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贤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科试题
(时量:75分钟,总分:100分)命题人:(2课时)
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无论春夏秋冬,风云变幻,它却总是轻波微澜。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体液免疫过程中抗原与抗体结合能发生在①中
B.图中②是血浆,内含葡萄糖、血浆蛋白和激素等成分
C.图中③与①最主要的区别是③中的蛋白质含量较少
D.图中④是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又称细胞外液
2.反射弧(reflex arc)是指执行反射活动的特定神经结构。从外周感受器接受信息,经传入神经,将信息传到神经中枢,再由传出神经将反应的信息返回到外周效应器。实质上是神经元之间的特殊联络结构。典型的模式一般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下图表示反射弧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效应器,⑤是感受器
B.刺激②处,兴奋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
C.兴奋在③处的传递是单向的
D.剪断②后刺激④处,⑤发生的反应属于反射
3.缩手反射是人的一种神经调节方式,属于非条件反射。是一种简单的多元反射。反射是脊椎动物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缩手反射”不需经过大脑皮层,由脊髓发出指令,是“低级的神经活动”。下图为缩手反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④代表传入神经,⑤代表感受器
B.电刺激④后,电流表指针会发生一次偏转
C.电刺激②后,电流表指针会发生两次偏转
D.图中共有3个神经元
4.多巴胺(C6H3(OH)2-CH2-CH2-NH2) 由脑内分泌,可影响一个人的情绪。 它正式的化学名称为4-(2-氨基乙基)-1,2-苯二酚(4-(2-aminoethyl)benzene-1,2-diol)。Arvid Carlsson确定多巴胺为脑内信息传递者的角色使他赢得了2000年诺贝尔医学奖。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这种脑内分泌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将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也与上瘾有关,可使人产生愉悦感。毒品可卡因是最强的天然中枢兴奋剂,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MNDA为细胞膜上的结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多巴胺释放到突触间隙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B.可卡因阻止多巴胺回收,使人产生更强的愉悦感
C.MNDA是多巴胺的识别受体,也能协助Na+进入神经元
D.多巴胺回收进人突触前膜,说明多巴胺在突触处双向传递信息
5.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比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再由垂体控制相关腺体,例如甲状腺。分级调节属于反馈调节过程中的一部分。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有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两种方式。正反馈调节使得系统偏离平衡,负反馈调节使得系统回归平衡。生命系统的调节多数属于负反馈调节,例如排尿反应就是一种典型的正反馈调节。排尿是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复杂反射活动,排尿的初级反射中枢位于脊髓骶段。如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在图示反射弧中,背根是传入神经,腹根是传出神经
B.排尿时,由排尿中枢通过相关神经分别释放“兴奋”和“抑制”性递质使得膀胱逼尿肌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从而将尿液排出体外
C.当尿液充盈使膀胱扩张时,膀胱壁内的牵张感受器细胞膜外侧的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从而产生兴奋,兴奋传至脊髓段产生了“尿意”
D.正常人在没有合适的时机或场所时,能够憋尿,是因为排尿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6.脑科学,狭义的讲就是神经科学,是为了了解神经系统内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细胞间的变化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在中枢功能控制系统内的整合作用而进行的研究。广义的定义是研究脑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还包括认知神经科学等。脑科学已经成为21世纪最吸引人的领域之一。下图是人大脑皮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脑皮层S区损伤的患者能用面部表情和手势与人交流,但不能讲话
B.此图为大脑的左半球,逻辑思维主要由此半球负责
C.聋哑人相互交流时,需大脑皮层视觉中枢、H区、躯体运动中枢参与调节
D.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越大,相应部位躯体运动越精细
7.尿崩症是指中枢性尿崩症(抗利尿激素缺乏)和肾源性尿崩症(肾脏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缺乏)导致肾小管重吸收水的功能出现障碍而引起疾病的统称。患者可能会出现多饮、多尿、烦渴、脱水、抽搐、谵妄等症状。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机制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肾小管通过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重吸收水
B.抗利尿激素通过改变蛋白质结构来发挥作用
C.抗利尿激素与p蛋白结合后,p蛋白作为载体参与水分的重吸收
D.肾源性尿崩症患者血浆中抗利尿激素含量可能高于正常人
8.自然水域比静水更适合家鱼产卵,其原因是具有较强的水流刺激,其过程如下图。在此过程中,垂体分泌的激素是( )
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B.促性腺激素 C.促甲状腺激素 D.性激素
9.情绪活动受中枢神经系统释放神经递质调控,常伴随内分泌活动的变化。此外,学习和记忆也与某些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剧痛、恐惧时,人表现为警觉性下降,反应迟钝
B.边听课边做笔记依赖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C.突触后膜上受体数量的减少常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
D.情绪激动、焦虑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心率加速
