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名师对话】2013-2014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配套课时作业:必修2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8份)

文档属性

名称 【与名师对话】2013-2014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配套课时作业:必修2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8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3-10-29 07:08:48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十五)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列关于有机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只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B.一定含有氧元素
C.都可以燃烧
D.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解析] 有机物含有碳氢、氧、氮等元素,但一定含碳氢元素,不一定含氧元素,有机物不一定燃烧且有机物是以碳元素而形成碳架结构的化合物。D正确。
[答案] D
2.相对分子质量很大(几万到几十万)的化合物叫高分子化合物。用于制造隐形飞机的某种物质具有吸收微波的功能,其主要成分的结构为(  )
,它属于
A.无机物 B.氧化物
C.高分子化合物 D.有机物
[解析] 该物质含碳元素,不属于无机物,故A错;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对要大,故C错。
[答案] D
3.下列各图均能表示甲烷的分子结构,哪一种更能反映其真实存在的状况(  )
[解析] 比例模型更能反映分子的真实存在情况。
[答案] D
4.下列关于甲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实验室可以用排水法收集甲烷
B.只有纯净甲烷才能在空气中安静燃烧
C.甲烷与溴水发生取代反应
D.甲烷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答案] A
5.下列关于甲烷与Cl2的取代反应所得产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是有机物
B.都不溶于水
C.有一种气态物质,其余均是液体
D.除一种外均是四面体结构
[答案] D
6.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通常情况下,甲烷跟强酸、强碱、强氧化剂都不反应
B.甲烷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能被任何氧化剂氧化
C.甲烷跟氯气反应无论生成CH3Cl、CH2Cl2、CHCl3还是CCl4,都属于取代反应
D.甲烷的四种取代物都难溶于水
[解析] 通常情况下,甲烷不与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反应,但并不是不与任何氧化剂反应,甲烷点燃就会燃烧,A正确,B错误;甲烷与氯气的反应都是取代反应,C正确;甲烷的四种取代产物都是有机物都难溶于水,D正确。
[答案] B
7.瓦斯气中含有甲烷,它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大敌”,为防止瓦斯爆炸,需要不断地向坑道中鼓入空气以排除坑道内的瓦斯气。若将甲烷与空气混合于某容器中点燃,当爆炸最剧烈时,甲烷与空气的体积比例为(同温同压下)(  )
A.1∶2 B.2∶5
C.1∶10 D.1∶8
[解析] 根据CH4+2O2→CO2+2H2O,V(CH4)∶V(O2)=1∶2,而空气中含O2为20%,则V(CH4)∶V(空气)=1∶2÷20%=1∶10。
[答案] C
8.2012年,南京市主城区管道燃气用户将达到75%,40座天然气加气站将陆续建成,50%的公交车和出租车开始采用天然气燃料,采取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
A.未雨绸缪,防止石油短缺
B.开源节流,降低运营成本
C.燃烧充分,减少大气污染
D.燃烧值高,加大运输动力
[解析] 石油燃烧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污染空气,天然气是一种高效、低耗、污染小的清洁能源。
[答案] C
9.在标准状况下将11.2L甲烷和22.4L的氧气混合后点燃,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气体的体积是(  )
A.11.2L B.22.4L
C.33.6L D.44.8L
[解析] 根据燃烧的化学方程式进行判断,11.2L甲烷燃烧后生成11.2L二氧化碳,水是液态,所以气体的体积为11.2L。
[答案] A
10.在常温下,把一个盛有一定量的甲烷和氯气的密闭玻璃容器放在光亮的地方,两种气体发生反应,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容器内原子总数不变
B.容器内分子总数不变
C.容器内压强不变
D.发生的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解析] 甲烷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判断出反应前后的分子数没有发生变化,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总数没有发生变化,反应后气体的总量减少,容器内压强减小。
[答案] C
11.鉴别氢气、甲烷和一氧化碳的适宜方法是(  )
A.分别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B.观察它们燃烧的火焰的颜色
C.由燃烧产物判断
D.根据它们的密度加以区别
[解析] 氢气的燃烧产物只有水,一氧化碳的燃烧产物为二氧化碳,甲烷的燃烧产物既有水又有二氧化碳,可用无水硫酸铜和澄清石灰水进行鉴别。
[答案] C
12.一定量的CH4燃烧后得到的产物是CO、CO2、H2O(g),此混合物的质量为49.6g,当其缓缓通过足量的无水CaCl2时气体质量减少25.2g,则混合气中CO的质量为(  )
A.24.4g B.13.2g
C.12.5g D.11.2g
[解析] 设产物中CO的物质的量为x,CO2的物质的量为y。由C原子守恒可得CH4的物质的量为(x+y),又由H原子守恒可得生成H2O的物质的量为2(x+y)。则解得x=0.4mol,y=0.3mol,m(CO)=0.4mol×28g·mol-1=11.2g。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2分)
13.(6分)在标准状况下,32g CH4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mol,它的体积为__________L,它所含有碳原子的个数为__________。
[解析] n(CH4)==2mol;标准状况下CH4的体积为V(CH4)=2mol×22.4L·mol-1=44.8L;2mol CH4中含碳原子数目为2mol×6.02×1023mol-1=1.204×1024。
[答案] 2 44.8 1.204×1024
14.(10分)上海作为国家实施的“西气东输”一期工程终点站,逐步改变了以煤、石油为主的能源结构,这对解决城市环境污染意义重大。
以前上海大部分城市居民所使用的燃料主要是管道煤气,浦东新区居民开始使用东海天然气作为民用燃料。管道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H2和少量烃类,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它们的燃烧反应如下:
2CO+O22CO2,2H2+O22H2O,CH4+2O2CO2+2H2O
根据以上化学方程式判断:燃烧相同体积的管道煤气和天然气,消耗空气体积较大的是__________。燃烧管道煤气的灶具如要改烧天然气,灶具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进风口,如不作改进可能产生的不良结果是__________。
[解析] 2mol CO或2mol H2燃烧需要1mol O2,而1mol CH4燃烧需要2mol O2。因此,燃烧相同体积的管道煤气和天然气,消耗空气体积较大的是天然气。燃烧管道煤气的灶具如要改烧天然气,灶具的改进方法是增大进风口,如不作改进,氧气供给不足,甲烷燃烧不充分,生成有毒气体如CO。
[答案] 天然气 增大 氧气供应不充分,CH4燃烧不充分,生成有毒气体CO
15.(12分)如图,某气体X可能由H2、CO、CH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将X气体燃烧,把燃烧后生成的气体通过A、B两个洗气瓶。试回答下列问题:
(1)若A洗气瓶的质量增加,B洗气瓶的质量不变,则气体X是__________。
(2)若A洗气瓶的质量不变,B洗气瓶的质量增加,则气体X是__________。
(3)若A、B两个洗气瓶的质量都增加,试推测X可能有几种组合,填写下表。(有多少种写多少种,不必填满)
组合






X
[解析] A、B两瓶分别吸收H2O和CO2当A瓶质量增加B瓶不增加时,说明只生成了H2O,气体为H2;当A瓶质量不变,B瓶质量增加,说明只生成了CO,X气体为CO;若两瓶质量都增加,说明混合气中必含碳氢两种元素,只要符合该条件的组合都可以①CH4,②CO、H2,③CH4、H2,④CH4、CO,⑤CH4、H2、CO。
[答案] (1)H2 (2)CO
(3)①CH4 ②CH4与H2 ③CH4与CO ④H2与CO ⑤CH4、H2和CO
16.(14分)如图是某同学利用日常用品注射器设计的简易实验装置。甲管中注入10mL CH4,同温同压下乙管中注入50mL Cl2,将乙管气体推入甲管中,气体在甲管中反应,针管用日光照射一段时间。
(1)下列是某同学预测的实验现象:
①气体最终变为无色;②实验过程中,甲管活塞向内移动;③甲管内壁有油珠;④产生火花。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
(2)甲管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后,甲管中剩余气体能用下列试剂吸收的是__________。
A.水 B.氢氧化钠溶液
C.硝酸银溶液 D.饱和食盐水
(4)反应后,若将甲管中的物质推入盛有少量AgNO3溶液的小试管中会观察到__________,若再向其中滴入几滴石蕊试液,又观察到__________。
[解析] 在光照条件下,甲烷与氯气发生以下反应:CH4+Cl2CH3Cl+HCl,CH3Cl+Cl2CH2Cl2+HCl,CH2Cl2+Cl2CHCl3+HCl,CHCl3+Cl2CCl4+HCl。(1)理论上,甲烷与氯气体积比为1∶4时,二者恰好完全反应,而该针管里氯气与甲烷体积比为5∶1>4∶1,说明氯气过量,最终气体中仍有氯气。该反应进行缓慢,不会产生火花。产物中只有氯化氢和一氯甲烷为气体,所以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减小,内部压强减小,甲管活塞向内移动。(2)甲烷分子中的四个氢原子可被氯原子逐一取代,故甲管中发生的是取代反应。(3)剩余气体中含有氯气和氯化氢,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剩余气体。(4)生成的HCl会与AgNO3反应生成AgCl白色沉淀,同时因CH2Cl2、CHCl3、CCl4难溶于水,而看到液体分为两层,若加入几滴石蕊试液,溶液会变红。
[答案] (1)②③ (2)取代反应 (3)B
(4)液体分为两层,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变成红色
