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第三章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御单元测试(能力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第三章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御单元测试(能力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0-01 15:27:2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第三章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御单元测试(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单元测试)河南省横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按水文气象特点可分为5个区。下图示意河南省水文气象区1450年~1979年水旱灾害年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河南省1450年~1979年水旱灾害年数空间分布特征是( )
A.北部少于南部 B.南部少于北部 C.分布较为均匀 D.西部多于东部
2.为减轻河南省水旱灾害可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 )
A.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B.加强天气监测预报 C.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D.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答案】1.B 2.D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河南省北部水旱灾害发生年份明显多于南部地区。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大致以秦岭一淮河一线为界,南北分别是亚热带季风和温带季风气候,两种气候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河南省南北方水旱灾害的空间差异。据此分析,ACD错误,B正确,故选B。
2.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可优化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配置,以喊轻因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而产生的旱涝灾害,D正确;故选D。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是应对缺水的措施,只属于应对水旱灾害的一个方面,AC错误;加强天气监测预报可以为防灾减灾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但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的作用更明显,B错误,故选D。
【点睛】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有:在河流中上游地区恢复植被,起到保持水土、调峰的作用,削减洪峰。在河流中下游疏浚河道,修筑堤坝、水库等水利设施,在城市低洼处完善排涝设施。
(2022·全国·高一单元测试)下图所示区域1900年以来发生8级以上地震就达7次,大地震破裂形成的各种断层张裂缝、地貌断错遗迹等至今仍保持完整、清晰可见,是世界上最典型、保存最完好的地震遗迹,素有“地震博物馆”之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地震发生时易使该地( )
A.陡崖崩塌,滚石遍布,埋没草地
B.产生滑坡,阻断交通,阻塞河谷,形成堰塞湖
C.产生地裂缝,导致地下水变化,使草木枯死
D.在断陷盆地发育水草丰美、土壤肥沃的土地
4.该地地震遗迹保存完好得益于( )
A.板块张裂,断裂发育,地壳运动活跃
B.深居内陆,降水稀少,侵蚀作用较弱
C.岩性坚硬,抗外力作用侵蚀能力较强
D.生态环境脆弱,人类生产活动破坏大
【答案】3.A 4.C
【解析】3.题干设问地震发生时造成的影响,而不是长期影响。地震发生时导致岩层破碎,陡坡岩层沿着断裂面崩塌下来,滚石遍布,埋没坡底的草地,A正确;滑坡体进入河道,阻塞河流形成堰塞湖,滑坡体冲断道路,影响交通;地震诱发断裂,导致地下水以及地表水下渗,使得河流断流,影响河流沿岸地区的生态等;地震会诱发断裂,形成一系列的断陷盆地和堰塞湖等,水分条件较好,形成一系列的水草肥美、土壤肥沃的湿地草原,BCD均是地震的远期影响,故错误。故选A。
4.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处于板块内部,并不是板块张裂地带,A错误;该地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主要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流水侵蚀作用微弱,但风力侵蚀较强,B错误;根据材料信息“有的在坚硬的岩层中”可知,该地岩石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C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自然环境恶劣,人口分布较少,人类活动较少,对地震遗迹的破坏作用较少,D错误。故选C。
【点睛】断层地带地质构造较为破碎,易受地震、暴雨等作用影响,诱发断裂,形成一系列的断陷盆地和堰塞湖,影响河流沿岸地区的生态,阻碍交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2019·全国·高一单元测试)下图分别为地震、滑坡两种自然灾害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关于这两种地质灾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 B.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
C.两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关联性 D.两种自然灾害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