10.研究发现,胰岛素、瘦素以及分布于胃肠道的迷走神经与饱腹感的产生有关,可间接调节进食量,相关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处在较长间饥饿状态时血液中瘦素浓度会降低
B.糖尿病患者因胰岛素分泌减少而出现“多食”症状
C.瘦素基因突变的肥胖患者可以凭饱腹感来控制饮食量
D.该例子反映出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往往需要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参与
11.尼古丁是烟草烟雾中的活性成分,具有刺激性气味和辛辣的味道,它是一种高度成瘾的物质,可作用于神经系统,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尼古丁受体可以为Na+提供通道
B.戒烟后,体重可能会增加
C.戒烟前,POMC神经元的兴奋性上升,肾上腺素的释放增多
D.尼古丁经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神经细胞,属于神经调节
12.长期高脂饮食可以导致肥胖、胰岛素抵抗,长期高脂饮食的人群会成为Ⅱ型糖尿病的易发人群。科研人员为探讨高蛋白饮食在肥胖患者Ⅱ型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在制备营养性肥胖大鼠模型后,再给予等热量的3组不同类型饲料喂养24周,24周后对模型大鼠静脉注射葡萄糖开展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大鼠胰岛素的分泌受血糖、神经递质和胰高血糖素等物质的调节
B.5min 后模型大鼠血糖降低,主要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所致
C.高蛋白饲料组大鼠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胰岛素受体敏感性下降
D.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减少高脂性食物的摄入,适当增加蛋白类食物的摄入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16分,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可能有1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全部选对得4分,选不全得2分,错选得0分)
13.人体内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原理如图所示。另有研究表明,过量的乙醇会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抗利尿激素由垂体内相关细胞合成并分泌
B.过量饮酒可使水的重吸收增加,血浆渗透压降低
C.机体大量失血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以应对不良反应
D.抗利尿激素可同时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以实现反馈调节
14.如图表示神经纤维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及恢复过程中的电位变化,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AB段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
B.BD段是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C.若增加培养液中的Na+浓度,则D点将下移
D.AB段和BD段分别是K+外流和Na+外流的结果
15.下图是人的排尿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简图(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到轴突),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的部分区域,乙代表脊髓中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下列有关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婴儿的a兴奋,会引起e发生反应;正常成年人则相反
B.如果正常成年人高位截瘫,就会失去排尿反射
C.若正常成年人的b受损,其排尿反射将不会存在
D.正常成年人可控制排尿,故排尿反射不复存在
16.气象专家提醒,今起至8月下旬,湖南晴热天气将超长待机,需关注持续高温和干旱发展,防范其对农业、电力、安全生产、人体健康等方面的不利影响,户外作业和活动时注意防暑降温,因而公众需注意防暑,及时补水降温,谨防热射病的发生。热习服(热适应)是指机体长期、反复地暴露于热环境下时,出现的一系列可逆的适应性反应。在34℃、相对湿度为89%的环境下,未热习服和已热习服的人直肠温度和出汗率随运动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运动过程中机体的产热量会增多,故体温会上升
B.已热习服的人运动时汗腺分泌加快,有利于降低体温
C.未热习服的人运动时直肠温度快速上升与出汗较少关系较大
D.经热习服训练后,大脑皮层调节体温相对稳定的能力会增强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三、非选择题(共五道大题,每空2分,60分)
17.(共12分)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________(用图中标号表示)。
⑵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________(用图中标号表示)。
⑶④和⑥相比,⑥中含量明显较少的成分主要是________。
⑷④中的化学组成中有HCO3﹣、HPO42﹣等物质,它们对于维持________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⑸正常人体液中的水和电解质的含量也是相对稳定的。如果脑中缺血,使⑦内Na+浓度升高,会引起细胞________,如果人体大量失水,④的渗透压将________,这些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18.(共12分)人们在对胰腺结构及功能的研究过程中诞生了许多经典实验,请结合下图分析科学家的实验设计思路,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图中a、b代表反射弧中的神经纤维。
⑴胰液分泌中有神经调节,如图所示。图中结构c是________,该处兴奋传递的方向是单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19世纪,学术界已认识到胰液分泌过程中存在神经调节,法国学者沃泰默在此基础上切断a和b处的神经纤维之后,发现将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肠腔内,仍能促进胰液分泌。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实验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激素调节的假说,并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①稀盐酸→小肠粘膜(注入)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小肠黏膜→研磨并获得提取液(注入)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由实验分析,在盐酸刺激作用下,提取液中含有________分泌的微量某种物质,该物质通过血液运输对胰腺中的外分泌细胞起作用,体现了激素调节的特点是________。