17.(10分)已知某种气态化石燃料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为了测定这种燃料中碳和氢两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可将气态燃料放入足量的氧气中燃料,并使产生的气体全部通入如图所示的装置,得到如表所列的实验数据(U)形管中干燥剂只吸收水蒸气且假设产生的气体完全被吸收)。
实验前
实验后
(干燥剂+U形管)的质量
101.1g
102.9g
(石灰水+广口瓶)的质量
312.0g
314.2g
根据实验数据求:
(1)实验完毕后,生成物中水的质量为________g。假设广口瓶里生成一种正盐,其质量为________g。
(2)生成的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_g。
(3)生成的CO2中碳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_g。
(4)气态化石燃料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
[解析] (1)生成水的质量为102.9g-101.1g=1.8g,生成正盐即CaCO3的质量为×100%·mol-1=5g。
(2)生成的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2g·mol-1=0.2g。
(3)生成的CO2中碳元素的质量为×12g·mol-1=0.6g。
(4)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0.6:0.2=3:1。
[答案] (1)1.8 5 (2)0.2 (3)0.6 (4)3:1
课时作业(十六)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列性质中,属于烷烃特征的是(  )
A.完全燃烧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
B.它们几乎不溶于水
C.分子通式为CnH2n+2,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
D.它们是非电解质
[解析] 烃及烃的含氧衍生物完全燃烧产物都是CO2和H2O,A错误;很多有机物不溶于水,B错误;CnH2n+2是烷烃的通式,C正确;是非电解质的物质不一定是烷烃,D错误 。
[答案] C
2.(2012年海南省洋浦中学期末试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H4和C2H6互为同系物
B.H2和D2互为同位素
D.O2和O3互为同素异形体
[解析] CH4和C2H6是同系物A正确;H2和D2不是同位素,都是氢气,B错误;丁烷和异丁烷是同分异构体,C正确;O2和O3互为同素异形体D正确。
[答案] B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子式相同,各元素质量分数也相同的物质是同种物质
B.通式相同的不同物质一定属于同系物
C.分子式相同的不同物质一定是同分异构体
D.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一定是同分异构体
[解析] A项中可以是同分异构体;B项中可以是不同类别的物质,也可以是同分异构体;D项中相同相对分子质量的不同物质很多,例:H2SO4和H3PO4,CH3COOH和C3H8O。
[答案] C
4.下列物质互为同系物的是(  )
C.CH3CH2Cl与CH2ClCH2Cl
D.CH4与CH3CH2Cl
[解析] A项二者属于同种物质;B项二者互为同系物;C项二者所含氯原子数不同且分子组成不是相差CH2原子团,不互为同系物;D项二者不属于同一类物质,不互为同系物。
[答案] B
5.(2012年牡丹江一中期末试题)下列烷烃在光照下与氯气反应,生成的一氯代烃只有一种的是(  )
[解析]  是球形对称结构,取代任何一个氢原子都相同,所以一氯代物只有一种;A,B有两种不同位置的氢;D有4种不同位置的氢。
[答案] C
6.下列物质不属于饱和链烃的是(  )
A.CH4 B.C3H8
C.C4H8 D.C5H12
[解析] 饱和烷烃的通式为CnH2n+2,根据通式可以判断出C项不正确。
[答案] C
7.在烷烃同系物中,含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大接近于(  )
A.75.0% B.80.0%
C.85.7% D.92.3%
[解析] 根据通式CnH2n+2可以计算碳元素的质量分数:12n÷(14n+2)×100%,当n趋向无穷大时,值约为12/14×100%=85.7%。
[答案] C
8.在烷烃分子中,每增加一个碳原子,每摩尔该烷烃完全燃烧需要多消耗氧气(  )
A.1mol B.1.5mol
C.2mol D.2.5mol
[解析] 当增加一个碳原子则增加一个CH2燃烧会生成1个CO2和1个H2O,所以多消耗1.5个O2。
[答案] B
9.(2012年云南昆明一中期末试题)分子式为C5H11Cl的同分异构体共有(不考虑立体异构)(  )
A.6种 B.7种
C.8种 D.9种
[解析] 
[答案] C
10.含有2~5个碳原子的直链烷烃沸点和燃烧热的数据见下表:
烷烃名称
乙烷
丙烷
丁烷
戊烷
沸点/℃
-88.6
-42.1
-0.5
36.0
燃烧热/kJ·mol-1
1560.7
2219.2
2877.6
3535.6
燃烧热: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液态水时所放出的热量。
根据表中数据,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正庚烷在常温、常压下肯定不是气体
B.烷烃的燃烧热和其所含碳原子数呈线性关系
C.随碳原子数增加,烷烃沸点逐渐升高
D.随碳原子数增加,烷烃沸点和燃烧热都成比例增加
[解析] 随着碳原子数增加,烷烃的相对分子质量增加,烷烃沸点逐渐升高。由于正庚烷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戊烷,所以正庚烷在常温、常压下不是气体;烷烃燃烧热和其所含碳原子数呈线性关系,烷烃沸点和燃烧热都增加,但是并不是成比例增加。
[答案] D
11.丁烷(分子式为C4H10)广泛应用于家用液化气,也用于打火机中作燃料,下列关于丁烷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常温下,C4H10是气体
B.C4H10与CH4互为同系物
C.丁烷有正丁烷与异丁烷两种同分异构体
D.C4H10进行一氯取代后最多生成两种沸点不同的产物
[解析] 因为丁烷有两种同分异构体:CH3CH2CH2CH3有两种一氯化物,有两种一氯代物,所以丁烷进行一氯取代后最多生成四种沸点不同的产物。
[答案] D
12.在标准状况下,5.6L某气态烃的质量是7.5g。已知该化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0%,该烃的分子式为(  )
A.C2H6 B.C2H4
C.C3H6 D.C3H8
[解析] 方法一:实验式法
该烃的摩尔质量:M=ρ×22.4L·mol-1=×22.4L·mol-1=30g·mol-1。
==。则实验式为(CH3)n,所以15n=30,n=2,分子式为C2H6。
该烃的摩尔质量:M=30g·mol-1。
则1mol该物质中碳和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
n(C)==2mol,n(H)==6mol。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2分)
13.(12分)烷烃的通式是__________,甲烷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乙烷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分子式为CmH20的烷烃中m为__________,分子式为C8Hn的烷烃中n为__________,与二氧化碳密度相同(同温、同压)的烷烃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
[解析] 分子式为CmH20的烷烃2m+2=20,m==9,分子式为C8Hn的烷烃2×8+2=n=18,CO2相对 分子质量为44,则12n+2n+2=44,n==3,分子式为C3H8。
[答案] CnH2n+2   9 18 C3H8
14.(10分)下列物质中是同系物的有__________;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有__________;互为同位素的有__________;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有__________;是同一物质的有__________。(用序号填写)
[解析] 因为②和⑦是同种物质,⑧和?是同分异构体,它们都是烷烃,它们两组间的两两组合都是同系物即②⑧/②?/⑦⑧/⑦?;氯气和液氯都是由Cl2构成,是一种物质的不同形态。
[答案] ②⑧/②?/⑦⑧/⑦? ⑧? ④? ③⑩ ①⑨/②⑦
15.(12分)如图表示4个碳原子相互结合的方式。小球表示碳原子,小棍表示化学键,假如碳原子上其余的化学键都是与氢结合。
(1)图中属于烷烃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2)在上图的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不仅可以形成共价单键,还可以形成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不仅可以形成__________,还可以形成碳环。
(3)上图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A与__________;B与__________;D与__________(填字母)。
[解析] 根据球棍模型的含义及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可
之间不仅可以形成共价单键,还可形成碳碳双键、碳碳三键,不仅可以形成碳链,还可形成碳环。再根据同分异构体概念可判断出A与C,B与E、F或H,D与G分别互为同分异构体。
[答案] (1)A、C
(2)碳碳双键 碳碳三键 碳链
(3)C E、F、H G
分子中N1=6,N2=1,N3=2,N4=1。试根据不同烷烃的组成结构,分析出烷烃(除甲烷外)中各原子数的关系。
(1)烷烃分子中氢原子数N0与N1、N2、N3、N4之间的关系是N0=________。
(2)4种碳原子数之间的关系为N1=________。
(3)若分子中N2=N3=N4=1,则该分子的结构简式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答案] (1)3N1+2N2+N3
17.(8分)写出下列各烷烃的分子式。
(1)烷烃A在同温同压下蒸气的密度是H2的43倍__________。
(2)烷烃B的分子中含有200个氢原子__________。
(3)1L烷烃C的蒸气完全燃烧时,生成同温同压下15L的水蒸气__________。
(4)0.1mol烷烃E完全燃烧,消耗标准状况下的O2 11.2L__________。
[解析] (1)M=2g/mol×43=86g/mol,所以14n+2=86,n=6,即该烷烃的分子式为C6H14。
(2)由CnH2n+2得2n+2=200,n=99,该烷烃的分子式为C99H200。
(3)由1L烷烃完全燃烧产生同条件下的15L水蒸气可知其分子中应含有30个氢原子,则其分子式为C14H30。
(4)0.1mol烷烃完全燃烧消耗O2为=0.5mol。所以=5,n=3,即E的分子式为C3H8。
[答案] (1)C6H14 (2)C99H200
(3)C14H30 (4)C3H8
课时作业(十七)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列关于乙烯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乙烯的化学性质比乙烷活泼
