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单元检测
一、单选题(共15题;共60分)
1.(4分)世界三大宗教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且风格迥异的建筑文化。下列图片的建筑与三大宗教无关的( )
A. B.
C. D.
2.(4分)以下是某学习小组在学习“封建时代的欧洲”单元时的交流内容,其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西欧主要国家的历史是从法兰克王国开始的
B.封君与封臣是以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封建制度
C.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
D.“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是中世纪时形容城市的谚语
3.(4分)“西欧到14世纪,城市成为贸易中心,……佛罗伦萨市区有手工工场300家,年生产呢绒十万匹; 1343 年佛罗伦萨市中有九万余人,从事呢绒生产约三万人,占全城居民的三分之一。”材料说明这一时期的西欧社会状况是( )
A.重商主义盛行 B.工业革命正在进行
C.完成了新航路开辟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4.(4分)随着西欧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商人也随之在这些地方聚集。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新的工商业城市。这反映了( )
A.城市的兴起推动工商业的繁荣 B.生产力的提升促进城市的兴起
C.封建庄园逐渐演变为近代城市 D.城市兴起后开始修筑防御工事
5.(4分)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是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共经12个朝代,93位皇帝。它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进入了一个( )
A."衰落时代” B."蜕变时代”
C.“和平时代” D.“黄金时代”
6.(4分)小华正在通过因特网下载东罗马四分五裂、奥斯曼土耳其扩张、君士坦丁堡的沦陷等资料。由此我们可判断小华学习和探究的历史问题是( )
A.大化改新 B.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C.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D.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7.(4分)封君封臣制是封建时代欧洲的重要制度,下列对其阐述正确的有( )
①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成为封臣
②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
③封臣与封君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
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普遍存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4分)领主组织庄园生产的目的,是保证自身及其家庭的消费需要,务使各项农产品及手工业品供应丰足,它和外面的交换是偶然的,只出卖临时剩余的产品,购买自己没有的东西如盐、铁、染料等。这说明西欧庄园( )
A.商品经济发达 B.经济自给自足
C.役使农奴劳动 D.与外交往隔绝
9.(4分)请为以下三幅图片,选一个正确的主题( )
A.亚非文明 B.欧亚文明
C.封建时代的欧洲 D.封建时代的亚洲
10.(4分)它的历史充满血与火的斗争,……不断的武力征服使之成为拥有地中海周边辽阔地域的强大国家。它继承古代希腊的文化传统,盛行奴隶制,是欧洲奴隶制文明的辉煌时代。这段文字概述的是( )
A.古代埃及 B.古代印度 C.古代希腊 D.古代罗马
11.(4分)查士丁尼是拜占庭历史上著名的皇帝,查士丁尼对后世的最大贡献是( )
A.使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B.建立了地跨亚非三洲的帝国
C.对罗马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 D.制定了儒略历
12.(4分)德国法学家耶林在《罗马法精神》中说:“罗马帝国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其中“宗教”指的是( )
A.佛教 B.伊斯兰教 C.基督教 D.新教
13.(4分)法兰西东北部的毛纺织业中心之一——琅城,经过200年的斗争,摆脱了封建领主的统治而建立了公社。琅城人民最终获得自治权的主要方式是( )
A.采用金钱赎买 B.通过城市起义
C.利用舆论压力 D.得到教皇特许
14.(4分)中世纪时期,在西欧最盛行的宗教是( )
A.佛教 B.基督教 C.婆罗门教 D.犹太教
15.(4分)博洛尼亚大学处于意大利北部,11世纪时此处过往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案件不断发生,所以该校一直以法学著称,学校内还形成了“法科大学”;此后该校还经常与市政当局和其他市民接触,成立了市民团体。这段材料意在强调中世纪的大学( )
A.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B.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出现
C.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D.具有较大的自治和管理权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40分)
16.(12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希腊古典文明并非纯粹的原始文明。它和其他的所有文明一样,大量借用过去的文明——如中东文明。不过,希腊人所借用的,无论是埃及的艺术形式还是美索不达米亚的数学和天文学,都烙上了希腊人所独有的智慧的特征。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中国从菲律宾等地引种西班牙从美洲带来的马铃薯、烟草、玉米、花生等作物,这些作物开始流入福建、广东,并逐渐传播至中国各地。从而促进粮食产量的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人民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同时,为了扩大引进作物的种植面积,出现滥开山区,毁坏林木现象,导致水土流失......。
----据《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三: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因为英国是第一个发生具有世界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同时,英国的圈地运动、殖民掠夺等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经济前提......。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政府还通过税收、立法、直接投资等方式推动工业发展。
——选自《中外历史纲要》
材料四:亚洲近几十年快速发展,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就是敞开大门,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如果各国重新回到一个个自我封闭的孤岛,人类文明就将老死不相往来而丧失生机活力。亚洲各国人民希望远离封闭、融会通达,希望各国秉持开放精神,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共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1)(3分)根据材料一,概括希腊古典文明的特点。
(2)(3分)根据材料二,归纳“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史实说明中华文明对“新航路开辟”做出的贡献。
(3)(3分)根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的背景,指出英国政府推动工业发展的方式。
(4)(3分)根据材料四,概括习近平提出的“亚洲近几十年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和亚洲发展的方案”分别是什么?