⑶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血糖不断被消耗,但含量稳定在0.9g/L左右,原因是图示d中的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该激素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生理过程使血糖升高,机体维持该激素正常浓度的机制是________调节。
19.(共12分)当内外环境变化使体温波动时,皮肤及机体内部的温度感受器将信息传入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产热和散热反应,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回答下列问题:
⑴炎热环境下,机体通过体温调节增加散热。写出皮肤增加散热的两种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时的温度即体温调定点,生理状态下人体调定点为37℃。病原体感染后,机体体温升高并稳定在38.5℃时,与正常状态相比,调定点____(填“上移”“下移”或“不变”),机体产热_______。
⑶若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损毁,机体体温不能维持稳定。已知药物A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现获得A的结构类似物M,为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将A、M分别用生理盐水溶解后,用发热家兔模型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结论。
②由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由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共12分)中国女排在世界排球赛中,凭着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的精神,多次获得世界冠军,完美地诠释了“女排精神”,激励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体内进行了各种生命活动的调节。回答下列问题。
⑴运动员在奔跑击球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葡萄糖,机体内的血糖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
⑵运动员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引起________渗透压升高,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________释放抗利尿激素,继而促进________,以维持体内水盐平衡。
⑶排球飞向球网的一刹那,运动员必须迅速做出判断以救球,在这个反射过程中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________(填“双向”或“单向”)传导,做出此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共12分)人在恐惧、紧张等情绪压力下,下丘脑支配肾上腺皮质、肾上腺髓质,释放相关激素,引起一系列反应,如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根据下图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⑴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________发生变化。如激素A能与肝细胞结合并使血糖升高,其原因是肝细胞膜上有激素A的特异性受体,且激素A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下丘脑对激素D分泌的调节与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类似,由此推断当激素B的分泌量上升会使激素D的分泌量________(增加、不变、减少)。但健康人体内激素D浓度不会持续过高,其原因是激素具有________调节机制。
⑷激素调节的特点有:通过体液进行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________________;微量和高效。育贤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科试题 答案解析
(时量:75分钟,总分:100分)命题人:(2课时)
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无论春夏秋冬,风云变幻,它却总是轻波微澜。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体液免疫过程中抗原与抗体结合能发生在①中
B.图中②是血浆,内含葡萄糖、血浆蛋白和激素等成分
C.图中③与①最主要的区别是③中的蛋白质含量较少
D.图中④是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又称细胞外液
【答案】B
【解析】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叫内环境,分析图示可知,细胞外液中,指向③的箭头单进单出,故③为淋巴液,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它们共同组成了④内环境,B错误;体液免疫过程中抗原与抗体的结合能发生在①血浆中,A正确;①血浆和③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相近,最主要的区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正确;④是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又称细胞外液,D正确。
2.反射弧(reflex arc)是指执行反射活动的特定神经结构。从外周感受器接受信息,经传入神经,将信息传到神经中枢,再由传出神经将反应的信息返回到外周效应器。实质上是神经元之间的特殊联络结构。典型的模式一般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下图表示反射弧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效应器,⑤是感受器
B.刺激②处,兴奋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
C.兴奋在③处的传递是单向的
D.剪断②后刺激④处,⑤发生的反应属于反射
【答案】C
【解析】据图根据②上存在的神经节判断,①表示感受器,②表示传入神经,③表示突触结构,④表示传出神经,⑤表示效应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完整性。根据前面的分析,①是感受器,⑤是效应器,A错误;神经纤维膜静息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时变为外负内正,刺激②处,兴奋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B错误;③表示突触结构,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C正确;剪断②后刺激④处,能引起⑤的反应,但反射弧不完整,不能叫发生反射,D错误。