B.乙烯燃烧时火焰明亮,同时冒出黑烟
C.乙烯可作为香蕉等果实的催熟剂
D.乙烯双键中的一个键可以断裂,容易发生加成反应和取代反应
[解析] 乙烯含双键,化学性质比乙烷活泼,A正确;乙烯燃烧时火焰明亮,同时冒出黑烟B正确;乙烯是催熟剂C正确;乙烯不易发生取代反应D错误。
[答案] D
2.除去乙烷中乙烯的方法是(  )
A.点燃 B.通过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C.通过浓硫酸 D.通过石灰水
[解析] 乙烯、乙烷都燃烧A错误;乙烯与溴加成而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B正确;浓H2SO4,石灰水都不与乙烯和乙烷反应,C、D错误。
[答案] B
3.下列物质中不可能是乙烯加成产物的是(  )
A.CH3CH3 B.CH3CHCl2
C.CH3CH2OH D.CH3CH2Br
[解析] 乙烯加成每个碳原子上加上一个原子,而B中一个碳原子上多了2个Cl,这不是加成能实现的,B符合。
[答案] B
4.下列各反应中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
A.CH4+2O2CO2+2H2O
B.CH2===CH2+Br2―→CH2Br—CH2Br
C.CH4+Cl2CH3Cl+HCl
D.CH3CH2CH2CH3CH2===CH2+CH3—CH3
[解析] A项,CH4在O2中燃烧,属氧化反应;B项,CH2===CH2与Br2发生加成反应;C项,CH4与Cl2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D项,CH3CH2CH2CH3发生分解反应。
[答案] B
5.对比甲烷和乙烯的燃烧反应,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二者燃烧时现象完全相同
B.点燃前都不需验纯
C.甲烷燃烧的火焰呈淡蓝色,乙烯燃烧的火焰较明亮
D.二者燃烧时都有黑烟生成
[解析] 二者燃烧时现象不同,点燃都需验纯,A、B错误;甲烷燃烧淡蓝色火焰,乙烯燃烧明亮火焰,C正确,D错误。
[答案] C
6.下列物质不能使溴水褪色的是(  )
A.CH2===CH2 B.SO2
C.CH2===CHCH2CH3 D.CH3CH2CH3
[解析] D选项中丙烷是烷烃不能使溴水退色。
[答案] D
7.将29.5g乙烯和乙烷的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溴水后,溴水增重7g,则混合气体中乙烯的体积分数是(  )
A.75% B.50%
C.30% D.25%
[解析] n乙烯==0.25mol,n乙烷==0.75mol。
则:×100%=25%,D正确。
[答案] D
8.下列各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以制得较纯净的一氯乙烷的是(  )
A.乙烷与氯气光照反应 B.乙烯与氯化氢气体混合
C.乙烯与氯气混合 D.乙烯通入浓盐酸
[解析] 乙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发生取代反应,所得产物为多种取代产物的混合物,乙烯与氯化氢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加成反应只生成一氯乙烷,而乙烯与氯气混合反应得到的是1,2-二氯乙烷。乙烯通入浓盐酸中不能发生反应。
[答案] B
9.下列烷烃中,不能由相应的烯烃与H2加成制得的是(  )
[解析] 任意两个相连碳原子上都有氢原子的烷烃,都可以由相应的烯烃加氢而得,选项D不符合上述要求,不能由相应的烯烃与H2加成制得。
[答案] D
10.下列化合物中既能使溴水褪色,又能在光照下与溴发生取代反应的是(  )
A.甲烷     B.SO2
C.丙烯(CH3—CH—CH2)   D.乙烯
[解析] 光照条件能发生取代反应的是A、C,能使溴水褪色的只有C。
[答案] C
11.(2012年吉林一中期末试题)若用乙烯和氯气在适当的条件下反应制取四氯乙烷,这一过程中所要经历的反应及耗用氯气的量是(设乙烯为1mol ,反应产物中的有机物只是四氯乙烷 )(  )
A.取代,4mol Cl2 B.加成,2mol Cl2
C.加成、取代,2mol Cl2 D.加成、取代,3mol Cl2
[解析] 乙烯变为四氯乙烷(C2H2Cl4)需乙烯与1mol氯气加成与2mol氯气取代,D正确。
[答案] D
12.实验测得乙烯和氧气混合气体的密度是氢气的14.5倍,可知其中乙烯的质量分数为(  )
A.25% B.27.5%
C.72.4% D.75.0%
[解析]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设混合气体中乙烯的物质的量为x,氧气的物质的量为y,则有(28x+32y)÷(x+y)=29,解得:x∶y=3∶1,所以乙烯的质量分数为3×28÷(3×28+1×32)×100%=72.4%。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2分)
13.(10分)在一定条件下,乙烯和乙烷都能通过化学反应生成一氯乙烷,据此请回答以下问题:
(1)由乙烷制备一氯乙烷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__反应;
(2)由乙烯制备一氯乙烷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__反应;
(3)比较两种方法,第__________种方法较好,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乙烷可以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一氯乙烷,乙烯可以与氯化氢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一氯乙烷,烷烃与氯气的取代反应产物复杂,为多种取代产物的混合物,难以提纯,不适合用于一氯乙烷的制备。
[答案] (1)CH3CH3+Cl2CH3CH2Cl+HCl 取代
(2)CH2===CH2+HClCH3CH2Cl 加成
(3)(2) (2)的方法得到的产物较纯,(1)的方法会发生许多副反应,生成多种氯代物的混合物
14.(9分)某烃在通常情况下为气体,其相对分子质量为42。回答下列问题:
(1)该烃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证明该烃分子里是否含有碳碳双键的简单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42除以12商为3余6,则该烃分子里含有3个C原子6个H,化学式为C3H6,若为烯烃,则其结构简式为CH2===CH—CH3,也可能为环烷烃,则其结构简式为:
(2)含有碳碳双键的物质,在通常情况下很容易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都可以用来鉴定分子中有没有碳碳双键。
[答案] (1)C3H6 CH2===CH—CH3 或
(2)将该气态烃通过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如果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则证明含有碳碳双键
15.(8分)下面是石蜡油在炽热碎瓷片的作用下产生C2H4并检验C2H4性质的实验,完成下列各问题。
(1)B中溶液褪色,是因为乙烯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D处点燃时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乙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是因为乙烯发生了氧化反应,把KMnO4还原而使之褪色。
(3)在点燃可燃性气体时应先验纯。
[答案] (1)氧化
(3)检验乙烯的纯度
16.(16分)已知浓H2SO4与乙醇的混合液加热到170℃,可以产生乙烯:CH3CH2OHCH2===CH2↑+H2O。同时在较高温度时发生副反应,可能在生成的C2H4气体中混有SO2。
实验设计
(1)将浓H2SO4和乙醇混合液放入烧瓶,迅速加热到170℃(装置略)。
(2)将产生气体依次通过以下装置:
其中:①中盛有品红溶液,②中盛有NaOH溶液,③中盛有品红溶液,④中盛有溴水。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进行乙烯与溴水反应前,加装置①②③的目的是什么?当出现什么现象时证明产生的气体中含有SO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SO2气体与溴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验证溴水褪色的反应是加成反应而不是取代反应,有同学提出可用pH试纸来测试反应后溶液酸碱性的方法,请说出理由。
[解析] 乙烯气体中可能混有SO2,因此应先用品红溶液检验SO2;SO2能与Br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O2+Br2+2H2O===H2SO4+2HBr从而使溴水褪色,因此只有确定SO2被除尽的前提下才能进行C2H4与Br2的加成反应。若CH2===CH2与Br2发生取代反应,必定生成HBr,HBr溶于水使溶液呈酸性,可通过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验证。
[答案] (1)装置①检验SO2,装置②将SO2气体完全吸收,排除SO2对乙烯检验的干扰,装置③检验SO2已完全被吸收 。若装置①中品红溶液褪色则证明产生的气体中含有SO2
(2)Br2+SO2+2H2O===H2SO4+2HBr
(3)如发生取代反应,必定生成HBr,溶液酸性将明显增强,故可用pH试纸验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9分)在标准状况下,某烃的密度是1.25g/L,一定体积的该烃完全燃烧生成4.48LCO2和3.6g水,求该烃的分子式。
[解析] 在标准状况下,1mol该物质的质量为1.25g/L×22.4L/mol=28g,即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n(CO2)=4.48L/(224.L/mol)=0.2mol;n(H2O)=3.6g/(18g/mol)=0.2mol,则有n(C):n(H)=1∶2,所以1mol该物质中含有2molC原子和4mol H原子,所以分子式为C2H4。
[答案] C2H4
课时作业(十八)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苯的泄漏会造成严重的危险,以下说法有科学性错误的是(  )
A.由于大量苯溶于水中,渗入土壤,会对周边农田、水源造成严重的污染
B.由于苯是一种易挥发、易燃的物质,周围地区如果有火星就可能引起爆炸
C.可以采取抽吸水渠中上层液体的办法,达到部分清除泄漏物的目的
D.由于苯有毒,所以工作人员在处理事故时,都做了相关防护措施
[解析] 苯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易挥发,易燃,有毒。
[答案] A
2.(2012年福建师大附中期末试题)苯的结构式可用来表示,下列关于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苯主要是以石油分馏而获得的一种重要化工原料
B.苯中含有碳碳双键,所以苯属于烯烃
C.苯分子中6个碳碳键完全相同
D.苯可以与溴的四氯化碳、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而使它们褪色
[解析] 苯主要是煤的干馏获得,A错误;苯中并不含碳碳双键,也不属于烯烃,B错误;苯分子中的碳碳键从键长、键能、键角看都相同,C正确;苯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褪色,D错误。
[答案] C
3.下列有关苯的分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事实,无法用凯库勒结构式解释的是(  )
