:米),虚线为山洪路线,某“驴友”此时正好位于O点,则其正确的逃生路线是图中①~④中的哪一条路线(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2.B 13.B
【解析】12.分析材料可知该驴友位于地表水汇聚的河谷中。分析图甲可知,A地地势较低的山脊处;B处为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降雨发生时易出现洪水威胁。C处为断崖底部,可能会面临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D处为等高线密集的山麓地带,最可能面临滑坡威胁。由上分析可知,B为正确选项。
13.当山洪暴发时,为了躲避灾害应该向远离河谷的高处走。①路线位于河谷,逆洪水而上对生命威胁极大。②线路远离河谷,且指向高处,有利于躲避洪水。③线路指向低处,虽然远离河谷,但洪水在下游河段影响面广,也有可能遇到危险。④线路顺河谷而行,且向下游方向,受到洪水威胁巨大,几无生还希望。由上分析可知,四选项中只有B项正确。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我国横断山区火灾频繁,而且灭火困难。在气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消防人员有时会用“点倒火(如图)的方式快速灭火(等山火临近时,在山火前方点火,倒火向山火方向蔓延,两火相遇后,自然熄灭)。2019年春天四川凉山州森林大火中,受瞬间风力增大、风向突变彩响,山火爆燃,造成严重损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横断山区森林火灾春季最多,主要是因为春季( )
A.雷电最多 B.风向多变 C.光照充足 D.空气干热
15.在此次森林火灾发生时,多处火场爆燃,主要原因是风( )
A.吹散了林中的二氧化碳 B.吹散了林中大量水汽
C.带来了大量枯枝落叶 D.带来了充足的氧气
16.有利于采用“点倒火”方式灭火的关键气象条件是( )
A.气压低 B.风力小 C.云量大 D.气温高
【答案】14.D 15.D 16.B
【解析】14.横断山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春季气温升高、蒸发加强,尚未进入雨季,降水少,空气干热,林下枯枝落叶干燥易燃,易发生森林大火,故D选项正确。
15.山火发生时,氧气被大量消耗,如果风向发生突变,可为山火输送大量的氧气,使火势瞬间加强,导致火场爆燃,故D选项正确。
16.“点倒火”的灭火方式利用了热力环流原理,静风气象条件下,风力小,水平气流流向火场,适时点倒火,倒火与山火相向蔓延,两火相遇时,燃料和氧气消耗殆尽,山火熄灭。故B选项正确。
二、综合题
17.(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风暴潮是指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近海水面异常升高,海水侵溢上陆的现象。图一示意我国相关省区风暴潮灾害系数,系数越大风暴潮灾害造成的损失越大。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省超警戒风暴潮平均发生次数的逐月变化。
(1)指出我国风暴潮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
(2)指出该省超警戒风暴潮发生的主要季节,并分析其原因。
(3)简述该省防御风暴潮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1)东部沿海地区,东南沿海频发。
(2)该省夏秋季节多台风活动,夏秋季节降水多,河流径流量大,受其顶托作用。
(3)加强风暴潮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加固堤防;保护生物(红树森、珊瑚礁)海岸,营造沿海防护林;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御风暴潮灾害的意识。
【分析】本题以风暴潮灾害为背景材料,考查风暴潮分布、形成原因和防御风暴潮的措施相关知识,主要涉及对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能力的考查,学科素养方面注重考查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
(1)
从图一看,浙江、广东、福建、海南风暴潮灾害系数大,说明其遭受风暴潮灾最严重,这些省区邻近东海和南海,山东、江苏、河北邻近渤海和黄海。故可推测我国风暴潮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是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东南沿海频发。
(2)
从图示风暴潮时间分布分析,风暴潮主要集中分布在夏、秋季节,因风暴潮是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的,所以从风力分析,该省沿海夏、秋季节多台风活动;从外因分析,夏、秋季节降水多,河流入海流量大,受其顶托作用,易形成超警戒风暴潮。
(3)
从监测分析,可加强风暴潮灾害的监测和预报;从工程措施分析,可加固堤防,营造沿海防护林;从非工程措施分析,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御风暴潮灾害的意识。
18.(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华西秋雨,是我国西部地区秋季多雨的特殊天气现象,主要影响四川、重庆、贵州、宁夏南部、甘肃东部和南部、陕西南部及湖南西部、湖北西部等地。它每年出现的时间不尽相同,最早从8月下旬开始,最晚在11月下旬结束。持续时间长、势力较强的华西秋雨往往给西南地区带来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下图示意华西秋雨主要影响范围。
(1)分析持续时间长、势力较强的华西秋雨易诱发泥石流、滑坡的原因。