6.下列关于这两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区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响 B.都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C.地震灾害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报避免灾害的发生 D.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降低滑坡的发生频率
【答案】5.D 6.D
【分析】5.地震的发生与地球内能释放有关,而滑坡的发生与外力作用有关,与地球内能释放无关,AB错误;滑坡的发生与气象灾害存在关联性,而地震的发生与气象灾害无关,C错误;地震的发生会导致岩石破碎,使滑坡更容易发生,因此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D正确,所以选D。
6.滑坡容易发生在地形坡度大的山区,其地区分布应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地震分布不受地形因素的影响,A错误;地震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而滑坡不是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B错误;地震灾害可以监测和预报,但其发生不可能避免,C错误;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稳定地形,从而可以降低滑坡的发生频率,D正确,所以选D。
【点睛】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2021·全国·高二单元测试)下图为2019年12月26日17时台风“巴蓬”位置及等压线示意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受台风“巴蓬”的影响,甲海域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8.台风“巴蓬”过境菲律宾,对其造成的影响是( )
A.带来高温和干旱 B.引发强风和暴雨
C.诱发地震和洪涝 D.造成寒潮和霜冻
【答案】7.A 8.B
【分析】7.考查风向的判断。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二者共同进行判断,2019年12月26日17时台风“巴蓬”位于甲海域的西侧,由于台风系统为低压中心,此时水平气压梯度力由东指向西,北半球风向右偏,故此时甲海域的风向是东南风,A正确。故选A。
8.考查台风带来的影响。台风过境将会伴随狂风、暴雨、风暴潮,这些灾害极易诱发城市内涝、房屋倒塌、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B正确。台风带来的降水可起到降温作用,A错误。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缘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C错误;寒潮和霜冻是由冷空气引起的,D错误,故选B。
【点睛】台风(气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如下图:
(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南方某山区经历暴雨,下图为该地暴雨前后一周地形对比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该地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是( )
A.山洪爆发 B.地震 C.滑坡 D.泥石流
10.该地质灾害发生后,最需要紧急撤离的居民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9.C 10.C
【分析】9.山洪爆发不属于地质灾害,排除A;材料信息表明,该地发生的地质灾害出现在经历暴雨之后,因此该质灾害是地震的可能性较小,排除B;图中显示,该地质灾害在峡谷陡坡地区出现了堰塞体,此处又处于陡坡地带,因此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是滑坡,C符合题意;图中地质灾害引起的堰塞体两侧为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出现泥石流的可能性小,排除D。故选C。
10.根据前题分析可知,该地质灾害可能是滑坡,滑坡导致在峡谷处形成堰塞体,堰塞体之上形成了堰塞湖,由于堰塞体的阻挡,堰塞湖的水位会不断上升,由于堰塞体不稳定,在水压力作用下有可能会发生溃决现象,因此堰塞体下游的丙居民点处于危险之中,居民最需要紧急撤离,C符合题意;比较两幅可知,堰塞体左侧等高线疏密明显变化,因此滑坡应发生在此地,因此甲、乙、丁均不处于滑坡的威胁之下,甲、乙两地较高,也不处于溃决洪水威胁之下,图中显示,丁处海拔略高于堰塞体,因此受到堰塞湖上涨水位淹没的可能性不大,因此甲、乙、丁三处居民点不需要紧急撤离,排除ABD。故选C。
【点睛】泥石流、滑坡的形成原因:地壳活跃,岩石破碎,多断裂构造,地形起伏大,多松散物质,降水集中,多暴雨或冰雪融水量大,破坏植被,不当的开挖、堆积等。
(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图中所示的人工建筑工程,主要是用来( )
A.实施小流域开发
B.蓄水—灌溉—防洪等
C.拦沙—泄水—防止泥石流
D.固坡—护山—防止山体滑坡
12.图示区域可能分布在我国的( )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西南地区 D.东南沿海
13.该工程属于工程性防御中的( )
A.改变地表环境
B.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C.改变财物等的特征,提高抗灾性能
D.以上都不符合
【答案】11.C 12.C 13.B
【分析】11.图示为格栅坝预防地质灾害图,依据图示可以拦截较大固体物质,排走泥沙和水流,因此建设的目的应是预防泥石流,C正确。实施小流域开发涉及工程、技术、生物措施,图示工程不是实施小流域开发,而是治理,A错误。格栅坝拦蓄泥石流中的大部分较大固体物质,排走泥沙、细砾和流体中的自由水,,不是为了蓄水,B错误。图示工程治理的是沟,不是坡,因此不是固坡,D错误。故选C。
12.答案四地中的西南地区地势起伏大,多暴雨,多发泥石流灾害,故C项正确。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东南沿海泥石流灾害较轻,ABD错误。故选C。