3.缩手反射是人的一种神经调节方式,属于非条件反射。是一种简单的多元反射。反射是脊椎动物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缩手反射”不需经过大脑皮层,由脊髓发出指令,是“低级的神经活动”。下图为缩手反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④代表传入神经,⑤代表感受器
B.电刺激④后,电流表指针会发生一次偏转
C.电刺激②后,电流表指针会发生两次偏转
D.图中共有3个神经元
【答案】A
【解析】④代表传出神经,⑤代表效应器。A错误。电刺激④后,电流表指针会发生一次偏转,B正确:电刺激②后,电流表指针会发生两次偏转、C正确:图中共有3个神经元,D正确。故选A。
4.多巴胺(C6H3(OH)2-CH2-CH2-NH2) 由脑内分泌,可影响一个人的情绪。 它正式的化学名称为4-(2-氨基乙基)-1,2-苯二酚(4-(2-aminoethyl)benzene-1,2-diol)。Arvid Carlsson确定多巴胺为脑内信息传递者的角色使他赢得了2000年诺贝尔医学奖。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这种脑内分泌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将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也与上瘾有关,可使人产生愉悦感。毒品可卡因是最强的天然中枢兴奋剂,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MNDA为细胞膜上的结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多巴胺释放到突触间隙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B.可卡因阻止多巴胺回收,使人产生更强的愉悦感
C.MNDA是多巴胺的识别受体,也能协助Na+进入神经元
D.多巴胺回收进人突触前膜,说明多巴胺在突触处双向传递信息
【答案】D
【解析】多巴胺属于神经递质,在突触处单向传递信息,只能从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D错误。
5.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比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再由垂体控制相关腺体,例如甲状腺。分级调节属于反馈调节过程中的一部分。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有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两种方式。正反馈调节使得系统偏离平衡,负反馈调节使得系统回归平衡。生命系统的调节多数属于负反馈调节,例如排尿反应就是一种典型的正反馈调节。排尿是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复杂反射活动,排尿的初级反射中枢位于脊髓骶段。如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在图示反射弧中,背根是传入神经,腹根是传出神经
B.排尿时,由排尿中枢通过相关神经分别释放“兴奋”和“抑制”性递质使得膀胱逼尿肌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从而将尿液排出体外
C.当尿液充盈使膀胱扩张时,膀胱壁内的牵张感受器细胞膜外侧的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从而产生兴奋,兴奋传至脊髓段产生了“尿意”
D.正常人在没有合适的时机或场所时,能够憋尿,是因为排尿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答案】C
【解析】在图示反射弧中,有神经节的为传入神经,因而背根是传入神经,腹根是传出神经,A正确;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排尿时,由排尿中枢通过相关神经分别释放“兴奋”和“抑制”性递质使得膀胱逼尿肌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从而将尿液排出体,B正确;当尿液充盈使膀胱扩张时,膀胱壁内的牵张感受器细胞膜外侧的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从而产生兴奋,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了“尿意”,C错误。排尿中枢位于脊髓,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能够憋尿,D正确。故选C
6.脑科学,狭义的讲就是神经科学,是为了了解神经系统内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细胞间的变化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在中枢功能控制系统内的整合作用而进行的研究。广义的定义是研究脑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还包括认知神经科学等。脑科学已经成为21世纪最吸引人的领域之一。下图是人大脑皮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脑皮层S区损伤的患者能用面部表情和手势与人交流,但不能讲话
B.此图为大脑的左半球,逻辑思维主要由此半球负责
C.聋哑人相互交流时,需大脑皮层视觉中枢、H区、躯体运动中枢参与调节
D.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越大,相应部位躯体运动越精细
【答案】C
【解析】大脑皮层S区损伤的患者能用面部表情和手势与人交流,但不能讲话,A正确;此图为大脑的左半球,逻辑思维主要由此半球负责,B正确;聋哑人相互交流时,视觉中枢、语言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参与调节,C错误;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越大,相应部位躯体运动越精细,D正确。故选C
7.尿崩症是指中枢性尿崩症(抗利尿激素缺乏)和肾源性尿崩症(肾脏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缺乏)导致肾小管重吸收水的功能出现障碍而引起疾病的统称。患者可能会出现多饮、多尿、烦渴、脱水、抽搐、谵妄等症状。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机制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肾小管通过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重吸收水
B.抗利尿激素通过改变蛋白质结构来发挥作用
C.抗利尿激素与p蛋白结合后,p蛋白作为载体参与水分的重吸收
D.肾源性尿崩症患者血浆中抗利尿激素含量可能高于正常人
【答案】C
【解析】p蛋白不作为载体蛋白,不能直接参与水分的重吸收,C错误。
8.自然水域比静水更适合家鱼产卵,其原因是具有较强的水流刺激,其过程如下图。在此过程中,垂体分泌的激素是( )
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B.促性腺激素 C.促甲状腺激素 D.性激素
【答案】B
【解析】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由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由垂体分泌,性激素由性腺分泌;分析图形可知,在自然水域水流的刺激下,垂体能分泌激素作用于卵巢,促进卵巢产生卵子,因此可知,垂体分泌的激素是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能促进卵巢的发育和卵细胞的形成,因而可促进鱼类产卵,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故选B