1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作坊里的日 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他们在数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优越中,在精神层面上向来蔑视一切外来文化。但出门便是深深的海洋而且资源贫乏的现实,又使他们充满生存危机感,所以在技能层面非常注意乃至模仿先进的东西。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并向老师学习。
——改编自《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二:西欧封建化的过程,就是基督教在欧洲传播的过程。教会作为当时唯一有组织的政治力量,被统治者用来作为暴力的补充,教会则在暴力支持下扩张,日益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
材料三: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出现之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仍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这种封闭和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庭帝国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
(1)(3分)材料一中,日本向“老师”学习进行了哪次改革?在这次改革中,日本向“老师”学习了哪些“先进才智”?
(2)(3分)基督教是何时创立的?依据材料二,它为什么会被统治者用来作为“暴力的补充"?
(3)(4分)拜占庭帝国被哪个国家所灭?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拜占庭帝国被历史大潮所淘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4分)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国家发展应注意些什么?
18.(14分)让我们走进中世纪的欧洲,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自由人(封臣)对另一个自由人(封君)服从和服役(主要是军役)的义务,以及封君对封臣保护和维持的义务,而维持的主要办法就是对赐给他一块封土。”
——著名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
材料二:13世纪的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被罚款20先令。
——部编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三:中世纪西欧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出现的,它们是自然地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上兴起的。……城市所集中的手工业和商业所构成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1)(3分)材料一是哪一地区封建社会的写照?结合所学知识,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什么时候在该地区普遍存在?封君封臣制有哪些特点?
(2)(3分)依据材料二,指出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基本手段。结合所学知识,主持庄园法庭的是什么人?谈谈你对庄园法庭的认识。
(3)(4分)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西欧城市兴起的时间和当时意大利的著名工商业城市。依据材料三,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4)(4分)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这时期历史发展的主线。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已学知识可知,世界三大宗教指的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其中帕特农神庙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最大神殿,与三大宗教无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世界三大宗教的知识。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掌握三大宗教的建筑特点。
2.【答案】B
【解析】【分析】A. 西欧主要国家的历史是从法兰克王国开始的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封君与封臣是以土地为纽带形成的封建制度,因为封君把土地分封给封臣,符合题意;
C. 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是中世纪时形容城市的谚语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解答时,这些都是基础知识,只要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理解识记,几乎没有什么难度。
3.【答案】D
【解析】【分析】 依据题干"西欧到14世纪,城市成为贸易中心,..佛罗伦萨市区有手工工场300家,年生产呢绒十万匹;1343年佛罗伦萨市中有九万余人,从事呢绒生产约三万人,占全城居民的三分之一。结合课本所学,14-16世纪,伴随着西欧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出现,文社会产生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作为新的阶级力量,西欧迎来了近代文明的睹光。约在14世纪,最早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城市出现了手工工场。16世纪,手工工场迅速发展,在西欧各国流行,英国成为手工工场最兴盛的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故材料说明这一时期的西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 正确;
材料强调了商业的发展,但不能体现“重商主义盛行”, A 排除;
工业革命是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上半期,B 排除;
16世纪完成了新航路的开辟,C 排除;
故答案为D 。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4.【答案】B
【解析】【分析】A. 城市的兴起推动工商业的繁荣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 随着西欧生产力的提高 , 逐渐形成了新的工商业城市 ,这说明生产力的提升促进城市的兴起 ,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封建庄园逐渐演变为近代城市 ,不符合题意;
D. 城市兴起后开始修筑防御工事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扣着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5.【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下来,并且进入一个黄金时代。
A:“衰落时代”,排除;
B:“蜕变时代”,排除;
C:“和平时代”,排除;
D:“黄金时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东罗马帝国,只需识记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下来,并且进入一个黄金时代即可。
6.【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给出的“东罗马四分五裂、奥斯曼土耳其扩张、君士坦丁堡的沦陷”可知是他们探究的是拜占庭帝国灭亡。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个帝国。东罗马定都君士坦丁堡(旧名拜占庭),故称“拜占庭帝国”。它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又延续了近一千年。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素丹穆罕默德二世通过53天的围攻,攻下了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沙场,古老的千年帝国灭亡。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目属于识记题目,注重常识考查,君士坦丁堡又名拜占庭帝国。
