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戊戌变法同步练习
1.1898年6月,下图人物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下列关于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公车上书”标志着变法的正式开始
B.变法内容包括改革政府机构,建立民主共和国
C.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变法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
2.1898年,康有为40岁,梁启超25岁。变革前,两人都没有出过国,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囿于表面,而且对于西方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所读的传教士的出版物和对香港及上海的殖民管理中的见闻。这说明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是( )
A.列强不支持维新变法 B.慈禧太后反对变法
C.当时民众民主素质缺乏 D.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
3.变法维新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
A.《马关条约》签订 B.“公车上书”
C.实业的出现 D.“西学”的宣传
4.在清末民初编写的历史教科书中,编译的亡国史占了相当比重。有学者统计,仅1901年至1910年间,单行本就有30余种,其中朝鲜亡国史达7种,印度、埃及亡国史各为4种,波兰亡国史3种。编译者们旨在( )
A.激发人们的危机意识和自强意识 B.推动中国近代化不断发展
C.大力宣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知识 D.拓展人们认识世界的视野
5.以下戊戌变法法令中,涉及到政治变革的是
A.设译书局,派留学生 B.鼓励民办企业 C.精简机构,裁撤冗官 D.训练新式军队
6.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他在一次集会上发表了激昂的演说:“吾四万万之人,吾万千之士大夫,将何依何归何去何从乎?故今日当如大败之余,人自为成。救亡之法无他,只有发愤而己。”这说明康有为主张( )
A.自强求富 B.维新变法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7.2018年是戊戌年,回顾120年前的那个狗年,中国近代化探索上迈出的重大一步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8.下列因不平等条约签订而发生的事件是( )
A.《南京条约》——虎门销烟 B.《马关条约》——公车上书
C.《辛丑条约》——义和团运动 D.《九国公约》——五四运动
9.在中国近代史上请求变法图强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是
A.李鸿章、张之洞 B.李大钊、胡适
C.康有为、李鸿章 D.梁启超、谭嗣同
10.以下可以作为厦门中学生助手研究戊戌变法的一手(直接)史料是( )
A.电影《戊戌风云》 B.报刊《国闻报》
C.书籍《再说戊戌变法》 D.历史教科书
11.《日落紫禁城》中写道:“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杀!!’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在菜市口的刑场画上了休止符。”材料中的“现代化运动”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2.从19世纪60年代起,经过30多年的努力,清政府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在这一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批近代知识分子却认为西方的技术与制度是统一的,因此他们介绍西方的法律和制度,呼吁从制度上进行变革。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
A.实业救国、新文化运动 B.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维新变法 D.实业救国、义和团运动
13.“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这是一位外国人对近代中国某次运动的评价,他想要表达的是
A.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无可挑剔 B.洋务派的措施健全可行
C.戊戌变法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辛亥革命缺乏思想动员
14.博爱、平等、自由、人权等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据此可知,戊戌变法( )
A.开启了近代化的历程 B.对思想文化的影响广泛而持久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15.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这些报刊的主旋律是( )
A.有田同耕 B.变法图强 C.民主科学 D.驱除鞑虏
16.维新变法运动时期,湖南建立了算学会,随后上海出现了医学善会,广州建立农学会,他们招纳近代人才,翻译印刷书籍、进行科学实验、设立新式学堂,这些活动( )
A.有利于传播科学和启迪民智 B.揭开了学习西方的序幕
C.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D.激发了抵御外侮的决心
17.“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该运动
A.改变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18.为落实“双减"要求,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某班成立了历史兴趣小组。在讨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同学们提出了以下观点,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都主张学习西方 B.都主张暴力革命
C.都主张民主共和 D.都主张君主立宪
19.拒绝出走,矢志为变法献身,殉难时手书“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成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是
A.梁启超 B.严复 C.光绪帝 D.谭嗣同
20.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维新变法并推行“百日维新”的是
A.道光帝
B.咸丰帝
C.光绪帝
D.同治帝
21.史学家陈旭麓在评价百日维新时指出:“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此观点旨在说明百日维新
A.弘扬了民主科学 B.结束了君主专制
C.实现了自强求富 D.促进了思想启蒙
22.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一批读书人逐渐认识到,唯有实行变法才能救亡图存。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又被称为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百日维新”
23.《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记载,1871-1880年,江南制造总局刊印译书98种235册,译成未印者45种140余册;这些译书绝大多数是西方自然科学书籍,对当时的知识界,尤其是后来的维新变法骨干人物产生了启发和影响。据此可知,这些“西书”的翻译出版( )
A.开启了传播西方自然科学之门 B.抵制了西方列强的军事文化侵略