(2)阐述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答案】(1)西南地区多山地,地势起伏大,雨水汇集速度快,冲刷力强;有些陡坡地带植被覆盖率较低,松散堆积物丰厚,岩层结构松散;持续时间长、势力较强的华西秋雨顺地势快速汇集为洪流,不断冲刷堆积物和结构松散的岩层,形成泥石流和滑坡。
(2)运用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自然灾害的形成过程,进行准确的预报、预警,并为灾情统计及救援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等提供的地理数据可以进行自然灾害动态监测、预报预警和提供完善的救援方案。
【分析】本题以华西秋雨为材料,涉及泥石流的成因以及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
华西秋雨容易引发泥石流与滑坡的原因主要有:华西秋雨持续时间长,形成的径流量较大;华西地区多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坡面径流速度快,汇流速度快,侵蚀、冲刷能力强;华西地区植被不良,植被根系的保持水土能力较弱;坡面松散物质较多,岩层结构松散,抗侵蚀能力较弱;在长时间强势力的秋雨攻势下,坡面径流产流量大,速度快,冲刷坡面的松散物质和不稳定的岩层,更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
(2)
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的监测中,可以运用遥感技术监测自然灾害的形成过程,主要可以起到事先预警;可以用遥感数据对对灾害进行分析,为灾情统计和救援工作提供依据;可以运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动态监测,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地理数据进行分析,制定完善的救援方案;结合遥感技术和全球卫星导航技术并结合地理信息技术在灾情之后指导重建工作等。
19.(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我国自然灾害区划图”(下图)和“我国某市某年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的相关数据比较”(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某市某年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的相关数据比较。(单位:mm)
年平均降水量 转化为径流的总降水量 转化为地表径流的降水量 转化为地下径流的降水量 年平均蒸发量
城市中心区 675 405 337 68 270
郊外平原区 644.5 267 96 171 377.5
(1)I地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____灾害;与其他地区相比,Ⅳ地区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____的特点。
(2)地震灾害是破坏极强的一种自然灾害,世界上主要的两个地震带是____地震带和____地震带。当地震发生时在陆地上的人们首先感受到的地震波是____
(3)I地区夏半年出现的台风是影响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但它同时也会给人类产生一些有益的影响,试说明其主要表现。
(4)请根据表中的数据变化,推断该城市中心区易发生城市内涝的成因,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答案】(1) 旱涝 关联性
(2) 环太平洋 地中海--喜马拉雅 纵波
(3)台风会带来丰富的降水,有利于缓解旱情,同时阴雨天气,有助于降温解暑。
(4)原因:城市硬化面积大,雨水下渗量少,使地表积水量增大,超过排水能力。
解决措施:增加绿地面积;增加透水砖;改善城市排水系统。
【分析】本题以“我国自然灾害区划图”和“我国某市某年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的相关数据比较”(表)为材料,涉及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和城市内涝问题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信息获取能力和阐释能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1)
由图可知,I地区主要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夏季风不稳定,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旱涝灾害;与其他地区相比,IV地区位于西南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多地震,地表破碎;多暴雨滑波、泥石流频发;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关联性的特点。
(2)
地震灾害是破坏极强的一种自然灾害,世界上主要的两个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当地震发生时,在陆地上的人们首先感受到的地震波是纵波,纵波是推进波,传播速度快,最先到达震中,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较慢,第二个到达震中,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3)
我国受台风影响的主要是东南沿海地区,夏半年南方地区受副高的影响,气温高,降水少,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的伏旱天气,台风影响可带来丰富的降水,有利于缓解早情,同时阴雨天气,有助于降温解暑。