13.格栅坝拦蓄泥石流中的大部分较大固体物质,排走泥沙、细砾和流体中的自由水,使进入坝库的泥石流很快被疏干,达到水土分离。可以减少下泄泥石流的密度、流量和规模,降低下游遭受泥石流危害的程度。属于工程性防御中的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B正确,D错误。该工程影响范围小,不能改变地表特征,A错误。该工程属于防御性工程,不能改变财物等的特征,C错误。故选B。
【点睛】格栅坝拦蓄泥石流中的大部分较大固体物质,排走泥沙、细砾和流体中的自由水,使进入坝库的泥石流很快被疏干,达到水土分离。可以减少下泄泥石流的密度、流量和规模,降低下游遭受泥石流危害的程度。
(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减少洪涝灾害的损失,熟悉一些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常识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做到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4.当洪水来临时,应对洪水灾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躲到屋顶、大树或附近小山丘上暂避 B.及时报告,统一组织抢险救灾
C.有序地将人员和财产向低处转移 D.有序地将人员和财产向高处转移
15.下列洪水互救方法不正确的是( )
A.向落水者抛救生圈 B.对溺水人员进行人工呼吸
C.划船、游泳去救人 D.等洪水过后再去救人
【答案】14.C 15.D
【分析】14.应对洪水灾害,不同情况下按轻重缓急有不同的方法、步骤。当洪水猛涨时,可先躲到屋顶、大树或附近小山丘上暂避,A正确;当发生险情时,要及时报告,B正确;有序地将人员和财产向高处转移,C错误;当洪水来临时,没有转移出去的人应采取应急措施向高处转移,D正确;本题设问是不正确的选项,因此选项为C。
15.向落水者抛救生圈,A正确;向落水者抛救生圈,B正确;划船、游泳去救人,C正确;对于落水者要及时施救,不能等洪水过后再去救人,D错误。设问为不正确的选项,因此选项为D。
【点睛】我国是一个洪灾多发的国家,由于季风气候不稳定,降水集中强度大,加上地势低平、湿地破坏等是我国洪灾发生的主要原因。
二、综合题
16.(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读我国部分地质灾害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四大高原中,滑坡、泥石流灾害最多的是哪里?为什么?
(2)1976年唐山发生7.8级地震,造成约24万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人民币)。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截至4月17日,地震已造成1 144人遇难,损失预计达8 000亿元。分析地震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答案】(1)云贵高原。夏季暴雨诱发;坡陡谷深(山区)、岩石破碎;地震导致岩石松散破碎引发泥石流;人类不当的活动破坏植被、开挖山脚、乱采滥挖乱堆等。(答三点即可)
(2)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灾情严重;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地震引起的死亡人数不断下降,而经济损失上升。
【分析】本题以我国地质灾害分布图为载体,涉及地质灾害的原因和危害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和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1)
读图可直接判断四大高原中,滑坡、泥石流灾害最多的是云贵高原。原因可以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角度归纳说明。云贵高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云贵高原地表崎岖,坡陡谷深(山区)、岩石破碎;该区地壳活动频繁,多发地震,导致岩石松散破碎引发泥石流;由于经济发展,人类不当的活动破坏植被、开挖山脚、乱采滥挖乱堆等。
(2)
可从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的差异等方面回答,具体分析如下: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一旦发生地震,受到的破坏和灾情更严重;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地震引起的死亡人数不断下降,但经济损失上升。
【点睛】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特点。地震灾害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有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发震时间、发震地点、地震类型、地质条件、建筑物抗震性能、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文明程度等。
17.(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图甲示意福建省1960~2005年平均台风降水量分布,图乙示意福建省台风降水年总量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福建省台风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
(2)说明福建沿海地区台风灾害严重的原因。
(3)分析台风对福建农业生产的危害。
(4)台风是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试说明你的看法。
【答案】(1)自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年际变化大。
(2)为台风频繁登陆区,多狂风暴雨,易引发风暴潮、洪涝等;人口稠密,城镇众多,经济发达,易造成严重损失。
(3)降雨引发洪涝灾害,淹没农田;大风导致农作物倒伏;风暴潮引起海水倒灌,土地质量下降。
(4)不是。台风带来丰沛降水,可减轻旱情,降温解暑。
【分析】本题考查了福建省台风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福建沿海地区台风灾害严重的原因、台风对福建农业生产的危害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