7.【答案】A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封君封臣制是封建时代欧洲的重要制度,但是以土地为纽带而非血缘关系为纽带,④排除;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将土地无偿地赏赐给贵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为封臣,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①②③正确。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欧洲的封建制度的建立,重点掌握封君封臣制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重点掌握封君封臣制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8.【答案】B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自那时起,欧洲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庄园里。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经济自给自足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欧的封建庄园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知道庄园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庄园的特点是自给自足。
9.【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时代的欧洲主要事物是庄园,实行的是封建等级制度,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以图片的形式,考查西欧庄园和封君与封臣的有关知识。在中世纪的欧洲,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君封臣制。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和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关系。
10.【答案】D
【解析】【分析】 根据“它的历史充满血与火的斗争,…………不断的武力征服使之成为拥有地中海周边辽阔地域的强大国家。它继承古代希腊的文化传统,盛行奴隶制,是欧洲奴隶制文明的辉煌时代”可知这段文字概述的是古代罗马,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1.【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伯里克利时期,使民主政治达到顶峰,A项不符合题意;
亚历山大建立了地跨亚非三洲的帝国,B项不符合题意;
凯撒制定了儒略历,D项不符合题意;
查士丁尼对罗马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编纂成了《查士丁尼法典》,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查士丁尼法典》的影响。
12.【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1世纪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传道者宣传说耶稣就是“救世主”,在希腊语中称作“基督教”,这种信仰耶稣基督的宗教后来被称为“基督教”。4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基督教确定为国教,在世界传播基督教。故说以宗教征服了世界。C项符合题意;
佛教公元前6世纪诞生于印度。A项不合题意;
7世纪伊斯兰教诞生于阿拉伯半岛。B项不合题意;
新教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天主教而产生的新宗派。D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基督教的知识。注意4世纪后期,罗马帝国确定基督教为国教,大大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13.【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法国琅城的市民为争取自治权,进行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他们通过城市起义的方式,终于取得了自治权,B项符合题意;
利用金钱赎买了自治权,但是主教背信弃义,取消了琅城的自治权,A项不符合题意;
CD项不是琅城人民获得自治权的主要方式,由此可知,AC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地点“琅城”,结合课本关于琅城起义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随着城市的发展,阶级冲突日益尖锐,琅城市民争取自治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们通过城市起义的方式取得了自治权,是一次成功获得自治权的事例,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14.【答案】B
【解析】【分析】A.佛教,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基督教确定为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法兰克王国建立后 ,进一步推进了基督教的地位,这使得基督教成为中世纪时期西欧最盛行的宗教,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婆罗门教,不符合题意;
D.犹太教,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督教影响的准确记忆回答,基础知识需要学生牢记。
15.【答案】A
【解析】【分析】 据“博洛尼亚大学处于意大利北部,11世纪时此处过往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案件不断,所以该校一直以法学著称,学校内还形成了“法科大学”,此后该校还经常与市政当局和其他市民接触,成立了市民团体。”关键信息“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案件不断,所以该校一直以法学著称,学校内还形成了‘法科大学’”可知,这段材料意在强调中世纪的大学设立“法科大学”是为社会服务,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以题干材料为依托,考查中世纪欧洲大学。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特点以及意义。
16.【答案】(1)保留自己的文明,同时借鉴其他地区的文明。(把希腊文明与其他地区文明相互交融)
(2)影响:积极:①促进中国农业发展;②使中国物种急剧增多;③中国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④改变中国人的生活等。消极:⑤过度的开发土地,导致环境恶化。(积极影响,消极影响)。贡献:中国的指南针为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提供了条件。
(3)背景:政治上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圈地运动、殖民掠夺提供经济基础。方式:调节税收、立法、直接投资。
(4)经验:敞开大门、融入世界、对外开放。方案: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或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大量借用过去的文明如中东文明。不过,希腊人所借用的,无论是埃及的艺术形式还是美索不达米亚的数学和天文学,都烙上了希腊人所独有的智慧的特征。”反映了希腊古典文明,不仅保留自己的文明,同时还借鉴了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等其他地区的文明。故答案为保留自己的文明,同时借鉴其他地区的文明。
(2)据材料二“中国从菲律宾等地引种西班牙从美洲带来的马铃薯、烟草、玉米、花生等作物”由此可知,新航路开辟使中国的物种急剧增多;材料“这些作物开始流入福建、广东,并逐渐传播至中国各地。”反映了新航路开辟使中国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材料“从而促进粮食产量的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人民的食结构发生变化”反映了新航路开辟使促进中国农业发展,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材料“为了扩大引进作物的种植面积,出现滥开山区,毁坏林木现象,导致水土流失……”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大量农作物的种植,过度的开发土地,导致环境破坏。
(3)根据材料三“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因为英国是第一个发生具有世界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同时,英国的圈地运动、殖民掠夺等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经济前提。”结合所学可知,政治上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圈地运动、殖民掠夺提供经济基础是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的背景。据材料三“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政府还通过税收、立法、直接投资等方式推动工业发展。”可知调节税收、立法、直接投资是英国政府推动工业发展的方式。