(4)
城市内涝形成的原因应从地表径流大、排水不畅角度分析。据表格信息可知,城市土地硬化面积大,雨水下渗量少,使地表积水量增大,超过了排水能力。解决城市内涝的措施应从原因角度分析。如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等,具体如增加城市绿地;增加透水砖;改善城市排水系统等。
20.(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震预报在全球范围内还是一大难题,但无法预报不代表不能预警。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以后,抢在地震波传播到设防地区前,向设防地区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以减小当地的损失2021年9月16日凌,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发生6.级地震,震后5秒,中国地震预警网成功发布地震预警警报;震后5秒到几十秒内,四川省泸州市宜宾市、自贡市等地的学校、政府机构和重要企业等用户通过不同终端成功接收这次地震不同预警级别的预警警报信息。下图为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图层结构示意图。
注: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约为3×10m
(1)简要说明建立地震预警系统的主要理论依据。
(2)简述发布地震预警警报的作用。
(3)若地震引发的火灾将你困在室内,你应该如何做
【答案】(1)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传播速度快但破坏力较小,横波传播速度慢但破坏力较大;地震发生后,地震预警系统监测到纵波时自动发出电磁波预警;电磁波传播速度远大于横波,因此能在横波到来之前向周边发出预警,为民众争取到短暂的避难时间。
(2)利于社会公众合理紧急避险,减少伤亡;为重要企业紧急制动提供信息支撑,减少财产损失。
(3)将毛巾、棉被等用水浇湿,堵住门缝或窗缝;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尽量采取低姿势爬行。
【分析】本题以地震灾害为背景材料,考查地震预警系统的原理、作用、火灾的逃生技巧等,考查与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考查地理实践力。
(1)
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地震发生后,地震预警系统监测到纵波时自动发出电磁波预警;由于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得更快,预警也可能赶在P波之前到达,因此能在横波到来之前向周边发出预警,为民众争取到短暂的避难时间。
(2)
“地震预警”是指突发性大震已发生、抢在严重灾害尚未形成之前发出警告并采取措施的行动,抢在地震波传播到设防地区前,向设防地区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以减小当地的损失;为重要企业紧急制动提供信息支撑,如关闭核电站,停止正在高速运行的列车,关闭煤气管道等,可以减少财产损失。
(3)
在逃生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吸入浓烟导致窒息。在穿过浓烟区域时用湿衣服、湿床单等裹住身体,尽量使身体贴近地面行走。发现身上有火苗时,千万不要跑,应就地打滚或用衣物压灭火苗。当无路可逃时,可利用卫生间进行避难,并用湿毛巾塞紧门缝。
【点睛】
21.(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针对海河流域频发的旱涝灾害,在流域西部、北部修建了大量水库,在东部新开了多条入海河道。下图为“海河水系流域和水利示意图”。
(1)分析修建水库和新开入海河道的自然原因。
(2)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7,流域内水资源匮乏。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上述现象更加突出。针对这种现状,简述应采取的对策。
【答案】(1)温带季风气候,或夏季风不稳定,季节和年际变化大,降水集中于夏季。中上游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下游地区以平原为主,众多支流汇聚于海河,排水不畅。
(2)城市中实行严格的水价管理,用经济手段限制用水浪费;加大对城市居民用水的宣传教育,提高节水意识;跨流域调水;加大对工业用水浪费、污染的管理;倡导水资源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洪涝灾害的治理措施和城市应对水资源不足的对策。
【详解】(1)从海河流域的气候特点分析,该流域内降水量偏少且集中夏季,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所以使中上游地区平时地表径流量少,暴雨时洪峰流量大;从地形特点分析,中上游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洪水汇集时间短,因此需修建水库蓄水调节,既能防涝灾,也能防旱灾。下游地区以平原为主,排水不畅;且支流集中汇集于海河,导致排水不畅,因此需要开挖人工河道,主要用于排水泄洪。