9.情绪活动受中枢神经系统释放神经递质调控,常伴随内分泌活动的变化。此外,学习和记忆也与某些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剧痛、恐惧时,人表现为警觉性下降,反应迟钝
B.边听课边做笔记依赖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C.突触后膜上受体数量的减少常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
D.情绪激动、焦虑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心率加速
【答案】A
【解析】【分析】在神经调节过程中,人在恐惧、严重焦虑、剧痛、失血等紧急情况下,下丘脑兴奋,通过交感神经,其神经末梢会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促使肾上腺髓质细胞分泌肾上腺素。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详解】A、人在剧痛、恐惧等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人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呼吸频率加快、心跳加速等特征,A错误;B、边听课边做笔记是一系列的反射活动,需要神经元的活动以及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B正确;C、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突触后膜上受体数量的减少常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C正确;D、情绪激动、焦虑时,引起大脑皮层兴奋,进而促使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够促使人体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反应灵敏,D正确。故选A。
10.研究发现,胰岛素、瘦素以及分布于胃肠道的迷走神经与饱腹感的产生有关,可间接调节进食量,相关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处在较长间饥饿状态时血液中瘦素浓度会降低
B.糖尿病患者因胰岛素分泌减少而出现“多食”症状
C.瘦素基因突变的肥胖患者可以凭饱腹感来控制饮食量
D.该例子反映出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往往需要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参与
【答案】C
【解析】由题图信息可知,胰岛素可以促进瘦素的合成,人处于饥饿状态时,血液中的胰岛素浓度降低,瘦素浓度也会降低,A正确;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量减少,引起瘦素的减少,进而不能刺激脑干,无法产生饱腹感,因此会出现多食症状,B正确;由于瘦素基因突变,瘦素不足,饱腹感不易产生,过量的饮食造成营养过剩,因此要定量、合理地控制饮食,不能凭饱腹感来确定饮食量,C错误;图示例子涉及到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D正确。故选C
11.尼古丁是烟草烟雾中的活性成分,具有刺激性气味和辛辣的味道,它是一种高度成瘾的物质,可作用于神经系统,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尼古丁受体可以为Na+提供通道
B.戒烟后,体重可能会增加
C.戒烟前,POMC神经元的兴奋性上升,肾上腺素的释放增多
D.尼古丁经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神经细胞,属于神经调节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尼古丁与其受体结合后,受体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形成通道,Na+进入通道,A正确。戒烟后,尼古丁摄入减少,POMC神经元的兴奋性程度降低,通过“饱腹感”神经元对食欲下降的调节作用降低,会使机体增加有机物的摄入;同时,缺少了尼古丁的刺激,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肾上腺素的释放减少,脂肪细胞产热减少,脂肪消耗减少,故体重会增加,B正确。戒烟前,尼古丁刺激POMC神经元,与其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使POMC神经元兴奋,然后将兴奋传递给“饱腹感”神经元,使人的食欲下降;尼古丁刺激下丘脑神经元,将兴奋传递给交感神经,进而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脂肪细胞内脂肪分解加快,产热增加,C正确。化学物质经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属于体液调节,D错误。故选D
12.长期高脂饮食可以导致肥胖、胰岛素抵抗,长期高脂饮食的人群会成为Ⅱ型糖尿病的易发人群。科研人员为探讨高蛋白饮食在肥胖患者Ⅱ型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在制备营养性肥胖大鼠模型后,再给予等热量的3组不同类型饲料喂养24周,24周后对模型大鼠静脉注射葡萄糖开展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大鼠胰岛素的分泌受血糖、神经递质和胰高血糖素等物质的调节
B.5min 后模型大鼠血糖降低,主要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所致
C.高蛋白饲料组大鼠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胰岛素受体敏感性下降
D.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减少高脂性食物的摄入,适当增加蛋白类食物的摄入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血糖调节,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由题图所示曲线可知,高蛋白饲料组大鼠的胰岛素浓度降低,但是其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与对照组大鼠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一致,C项错误。故选C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16分,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可能有1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全部选对得4分,选不全得2分,错选得0分)
13.人体内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原理如图所示。另有研究表明,过量的乙醇会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抗利尿激素由垂体内相关细胞合成并分泌
B.过量饮酒可使水的重吸收增加,血浆渗透压降低
C.机体大量失血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以应对不良反应
D.抗利尿激素可同时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以实现反馈调节