①呈六角环状结构 ②能发生加成反应 ③不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 ④不能与溴水反应 ⑤分子中碳碳键的键长都相等 ⑥分子中各C—H键长相等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①②④⑥ D.全部
[解析] 凯库勒结构式是单双键相间的结构,与苯的实际结构不符。
[答案] B
4.下列各组有机物中,只需一种试剂——溴水就能鉴别开的是(  )
A.己烯、苯、四氯化碳 B.苯、甲苯、己烯
C.己烷、苯、环己烷 D.甲苯、己烷、己烯
[解析] 己烯使溴水褪色,苯和四氯化碳都能萃取溴,但苯在水上层,四氯化碳在水下层,A能区分;B中,苯和甲苯的现象相同,不能区分;C中三种物质与溴水混合现象都相同,C不能;D中甲苯和己烷不能用溴水区分,D不能。
[答案] A
5.对结构简式为下图的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烃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B.分子中至少有9个碳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
C.分子中至少有11个碳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
D.分子中至少有16个碳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
[解析] 与两个苯环连接的化学键处于一条直线上的两个甲基及另外一个苯环上的两个碳原子与该苯环在同一平面上,共11个碳原子,C正确。
[答案] C
6.苯和乙烯相比较,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都易与溴发生取代反应
B.都易发生加成反应
C.乙烯易发生加成反应,苯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D.乙烯易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苯不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解析] 苯与溴易发生取代反应,而乙烯易发生加成反应,A、B项错误;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发生加成反应,C项错误;苯分子中不含有碳碳双键,不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D项正确。
[答案] D
7.(双选)某有机物结构简式为,它可能有的性质为(  )
A.能被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B.可分解为苯和乙烯
C.能发生加成反应
D.易溶于水,也易溶于有机溶剂
[解析] 该有机化合物分子由苯基和乙烯基(侧链)构成,所以,它具有苯和乙烯的性质。即有加成反应,能被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答案] AC
8.已知:CH4+Br2―→CH3Br+HBr;
A.只有①②③ B.只有④⑤⑥⑦
C.只有①⑤ D.①②③④⑤⑥⑦
[解析] 在铁与溴生成的FeBr3的催化作用下,甲苯与溴只能发生苯环上的取代反应。
[答案] B
9.下列反应中,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
A.白色硫酸铜粉末吸水变成蓝色晶体
B.将苯滴入溴水中,振荡后水层接近无色
C.乙烯使溴水褪色
D.甲烷与Cl2混合,光照后黄绿色消失,生成油状液体
[解析] A项属于化合反应,生成硫酸铜结晶水合物;B项属于萃取,没有发生化学反应;D项为取代反应。
[答案] C
10.学生使用的涂改液是一种使用频率极高的工具,涂改液中含有苯,下列有关涂改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苯可以发生取代反应
B.苯是涂改液的溶剂
C.涂改液危害人体健康,应该慎用
D.苯对人体无害,可以使用
[解析] 苯有毒,是一种致癌物质。
[答案] D
11.绿色化学对于化学反应提出了“原子经济性”(原子节约)的新概念及要求。理想的原子经济性反应是原料中的原子全部转化为产物,不产生副产品,实现零排放。下列几种生产乙苯的方法中(反应均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原子经济性最好的是(  )
[答案] C
12.同物质的量的下列各烃,分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消耗氧气最多的是(  )
A.CH4 B.C2H4
C.C6H6 D.C7H8
[解析] D项含C和H元素最多,燃烧时消耗的氧气最多。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2分)
13.(9分)若将苯倒入盛有碘水的试管中,振荡后静置,现象是__________,说明苯的密度比水__________,且__________;若将乒乓球碎片、食盐固体分别加入盛有苯的试管中,振荡后静置,现象是__________,说明苯是很好的__________。将盛有苯的两支试管分别插入100℃的沸水和0℃的冰水中,现象是__________,说明苯的沸点__________,熔点__________。
[解析] 苯对碘有萃取作用,但不发生化学反应,苯的密度比水小,乒乓球碎片易溶于苯,而食盐不溶于苯,苯的沸点是80.5℃熔点是5.5℃,所以在100℃水中沸腾,而在0℃时凝结成无色晶体。
[答案] 液体分层,上层为紫红色,下层为无色 小 不溶于水 乒乓球碎片溶解于苯,而食盐不溶于有机溶剂 插入沸水中的苯沸腾,插入冰水中的苯则凝结成无色晶体 低于100℃ 高于0℃
14.(12分)我们已学过了下列反应①由乙烯制二氯乙烷 ②乙烷与氯气光照 ③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④乙烯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⑤由苯制取溴苯 ⑥乙烷在空气中燃烧 ⑦由苯制取硝基苯 ⑧由苯制取环己烷。
(1)在上面这些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有________,属于加成反应的有________。
(2)写出以上变化的一些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及相关概念可以确定①、③、⑧发生的反应为加成反应;②、⑤、⑦发生的反应为取代反应;④、⑥发生的反应为氧化反应。
[答案] (1)②⑤⑦ ①③⑧
(2)①CH2===CH2+Cl2―→CH2Cl — CH2Cl
15.(8分)某同学为验证苯的沸点(80.1℃)比水低,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能够说明苯的沸点比水低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用该实验装置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难以控制苯蒸气的大量外逸,试对该装置进行改进(用适当文字加以说明)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题给信息,比较苯的沸点与水的高低。注意苯有毒,易燃,要防止外逸,以保安全。
[答案] (1)烧杯中的水尚未沸腾时,试管中的苯已沸腾 (2)在试管口插入带有长直导管的单孔塞以冷凝回流(或加一冷凝管效果更好)
16.(14分)实验室制备硝基苯的主要步骤如下:
①配置一定比例的浓硫酸与浓硝酸的混合溶液,加入反应容器中;②向室温下的混合酸中逐滴加入一定量的苯,充分振荡,混合均匀;③在50~60℃下发生反应,直至反应结束;④除去混合酸后,粗产品依次用蒸馏水和5% NaOH溶液洗涤,最后再用蒸馏水洗涤;⑤将用无水CaCl2干燥后的粗硝基苯进行蒸馏,得到纯硝基苯。
填空下列空白:
(1)配置一定比例的浓硫酸与浓硝酸的混合酸时,操作注意事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③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是__________,为了使反应在50~60℃下进行,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
(3)步骤④中洗涤、分离粗硝基苯应使用的仪器是__________。
(4)步骤④中粗产品用5% NaOH溶液洗涤的目的是__________。
(5)纯硝基苯是无色,密度比水__________(填“小”或“大”),具有__________气味的油状液体。
[解析] (1)浓H2SO4与其它溶液混合,遵循浓硫酸稀释原则将浓H2SO4倒入其它溶液中并边加边搅拌。(2)该反应应水浴加热。(3)用分液漏斗分离。(4)用5%NaOH溶液洗涤是除去残留的酸。(5)硝基苯密度比水大有苦杏仁味。
[答案] (1)先将浓硝酸注入容器中,再慢慢注入浓硫酸,并及时搅拌
(2)
将反应容器放入50~60℃的水浴中加热
(3)分液漏斗 (4)除去残留的酸
(5)大 苦杏仁
17.(9分)某烃A不能使溴水褪色,0.5mol A完全燃烧时,得到1.5mol水和67.2L二氧化碳(标准状况)。
(1)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
(2)根据下列条件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在催化剂FeCl3的作用下,A与Cl2反应生成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催化剂作用下A与H2反应生成C: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设烃的分子式为CxHy,完全燃烧时,得到二氧化碳(标准状况)的物质的量为:
n(CO2)==3mol
由烃的燃烧通式:
CxHy+(x+)O2xCO2+H2O
1mol xmol mol
0.5mol 3mol 1.5mol
则x=6,y=6
故A的分子式为C6H6。
又因A不能使溴水褪色,故A为苯。
[答案] 
课时作业(十九)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植物及其废弃物可以制取乙醇燃料,下列关于乙醇燃料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它是一种再生能源
B.乙醇易燃烧,污染小
C.乙醇只能在实验室内作燃料
D.粮食作物是制乙醇的重要原料
[解析] 植物制成的乙醇是可再生能源A正确;乙醇燃烧充分污染小,B正确;乙醇在实验室作燃料只是一项用途,C错误;粮食是制乙醇的重要原料,D正确。
[答案] C
2.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危险品标志,装运乙醇的包装箱应贴的标志类型是(  )
[解析] 乙醇是易燃品,应用D标志。
[答案] D
3.能证明乙醇分子中有一个羟基的是(  )
A.1mol乙醇完全燃烧需要3mol O2
B.乙醇能与水以任意比混溶
C.0.1mol乙醇与足量钠反应只生成0.1 g氢气
D.乙醇在铜催化下可被氧化成乙醛
[解析] 乙醇分子是由乙基和羟基构成,羟基与Na反应,且一个羟基与钠反应生成一个氢原子。0.1mol乙醇与足量钠反应生成0.1 g氢气,说明乙醇有一个羟基。
[答案] C
4.下列物质中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不能使溴水褪色的是(  )
A.甲烷 B.乙烯
C.乙醇 D.苯
[解析] 甲烷和苯既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又不能与溴水褪色,A、D不符合;乙烯既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又能使溴水褪色,B不符合;乙醇可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不能与溴水反应,C正确。