(2)应对城市水资源不足主要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去分析。开源可以实施跨流域调水弥补水源不足,可以加强污水处理和水资源综合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流可以通过一系列节水措施来实现,如通过水价调控引导城市居民节约用水;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居民节水意识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3.2常见的自然灾害的避防同步测试(C)(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滑坡是大量山体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滑动的现象。读滑坡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滑坡发生的条件有( )
①山高谷深,坡度陡②地表植被覆盖率高
③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④坡脚稳固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2.关于滑坡与泥石流的共同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发生在板块交界处 B.只在我国南方出现
C.我国夏季发生频率高 D.不会对人类生活造成影响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我国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由国家、省、地级市、县四级构成,已建成国家级储备库的有天津、郑州、沈阳等2个城市。河北省已经初步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地方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地方储备库与国家救灾物资储备库在响应时间、救助范围、救助人口以及响应的灾种等方面有较大区别。下图示意京津冀地区主要城市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与国家级储备库相比,地方储备库( )
A.响应时间长 B.救助人口多 C.响应灾种多 D.救助范围小
4.河北省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中缺乏国家级储备库,是由于该省( )
A.各市距天津等国家级储备库近 B.自然灾害种类少、发生频次低
C.交通枢纽等级低,通行能力差 D.人口密度小,所需救灾物资少
5.有人认为河北省仅有的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位于省会石家庄市不够合理,其理由主要是该城市( )
A.地价高,储备库面积有限 B.地处平原,自然灾害较少
C.位置偏南,难以对全省快速救援 D.交通易拥堵,延缓救灾速度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自救和互救包括灾前准备、灾中救助和灾后自我保护三个方面。自救和互救对挽救生命至关重要。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和应急避难场所是灾前准备的重要手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我国已建有10个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某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储备的救生类物品主要是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等。该基地及其附近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
A.旱灾 B.泥石流 C.洪涝 D.寒潮
7.东港市政府广场是东港市现有的最大“广场类应急避难场所”,该类应急避难场所( )
A.专为市民提供地震灾害避难空间 B.应配备充足的水源和救生衣
C.适合建在地形平坦开阔的远郊区县 D.可作大型停车场及露天仓库使用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21年8月11日,由于持续不断的降雨,印度北部喜马偕尔邦金瑙尔山区一条高速公路突发大规模山体滑坡,多辆汽车被埋(见下图)。此次山体滑坡一共造成28人死亡,13人受伤。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图中滑坡发生后,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的重大危害可能是( )
A.埋没田地 B.掩埋汽车
C.毁坏基础设施 D.毁坏森林等植被
9.在滑坡发生时,正确的逃生方法是( )
A.迅速往滑坡体两侧跑 B.迅速向山下低洼处跑
C.原地不动,等待救援 D.双手抱头,身体趴下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0.图中所示为防灾减灾工作中的( )
A.灾害监测 B.灾害救援 C.灾害防御 D.灾害自救
11.图中所示针对的自然灾害主要是( )
A.寒潮灾害 B.滑坡泥石流 C.洪涝灾害 D.台风灾害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09年7月11日,重庆“驴友空间”组织的“驴友”自助游,在地处万州区与云阳县交界处的潭獐峡流域因短时阵雨引发山洪,河水猛涨,导致35名“驴友”被困。灾情发生后,搜救人员当晚不间断巡回搜救,成功营救16名“驴友”,其中5人受轻伤,被及时送往医院救治,其余11人全部得到妥善安置。下图是事发地点模拟等高线图,据此回答下列两题。
12.若甲图为该山区等高级地形图(单位:米),事故发生时,“驴友”们最有可能在图中哪个位置(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13.若乙图为甲图中某地等高级的一部分,实线为等高线(单位:米),虚线为山洪路线,某“驴友”此时正好位于O点,则其正确的逃生路线是图中①~④中的哪一条路线(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我国横断山区火灾频繁,而且灭火困难。在气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消防人员有时会用“点倒火(如图)的方式快速灭火(等山火临近时,在山火前方点火,倒火向山火方向蔓延,两火相遇后,自然熄灭)。2019年春天四川凉山州森林大火中,受瞬间风力增大、风向突变彩响,山火爆燃,造成严重损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横断山区森林火灾春季最多,主要是因为春季( )