【答案】ABD
【解析】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内相关细胞合成,由垂体分泌,A错误:过量饮酒可使水的重吸收减弱,血浆渗透压降低,B错误;柱形图显示:机体大量失血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以应对不良反应,C正确;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也就是说,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中的大细胞神经元产生的而后经过轴浆运输到神经垂体的部位,应该是单向的。它的负反馈依靠大脑细胞神经元感受血浆渗透压、循环血量和血压变化来调节抗利尿激素的分泌。D错误。故选ABD
14.如图表示神经纤维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及恢复过程中的电位变化,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AB段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
B.BD段是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C.若增加培养液中的Na+浓度,则D点将下移
D.AB段和BD段分别是K+外流和Na+外流的结果
【答案】CD
【解析】解析若增加培养液中的Na+浓度,则D点将上移,C错误,BD段产生了动作电位,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D错误。故选CD
15.下图是人的排尿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简图(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到轴突),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的部分区域,乙代表脊髓中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下列有关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婴儿的a兴奋,会引起e发生反应;正常成年人则相反
B.如果正常成年人高位截瘫,就会失去排尿反射
C.若正常成年人的b受损,其排尿反射将不会存在
D.正常成年人可控制排尿,故排尿反射不复存在
【答案】ABD
【解析】题图是人的排尿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简图,图中a代表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方框甲和乙分别代表位于大脑皮层和脊髓的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而m、n则是与大脑皮层中相关区域联系的神经纤维,大脑通过m、n控制低级中枢(如乙)的活动。婴儿大脑发育不健全,对低级中枢的控制能力极差,婴儿的a感受器兴奋,会引起e效应器发生反应,而成年人的低级中枢反射会受到大脑控制,a感受器兴奋,e不一定发生反应。A错误;如果正常成年人高位截瘫,则甲对乙的调控作用消失,但排尿反射的反射弧完整,仍然能完成排尿反射,B错误;若正常成年人的b传入神经受损,排尿反射的反射弧被破坏而不完整,其排尿反射将不会存在,C正确:正常成年人可控制排尿,是由于大脑皮层对脊髓中的排尿中枢有调控作用,排尿反射仍然存在,D错误。故选ABD
16.气象专家提醒,今起至8月下旬,湖南晴热天气将超长待机,需关注持续高温和干旱发展,防范其对农业、电力、安全生产、人体健康等方面的不利影响,户外作业和活动时注意防暑降温,因而公众需注意防暑,及时补水降温,谨防热射病的发生。热习服(热适应)是指机体长期、反复地暴露于热环境下时,出现的一系列可逆的适应性反应。在34℃、相对湿度为89%的环境下,未热习服和已热习服的人直肠温度和出汗率随运动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运动过程中机体的产热量会增多,故体温会上升
B.已热习服的人运动时汗腺分泌加快,有利于降低体温
C.未热习服的人运动时直肠温度快速上升与出汗较少关系较大
D.经热习服训练后,大脑皮层调节体温相对稳定的能力会增强
【答案】AD
【解析】运动会使机体产热量明显增多,散热量也会增加,故体温基本上不变,A错误;已热习服的人运动时出汗率较高,汗腺分泌加快,有效增加机体散热量,有利于降低温度,B正确;由题图可知,未热习服的人出汗率较低且运动时直肠温度快速上升,可推测直肠温度快速上升主要是出汗少、散热量较少引起的,C正确;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而不是大脑皮层,D错误。故选A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三、非选择题(共五道大题,每空2分,60分)
17.(共12分)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________(用图中标号表示)。
⑵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________(用图中标号表示)。
⑶④和⑥相比,⑥中含量明显较少的成分主要是________。
⑷④中的化学组成中有HCO3﹣、HPO42﹣等物质,它们对于维持________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⑸正常人体液中的水和电解质的含量也是相对稳定的。如果脑中缺血,使⑦内Na+浓度升高,会引起细胞________,如果人体大量失水,④的渗透压将________,这些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答案】⑴⑥ ⑵①④⑥ ⑶蛋白质 ⑷pH ⑸吸水,升高
【解析】据图分析:①表示淋巴,②表示毛细淋巴管,③表示红细胞,④表示血浆,⑤表示毛细血管,⑥表示组织液,⑦表示组织细胞。
⑴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⑥组织液。
⑵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①淋巴、④血浆、⑥组织液。
⑶④血浆和⑥组织液相比,⑥组织液中含量明显较少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
⑷④血浆中的化学组成中有HCO3﹣、HPO42﹣等物质,它们对于维持pH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⑸如果脑中缺血,使⑦组织细胞内Na+浓度升高,会引起细胞吸水,如果人体大量失水,④血浆的渗透压将升高,这些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18.(共12分)人们在对胰腺结构及功能的研究过程中诞生了许多经典实验,请结合下图分析科学家的实验设计思路,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图中a、b代表反射弧中的神经纤维。
⑴胰液分泌中有神经调节,如图所示。图中结构c是________,该处兴奋传递的方向是单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19世纪,学术界已认识到胰液分泌过程中存在神经调节,法国学者沃泰默在此基础上切断a和b处的神经纤维之后,发现将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肠腔内,仍能促进胰液分泌。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实验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激素调节的假说,并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①稀盐酸→小肠粘膜(注入)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小肠黏膜→研磨并获得提取液(注入)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由实验分析,在盐酸刺激作用下,提取液中含有________分泌的微量某种物质,该物质通过血液运输对胰腺中的外分泌细胞起作用,体现了激素调节的特点是________。