[答案] C
5.(双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检测乙醇中是否含有水可加入少量的无水硫酸铜,如变蓝则含水
B.乙醇沸点78.5℃水的沸点100℃可用加热蒸馏的方法除去乙醇中的水
C.获得无水乙醇的方法通常采用先用浓H2SO4吸水,然后再加热蒸馏的方法
D.乙醇与钠反应放出氢气,乙醇显酸性
[解析] 乙醇、水分子间形成氢键而不能分离,故B选项错误;浓硫酸和乙醇混合加热,会发生化学反应,故C选项错误;乙醇不能电离出H+不显酸性,D错误。
[答案] A
6.下列选项中能说明乙醇(酒精)作为燃料的优点的是(  )
①燃烧时发生氧化反应
②充分燃烧的产物不污染环境
③乙醇是一种再生能源
④燃烧时放出大量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乙醇燃烧放出大量热量;在自然界大系统中,乙醇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可形成无污染和洁净的循环过程,是一种再生能源。
[答案] D
7.能够用来鉴别乙醇、四氯化碳和苯的最简单物质或操作是(  )
A.钠 B.氢氧化钠溶液
C.水 D.点燃
[解析] 乙醇和水混溶,四氯化碳和苯都不能溶于水,但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大,苯的密度比水小,利用这三种物质的性质不同,可以进行区分。
[答案] C
8.类比乙烯和乙醇的化学性质,推测丙烯醇(CH2===CH—CH2OH)可发生的化学反应有(  )
①加成反应 ②氧化反应
③燃烧 ④加聚反应
⑤取代反应
⑥与Na2CO3溶液反应放出CO2
A.只有①②③⑥ B.只有①②③④
C.只有①③④⑥ D.①②③④⑤
[解析] 有碳碳双键可发生加成反应氧化反应,燃烧和加聚反应,有羟基可发生取代反应,没有官能团能与Na2CO3溶液发生反应,所以D正确。
[答案] D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羟基与氢氧根有相同的化学式和电子式
B.乙醇的官能团是—OH,乙醇是含—OH的化合物
C.常温下,1mol 乙醇可与足量的Na反应生成11.2L H2
D.已知乙醇的结构式如图所示,则乙醇催化氧化时断裂的化学键为②③
[解析] 羟基的化学式是—OH,电子式是·H,氢氧根的化学式是OH-,电子式是[H]-,所以A选项错误;1mol 乙醇与足量的Na反应可以生成0.5mol H2,但在常温下不是11.2L,C选项错误;乙醇催化氧化时断裂的化学键为①③,D选项错误。
[答案] B
10.某温度下,乙烯和乙醇的混合气体VL,完全燃烧后生成CO2和H2O,消耗相同状态下的氧气3VL,则混合气体中乙烯和乙醇的体积比(  )
A.1∶1 B.2∶1
C.1∶2 D.任意比
[解析] 乙醇的组成可看做C2H4·H2O与乙烯消耗氧气相同,所以它们的混合气可以以任意比混合,D正确。
[答案] D
11.CH3OH、HOCH2CH2OH和分别与足量金属钠反应产生等体积的H2(相同状况),则上述三种醇物质的量之比为(  )
A.2∶3∶6 B.3∶2∶1
C.4∶3∶1 D.6∶3∶2
[解析] 1molCH3OH中只能置换出0.5molH2,1mol 能置换出1mol H2; 1mol能置换出1.5mol H2;若三者置换出的H2相等,三种醇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3∶2。
[答案] D
12.将W1g光亮的铜丝在空气中加热一段时间后,迅速插入下列物质中,取出干燥,如此反复几次,最后取出铜丝用蒸馏水洗涤、干燥,称得其质量为W2 g。实验时由于所插入的物质不同,铜丝的前后质量变化可能不同,下列所插物质与铜丝的质量关系不正确的是(  )
A.石灰水,W1C.NaHSO4,W1>W2 D.乙醇溶液,W1[解析] A项:W1 g Cu在空气中加热,生成W2 g CuO,而CuO与石灰水不反应,故W1W2,C正确;D项:Cu在乙醇的催化氧化过程中,起催化剂作用,故W1=W2,D错。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2分)
13.(8分)现有下列物质:①CH3CH3 ②CH2===CH2
③ ④CH2CH2OH
试用物质的序号填写下列空白:
(1)能溶于水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发生加成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与Na反应生成H2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④ (2)②③ (3)④ (4)②④
14.(10分)如图所示是乙醇跟金属钠起反应时放出H2的实验装置,请根据要求填空:
(1)在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2)导管a的作用是: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3)若测得有1.15 g C2H6O参加反应,把量筒c中以及导管b中的水的体积换算成标准状况下H2的体积为280mL,试通过结合计算和讨论,判断下面(Ⅰ)(Ⅱ)两式中,哪个正确__________。

[解析] 1.15g C2H6O完全与Na反应生成标准状况下H2:280mL,则1mol即46g乙醇与Na完全反应生成H2:×46 g÷22.4L·mol-1=0.5mol,故1mol乙醇中只有1mol H原子被Na置换,说明这个H原子与其他5个H原子不同,故乙醇的结构为(Ⅱ)。
[答案] (1)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2)导气 冷凝乙醇蒸气 (3)(Ⅱ)
15.(16分)有关催化剂的催化机理等问题可从“乙醇催化氧化实验”得到一些认识,其实验装置如图。其实验操作为:预先使棉花团浸透乙醇,并照图安装好装置;在铜丝的中间部分加热,片刻后开始(间歇性)鼓入空气,即可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
请回答以下问题:
(1)被加热的铜丝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A管中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现象。从中可认识到在该实验过程中催化剂起催化作用时参加了化学反应,还可认识到催化剂起催化作用时需要一定的________。
(3)实验一段时间后,如果撤掉酒精灯,反应还能否继续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受热的铜丝处有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铜丝加热时被氧气氧化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将乙醇氧化生成乙醛和水。
(2)铜丝被氧化时生成黑色的氧化铜,黑色的氧化铜再被乙醇还原重新变成红色的铜,然后铜丝再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又被乙醇还原为红色的铜使反应继续进行下去。催化剂在起催化作用时往往需要一定的温度。
(3)因醇的催化氧化是一个放热反应,故撤掉酒精灯后,反应放出的热可以使该反应继续进行,受热的铜丝处仍然会出现上述现象。
[答案] (1)2CH3CH2OH+O22CH3CHO+2H2O
(2)受热部分的铜丝随间歇性地鼓入空气而交替出现变黑、变红 温度
(3)反应仍可继续进行 仍可看到原受热部分的铜丝交替出现变黑、变红的现象 醇的催化氧化反应是放热反应
16.(10分)通过粮食发酵可获得某含氧有机化合物X,其相对分子质量为46,其中碳的质量分数为52.2%,氢的质量分数为13.0%。
(1)X的分子式是__________;
(2)X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有机物用结构简式表达);
(3)X与空气中的氧气在铜或银催化作用下反应生成Y,Y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
(4)X与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反应可生成Z,Z的名称为________。
[解析] (1)由题意知氧的质量分数为:
1-52.2%-13.0%=34.8%,
则碳、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
N(C)==2,N(H)==6
N(O)==1,即分子式为C2H6O。
(2)因与钠反应生成H2,所以X为乙醇;
(3)乙醇能被氧化为乙醛,所以Y为乙醛;
(4)根据题意知Z为乙酸。
[答案] (1)C2H6O
(2)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3)CH3CHO (4)乙酸
17.(8分)某种醇(CnH2n+1OH) 0.3 g与足量的钠起反应后,在标准状况下生成56mL氢气。求这种醇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分子式(化学式),并写出该醇可能有的各种结构式。
[解析] (1)设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
2ROH+2Na===2RONa+H2↑
2x g 22.4 L
0.3 g 0.056 L
x==60。
(2)一元醇的通式为CnH2n+1OH,
且该一元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则12n+2n+2+16=60,n=3,
所以该一元醇为C3H7OH。
[答案] (1)该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
(2)该醇的分子式为C3H7OH
(3)该醇可能有的结构式有两种:
课时作业(二十)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食醋中含有乙酸,下列关于乙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乙酸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B.乙酸分子中含有4个氢原子,它不是一元羧酸
C.乙酸在常温下就能发生酯化反应
D.乙酸酸性较弱,不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解析] 乙酸有刺激性气味,A正确;有机酸是几元酸由羧基数决定,B错误;乙酸发生酯化反应,需要加热,C错误;乙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D错误。
[答案] A
2.下列物质呈酸性且与Na反应生成H2的是(  )
A.H2O         B.CH3CH2OH
C. D.CH3COOH
[解析] A、B、C选项都不显酸性,只有CH3COOH显酸性,且与Na反应生成H2,D正确。
[答案] D
3.除去乙酸乙酯中含有的乙酸,最好的处理和操作是(  )
A.蒸馏
B.水洗后分液
C.用过量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后分液
D.用过量氢氧化钠溶液洗涤后分液
[解析] 乙酸易溶于乙酸乙酯,蒸馏水洗都不能完全除去,A、B错误;Na2CO3可以与CH3COOH反应,而NaOH碱性太强会使乙酸乙酯水解,C正确,D错误。
[答案] C
4.下列物质中,能与乙酸发生反应的是(  )
①高锰酸钾 ②乙醇 ③氢气 ④铝 ⑤氧化镁 ⑥碳酸钙 ⑦氢氧化钠
A.①③④⑤⑥⑦ B.②④⑤⑥⑦
C.①②④⑤⑥ D.全部
[解析] 乙酸与高锰酸钾不反应,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与氢气不反应,与铝、氧化镁、碳酸钙、氢氧化钠反应表现了乙酸的酸性,B正确。
[答案] B
5.下列事实能说明碳酸的酸性比乙酸弱的是(  )
A.乙酸能发生酯化反应,而碳酸不能
B.碳酸和乙酸都能与碱反应,产物都是弱碱性的盐