C.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演变 D.直接促使维新变法提上议事日程
24.“戊戌变法打破封建思想的禁区,吹响了变法的号角,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材料主要说明戊戌变法的( )
A.原因 B.特点 C.过程 D.影响
25.“戊戌政变”后的第五天,口口口口正心惊胆战地等待噩运降临,不料慈禧太后在谕旨中却说道:“口口口口为培植人才之地,应予以继续兴办……”凭借慈禧太后这一句话,它化险为夷,得以幸免于难,成了“戊戌变法”诸多新政的唯一幸存者。“口口口口”应指的是
A.京师同文馆 B.福州船政学堂 C.京师大学堂 D.轮船招商局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说: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变法之本,在于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1898年)
材料二:光绪帝按照康有为提出的办法,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主要内容有: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官职。
材料三: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而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在不掌握权力的情况下,靠不停地向皇上条陈奏折,由皇帝颁布诏书的形式来进行变法,结果失败了。
——摘编自危兆盖等《回顾戊戌,重温历史》(2008年)
(1)材料一中梁启超认为导致中国人觉醒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梁启超认为变法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变法内容主要反映了哪一阶段的愿望与要求?这些内容中最能体现这一阶段利益的主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体西用新药方】
材料一:中国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受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圆明园被焚的极大刺激与震撼,感到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势在必行,终于启动了一场持续30多年(19世纪60—90年代)的自强运动。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的“自强运动”指我国近代化早期探索中的什么运动?列举这场运动的主要活动。(列举一例)这场运动的开展在当时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救亡图存新主张】
材料二: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这点子觉悟,一面算是学问进步的原因,一面也算是学问进步的结果。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
(2)材料二中,中国人“从制度上感觉不足”,首先开展了什么政治活动?揭开这一活动序幕的事件是什么?
(3)材料一和材料二所涉及的近代化探索有何相同之处。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
——美国汉学家芮玛丽
材料二(它)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慈禧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指的是什么事件?兴起的目的是什么?简要评价此次运动
(2)材料二指的什么运动?根据材料回答此次运动的影响?
(3)综上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29.“强国梦”是先进中国人不断求索自主践行的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0年与英法媾和的惨痛教训,促使恭亲王对洋人的态度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在此以前,他也是激烈反洋的,主张对外夷索求作坚决抵制并处死巴夏礼;而在媾和以后,他形成了对夷务的新概念。他逐渐尊重甚至崇拜英国的力量,认定中国别无选择,只有去学会如何与西方共处。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甲午战后(六年间),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反应有两种类型,……一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已,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并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
——摘自郭廷以《中国近代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恭亲王对夷务态度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恭亲王这一态度的变化推动了什么运动的产生?这一运动的历史地位是什么?并列举在这场运动中创办的军事工业一例。
(3)材料二中“政治改制运动”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此运动主张在中国实行什么政治体制?材料中的“暴力反洋运动”是哪一阶级应对外来侵略的反应?
参考答案:
1.C2.D3.B4.A5.C6.B7.B8.B9.D10.B11.B12.C13.C14.B15.B16.A17.C18.A19.D20.C21.D22.D23.C24.D25.C
26.(1)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改变官制。
(2)资产阶级;发展工商业;
(3)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过分依赖无实权的光绪皇帝;维新派没有掌握实权等等。
27.(1)洋务运动;创办军事企业、创办民用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兴办新式学校等。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戊戌变法;(或:维新变法、百日维新)公车上书。
(3)都主张向西方学习;都涉及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虽然都失败了,但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等。
28.(1)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评价:①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②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局限性: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内部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2)戊戌变法(维新运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3)改革并非一帆风顺的,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改革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国情!
29.(1)由坚决抵制到尊重甚至崇拜。
(2)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代近代化运动。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3)戊戌变法;君主立宪制;农民阶级。