⑶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血糖不断被消耗,但含量稳定在0.9g/L左右,原因是图示d中的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该激素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生理过程使血糖升高,机体维持该激素正常浓度的机制是________调节。
【答案】⑴突触,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⑵小肠黏膜(十二指肠黏膜),通过体液进行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微量和高效。 ⑶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反馈
【解析】分析图中信息,a是传入神经纤维、b是传出神经纤维,c是突触,d是胰岛。其中小肠粘膜分泌促胰液素,胰岛中的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腺分泌胰液。
⑴图中的结构c是突触,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
⑵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后,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①在发现过程中,沃泰默实验将神经切除,将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肠腔内,能促进胰液的分泌。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实验基础上将稀盐酸注入小肠粘膜(十二指肠)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稀盐酸和肠粘膜混合加沙子研磨制成提取液,将提取液注入小肠黏膜血液后,引起胰腺分泌胰液,说明胰液的分泌与盐酸无关,与小肠产生的分泌物(或体液调节)有关。
②由实验分析可知,在盐酸刺激作用下,小肠粘膜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通过血液运输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体现了激素调节的特点有: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⑶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血糖之所以可以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胰岛中的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使血糖浓度升高。机体通过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拮抗作用维持血糖浓度和该激素浓度的相对稳定,这种调节机制属于反馈调节。
19.(共12分)当内外环境变化使体温波动时,皮肤及机体内部的温度感受器将信息传入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产热和散热反应,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回答下列问题:
⑴炎热环境下,机体通过体温调节增加散热。写出皮肤增加散热的两种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时的温度即体温调定点,生理状态下人体调定点为37℃。病原体感染后,机体体温升高并稳定在38.5℃时,与正常状态相比,调定点____(填“上移”“下移”或“不变”),机体产热_______。
⑶若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损毁,机体体温不能维持稳定。已知药物A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现获得A的结构类似物M,为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将A、M分别用生理盐水溶解后,用发热家兔模型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结论。
②由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由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 ⑵上移 增加 ⑶①损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 ②M与药物A一样且具有解热作用 ③M与药物A一样具有解热作用且可能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
【解析】【分析】 1、 体温的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热量的散出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2、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人体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产热量和散热量相等。体温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物质代谢的正常进行,使细胞、组织或器官发生功能紊乱,破坏内环境稳态,严重时会危及生命。3、“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要探究两个问题:①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②探究M是否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
【小问1详解】在炎热的环境中时,皮肤中的热觉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兴奋传递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调节,使皮肤中的毛细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多,同时也使汗液的分泌增多等,从而增加散热。
【小问2详解】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时的温度即体温调定点,此时产热量和散热量相等,生理状态下人体调定点为37℃。病原体感染后,机体体温升高并稳定在38.5℃时,与正常状态相比,调定点上移,但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仍然相等,因此,产热量和散热量均增加。