C.乙酸易溶于水,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而碳酸的溶解度较小
D.醋酸可用于清除水垢
[解析] 碳酸和乙酸都能与碱反应,产物都是弱碱性的盐,能证明碳酸和乙酸都显酸性,且都是弱酸;不能从物理性质角度证明乙酸和碳酸的化学性质;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该反应可以证明乙酸的酸性比碳酸强。
[答案] D
6.用一种试剂可以区分乙醇和乙酸的是(  )
A.氢氧化钠溶液       B.氨水
C.苯 D.氢氧化铜
[解析] A、B两项与乙酸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并且乙醇和乙酸都能溶解于苯中,不能将二者区分;氢氧化铜溶解于乙酸中,溶液变成蓝色,乙醇和氢氧化铜不反应。
[答案] D
7.实验室用乙酸、乙醇和浓硫酸共热制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上层得无色油状液体,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后在两液界面处上层呈红色下层呈蓝色,振荡时,有气泡产生,且红色消失。其原因是(  )
A.产品中有被蒸馏出来的硫酸
B.有部分未反应的乙醇被蒸馏出来
C.有部分乙醇和浓硫酸作用生成乙烯
D.有部分未反应的乙酸被蒸馏出来
[解析] 红色褪去,有气泡产生,是由于乙酸和碳酸钠发生反应的缘故,说明有部分未反应的乙酸被蒸馏出来。
[答案] D
8.下列化合物中,既显酸性又能发生加成反应的是(  )
A.CH2===CH—CH2OH
B.CH3COOH
C.CH2===CH—COOC2H5
D.CH2===CH—COOH
[解析] 含有碳碳双键,能够发生加成反应;含有羧基,能够使溶液显酸性。
[答案] D
9.常温常压下,取下列四种有机物各1 mol,分别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消耗氧气最多的是(  )
A.C2H5OH B.CH4
C.C2H4O D.C3H8O2
[解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也可用分子式拆写法。
[答案] D
10.如图为实验室制取少量乙酸乙酯的装置图。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向a试管中先加入浓硫酸,然后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入乙醇,再加入冰醋酸
B.试管b中导气管下端管口不能浸入液面的原因是防止实验过程中产生倒吸现象
C.实验时加热试管a的目的之一是及时将乙酸乙酯蒸出,使平衡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动
D.试管b中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是吸收随乙酸乙酯蒸出的少量乙酸和乙醇
[解析] A项中试剂所加顺序为:向试管中先加入乙醇,然后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再加入冰醋酸。
[答案] A
11.(2012年梅州市曾宪梓中学期末试题)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如下图,该物质不应有的化学性质是(  )
①可燃烧;
②可跟溴加成;
③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④可跟NaHCO3溶液反应;
⑤可跟NaOH溶液反应;
⑥1mol该有机物与Na反应生成2mol H2
A.①③   B.③⑥   C.④⑤   D.⑥
[解析] 该有机物易燃烧,含有双键可加成可使酸性KMnO4褪色,含有—COOH可与NaHCO3反应,可与NaOH反应。有机物1mol与钠反应生成1mol H2。
[答案] D
12.近两年流行喝苹果醋,苹果醋是一种由苹果发酵而成的具有解毒、降脂、减肥和止泻等明显药效的健康食品。苹果酸(α-羟基丁二酸)是这种饮料的主要酸性物质,苹果酸的结构简式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苹果酸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酯化反应
B.苹果酸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催化氧化反应
C.苹果酸1 mol能与3 mol Na反应
D.1 mol苹果酸与Na2CO3溶液反应最多消耗3 mol Na2CO3
[解析] 苹果酸具有羧基,能发生酯化反应,A正确;苹果酸中有,能发生催化氧化反应,故B正确;1 mol —COOH消耗1 mol Na,1 mol —OH消耗1 mol Na,故C正确;1 mol—COOH最多消耗1 mol Na2CO3,即2 mol—COOH最多消耗2 mol Na2CO3,故D错误。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2分)
13.(6分)食醋中的主要成分是乙酸,根据你掌握的知识回答以下有关乙酸的问题。
(1)家用铝制炊具不能储存食醋,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水乙酸又称冰醋酸(熔点16.6℃)。在室温较低时,无水乙酸就会凝结成像冰一样的晶体。
请简单说明在实验中若遇到这种情况时,你将会如何从试剂瓶中取出无水乙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食醋中的乙酸与铝反应,2Al+6CH3COOH===
2(CH3COO)3Al+3H2↑
(2)水浴加热,使冰醋酸晶体熔化,然后取出。
[答案] (1)2Al+6CH3COOH===2(CH3COO)3Al+3H2↑
(2)水浴加热,使冰醋酸晶体熔化
14.(13分)牛奶放置时间长了会变酸,这是因为牛奶中含有不少乳糖,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乳糖分解而变成乳酸。乳酸最初就是从酸牛奶中得到并由此而得名的。乳酸的结构简式为。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乳酸分子中官能团的名称:__________。
(2)写出乳酸与足量金属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乳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乳酸在浓硫酸作用下,两分子相互反应生成环状结构的物质,写出此生成物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
[解析] (1)乳酸中含有羟基和羧基。(2)羟基和羧基都能与Na反应。(3)羧基能与碳酸钠反应,而羟基不能。(4)当两分子乳酸成环时生成两个酯基
[答案] (1)羟基、羧酸

15.(8分)常压下乙醇的沸点是78℃,乙酸的沸点是118℃。下面3种分离乙醇、乙酸的方案,试评述各种方案的可行性。方案甲:混合液分离出乙醇和乙酸

[解析] 分离乙醇和乙酸要把乙酸变为对应的盐,从而用蒸馏法,先得到乙醇、乙酸盐,再用不挥发性强酸置换出来后蒸馏得到乙酸。
[答案] 甲方案不行,因二者沸点相差不大,均有挥发性;乙方案也不行,因为HCl有挥发性,蒸馏得不到纯乙醇,还浪费了HCl;丙方案相对合理,每步蒸馏都排除了除水以外的物质的干扰。
16.(10分)A是化学实验室中最常见的有机物,它易溶于水并有特殊香味;B的产量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的水平。有关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1)写出B物质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②④的反应类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题中信息“B的产量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的水平”,可确定B为C2H4,再由题中转化关系推出A为C2H5OH,C为CH3COOC2H5,D为CH3CHO,E为C2H5ONa。
[答案] (1)CH2===CH2
(2)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3)加成反应 氧化反应
17.(15分)下面是甲、乙、丙三位同学制取乙酸乙酯的过程,请你参与并协助他们完成相关实验任务。
【实验目的】制取乙酸乙酯
【实验原理】甲、乙、丙三位同学均采取乙醇、乙酸与浓硫酸混合共热的方法制取乙酸乙酯。
【实验设计】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了下列三套实验装置:
请从甲、乙两位同学设计的装置中选择一种作为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装置,较合理的是__________(选填“甲”或“乙”)。丙同学将甲装置进行了改进,将其中的玻璃管改成了球形干燥管,除起冷凝作用外,另一重要作用是__________。
【实验步骤】
(1)按丙同学选择的装置组装仪器,在试管中先加入3 mL乙醇,并在摇动下缓缓加入2 mL浓硫酸充分摇匀,冷却后再加入2 mL冰醋酸;
(2)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3)在试管②中加入适量的饱和Na2CO3溶液;
(4)用酒精灯对试管①加热;
(4)当观察到试管②中有明显现象时停止实验。
【问题讨论】
a.步骤(1)安装好实验装置,加入样品前还应检查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写出试管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注明反应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试管②中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换成NaOH溶液,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从试管②中分离出乙酸乙酯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
[解析] 甲、乙装置,乙合理,甲会发生倒吸,丙同学改进后球形干燥管的另一作用是防止倒吸。a.装好药品后还要检验装置气密性。b.略。c.饱和Na2CO3溶液不能用NaOH溶液代替,因为会发生水解。d.Na2CO3与乙酸乙酯分层,用分液法分离。
[答案] 【装置设计】乙 能防止倒吸
【问题讨论】a.装置的气密性
b.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c.吸收乙醇;除去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使其分层析出 不能 若用NaOH溶液,则NaOH会中和CH3COOH而使生成的乙酸乙酯又水解,导致实验失败
d.分液
课时作业(二十一)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葡萄糖是单糖的主要原因是(  )
A.在糖类物质中含碳原子数最少
B.不能水解成更简单的糖
C.分子中有一个醛基
D.分子结构最简单
[解析] 单糖是不能再水解成为更简单的糖。
[答案] B
2.(双选)下列物质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
A.葡萄糖和果糖 B.蔗糖和麦芽糖
C.淀粉和纤维素 D.乙酸和乙醇
[解析] 葡萄糖和果糖、蔗糖和麦芽糖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是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淀粉和纤维素的通式虽然都是(C6H10O5)n,但n值不同,不能称为同分异构体。