据左图分析空间分布特点,据右图分析时间分布特点。左图中沿海地区的台风降水量大于内陆地区,且越向内陆,降水量越小,说明空间变化特征是自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右图中台风降水年总量的变化较大,且波动变化,说明年际变化大,降水受季风及台风的影响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2)
从台风分析,台风形成于西北太平洋后向西北移动,多在广东、福建登陆,受台风影响的次数多,为台风频繁登陆区,多狂风暴雨,易引发风暴潮、洪涝等;从受灾体分析,该省人口稠密,城镇众多,经济发达,所以灾害损失严重。
(3)
台风多造成狂风暴雨,易引发风暴潮、洪涝等;狂风暴雨易引发洪涝灾害,淹没农田;狂风导致农作物倒伏,影响农业生产;风暴潮引起海水倒灌,土壤盐度增加,土地质量下降。
(4)
应该对台风加以辩证的认识,台风既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同时也会带来一些积极影响,如台风带来的强降雨有助于缓解旱情,降温消暑,减轻大气污染;台风带来的强风也是可以用来发电。因此台风“百害而无一利”是不合理的。
【点睛】
18.(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我国地域辽阔,地域自然环境差异大,致灾因素分布不均,导致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类型的灾害发生。下面是影响我国的两种自然灾害入侵路径图。
(1)甲和乙表示寒潮的是________,①②③中源于欧洲北面北冰洋的是________。
(2)寒潮多发的季节是________,丙、丁两地降温幅度大的是________。
(3)简述寒潮发生的原因。
(4)寒潮过境时带来的天气主要有________。
(5)寒潮天气不仅能造成危害,也有许多益处,请简要说明。
【答案】(1) 甲 ③
(2) 深秋到初春 丙
(3)高纬度地区因为接受太阳热量少,气温低;干冷空气堆积形成冷高压;在强大的高压的驱动下,强冷空气从较高纬度地区向较低纬度地区移动时,造成沿途大幅降温,形成寒潮。
(4)大风、降温、雨雪等
(5)有助于地表热量的交换;带来大量雨雪,缓解冬春季旱情;天然杀虫剂,保证农作物过冬;带来风力资源。
【分析】本题以我国的两种自然灾害入侵路径图为背景,考查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
据图可知,甲箭头从西北方吹来,气温较低,说明是寒潮天气;乙来自东南部海洋,是温暖湿润气流。①②距离蒙古—西伯利亚较近,风力较大,③地源于欧洲北面北冰洋。
(2)
我国每年的深秋到初春季节,北方冷空气活动频繁,多出现寒潮天气;丙地距离风源地较近,受寒潮影响较大。
(3)
考查寒潮形成的原因。在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较小,接受的太阳热量较少,气温较低;气温低,干冷空气下沉堆积形成密度较大的冷气团;冷空气堆积到一定的程度,受气压梯度力影响,强冷空气从高纬度向低纬度移动,气温下降,出现生命财产的损失,形成了寒潮天气。
(4)
寒潮的发生与冷锋天气有关,寒潮过境时带来的天气主要有降温、大风、雨雪。
(5)
考查寒潮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寒潮出现时,出现大风、降雪,有助于地表热量的交换;带来大量雨雪,缓解冬春季旱情;寒潮会带来降温天气,冻死一部分害虫,保证农作物过冬;大风天气,有助于风力风电,产生风能资源。
【点睛】
19.(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龙卷风是从雷雨云底伸向地面或水面的一种范围很小而风力极大的强风旋涡,影响范围虽小,但破坏力极大。2019年8月29日凌晨,海南儋州突发三级强龙卷风。
(1)说出我国龙卷风多发的季节。
(2)与台风相比,龙卷风_______(双项选择)。
A.中心附近风力小B.持续时间短C.影响范围更大D.难以精确预报
(3)简述此次龙卷风对当地的危害。
(4)如果在野外突遇龙卷风,列举避险措施。
【答案】(1)夏季最多,春季、初秋次之。
(2)B;D
(3)龙卷风经过之处,常会发生拔起大树、掀翻车辆、摧毁建筑物等现象,它往往使成片庄稼、树木瞬间被毁,令交通中断,房屋倒塌,人畜生命和经济遭受损失等。
(4)在野外遭遇龙卷风时,应迅速朝与龙卷风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跑动,伏于低洼地面、沟渠等,远离大树、电线杆、桥梁等,以免被砸、被压。如在汽车中,应及时离开,到低洼地躲避。
【分析】本题考查龙卷风的相关知识,需要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回答问题。
【详解】(1)读图可知,龙卷风多发的月份是3—9月,7月最多,从而得出结论。
(2)龙卷风是大气中最强烈的旋涡的现象,影响范围虽小,但破坏力极大,中心附近风速最大可达300m/s,比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速大好几倍。因龙卷风持续时间短,不能精确预报。台风的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故B、D正确。
(3)龙卷风的强风旋涡会造成庄稼、树木瞬间被毁,交通、通信中断,房屋倒塌,人畜伤亡等重大损失。
(4)遭遇龙卷风时,应先判断龙卷风移动方向,向其垂直方向跑动并远离龙卷风旋涡,伏于低洼地面、沟渠等,并远离危险地物。在汽车中,应该迅速驶离,或者从汽车上离开,到低洼处躲避。
【点睛】
20.(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学生手绘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所说的“黄金12秒”。下表为2019年12月份我国境内部分地区发生的地震情况。
震级(M) 发震时间(北京时间)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3.8 2019-12-04-06:01:25 43.59° 89.20° 19 新疆吉州吉木萨尔县
2.9 2019-12-03-11:38:52 40.44° 114.54° 15 河北张家口市怀安县
3.4 2019-12-03-11:34:11 40.45° 114.55° 13 河北张家口市怀安县
3.0 2019-12-03-06:02:30 28.24° 100.64° 8 四川凉山州木里县
(1)有关地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是岩浆的发源地B.以古登堡界面与地幔分界
C.压力大,密度小D.外核最可能为液态
(2)表格中地震震源最可能在地球内部圈层的。
(3)若在图中增绘岩石圈,试描述需绘制的内容。