【小问3详解】由表格中信息可知,甲组为空白对照,发热家兔模型会出现发热的症状;乙组是加了等量用生理盐水溶解的A溶液,已知药物A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因此发热家兔模型会退热;丙组是加了等量生理盐水溶解的M溶液,也出现退热现象,说明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丁组小鼠出现发热症状,由于要探究M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实验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与丙组相比,丁组的处理是①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损毁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后,M不能起到调控体温的作用。②由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③由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M与药物A一样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
20.(共12分)中国女排在世界排球赛中,凭着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的精神,多次获得世界冠军,完美地诠释了“女排精神”,激励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体内进行了各种生命活动的调节。回答下列问题。
⑴运动员在奔跑击球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葡萄糖,机体内的血糖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
⑵运动员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引起________渗透压升高,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________释放抗利尿激素,继而促进________,以维持体内水盐平衡。
⑶排球飞向球网的一刹那,运动员必须迅速做出判断以救球,在这个反射过程中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________(填“双向”或“单向”)传导,做出此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下丘脑,⑵细胞外液,垂体,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⑶单向,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兴奋是在感受器产生的,因此在整个传入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
【解析】⑴运动员在奔跑击球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葡萄糖,机体内的下丘脑和胰岛(或“肾上腺”)参与了维持血糖含量稳定的调节,其中下丘脑是血糖调节的中枢。
⑵运动员大量排汗导致失水较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位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引起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加强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液的形成以维持体内水盐平衡。
⑶排球飞向球网的一刹那,运动员必须迅速做出判断以救球,在这个反射过程中,反射弧接受刺激的部位是感受器,兴奋是在感受器产生的,因此反射过程中兴奋沿着感受器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并通过最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参与,对外界信息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
21.(共12分)人在恐惧、紧张等情绪压力下,下丘脑支配肾上腺皮质、肾上腺髓质,释放相关激素,引起一系列反应,如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根据下图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⑴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________发生变化。如激素A能与肝细胞结合并使血糖升高,其原因是肝细胞膜上有激素A的特异性受体,且激素A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下丘脑对激素D分泌的调节与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类似,由此推断当激素B的分泌量上升会使激素D的分泌量________(增加、不变、减少)。但健康人体内激素D浓度不会持续过高,其原因是激素具有________调节机制。
⑷激素调节的特点有:通过体液进行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________________;微量和高效。
【答案】⑴生理活动,促进肝糖原分解(及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
⑵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⑶增加,反馈 ⑷作为信使传递信息
【解析】解题关键是:①理解下丘脑对激素D分泌的调节与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类似;②结合图形分析激素调节过程。析题图:情绪压力→下丘脑→肾上腺髓质,使之分泌激素A,引起压力的短期效应。情绪压力→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肾上腺皮质激素,引起压力的长期效应。⑴激素能够调节代谢,因此激素的作用能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有可能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加快,也有可能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减慢,如激素A能与肝细胞结合并使血糖升高,其原因是肝细胞膜上有激素A的特异性受体,且激素A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及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⑵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这是因为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⑶下丘脑对激素D分泌的调节与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类似,由此推断当激素B的分泌量上升会使激素D的分泌量增加。从图中可以看出,下丘脑对激素D的调节属于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因此当激素B分泌增多时,会引起激素D的分泌增多,当激素D含量过多时,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属于(负)反馈调节。
⑷激素调节的特点有通过体液进行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微量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