[答案] AB
3.把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加入到某病人的尿液中,微热时如果观察到砖红色沉淀,说明该病人尿液中含有(  )
A.食醋 B.白酒
C.蛋白质 D.葡萄糖
[解析] 葡萄糖能跟新制备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加热)生成砖红色沉淀,利用此性质可以检验病人是否患糖尿病。
[答案] D
4.(2011年广州市七区期末试题)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三大营养物质。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油脂的水解产物为纯净物
B. 蔗糖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C. 常温下,淀粉遇碘变蓝色
D. 常温下,硫酸可以使蛋白质变黄色
[解析] 油脂水解得脂肪酸和甘油,A错误;蔗糖水解得到果糖和葡萄糖,B错误;淀粉遇碘变蓝,C正确;硝酸使蛋白质变黄色,D错误 。
[答案] C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
B.米饭在口中越咀嚼越甜的原因是淀粉水解生成甜味物质
C.油脂、乙醇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
D.水果因含有酯类物质而具有香味
[解析] 乙醇不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C项错误。
[答案] C
6.(2011年海南省嘉积中学期末试题)鉴别淀粉、蛋白质、葡萄糖水溶液,依次所用试剂和对应的现象正确的(  )
A.新制氢氧化铜,砖红色沉淀;碘水,变蓝色;浓硝酸,变黄色
B.浓硝酸,变黄色;新制氢氧化铜,砖红色沉淀;碘水,变蓝色
C.碘水,变蓝色;浓硝酸,变黄色;新制氢氧化铜,砖红色沉淀
D.碘水,变蓝色;新制氢氧化铜,砖红色沉淀;浓硝酸,变黄色
[解析] 淀粉使碘水变蓝色,蛋白质使浓HNO3变黄色、葡萄糖使新制氢氧化铜显砖红色沉淀,C正确。
[答案] C
7.下列几种物质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食物的成份,其中遇硝酸变黄的是(  )
A.脂肪 B.乙酸
C.葡萄糖 D.蛋白质
[解析] 硝酸遇蛋白质发生颜色反应,会变为黄色,其它物质不能发生颜色反应,D正确。
[答案] D
8.下列物质:(1)蔗糖 (2)麦芽糖 (3)淀粉 (4)纤维素,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最终水解产物只有一种,且都为同一种物质的是(  )
A.(1)、(2)、(3)、(4) B.(1)、(3)、(4)
C.(2)、(3)、(4) D.(1)、(2)、(4)
[解析] 蔗糖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而麦芽糖水解生成葡萄糖,淀粉和纤维素最终水解产物都是葡萄糖,C正确。
[答案] C
9.鉴别下列各组物质的水溶液所选的试剂(括号内)中不正确的是(  )
A.白酒、食醋(NaHCO3溶液)
B.乙醇、葡萄糖(盐酸)
C.食盐、纯碱(盐酸)
D.淀粉、鸡蛋清(碘水)
[解析] A.白酒不与NaHCO3溶液反应,食醋与NaHCO3溶液反应有气泡产生,A正确;乙醇,葡萄糖都不与盐反应,B不正确;食盐溶液不与NaHCO3溶液反应,纯碱溶液与盐酸溶液反应有气泡产生,C正确;淀粉溶液遇碘水变蓝,D正确。
[答案] B
10.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需的三大营养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纤维素、淀粉、脂肪、蛋白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B.淀粉水解的最终产物能发生银镜反应
C.误食重金属盐而引起的中毒可服用大量豆浆或牛奶进行解救
D.脂肪能发生皂化反应,生成甘油和高级脂肪酸钠
[解析] 脂肪不是高分子化合物,A错误;淀粉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能发生银镜反应,B正确;服用豆浆或牛奶可对误食重金属盐的中毒者解救,C正确;脂肪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称为皂化反应,水解产物为甘油和高级脂肪酸盐,D正确。
[答案] A
11.下列黄色不属于因化学变化而产生的现象的是(  )
A.无色试剂瓶中的浓HNO3呈黄色
B.久置的KI溶液呈黄色
C.鸡皮遇浓HNO3呈黄色
D.在普通玻璃导管口点燃纯净的H2时,火焰呈黄色
[解析] 浓HNO3呈黄色是因为HNO3分解产生的NO2溶解在浓HNO3中所致,是化学变化;久置的KI溶液呈黄色是因为KI被氧化成I2所致,是化学变化;鸡皮遇浓HNO3呈黄色是因为发生了颜色反应,是化学变化;点燃H2时火焰呈黄色,是因为玻璃管中的钠元素发生焰色反应,是物理变化,D正确。
[答案] D
12.云南特色小吃“过桥米线”做法如下:先准备滚沸的鸡汤一碗,上罩浮油,再辅以切得极薄的生肉片、乌龟片、火腿片、葱头等,最后把主料米线放入拌食即成。“过桥米线”汤鲜、肉嫩、料香、米线滑润,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以下有关“过桥米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肉片中含有的蛋白质能水解产生氨基酸
B.浮油对下层汤水起到很好的“液封”作用,使下层汤水及热量难以外逸
C.葱头等蔬菜中富含纤维素,纤维素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D.上层浮油高温水解即产生美味的物质
[解析] 蛋白质水解生成氨基酸A正确;油比水沸点高,所以有“液封”作用,B正确;蔬菜中富含纤维素,纤维素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C正确;浮油水解生成脂肪酸和甘油,不属于美味物质,D错误。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2分)
13.(10分)下图所示为人体在某生理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示意图。
(1)图中标有字母的物质中,__________代表酶,其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__。
(2)如果B代表蔗糖,则C和D各代表__________。
(3)下列关于葡萄糖与蔗糖相比较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它们的分子式不同,但化学元素组成相同
B.蔗糖能水解,葡萄糖却不能
C.它们是同分异构体
D.葡萄糖是单糖,蔗糖是二糖
[解析] (1)化学反应示意图显示出A在变化过程没有变化,应是催化剂作用,酶是由氨基酸构成。(2)蔗糖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3)葡萄糖和蔗糖都是由C、H、O构成,A正确;蔗糖是二糖能水解,葡萄糖是单糖不能水解,B、D正确;葡萄糖分子式C6H12O6,蔗糖分子式C12H22O11它们不是同分异构体,C错误。
[答案] (1)A 蛋白质 氨基酸 (2)葡萄糖和果糖 (3)C
14.(8分)燃料乙醇的生产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1)粉碎玉米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产过程中为了检验淀粉水解是否完全,可使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
(3)步骤a的操作是(  )
A.蒸发 B.萃取
C.蒸馏 D.分液
(4)发酵产生的CO2纯度可达到99%,能回收利用,请举出它的两项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粉碎玉米是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以加快反应速率,使反应充分进行。(2)当淀粉水解完全后加入碘水不变蓝。(3)从混合物中分离乙醇需要蒸馏。(4)CO2可以制碳酸饮料、干冰、纯碱等。
[答案] (1)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或加快反应速度或使反应充分进行
(2)碘(I2)或碘酒 (3)C
(4)制饮料、制干冰、制纯碱、制碳酸钙(其他碳酸盐或碳酸氢盐)等中任选2个
15.(12分)用含淀粉的物质制备陈醋(醋酸)的主要过程,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C6H 2CH3CH2OH+2CO2↑;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CH3CHO+O22CH3COOH。
检验所酿的陈醋中是否含有淀粉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6H10O5)n(淀粉)+nH2OnC6H12O6(葡萄糖)
(3)2CH3CH2OH+O22CH3CHO+2H2O
取适量样品于一试管中,然后向其中加入少量碘水,若变蓝,则含有淀粉,反之则没有
16.(12分)下表是100 g某品牌板栗的部分营养成分。
总热量
蛋白质
糖类
油脂

维生素C
1016 kJ
5.1 g
11.3 g

4.6 mg
3.3 mg
(1)食物的成分主要有六大营养素,上表中没有涉及的营养素是__________;
(2)假设该板栗中的钠元素以氯化钠的形式存在,则100 g该板栗中,氯化钠的质量为__________mg(计算结果精确到0.1,下同);
(3)假设食物的热量全部是由蛋白质、糖类和油脂提供的,单位质量的蛋白质、糖类、油脂完全氧化放热约为:油脂39.3 kJ·g-1;蛋白质18 kJ·g-1;糖类15.5 kJ·g-1,根据此数据计算,理论上100 g该板栗中油脂的质量为__________g;
(4)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其结构式如图,易溶于水,易被氧化,具有酸性。
①写出它的分子式:________,
②根据维生素C的性质,判断下列物质中能与维生素C反应的是__________。
A.Na        B.氯化钾
C.溴水 D.新制的Cu(OH)2
E.碘单质 F.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解析] (1)水;
(2)含NaCl的质量为m(NaCl)=×58.5=11.7 mg;
(3)设含油脂的质量为x,则x×39.3 kJ·g-1+5.1 g×18 kJ·g-1+11.3 g×15.5 kJ·g-1=1016 kJ,解得x=19.1 g;
(4)根据结构式可写出维生素C的分子式为C6H8O6,由其结构简式可知它具有羟基和碳碳双键,故它能和A、C、F发生反应。
[答案] (1)水 (2)11.7 (3)19.1
(4)①C6H8O6 ②ACF
17.(10分)在啤酒的生产过程中,发酵是重要环节。啤酒的生产过程大致如下:将经过灭菌的麦芽汁充氧,接入啤酒酵母菌菌种后输入发酵罐。初期酵母菌迅速繁殖,糖度下降,产生白色泡沫,溶解氧逐渐耗尽。随后酵母菌繁殖速度迅速下降,糖度加速降低,酒精浓度渐渐上升,泡沫不断增多。当糖度下降一定程度后,结束发酵。最后分别输出有形物质和鲜啤酒。根据上述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麦芽糖→葡萄糖→酒精的转化反应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酵母菌消耗的糖(设为麦芽糖,其相对分子质量为342)有98.5%(质量分数)形成了酒精(相对分子质量为46.0)和其他发酵产物。设有500 t 麦芽汁,其中麦芽糖的质量分数为8.00%,发酵后最多能生产酒精浓度为3.20%(质量分数)的啤酒多少吨?