(4)通常根据推断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地震救援“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5)请你为学校和家庭提出应对地震灾害的合理建议。
【答案】(1)B;D
(2)地壳
(3)在深度-80~-400千米处,地幔的上部添加软流层
(4)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5)增加建筑物抗震等级;加强地震逃生演练;准备地震急救包;学习避震及逃生技能。
【分析】本大题以学生手绘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和2019年12月份我国境内部分地区发生的地震情况为材料,涉及地球的圈层结构、地震灾害的防避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详解】(1)一般认为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不是地核,A错。以古登堡界面为界,其上为地幔,其下为地核,B正确。地核一般压力大,密度大,C错。图中显示,横波不能在外核传播,因此外核最可能为液态,D正确。
(2)表格中四次地震震源深度最深的为19千米,最浅的为8千米,而陆地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因此四次地震震源最可能在地球内部圈层的地壳。
(3)岩石圈是指上地幔软流层的以上部分,以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地壳,因此若在图中增绘岩石圈,必须在上地幔加上软流层,软流层深度在地下80~400千米处。
(4)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很难直接观测地球内部结构,通常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变化来推断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材料信息表明,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说明明建筑物的抗震系数与“黄金12秒”有关;材料信息表明,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横波一般导致建筑物水平晃动,而地震横波传播速度慢于纵波,因此地震救援“黄金12秒”确定与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有关。
(5)学校和家庭应对地震灾害的合理建议应预防角度进行分析作答。从学校角度,学校进行建设时,应增加建筑物抗震等级,多地震区应尽量使用轻型材料;开设关于地震的相关谭程,了解地震,平时加强地震逃生演练;多地震地区的学校应准备地震急救包。从家庭角度,经常提醒和教育孩子关注地震防灾减灾知识;配合学校强调学习避震及逃生技能的重要性;帮助了解家中房屋结构,提醒躲避灾害的最佳地点等。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第三章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御单元测试(B)(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单元测试)河南省横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按水文气象特点可分为5个区。下图示意河南省水文气象区1450年~1979年水旱灾害年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河南省1450年~1979年水旱灾害年数空间分布特征是( )
A.北部少于南部 B.南部少于北部 C.分布较为均匀 D.西部多于东部
2.为减轻河南省水旱灾害可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 )
A.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B.加强天气监测预报 C.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D.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2022·全国·高一单元测试)下图所示区域1900年以来发生8级以上地震就达7次,大地震破裂形成的各种断层张裂缝、地貌断错遗迹等至今仍保持完整、清晰可见,是世界上最典型、保存最完好的地震遗迹,素有“地震博物馆”之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地震发生时易使该地( )
A.陡崖崩塌,滚石遍布,埋没草地
B.产生滑坡,阻断交通,阻塞河谷,形成堰塞湖
C.产生地裂缝,导致地下水变化,使草木枯死
D.在断陷盆地发育水草丰美、土壤肥沃的土地
4.该地地震遗迹保存完好得益于( )
A.板块张裂,断裂发育,地壳运动活跃
B.深居内陆,降水稀少,侵蚀作用较弱
C.岩性坚硬,抗外力作用侵蚀能力较强
D.生态环境脆弱,人类生产活动破坏大
(2019·全国·高一单元测试)下图分别为地震、滑坡两种自然灾害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关于这两种地质灾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 B.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
C.两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关联性 D.两种自然灾害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
6.下列关于这两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区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响 B.都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C.地震灾害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报避免灾害的发生 D.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降低滑坡的发生频率
(2021·全国·高二单元测试)下图为2019年12月26日17时台风“巴蓬”位置及等压线示意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受台风“巴蓬”的影响,甲海域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8.台风“巴蓬”过境菲律宾,对其造成的影响是( )