A.雷电最多 B.风向多变 C.光照充足 D.空气干热
15.在此次森林火灾发生时,多处火场爆燃,主要原因是风( )
A.吹散了林中的二氧化碳 B.吹散了林中大量水汽
C.带来了大量枯枝落叶 D.带来了充足的氧气
16.有利于采用“点倒火”方式灭火的关键气象条件是( )
A.气压低 B.风力小 C.云量大 D.气温高
二、综合题
17.(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风暴潮是指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近海水面异常升高,海水侵溢上陆的现象。图一示意我国相关省区风暴潮灾害系数,系数越大风暴潮灾害造成的损失越大。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省超警戒风暴潮平均发生次数的逐月变化。
(1)指出我国风暴潮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
(2)指出该省超警戒风暴潮发生的主要季节,并分析其原因。
(3)简述该省防御风暴潮采取的主要措施。
18.(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华西秋雨,是我国西部地区秋季多雨的特殊天气现象,主要影响四川、重庆、贵州、宁夏南部、甘肃东部和南部、陕西南部及湖南西部、湖北西部等地。它每年出现的时间不尽相同,最早从8月下旬开始,最晚在11月下旬结束。持续时间长、势力较强的华西秋雨往往给西南地区带来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下图示意华西秋雨主要影响范围。
(1)分析持续时间长、势力较强的华西秋雨易诱发泥石流、滑坡的原因。
(2)阐述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19.(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我国自然灾害区划图”(下图)和“我国某市某年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的相关数据比较”(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某市某年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的相关数据比较。(单位:mm)
年平均降水量 转化为径流的总降水量 转化为地表径流的降水量 转化为地下径流的降水量 年平均蒸发量
城市中心区 675 405 337 68 270
郊外平原区 644.5 267 96 171 377.5
(1)I地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____灾害;与其他地区相比,Ⅳ地区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____的特点。
(2)地震灾害是破坏极强的一种自然灾害,世界上主要的两个地震带是____地震带和____地震带。当地震发生时在陆地上的人们首先感受到的地震波是____
(3)I地区夏半年出现的台风是影响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但它同时也会给人类产生一些有益的影响,试说明其主要表现。
(4)请根据表中的数据变化,推断该城市中心区易发生城市内涝的成因,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20.(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震预报在全球范围内还是一大难题,但无法预报不代表不能预警。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以后,抢在地震波传播到设防地区前,向设防地区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以减小当地的损失2021年9月16日凌,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发生6.级地震,震后5秒,中国地震预警网成功发布地震预警警报;震后5秒到几十秒内,四川省泸州市宜宾市、自贡市等地的学校、政府机构和重要企业等用户通过不同终端成功接收这次地震不同预警级别的预警警报信息。下图为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图层结构示意图。
注: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约为3×10m
(1)简要说明建立地震预警系统的主要理论依据。
(2)简述发布地震预警警报的作用。
(3)若地震引发的火灾将你困在室内,你应该如何做
21.(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针对海河流域频发的旱涝灾害,在流域西部、北部修建了大量水库,在东部新开了多条入海河道。下图为“海河水系流域和水利示意图”。
(1)分析修建水库和新开入海河道的自然原因。
(2)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7,流域内水资源匮乏。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上述现象更加突出。针对这种现状,简述应采取的对策。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