[解析] (1)麦芽糖是双糖。一分子麦芽糖水解得到两分子葡萄糖,葡萄糖可被酶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C12H22O11+H2O2C6H12O6,C6H12O62C2H5OH+2CO2↑。
(2)由(1)中两反应式知:
C12H22O11    ~    4C2H5OH
342 46.0×4
500t×8%×98.5% 0.0320x
x=500t×8%×98.5%××=662.43 t。
[答案] (1)C12H22O11+H2O2C6H12O6 C6H12O62C2H5OH+2CO2↑
(2)662.43 t
课时作业(二十二)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崇明米酒既有酒味又有甜味,其中甜味的来源途径是(  )
A.淀粉→蔗糖→葡萄糖
B.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C.淀粉→麦芽糖→果糖
D.淀粉→蔗糖→果糖
[解析] 考查淀粉水解过程。
[答案] B
2.广告称某品牌的八宝粥(含桂圆、红豆、糯米等)不加糖,比加糖还甜,适合糖尿病人食用。你认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这个广告有误导喜爱甜食消费者的嫌疑
B.糖尿病人应少吃含糖的食品,该八宝粥未加糖,可以放心食用
C.不加糖不等于没有糖,糖尿病人食用需慎重
D.不能听厂商和广告商的宣传,应询问医生
[解析] 糖尿病人不能多食用蔗糖、麦芽糖等甜味食品,而八宝粥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其水水解生成葡萄糖也会使糖分增加,B不正确。
[答案] B
3.“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诗中的“丝”的主要成分是(  )
A.糖类 B.油脂
C.蛋白质 D.烃类物质
[解析] 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答案] C
4.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三大营养物质。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油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B.淀粉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C.葡萄糖能发生氧化反应和水解反应
D.蚕丝、羊毛、棉花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
[解析] 植物油含,可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A项错;葡萄糖为单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C项错;棉花主要成分是纤维素,D项错。
[答案] B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淀粉、纤维素、蛋白质都属于天然高分子形成的混合物
B.蔗糖溶液中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煮沸会析出红色沉淀
C.纤维素、淀粉都可用(C6H10O5)n表示,它们互为同分异构体
D.人体的各种组织的蛋白质不断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
[解析] 蔗糖无还原性,B项错;n值不同,纤维素、淀粉非同分异构体;蛋白质主要水解产物为尿素。
[答案] A
6.下列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油脂属于酯类
B.某些油脂兼有酯和烯烃的一些性质
C.油脂(如植物油)可与H2发生加成反应制得人造脂肪
D.油脂能保持人体的体温,但不能保护内脏器官
[解析] 油脂不仅能保持体温,也可保护内脏器官。
[答案] D
7.青少年长期偏食会导致营养不良。这是由于体内缺乏(  )
A.葡萄糖 B.脂肪酸
C.必需氨基酸 D.无机盐
[解析] 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但成人体蛋白质的是氨基酸。
[答案] C
8.蒙古牧民喜欢用银器盛鲜牛奶,现代科学证明,用银器盛放鲜牛奶好,确有其科学依据,其科学依据是(  )
A.溶于极微量的银离子,可杀死牛奶中的细菌防止牛奶变质
B.用银器盛放牛奶,可以补充人体所必需的银元素
C.银易导热,牛奶凉得快
D.银的化学性质稳定,坚固耐用
[解析] 银离子是重金属离子可使细菌蛋白质变性,A正确;银元素不是人体必需元素不需补充,B错误;内蒙古天气寒冷,凉的快不利于饮用,C错误;银器并不坚固耐用,D错误。
[答案] A
9.生活中遇到下列问题,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臭氧用于饮用水的消毒,医用酒精用于皮肤消毒
B.蜂、蚁蜇咬处涂抹肥皂水可止痒解痛
C.可用热的纯碱溶液去除油污
D.用四氯化碳可擦去圆珠笔油
[解析] A项,利用O3的强氧化性使病毒(蛋白质)变性;B项蚂蚁咬处,有蚁酸(HCOOH),用肥皂水中和,可止痒;C项油污是油脂,在碱性条件下可发生水解;D项利用的是相似相溶原理,属于物理变化。
[答案] D
10.(2011年石家庄市期末试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棉花和蚕丝的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
B.植物油属于油脂,它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
C.蔗糖在稀硫酸的催化下,最终全部水解为葡萄糖
D.红葡萄酒密封储存时间越长,质量越好,原因之一是储存过程中生成了有香味的酯
[解析] 蚕丝的成分是蛋白质,A错误;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B错误;蔗糖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C错误;红酒储存越长乙酸和乙醇会生成酯而有香味。
[答案] D
11.下列营养物质在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及其对人生命活动所起的作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淀粉葡萄糖CO2和H2O(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B.纤维素葡萄糖CO2和H2O(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C.油脂甘油和高级脂肪酸CO2和H2O(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D.蛋白质氨基酸人体所需的蛋白质(人体生长发育)
[解析] 淀粉在人体中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在血液中氧化生成CO2和H2O的同时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人体中没有水解纤维素的酶,纤维素在人体中不能水解,纤维素的作用是加强肠胃蠕动,有通便功能;油脂在脂肪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甘油和高级脂肪酸,然后分别氧化生成CO2和H2O的同时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蛋白质在人体蛋白酶的作用下水解成各种氨基酸,氨基酸被人体吸收后,重新合成人体需要的蛋白质。
[答案] B
12.(2012年西安高一检测)区别棉花和羊毛的最简单的方法是(  )
A.加入稀硫酸后加热使之水解,检验水解产物能否发生银镜反应
B.浸入浓硝酸中,观察其颜色是否变黄色
C.在火中灼烧,闻其是否有烧焦羽毛的气味
D.通过化学方法测其组成中是否含有硫、氮等元素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2分)
13.(8分)下表是某食品包装袋上的说明,从表中的配料中分别选出相应的物质填在横线上:

(1)富含蛋白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含糖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富含油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富含维生素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鲜鸡蛋和牛奶富含蛋白质,面粉和白砂糖富含糖类,而植物油和奶属于油脂,水果汁富含维生素。
[答案] (1)鲜鸡蛋、奶粉 (2)精面粉、白砂糖 (3)精炼植物油、奶油 (4)柠檬汁
14.(8分)现在市场上出售的全脂奶粉,脂肪的质量分数都在20%~25%之间,很受消费者欢迎。生产商制造出了不少“人造脂肪”之类的食物投入市场。
(1)脂肪类食物受到消费者喜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造脂肪”形成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脂肪类食物有特殊香味,可以刺激人的食欲,并且脂肪是动植物体内储存能量的物质
(2)通过和氢气加成使植物油由不饱和变饱和,由液体变成固体
15.(14分)A、B、C是大家熟悉的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三种化学物质,它们所含元素不超过三种,并有下列转化关系:
其中化合物D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与单质甲进一步发生如下变化:
+3―→3+2
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在A、B、C、D四种化合物中,所含元素相同的是(写出物质的名称)__________。
(2)常温下A和B是通过什么途径转化为C的?__________。
(3)目前,化合物B在自然界的含量呈上升趋势,对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化合物D另有一种同分异构体,这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
[解析] 由题目中获得信息:一是“A、B、C是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化合物”,像水、糖类、油脂、蛋白质等,人呼吸时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也是与生命活动相关的化合物;二是“B在自然界中的含量呈上升趋势,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可以想到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上升,会产生“温室效应”;三是“化合物D另有一种同分异构体”,从而想到D是一种有机化合物,结合+3―→3+2,可知这是有机物与氧气反应生成H2O及CO2的反应。
[答案] (1)C:葡萄糖,D:乙醇
(2)通过光合作用
(3)燃料燃烧,森林破坏,人口膨胀等
(4)H3C—O—CH3
16.(12分)在某些酶的催化下,人体内糖类的代谢有如下过程:
请填空:
(1)过程①是________反应,过程②是________反应,过程③是________反应(填写反应类型的名称)。
(2)过程④的另一种生成物是________(填写化学式)。
(3)上述物质________和________互为同分异构体(填写字母代号)。
[解析] A→B为分子内脱水(消去),B→C为加成,C→D为氧化,醇羟基被氧化为酮羰基,D→E为消去反应。
[答案] (1)消去 加成 氧化
(2)CO2 (3)A C
17.(10分)某厂用含淀粉45%的大米2 t,来制取质量分数为45%的白酒。如果发酵过程中淀粉转化率为81%,则可制得这种白酒多少吨?(提示:C6H +2CO2↑)
[解析] 由反应方程式:
(C6H+nH2OnC6H
C6H +2CO2↑
得关系式(C6H12O5)n~nC6H12O6~2nC2H5OH
162n 2n×46
2 t×45%×81% x·45%

x=0.92 t。
[答案] 0.92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