A.带来高温和干旱 B.引发强风和暴雨
C.诱发地震和洪涝 D.造成寒潮和霜冻
(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南方某山区经历暴雨,下图为该地暴雨前后一周地形对比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该地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是( )
A.山洪爆发 B.地震 C.滑坡 D.泥石流
10.该地质灾害发生后,最需要紧急撤离的居民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图中所示的人工建筑工程,主要是用来( )
A.实施小流域开发
B.蓄水—灌溉—防洪等
C.拦沙—泄水—防止泥石流
D.固坡—护山—防止山体滑坡
12.图示区域可能分布在我国的( )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西南地区 D.东南沿海
13.该工程属于工程性防御中的( )
A.改变地表环境
B.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C.改变财物等的特征,提高抗灾性能
D.以上都不符合
(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减少洪涝灾害的损失,熟悉一些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常识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做到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4.当洪水来临时,应对洪水灾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躲到屋顶、大树或附近小山丘上暂避 B.及时报告,统一组织抢险救灾
C.有序地将人员和财产向低处转移 D.有序地将人员和财产向高处转移
15.下列洪水互救方法不正确的是( )
A.向落水者抛救生圈 B.对溺水人员进行人工呼吸
C.划船、游泳去救人 D.等洪水过后再去救人
二、综合题
16.(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读我国部分地质灾害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四大高原中,滑坡、泥石流灾害最多的是哪里?为什么?
(2)1976年唐山发生7.8级地震,造成约24万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人民币)。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截至4月17日,地震已造成1 144人遇难,损失预计达8 000亿元。分析地震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17.(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图甲示意福建省1960~2005年平均台风降水量分布,图乙示意福建省台风降水年总量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福建省台风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
(2)说明福建沿海地区台风灾害严重的原因。
(3)分析台风对福建农业生产的危害。
(4)台风是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试说明你的看法。
18.(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我国地域辽阔,地域自然环境差异大,致灾因素分布不均,导致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类型的灾害发生。下面是影响我国的两种自然灾害入侵路径图。
(1)甲和乙表示寒潮的是________,①②③中源于欧洲北面北冰洋的是________。
(2)寒潮多发的季节是________,丙、丁两地降温幅度大的是________。
(3)简述寒潮发生的原因。
(4)寒潮过境时带来的天气主要有________。
(5)寒潮天气不仅能造成危害,也有许多益处,请简要说明。
19.(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龙卷风是从雷雨云底伸向地面或水面的一种范围很小而风力极大的强风旋涡,影响范围虽小,但破坏力极大。2019年8月29日凌晨,海南儋州突发三级强龙卷风。
(1)说出我国龙卷风多发的季节。
(2)与台风相比,龙卷风_______(双项选择)。
A.中心附近风力小B.持续时间短C.影响范围更大D.难以精确预报
(3)简述此次龙卷风对当地的危害。
(4)如果在野外突遇龙卷风,列举避险措施。
20.(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学生手绘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所说的“黄金12秒”。下表为2019年12月份我国境内部分地区发生的地震情况。
震级(M) 发震时间(北京时间)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3.8 2019-12-04-06:01:25 43.59° 89.20° 19 新疆吉州吉木萨尔县
2.9 2019-12-03-11:38:52 40.44° 114.54° 15 河北张家口市怀安县
3.4 2019-12-03-11:34:11 40.45° 114.55° 13 河北张家口市怀安县
3.0 2019-12-03-06:02:30 28.24° 100.64° 8 四川凉山州木里县
(1)有关地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是岩浆的发源地B.以古登堡界面与地幔分界
C.压力大,密度小D.外核最可能为液态
(2)表格中地震震源最可能在地球内部圈层的。
(3)若在图中增绘岩石圈,试描述需绘制的内容。
(4)通常根据推断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地震救援“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5)请你为学校和家庭提出应对地震灾害的合理建议。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