(4)根据材料四“亚洲近几十年快速发展,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就是敞开大门,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可知亚洲各国人民希望远离封闭、融会通达,希望各国秉持开放精神,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共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此得出“亚洲近几十年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和亚洲发展的方案”分别是敞开大门、融入世界、对外开放;是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故答案为:(1) 保留自己的文明,同时借鉴其他地区的文明。(把希腊文明与其他地区文明相互交融)
(2) 影响:积极:①促进中国农业发展;②使中国物种急剧增多;③中国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④改变中国人的生活等。消极:⑤过度的开发土地,导致环境恶化。(积极影响,消极影响)。贡献:中国的指南针为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提供了条件。
(3) 背景:政治上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圈地运动、殖民掠夺提供经济基础。方式:调节税收、立法、直接投资。
(4) 经验:敞开大门、融入世界、对外开放。方案: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或人类命运共同体)。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希腊古典文明的特点、“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中华文明对“新航路开辟”做出的贡献、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的背景、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等知识。
17.【答案】(1)大化改新。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 、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2)公元1世纪。基督教会是当时唯一有组织的政治力量。(符合材料即可)
(3)奥斯曼帝国。阿拉伯人不断进攻拜占庭帝国,占领了帝国的部分地区;面临外部多个军事势力的进攻,帝国版图不断被蚕食;西欧封建主组建的十字军进行东征,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领土;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任意两点即可)
(4)要注意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文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日本学习中国隋唐先进的制度文化等,进行了大化改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 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 、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一世纪,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地区;依据材料二信息“ 教会作为当时唯一有组织的政治力量,被统治者用来作为暴力的补充 ”,可以看出, 基督教会是当时唯一有组织的政治力量,因此它会被统治者用来作为“暴力的补充";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453年,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帝国灭亡;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拜占庭帝国被历史大潮所淘汰的主要原因有 阿拉伯人不断进攻拜占庭帝国,占领了帝国的部分地区;面临外部多个军事势力的进攻,帝国版图不断被蚕食;西欧封建主组建的十字军进行东征,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领土;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任意两点即可);
(4)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 要注意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文明,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故答案为:(1) 大化改新。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 、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2) 公元1世纪。基督教会是当时唯一有组织的政治力量。(符合材料即可)
(3) 奥斯曼帝国。阿拉伯人不断进攻拜占庭帝国,占领了帝国的部分地区;面临外部多个军事势力的进攻,帝国版图不断被蚕食;西欧封建主组建的十字军进行东征,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领土;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任意两点即可)
(4) 要注意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文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点评】(1)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归纳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找出关键语句,再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进行归纳回答;
(4)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8.【答案】(1)西欧;11世纪;特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2)处以罚金;领主(或他的管家);认识: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既维护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领主的特权。
(3)10世纪;米兰(或威尼斯等);意义:瓦解了封建制度,孕育了早期资产阶级。
(4)封建制度建立、发展和瓦解。
【解析】【分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一个自由人(封臣)对另一个自由人(封君)服从和服役(主要是军役)的义务,以及封君对封臣保护和维持的义务,而维持的主要办法就是对赐给他一块封土。”可知,反映的是西欧封建社会;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11世纪在西欧地区普遍存在;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基本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罚金全部归领主所有;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主持庄园法庭的是领主或领主的管家;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主要维护领主的利益,有时也维护佃户的利益等。
(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10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当时意大利的著名工商业城市有米兰、威尼斯等,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瓦解封建制度,孕育了早期资产阶级。
(4)综合三则材料,联系所学,这时期历史发展的主线是封建制度建立、发展和瓦解。
故答案为:(1)西欧;11世纪;特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2)处以罚金;领主(或他的管家);认识: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既维护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领主的特权。
(3)10世纪;米兰(或威尼斯等);意义:瓦解了封建制度,孕育了早期资产阶级。
(4)封建制度建立、发展和瓦解。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三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欧洲封建等级制度、封建庄园、西欧封建城市的兴起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识记与灵活掌握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状况的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